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宣德炉梅花

宣德炉梅花

发布时间: 2021-02-23 00:09:58

梅花傲雪的含义

诗歌中的梅花意象

〖诗人们咏梅绝不只是为了描摹梅的物态,更重要的是借梅怡情,抒怀,表节。咏梅诗之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想是由于诗中报咏之梅,已经成为诗人心灵的客观对应物,一代一代层累凝聚着深刻的含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独立高潮的心灵境界。〗

梅花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审美意象。它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态,经霜耐寒的特性受到古代文人反复咏唱,诗人借助这客观之象,融进自身的主观之意,赋予梅花各种美好的品格。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合为一体,梅花的艺术形象既有理性也有感情,激发读者的想象。现在就以宋诗为中心,说说梅花的意象,其主要意象有三:一是象征志土、贞土;二是象征隐者、高土;三是象征美人、仙子。

早在魏晋时期,梅花就被写入诗歌中,人们首先把它作为一般春花春树认识和描写,就比如萧纲的《雪里觅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俱羞惜腕露,相让到腰赢。定须还剪彩,学作两三枝>后来梅花渐渐上升为独立的审美表现对象,而不仅仅作为春景的点缀,就自然产生了梅花独有的意象。

南朝鲍照在其《梅花落》中云:<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虽然仍视梅花为春花,但已看到梅花开在霜雪中的悲哀,意在托寓自身才能行不到发挥。到了盛唐,张九龄在其仕途受挫之时所作的《庭梅咏》:<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朝雪那相妒,阴风已屡吹。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在感怀身世的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坚毅不屈的意志,这是鲍诗所没有的。至中唐朱庆馀《早梅》一诗,就把梅花傲雪作为高尚品性加以赞美:<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在此就可看出,诗人已经赋予了梅花高风亮节的品性。

尤其是宋代,生活在龌龊尘世,志不得伸的诗人们更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看到在寒霜季节盛开的梅花,傲雪耐寒,独入清香,于是就把它诠解为一种孤高绝俗,贞洁自爱的君子情操,以梅隐喻自身的美德。<穷冬万木产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欧阳修《对和雪忆梅花》描绘了梅花娴雅不俗,耐得寒冷,饱经霜打依旧傲然挺拔的贞秀丰姿。宋初诗人韩维眼中梅花就是如此孤高绝俗,在严寒霜雪中保持铁骨芳姿。《劲谢》=还有描写在恶劣环境下生长的梅花:<自持孤石比坚性,不与众木争芳姿>(释显忠《石缝梅》)虽生长环境不好,但依然顽强自下而上,不随俗浮沉而保持真我。

北宋中期,经过苏轼等人的吟咏,梅花的君子意象得到进一步深化。苏轼是梅花的乱,写了大量咏梅诗,在其诗中带有强力主观表现性,一方面,如前人一样淋漓尽致地展现诗人孤芳自赏,幽洁自持的性格志趣,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内心深处与世委蛇而又不甘沦弃的孤清与落寞。<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松风亭下梅花盛开》)<酒醒人散山寂寂,惟有落蕊粘空樽。>(《再用前韵》)<人去残英满酒樽,不堪细雨湿黄昏>。(《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等诗都可体现苏轼泳梅诗中高洁之志与孤寂之感交渗一体的双重感情取向。在苏轼以后,也有不少借泳梅感慨落寞孤独的诗篇:<岁寒为尔添愁绝,倚树微吟亦自伤。>(沈与尔《次韵梅花》)在寒夜独倚着树而叹息,是何等寂寥索寞。陆游也甚爱梅,写下了<可怜庭中梅,开尽无人知。寂寞终自香,孤贞见幽姿。>的诗句(《城南王氏庄寻梅》)以盛开的梅花无人去欣赏,透露出怀才不遇的无奈与感伤。另外李少云的《梅花落》:<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可怜深似我,零落此山中。>此比喻极为明显:抱负既然不能伸展,唯有顾影自怜了。这些诗篇不但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思想感情,其中蕴涵的那份幽独寥落,冷清荒寒的感觉正是当时土大夫在仕途挫折时的经常体验。

到了南宋,国势飘摇,社会动荡,土人阶层涣散零落,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而且还受道家逍遥自适人生哲学的影响,很多诗人寄情于山林,渴望过一种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生活,于是在咏梅诗中,出现了梅花另一个意象------隐者高士的意象。

梅花开在残腊初春之际,长于高山纲谷,水驿荒村,但它清香依旧,洁白无暇,给身处逆境的诗人以无限慰籍。<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王琪《梅花》)所表现的是一种平淡恬静的生活态度。<木海亭前花似锦,岭头梅蕊怯风沙。正如隐者归幽谷,鹤版征书未到家。>(张舜民《望子岭梅花方开用黄道韵》)<独自不争春,都无一点尘。>(吕本中《早梅》)_<本来淡薄难从俗,纵入纷华亦绝尘。>(韩元吉《梅花》)含括了老庄的虚静淡泊,萧散自得的隐士襟怀,更包含着对个人志节操守的重视以及对个人精神自由的维护。梅花自古就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早在柳宗元《龙城录》里已记载了一个梅花传说,隋开皇中赵师雄于寒冬时节在罗浮山中见一淡妆素服的美人,此女就是梅花所化。此后诗人就爱将梅花比拟?lt;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这是由于梅花本身具有美人姿态,有清冷淡雅的美。使人不由得将其看作是<客来惊起晓妆匀>的女子,是忽然发现的惊心动魄的<空谷佳人>。

宋初诗人梅尧臣笔下的梅花是玲珑的小家碧玉:<家住寒溪曲,梅花杂暖春,学妆如小女,聚笑发丹唇。>(《红梅》)在吴颐《次韵宪宣德红枨诗韵》里梅花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洁处子:<玉骨冰肌冷照人,匀红轻绛罗巾……寄声闭户英夫子,体取居尘不杂尘。>也有诗人将梅花描绘成一个冰肌雪肤玉骨霜心的仙子<皎皎仙姿脉脉情,绛罗仙萼裹瑶英。>(晁端友《梅花》)<玉立寒烟寂寞滨,仙姿潇洒净无尘。>(朱熹《次韵列秀野前树梅》)<骑龙古仙绝火食,惯住空山啮冰雪。>(陆游《湖山寻梅》)在周必大眼中梅花既有仙子的袅娜多姿,又有邻家女子的娇涩可人<初疑太真欲起舞,霓裳拂拭天然姿。又如东家窥墙女,施朱映粉尤相宜。><(《次韵史院洪境卢简洋馆中梅》)更有诗人将梅花比喻为罹的爱人的:<秋水娟娟隔美人,江东日暮几重云。孤灯竹屋霜清夜,梦到梅花即见君。>可见梅花在诗人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高尚与尊贵。

其实梅花这三个象征意象往往不是分离的,而是相融相通的。在很多咏枨诗中,这三个象征意义是同时存在的。比如欧阳修的《对和雪忆梅花》:<穷冬万木立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鲜妍皎如镜里面,绰约对若风中仙。>既写出梅花傲雪坚毅的品格,也赞吧梅花如仙的形貌。又如陆游的《开岁半月湖村梅开无馀偶得五诗以烟湿落梅村为韵》:<居人空巷者,疑是湖中仙。>久居荒芜之地的人,既是隐者,又像神秘的仙人,陆游巧妙地将这两个意象交织在一起,使此诗内容更丰富。张孝祥的《道间见梅》中则把梅花描绘成一个孤高自爱的女子,其实也是把贞士和美人的意象结合了。梅花的三个意象之所以能相融,是因为这三个意象都有共通的核心-- 贞洁的象征。

另外,以梅花来表达对远方朋友的罹,也是古诗中梅花又一重要意象。第一首梅花诗,南北朝陆凯所作的《赠范晔》就是以梅花传达友情:<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唐代不少诗人已经运用这个意象进行咏梅诗的创作。折梅赠远已成为常用的典故。到了宋代,王安石等人继承了这一意象<驿使何时发,凭君寄一枝>(《梅花》)殷勤手折遥相赠,不欲花前独举觞。>(《和史诚之谢送张明叔梅台三种梅花》)梅花成为传达友情的信物。<折梅寄友>表达友情的意象逐步深化、发展。到了宋朝中期,梅花在诗歌里不仅仅是一个信物,更代表着一种情绪,诗人看到梅花就不由想起远在他乡的朋友?lt;岭北霜枝最多思,忍寒留待使君来。>(苏轼《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为怜北客飘流远,偷报东君信息回。香气轻于新酿熟,襟怀重似故人来。舟中莫问无兼有,急急呼儿觅酒杯。>(张舜民《舟行湘岸见梅盛开》)也有诗人在咏梅诗中抒发对友人情人的相思之情,如朱松《饮梅花下赠客》:<且当醉倒此花前,犹胜相思寄愁绝。>以及朱熹《清江道中见梅》:<他年千里梦,谁与寄相思。>都透露出悠悠相思的情愫。更有迁骚人以咏梅抒发思乡的愁苦:<还怜客路龙山下,未折一枝先断肠。>(陆游《客舍对梅》)<望远可无南北使,客愁定费短长吟>。(尤袤《梅花》)诗人有感于世路艰难,抒发了思乡却不得归的怆痛之感之感。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们咏梅绝不只是为了描摹梅的物态,更重要的是借梅怡情,抒怀,表节。咏梅诗之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下是由于诗中报咏之梅,已经成为诗人心灵的客观对应物,一代一代层累凝聚着深刻的含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独立高潮的心灵境界。

梅花,又名春梅、红梅。蔷薇科李属,落叶乔木,少有灌木。高可达5一6米。树冠开展,树皮淡灰色或淡绿色。小枝细长,枝端尖,绿色,无毛。叶宽卵形或卵形,边缘有细锯齿,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阔楔形,幼时或在沿叶脉处有短柔毛,叶柄短,具腺。花梗短,1一2朵右生于1、2年生枝梢,萼筒钟状,有红,暗红及绿色等。花有单瓣或重瓣,白色、红色或淡红色,有芳香,多在早春1一2月先开花,后发叶。核果近圆球形,黄色或带绿色,5-6月成熟。 梅花原产于中国,主要以长江流域及西南地区栽培为盛。喜温暖而稍湿润的气候,宜在阳光充足、通风凉爽处生长,其性畏涝,能耐旱。梅花、梅果可以入药,梅花冲水可代茶。梅果素有“健康食品”之称,可加工成各式干果,不胜枚举。 梅花是世界著名的观赏花木,尤以风韵美而著称,每当冬末春初,疏花点点,清香远溢,在中国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本文综合有节选陈允嘉文字)

梅花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审美意象。它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态,经霜耐寒的特性受到古代文人反复咏唱,诗人借助这客观之象,融进自身的主观之意,赋予梅花各种美好的品格。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合为一体,梅花的艺术形象既有理性也有感情,激发读者的想象。现在就以宋诗为中心,说说梅花的意象,其主要意象有三:一是象征志土、贞土;二是象征隐者、高土;三是象征美人、仙子。

早在魏晋时期,梅花就被写入诗歌中,人们首先把它作为一般春花春树认识和描写,就比如萧纲的《雪里觅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俱羞惜腕露,相让到腰赢。定须还剪彩,学作两三枝。后来梅花渐渐上升为独立的审美表现对象,而不仅仅作为春景的点缀,就自然产生了梅花独有的意象。 南朝鲍照在其《梅花落》中云: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虽然仍视梅花为春花,但已看到梅花开在霜雪中的悲哀,意在托寓自身才能行不到发挥。

到了盛唐,张九龄在其仕途受挫之时所作的《庭梅咏》: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朝雪那相妒,阴风已屡吹。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在感怀身世的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坚毅不屈的意志,这是鲍诗所没有的。至中唐朱庆馀《早梅》一诗,就把梅花傲雪作为高尚品性加以赞美: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如此就可看出,诗人已经赋予了梅花高风亮节的品性。

尤其是宋代,生活在龌龊尘世,志不得伸的诗人们更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看到在寒霜季节盛开的梅花,傲雪耐寒,独入清香,于是就把它诠解为一种孤高绝俗,贞洁自爱的君子情操,以梅隐喻自身的美德。 穷冬万木产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欧阳修《对和雪忆梅花》描绘了梅花娴雅不俗,耐得寒冷,饱经霜打依旧傲然挺拔的贞秀丰姿。宋初诗人韩维眼中的梅花就是如此孤高绝俗,在严寒霜雪中保持铁骨芳姿。《劲谢》=还有描写在恶劣环境下生长的梅花:自持孤石比坚性,不与众木争芳姿(释显忠《石缝梅》)虽生长的环境不好,但依然顽强自下而上,不随俗浮沉而保持真我。

如果真的是“自古画梅不如花”的话,那么中国古诗对梅花的描写则惟妙惟肖,在梅花的自然美中又被赋予人文的隽永韵味。梅园的设计又常以诗而立意,园艺家精心植梅布景,使人看到梅就想到诗,见到诗又想起梅。 在弯弯的梅园透花窗墙旁,植有一棵花如白雪的梅花。远远望去,是雪是梅难以的分辨,但阵阵暗香飘来,那无疑是梅花。面对这体味无穷的享受,怎么能不想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开在残腊初春之际,长于高山纲谷,水驿荒村,但它清香依旧,洁白无暇,给身处逆境的诗人以无限慰籍。“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王琪《梅花》)所表现的是一种平淡恬静的生活态度。“木海亭前花似锦,岭头梅蕊怯风沙。正如隐者归幽谷,鹤版征书未到家。”(张舜民《望子岭梅花方开用黄道韵》)“独自不争春,都无一点尘。”(吕本中《早梅》)_“本来淡薄难从俗,纵入纷华亦绝尘。”(韩元吉《梅花》)含括了老庄的虚静淡泊,萧散自得的隐士襟怀,更包含着对个人志节操守的重视以及对个人精神自由的维护。 梅花自古就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早在柳宗元《龙城录》里已记载了一个梅花的传说,隋开皇中赵师雄于寒冬时节在罗浮山中见一淡妆素服的美人,此女就是梅花所化。此后诗人就爱将梅花比拟“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这是由于梅花本身具有美人姿态,有清冷淡雅的美。使人不由得将其看作是“客来惊起晓妆匀”的女子,是忽然发现的惊心动魄的“空谷佳人”。

另外,以梅花来表达对远方朋友的罹,也是古诗中梅花的又一重要意象。第一首梅花诗,南北朝陆凯所作的《赠范晔》就是以梅花传达友情:“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唐代不少诗人已经运用这个意象进行咏梅诗的创作。折梅赠远已成为常用的典故。到了宋代,王安石等人继承了这一意象“驿使何时发,凭君寄一枝”(《梅花》)“殷勤手折遥相赠,不欲花前独举觞。”(《和史诚之谢送张明叔梅台三种梅花》)梅花成为传达友情的信物。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诗人们咏梅绝不只是为了描摹梅的物态,更重要的是借梅怡情,抒怀,表节。咏梅诗之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下是由于诗中报咏之梅,已经成为诗人心灵的客观对应物,一代一代层累凝聚着深刻的含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独立高潮的心灵境界。

② 介绍一下古时的香炉和用的香

佛教的香器
香器是指焚香用的器皿及用具,除了最常见的香炉之外,还有手炉、薰球、香囊、香盘,及在香粉的香篆、盛香的香盆,都是属于香器的范畴。
这些丰富的香器种类,主要是为了配合各种不同型态的香焚烧或蒸薰的方式而产生。除了实际上的用途之外,基于美观及装饰的考量,香炉的型制、炉身的造型、色彩,更是琳琅满目,配合袅袅香烟,及美好的香味,让用香的情境达到极致。

焚香的器具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种:

1、香炉:是指可燃点盘香、沈香木块、丸香及香粉的圆形香炉。

2、卧香炉:专门焚烧横式线香,即卧香所用之香炉。

3、香筒:长筒式香薰,为直式线香所用。

4、立香香炉:是指专门焚烧有竹枝为柱脚的立香所用的香炉,大多以金属或石材为炉身材质,用于祭礼时上香之用,避免香炉身温度过高。

5、手炉:即一般所说的柄香炉,以焚烧香丸、沈香木块为主,方便上堂时以手持之。

6、薰球:为镂空圆球,内放香品焚烧,无论球如何转动,球内香品皆能保持水平不会倾倒。

7、香囊:指将各种香料、香品置入囊中,放在身上散发香气的香具。

不同的香料,以不同的方式来散发香气,也会造成特别的效果。一般而言大致可以分为燃烧、薰炙及自然散发等三种方式,而有不同的香器来配合使用。如,香草、沈香木及作成香丸。线香、盘香和香粉的合香,就必须以燃烧的方式,而龙脑之类的树脂性香品,则必须用薰炙的方式;也就是将香品放在炙热的炭块上薰烤。而调和成香油的香品,就用自然挥发的方式来散发香气。此外,各式各样香气浓郁的香草、香花,也被装入花薰、香囊之内,让其自然散发香气。混合数种香的香粉,也常用薄纸包裹,装入香囊。

随着香的使用越来越普遍,香器的样式也不断出奇翻新,从香器开始出现到现今,香器的演变,几乎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让人们无论是在用香或是供香时,在嗅觉及视觉的心灵意境上,都达到了美好的升华。

中国历代香器简介

在佛教传入中国用香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同时大量引进各种重要的香料,及用香的观念和方法,于是,香从生活中的附属用品,一跃而成为皇室贵族,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重要场景。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有在室内薰香的习俗,焚烧的香料是以草本植物为主。其实薰香源自古人薰烟以趋灭蚊虫,并消除秽气。

在《周礼》中记载:“剪氏掌除蚕物,以攻攻之,以莽草薰之,凡庶虫之事。”古人燃香也可以说是清净环境,中国在尚未产生专用的香器之前,先使用一般的铜炭炉来薰香。

中国人在室内焚香自战国时代就已开始了,但是专门为焚香而设计的香具,却迟至汉代才出现。

中国香炉的形制始于战国时期铜炉,以后历代出现各种式样的香炉。材质有陶器、瓷器、铜器、鎏金银器、掐丝瑵珐琅、画珐琅、竹木器及玉石等,种类丰富。

在春秋时期,已出现专供室内取暖的铜炭的“王子婴次炉”。而这类铜炭炉后世仍然沿用。

汉代开始,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香炉——博山炉。博山,相传是东方海上的仙山。博山炉盖上雕镂的山峦之形,山上有人物、动物等图案。当香炉中飘出袅袅香烟,就宛如神山盘绕终年的云雾。博山炉盛行于神仙之说流行的两汉及魏晋时期。

在汉代,专为焚香而设计的香薰已经出现,大理的薰香器从各地的汉墓出土,可以知道当时薰香习俗已经很普遍。汉代薰香的风气,南方比北方更为盛行。广州地区四百余座汉墓中,共出薰炉一一二件。

在汉代蔡质所著的《汉官仪》中,就有关于香的文献记载:“女侍史絜被服,执香炉烧熏。”

在广州、长沙等地的西汉早期墓葬中已经出土了不少豆形薰炉,而中原地区出现得稍晚。从这种出土不少专为薰香而作的香薰看来,薰香的风气是自南向北逐步推广的,而许多高级香料也是从南海输入中国。根据《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西汉时龙脑香在广州已非罕见之物。

汉通西域后,还从陆路自西方输入苏合香。《班固与弟超书》:“窦侍中令载杂采七OO匹,白素三OO匹,欲以市月氏马、苏合香。”这是汉代以杂丝、白素等布料,要买月氏马及苏合香。《后汉书》“西传传”说大秦国“会合诸香,煎其汁以为苏合。”

汉朝时乐府诗中也说:“行胡从何方,列国持何来,氍毹、(外毛内答)(外毛内登)、五木香、迷迭、艾蒳及都梁。”其中都梁香为古代著名的香草。

汉代的香品中,有干燥的草木植物、树脂类的龙脑香、苏合香。草本植物的茅香干燥之后就是可燃物,为了能充分燃烧,通常在炉身的底下会有通气孔。有的设计炉身较浅,炉盖隆起,而且在炉盖上备有数层镂孔。这类炉具的容积也较大。同时为了容纳自进气孔落下的灰烬,通常也设有承盘。

龙脑及苏合香等树脂类香品,必须放在其他燃料上薰烧,因此这类炉身较深,以便置烧红的炭块,有时加银箔或云母片,再放上树脂之类的香品,使其徐徐薰烧。出土的汉代香薰中就曾留有炭料、香料。

两晋南朝的香具

东晋南朝士大夫中,以香沐浴,以香薰衣的风俗开始盛行。薰衣的风俗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在河北满城中靖王刘胜墓中,发掘的“铜薰炉”和“提笼”就是用来薰衣的器具,湖南长沙的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为了薰香衣、被特制的薰笼。

三国的荀□好薰香,文献中记载:“荀令至人家,坐幕三日,香气不竭。”由于荀或经常让自己的衣服薰上浓郁的香味,所以当他到别人家中之后,他坐过之处往往留下香气,经过三日还没有散去。在东晋时文人也以白旃檀的芬芳来比喻学养的渊博。

在两晋南朝流行的香薰式样之中,从三国吴到南朝晚期圆罐式及豆式有承盘的香炉式样大略可分为四期:

第一期:孙吴中期至西晋末年(公元二五四——三一六年)

第一期的香薰,造型简单,整体为罐形,侈口鼓腹、圈足,上腹镂刻三排圆形镂孔,没有承柱和底盘。

第二期:东晋前期“东晋立国至穆帝升平以前”(公元三一七——三五七年)第二期的香薰,薰体为短直口圆腹罐形,腹部有大三角形镂孔,承柱亦为上下小大的圆柱体,承盘则为平底钵形器。

第三期:东晋后期至南朝刘宋时期(公元三五七——四七九年)第三期的香薰,酱油,罐形薰体,小口鼓腹,腹部满布密集的长三角形镂孔,圆柱形承柱,粗短而直,承座则为宽沿盘形。

第四期:相当于南朝中晚期“齐、梁、陈”(公元四八O——五八九年)第四期并未发现见香薰等器具。

隋唐的香具

自东汉明帝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焚香礼忏在奉神明或祀天地祖的仪式中,几乎经常可见。甚至,有在行道上以香铺地,使香的需求量更大。在《文昌杂录》卷三中记载:“唐宫中每有行幸,即以龙脑、郁金布地。”

唐代的香具,也开始有新兴的式样。如:多足香薰、薰球、及长柄手炉,质地多为金属器或鎏金银器。唐代流行有提炼的金属香球、香薰。唐代的多足带盖铜香薰十分独特,也有附提炼者。

唐代帝室曾多次迎送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再送回法门寺。法门寺的文物中鎏金银香薰、鎏金银香球,是为皇室迎送舍利真身所专门制造的。

宋元明清的香器

宋人焚香,常同时使用香炉及香盒。这点从宋代绘画取香的动作中,可以看出来。添香者以食指、大拇指拈出香丸,放入堆满白灰的炉具内。宋代也流行将香料压成“香篆”,将粉末状的香料模子压出固定的形状,然后点燃。

宋代曾大量进口香料,北宋时香药是市舶司收入中最大宗的物品之一。真腊、渤泥、蒲端、安南等地其地盛产乳香、龙脑及栈香,朝贡品中也以香药为主。部分的香品如乳香等列入禁榷物品,由政府专卖,民间不得私自交易。

宋代香药输入量虽大,但仍供不应求。宋人普遍用香,焚香用量大。祭祀庆典、官府的宴会、文武官考试及第后的同年宴、祝寿等场合,无不用香。

宋人还有所谓的“试香”,于幽室外焚香,有时在庭园内的“诗禅堂”试着燃点新制的合香,品评香的气味、香雾的形状和焚烟的久暂,是宋朝人生活情趣中重要的节目之一。

宋人对于合香的薰烧法特别讲究,香品点燃之后,并不投入火中,香炉内铺厚厚的有保温作用的炉灰,拣一小块烧红的炭块埋于正中央,再薄薄地盖一层,灰只露出一点。用薄银片隔火,香品放在薄银片上薰烤,于是香气自然舒发,没有烟燥气。讲究一点的,炭块就不只是用普通的木炭,而是精制的炭团。

此外,宋人也使用香篆。南宋杭州城的住宅区内的各种服务业中,就有专门为人“供香印盘”的服务业,他们包下固定的“铺席人家”,每天去压印香篆,按月收取香钱。

在宋代的香炉中,有许多特殊的造型,如现藏于芝加哥艺术馆,宋影青鸟形香炉(十一——十二世纪),炉盖有一只似鸳鸯的水鸟蹲伏著,炉身贴了两层莲瓣纹,也有承盘。盘底有如意云头花式足。香炉就从鸟嘴逸出,炉身挖有小气孔,而使香烟从上面的鸟嘴飘出。宋代另外流行一种豆形香炉,形如高足杯。

到了元、明、清代,则流行成套的香具,例如元代流行“一炉两瓶”的成套香具。明代十六世纪的绘画中就已出现“炉、瓶、盒”。这种组合式香具乃是为了方便作为储放香箸、香铲之用。

明朝嘉靖官窑也有所谓的“五供”,五供是一炉、两烛台、两花瓶的成套供器,使用于祭祀及太庙、寺观等正式场合。明代盛行铜制香炉,这与宣德时期大量精制宣德铜炉有关。宣德年间,曾使用泰国进贡的数万斤铜料,铸制三千三百余件的“宣德炉”。明晚期民间大量制作铜香炉,设计精良。铜香炉的盛行与当时盛行燃烧各种品级的沈香木块有关。

香品的类型

香炉

香炉是最常见的燃香薰物器皿,其主要目的不只使香燃后的灰烬能有固定收集的场所,也为供养与祭祀的过程增添了无限灵性美感。

在香炉制作的原料上,大约有陶磁、石头、金属等类。

陶瓷制的香炉,一般而言,由于土的塑性极强,所以造形特多变化,多以圆形为主;或雕镂花纹,或塑莲花衬为底座等,适于使用立香、盘香、香粉。也有陶瓷制卧香炉,造形与色泽变化较少。

此外也有石制香炉,在制作上比陶瓷制的香炉费功夫,由于其雕刻必须一体成形,否则一处刻坏之后,就有可能前功尽弃。而在石材的选择上,则有大理石、玛瑙石等。

香炉与花瓶、烛台一齐供养于佛前,称为三具足之一,其材质多为金属、鍮石、磁、陶、紫檀等,形状多样化,大约而言可以分为四类:

1、置于桌上的置香炉,如博山形、火舍形、金山寺形、蛸足形、鼎形、三足形、香印盘形等。

2、持于手上的炳香炉,如莲华形、狮子镇形、鹊尾形等。

3、坐禅时所用的钓香炉。

4、灌顶时,受者跨越而以净身之象炉。

古时,于佛前行礼拜供养之时,手擎香炉;后世的柄香炉,就是承袭此遗风而来。在新疆地方所发现的佛教遗迹,其中壁画,可推定为唐朝佛画,图中也有手持香炉,长跪礼拜者。而此香炉下部,附有稍高之台座。

此外,火舍也是香炉之一种,为密教用具之一,后世并列为佛前四具足之一。

焚香的材料和方式原与炉具的设计息息相关。自明朝晚期到清代,流行使用铜香炉,炉壁厚实不惧热焰,而且造型变化多端,有竹节、松干、古铜器及狮象等造型。所使用的香品为沈香木块。木块直接在烛火上引燃,然后插在炉内的炉灰中。炉灰的成分是烧过的香,灰其作用为保温和透气。

其他材质的香炉,也有炉底放置隔热砂如石英砂之类,作用是防热,以免炉壁过热而炸裂。而铜香炉,尤其是厚胎的铜香炉,则较少过热炸裂的顾虑,可以不断地添插点燃的沈香木块。现今所见的铜香炉,大多用来点直立的线香,在众人祈福祝祷,香火鼎盛的场面,铜香炉是较为安全的,而一般居家与书斋所用多为小香炉,一般的铜制香炉,大多作为大型祭祀之用。

博山炉

汉代由于受到神仙方士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博山炉,晋代出现了青瓷薰炉,是室内薰香除秽的器具。博山炉的炉盖装饰着神山、异兽、珍禽和仙人,代表汉代流行神仙思想。

这类博山炉炉顶多半站立了一只凤凰。博山炉中有的设计奇特,例如有设计成一骑异兽的胡人,手托着博山炉炉身,人与兽成为基座,炉身的盖面为仙山、四灵兽“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和其他异兽及仙人等。炉中的香炉就从镂空的孔洞飘逸出来。博出炉的盖面上,一般都有山峰禽兽和神仙故事。

像这种在炉盖上装饰连绵的山峦,异兽与仙人点缀其中的博山炉,逐渐设计成熟、定型,炉盖饰以仙山、飞鸟等,具有浓厚的神仙思想。

隋唐时代的博山炉,和晋代又有不同。

例如云岗第二洞的楼阁式浮图,七、八、九、十洞的龛楣,飞檐、博山炉,做为装饰花纹的蟠龙、饕餮、朱雀、白虎等等。在第十洞有北魏时期所雕的飞天,四天飞天捧一博山炉,炉式为有山峦起伏的盖子、高足豆式的器身,器身两侧有S形耳。

手炉

手炉是行者以手持之长柄香炉,用以供佛的香炉。

在《法苑珠林》中,有记载天人黄琼说迦叶佛香炉:“略云:前有十六师子白象,于二兽头上别起莲华台以为炉,后有师子蹭踞,顶上有九龙绕承金华,华内有金台宝子盛香,佛说法时常执此炉,此观今世手炉之制,小有仿法焉。”

在湖南长沙赤峰山二号唐墓曾出土一件铜香炉,底座作覆莲形,中有小柱与香斗通,柱柄柄头有一鎏金小兽。出土时香炉中满储香料余烬,为供佛之用。

同墓葬品中还有一件铜香薰,球形炉身,炉盖呈圆锥状,底座为喇叭形。出土时已残破。同样式的手炉在各处唐墓也曾出现,这说明了手炉在唐代相当流行。虽然唐代的焚香器中还有博山炉、香球及香薰,但是在佛窟壁画中所出现的焚香器以手炉和博山炉为主。

敦煌莫高窟画中,常可见到供养人像手持手炉的景象。例如大英博物馆的收藏中,就有敦煌之唐代设色绢本引路菩萨图,图中菩萨即手持铜手炉。

在古画中也可以看到不少的罗汉画及礼佛图之中手持手炉方式。我们可以看出长柄的手炉与香盒搭配使用,而且所用的香品呈颗粒状或小丸状。也就是常被称为香丸的丸状的合香或是呈小块的龙脑。

在《清嘉录》卷八有“烧斗香”条中说:“香肆,以线香作斗,纳香作斗,纳香屑于中,僧俗咸买之,焚于月下,谓之烧斗香。”

尤崧镇斗诗香诗:拈将香线匀兼细,长短编成斗样同;只合灵檀和木屑,岂宜旨酒荐琼宫,佳人撤帐腰频折,处士占星柄自空,吴俗中秋传韵事,满庭馥杜桂正临风。

薰球

香器中有另一种造型特殊的薰球,非常特别。薰球的出现,始于唐代武则天到玄宗时期(公元六八四——七五五),大致流行于陕西西安地区。这种薰球多呈圆球状,有长链,球体镂空,并分成上下两半,上下两半球体以铆接的叶片状卡榫连接。球体内有小杯,以承轴悬挂于中央,小杯可随时保持水平。因此无论薰球如何转动,小杯始终保持水平,而杯内正在焚烧的香品则能随时保持平衡,不致于倾倒。

薰球又名香毬,可以放在被中薰香,而香烟不会熄灭,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香毬”条中说:“今镀金香毬,如浑天仪然,其中三层关,轻重适均,圆转不已,置之被中,而火不复灭,其外花卉玲珑,而篆烟四出。”正仓院所藏唐代薰球即是被中香炉。

宋代的皇家仪队就有执香球者。根据文献记载,淳熙十三年,太上皇八十大寿,孝宗至德寿宫问安,文武百官服朝服随行,除了法驾五百三十四人之外,另有大乐四十八人,架乐正乐工一百八十八人,还有仪仗鼓吹,仪仗有二人各执一香球。香云自香球中逸出。而宋代妇女乘车出行时,也有丫鬟手持香球,贵妇袖中自持小香球,于是车过驾经之处香烟如云,尘土皆香。

甚至南宋杭城人迎亲的队伍也有用至香毬,即薰球。首先由男家选定时辰,令“行郎”各持花瓶、香球、花烛,沙罗洗漱、妆合、照台、裙箱、衣匣、百结、清凉伞、交椅及花轿(花檐子)、鼓吹等,前往女家迎娶。

香囊

将各种香料、香品置入囊中,可以放在身上,随身携带,散发香气的香具。佩带用的香囊在宋代记载中处处可见。南宋于端午佳节,后妃诸合、大璫近侍获赐翠叶、五色葵榴、金丝翠扇、真珠百索、钗符、经筒、香囊、软香龙涎佩带,及紫练、白葛、红蕉之类。道宫法院多送佩带符篆。一般市民在家门口“各设大盆,杂植艾蒲葵花,上挂五色纸袋,排飣果粽。虽至贫者亦然。”六月六日显应观崔府君诞辰,热闹的庙会也有“关扑”,即掷钱赌胜而赢得奖品或彩金奖品有香囊、画扇、珠佩等。

香筒

香筒是一种燃点直式线香的香具,又称为“香笼”,以便与插香的小筒有所分别。明清两代所流行的香筒,其造型为长直筒,上有平顶盖,下有扁平的承座,外壁饰镂空花样。通常在筒内有一枚小插管,这样就很容易插稳线香。这种线香是不含竹木签心的。

明清时代的香筒,其质材有竹、玉及象牙。故宫展出的明清香筒有明雕竹人物香筒、明白玉龙凤镂空香筒、清象牙雕梅雀香筒及作为插香用的清青花小香筒。在江西南城明益定王朱由木墓中也曾发现一件镂空蟋螭玉香筒。明益定王墓中的玉香筒,质地为白,玉圆筒外壁镂空梅花、螭纹,盖面镂刻盘螭。

香篆

一般的香粉,为了便于香粉燃点,合香粉末可以用模子压印成固定字型或花样,然后点然,循序燃尽,这种方式称之为“香篆”。印香篆的模子称为“香篆模”,多以木头制成。《百川学海》“香谱”条中说:“镂木之为范,香为篆文。”这是说香篆模子是用木头雕成,香粉被压印成有形有款的花纹。

古时禅寺中常烧香篆以测知时间。也有烧香篆以修密法者,在《观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众生薰真如法》,并有将香印作成种子字、纥利字之香印,并将香炉观想为法界,纥利字妙香印代表大悲拔苦,当香印依次焚烧时,则显现真实之理,当烧尽时,则代表万法归空之理。以此观法修持者,能获观世安称、无有障碍之福报,如同微妙莲花一般众人爱敬。

香篆又称香印,在焚香用香炉内铺上一层砂,将干燥的香粉压印成篆文形状,字形或图形绵延不断,一端点燃后循线燃尽。由于取用的香是呈松散的粉状,点燃之前才以模造成绵延不断的图形,而且移动模子时很容易碰坏图形,因此使用时并不方便。

在宋人的笔记中有印香的记载。“印香”很可能就是压印香篆。《萝梁录》卷十三,“诸色杂货”条云:“且如供香印盘者,各管定铺席人家,每日印香而去,遇月支请香钱而已。”可见北宋末有雇请专人印香焚香的习俗。

为了使香粉的使用更为顺利,宋人又制香饼,有作成心字形的“心字香”香饼、环形及指形的“冰环玉指”香饼。宋人李居仁“天香词”中有“几度试拈心字”的句子,说明心字香饼是可用手指拈起的,类似现代使用的盘香。

香盒

香盒是指盛香之容器。又作香筥、香合、香函、香箱。通常为木制加漆,亦有陶制与金属制。常见的形状为扁平圆形。香筥有大香筥、小香筥之别。原来是供佛的法器之一,后世则用于茶席等之用,其造形也和以往不同。

除了香盒之外,还有香盘也经常可见。香盘是指焚香之盘,又作香台、常香盘。以木或金属作成之方形台,盘中盛香作梵字形,常点火焚之。

此外,元、明、清时,流行成套的香具,大多为“炉、瓶、盒”的组合,即香炉配上香盒,而瓶则是为了放置在香粉的香铲及持香的香箸用的。

③ 乾隆梅花牡丹纹粉彩梅瓶

宋定窑 孩儿瓷枕博物院藏国家一级文物
元代青花鬼谷下山图罐.2789亿元
“锦香亭”图罐 4917万元 港币
双葫芦纹瓶 4998万元 .3元人民币
明成化全球惟一的成化斗彩孤品大斗彩三秋杯
明喜靖彩釉大罐59.8万美元
明万历五彩荷塘鸳鸯图蒜头瓶404万港元
明成化青花狮子滚绣球纹碗碗781万元
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卉纹缸1045万元
明宣德青花柬莲纹板沿大盘308万元
明宣德青花留白缠枝牡丹纹大罐418万元
明成化青花菱龙纹高足碗418万元
明洪武釉里红如意云形缠枝牡丹菊纹大碗385万元
明宣德青花双凤穿牡丹纹小瓶913万元
明宣德青花折枝枝牡丹棱口八方四足花盆41.73万美元
明宣德釉里红青花高足杯37.44万美元
明永乐青花缠枝玫瑰花纹大碗44.5万美元
明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116.38万美元
明永乐清花缠枝瓜纹小罐660万元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11548港元
清乾隆粉彩百子纹双耳瓶
清乾隆粉彩描金《福寿》蕃莲纹葫芦瓶
清乾隆郎窑红胆瓶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盉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花觚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双耳六方瓶
清乾隆青花龙纹天球瓶
清乾隆青花寿山福海纹花口瓶
清乾隆青花双耳扁瓶
清乾隆青花仙鹤纹带托爵杯
清乾隆青花折枝花果蝠纹花口瓶
清雍正斗彩团花菊蝶纹盖罐,通高10.4cm,口径5cm,足径5.4cm
清雍正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高6.6cm,口径14.5cm,足径6cm
清雍正粉彩镂空团寿盖盒通高13.2cm,口径21.7cm,足径12.9cm
清雍正粉彩团蝶纹碗,高6.8cm,口径13.5cm,足径4.7cm
清雍正黄地珐琅彩梅花纹碗,高6.2cm,口径12cm,足径4.6cm
清乾隆青花蝠果纹葫芦瓶
清雍正粉彩葫芦纹碗高5.8cm,口径11.9cm,足径4.6cm
清雍正粉彩梅花纹碗高5cm,口径9.2cm,足径3.8cm
清雍正胭脂红地开光珐琅彩花鸟纹碗高4.5cm,口径9.2cm,足径3.6cm
清雍正粉彩雉鸡牡丹纹盘高5cm,口径35.5cm,足径21.5cm
清雍正蓝料彩山水图碗,高5.5cm,口径10cm,足径3.9cm
清乾隆粉彩八桃天球瓶,高 50.6cm,口径11.9cm,足径17.7cm
清顺治五彩牡丹纹尊,高58cm,口径19.5cm,底径18cm
清雍正斗彩缠枝花纹梅瓶高26.3cm,口径5.5cm,足径11.9cm
清雍正斗彩如意耳蒜头瓶高26cm,口径5.2cm,足径11.8cm
清雍正斗彩团花纹罐,高17.2cm,口径8.4cm,足径7.8cm
清雍正粉彩牡丹纹盘口瓶高27.5cm,口径6.3cm,足径8.6cm
清雍正粉彩人鹿纹梅瓶高16.6cm,口径3.2cm,足径6.1cm
清雍正秋葵绿釉如意耳瓶,高26.3cm,口径5.3cm,足径11cm
清雍正五彩仕女纹罐,高34.1cm,口径14.6cm,足径15.3cm
清雍正粉彩花蝶纹瓶,高37.6cm,口径4.1cm,足径11.6cm
清乾隆粉彩百鹿尊
清乾隆 御制珐琅彩花石锦鸡图瓶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花石锦鸡图瓶(同上)
清乾隆御制黄釉青花跃龙捧寿纹六方瓶
清乾隆粉彩八仙过海六方瓶
清乾隆粉彩八仙过海六方瓶(同上)
清乾隆胭脂红地粉彩缠枝花卉纹尊
五彩加金花碟纹攒盘
清乾隆粉彩八吉祥盖碗
清乾隆粉彩百寿纹表
清乾隆粉彩缠枝花卉纹大碗
清乾隆粉彩缠枝花鸟纹凤耳瓶
清乾隆粉彩蕃莲纹花觚
清乾隆粉彩缠枝花卉纹大碗
清乾隆粉彩福寿纹双耳瓶
清乾隆粉彩果蝠纹葫芦瓶
清乾隆粉彩花果大碗
清乾隆粉彩描金《福寿》蕃莲纹葫芦瓶
清乾隆粉彩竹石花鸟灯笼瓶
清乾隆粉彩竹石花鸟灯笼瓶(同上)
清乾隆高士笔筒
清乾隆各色釉彩大瓶
清乾隆 黄地青花花果纹盘
清乾隆炉均釉唇口瓶
清乾隆青花八吉祥纹贲巴壶
清乾隆粉彩描金《福寿》蕃莲纹双耳瓶
清乾隆粉彩众仙捧寿纹双耳瓶
清乾隆窑变釉卷口六棱瓶
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杯,清康熙,高4.9cm,口径6.7cm,足径2.6cm
清乾隆酱地描金凸雕灵桃瓶
清乾隆蓝釉描金龙花口瓶
清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5280万元.
清乾隆粉彩瓜棱瓷鼻烟壶通高6cm,腹径3.1cm
清乾隆珐琅彩山石花卉纹小瓶高9.1cm,口径1.6cm,足径2cm
清乾隆珐琅彩双环瓶高14.1cm,口径5.5cm,足径6.4cm
清乾隆釉里红三果纹梅瓶高29.6cm,口径6.1cm,足径11.2cm
清乾隆珐琅彩缠枝花卉蒜头瓶高18cm,口径2.6cm,足径5.5cm
清康熙郎窑红釉凤尾尊高45.5cm,口径12.7cm,足径14.4cm
清康熙冬青釉暗花海水龙萝卜尊高19.2cm,口径3.3cm,足径3.5cm
清乾隆珐琅彩开光双戟小瓶高8.9cm,口径1.4cm,足径1.6cm
清乾隆珐琅彩婴戏纹双连瓶通高21.4cm,口径9—5.2cm,足径10—6cm
清乾隆珐琅彩开光山水诗句瓶高26cm,口径12.1cm,足径12.1cm
清乾隆珐琅彩缠枝莲纹双连瓶高17.5cm,口径6.8—4.8cm,
清道光红彩绳纹状元红酒坛通高15cm,口径4.8cm,底径6cm
清乾隆粉彩菊花鹌鹑图瓷鼻烟壶通高6.2cm,腹径2.6cm
清康熙釉里红团花锯齿纹摇铃尊1244万港元
清乾隆茶叶末釉描金蝙蝠纹带葫芦瓶504.8万港元
清乾隆粉彩九老图灯笼瓶528万元
清乾隆黄地绿彩八吉祥五蝠捧寿图折沿盘460万港元
清乾隆黄地粉彩福寿万代图葫芦瓶40.3万美元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龙凤争珠图双龙耳扃壶80.49万美元
清乾隆松石绿地粉彩花卉龙把多壶
这些都是国宝级的瓷器,还有一些国宝级的瓷器没有统计到。

④ 我有一个宣德炉,有两个狮子头的耳,高脚三足,炉身有图案;是柳树梅花还有大海什么的,现在能值多少钱

您的问题,有一个宣德炉,有两个狮子头的耳,高脚三足,炉身有图案;是柳树梅花还有大海什么的,真品行情要超过5万元;具体是不是真品,补充图片或者链接看看就知道!

⑤ 我家有个宣德炉,听我爸爸说是祖上留下的,底部是大明宣德年制,两个耳朵是一簇簇梅花组成的图案

宣德炉,听我爸爸说是祖上留下的,底部是大明宣德年制,两个耳朵是一簇簇梅花组成的图案,补充图片或者链接看看就知道。

⑥ 香炉 是烧什么香的啊 哪里有卖吗

一般烧檀香,寺庙里都卖的。香炉分两大类,一是铁质香炉,另一种是铜造的香炉,两者作用略有不同。铁质的香妒,较适宜与地界作沟通可供奉地界神明之用,譬如供奉祖先或土地、地主财神等,这一种炉却不宜用于供奉天界的神祗。

天界与地界宜分清楚,因为天界上的是天神,菩萨,是具有无上的威力。而地界所供奉的却是阴灵,不可与天界的神混而为一,两者要有区别。

给任何神像上香使用的香炉都不能出现缺口,即使是有裂纹也不行,因为在风水学中认为香炉的主要作用,除了上香之外还能起到镇宅的风水功效;

而其镇的并不是人的住宅,而是神像的住宅,即为神龛的风水气场,所以香炉一旦出现缺口或者裂纹,其镇宅效果就会减弱,这样容易让神像被邪煞所侵,大为不利。

(6)宣德炉梅花扩展阅读:

香炉除了烧香,还可以放物件的,且寓意也不同:

1、香炉里放佛珠

香炉里放佛珠能够让大家变得冷静,而且会很好的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大家在赚钱的时候不会贪心,能够控制住欲望的人,往往事业能大成,并在拥有财运时,会懂得好好的珍惜,这种时候大家不会欲求不满,得到了一些收获会好好的珍惜,更加的努力。

2、香炉里放石头

香炉里放石头能够让大家的毅力变强,赚钱的时候大家更能够坚持去做,遇到困难也不会退缩。香炉里放石头,能够护佑事业运,那么大家能够坚持去做,赚钱的过程大家会很好的面对,得到好的结果也是对大家的一种奖励,钱财收入是大家应得的。

3、香炉里放红绳

香炉里放红绳,有助于提高职场运势,会让大家赚钱的主意变多,工作效率也有所提高,那么大家付出行动就简单很多了。这种时候大家知道赚钱的方向在哪里,有了目标,大家行动起来也非常明确。这样的做法下,大家能够快准狠地把握机遇,打开市场,赚到钱财。

⑦ 大明宣德炉价格

大明宣德炉清末民国仿品极多,普品价格在800-6000元左右,正宗的普品宣德款香炉拍卖价格在8万元以上。

参考:

大明宣德年制铜香炉,简称“宣炉”。作为当今存世量最稀少的藏品种类之一,大明宣德年制铜香炉一直备受天下藏家的追捧,但是随着赝品频出及真品的大隐隐于市,近年来已经鲜有真品大明宣德年制铜香炉进入市场流通交易,大多数的宣德炉都在民间收藏中流通。

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时,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特下令从暹逻国进口一批红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成品后的铜香炉色泽晶莹而温润,实在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宣德三年利用这批红铜开炉共铸造出三千座香炉,以后再也没有出品,这些宣德炉都深藏禁宫之内,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见其形。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极为罕见。为了牟取暴利,从明代宣德年间到民国时期,古玩商仿制宣德炉活动从未间断。就在宣德炉停止制造后,部分主管“司铸之事”的官员,召集原来铸炉工匠,依照宣德炉的图纸和工艺程序进行仿造。这些经过精心铸造的仿品可与真品媲美,专家权威也无法辨别,至今国内各大博物馆内收藏的许许多多宣德炉,没有一件能被众多鉴定家公认为是真正的宣德炉。鉴别真假宣德炉已成为中国考古学中的“悬案”之一。

宣德炉,不仅是指宣德三年铸造的炉,而是所有带宣德款铜炉的统称。而且它也可泛指和宣款炉形制相近的不带款或带有其它款的铜炉,真正宣德三年的炉已成了一个谜。一般说,风格设计有明中叶特征而包浆和铜质特佳者就能作为是宣德的候选人。但宣德炉绝大部分都不是宣德的,这些炉带宣款,与其说其目的是伪仿,还不如说是对历史黄金时代的尊敬和缅怀。

正是由于大明宣德年制铜香炉的高价值,使得越来越多的仿炉进入市场流通,注意这边的仿炉指的是近代仿品而非清仿或民国仿品,下面介绍几种大明宣德年制铜香炉的鉴别方法。

辨别宣德炉的真伪主要看三个方面:

1、看包浆。真品包浆温润,宝气内蕴,长时间不变。伪品包浆枯槁,有的象油漆,越放久越难看。

2、看铸工。真品铸工质量平均,精品铸工相当精。伪品铸工不平均,有地方好有地方差,或者铸工粗糙。

3、看磨损。真品有自然均匀的磨损,特别是在足底。伪品无磨损或人为打磨。

希望答案对你有帮助。

⑧ 狮耳岁寒三友图宣德炉是那个朝代

《岁寒三友》的来作者为南宋末自年,集文人、士夫、画家身份於一身的赵孟坚(1199-1264或至1267)。由於经历丧国的痛楚,赵孟坚常以水墨或白描画梅、兰、水仙等,来表达他清高坚贞的品格。「岁寒三友」图亦工亦写,梅花以淡墨衬染著用细笔、浓墨所圈钩的花瓣,松针用笔尖挺劲拔,墨竹则以中锋运使,挺劲有力。松、竹、梅画法各异,笔墨清新,充满韵致,是幅极具精神的南宋小品。

⑨ 关于梅花表示美人,仙女的诗及鉴赏

梅花自古就有“霜雪美人”的隐喻意义,诗人就爱将梅花比拟“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这是由于梅花本身具有美人姿态,有清冷淡雅的美。

宋初诗人梅尧臣笔下的梅花是玲珑的小家碧玉:“家住寒溪曲,梅花杂暖春,学妆如小女,聚笑发丹唇。”(《红梅》)

也有诗人将梅花描绘成一个冰肌雪肤、玉骨霜心的仙子:“皎皎仙姿脉脉情,绛罗仙萼裹瑶英。”(晁端友《梅花》)“玉立寒烟寂寞滨,仙姿潇洒净无尘。”(朱熹《次韵列秀野前树梅》)“骑龙古仙绝火食,惯住空山啮冰雪。”(陆游《湖山寻梅》)在周必大眼中梅花既有仙子的袅娜多姿,又有邻家女子的娇涩可人:“初疑太真欲起舞,霓裳拂拭天然姿。又如东家窥墙女,施朱映粉尤相宜。”(《次韵史院洪境卢简洋馆中梅》)更有诗人将梅花比喻为爱人的:“秋水娟娟隔美人,江东日暮几重云。孤灯竹屋霜清夜,梦到梅花即见君。”可见梅花在诗人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高尚与尊贵。

其实梅花这三个象征意象往往不是分离的,而是相融相通的。在很多咏梅诗中,这三个象征意义是同时存在的。如陆游的《开岁半月湖村梅开无馀偶得五诗以烟湿落梅村为韵》:“居人空巷者,疑是湖中仙。”久居荒芜之地的人,既是隐者,又像神秘的仙人,陆游巧妙地将这两个意象交织在一起,使此诗内容更丰富。张孝祥的《道间见梅》中则把梅花描绘成一个孤高自爱的女子,其实也是把贞士和美人的意象结合了。梅花的三个意象之所以能相融,是因为这三个意象都有共通的核心——贞洁的象征。

在咏梅的诗人中,声誉最高的当推宋代的林和靖。他梅妻鹤子,作了很多咏梅诗,最出色的应是《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诗人从众多方面刻画梅花冠绝群芳的形象,突出了梅花高洁超逸的品性。
另外,以梅花来表达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也是古诗中梅花又一重要意象。第一首梅花诗,南北朝陆凯所作的《赠范晔》就是以梅花传达友情:“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唐代不少诗人已经运用这个意象进行咏梅诗的创作。

折梅赠远已成为常用的典故。到了宋代,王安石等人继承了这一意象“驿使何时发,凭君寄一枝”(《梅花》)“殷勤手折遥相赠,不欲花前独举觞。”(《和史诚之谢送张明叔梅台三种梅花》)梅花成为传达友情的信物。“折梅寄友”表达友情的意象逐步深化、发展。到了宋朝中期,梅花在诗歌里不仅仅是一个信物,更代表着一种情绪,诗人看到梅花就不由想起远在他乡的朋友。“岭北霜枝最多思,忍寒留待使君来。”(苏轼《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为怜北客飘流远,偷报东君信息回。香气轻于新酿熟,襟怀重似故人来。舟中莫问无兼有,急急呼儿觅酒杯。”(张舜民《舟行湘岸见梅盛开》)

也有诗人在咏梅诗中抒发对友人、情人的相思之情,如朱松《饮梅花下赠客》:“且当醉倒此花前,犹胜相思寄愁绝。”以及朱熹《清江道中见梅》:“他年千里梦,谁与寄相思。”都透露出悠悠相思的情愫。

更有迁客骚人以咏梅抒发思乡的愁苦:“还怜客路龙山下,未折一枝先断肠。”(陆游《客舍对梅》)“望远可无南北使,客愁定费短长吟。”(尤袤《梅花》)诗人有感于世路艰难,抒发了思乡却不得归的怆痛之感。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们咏梅绝不只是为了描摹梅的物态,更重要的是借梅怡情,抒怀,表节。咏梅诗之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是由于诗中歌咏之梅,已经成为诗人心灵的客观对应物,一代一代层层积淀,凝聚成中国传统文人的独立高标的心灵境界。

热点内容
冰玫瑰攻略 发布:2025-05-19 15:09:48 浏览:960
玩盆景艺术 发布:2025-05-19 15:02:49 浏览:192
用ps怎么画一朵花 发布:2025-05-19 15:02:47 浏览:409
春天的梅花诗句有哪些 发布:2025-05-19 14:49:51 浏览:79
情人节定制巧克力 发布:2025-05-19 14:45:27 浏览:933
附石大盆景 发布:2025-05-19 14:44:46 浏览:972
茶花女手抄报 发布:2025-05-19 14:40:00 浏览:424
醋倒盆栽 发布:2025-05-19 14:28:10 浏览:651
雅澜花艺怎么样 发布:2025-05-19 14:28:03 浏览:378
一米花田花艺 发布:2025-05-19 14:24:09 浏览: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