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古争梅花三弄

古争梅花三弄

发布时间: 2021-02-28 05:37:24

『壹』 梅花三弄的古筝谱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晋隋以来便有此曲,原是晋代桓伊所奏之专笛曲属,后经唐代名琴家颜师古移植为琴曲。乐曲曲调优美,旋律优雅,格调清新,历来深受人们的喜欢。

筝曲《梅花三弄》是在近代琴家打谱琴曲《梅花三弄》的基础上进行移植、编订而来。相对于琴曲,移植后的筝曲在结构上略有变动,有删节,显得更为紧凑。在保持了琴味的基础上,还充分考虑古筝的表现技巧,可谓“琴”味“筝”味兼容并包。

乐曲名称由来于音乐中代表梅花形象的曲调在不同的段落中反复出现三次,由此称《梅花三弄》。乐曲表现了梅花昂首挺拔的不屈姿态以及傲雪斗霜的高尚品格,并借梅花洁白、芬芳和不畏严寒的特性来抒发人们对坚贞不屈之秉性、高尚情操的赞美。

『贰』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的梅花三弄

曲中来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自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相传晋恒伊作笛《梅花三弄》,后人移植为琴曲。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迎风斗雪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1972年王建中改编成钢琴曲,表现的主题则是毛泽东《咏梅》。

『叁』 电视剧《梅花烙》中的《梅花三弄》的古筝简谱

剩下的部分在这专里属


http://www.sooopu.com/html/101/101691.html

『肆』 梅花三弄的整首诗和它的诗意

(一)

月炼金精雪炼魂,岩阿倚立乐天真。

寒魔惊破群芳梦,逸士年来喜报春。
(二)

无意争春众艳中,花开花落两从容。

休凭得失言身价,脱却尘劳即俊雄。

(三)

玉质天生不合流,阴风阵阵咒难休。

素心自有高人识,踏雪寻君雅韵稠。

梅花一弄《傲骨奇志》
凌寒不改清奇志,笑迎酷霜展傲骨,
前世瑶台一花仙,愿留红尘香如故。
戏雪弄寒玉影舞,独领风骚蹁跹至,
休道红颜生来薄,冰心一片藏玉壶。

梅花二弄《逸韵清雅》
山烟苍翠物华休,寒花透睽薰笼秀,
玉蕊无言美人语,逸韵清芬群芳羞。
冰肌玉骨仰尊首,骚人墨客杯中酒,
摩婆素月相映辉,鸿鹄一抹写风流。

梅花三弄《幽香如故》
筠心淑意巧衬妆,爱朵情根着华裳,
西风也恋天姿色,故将霜雪催琼芳。
偕你约兰人间游,缀绱点葩绽玉光。
待到燕归花争艳,我自如泥魂留香。

梅花三弄

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调在不同的微位上重覆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早在唐代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并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桓伊所奏的笛曲。(不过,晋代的笛应该是指羌笛,是竖吹的,和现在的箫相若。)谱中解题云:「桓伊出笛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其乐曲内容,历代曲谱都有所介绍,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征云尔。」(明《伯牙心法》)从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后来才改编成古琴曲。明代有人认为是唐人颜师古把它改编成琴曲,流传至今。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曲的前半部以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复了三次,用来描绘梅花的清雅高洁,并因此而称为「三弄」,乐曲的后半部则用稍快的曲调再加上音色的变化,来表达梅花在寒风中迎风摇曳的坚毅不屈的形态。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1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

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节奏自由跌宕,更显梅花刚健挺拔的气质,特别曲终前音乐突然从F调转入a角调,令人耳目一新。

情趣高雅的《梅花三弄》,以它鲜明的音乐形象和特有的艺术魅力,也为今天人们所喜爱。其演奏形式,除古琴独奏、琴萧合奏外,还被改编为钢琴独奏、民乐合奏、琵琶独奏、琴与编钟合奏等广为流传。这些演奏形式,也甚为悦耳动听和具有古情古意。

『伍』 古筝里《梅花三弄》到底是几级的曲目怎么各有说法

因为有各种的教材,教材上有不同的说法,其实在中国音乐协会中《梅花三弄》属于六级曲子

『陆』 古筝 梅花三弄

这首曲子是从古琴移植过来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改编。主要看你的喜好来选择用谁的谱子。

『柒』 古筝曲梅花三弄的历史是什么

明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时桓伊所奏的笛曲。后由笛曲改编为古琴曲,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桓伊横笛做三弄――《梅花三弄》 梅花,志高洁,冰肌玉骨,凌寒留香,历来是文人墨客咏叹的对象。《梅花三弄》是笛曲或箫曲,后被改编为琴曲。 “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这种反复的处理旨在喻梅花在寒风中次第绽放的英姿、不曲不屈的个性和节节向上的气概。 《梅花三弄》的历史典故是东晋大将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调》的故事。《晋书·列传五十一》和《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里都曾记载了这段典故。 王徽之应召赴东晋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在岸上过,王徽之并不相识他。这时船上一位客人道,“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高官贵胄,但他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车上船。桓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吹奏完毕,桓伊立即上车走了。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晋人之旷达不拘礼节、磊落不着形迹,由此事可见一斑。 根据《晋书》的介绍,桓伊是武将,被封为右军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也许是音乐陶冶了他的心性,桓伊为人谦虚朴素,个性不张扬,曾立大功而从未招忌。正是由于这样的性格,他才能静的下心来精研音乐。《晋书》称赞了他这方面的突出才能,“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后秦苻坚率大军进攻东晋,时任中郎将的桓伊与冠军将军谢玄,辅国将军谢琰共破苻坚于淝水(即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而丞相谢安也因立下存晋之功而进官至太保。后来晋孝武帝之弟司马道子与谢安发生权争,屡进谗言,对谢安极尽诽谤。晋孝武帝对谢安有了猜疑之心,渐渐开始冷落谢安。桓伊为此很是不平。在一次宴会上,桓伊为晋孝武帝演奏一曲悲歌《怨诗》,诗中唱道:“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其“声节慷慨,俯仰可观”。这使晋孝武帝甚有愧色,谢安也为之动容。 “梅花三弄”典故里的另一位主角王徽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曾任黄门侍郎。王徽之行为怪诞,故作超脱,有才而放荡不羁,做官而不管事。 王徽之曾任车骑将军桓冲手下的骑兵参军一职。一次桓冲问他:“你在哪个官署办公?”他回答说:“不知是什么官署,只是时常见到牵马进来,好像是马曹。”桓冲又问:“官府里有多少马?”他回答说:“不问马,怎么知道马的数目?”桓冲又问:“近来马死了多少?”他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 王徽之的答复幽默诙谐,但都有来处。西汉时丞相府曾设马曹,但东晋时军中并无马曹一职,王徽之为显示自己率性超脱,不理俗务,故意说成马曹。后来,宋代陆游曾有“文辞博士书驴券,职事参军判马曹”的诗句,说的就是王徽之这一段典故。上述对话中“不问马”,来自《论语·乡党》,原是说孔子的马厩失火,孔子“不问马”,只问伤了人没有。“不知生,焉知死?”一句,则来自《论语·先进》,原文为“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王徽之答非所问,令人捧腹,但句句有来历。其应变之妙,学问之深,令人佩服。 桓伊既敦和又风雅,而王徽之狂狷且博闻,二人相会虽不交一语,却是难得的机缘。正是由于桓伊和王徽之的不期相遇,才导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诞生。 据说明清金陵十里秦淮河上,《梅花三弄》是歌舫之上最流行的笛曲之一。《梅花三弄》几乎成了以秦淮八艳为代表的名妓们的必修科目。桨声灯影里传来阵阵清笛声,为当时一佳景。秦淮河甚至诞生了“停艇听笛”、“邀笛步”等人文景观。 1972年作曲家王建中将古曲《梅花三弄》改变为钢琴曲,其表现主题为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即“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姜玉恒演唱过一首流行歌曲《梅花三弄》,也是取自古曲,歌词这样唱道“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扑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 从通俗歌曲的角度来看,也算得上是一首佳作了。 然现代人玩古风,无论是表现政治品格,还是表现男女之情,毕竟少却了古人的高格雅意,品味高下自见分晓,毋需多言。

『捌』 《梅花三弄》的典故是如何由来的

一个10岁的小男孩,跟随父亲从谯国铚县千里迢迢宦游蒸湘,便寓居在云锦庵,读书习武,观梅吹笛。小男孩渐渐长大成人,初任淮南太守,后迁升豫州诸军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

这个男孩长大之后仍然酷爱梅花,常常以梅谱曲,以笛演奏,音韵悠扬。夜幕降临万籁俱寂时,他吹起梅笛,婉转清幽,经久不息,人们常以为是仙乐。

晋成帝常召这个男子吹梅笛,其间成帝一边听梅笛,还一边做梅舞。他就是桓伊,东晋名将。

《晋书》称赞他:

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

383年,前秦王符坚率百万大军进犯东晋,桓伊同谢安、谢石、谢玄等率8万晋兵迎战秦军于淝水,史称淝水之战,以一当十,打得秦兵一败涂地。战后,桓伊功成身退,于385年,带着心爱的柯亭笛又一次旅居衡阳云锦庵。

这个柯亭笛可不是普通的笛子。它是由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才华横溢的蔡邕精心制成的。据说当年,蔡邕全家曾到会稽高迁。那里竹子成林,引起了蔡邕的逸趣,想取竹制笛以消除旅途之劳累。

一天午后,蔡邕独自到竹林里挑竹料,可是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只好扫兴而归,不觉来到柯亭,这个小巧玲珑的竹亭子却吸引住他。他迈步踏了进去,四边瞧瞧,忽然对着屋檐下的竹子数了起来,数到第十六根就停住了,睁大眼睛呆呆地看着,好似想到了什么。

蔡邕马上搬来了一把梯子爬上去对着那根竹子又看又抚摸,越看越爱,并一边喊着:“来人!快来人!把这第十六根竹子给我拆下来!”

随从不解地说:“亭子昨天才盖好,拆不得啊!您要竹子,后面竹林有的是我给你去砍来。”

蔡邕着急地说:“我要的并非普通的竹子,而是丝纹细密,又圆又直,不粗不细的竹子。你看这竹子光泽淡黄又有黑色的斑纹,从里到外都是一根再好不过的制笛材料,林子里的竹子我都找遍了,就没有这么好的,请你还是给我拆下来吧!”

随从砍下竹子后,蔡邕用它制成的笛子果然不同凡响。由于竹子取材于柯亭的缘故,因此取名“柯亭笛”。桓伊对这个柯亭笛爱护得很,常想着何时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竹林,能得老天垂爱作出更多优美的曲子。

但比起竹林,桓伊更爱云锦庵的梅香,爱得如痴如醉。一个冬夜,云锦庵所在的山上下起了大雪。清晨时桓伊放眼窗外,梅枝上的花蕾傲雪待放,好一幅“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的画面。

桓伊灵感突袭,立即兴致勃勃地手握笛管,吹奏起当年在江边即兴为王徽之创作的《梅花引》。那清雅、悠然的笛声绕过殿宇,穿过梅林,直上云霄。夜幕降临,万籁俱静,桓伊又吹起这首曲子,似乎要献给天地聆听。

不期然间,桓伊的笛声不再孤独,他听到禅房里有古筝的声音正在附和这首曲子。桓伊没想到在这荒山上还能有幸遇到知音,惊喜万分的他循声寻去,筝声却又停住。桓伊急忙问起寺僧,寺僧却说寺院根本就没有会弹奏古筝的人。

桓伊失落地返回房中,笑自己太过痴傻,在荒山中寻得知己,那是伯牙与子期千古难得的幸事。可自己不过平平凡凡一位赏乐之人,哪能有如此荣幸?也许是自己赏梅太久,出了幻觉。

不久后的一个清晨,雪后初晴,桓伊推窗望见梅花依然迎雪绽放。梅与雪融为一体,梅中有雪,雪中有梅。红梅在白雪的映衬下,如刚出浴的少女,羞红的脸庞更加妩媚。桓伊即景生情,由情入神,又谱成梅花二调,与梅花前一调“合头”,紧密衔接。

桓伊握笛吹奏,在另一徵位上用泛音重吹两次,此时,如宁静的西湖掀起万顷碧波,跌宕起伏;又如草原异军突起铁马奔驰,曲调节奏此起彼伏,重复变幻,把傲骨铮铮、斗雪绽放的伊山梅花描写得淋漓尽致。《梅花引》由此变得更加引人入胜。

夜里,当桓伊再次奏起《梅花引》,某间禅房里又飘出古筝声与其相附和。在寂静的夜色里,这声声圆润的音色越发清晰。这一次,桓伊又急忙循声寻至窗下,但还没他找到人,筝声却又一次戛然而止。

初春,又是一场大雪,寺中梅花竟然二度绽放,舞玉翻银,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桓伊情不自禁,再谱成梅花三调,与二调“合头”,自此梅花三调遂成,《梅花引》已经被改进到令桓伊认为尽善尽美的程度了。

桓伊握笛吹起,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徵位上重复三次,并在一调、

二调不同的徵位上重复一调,三调浑然一体,节奏渐趋平稳,然而意境更加深邃。通过音调变化,把音乐推向高潮,然后又渐趋悠扬,余音袅袅。

到了晚上,一位老僧月下敲门,携筝求见桓伊。桓伊立即起身相迎:“老禅师为何姗姗来迟?”

老僧回答说:“听到将军用笛吹奏《梅花三调》,老衲剽学已成,因此我冒昧前来,想与将军笛筝合奏,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桓伊高兴地说:“我正有此意,请老禅师赐教。”于是二人笛筝合奏《梅花三调》,珠联璧合,其音浑厚质朴,韵味隽永,更加优美动人。

奏完一曲,桓伊惊喜万分。询问之后才知道,原来老禅师是寺院住持,法号“智凯”,俗名”孝廷”,是伯牙弟子的后人,筝技出神入化。

后来,桓伊逝世后,《梅花三调》广为流传。到了唐代,著名琴师颜师古将《梅花三调》改为同名琴曲。明代朱权将《梅花三调》列入《神奇秘谱》辑中,并改曲名为《梅花三弄》。

『玖』 古有梅花三弄是什么意思

《梅花来三弄》是中源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明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时桓伊所奏的笛曲。后由笛曲改编为古琴曲,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热点内容
情人节装扮要求 发布:2025-05-16 04:12:42 浏览:856
本地兰花草 发布:2025-05-16 04:08:11 浏览:820
长诗一朵雪花 发布:2025-05-16 04:07:32 浏览:586
名树盆景 发布:2025-05-16 04:06:50 浏览:786
七夕的到来 发布:2025-05-16 04:06:40 浏览:492
花艺物语 发布:2025-05-16 04:06:04 浏览:518
荷花池实景 发布:2025-05-16 04:05:14 浏览:921
2018央视七夕晚会 发布:2025-05-16 04:02:09 浏览:685
屈臣氏情人节促销ppt 发布:2025-05-16 04:02:05 浏览:183
秋与荷花 发布:2025-05-16 03:58:30 浏览: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