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香等炒作
① 郁金香狂热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郁金香狂热”真的是狂热吗 这是一场疯狂的经济炒作事件。郁金香狂热(荷兰文:Tulpenmanie)1637年发生在荷兰,是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经济事件。源自17世纪荷兰的历史事件。作为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投机活动,荷兰的“郁金香泡沫”昭示了此后人类社会的一切投机活动,尤其是金融投机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和环节:对财富的狂热追求、羊群效应、理性的完全丧失、泡沫的最终破灭和千百万人的倾家荡产。
问题二:1637年郁金香狂热 简单描述 郁金香狂热(荷兰文:Tulpenmanie)1637年发生在荷兰,是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经济事件。当时由鄂图曼土耳其引进的郁金香球根异常地吸引人,引起大众抢购,导致价格疯狂飙高,在泡沫化过后,价格仅剩下泡沫时的百分之一,让荷兰各大都市陷入混乱。这个事件和英国的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法国的密西西比公司并称为近代欧洲三大泡沫事件。
问题三:1637年郁金香狂热(经济危机)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 1636年,以往表面上看起来不值一钱郁金香,竟然达到了与一辆马车、几匹马等值地步。直至1637年,郁金香球茎总涨幅已高达5900%!当有一天,一位外国水手将那朵球茎(一位船主花3000金币从交易所买来)就着熏腓鱼钉洋葱一样吞下肚去后,这个偶然事件引发了暴风雨来临。一时间,郁金香成了烫手山芋,无人再敢接手。郁金香球茎价格也一泻千里,暴跌不止。
现在大家都承认,这是现代金融史上有史以来第一次投机泡沫。而该事件也引起了人们争议――在一个市场已经明显失灵交换体系下, *** 到底应该承担起怎样角色?
问题四:1637年郁金香狂热 简单描述 郁金香狂热(荷兰文:Tulpenmanie)1637年发生在荷兰,是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经济事件。当时由鄂图曼土耳其引进的郁金香球根异常地吸引人,引起大众抢丹,导致价格疯狂飙高,在泡沫化过后,价格仅剩下泡沫时的百分之一,让荷兰各大都市陷入混乱。这个事件和英国的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法国的密西西比公司并称为近代欧洲三大泡沫事件。
问题五:请问在郁金香狂热中,泡沫突然破灭,很多人倾家荡产,那么谁赚了? 5分 1, *** 收税的 旱涝保收。2,银行 收手续费的 跟 *** 一个道理。3,很少一部分的炒家。聪明人总是有的,幸运星也有,虽然少,但有挣钱的。
总之,淘金的赔钱,卖锄头的赚翻。
无论房地产未来如何,至少过去十年,房地产年薪百万的大有人在。
股票无论涨跌,券商都赚钱。只有平盘券商不挣钱。
问题六:郁金乡的狂热时代的阅读答案 郁金香的狂热时代
在17世纪那样一个物质稀缺的年代,人们怎么会为郁金香这样一种毫无实际意义的事物而疯狂?真的有人曾经花相当于数十万英镑的价格买一个郁金香球根吗?《郁金香热》出版之后,引发了许多的讨论,有些人甚至把它与当下资本市场的泡沫相提并论。但这都并非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郁金香热》的初衷。之所以选择出版这本书,基于它的以下两个特点:
其一,这本书所讲述的郁金香的传播过程,体现了东西方相互关联下的历史发展进程。
从全球视角考察和分析世界历史的进程是当前史学研究的一大热点。这种全球视角的历史著作,以往大家关注比较多的是那种通史性著作,如威廉・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以及贝利的《现代世界的诞生》等等。近些年来,随着研究的扩展和深入,专题性乃至微观的世界史著作越来越多,而且也因其与读者所在地域或者生活中有所接触的事物直接相关而更受读者的关注,比如对于糖、咖啡、茶叶、棉花的全球传播历史的考察和分析等。《郁金香热》实际上属于后者中的一种。
问题七:郁金香狂热什么时候上映 郁金香狂热这部电影,现在暂时还没有具体的上映时间,还处于待定的状态。
问题八:两朵黄色郁金香的花语是什么 黄色郁金香花语
花语一
高雅、珍贵、财富、爱惜、友谊
花语二
表示没有希望的爱、无望的恋情
郁金香的象征意义与它能够成为荷兰的国花是有一定渊源的。1634~1637年间, 被称为荷兰历史上的“郁金香狂热”的时期。新品种和珍奇品种的郁金香被高价买卖,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投资对象。在这段疯狂的郁金香投资热时期,金融市场上的郁金香数超过了实际种植的数量,因此,在19世纪之初,荷兰全国只种郁金香130英亩,到了20世纪中叶已发展到两万多英亩,占全世界郁金香出口总量的80%以上,行销125个国家,被誉为“世界花后”。
【郁金香花语】:博爱、体贴、高雅、富贵、慈善、名誉、美丽、祝福、永恒、爱的表白、永恒的祝福。不同颜色的郁金香,花语也有差别,具体大家可以参考下面的郁金香花语。
【黄色郁金香花语】:高雅、珍贵、财富、爱惜、友谊
【粉色郁金香花语】:美人、热爱、爱惜、友谊、幸福
【红色郁金香花语】:爱的告白、爱的宣言、喜悦、热爱
【紫色郁金香花语】:高贵的爱、无尽的爱 【黑色郁金香花语】:神秘、高贵
【高原郁金香花语】:自豪、挺立、创造的美、美的创造 【羽毛郁金香花语】:情意绵绵
【双色郁金香花语】:美丽的你、喜相逢 【野生郁金香花语】:贞操
② 1637年荷兰的“郁金香泡沫”为什么会破灭
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种属性才能成为商品,一种是价值,一种是使用价值,而只有生产商品的人才能够获得财富,这是最基本的道理,然而很多人忘记了,他们收贪欲的影响干了一件有一件蠢事,把好运说成自己能力,把厄运说成国家不好,世界不好,为自己的无知无能愚蠢而找理由,1634年到1637年的荷兰人就是愚蠢的案例。
传销的最大特点就是骗子喜欢造梦,让人用欺骗下家的方式获取财富,荷兰就不幸成为这样的案例。当时的人们都有一种信念,就是郁金香能够保值增值,实际上,生产郁金香的人会富裕,富裕的人不是储藏郁金香的,而是面向市场种植郁金香的人。
郁金香成为传销的工具,有一个酒鬼因为吃了郁金香被关到监狱里三个月。
于是郁金香出现了泡沫经济,最终,最后一个接盘郁金香的人破产自杀,郁金香泡沫的破裂也将荷兰带入了地狱之门,荷兰走向衰落。
③ 郁金香怎么火了
郁金香是荷兰人从土耳其进口的,由于这种花是进口货,因此便成为有钱人的符号与殊荣,有钱的人一定要拥有郁金香才算有钱,因此买郁金香便成为有钱人展示财富的象征。
初时,只有郁金香的行家才懂得欣赏郁金香之美,但在形成风潮之后,人们买郁金香只是为了赚钱。
由于抢购风潮逐渐形成,投机客便趁机炒作,只要今天买了,明天就可赚一笔,屡试不爽,由于买的人多了,交易市场也就形成了,交易场所也逐渐热闹起来,像是一个股票交易市场。
④ 17世纪荷兰郁金香事件就是由于人们疯狂炒作郁金香球茎的期权引发的,是否正确
【正确】
在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是贵族社尘袜会身份的象征,郁金香价格暴涨,批发商普遍出售远期交割的郁金香以获取利润,并从郁金香种植者那里购买期权,随后荷兰经济开始衰退,郁金香价格暴跌。由于当时并无任何机制用以保障合约双方伏吵的权益,违约现象大量发生,于缺兄侍是,引发了1636年荷兰的“郁金香泡沫”。
⑤ 经济史上著名的三大阴谋骗局
南海泡沫事件——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证券市场泡沫事件
“泡沫经济”一词即来源于此事件。
17世纪末,英国经济兴盛。然而人们的资金闲置、储蓄膨胀,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为此南海公司觅得赚取暴利的商机,即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于是南海公司于1711年成立。
1719年,公众对股价看好,促进当时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反作用于股价的上升。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英国下议院通过南海公司交易议案后,南海公司的股价立刻由129英镑窜升至160英镑。当下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价又涨至390英镑。于是投资更为踊跃,半数以上的参议员纷纷介入,连国王也不例外。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
1720年6月,英国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开始质疑,波及南海公司。
1720年7月起,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12月跌至每股124英镑,南海泡沫破灭。
英国的财政部长在南海公司的内幕交易中,私赚90万英镑利润。丑闻败露后,他被关进了英国皇家监狱——伦敦塔。但是,那些不知情的投资人比他更悲惨。损失惨重的还有英国经济和政府信用。
===============================================
郁金香泡沫,简言之,是社会集体投机赚钱的获利心理造成,后果是迟早爆炸的炸弹传来传去,落到最后的人倒霉.并会造成社会经济恶性动荡.损害了经济本来的发展趋势.
提起郁金香,许多人立刻就会想到被誉为“鲜花之国”的荷兰。的确,荷兰人钟爱郁金香,将其奉为国花,并把它和风车、奶酪和木鞋一起,统称为荷兰的“四大国宝”。每到暮春时节,满山遍野的郁金香争奇斗艳,晶莹修长的叶片,像装满美酒的酒杯似的花朵,透明馨香,令人心醉。法国作家大仲马在他的传世名著《黑郁金香》中,曾这样赞美一种名叫“黑寡妇”的黑色郁金香:“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睛,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小说家优美的笔调,更为郁金香增添了一层传奇而又浪漫的色彩。
然而,如今的大多数人可能并不了解,曾几何时,郁金香美丽的花朵,竟使无数荷兰人为之疯狂;一枚看起来与洋葱头别无二致的郁金香球茎,竟然价值连城;甚至整个国家,都因郁金香而陷入混乱之中,并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历史上最大的三个泡泡——郁金香投机风潮
郁金香投机风潮
人们绝难想到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第一起重大投机狂潮是由一种小小的植物引发的。
这一投机事件是荷兰由一个强盛的殖民帝国走向衰落而被载入史册的,它也是迄今为止证券交易中极为罕见的一例。经济学上的特有的名词"郁金香现象"便由此而出!
让我们回溯到17世纪的荷兰,看看世界投机狂潮的始作俑者是如何为之疯狂如何为之悲泣的。
郁金香,一种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郁金香原产于小亚细亚,在当地极为普通。一般仅长出三四枚粉白色的广披针形叶子,根部长有鳞状球茎。每逢初春乍暧还寒时,郁金香就含苞待放,花开呈杯状,非常漂亮。郁金香品种很多,其中黑色花很少见,也最珍贵。郁金香的花瓣上,多有条纹或斑点,容易受病毒的侵袭。
17世纪的荷兰社会是培育投机者的温床。人们的赌博和投机欲望是如此的强烈,美丽迷人而又稀有的郁金香难免不成为他们猎取的对象,机敏的投机商开始大量囤积郁金香球茎以待价格上涨。在舆论鼓吹之下,人们对郁金香的倾慕之情愈来愈浓,最后对其表现出一种病态的倾慕与热忱,以致拥有和种植这种花卉逐渐成为享有极高声誉的象征。人们开始竞相效仿疯狂地抢购郁金香球茎。起初,球茎商人只是大量囤积以期价格上涨抛出,随着投机行为的发展,一大批投机者趁机大炒郁金香。一时间,郁金香迅速膨胀为虚幻的价值符号,令千万人为之疯狂。
郁金香在培植过程中常受到一种"花叶病"的非致命病毒的侵袭。病毒使郁金香花瓣产生了一些色彩对比非常鲜明的彩色条或"火焰",荷兰人极其珍视这些被称之为"稀奇古怪"的受感染的球茎。
"花叶病"促使人们更疯狂的投机。不久,公众一致的鉴别标准就成为:"一个球茎越古怪其价格就越高!" 郁金香球茎的价格开始猛涨,价格越高,购买者越多。欧洲各国的投机商纷纷拥集荷兰,加入了这一投机狂潮。
1636年,以往表面上看起来不值一钱的郁金香,竟然达到了与一辆马车、几匹马等值的地步。就连长在地里肉眼看不见的球茎都几经转手交易。
1637年,一种叫"Switser"的郁金香球茎价格在一个月里上涨了485%!一年时间里,郁金香总涨幅高达5900%!
所有的投机狂热行为有着一样的规律,价格的上扬促使众多的投机者介入,长时间的居高不下又促使众多的投机者谨慎从事。此时,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导致整个市场的崩溃。
查尔斯.麦凯在他的著作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他把引发郁金香球茎大恐慌归结为一起偶然的事件。
一位年轻的水手,是一个外国人。初来乍到,他不知道荷兰国内正在掀起起郁金香投机潮。水手因卖力地工作得到了船主的奖赏,离船时他顺手拿了一朵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球茎。那朵球茎是船主花了3000金币,(约合现在3到5万美元)从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买来的。当船主发现郁金香丢失时,便去找那位水手,并在一家餐厅里找到了他,却发现水手正满足地就着熏腓鱼将球茎吞下肚去。水手对郁金香的球茎的价值一无所知,他认为球茎如同洋葱一样,应该作为鲱鱼的佐料一块儿吃。值几千金币的球茎在一个陌生人眼里竟如同洋葱,是水手疯了,还是荷兰人太不理智了,法官难以决断。然而,就是这个偶然事件仿佛一枚炸弹,引起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的恐慌。谨慎的投机者开始反思这种奇怪的现象,反思的结果无不例外地对郁金香球茎的价值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极少数人觉得事情不妙,开始贱价卖出球茎,一些敏感的人立即开始仿效,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恐慌性抛售浪潮,暴风雨终于来临了。
一时间,郁金香成了烫手山芋,无人再敢接手。郁金香球茎的价格宛如断崖上滑落的枯枝,一泻千里,暴跌不止。荷兰政府发出声明,认为郁金香球茎价格无理由下跌,让市民停止抛售,并试图以合同价格的10%来了结所有的合同,但这些努力毫无用处。一星期后,一根郁金香的价格几乎一文不值,——其售价不过是一只普通洋葱的售价。
千万人为之悲泣。一夜之间多少人成为不名分文的穷光蛋,富有的商人变成了乞丐,一些大贵族也陷入无法挽救的破产境地。
暴涨必有暴跌,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下跌狂潮刚过,市民们怨声载道,极力搜寻替罪羊,却极力回避全国上下群体无理智的投机这一事实。他们把原因归结为那个倒霉的水手,或把原因归结为政府调控手段不力,恳请政府将球茎的价格恢复到暴跌以前的水平,这显然是自欺欺人!
人们紧接着把求援之手伸向法院。恐慌之中,那些原已签订合同要以高价购买的商人全部拒绝履行承诺,只有法律才能督促他们依照合同办事。然而,法律除了能干预某些具体的经济行为外,它是决不能凌驾于经济规律之上的。法官无可奈何地声称,郁金香投机狂潮实为一次全国性的赌博活动,其行为不受法律保护!
人们彻底绝望了!从前那些因一夜乍富喜极而泣之人,而如今又在为乍然降临的一贫如洗仰天悲哭了。宛如一场恶梦,醒来之时,用手拼命掐自己的脸蛋才发觉现实就在梦中。身心疲乏的荷兰人每天用呆滞的目光盯着手里郁金香球茎,反省着梦里的一切…… 世界投机狂潮的始作俑者为自己的狂热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荷兰经济的繁荣仅昙花一现,从此走衰落。
郁金香球茎大恐慌给荷兰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之陷入了长期的经济大萧条。17世纪后半期,荷兰在欧洲的地位受到英国有力的挑战,欧洲繁荣的中心随即移向英吉利海峡彼岸。
郁金香依然是郁金香,荷兰却从此从世界头号帝国的宝座上跌落下来,从此一蹶不振。
"郁金香现象"成了经济活动特别是股票市场上投机造成股价暴涨暴跌的代名词,永远载入世界经济发展史。
==================================
密西西比泡沫的特征
在荷兰郁金香泡沫迸裂80年后,在1719年又出现了著名的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这两个泡沫的相同之处是:法国股票市场的价格和当年郁金香价格一样在很短的时期内大起大落。从1719年5月开始,法国股票价格连续上升了13个月,股票价格从500里弗尔涨到一万多里弗尔,涨幅超过了20倍。法国股市从1720年5月开始崩溃,连续下跌13个月,跌幅为95%。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和郁金香泡沫的不同之处在于:荷兰郁金香泡沫基本上是民间的投机炒作,但是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却有着明显的官方背景。郁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过是一种商品,牵涉到的人数有限,而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却发生在股票和债券市场,把法国广大的中下阶层老百姓都卷了进去。从这一点来说,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更具有现代特色。
约翰·劳的金融理论
在18世纪初,由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连年发动战争,使得法国国民经济陷于极度困难之中,经济萧条,通货紧缩。当时法国的税制极不健全,不仅对法国王室贵族豁免税收,而且其他地方的漏洞也很多,尽管法国政府不断提高税率,穷征暴敛,依然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债台高筑,老百姓怨声载道,国家危机重重。
就在这个关头,货币理论的一代怪杰约翰·劳(John Law)应运而生。约翰·劳出身于英国爱丁堡,青年时代接受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学教育。年轻时的约翰·劳血气方刚,他在1694年一场决斗中杀了人而不得不逃亡他乡。约翰·劳在欧洲流浪时期仔细观察了各国的银行、金融和保险业,从而提出了他独特的金融理论。和许多18世纪的经济学家一样,他认为在就业不足的情况下,增加货币供给可以在不提高物价水平的前提下增加就业机会并增加国民产出。一旦产出增加之后,对货币的需求也会相应跟上来。在实现了充分就业之后,货币扩张能够吸引外部资源,进一步增加产出。他认为纸币本位制要比贵金属本位制更好,纸币本位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给了发行货币的银行更多的运转空间和控制宏观经济的能力(参见Law,1760)。说白了,采用贵金属本位制,发行货币要看手上有多少金子银子。之所以被称为贵金属,是因为金银在世界上的储量有限,几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增加金银的供给量。纸币本位制就没有这个限制。如果金融当局愿意的话,启动银行的印钞机,要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纸币本位制的这个特点使之像一把双刃剑,在增强了金融货币政策影响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导致通货膨胀的危险。约翰·劳认为拥有货币发行权的银行应当提供生产信贷和足够的通货来保证经济繁荣。他所说的货币供给中包括了政府法定货币、银行发行的纸币、股票和各种有价证券(参见Michael Bordo,1994)。不难看出在约翰·劳的理论中已经蕴藏了当代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一些基本观点。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高度赞扬说,约翰·劳的金融理论使他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跻身于第一流货币理论家的行列之中。
天赐良机,约翰·劳获得了用武之地
1715年,法国摄政王奥莱昂公爵正在为法国的财政窘态犯愁。约翰·劳的理论好像是向他抛出了一个救生圈,似乎法国只要建立一个能够充分供给货币的银行就可以摆脱困境,解决国债的资金融通问题。对于手握大权的奥莱昂公爵来说,只要能够搞到钱,就是建立10个银行也不成问题。于是,在法国政府的特许下,1716年约翰·劳在巴黎建立了一家私人银行—通用银行(Bangue Genarale)。这家银行拥有发行货币的特权,其货币可以用来兑换硬币和付税。通用银行建立后经营得非常成功,资产总额迅速增加。约翰·劳在1717年8月取得了在路易斯安那的贸易特许权和在加拿大的皮货贸易垄断权。当时,北美的路易斯安那是属于法国的领地。由于路易斯安那位于密西西比河流域,人们便把由约翰·劳一手导演的泡沫经济称为密西西比泡沫。随后,约翰·劳建立了西方公司(Companie d诶ccident)。该公司在1718年取得了烟草专卖权。1718年11月成立了塞内加尔公司(Senegalese Company)负责对非洲贸易。1719年约翰·劳兼并了东印度公司和中国公司,改名为印度公司(Compagnie des Indes),垄断了法国所有的欧洲以外的贸易。约翰·劳所主持的垄断性的海外贸易为他的公司源源不断地带来超额利润。
1718年12月4日,通用银行被国有化,更名为皇家银行(Banque Royale),约翰·劳仍然担任该银行的主管。皇家银行在1719年开始发行以里弗尔为单位的纸币。约翰·劳在贸易和金融两条战线上同时出击,节节取胜,声望鹊起。约翰·劳希望能够通过货币发行来刺激经济,解除法国沉重的国债负担。实践他的金融理论的时刻终于到了。
金融泡沫,昙花一现
1719年7月25日,约翰·劳向法国政府支付了5 000万里弗尔,取得了皇家造币厂的承包权。为了取得铸造新币的权力,印度公司发行了5万股股票,每股面值1 000里弗尔。约翰·劳的股票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股票价格很快就上升到1 800里弗尔。
1719年8月,约翰·劳取得农田间接税的征收权。约翰·劳认为法国的税收体制弊病很严重,征税成本太高,漏洞太多,直接影响到了法国政府的财政收入。约翰·劳向政府建议,由他来承包法国的农田间接税,实行大包干,每年向政府支付5 300万里弗尔。如果征的税赋收入多于这个数字,则归印度公司所有。由于这个数字大大高于法国政府的税收岁入总额,奥莱昂公爵何乐而不为?在约翰·劳的主持之下,印度公司简化征税机构,降低征税成本,尽力扩大税基,取消了对皇室贵族的免税待遇。当然,为此约翰·劳得罪了不少贵族豪强。印度公司在法国声名大噪,促使其股票价格连连上涨。在1719年10月约翰·劳的印度公司又接管了法国的直接税征税事务,其股票价格突破了3 000里弗尔。
1719年约翰·劳决定通过印度公司发行股票来偿还15亿里弗尔的国债。为此印度公司连续三次大规模增发股票:在1719年9月12日增发10万股,每股面值5 000里弗尔。股票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股票价格直线上升。
1719年9月28日印度公司再增发10万股,每股面值也是5 000里ザ
⑥ 史上最早的金融泡沫,一朵郁金香如何换下一栋楼
当时荷兰人的收入像木匠等手工业者的年收入大概是350荷兰盾,中产阶级像克劳修斯这样的植物学家,他在大学当教授年薪是750荷兰盾(相当于现在年收入15万人民币,一荷兰盾约等于200人民币)。以可见的实物为例,10斤面包售价为0.2荷兰盾,12头肥羊为120荷兰盾,4头成年公牛为480荷兰盾。
当时被炒最热的郁金香品种为永远的奥古斯丁,价格最高时标价为1万荷兰盾,换一套非一线城市的学区房应该不在话下。
花卉产业是荷兰的支柱产业。荷兰每年大约培育90亿个鲜花球茎,年出口额达100亿欧元,出口量占全球市场约60%。郁金香是荷兰种植最广泛的花卉,占花卉总产量的47%。
闻名世界的郁金香可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小花花,它主演了是人类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金融泡沫主角,事件被称为“郁金香狂热”。
到底这个经济泡沫被吹的有多大呢?
据记录,当时标价5000荷兰盾的郁金香最后被50荷兰盾售出,仅仅只有用了一天,然而再过几个月价格就降到几个荷兰币。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是在荷兰泡沫被吹大?
当时荷兰处于黄金时代,社会处于变革之中,整个国家是鼓励赚钱的,阿姆斯特丹是一个沼泽上的城市,其他产业并不是太发达。而且当时还爆发了黑死病,人们平均年龄不超过40岁,很多人也是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赌徒心理。加之荷兰已经有证券交易所,对郁金香球茎的期票交易起到了推动作用。
除了郁金香,风信子、大丽花、唐菖蒲、长春君子兰都被炒过高价。比如,1838年的法国发生了大丽花狂热,一朵美丽的大丽花可以换一颗上好的宝石;1985年中国长春君子兰狂热,最贵的品种售价达到20万人民币,
⑦ 泡沫经济:你会用20年的积蓄,买几朵郁金香吗
泡沫经济,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令人头痛,也难以理解的概念。
什么是泡沫经济?
是指虚拟经济过度增长,最终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形成的虚假繁荣现象。最终,泡沫溃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我们一般说到泡沫经济,都会想到荷兰的郁金香的故事。17世纪世纪中的时候,荷兰人疯狂地炒作郁金香。几十个郁金香球根,都达到了6000多荷兰盾,而那时候荷兰人一家全年的开支也不过300盾左右。这实在是匪夷所思。但是,所有人都认为它会不断地涨下去。最终,郁金香泡沫破灭,千百万人倾家荡产。
为什么人们会这么疯狂,不知道这个价格已经高得离谱,万一价格暴跌会有无数的人倾家荡产吗?
答案是很多人是知道的,也会不断地有人提出警告。但是,人们更相信它还会一直涨下去,正因为有人相信,所有就真多一直涨,直到泡沫破裂的那一天。
1985年,日本与美国等国签订了广场协议,美元对日元贬值,大量资金流入了房市,房地产价格暴涨。
然后,房价越涨,越有人买,越有人买就会越涨。5年后的1990年,房地产的价格已经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仅仅是东京一个地方的地价格,已经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的土地。
一边有人高呼是泡沫,一边是还有人说还要涨,还可以买。直到1991年,房地产价格暴跌,泡沫破灭。日本的房地产业崩溃,众多的个人破产、企业倒闭,留下了高额的坏账,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有人看到,有人预警,可是为什么依然会形成泡沫,直到破灭呢?
其实,身处泡沫经济中的人,是看不到泡沫的存在的。所谓「泡沫」,就是所有人的共同想象。所有人脱离了现实的信心,彼此激励着、蛊惑着、也就创造了泡沫经济。
一般而言,泡沫经济的形成,要经历形成阶段、膨胀阶段、溃败破灭阶段共三个阶段。
普通人对未来的正向的预期,会开始形成这个泡沫,然后不断有人来填充这个预期,群体的想象越来越大,泡沫也就越膨胀。直到有一天,没有人没有钱来继续这个游戏,价格开始停滞,进而这个价格暴跌回归理性,泡沫最终会破灭。
有一种典型的金融骗局,叫庞氏骗局,是指有人故意制造虚假的故事,使得人们对没有价值的资产产生群体想象,从而推高价格产生泡沫。而泡沫经济中,这种群体想象,是自发形成的。
我们经常说到所谓的泡沫经济,也经常在媒体的报道中看见。然而,究竟什么是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对此,我却是缺乏清醒的认知。
泡沫的形成,来自于人们的想象,来自于多数人的一个群体想象。这是以前没有想明白的。没想明白之前,或许会以为这是有人故意为之,却不知这是群体的没有事先沟通的一种共谋。
为什么会自发形成呢?为什么这么不理性?
我觉得至少都是基于涨价的预期,还有就是生怕错过的侥幸。
作为宏观经济学的难懂的一个概念,「泡沫经济」的理解之难,首先在于要着眼于较长时期内大规模人群的经济活动,视角太过宏大,自然难以理解。
每个人都会出于自己的认知,以自私的判断作出选择。即使是认为这是个泡沫,但是投入之后还会继续上涨,就会不断地买买买,只要有钱可赚,就会干。看来人并不是都是理性的。
那么,身处这个商业社会,当你遇到这样的选择,你是依据你的理性的判断不去投身泡沫,还是因为相信继续涨的预期而去买呢?
时时反省下自己,什么是可以持续的增长,什么是泡沫,凭什么,你就一定是那个最清醒的人。
宏观经济学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只是它太过复杂,各有各的道理,使得我们难以理解而已。但是,我们依然地尽可能地在宏观上不要犯错,不要去犯那些我们不能承受的错误。要知道,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限的,时刻警醒自己,保持理性而开放,即使你要去参加到这个集体的想象之中,也要注意不要输掉全部。
⑧ 经济也疯狂 | 细数那些我们应该记住的金融泡沫
郁金香是一种生命力非常顽强的花朵,跟随人类一路从帕米尔高原到土耳其。
16世纪顷缓中期,一个偶然的机会,一艘土耳其商船到比利时时,船上就放了几只郁金香的球茎。作为礼物,土耳其人把这几个球茎送给了比利时人。
一开始,睿智的比利时人还以为这些球茎是一种洋葱,毕竟长得确实很像。他们切开尝了尝,发现也太难吃了,没准心里还问候了土耳其人几句。
不过,带都带回家了,那就种下吧。结果洋葱没长出来,一簇簇艳丽的郁金香从土里冒了出来。
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对,就是这么多偶然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金融泡沫,命运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
这位比利时人邀请了一些植物学家来家里参观郁金香。其中有一位是荷兰皇家花园管理员,他带回去一些样本精心研究,在他的培育下,新品种的郁金香开始在荷兰的大地上盛开。
如果这位花园管理员有先见之明,不知道他会不会后悔培育郁金香,也不知道后来巨大的泡沫有没有连他一起吞噬。
郁金香引起了上流社会的关注和喜爱,富人们争相在他们的后花园里显摆最新和最稀有的郁金香。要不说当时的欧洲人没见过什么世面呢,一朵花就虚荣上了。
当郁金香开始在荷兰流传后,一些嗅觉敏锐的商人开始大量囤积郁金香球茎,等价格上涨再倒手一卖,岂不美滋滋?
不久,在舆论的吹捧之下,荷兰人对郁金香表现出一种病态的追捧。
按说,花嘛,主要就是用来观赏的,但当时的荷兰人可能被猪油蒙了心,竟然赋予了郁金香越来越多莫名其妙的价值。比如认为尊贵的家庭才值得拥有郁金香啦;喜欢郁金香说明你有品味啦;婚嫁时新娘拿着郁金香手捧花最时髦啦;未婚夫给你买郁金香说明爱你啦;郁金香可以入药啦……
我估计泡沫破裂,荷兰人苏醒以后,他们应该想去医院看看脑子是不是进水了。
反正这朵象征着社会财富和地位的花朵,迎来了价格的暴涨。
1635年,一种名为Childer的郁金香品种,一株就卖到了1615荷兰盾。你可能不知道荷兰盾的购买力,可以这么对比下,当时买1头牛需要120荷兰盾,也就是说这株郁金香,比13头牛还要贵。按现在的价格算,13头牛大概17万元。
要是雀悔模有人拿着这么一朵郁金香,跟你说这朵郁金香多么多么好,要价17万卖给你,你会不会给96110反诈中心打个电话?
第二年,一株更稀有的郁金香,据说全荷兰只有两株,以4600荷兰盾的价格售出。再后来,一株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以6700荷兰盾售出。在当时,6700荷兰盾足够买下一栋阿姆斯特丹河边的豪宅,而当时荷兰人的平均年收入也只有150荷兰盾。
要是有人拿着这么一朵郁金香,跟你说这朵郁金香多么多么好,全中国只有2朵哦?然后让你拿北京市中心一套大平层来换,你会不会给北大六院神经科打个电话?
有时购买一朵郁金香球茎,不到一个月就能涨20倍,面对这样的暴利,所有的人都冲昏了头脑。无论是贵族、市民,还是工匠、船夫,甚至是跳广场舞的大妈,都开始卖房卖地卖黄金,只为抢购一株郁金香。后来恨本金不够,他们又开始借钱炒股,啊不,炒郁前昌金香。
当时一名历史学家说:“谁都相信,郁金香热将永远持续下去,世界各地的有钱人都会买荷兰的郁金香,你开价多少都行。上帝眷顾荷兰,贫困将会一去不复返。”
历史学家就好好搞历史,你说你瞎预言啥?
在经历了疯狂炒作后,终于有人从癫狂状态走了出来,问了一句大实话:郁金香,究竟凭什么这么贵?
我说,你买之前咋没想明白?
就这么一个基本的问题激起千层浪,一场大崩溃已经近在眼前。1637年2月4日,由于庄家,啊不,卖家突然大量抛售,公众开始陷入恐慌,郁金香市场突然崩溃。
顷刻之间,郁金香的价格一泻千里,又过了几天,郁金香的价格已经下跌了90%,那些普通品种的郁金香,价格甚至不如一颗洋葱。当时比利时人不就告诉你们了吗,这玩意儿还不如洋葱好吃。
绝望之中,人们纷纷涌向法院,希望能够借助法律挽回损失,但并没什么卵用。1639年,郁金香的价格已经跌到了高点的0.005%。
至此,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金融泡沫剧完美收官。
泡沫轮流转,今到法兰西。在荷兰郁金香泡沫破裂80年后,1719年又出现了法国密西西比股市大泡沫。
1716年5月法国政府特许约翰·劳成立了一个可以发行货币的私人银行,同时认可其发行的货币用来缴税。这种操作足以说明约翰·劳和政府的关系相当密切。
你别说,这家银行银行经营得还挺好,发行的货币币值稳定,比国家发行的的金币银币都稳定。紧接着劳氏银行步步为营,不但垄断了烟草销售,还有了铸币权。
在法国政府的授权下,约翰·劳获得各种贸易特权,以至于他的密西西比公司有密西西比河流域独一无二的贸易权力。当时传说密西西比河流域遍地是黄金,反正普通民众没去过,政府说啥信啥。
紧接着,法国政府又授权密西西比公司在东印度群岛、中国、南太平洋诸岛等地贸易。海外贸易本来就赚钱,再加上垄断性,密西西比公司的利润确实超预期。要是当时有财报,密西西比公司的财报应该会非常漂亮。
之后公司又增发5万股,约翰·劳保证每份500镑的股票每年可获得200里弗尔的分红。这就是法兰西的大善人啊,让大家躺着赚钱。当时至少有30万人购买了股票,投资热情开始席卷法兰西。完了,一样的剧本又来了。
借着民众的热情趁热打铁,约翰·劳决定用银行货币发行能力和密西西比的贸易实力,在刺激经济的同时,也为他的伯乐摄政王减轻国债负担。
约翰·劳首先向人们全方位展示了公司美好的前景,什么垄断地位啦、市场啦、技术啦、未来啦,反正就是各种画大饼。紧接着,密西西比公司于1719年分三次共发行30万股股票,每股5000里弗尔,用来偿还15亿里弗尔的国债。
股票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无论是贵族、市民,还是跳广场舞的大妈,不分男女老少,都幻想从股票捞一笔,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股票价格直线飚升,估计当时也没有熔断机制,有时几个小时就可以涨10到20个百分点。辛苦工作一天赚200,股票几个小时赚1万,要是你你怎么选?
最疯狂的记录是半年内股价能从500里弗尔涨到18000里弗尔。从1719年5月开始,法国股票价格连续上升了13个月,股票价格从500里弗尔涨到一万多里弗尔,涨幅超过20倍。
早上出门三和大神,晚上回家香车宝马,太诱人了!
这么说比较枯燥,来形象地感受下。你一开始谨慎地投了20万,也就一年时间变成400万,是不是走路都带风了。而且你不是一个人,全法兰西人民陪你一起疯,怎么感觉写出浪漫来了呢?
1720年,有一个“好事者”孔蒂亲王想按他定的价格买股票被拒绝(可不得拒绝,你这不是空手套白狼吗?),就用马车拉着纸币到劳氏银行兑换硬币,从此任何人都可以任意兑换,这也为挤兑埋下了风险。
在这儿多说两句,我们存在银行的钱,银行可以贷出去,这符合法律规定。但是这意味着银行的现金总和小于所有储户的存款总和。所以全世界不管哪家银行,当它所有的储户都去取钱时,金库里的钱肯定不够,因此倒闭的银行不在少数。
聪明人早就料到股票价格不可能永远涨,毕竟大家都在赚钱,那赚的是谁的钱呢?于是纷纷换成硬币。暴跌由此引爆,法国股市从1720年5月开始崩溃,连续下跌13个月,跌幅为95%。
至此,法国密西西比金融泡沫剧完美收官。
虽然大家都是泡沫,但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和郁金香泡沫还是有区别的,郁金香泡沫基本上是民间炒作,大家互相割韭菜;密西西比股市泡沫是官方入场,大家一起被割韭菜。
泡沫轮流转,今年到日本。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经济强国美国、法国、联邦德国、英国、日本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中,和日本有关的最重要的一条是:日元汇率执行灵活的货币政策。
协议签完后,日元迅速升值。当时的汇率从1美元兑240日元上升到一年后的1美元兑120日元。由于汇率剧烈变动,美国国债组成的资产发生账面亏损,因此大量资金为了躲避风险进入日本。
而日本国内受到“土地资源匮乏”、“经济会不断发展,收入会越来越高”、“土地不会贬值”的土地神话的影响,地价开始大幅上涨。
当时东京23个区的地价总和约等于美国全部国土的地价总和。地价上升使得大家的纸面财富增加,纸面财富又刺激了国民消费,消费又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发展。总之大家知道当时日本经济相当好就对了,1995年日本GDP可是中国的8倍。
1986年,东京平均房价直接暴涨120%,在1991年平均接近300万日元每平米,而东京市区更是达到1000多万日元每平。当时白领们有了一点积蓄,就赶紧买房,生怕错过了上车机会。当然,还是少不了跳广场舞的大妈。
直观感受下,北京六环的房子要是80万一平卖给你,你要吗?
一些日本和世界的经济学家说,传统经济理论对日本不适用,日本正在创造“新的经济规律”。
我说你们能不能管住嘴,别瞎预言。
1989年,日本政府觉得这么下去可不行,日本银行随即改变货币政策,银行多次上调中央银行贴现率,同时日本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机构控制房产贷款,日本银行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大幅削减贷款。
效果相当明显,1990年日本地价就开始剧烈下跌,跌幅超过46%。坑人的是,日本房价不是一夜崩盘,而是逐年阴跌。下跌最多的1991年,跌幅也才达到20%-30%,但日本人感觉还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按照历史经验看,不管以前跌多少,后面都会涨起来的,所以没有人卖房。
日本房价从1991年开始就一直在跌,一直跌到了2002年才到底。2001年最低谷时,东京平均房价已经从1991年的300万每平米跌到了60万。
可以想象下,辛辛苦苦工作数年,贷款700万买了一套总价1000万的房子,到最后房子总价跌到200万,还欠着银行700万贷款是什么感觉。
顺带提下,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前,一位政府高层一直在劝民众冷静冷静再冷静,这样的房价是不合理的。但是随着房价越来越高,到最后他自己都不信了,赶在泡沫破裂前夕买了一套。
本来是少有的正常人,却被癫狂的大众带成了疯子,不知道他心里作何感想。
牛顿也炒股,可就算是牛顿这样百年不遇的天才,依旧看不清波诡云谲的股市。在赔了一大笔钱后,留下一句:“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算不准人类的疯狂。”
之前看过一个问题:假如地球环境剧变导致粮食产量大降,全球粮食缺口达到10%,而此时政府又没有控制力,那粮食的价格会上涨多少?10%,50%,还是100%?
都不是,会一直涨到有10%的人买不起粮食为止,价格上涨可能是十倍,也可能是百倍。那10%买不起粮食的人怎么办?你说呢?数百年后,历史书上可能有一笔:二十一世纪天降大灾,人口直降一成。
可能有人会说那是历史,社会一直在发展,现在和当时相比,不管是理念、制度还是背景,差别已经很大了。你说得对,但我觉得当时的法国人、当时的日本人,可能也是这么想的。
什么,你不信?来,我们数数,文玩核桃、藏獒、加密货币、炒鞋……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它们确实存在。
我尽量以轻快的方式和大家聊金融泡沫,但写的时候还是感觉到了一种绝望,个体被裹挟在历史巨轮中随波逐流,却又无可奈何。
经济学看似比其他学科要温柔很多,但这是一种错觉,它的破坏力更像绵里藏刀,看似温柔却刀刀见血。
我们仿佛有一种本能,认为自己和自己所处的环境是特殊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然而,社会在变,本性不变,只要我们还有贪婪、从众、狂热、偏执,金融泡沫的剧本就会稍作修改,然后再次上演。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地相似。”马克·吐温如是说。
非研究类文章,以上用到的数据可能并不准确,请谨慎参考。
⑨ 1610年”郁金香事件”
什么叫郁金香泡沫?
历史上最大的三个泡泡——郁金香投机风潮
郁金香投机风潮
人们绝难想到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第一起重大投机狂潮是由一种小小的植物引发的。
这一投机事件是荷兰由一个强盛的殖民帝国走向衰落而被载入史册的,它也是迄今为止证券交易中极为罕见的一例。经济学上的特有的名词"郁金香现象"便由此而出!
让我们回溯到17世纪的荷兰,看看世界投机狂潮的始作俑者是如何为之疯狂如何为之悲泣的。
郁金香,一种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郁金香原产于小亚细亚,在当地极为普通。一般仅长出三四枚粉白色的广披针形叶子,根部长有鳞状球茎。每逢初春乍暧还寒时,郁金香就含苞待放,花开呈杯状,非常漂亮。郁金香品种很多,其中黑色花很少见,也最珍贵。郁金香的花瓣上,多有条纹或斑点,容易受病毒的侵袭。
17世纪的荷兰社会是培育投机者的温床。人们的赌博和投机欲望是如此的强烈,美丽迷人而又稀有的郁金香难免不成为他们猎取的对象,机敏的投机商开始大量囤积郁金香球茎以待价格上涨。在舆论鼓吹之下,人们对郁金香的倾慕之情愈来愈浓,最后对其表现出一种病态的倾慕与热忱,以致拥有和种植这种花卉逐渐成为享有极高声誉的象征。人们开始竞相效仿疯狂地抢购郁金香球茎。起初,球茎商人只是大量囤积以期价格上涨抛出,随着投机行为的发展,一大批投机者趁机大炒郁金香。一时间,郁金香迅速膨胀为虚幻的价值符号,令千万人为之疯狂。
郁金香在培植过程中常受到一种"花叶病"的非致命病毒的侵袭。病毒使郁金香花瓣产生了一些色彩对比非常鲜明的彩色条或"火焰",荷兰人极其珍视这些被称之为"稀奇古怪"的受感染的球茎。
"花叶病"促使人们更疯狂的投机。不久,公众一致的鉴别标准就成为:"一个球茎越古怪其价格就越高!" 郁金香球茎的价格开始猛涨,价格越高,购买者越多。欧洲各国的投机商纷纷拥集荷兰,加入了这一投机狂潮。
1636年,以往表面上看起来不值一钱的郁金香,竟然达到了与一辆马车、几匹马等值的地步。就连长在地里肉眼看不见的球茎都几经转手交易。
1637年,一种叫"Switser"的郁金香球茎价格在一个月里上涨了485%!一年时间里,郁金香总涨幅高达5900%!
所有的投机狂热行为有着一样的规律,价格的上扬促使众多的投机者介入,长时间的居高不下又促使众多的投机者谨慎从事。此时,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导致整个市场的崩溃。
查尔斯.麦凯在他的著作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他把引发郁金香球茎大恐慌归结为一起偶然的事件。
一位年轻的水手,是一个外国人。初来乍到,他不知道荷兰国内正在掀起起郁金香投机潮。水手因卖力地工作得到了船主的奖赏,离船时他顺手拿了一朵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球茎。那朵球茎是船主花了3000金币,(约合现在3到5万美元)从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买来的。当船主发现郁金香丢失时,便去找那位水手,并在一家餐厅里找到了他,却发现水手正满足地就着熏腓鱼将球茎吞下肚去。水手对郁金香的球茎的价值一无所知,他认为球茎如同洋葱一样,应该作为鲱鱼的佐料一块儿吃。值几千金币的球茎在一个陌生人眼里竟如同洋葱,是水手疯了,还是荷兰人太不理智了,法官难以决断。然而,就是这个偶然事件仿佛一枚炸弹,引起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的恐慌。谨慎的投机者开始反思这种奇怪的现象,反思的结果无不例外地对郁金香球茎的价值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极少数人觉得事情不妙,开始贱价卖出球茎,一些敏感的人立即开始仿效,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恐慌性抛售浪潮,暴风雨终于来临了。
一时间,郁金香成了烫手山芋,无人再敢接手。郁金香球茎的价格宛如断崖上滑落的枯枝,一泻千里,暴跌不止。荷兰政府发出声明,认为郁金香球茎价格无理由下跌,让市民停止抛售,并试图以合同价格的10%来了结所有的合同,但这些努力毫无用处。一星期后,一根郁金香的价格几乎一文不值,——其售价不过是一只普通洋葱的售价。
千万人为之悲泣。一夜之间多少人成为不名分文的穷光蛋,富有的商人变成了乞丐,一些大贵族也陷入无法挽救的破产境地。
暴涨必有暴跌,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下跌狂潮刚过,市民们怨声载道,极力搜寻替罪羊,却极力回避全国上下群体无理智的投机这一事实。他们把原因归结为那个倒霉的水手,或把原因归结为政府调控手段不力,恳请政府将球茎的价格恢复到暴跌以前的水平,这显然是自欺欺人!
人们紧接着把求援之手伸向法院。恐慌之中,那些原已签订合同要以高价购买的商人全部拒绝履行承诺,只有法律才能督促他们依照合同办事。然而,法律除了能干预某些具体的经济行为外,它是决不能凌驾于经济规律之上的。法官无可奈何地声称,郁金香投机狂潮实为一次全国性的赌博活动,其行为不受法律保护!
人们彻底绝望了!从前那些因一夜乍富喜极而泣之人,而如今又在为乍然降临的一贫如洗仰天悲哭了。宛如一场恶梦,醒来之时,用手拼命掐自己的脸蛋才发觉现实就在梦中。身心疲乏的荷兰人每天用呆滞的目光盯着手里郁金香球茎,反省着梦里的一切…… 世界投机狂潮的始作俑者为自己的狂热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荷兰经济的繁荣仅昙花一现,从此走衰落。
郁金香球茎大恐慌给荷兰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之陷入了长期的经济大萧条。17世纪后半期,荷兰在欧洲的地位受到英国有力的挑战,欧洲繁荣的中心随即移向英吉利海峡彼岸。
郁金香依然是郁金香,荷兰却从此从世界头号帝国的宝座上跌落下来,从此一蹶不振。
"郁金香现象"成了经济活动特别是股票市场上投机造成股价暴涨暴跌的代名词,永远载入世界经济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