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诗清代
Ⅰ 选择题天津清代诗人()是当时天津诗坛公认的领袖
天津清代诗人(A.梅成栋)是当时天津诗坛公认的领袖。
梅成栋(1776—1844), 清代诗人回, 字树君,号吟斋。答天津人。道光年间天津诗坛公认的领袖。曾在天津水西庄与文人名士结成"梅花诗社",有许多诗作在士林传诵,是当时天津诗坛公认的领袖。著有《欲起竹间楼存稿》、《四书讲义》、《管见篇》、《吟斋笔存》等,辑有《津门诗抄》。嘉庆五年(1800),梅成栋与崔旭、姚元之同出大诗人、著名书画家张船山(名问陶)门下,人称“张门三才子”。
Ⅱ 有关描写梅花的古诗
1、吉祥寺古梅
清代:林古度
一树古梅花数亩,城中客子乍来看。
不知花气清相逼,但觉山深春尚寒。
译文:旅居南京时,听闻吉祥寺中数亩梅花开的正艳,于是前去观赏。身临其境,只觉得山深境幽,春寒料峭,却不曾想到这正是梅花冷香逼人的缘故。
2、殢人娇·后亭梅花开有感
宋代:李清照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楼楚馆,云闲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
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
译文:细细的梅枝,浓浓的梅香,馨香一直持续到雪化。想起赏梅,发现已经过了赏梅时节,只剩下遗憾。寄居在外,路途漫漫。白日如此漫长,倚栏望去。
宴上客人来来去去,杯中满是美酒。歌声唱合,如行云流水。那些最早开花的梅枝要在它们还没开败时,就要多采剪。人身的聚散本是匆匆,独上西楼,听那幽怨的羌笛声。
3、落梅
宋代: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译文: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叫人触目愁肠,哪堪残缺的花瓣凋落如雪片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呢?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失意文人。
梅花曾经是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坠入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梅花,香气却经久不灭。春风掌管着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却错误地忌妒梅花的孤傲高洁,不加扶持,任意摧残。
4、眼儿媚·咏梅
清代:纳兰性德
莫把琼花比澹妆,谁似白霓裳。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莫近东墙。
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可怜遥夜,冷烟和月,疏影横窗。
译文:不要认为琼花淡雅素装,谁又和素白的神仙衣服相似呢。是那样的清新幽静,自然是风姿摇曳,仪态优美,不要靠近东边的墙垣。
梅花的颜色风姿是上天的恩赐,都带着一些孤寂冷落。可怜漫漫的长夜,花在月光相伴下耐寒而艳丽,稀疏的梅花花影散落在窗前。
5、江梅
唐代: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译文:腊月前梅蕊己破,新年后梅花正多。明知此地啊春光美好,可心怀客愁而又无可奈何!江梅和白雪原来同此一色,春风也徒自节江水漾动清波。故乡的春色渺不可见,苍郁的巫山空自巍峨。
Ⅲ 梅花诗的梅花诗
清徐珂《清稗类钞·方伎类·梅花诗》说:“宋邵康节其论本朝者云:‘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此言世祖入关,定鼎燕京,后开海禁,与各国通商,有粤寇洪秀全之乱,而宣统辛亥八月十九日黎元洪起义武昌也 。”
邵康节名叫邵雍,研究《易经》》有名,并把八卦占卜法改造成简单的《梅花心易指掌法》和《梅花数》两种。后人便托名伪造《梅花诗》。从上引文“其论本朝者云”一句来看,它也有所谓对宋、元、明各代的预言。但是,北京大学版社出版的傅漩琮等主编的《全宋诗》却只字不及邵雍有《梅花诗》,可见是民间的伪作,而且当在武昌起义之后较长之时 。
民间还有一种托名邵雍所作的算命书《铁板神数》,也叫《蠢子数》。明杨慎《丹铅录》指出:宋代学者张载有病,曾问邵雍:你很会算命,能对我的病算个结果吗?邵雍说:如果是天命(即大规律)我可以知道,而世俗人一般所说的命(即具体事情),我就无从知道了。杨慎据此而言:“康节之言如此,今世游食术人,妄造大定数,蠢子术,托名康书,岂不厚诬前贤?”所言游食术人就是不从事劳动生产,游手好闲,各地辗转,靠算卦骗人度日的所谓术士。正是这种人伪造各种预言书 。
徐珂《清种类钞·方技类·以蠢子数推命》说:“此书于国初由关东传至山西。原书八箱,五箱损于水,遂有无从检查之八字,即诉之此流失之数。但云传自康节,在宋以前即能测定满洲姓氏耶?如瓜尔佳氏、妞钴禄氏者,皆能算出,即可知其伪矣 。”
徐珂不相信宋代人能预知清代满洲人会有那些姓,从而认为这本书是伪作,这是很对的。所谓《铁板神数》卜书的册数多得要用八个箱子装,过河时五箱掉在水中,算命术士遇到对有的人按八字不会算命时,便说这些命的算法因书掉在水中失传。这本身就是胡说。宋代的书巳不是木简,一种书会有这么多册?算命的术士运送算命书,却算不出它会掉在水中,成了极明显的自我暴露 。
Ⅳ 梅花诗与终南望余雪诗的不同在哪儿
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生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死于神宗熙宁10年(1011-1077)。
邵雍精于易术玄学。民国陈钟凡著《两宋思想述评》论邵氏学术云"其学本方外,精于数理,于事物之成败始终,人之祸福修短,每多臆测。""种种前识,殆人类所难能"。
梅花诗十首,传为邵雍所作。此诗以象征性隐语设喻,盖略言其身后1077-1977年约900年间中国世事,若合符契,皆有暗合,殊可玩味。如果此诗作者确为北宋邵雍无误,那么我认为这十首诗似可视作运"易"之数理预测未来的一部奇作。兹戏为臆解之如下:
一、第一首诗预言北宋靖康事变。事情发生在邵雍死后第50年(公元1126):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二、第二首诗预言南宋兴废事: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
叁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三、第三首预言元朝史事。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
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四、第四首预言明朝史事。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
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
第五首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第六首
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
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第七首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
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第八首
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
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第九首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璧应难赵氏收。
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
第十节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数点梅花天地春」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全诗的题目即来自这里,所以叫《梅花诗》。经过严冬考验后的……遍及中国大陆以及全世界,如凛傲霜雪的朵朵梅花迎接着春天的到来。那是正法传遍人间的时刻。天地回春,拨乱反正。到这里,诗中头一句的「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也就清楚了。世界上,无论是哪一门的修炼,佛家也好、道家也好、西方的宗教也好,都讲人是来自天上,而修炼的目的就是要返本归真,重返天国。所以才有「天门开」和「几人归去」之说。前文说,不懂得修炼,可能不易理解这种解法。其实,许多人都是从非常美好的地方来的,为的就是能得到正法的融炼。然而,多少人来到这里等待得法,又有多少能得法圆满而归呢?又有多少人被这滚滚红尘所迷惑而忘记了自己的初衷,永远被埋在这人世沧桑中,再也无法回复那本有的圣洁和辉煌呢? 「欲将剥复问前因」的「剥」、「复」为易经中的两卦。所谓剥极必复,也叫物极必反。历史如转轮,有前因必有后果。「欲将剥复问前因」也就是说,敢问这历史的跌宕往复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作者在这里其实是暗指:人类历史的纷扰坎坷是为了某种最终的目的而安排的。「寰中自有承平日」意思是这无比广阔浩瀚的寰宇自然会迎来其「承平」之日。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沧桑之后,在承受了种种磨难和痛苦之后,甚至也包括前文「连宵风雨」所指的……所遭受的史无前例的迫害之后,这茫茫寰宇终究会进入一个大同承平的时代。如果说人类的历史是按照了一定的规律或史前的安排在演化的话,那么这部历史大戏的结局便是个大圆满。 「四海为家孰主宾」是说这部历史大戏的主角是位以四海为家的人物。事实上,……四海为家,足迹遍满世界各地。后半句「孰主宾」,是问:在这场大型的人类历史剧中,究竟谁是主角,谁又是配角?纵观这预言中所描述的历史变迁,一切不是按预先排好的剧本在上演吗?也许,一切真像……;也许,这正是「欲将剥复问前因」中的「前因」,也就是《梅花诗》整篇预言的主题。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
【诗文解释】
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上。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词语解释】
林表:林外。
【诗文赏析】
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无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写完了四句,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又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但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最佳作。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解说]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xiu)(今河北沧县)人,曾做过散骑常侍。有《高常侍集》。
Ⅳ 宋,邵康节 梅花诗的出处
宋,邵康节 梅花诗的出处
北宋的一代鸿儒邵雍的《梅花诗》
《梅花诗》又名《邵雍谶语》、《梅花易数之梅花诗》,是北宋时期易学家、道士邵雍所作的十首预言诗。因预言诗中有“数点梅花天地春”一句,所以称为《梅花诗》。
(5)梅花诗清代扩展阅读:
点评
清徐珂《清稗类钞·方伎类·梅花诗》说:“宋邵康节其论本朝者云:‘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此言世祖入关,定鼎燕京,后开海禁,与各国通商,有粤寇洪秀全之乱,而宣统辛亥八月十九日黎元洪起义武昌也。”
邵康节名叫邵雍,研究《易经》有名,并把八卦占卜法改造成简单的《梅花心易指掌法》和《梅花数》两种。后人便托名伪造《梅花诗》。从上引文“其论本朝者云”一句来看,它也有所谓对宋、元、明各代的预言。但是,北京大学版社出版的傅漩琮等主编的《全宋诗》却只字不及邵雍有《梅花诗》,可见是民间的伪作,而且当在武昌起义之后较长之时。
民间还有一种托名邵雍所作的算命书《铁板神数》,也叫《蠢子数》。明杨慎《丹铅录》指出:宋代学者张载有病,曾问邵雍:你很会算命,能对我的病算个结果吗?邵雍说:如果是天命(即大规律)我可以知道,而世俗人一般所说的命(即具体事情),我就无从知道了。杨慎据此而言:“康节之言如此,今世游食术人,妄造大定数,蠢子术,托名康书,岂不厚诬前贤?”所言游食术人就是不从事劳动生产,游手好闲,各地辗转,靠算卦骗人度日的所谓术士。正是这种人伪造各种预言书。
徐珂《清种类钞·方技类·以蠢子数推命》说:“此书于国初由关东传至山西。原书八箱,五箱损于水,遂有无从检查之八字,即诉之此流失之数。但云传自康节,在宋以前即能测定满洲姓氏耶?如瓜尔佳氏、妞钴禄氏者,皆能算出,即可知其伪矣。”
徐珂不相信宋代人能预知清代满洲人会有那些姓,从而认为这本书是伪作,这是很对的。所谓《铁板神数》卜书的册数多得要用八个箱子装,过河时五箱掉在水中,算命术士遇到对有的人按八字不会算命时,便说这些命的算法因书掉在水中失传。这本身就是胡说。宋代的书巳不是木简,一种书会有这么多册?算命的术士运送算命书,却算不出它会掉在水中,成了极明显的自我暴露。
Ⅵ 梅花诗古译今
第一节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这句“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从字面上的意思是:荡荡通天之门万古以来头一次畅开了。多少人来到人间,又有多少人能回得去呢?然而,这两句诗具体又是指什么呢?这里一下子还看不清楚,在看完全诗后,才能真相大白。不过,从这第一句就可以看出邵雍身手不凡,立意高远,不仅仅是要告诉人们未来要发生的事件而已,而是要告诫人们这历史纷扰中的最终主题。宋朝是个朝庭软弱无能的朝代。自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遣散了打天下的功臣悍将之后,宋朝一直采取对将帅缺乏信任,过多防犯的政策,导致“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局面。宋朝从一开始就军力纤弱,才建国不久就对北方的胡人政权,称臣纳贡。北方的国土,“燕云十六州”一直被外族所占,故曰:“山河虽好非完璧。”本来北方金国的女真族是个弱小的民族,在其发展壮大时,曾经联合北宋,想一同推翻已近末势的辽国。昏庸的宋徽宗,不听忠臣的规劝,一意要结盟金国,并同意把每年进贡给辽国的贡品转给金国,不相信这定都“黄”龙府的大“金”国才是宋朝真正的“祸胎”。于是有了中国历史上罕有的“靖康之耻”,北宋皇帝、宫妃、亲王、满朝大臣等三千多人全被后来强大的金国掠为奴隶,使得半壁江山落于金国之手。正所谓“不信黄金是祸胎”。
第二节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到了南宋,皇帝更是昏庸无能,苟且偷安于江南的半壁江山,终日沉浸于声色歌舞之中。而且,整个民风都是颓迷不振,从上到下迷醉在情色欢爱之中,不思奋发图强。宋词万首,多以言文人骚客的恋物伤情,而高昂振奋者很少。因为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在西湖边儿上,依山傍湖,加上南宋皇帝终日沉迷于荒淫醉梦之中,所以叫“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是指天象气数落于北方,北边降生真龙天子,新朝代要生于北方。正当南宋王朝沉湎于醉梦中时,北方的成吉思汗,励精图治,一统蒙古,并迅速扩张着自己的版图。在灭亡了金国之后,大举入侵南宋。“三百年来终一日”,指宋朝在历经三百馀年后(公元960年至1279年)终于灭亡了。公元1276年,元兵入侵临安,宋恭帝被俘。“长天碧水叹弥弥”是喻指宋朝最后灭亡时所上演的一幕最悲壮的场面。公元1279年,宋军残部在战败后穷途末路。因不愿被俘,大臣陆秀夫背着年仅9岁的南宋小皇帝投海而死,大将张世杰保护着杨太妃企图逃脱,结果,被一场突来的飓风淹没大海。
第三节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天地相乘数一原”是说天干地支相乘的年代又回到了原头,就是新朝代的气数来了。“忽逢甲子又兴元”的“忽”字隐涉了元世祖忽必烈,“兴元”指元朝兴起。忽必烈于公元1260年即大汗位,于公元1264年(甲子年)登基兴建元朝,定年号为至元元年,后又迁都燕京。至1271年,忽必烈根据刘秉忠的建议,取《易经》中“乾元”的意思,改国号为“大元”,统治中国。元朝虽然因元世祖忽必烈的雄才大略,而得以发展。但在忽必烈死后,就马上陷入一片争权夺位的混乱之中了。在经历了从元世祖至元顺帝的十位皇帝后,这个辉煌一时,曾经横跨欧亚的短命王朝,就走入了灭亡。若从公元1279年宋朝最后灭亡算到公元1368年元朝被灭,也差不多八十八年,正所谓“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一句,也影射了元顺帝时,宦官扑不花扣压警讯不上报皇帝的害元之事。正是“残花”“总不言”。
第四节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贱,身为平民布衣,曾当过几年和尚,后参加农民起义的红巾军,因为骁勇善战,大显英雄本色,从一个普通士兵跃升为领袖,并于公元1368年在南京称帝。就此“朱门”不再是旧的黄土农家了。“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就写明了这段历史。“飞来燕子寻常事”是指雄踞燕京的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夺取帝位的历史。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太子早亡,将皇位隔代传给了皇太孙,即明惠帝。当时,有十几位皇子被封为藩王,驻守边塞。其中驻扎在燕京的燕王朱棣,深悉兵法,屡建战功,是实力最强,威望最高的。书生气十足的明惠帝,在谋士的建议下,执意要削藩,罢免燕王等藩王的位子。燕王即使装疯都无法幸免,无奈只好在建文元年起兵反抗,被迫发动“靖难之役”。因为燕王朱棣才德出众,智勇过人,终于在四年后胜出,攻入南京,夺取了帝位,成为明太宗,后又被称为明成祖,年号永乐。燕王得天下,仔细想来也确为“寻常事”,在情理之中,与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颇有雷同。明朝在明成祖朱棣的统治下,经历了他全盛的辉煌。但明朝末年的衰败,加上多年的农民起义,使得大明王朝终于是“开到李花春已非”。“李花”应指明末的闯王李自成。公元1644年春,李自成率领起义军功占了北京,崇祯皇帝于紫禁城后的景山上上吊自尽,明朝灭亡,所谓“春已非”。
第五节: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中国历来有“北胡南蛮”的说法。所以这里“胡儿骑马走长安”一句是指崛起于东北的满清入主中原。明末,社会动荡,李自成夺取天下后,立足未稳。把守山海关的明朝大将吴三桂出于私利,投靠了满清,并引清兵入关。当时的满清,精干强盛,入关后,势如破竹,一统明末的残局,于公元1644年建都北京,成就大清帝国。“走长安”其实是用长安来喻指中国。清朝前期,国势大兴,文治武功都非常强盛,有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特别是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平定了各种内乱外侵,使中国的版图空前地扩展。另外,自清代开始,与海外开始进行较大规模地通商,开辟港口,正所谓“开辟中原海境宽”。
“洪水乍平洪水起”的第一个“洪水”指的是公元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象洪水一样席卷半个中国,历时达十八年之久,严重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洪水”的“洪”字暗示了洪秀全。满清政府在耗费了巨大的代价元气大伤后,终于侥幸平息了这场运动。但太平天国刚刚被平息(“乍平”),大清帝国就进入了内忧外患接连不断的阶段,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势力不断撅起壮大,好像更大的一波波洪水席卷着全国、遍布各地。终于在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黎元洪,被拥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都督,袁世凯死后又成为总统,清王朝彻底灭亡。黎元洪的名字也嵌一个“洪”字,所以叫“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一句是说,清朝最终的前景(“清光”)还应该向“汉中”,也就是革命起义成功的“武汉”看。
第六节: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汉天一白汉江秋”是说经历了满清外族统治达三百年之久的中国,也就是“汉天”,终于又有了新希望。“一白”是喻指新的希望。“汉江秋”是指公元1911年的秋季,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中华民国成立了,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也就是中国于1911年的秋季在武汉又重新崛起。
“憔悴黄花总带愁”是指民国革命虽然成功,但根基非常不稳定,如“憔悴”的“黄花”,黄花在传统上常被用来指稚嫩的生灵。自从民国建立后,先是袁世凯的复辟窃国,又是张勋的复辟,接着是长期的军阀混战,派系割据。国民政权就如“憔悴黄花”,总是愁事不断,故曰:“总带愁”。“吉曜半升箕斗隐”:“吉曜”喻指中华民国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半升”指国民党的统治只是形式上统一中国,国家实际仍然军阀割据、派系斗争、人民穷苦,所以只是“半升”。“金乌起灭海山头”一句的“金乌”,是古时候对太阳的别称,此处指自称太阳之国的日本。整句指日本在二战中兴起、入侵中国与最终战败投降的命运。
Ⅶ 咏叹梅花的诗词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落花 宋祁
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
沧海客归珠有泪,章台人去骨遗香。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三衢道中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梅花绝句(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李郎的诗 梅
一度相思一度逢,最情痴处最多情。三千树居孤山下,此枝偏生山之陵。
秋瑾的《梅》
一度相逢一度思,最多情处最情痴。孤山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
赠范晔 陆凯 南朝 宋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梅花绝句(之—) 陆游
闻道梅花圻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绝句(之二)
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 正是层冰积雪时。
梅花绝句(之三)
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 耻向东君更乞怜。
早梅 南朝·谢燮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江梅 唐·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唐·王维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杂咏 唐·王维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Ⅷ 清代以前的经典古帖
三国两晋时期
三国:
受禅表,上尊号碑,孔羡碑,范式碑,王基碑,谷朗碑禅国山碑天发神谶碑
皇象急就章
【钟繇】
贺捷表荐季直表宣示表
【晋墓志】
王兴之夫妇墓志
【晋代名家】
月仪帖顿首州民帖平复帖王珣伯远帖王徽之新月帖
【王羲之】
姨母帖,初月帖,丧乱帖乐毅论十七帖兰亭序平安帖寒切帖快雪时晴帖
行穰帖得示帖曹娥碑奉橘帖黄庭经雨后帖频有哀祸帖二谢帖忧悬帖
孔侍中帖集王圣教序
【王献之】
洛神赋十三行廿九日帖中秋帖
【晋碑刻】
爨宝子碑好大王碑
【墨迹】
真书曹娥诔辞卷
南北朝
中岳嵩高灵庙碑爨龙颜碑沮渠安周造佛寺碑刘怀民墓志刘岱墓志吕超静墓志
始平公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石门铭
王慈柏酒帖王慈尊体安和帖
---------------------
【隋朝墓志】
龙藏寺碑 僧璨大士兵塔砖铭 董美人墓志 高昌任谦墓表
张通妻陶贵墓志 青州舍利塔下铭 苏慈墓志 董穆墓志
常丑奴墓志 张盈夫妇墓志
【智永、
真草千字文
【虞世南、
孔子庙堂碑 汝南公主墓志铭 破邪论序 摹兰亭序
【欧阳询、
皇甫诞碑 张翰帖 卜商帖 梦奠帖
虞恭公碑 化度寺碑 九成宫醴泉铭 小楷阴符经
【李世民、
温泉铭 晋祠铭
【褚遂良】、
小字阴符经 孟法师碑 雁塔圣教序 枯树赋
大字阴符经 伊阙佛龛碑 倪宽赞 文皇哀册
【欧阳通】
道因法师碑
【孙过庭】
书谱
【陆柬之】
文赋 五言兰亭诗
【张旭】
肚痛帖 郎官石柱记 古诗四帖 严仁墓志
草书心经
【薛稷】
信行禅师碑
【李隆基】
鹡鸰颂 石台孝经
【李邕】
李思训碑 岳麓寺碑
【李阳冰】
三坟记 城隍庙碑 般若台铭
【贺知章】
孝经
【颜真卿】
多宝塔碑 自书告身 争座位帖 李玄靖碑
颜家庙碑 东方朔画赞碑 颜勤礼碑 宋璟碑
祭侄文稿 刘中使帖 麻姑仙坛记 元结碑
中兴颂 鲜于氏离堆记 臧怀恪碑 郭家庙碑
干禄字书颂 金天王庙题名 夫子庙堂碑 祭伯父文稿
蔡明远帖 裴将军诗
【李白】
上阳台帖
【柳公权】
神策军碑 玄秘塔碑 蒙诏帖
【裴休】
杰峰禅师碑
【徐浩】
不空和尚碑
【怀素】
苦笋帖 论书帖 小草千字文 食鱼帖
自叙帖
【杜牧】
张好好诗并序
【高闲】
草书千文字
【五代两宋】【杨凝式】
夏热帖 韭花帖 神仙起居法帖
【徐铉】
篆书千字文残卷
【五代墨迹】
妙法莲华经卷
【李建中】
土母帖 同年帖
【范仲淹】
道服赞
【欧阳修】
行书自书诗文稿卷 集古录跋尾
【蔡襄】
自书诗卷 持书帖 扈从帖 楷书告身帖跋
万安桥记 致公谨书 谢赐御书诗 脚气帖
澄心堂纸
【苏轼】
中山松醪赋 洞庭春色赋 人来得书帖 答谢民师论文帖
江上帖 黄州寒食诗帖 李白仙诗帖 次韵秦太虚诗帖
渡海帖 祭黄几道文卷 醉翁亭记 梅花诗帖
前赤壁赋 东武帖 北游帖 新岁展庆帖
一夜帖 次辩才韵诗帖 获见帖 归去来辞卷
覆盆子帖 归安丘园帖 吏部陈公诗跋 东坡苏公帖
桤木卷帖 宝月帖 啜茶帖 治平帖
【黄庭坚】
惟清道人帖 送四十九侄诗帖 花气熏人帖 制婴香方
廉颇蔺相如列传 松风阁诗帖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 经伏波神词
赠张大同书 王长者墓志铭稿 诸上座法帖 苦笋赋
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
【蔡京】
听琴图题诗
【米芾】
珊瑚帖 研山铭 彦和帖 乡石帖
张都大帖 虹县诗 蜀素帖 伯充帖
参政帖 苕溪诗卷 论草书帖 三吴帖
张季明帖 叔晦帖 箧中帖 竹前槐后诗帖
临沂使君帖 清和帖
薛绍彭
晴和帖 云顶山诗卷 手札
【赵佶】
秾芳诗帖 草书千字文 小楷千字文 欲借风霜二诗帖
【秦桧】
偈语
【岳飞】
出师表 书谢眺诗
【赵构】
赐岳飞批札 赐岳飞书 七言律诗 临虞世南真草千字文卷
草书洛神赋卷
【陆游】
自书诗卷 尊眷帖 致仲躬侍郎尺牍 苦寒帖
【范成大】
中流一壶帖 垂诲帖 西塞渔社图卷跋
【朱熹】
城南唱和诗卷 易系辞碑 书翰文稿 致教授学士尺牍
【张孝祥】
柴沟帖 书札
【张即之】
杜甫诗卷 汪氏报本庵记卷 佛遗教经 李公墓志铭
致殿元学士尺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溪庄帖
【吴说】
门内星聚帖 尺牍 简谅帖
【姜夔】
跋王献之保母帖
【魏了翁】
文向帖
【白玉蟾】
四言诗帖 仙庐峰六咏卷 足轩铭卷
【吴琚】
七言绝句 杂诗帖 急足帖 行书五段卷
识语并焦山题名
【赵孟坚】
自书诗卷 题大年小景图 致严坚中太丞尺牍
【方回】
得救帖
【文天祥】
谢昌元座右自警辞 草书木鸡集序卷 上宏斋帖
---元
郑思肖跋《叶鼎隶书金刚经册》
赵孟頫跋小楷《兰亭考》
赵孟頫跋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赵孟頫跋《定武兰亭》(一)
赵孟頫跋《定武兰亭》(二)
鲜于枢跋颜真卿《祭侄文稿》(一)
鲜于枢跋颜真卿《祭侄文稿》(二)
鲜于枢跋《定武兰亭》
鲜于枢跋赵孟頫书《赤壁赋》
邓文原跋《定武兰亭》
赵奕跋赵孟頫书《赤壁赋》
班惟志题《雪江图》
班惟志跋赵孟頫书《赤壁赋》
黄石翁跋《定武兰亭》
龚璛跋黄庭坚书《寒山子庞居士诗卷》
袁桷跋《定武兰亭》
虞集跋《定武兰亭》
虞集跋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
虞集跋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揭傒斯跋陆柬之书《文赋》
张雨跋康里巎巙书李白《古风卷》
张雨跋《金应桂书帖》
钱良佑跋《管道升书卷》
吴镇题《洞庭渔隐图》
吴镇题《竹谱》(一)
吴镇题《竹谱》(二)
王冕题《南枝春早图》
柯九思跋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
柯九思跋《马图》
柯九思题赵孟頫《疏森秀石图》
康里巎巙跋《定武兰亭》
庄麟题《翠雨轩图》
唐棣跋赵孟頫书《赤壁赋》
李倜跋陆柬之书《文赋》
倪瓒题《容膝斋图》
倪瓒跋李成《茂林远岫图》
危素跋陆柬之书《文赋》
明
无为跋《宋拓黄庭经》
宋濂跋陆柬之书《文赋》
刘基跋陆柬之书《文赋》
李贤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胡俨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王直题文同《墨竹图》
黄寿跋杨微《二骏图》
应光霁跋杨微《二骏图》
黄旸跋杨微《二骏图》
沈周跋米芾《蜀素帖》
吴宽跋怀素《自叙帖》
李东阳跋怀素《自叙帖》
李东阳跋苏轼《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
邵宝跋倪瓒《容膝斋图》
祝允明跋米芾《蜀素帖》
文徵明题《秋葵折枝图》
文徵明跋祝允明书《兰亭序》
唐寅题《立石丛卉图》
陈淳跋《临神仙起居法帖》
陈淳题《水墨荷花小鸟图》
丰坊跋张旭书《古诗四帖》
王宠题唐寅《溪山渔隐图》
王宠跋《管道升书卷》
陆治题唐寅《溪山渔隐图》
陆治题《雪后访梅图》
文彭题《石湖秋色图》
文嘉题《石湖秋色图》
周天球跋《李思训碑》
陆师道题仇英《仙山楼阁图》
居节题唐寅《溪山渔隐图》
徐渭题《墨葡萄图》
徐渭题《榴实图》
顾从义跋米芾《蜀素帖》
张凤翼题《李思训碑》
莫是龙跋陈淳《自作诗帖》
陈继儒跋《宋拓黄庭经》
王一瀛跋任仁发《人马图》
董其昌跋《宋拓黄庭经》
董其昌跋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
董其昌题王蒙《具区林屋图》
董其昌跋米芾《蜀素帖》
王铎跋《西岳华山庙碑》
王铎跋《枯兰复花赋》
孙杕跋蓝瑛《仿黄公望山水卷》
曹有光跋蓝瑛《仿黄公望山水卷》
清
龚贤题《山水册》
程正揆跋李唐《江山小景图》
髡残题《山水册》
朱耷题画(一)
朱耷题画(二)
恽格题王翚《秋山红树图》
石涛题画(一)
石涛题画(二)
王顼龄跋颜真卿《祭侄文稿》
高士奇跋《绛帖》
王澍跋《宝晋斋法帖》
王澍跋祝允明书《兰亭序》
李鱓题画
金农题画
丁敬跋颜真卿《小字麻姑仙坛记》
王昶跋《司马景和妻孟敬训墓志铭》
程瑶田跋颜真卿书《争座位帖》
王文治跋欧阳询书《虞恭公碑》
蒋仁题画
翁方纲跋《司马景和妻孟敬训墓志铭》
黄易题《山水册》
黄易跋《裴岑纪功碑》
奚冈题画
金文淳跋《刁遵墓志》
方燮跋《李思训碑》
伊秉绶跋《崔敬邑墓志》
钱泳跋《李思训碑》
吴云跋《爨龙颜碑》
王坤跋《始平公造像记》
铁樵跋《始平公造像记》
郭尚先跋《开母庙石阙铭》
张廷济跋《司马迁妾随清娱墓志》
梁章钜跋《李文及妻刘氏合葬墓志》
胡震跋《始平公造像记》
钱松跋《始平公造像记》
徐继畲跋《始平公造像记》
何绍基跋颜真卿书《争座位帖》
何绍基跋《墨皇本圣教序》
何绍基跋《李思训碑》
莫友芝跋《王居士砖塔铭》
李文田跋《石门铭》
赵之谦跋《麻姑仙坛记》
王瓘跋《龙藏寺碑》
刘鹗跋《爨龙颜碑》
陆恢跋《张猛龙碑》
顾曾寿跋《青原山诗残石》
禇德彝跋《崔敬邕墓志铭》
Ⅸ 带梅花的诗句有哪些
1、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洲。
《南柯子·怅望梅花驿》宋代:范成大
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洲。香云低处有高楼,可惜高楼不近木兰舟。
缄素双鱼远,题红片叶秋。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
释义:
惆怅的望着梅花驿,专注的看着开有燕子花的绿洲。祥云下面有高楼大厦,可惜高楼不是用木兰木做的。
想用缄帛写信可是离双鱼很遥远无从寄信,于是秋叶都红了也还没写。想借助江水寄托离愁别绪,可是江水是向东流的哪里能够流向西边呢?
2、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代: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释义:
两种风格,都是大自然的杰作,雪花好似梅花的花瓣,仔细一看不是雪,因为雪无香气,风吧香气吹得四散。
虽然色彩一样,形状相似,但是有一个高出一等,雪花不像梅花薄。梅花开在空山,放射出光辉异形,雪花却在人家帘幕下低飞。
3、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踏莎行·雪似梅花》宋代: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释义:
这雪像梅花一样洁白,那梅花又像雪一般晶莹,无论是像,还是不像,都是一样的绝美。可这绝美的雪与梅,却勾起我的愁思。这愁思,有谁能知道呢?只有南楼上的明月是我的见证。
记得往年,也是这样时节,我却是和你一起踏雪寻梅,那明月照着我们俩,时间流逝,人亦渐老,事也成了旧事,没人再提了!我醉了又醒,醒了又醉,却是为了谁?唉,直到现在,我还在悔恨,悔恨当初那样轻易地离开了你!
4、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梅花引·荆溪阻雪》宋代:蒋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释义:
白鸥栖落水滨,默然地望着我,好似在问:夜泊溪畔是被风雪所阻,不得以停泊;还是无所去处,情愿留下?如若是自愿,又为了何事眉头紧锁?夜风袭来,掀起舱帘,吹得舱内灯火闪烁。孤处江舟,只有身影为伴,对着孤影,不禁怀念起与旧友欢聚和悠游的情景。
昔日一同悠游的旧友,今日在哪里?回想当时,楼外一片盎然春色,相携漫步锦簇的花丛中。湖中绿波荡漾,系舟在堤边的柳树下。梦啊,梦啊,让我在梦中重温一下旧游。
可是在梦中却难寻旧游,只有眼前的寒水空自流。舱外飞雪漫天,凝望浓密的阴云,任凭飞雪落在身上,浸透了棉衣。都说没有人的忧愁,有我这般深沉,今夜,雪中的梅花,一身素白,忧愁似我。
5、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梅花绝句·其一》宋代: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释义:
听说山上的梅花已经迎着晨风绽开,四周大山的山坡上一树树梅花似雪洁白。
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我的身子也化为几千几亿个?让每一棵梅花树前都有一个陆游常在。
Ⅹ 宋朝邵康节梅花诗的出处是什么
梅花诗》又名《邵雍谶语》、《梅花易数之梅花诗》,是北宋时期易学家、道士邵雍所作的十首预言诗。因预言诗中有“数点梅花天地春”一句,所以称为《梅花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