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鸿章茉莉花的故事
Ⅰ 清末以来,《茉莉花》为何经常被欧洲人误认为是中国国歌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喜爱茉莉花,全国各地赞美茉莉花的民歌有数十支之多,如浙江、江苏、安徽、山西、河北,陕西、甘肃、福建、江西、云南和吉林等省都有《茉莉花》民歌。其中,要数江南民歌《茉莉花》最负盛名。
清朝外交官员一见自己国家没有国歌,也难免羞愧和羡慕,李鸿章自己临时制作的《李中堂乐》,就成为了清政府未认可,但外交场合都作为国歌的,中国第一首代国歌。它的音调,和我们今天熟悉的《茉莉花》,几乎是一样的:
金殿当头紫阁重,(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仙人掌上玉芙蓉,(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太平天子朝天日,(芬芳美丽满枝桠)
五色云车驾六龙。(又香又白人人夸)
Ⅱ 奥运会上为什么要唱茉莉花
因为1896年万国运动会上,其他国家升起都是升国旗奏国歌,然而大清国升起龙旗的内时候,容没有国歌,开场鸦雀无声,在场的洋人一片耻笑之声,然而刚刚甲午惨败全世界鄙视中国的艰难时刻,李鸿章颤颤巍巍都走到主席台上,静静的唱起了一首家乡小调《茉莉花》。。。在这个颤颤巍巍饱经风霜的老人沙哑的嗓音下,在茉莉花的小调中,洋人的嘲笑声渐渐停止。。。。等到李中堂唱完,颤颤巍巍的转身离去,全场突然报以雷鸣边的掌声,就是这个老人,这个历史上最大的背锅侠,这个自诩为大清国裱糊匠,这个饱经风霜的老人拼尽最后一点力气,为大清国争得的最后一首颜面。。。。从此,茉莉花,奥运会 成了中国人心底挥之不去的记忆。。。终于时间走到了2008,北京要举行奥运会了,张艺谋特意安排的一个小姑凉唱出了茉莉花,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凉。。。100多年的等待与强烈对比。。。中国人扬眉吐气了,我想,李中堂在九天之上此刻可以含笑了。。。。张艺谋不愧是大导演。。用心,用情,厉害了。。。。
Ⅲ 李鸿章唱茉莉花的故事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话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大清末年,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万国运动会”。开幕式上,各国都升国旗奏国歌,唯有大清帝国,在黄龙旗升起时四下鸦雀无声,看台上旋即响起了西方人的阵阵嘲笑--堂堂大清国居然连国歌都没有! 这时,一名七旬老人,步履蹒跚的走下看台,起到黄龙旗下,傲然挺立,用他嘶哑的噪音,用他所能发出的最大音量,高唱了一首他家乡的民间小调——《茉莉花》。运动场上瞬间归于沉寂,一曲唱罢,全场起立,爆发如雷的掌声。这位以自己的方式捍卫国家尊严的老人,竟然是--李鸿章。
Ⅳ 在各国嘲讽大清没有国歌的时候,是谁喝起了《茉莉花》
是李鸿章喝起了著名的《茉莉花》。
单靠一个人的力量,能够拯救大清吗?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深刻地反省。这次失利对李鸿章来说,不仅仅是战报,而是对他功业的否定。晚清历史,李鸿章是必然存在的人物,李鸿章恐怖是晚清史中引起争议的人物。历史书把笔墨集中在上层人物,史官笔下的名人多严肃,没有人情味,私人记载中充满了生活情趣。
2001年,在德克虏伯家族历史档案馆里,胡汉辉查阅克虏伯大炮相关的历史资料时,无意之中看到贝塔·克虏伯的一篇日记。在日记里,无意间记录了中国在外交场合中演唱的国歌,这是最早记录中国国歌的文字。
Ⅳ 《茉莉花》是怎么成为第二首国歌的
一、 一曲茉莉花,芬芳飘四方
1999年12月19日午夜,澳门回归交接仪式现场,当中国政府代表团入场时,一曲江苏民歌《茉莉花》由军乐团奏响。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这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几乎是我们国家在重要事件和相关国际重要场合下的必奏之歌。
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回归祖国的交接仪式上,在中英两国领导人出场前,两国军乐队各奏三首乐曲,中国军乐队演奏的第一首乐曲是江苏民歌《茉莉花》。第二天上午,在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庆典上,在谭盾指挥的“天、地、人”组曲中,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又演奏了这首乐曲的“辽宁版”,香港的少年合唱队演唱了这首歌;1997年秋,***主席访问美国举世瞩目,克林顿总统在白宫草坪举行欢迎音乐会,美国交响乐团演奏了这首歌;1998年克林顿总统回访中国,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文艺晚会上,这首歌在男女声二重唱演绎下,使克林顿听得如痴如醉;1999年春节,中央民乐团首赴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新年音乐会,民乐团合奏了这首曲子,良宵一曲酣畅淋漓,维也纳金色大厅掌声雷动;1999年5月1日,昆明世博会隆重开馆,奏响的还是这首茉莉花。1999年7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世纪世界”音乐会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举行,参加演出的俄罗斯红军歌舞团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用纯正的中文演唱了这首歌,激起满堂喝采,掌声经久不息。
许多人都十分喜欢这首歌。在香港回归仪式上,中方军乐团演奏这首歌是***同志亲自点定的,而***在以国家主席身份举行国宴时,曾经亲自指挥军乐团为来宾演奏这首民歌。中国流行音乐对这首民歌的多种版本的新编演唱,更是花样叠出,常州姑娘周泓艳的《又见茉莉花》是其中的代表作。
《茉莉花》早在50年代就在全世界传唱,一直传唱到现在。在流传过程中,仅中国关于《茉莉花》的唱法就有几十种,比较突出的版本是1981年前线歌舞团苏州籍歌唱家程桂兰用“吴侬软语”演唱的,所以,有人还以为《茉莉花》是苏南民歌。《茉莉花》在国外也有多种版本传唱,美国著名的萨克斯演奏家凯利金改编演奏的《茉莉花》长达8分钟,清香四溢;两年前,美国发射一颗向外太空飞行寻找星外生命的宇宙飞船,搭载了许多国家的优美乐曲作为地球礼物送给外空生命,中国入选的乐曲就是这首《茉莉花》。
二、 美丽的茉莉花是谁采摘?
“茉莉花,茉莉花”,这朵美丽的茉莉花谁采摘?这朵花是何仿采摘的,从民间艺术丰厚土壤中采得。何仿今年72岁,那还是半个世纪前的事。
1942年冬,何仿是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小演员,才14岁,那是日本鬼子大扫荡的艰苦时期。部队党委宣传部长张劲夫同志指示他们到边区去开展反扫荡的宣传,同时响应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深入到农村去,向民间艺人学习。
何仿与战友冒着风雨,踏着泥泞的山间小路,到扬州附近的六合金牛山地区去,一天,他们找到了当地一位知名的民间艺人,采集到了这首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扬州民歌“茉莉花”的原版《鲜花调》。
《鲜花调》是扬剧的曲调,原歌分三段,艺人是用男扮女音的调门演唱给何仿听的,何仿边听边记词曲,原词是这样的: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香香也香不过她;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
金银花开好比勾儿牙;
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
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这首歌确实婉转悠扬,何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反复吟唱,何仿又觉得,原歌分别吟唱了三种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艺术形象不够集中,又是以小女子的“奴”人为称,唱的实际上是哥哥妹妹的相思情,对于部队表演,就不太合适,而且,原歌尽管乐音优美,但带有一定的轻挑感觉,如果能修改一下,就好了。当时他毕竟还没有这个能力,直到1957年,被部队送往上海音乐学院进修深造过的何仿,在北京与民主德国的合唱专家一起探讨民歌演唱,要找一首合适女声合唱的中国民歌,他想到了这首《鲜花调》。经过对原曲原词的修改,三段歌词用同一段曲子,一唱三叹,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茉莉花》在北京由前线歌舞团一曲唱红,当年中国唱片社出版了唱片,从此,这首江苏扬州民歌以《茉莉花》之名传遍世界乐坛。
何仿采摘这朵茉莉花,决不偶然,这与他是安徽天长县人有着非常紧密的文化风土人情上的血肉关联。天长县是安徽南部突伸进江苏扬州和南京六合的一个地方,是属于扬州的文化圈的,所以,何仿才会对这首扬州民歌“识货”,情有独钟,由他进行了成功的再创作。
有意思的是,人们一提起何仿,想到的可能只是这首歌。实际上,何仿创作了很多受部队欢迎的好歌,1949年毛主席在北京首都电影院听了何仿作词作曲并担任演唱指挥的《淮海战役组歌》后,拍着何仿的肩膀说:三野仗打得好,歌也唱得好。但这首《茉莉花》太出名了,盖过了一切,因此,熟人总是跟他开玩笑,“老何啊,人一辈子能有这么一朵花,就很不容易了啊。”何仿1941年春13岁时投奔革命,参加新四军,先后在华野三野政治部部队文工团、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和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工作,历任音乐组长、副股长、作曲、合唱队长兼指挥、副团长、团长。在几十年的部队文艺生涯中,他创作了《前进在陆地天空海洋》、《五个炊事兵》、《我们是千里海防的巡逻兵》、《我的名字叫中国》、歌剧《大翻身》等一批有着时代影响力的作品,在全国全军多次获奖,为国家一级作曲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8年他从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团长、艺术指导的位置上离休,是正军级干部。
三、何仿多次见到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周总理特别喜爱这首《茉莉花》
作为一位作曲家,一位部队文艺工作者,他激情昂扬的音乐创作生涯,是与军队、与共和国的成长水乳交融在一起的,这使他与共和国的许多重大历史场面紧紧联系在一起。1998年初,中央电视台介绍何仿与《茉莉花》的专题片《芬芳年代》上下集播出,这又是全国纪念总理诞辰百年的时候,何仿在茉莉花的美妙乐曲声中,浮现出与周总理的一次次见面情景。
64至65年间,何仿三次见到周总理。周总理的品格给何仿留下了很深的印象。64年全军文艺汇演,前线歌舞团的节目受到好评,最后领导接见全体参演单位合影时,前线歌舞团领导被要求站在正中,当时,前线歌舞团的领导只有何仿在,何仿被安排在正中间,两旁是朱德和刘少奇,他后退了半步,由于个子矮,结果,拍成了在朱德和刘少奇肩膀中间露出一个脸的样子,而此时,周总理却远远地站在前排的边上。周总理拍照合影很少往中间站,有其它领导人在场他谦让,他一个人与大家在一起时他还是谦让,63年前线话剧团成功上演了《霓虹灯下的哨兵》后,周总理非常高兴,把话剧团主创人员和主要演员请到自己家中吃饭,吃完饭拍照合影时,大家让周总理和邓颖超坐在正中间,周总理就是不同意,坚持站在边上,他说:“我是主人,怎么能坐在正当中呢?”而是让张泽易团长坐在正中间。
65年春天,周总理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陈毅副总理兼外长作为副团长到印泥参加庆祝万隆会议十周年活动,各国都带了文艺演出团体,参加庆祝演出,文化部在征求周总理意见时,周总理说:“我带前线歌舞团去。”到印泥参加演出,前线歌舞团的节目中就有女声小组唱《茉莉花》,每当演唱这首歌时,周总理总是听得非常专注,脸上是喜悦之情,会议结束后,前线歌舞团到柬埔寨去演出,周总理则回国,中国驻印泥大使馆为周总理举行送行晚会,在晚会上,前线歌舞团演唱了许多江苏民歌,如《拔根芦柴花》、《九连环》,最后唱了《茉莉花》,周总理听后感慨地说,我13岁离家乡,你们美妙的歌声使我又一次想起54年没有回过的苏北老家了。女演员孙子凤忙问:“总理,你为什么不回家去看看呢?”“工作太忙了!”这时,何仿指挥演员排好队形,又唱了一遍《茉莉花》给总理听,总理听后感谢大家的好意,又诙谐地说:不要唱了,不要唱了,再唱要想家了。
Ⅵ 李鸿章在奥运会上唱《茉莉花》是真实的历史还是野史
1896年4月6日,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奥运会的故乡希腊雅典举行。此时李鸿章正在赶赴俄国圣彼得堡的路上,肯定没有带员参加奥运会。事实上,李鸿章根本就没有肩负这个任务,更谈不上带运动员参赛了。
<奏折里未提此事>
1895年一年,李鸿章因为甲午战争的惨败,其政治地位风雨飘摇,并且因签订《马关条约》,已背“汉奸”的骂名。李鸿章为千夫所指,代朝廷受过,失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职务。1896年2月,为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同时也为“联俄制日”,李鸿章被派出访欧美,进行了一次环球访问。
自1895年至1896年正月--离奥运会只有3个月的时候,李鸿章所奏之折,几乎为其一生中最少的一年,共计有9折,其中并没有任何关于奥运会的话。李鸿章本人可能也不知晓这一消息,否则以他处理国际事务的经验,应该会非常重视这一国际盛会。
<亲自为国歌作词>
其实关键的问题不是寻找李鸿章是否带员参加过奥运会,而是从奥委会的历史档案中查找它们是否曾经发出过对大清帝国的邀请函。
李鸿章访问欧美之时,中国连国歌都没有,如果参加奥运会,则升旗、奏国歌都无法实现。在圣彼得堡,他们临时找了一首七绝诗加以改编,配以古曲,作为国歌,后来成为清朝对外场合的代国歌,洋人称之为《李中堂乐》。这首最早的近代国歌的出笼,证明了当时中国国际身份的尴尬局面。歌词有曰: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很多人认为李鸿章带队参加了奥运会。最搞笑的还是什么从天桥找艺人、找武林高手、没有国歌唱京剧等等,都是民间野史,也是讽刺李鸿章的文章。
Ⅶ 茉莉花是哪里的民歌
中国民歌,起源南京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鲜花调》。
《茉莉花》是中国民歌,起源于南京内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鲜容花调》,由军旅作曲家何仿采自于六合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编曲、词。
最早关于《茉莉花》的曲谱(《鲜花调》工尺谱)收录在道光年间(1821年,一说1837年)的《小慧集》中;这种曲调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鲜花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各地方言语调、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各种风格的“同宗民歌”,歌词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爱情为主题。
(7)关于李鸿章茉莉花的故事扩展阅读:
《茉莉花》是最早传到国外的一首中国民歌,大约在乾隆五十七年至五十九年(1792-1794)间,首任英国驻华大使的秘书、英国地理学家约翰·巴罗(1769-1848)返国后,于1804年出版了一本《中国旅行》,书中特别提到《茉莉花》。
由于《中国旅行》的巨大影响,1864年至1937年间欧美出版的多种歌曲选本和音乐史著述里都引用了《茉莉花》,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图兰多特》中的男声齐唱,它浓郁的中国民间风格,曾使全世界亿万听众迷恋不已。
Ⅷ 茉莉花与中国的关系,特别是茉莉花那首歌在奥运会上出现,代表了什么主要是茉莉花在奥运会上出现的意义
9世纪末20世纪初,沙皇俄国和德国等西方列强采用各种卑劣手段鱼肉宰割中国,强迫中国政府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掠夺我国资源,霸占我国土地,以此把我国沦为他们的殖民地。这一时期李鸿章常常代表中国政府频频出现在国际外交舞台上。1896年5月18日沙皇亚历山大尼古拉二世,在莫斯科举行升级加冕庆典,邀请中国政府派代表参加,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应邀“入宫庆贺”,并被授予宝星大小两枚,皆钻石密嵌。沙皇对李鸿章的接待优礼有加,极尽笼络之能事。庆典之后李鸿章又受邀出访德国,居心叵测的德国人,为“提升”李鸿章的“身价”,以国际交往中迎接国家元首的礼仪欢迎李鸿章来访。李鸿章将计就计,没有拒绝德国“超规格”的接待,以争得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按照国际惯例,欢迎仪式上仪仗队需要演奏来宾所在国国歌。然而,当时中国没有“国歌”一说,李鸿章为不失国度,便把中国流行的一曲江南民歌———《好一朵茉莉花》,作为中国国歌推荐给德国。由于茉莉花之歌,曲调柔美、欢快,极富情调,颇有轻音乐韵味,加上又是使臣李鸿章所荐,于是《好一朵茉花》这首民歌便成为中国国歌,奏响在迎接李鸿章的仪式上。由于李鸿章的大智大谎,结束了中国没有国歌的历史,在外国人面前挽回了颜面。对李鸿章“开放门户、积极开展洋务运动”的主张,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从而为中国外交史上留下了一段富有传奇性的佳话。同样,当时中国也没有国旗,李鸿章把皇帝带有龙的图案的黄袍,作为国旗隆重推荐给德国以及后来所到国家,从此中国即有了“国歌”也有了“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