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人像
㈠ 什么人像梅花
= =又是你。
有气质的人像梅花。
㈡ 听人说梅花不适合放在人像下面。是否有这种说法
看你需要表达什么了,如果画中要表达一个人去观赏梅花,又有何不可呢
㈢ 中国古代梅花的代表人物是谁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大里黄贤村人(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幼时刻苦好学,通晓内经史百家。书载性容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善绘画,工行草,书法瘦挺劲健。诗自写胸意,多奇句,风格澄澈淡远。《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有人问:“何不录以示后世?”答曰:“我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有心人窃记之,得300余首传世。
当时杭州郡守薛映爱其诗敬其人,常至孤山与之唱和。宋真宗闻其名,赐与粟帛,诏告府县存恤之。逋虽感激,但不以此骄人。人多劝其出仕,亦被婉言谢绝。也不娶,无子,惟喜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既老,自造墓于庐侧,作诗云:“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㈣ 什么样的人像梅花
梅花的寓意,象征:1,春落梅枝头。古人说,梅具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后人又有另一种说法:梅花五瓣,是五福的象征。一是快乐,二是幸运,三是长寿,四是顺利,五是我们最希望的和平。雪压梅花2,梅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陈志岁微型诗《梅花》这样写道:“为使与严寒搏斗之俦侪坚持下去,便把春消息透露给人。”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自古以来,人们都赞美它的傲雪精神,它的孤独的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的美。所以,她象征:一、隐者高士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二、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家住寒溪曲,梅花杂暖春,学妆如小女,聚笑发丹唇三、高风亮节的人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3,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梅花象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别的花都是春天才开,它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其中有一首古诗是这么写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骨气的花!几千年来,它那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有人认为,梅的品格与气节几乎写意了我们“龙的传人”的精神面貌。全国上至显达,下至布衣,几千年来对梅花深爱有加。“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梅花高风亮节。二十四番花信之首的梅花,冰枝嫩绿,疏影清雅,花色美秀,幽香宜人花期独早,“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被誉为花魁。“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的崇高品格和坚贞气节,象征我们龙的传人之精神。松,竹,梅花被称为“岁寒三友”梅花培植起于商代,距今已有近四千年历史。梅是花中寿星,我国不少地区尚有千年古梅,湖北黄梅县有株一千六百多岁的晋梅,至今还在岁岁作花。梅花斗雪吐艳,凌寒留香,铁骨冰心,高风亮节的形象,鼓励着人们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地去迎接春的到来。梅花的寓意,象征:1,春落梅枝头。古人说,梅具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后人又有另一种说法:梅花五瓣,是五福的象征。一是快乐,二是幸运,三是长寿,四是顺利,五是我们最希望的和平。雪压梅花2,梅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陈志岁微型诗《梅花》这样写道:“为使与严寒搏斗之俦侪坚持下去,便把春消息透露给人。”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自古以来,人们都赞美它的傲雪精神,它的孤独的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的美。所以,她象征:一、隐者高士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二、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家住寒溪曲,梅花杂暖春,学妆如小女,聚笑发丹唇三、高风亮节的人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3,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梅花象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别的花都是春天才开,它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其中有一首古诗是这么写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骨气的花!几千年来,它那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有人认为,梅的品格与气节几乎写意了我们“龙的传人”的精神面貌。全国上至显达,下至布衣,几千年来对梅花深爱有加。“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梅花高风亮节。二十四番花信之首的梅花,冰枝嫩绿,疏影清雅,花色美秀,幽香宜人花期独早,“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被誉为花魁。“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的崇高品格和坚贞气节,象征我们龙的传人之精神。松,竹,梅花被称为“岁寒三友”梅花培植起于商代,距今已有近四千年历史。梅是花中寿星,我国不少地区尚有千年古梅,湖北黄梅县有株一千六百多岁的晋梅,至今还在岁岁作花。梅花斗雪吐艳,凌寒留香,铁骨冰心,高风亮节的形象,鼓励着人们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地去迎接春的到来。
㈤ 人像上有梅花图案是美图秀秀吗
你可以使用手机instamoji制作
㈥ 梅花象征着什么人
梅花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
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国花是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国花具有国家名片的象征意义(我国社科院陶庆梅博士语)。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梅花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有人认为,梅的品格与气节几乎写意了我们“龙的传人”的精神面貌。全国上至显达,下至布衣,几千年来对梅花深爱有加。“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国人赏花,不仅赏花的外表,更欣赏花中蕴含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
㈦ 像梅花一样的英雄人物有哪些
我国历史上像梅花那样有气节的(具有梅花的秉性)人物有哪些?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怀王二十四年,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沈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的作品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苏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中国中西部陕西西安)人,是西汉尽忠守节的著名人物。父亲苏建,曾经几次跟随名将卫青北击匈奴,后来做过代郡太守。当时的官僚制度规定,父亲做官的,其子可以先从品级较低的郎官入仕做官。苏武也是先任郎官,然后逐步升迁。在汉武帝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他以中郎将之职奉命出使匈奴。由于匈奴的缑王谋划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归顺汉朝,而汉朝的副使张胜牵涉在内,苏武也受牵连。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今苏联贝加尔湖),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后来,昭帝即位后,汉朝和匈奴和亲,汉朝要匈奴送还苏武等使臣,但单于却慌称苏武等人已经死去。后来,汉朝使者有到了匈奴地区,终于得知苏武依然健在,于是扬言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系着帛书,帛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在北方的沼泽之中。单于只好把苏武等九人送还。苏武在匈奴的时间很长,前后共有十九年。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苏武终于回到了长安。 岳飞[宋](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人(河南),为宋朝名将。事母至孝,家贫力学。其母亲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的准则。公元1129年,金兀术渡江南进,攻陷建康,岳飞坚持抵抗,于次年收复建康大破金兵“拐子兵”于郾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两河(淮河、黄河)义军纷起响应,复欲进军朱仙镇,惜宰相秦桧力主和,乃一日降十二金字牌,召还,诬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死于狱。岳飞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兵非常害怕“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天祥,后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散尽家产,招募豪杰,起兵勤王。次年,任右丞相,赴元营谈判,不意被伯颜拘留,押解北方。后于镇江脱险。力图恢复,转战东南。景炎三年(1278年),文天祥在五坡岭被张弘范军俘获,张要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乃书〈过零丁洋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不久遣使护送至大都,路上绝食八日,不死。被关押在北京府学胡同,拘囚四年。帝昺祥兴二年(1279年),宋亡,文天祥仍坚守初志,在给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狱中作《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元世祖爱其才,先后派出平章政事阿合马、丞相孛罗招降,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坚贞不屈,“一死之外,无可为者。”次日于柴巿口执行死刑,天祥向南方跪拜,从容就义。死后在他的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死时年仅四十七岁。行刑之际,“俄有诏使止之”,而文天祥已死。忽必烈惋惜地说:“好男子,不为吾用,杀之诚可惜也。”文天祥著有多篇作品,以〈过零丁洋〉和在狱中所题《正气歌》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诗,乃千古绝唱。 丁汝昌(1836-1895)字先达,号禹廷,安徽省庐江县北乡丁家坎村人。他自幼饱受贫困的煎熬,18岁参加太平军程学启部,后随程学启投到湘军曾国荃部下,官拜千总。1862年受李鸿章赏识,被编入淮军“铭”字营,授参将之职,指挥马队。1874年因他的三营马队被裁撤,遂解甲归田。1877年被重新起用。1888年被正式任命为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虽是陆军出身,对近代海军一无所知,但他好学嗜读,虚心求教,克尽职守,任劳任怨,北洋水师在他的统带之下,面貌焕然一新。黄海海战时,他身先士卒,虽身负重伤,仍不肯下舱裹伤,始终坐在甲板上督战。威海卫之战时,他面对敌人的诱降和部分反动官员的胁迫,坚贞不屈,誓死抗敌,最终殉国。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中国近代诗人、散文作家。在扬州长大,191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并遵父母之命,与武钟谦结婚。因为家贫的关系,他要尽快读完大学,当时的大学一般是四年,但他三年便读完了。他就读北京大学时,是新潮社的创社成员,参与五四运动,亦曾参加平民教育演讲团。其间两名儿女出生。1920年毕业,其后任教中学,五、六年之间,教过七所学校,生活不稳定,年纪轻轻,家庭负担便很重,而造成了他老成持重的性格。1925年,即27岁时,在朋友介绍下,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教书。1929年11月26日,妻子武氏病逝。1931年在伦敦修读英国文学和语言学,次年回国,不久后与陈竹隐结婚。1948年6月18日签署《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8月6日胃病复发,12日在贫病交迫下辞世。在《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认为朱自清和闻一多更胜伯夷,“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董存瑞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佟麟阁1937年7月28日,北平大战开始。北京城外的南苑,佟麟阁所在的第二十九军司令部遭受40余架敌机的轮番轰炸,并有3000人的机械化部队从地面发动猛烈攻击。佟麟阁与132师师长赵登禹誓死坚守阵地,指挥二十九军拼死抗击。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后奉命向大红门转移,途中再遭致日军包围,在组织部队突击时,被机枪射中腿部,头部再受重伤,流血过多,壮烈殉国。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佟麟阁等国民党抗日将领,称赞他们“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1937年7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授佟麟阁为陆军上将。 邓世昌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爱国将领吉鸿昌吉鸿昌自幼即以岳飞、文天祥等为心目中的英雄,所以在行伍中他待人诚恳,吃苦耐劳,恪守军规,勇敢善战,以致有“吉大胆”之称,他率领的部队则号称“铁军”。到了1930年,也就是吉鸿昌35岁那年,被提拔为国民军第22路军的总指挥。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虎视眈眈,因不满国民党借口“攘外必先安内”,拼命剿杀共产党之举,被蒋介石解除兵权,驱逐到国外。赤心爱国的吉鸿昌在美国受尽了民族歧视,有人告诉他,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以受到礼遇。吉鸿昌怒不可遏,说:“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此,他特意做了一枚木制胸卡,上面用英文写着:“我是中国人!”而且随时随处佩戴,直面那些看不起中国人的人,用中华民族的自尊向美国的种族歧视挑战。吉鸿昌在国外到处宣传抗日,一次在记者招待会上有人问他:“日本有飞机大炮,中国凭什么抗日?”他拍着胸脯愤然回答道:“我们有热血,有四万万人的热血。中国人的愤激已经达到了极点,莫不抱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誓愿牺牲一切,为生存而战!为真理而战!”到了古巴首都哈瓦那,正值那里的华侨集会,纪念孙中山诞辰65周年,他应邀在会上做了慷慨激昂的抗日讲演,听罢许多人热泪盈眶,一位华侨高声说:“吉将军,你快回国,把军队整顿起来吧,我们一定作你的后盾!”吉鸿昌听罢激动地说:“我一定不辜负同胞们的热望,誓死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说罢泪如雨下,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还我河山!”这时,到场的侨胞也放声痛哭,高喊:“牺牲一切,奋斗到底!”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吉鸿昌闻讯提前回国。为实现抗日救国的誓愿,1933年5月吉鸿昌变卖家资,购置武器,联合了爱国军人冯玉祥等,在张家口组织起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发表“外抗暴力,内除国贼”的声明,并一度收复了张家口以北的大片土地,把日伪军队赶出了察哈尔省。其间他即兴作诗说:“有贼无我,有我无贼。非我杀贼,即贼杀我。半壁河山,业经改色。是好男儿,舍身报国!”后来,由于蒋介石想方设法破坏抗日同盟军的爱国行动,致使吉鸿昌因弹尽粮绝而失败。1934年11月9日,国民党特务勾结天津法租界当局,在国民饭店刺杀吉鸿昌未遂,乃将他逮捕。先由法国工部局引渡到天津警察局,旋押往河北蔡家花园51军的军法处。审讯时吉鸿昌正气凛然、义正词严地说:“我抗日,是打鬼子、救中国!我作地下工作,是为中国人民求解放!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想用审讯吓住我,你们想错了!”几天后,吉鸿昌又被解到北平旃檀寺陆军监狱,蒋介石密令将他就地处决。11月24日军法官到狱中向吉鸿昌宣布判处死刑的命令,吉鸿昌神态自若。行刑前,39岁的吉鸿昌以地作纸,枯枝为笔,写下了一首感天动地的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然后喝令执行官:“给我搬把椅子来!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倒在地上。”他坐定以后,又喝道:“我为抗日而死,一生光明磊落,不能在背后开枪!”执行官问他:“那你打算怎么办?”吉鸿昌厉声说:“在我面前开枪!我吉鸿昌要亲眼看着你们是怎样把我打死的!”然后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抗日胜利万岁!”这样一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抗日民族英雄,没有死在日本人的枪口之下,而是死在了民族败类手中。如今,坐落在花园路的吉鸿昌烈士故居已成为天津市的文物保护单位;在吉鸿昌诞辰100周年之际,又在故居对面的一块泰山石上树立起吉鸿昌将军跃马横刀的青铜雕像。这一切,作为我们民族的灵魂和骄傲,将永远永远地保存下来,供世人瞻仰。 简单罗列如:1.伯夷、叔齐于商亡后隐居首阳山,决心不食周粟。2.西晋大音乐家、“竹林七贤”头面人物嵇康宁可被斩首洛阳东市,也不为司马氏王朝所用,临刑前还当众演奏了他的拿手保留曲目《广陵散》。3.东晋诗人陶渊明(陶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4.唐朝诗人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戏万乘若僚友,视侪列如草芥”。他高扬人格,宣称“君不能狸膏金踞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文天祥,被元俘虏后拒绝忽必烈的诱惑,不与元统治者合作,写下了《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名作,终为元所杀,死时面向南方,不忘故国。6.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做过山东范县和潍县知县,后因请求赈助农民而得罪豪吏,告疾罢官归,“掷去纱帽不为官”,居扬州以诗书画自适。7.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频频向反动当局和一切恶势力挥去他的“投枪”。他那不为权势为国为民坚持真理的傲骨简直是金石铸成的。8.朱自清: 宁可饿死也不吃“ 嗟来之食”--美国的救济粮。9.梅兰芳:蓄须明志,不为日寇演戏。 补充:屈原投江;苏武牧羊;文天祥宁死不投降;陶渊明不做官隐居山乡;郑板桥林则徐吉鸿昌谭嗣同戊戌君子徐悲鸿李大钊刘胡兰郑成功陈然方志敏梅 花 精 神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相信大家不会陌生吧!对呀,这就是宋朝著名诗人王安石的《梅花》。这首诗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的顽强精神。 是啊!梅花多可贵啊!百花都在春天开放,如“玫瑰”、“牡丹”等。它们太娇贵,一到寒冬,都凋 谢了。可是梅花却依然挺立在风雪中,那种坚贞和顽强,给人清新优雅的感觉。 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梅花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 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 看着梅花,再看看梅林,思绪万千:它们既不要肥沃的土地,也不要温室般的环境,生长在高山上,挺立在寒风中,多么顽强的梅花啊!它们没有玫瑰那样艳丽 的色彩,没有牡丹那样富贵的身资,也没有百合那样清纯的面容,但仍然招人喜欢。因为它们有不同凡俗的精神:勇敢、坚贞、顽强、不怕困难、洁身自好。 梅花美,却把美留给了洁白无瑕的天地;梅花香,却又有谁知道“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艰辛;梅花俏,却“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傲雪斗霜、不怕困难、谦虚乐观。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要向梅花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默默迎难而上。
大概就这些吧
㈧ 梅花有什么象征人物
林逋林和靖--梅妻鹤子,陆游--卜算子.咏梅
求采纳
㈨ 梅花象征哪些人
梅花象征坚定贞洁的一类人。
梅花的文化:
早期,人们对梅花的认识主要局限在梅子的实用性上,反映出对梅花的欣赏态度。晋代的清商曲辞《梅花落》借用梅花感叹春光易逝。进入南北朝后,曾出现寿阳公主“梅花妆”的故事和陆凯折梅赠友人报春传情的咏梅名句。
唐以前,咏梅诗数量不是很多,但可见人们已从物质的实用性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感受了。唐五代时期,由于当时的自然气候和社会的安定民生发展,梅花的栽培技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种梅咏梅活动逐渐升温,上至帝王、名臣,下至布衣百姓咏梅作品大量涌现。
如唐王李世民,以及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一大批咏梅诗人,以不同的心态和审美观写下了流芳千古的咏梅佳句。
宋、元时代,梅花文化的发展进入兴盛时期。文化上,梅诗、梅文、梅书、梅画纷纷问世,其作品之多为历朝历代之最,梅花也于此时确立了百花独尊、群芳之首的地位。宋代梅诗特多,故在宋代末年的方回《瀛奎律髓》中,别出"梅花"为一类。梅词也多佳作。
名家如北宋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植梅放鹤,号称梅妻鹤子,其梅花诗词甚多。
余如北宋的苏试、秦观、王安石等,南宋的陆游、陈亮、范成大等,皆多梅花诗词传世。由于文人墨客、士大夫阶层的闲情雅趣促进了私家园林的兴起,各地纷建梅园,遍植梅树、梅溪、梅湖、梅台、梅亭等赏梅景观的引导效应,使喜梅、植梅、赏梅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梅画作品日渐丰富,涌现出一批擅画梅花的大家,如高僧华光寺长老仲仁、赵佶、杨无咎、马远、赵孟坚等。
明清两代是梅花文化的发展期,明代咏梅之风有增无减,杨慎、焦宏、高启、唐寅诸名家,俱有梅花诗;徐渭、姚涞、刘基等,则均有梅花文赋。另一方面,书、文、诗、画等文化层面也有新的发展和提升。
如在咏梅诗创作上,明清两代也是人才辈出,徐渭、高启、方孝孺、李方膺等一批诗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无论在诗的意境、内涵或是审美观念上都有独到的创新成就。在绘画创作上“扬州八怪”等,尤以金农、李方膺为代表建树起座座咏梅画梅的高峰。
辛亥革命以后,创作的咏梅诗词和绘画作品,是空前的,数量上已无法统计。特别是毛泽东、董必武、叶剑英、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以伟大的革命情怀和气概,写下了不朽的咏梅诗篇,成为梅花文化中的新气象、新亮点。
从近现代的梅画作品看,一大批名家高手涉足梅花题材。
他们注重在继承传统中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他们更注重从审美的角度进行理性思考,使作品更具学术性、观赏性;他们更注重表现梅花的精神品格和时代精神,用作品来感染人、打动人;他们更注重以自然、自由的心态,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创作出适应多元化审美需求的梅花作品。
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有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董寿平、关山月、于希宁等。他们运用个人的学识修养和对梅花精神的独特感悟,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创作出不同风格面貌的梅花作品。
这个时期的梅花作品,有的突出了诗、书、画、印相统一的整体美感;有的更加强调中国画水墨精神,以大写意的笔法表现梅花的神韵;还有的善于借鉴西画中交点透视、光影效果以增强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
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精神。正是凭着这种创新意识,使梅画艺术园地更加灿烂夺目。
(9)梅花人像扩展阅读
观赏价值:
中国古代文人对梅花情有独钟,视赏梅为一件雅事。赏梅贵在“探”字,品赏梅花一般着眼于色、香、形、韵、时等方面。
1、色:梅花的花色有紫红、粉红、淡黄、淡墨、纯白等多种颜色。
“红梅”,花形极美,花香浓郁;“绿萼”,花白色,萼片绿色,重瓣雪白,香味袭人;“紫梅”,重瓣紫色,淡香;“骨里红”,色深红重瓣,凋谢时色亦不淡,树质似红木;“玉蝶”,花白略带轻红,有单重瓣之分,轻柔素雅。
成片栽植上万株梅花,疏枝缀玉缤纷怒放,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有的绿如碧玉,形成梅海凝云,云蒸霞蔚的壮观景象。
2、香:梅花香味别具神韵、清逸幽雅,被历代文人墨客称为暗香。“着意寻香不肯香,香在无寻处”让人难以捕捉却又时时沁人肺腑、催人欲醉。探梅时节,徜徉在花丛之中,微风阵阵掠过梅林,犹如浸身香海,通体蕴香。
3、形:古人认为“梅以形势为第一”,即形态和姿势。形态有俯、仰、侧、卧、依、盼等,姿势分直立、曲屈、歪斜。梅花树皮漆黑而多糙纹,其枝虬曲苍劲嶙峋、风韵洒落,有一种饱经沧桑,威武不屈的阳刚之美。
梅花枝条清癯、明晰、色彩和谐,或曲如游龙,或披靡而下,多变而有规律,呈现出一种很强的力度和线的韵律感。
4、韵:在诗人、画家的笔下,梅花的形态总离不开横、斜、疏、瘦四个字。人们观赏梅韵的标准,则以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谓之“梅韵四贵”。
5、时:探梅赏梅须及时。过早,含苞未放;迟了落英缤纷。古人认为“花是将开未开好”,即以梅花含苞欲放之时为佳,故名“探梅”。梅花以“惊蛰”为候,一般以惊蛰前后10天为春梅探赏的最佳时机。 观赏梅花的情境也十分讲究。
5、四贵四不贵:贵疏不贵繁,贵合不贵开,贵瘦不贵肥,贵老不贵新。梅的枝干以苍劲嶙峋为美,形若游龙,遒劲倔强的枝干,缀以数朵凌寒傲放的淡梅,兼覆一层薄雪,俨然天成一幅水墨大写意。
㈩ 中国历史上具有梅花品质的人物
1、岳飞
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绍兴四年,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
绍兴十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
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结了“联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治军赏罚分明,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
2、项羽
乌江自刎:项羽自忖不能脱身,就部下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经七十余战,抵挡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打击的人都表示臣服,未尝败北,遂称霸天下,现在困于此,不是我不会打仗,而是天要亡我!
今日是要决死战了,我要为诸君痛快地一战,必定要胜利三次,为诸君击溃包围、斩将、砍旗,让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我不会打仗。”于是,他分骑兵为四队,此时,汉军围困数重,项羽对他的骑兵们说:“我为你们杀掉对方一将!”于是,他命令骑兵们分四面向山下冲,约在山东面会合。
项羽大呼驰下,斩杀一汉将。赤泉侯杨喜追项羽,项羽大喝一声,杨喜的人马俱惊,退后数里!项羽与骑兵分为三队,汉军不知项羽在哪队,就也分三队包围。项羽飞驰而出,又斩杀一汉将,同时杀近百人,再会合骑兵,仅损失两骑,项羽问:“怎么样?”骑兵们钦佩地回答:“和大王说的一样” 。
项羽一路逃到乌江,遇见乌江亭长,亭长劝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并将自己坐下马赐予亭长。于是,项羽下马步战,一口气杀了汉兵几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的伤。而后挥刀自刎。
3、文天祥
宝祐四年进士第一。开庆元年,补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草拟诏书有讽权相贾似道语,被罢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
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将援常州,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退守余杭。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五月,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
建策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遂赴南剑州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
祥兴元年十二月,在五坡岭被俘。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二次阻敌,虽无回天之力,坚拒北元荣华,只求速死,一身傲骨化为传世美谈.。
4、苏武
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
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死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5、鲁迅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