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珊郁金香
① 唐朝时期对东亚及世界的影响有什么
唐王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开元年间国家一直处于大发展阶段,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空前繁荣。唐朝时期对东亚及世界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方面
(1)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均田制、科举制等在当时的世界是最先进的,被日本、新罗等国家借鉴和仿效。
(2)繁荣的经济通过频繁的对外交往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商贸往来盛况空前,除周边国家和地区外,我国的丝绸、瓷器、铁器、漆器等货物远销西亚、欧洲和非洲。
2、政治方面
李世民被称为天可汗,影响了东亚地区。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王朝。国力强盛,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最高峰。西北各族君长对唐太宗更是尊称为"天可汗"。唐朝的高度文明影响了日本、朝鲜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国家。在此期间出现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构成了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盛唐气象。从而,使中国的世界地位显赫一时。
3、文化方面
(1)唐朝的制度和和文化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典范,北方少数民族臣服,西亚听命,东亚全力学习,南亚积极交往。
(2)唐诗的产生及发展更是影响全亚洲的文明,直到现在日本还在崇拜那个年代。盛唐前后,无论是散文、诗歌、传奇,还是建筑、音乐、绘画、雕塑、杂技、舞蹈、书法和工艺美术,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取得了远超秦汉的繁荣。
唐代敢于和乐于吸收外来文化和融合国内各民族的文化,其文学艺术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唐代文化远播海外,对伊朗、日本、高丽、南亚次大陆、阿拉伯、东罗马帝国乃至非洲都有深远的影响。
(3)隋唐的科举制,被西方学习。来求学、贸易。当时交往国家多达 70 多个,外国贵族多派子弟到长安的太学学习中国文化。
(4)高仙芝战败试造纸术西传。造纸术传遍全世界,推进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4、外交方面
(1)唐朝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贸易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影响巨大,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形成了中华文化圈,是当时世界上的文明中心。
(2)唐代便利的交通及管理制度为国际交往提供了方便。陆路四通八达。海路开辟更多,有三条路去日本。并开辟了从广州越南海到东南亚,西亚及埃及和东非的海上交通。因此,唐在当时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是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中心。
② 分析唐代女子服饰多姿多彩的原因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近三百年的唐代服饰经过长期的承袭、演变、发展成为中国服装发展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一方面唐代服装上承历代冠服制度,下启后世衣冠之径道;另一方面唐朝服装发展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大放异彩。同时,唐朝服装与亚洲诸国服饰的交流融合为人类服装交流发展做出了贡献。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和女装,都表现其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2社会综合因素的折射与投影 唐朝服装的空前繁荣,突出体现在女子服装上,其主要特征是中美华丽、雍容大度的服装款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的穿着方式;配套齐全、种类繁杂的装饰妆扮。唐服装的繁荣,还表现出是空前的古今中外大交流与大融合,显示出“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收”,“无所顾忌的改革与创新”。 伴随唐代艺术风格的转变,服饰风格也大致经历了初唐的清新明丽、盛唐的自由开放、中唐的绚丽多姿和晚唐的细腻精致等几个阶段的变化。由此可见,在唐朝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服装的整体风格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服饰风格是与现实分不开的。唐朝经济繁荣,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博采众长,建立国度之多,堪称中国古代的“巴黎”。如果说热情洋溢、豪迈奔放、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是盛唐诗千古流芳的主要特征,那么唐朝服饰的丰满华丽、高贵典雅、飘逸灵动则是令人遐思、艳羡的根源。 唐朝可以说是大量吸收外来文化的时期,这不独表现在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方面,还表现在衣冠服饰上,使这个时期的服饰文化大放异彩,创造了一个时代的特色。唐朝的首都长安,汇集了诸国的商人、使节及文化人士,他们从各自的国家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这种东西方的交流融合,取长补短,使当时的社会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国与外界的贸易往来,同时也把中国精美的丝绸传遍世界。另一方面,盛唐以前妇女的服装多以小窄袖为主,这主要是受胡服的影响;后来,穿胡服、跳胡舞等属于胡人的生活方式便逐步为唐代人所接受。种种服饰上的变化均说明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3唐代女子服饰特点 3.1女着男装,开放时尚 时髦成风。唐代是一个非常注重时尚的朝代,女性更是时髦成风。政治、法律、道德、礼仪都不能约束这种强烈的好美之心和对时尚的追逐。贵贱、男女、夷夏的界限都被冲毁了。与今天世界范围时尚现状相似的是,唐代的时尚主要由宫中(今天是王室)、贵妇(今天是富商太太和社交名媛、部分白领)、以声色技艺娱人行业的从业女性来引领风骚。 女着男装,盖因胡服之启发,因胡人本就男女同装;而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则离不开大唐经济富足,国家极度昌盛而衍生出的宽厚与开放。相互抵牾的儒、释、道学说鼎足而立,是唐代建国立业的理论基础,使得唐人有着前所未有的宽容、宽松、宽厚。尤其具有戏剧性的是武则天称帝,这可能也唤起了女性想要与男子一样有所作为的感受;而佛学宣扬众生平等,恰在武则天时代,这一时期佛学趋于大盛、女着男装现象更为普遍。此着装行为与时代的联系看似疏远,实则密切。 裙装坦露,展示人体美。唐诗中有不少歌咏女子体态的句子:“粉胸半掩疑暗雪”,“胸前如雪脸如云”等等。初唐时宫中渐渐流行低领露胸的服饰,在盛唐时风行,且民间也纷纷效仿。《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长裙提至胸前袒露胸背、裸臂、仅披纱罗的着装形象,就是最典型的“大袖纱罗衫”的形式。唐代女裙裙腰提高后上身多不穿内衣,体现其雍容、富态、丰腴之美,披纱罗讲究“罗薄透凝脂”的幽柔清沏。永泰公主墓壁画中,女子无不领口开得很低,大袖翩翩,即是“坦领大袖衫”的形式,这种衣式曾在贵族女子中风靡一时,袖宽达四尺有余,如今日本和服的振袖仍保留了这一特点。这种根源于唐代的服式,也算是古老中华文化为世界做的又一贡献。 3.2图案回归自然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形象的资料。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 3.3色彩丰富鲜艳 色彩是构成服装的主要因素之一,唐代服装对色彩的选择和搭配非常重视。唐代官方经营的织染署的组织之庞大,分工的细致得到更有力的证明。织染署下设二十五个作。其中专门负责染渍色彩的作就有六个:青、绛、黄、白、皂、紫。每个染渍作中又有深深浅浅不同色阶的专业化生产。 唐妇女服装普遍重视衣裙色彩的美化功能。唐代的襦、衫、裙上多有织文及绣文,如陈羽诗“十三学绣罗衣裳”;温庭筠诗“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在服装色彩上,流行红、紫、黄、绿色,尤以红裙为时尚。白居易诗“郁金香汗歌巾,山石榴花染裙舞”;杜甫诗“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红裙”。多以红色裙襦来赞扬女性美。由于唐代丝织业的高度发展,为服装的美化提供了丰裕的面料。见于当时诗人笔墨的,如“口脂易印吴绫薄”,“越绯衫上有红霞”。这些优美的诗句都以江南丝绸作为赞美对象,以丝织品纹饰、颜色、质地、服装款式为内容,折射出当时人们服装审美的趣味和风貌。 我国古代对服装色彩的选用,有一个很有社会内涵的现象,先开始于民间,一旦被皇家贵族看中,就禁止民间使用,否则轻者杀身,重者株连九族。这一方面说明古代对服饰色彩的重视,另也说明服装色彩的运用带有明显的阶级性。 3.4中外交流,兼容并蓄 胡服,并非唐朝才进入中原的,唐人所着胡服,不仅指少数民族的服饰,还包括大量千万里之外的异国装束。唐长安城不只住着汉族人、回鹘人、龟兹人、南诏人,还有大量日本、新罗、印度、波斯、阿拉伯、越南人等等。胡服在中原盛行与此有关,唐人尚胡服的一个特点就是女子着胡服者甚多,当然其中不乏游戏与猎奇以博宠幸之因。 在数以千年的封建王朝里女子的面容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唯有《唐书�6�1舆服志》中记载“皆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效仿,帷帽之制决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在唐代,女子起先罩一幂离,其后以帷帽代之,最后干脆靓妆露髻,不复遮掩。幂离和帷帽都是为女子出行时,为了遮蔽脸容,不让路人窥视而设计的。幂离本是胡羌民族的服式,用来遮蔽风沙侵袭的,披体而罩,传到内地,与儒家经典《礼�6�1内侧》中所述“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的封建意识相结合,幂离就变成防范路人窥视妇人面容的工具了。帷帽是一种带有面纱的帽子。而在唐代日益开放的社会风尚,使得女子干脆靓妆露面,同时妆饰也日益繁盛。女子的发髻、面妆变化多样,丰美多姿,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胡服的盛行与胡舞的盛行有关,更深层次的原因则与唐代实行的开放策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唐代在对待异域文化上的政治策略一直不自觉地表现为交融吸收、欣赏把玩而多于排斥,这使得当时的长安城到处充满了新奇和异样,五花八门的语言、各具特色的服饰、民风、民俗交相涌现,令人目不暇接,政府不仅不反对人们效仿反而加以大力倡导,一时间异域文化在此大放光彩、互相融会,并最终汇集成盛唐绚丽多姿、雍容大度的文化艺术洪流。 4结语 唐代女子服饰的风格特征和审美趣味,反映了大唐帝国繁荣的社会面貌。唐代女装款式上由遮蔽而趋暴露,服饰图案上由简单趋于复杂,回归自然,服饰色彩上由简朴趋于奢华,色彩丰富而艳丽。唐代国家长期统一,政治环境整体上来说比较稳定,生产力有较大发展,手工艺发达,封建经济呈现高度繁荣的局面,对外交流频繁,大量吸收外来文化,博采众长,这些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推动唐代服装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唐代服装作为古代服装的一座里程碑,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上永放光辉。
③ 伊朗是一个国家吗,在哪个地方
伊朗是一个国家,位于亚洲西南部,北邻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西与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东面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连,南面濒临海湾和阿曼湾。
④ 伊朗历史悠久吗
中伊两国古代的交往在公元七、八世纪达到顶峰。公元7世纪,波斯萨珊王朝持续遭到阿拉伯人入侵。萨珊王朝出于对唐朝的信任,其亡国之君伊嗣侯三度遣使来华求援。伊嗣侯被杀后,唐朝立其子卑路斯为波斯王。卑路斯三度遣使来华,两度亲自来华。公元674年来华后居住在长安,唐高宗授予他右武卫将军。卑路斯死后,唐朝于公元678年立其子泥涅师为波斯王,他在吐火罗二十年,三次遣使来华,公元707年亲自来长安,唐中宗授予他左威卫将军,后病死于中国。泥涅师死后,唐朝又封其子蒲桑为波斯王。公元744-747年的四年中,里海南岸泰伯里斯坦的国王五度遣使来华。在波斯亡国之后一百多年,唐朝对其中央和地方政权一视同仁,礼遇有加,可谓患难之际,诚信亲善。
唐朝时,大批波斯移民来华,有的入仕朝廷,荣升将军。据«新唐书»记载,安息人后裔李元谅官至镇国军节度使、其他波斯人有的经商、行医,有的传教。有的波斯商人来华后在通商口岸设店经营。唐宋时,波斯商人多居住在广州和扬州。据«明一统志·哈列国记»记载,明朝时以赫拉特为首都的哈烈国七次遣使来华,郑和七下西洋,三次到达伊朗的忽鲁谟斯(今霍尔木兹甘省)。忽鲁谟斯国王也四次遣使来华。
互通有无
中伊两国人民以丝绸之路为纽带,克服千难万险,跋涉千山万水,顽强地进行着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广泛交流,这种平等的双向互动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开阔了彼此视野,架起了理解和友谊的桥梁。
公元751年,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在恒逻斯打败唐朝军队。被阿方俘虏的中国人在撒马尔罕建立造纸作坊,此后造纸术逐渐传入伊朗,又经伊朗和阿拉伯再入欧洲。波斯人将祆教、景教和摩尼教传入长安,中国人将孔孟之道和龙凤文化传入波斯。13世纪末,中国的印刷术传入伊朗。据法籍伊朗学者阿里·玛扎海里考证,荷兰国花郁金香也是从中国传入伊朗,后移植于伊斯坦布尔,再传到荷兰的。
伊朗的苜蓿、胡麻、阿月浑子、波斯枣、茉莉传入中国,中国的桃、杏、桑树传入伊朗。伊朗的珠宝大量运销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肉桂、黄连、大黄、土茯苓、木患子、硝石也销往伊朗。
另外,中国的铸铁术、裁剪术、熨斗、衣橱、火镰、小刀、钢针、水磨、钢刀、桌子、碾磨、泥浆术、小米、高粱、樟脑、麝香、麦黄、杆秤等也是先传入伊朗,再传入欧洲的。
元代中国与伊朗的关系十分友好,这种关系既有一般国家之间的正常外交往来,又保持着宗主与藩王的特殊关系。作为伊朗国王的伊尔汗将作为中国皇帝的蒙古大汗视为宗主,大汗对伊朗国王有册封的权力。
相互影响
法籍伊朗学者阿里·玛扎海里认为,伊朗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具有很多相似性。首先,两国文化都是迄今未中断文化传统的古老文化;其次,和古代中国面对匈奴和蒙古人一样,伊朗也面对阿拉伯人的入侵;最后,中国在16-20世纪面对“西方海盗”,伊朗也在同一时期面对“地中海海盗民族”。伊朗人同他们种族上的堂兄弟盎格鲁撒克逊人之间,有一条精神上的鸿沟,但在思想上与中国人相差不远。伊朗的重要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传统,使它在吸收、传播、影响中国文化方面具有连续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