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杜鹃花
⑴ “最惜杜鹃花烂漫,春风吹尽不同攀”。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译文:最惜杜鹃花烂漫,春风吹尽不同攀的意思是最欣赏杜鹃花的姿态,(其实寓回意生活美好),可是花答瓣落尽,我远方的友人不能一起欣赏。
⑵ 琵琶行杜鹃诗句
暂列这些,随后再补充更多:
有关杜鹃诗句
名句:
宋陈允平《望江南》:“鹦鹉州边鹦鹉恨,【杜鹃】枝上杜鹃啼.
1、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2、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3、唐李白《蜀道难》: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4、唐白居易《琵琶行》: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 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5、唐李贺《老夫采玉歌》: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6、唐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7、唐沈佺期《夜宿七盘岭》: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8、唐温庭筠《碧磵驿晓思》:
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9、唐崔涂《春夕》: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10、唐柳中庸《听筝》: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1、唐李群玉《黄陵庙》:
小姑洲北浦云边,二女啼妆自俨然.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
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鹃】.犹似含颦望巡狩,九疑如黛隔湘川.
12、唐无名氏《杂诗》: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13、宋文天祥《酹江月》: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14、宋文天祥《金陵驿》: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⑶ 琵琶行中写杜鹃的诗句
(1)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重点字:啼)
(2)舞榭歌台,风流总,雨打风吹去(重点字:榭)
(3)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重点字:酹)
⑷ 琵琶行中杜鹃与猿猴的印象分别是什么
《琵琶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乐府诗之一,其中塑造了一位琵琶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的形象,以及描述了她不幸的遭遇,来表现作者和琵琶女一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遭遇。
其中写到杜鹃和猿猴的诗句就是最后一段中间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这里是为了表现江州地处偏僻,只有这样的凄冷的声音,给人一种萧瑟悲凉的感觉。“猿猴”和“杜鹃”在古诗往往都是愁苦的意象,比如在李商隐的“望帝春心托杜鹃”中间的“杜鹃”就是亡国之恨。“猿猴”在古代往往表现作者身处偏僻,比如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
白居易像
⑸ 白居易<<琵琶行>>中.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在里面有什么含义呢
在必修○3第二单元的诗歌学习中,就多次出现典型意象的分析,像《锦瑟》中的四个典故就是运用的多层意象的叠加来描绘了一个迷惘、失意又惆怅的意境,《登高》中也有“风急天高猿啸哀”,《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蜀道难》中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一系列的意象的营造,却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表达诗人悲伤的情怀。这四句诗中有关杜鹃意象的运用就有三处,猿的两处,可见频率之高。像这样的意象尤其是“杜鹃”的意象不仅是唐人喜欢用,又如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秦少游《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在曹雪芹的诗文里我们依然可以听到“杜鹃”的啼血悲鸣声:“杜鹃无语正黄昏”(《葬花词》)、“一声杜宇春归尽”(《桃花行》)。
杜鹃究竟蕴涵了怎样的意义呢?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由此可见,杜鹃鸟或花都带上神话色彩,寄托了诗人伤感和无尽的哀怨,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当作一种悲鸟,当作悲愁的象征物了。
⑹ 琵琶行中对杜鹃啼声甚哀表达妻凉之意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
原文: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译文: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6)琵琶行杜鹃花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
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⑺ 杜鹃啼血的典故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典故吧,典故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杜鹃啼血的典故,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杜鹃啼血
【解释】:传说杜鹃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
【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杜鹃啼血典故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却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由此可见,杜鹃鸟或花都带上神话色彩,寄托了诗人伤感和无尽的哀怨,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当作一种悲鸟,当作悲愁的象征物了。
很早很早以前,位于四川的蜀国有个国王,名叫望帝。望帝是个人人爱戴的好皇帝。他爱百姓也爱生产,经常带领四川人开垦荒地,种植五谷。辛苦了许多年,把蜀国建成为丰衣足食、锦绣一般的天府之国。
有一年,在湖北的荆州地方,有一个井里的大鳖成了精灵,幻成了人形。可是,他刚从井里来到人间便不知何故死了。奇怪的是,那死尸在哪里,哪里的河水就会向西流。于是,鳖精的尸体就随着西流水,从荆水沿着长江直往上浮,浮过了三峡,浮过了巴泸,最后到了岷江。当鳖精浮到岷山山下的时候,他突然活了过来,他便跑去朝拜望帝,自称叫做“鳖灵”。说来也巧,鳖灵正碰见望帝愁眉不展,嗟呼长叹,便忙问为什么如此惆怅。望帝见到鳖灵,非常喜欢他的聪明和诚恳,便告诉了他缘故。
原来,有一大群被蜀人烧山开荒赶走的龙蛇鬼怪,不愿离开天府之国的宝地,更不情愿看到蜀人把自己的家园建成乐园,他们便使了妖术,把现在川西原来一带的大石,都运到夔峡、巫峡一带的山谷里,堆成崇山峻岭,砌成龙穴鬼窝,天天在那里兴风作浪,将万流归海的大水挡住了。结果,水流越来越大,水位越来越高,将老百姓的房屋、作物甚至生命,埋葬在无情的洪水里面。大片大片的梯田和平地,人们生活的地方,变成了又黑暗又污秽的海底。这种百姓遭殃受罪的情景已经很长时间了,可是谁也没有办法,望帝因而茶不思、饭不香,心中难受。
鳖灵听后,便对望帝说:“我有治水的'本领,我也不怕什么龙蛇鬼怪,凭着我们的才智一定能战胜邪恶。”望帝大喜过望,便拜他做了丞相,令他去巫山除鬼怪,开河放水救民。
鳖灵领了圣旨,带了许多有本领的兵马和工匠,顺流来到巫山所在,和龙蛇斗了六天六夜,才把那些凶恶顽劣的龙蛇捉住,关在了滟滪堆下的上牢关里。接着,他又带领人们和鬼怪拼斗了九天九夜,才把那些邪恶狡猾的鬼怪捉住,关在了巫山峡的鬼门关里。然后,鳖灵着手把巫山一带的乱石高山,凿成了夔峡、巫峡、西陵峡等弯曲峡谷,终于将汇积在蜀国的滔天洪水,顺着七百里长的河道,引向东海去了。蜀国又成了人民康乐、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国。
望帝是个爱才的国王,他见鳖灵为人民立了如此大的功劳,才能又高于自己,便选了一个好日子,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将王位让给了鳖灵,他自己隐居到西山去了。
鳖灵做了国王,便是“丛帝”。他领导蜀人兴修水利,开垦田地,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百姓过着快乐的生活,望帝也在西山过着清心寡欲的日子。
可是,后来情况慢慢起了变化。丛帝有点居功自傲,变得独断专行,不大倾听臣民的意见,不大体恤老百姓的生活了。人们为此愁起来啦。
消息传到西山,望帝老王非常着急,常常食不好寝不安,半夜三更还在房里踱来踱去,想着劝导丛帝的办法。最后,他还是决定亲自走一趟,进宫去劝导丛帝。于是,第二天早晨,他便从西山动身进城去访丛帝。
这个消息很快就被老百姓知道了,大家都诚心诚意地期望丛帝能悔过反省,便一大群一大群地跟在望帝老王的后面,进宫请愿,结果,便连成了很长很长的一支队伍。
这一来,反而把事情弄僵了。丛帝远远地看见这种气势,心里起了疑惑,认为是老王要向他收回王位,带着老百姓来推翻他的。丛帝心中慌了,便急忙下令紧闭城门,不得让老王和那些老百姓进城。
望帝老王无法进城,他靠着城门痛哭了一阵,也只好无奈地回西山了。可是,望帝老王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帮助丛帝清醒过来,治理好天下,他一定要想办法进城去。他又想呀想呀,终于想到只有变成一只会飞的鸟儿,才能飞进城门,飞进宫中,飞到高树枝头,把爱民安天下的道理亲自告诉丛帝。于是,他便化为一只会飞会叫的杜鹃鸟了。
那杜鹃扑打着双翅飞呀飞,从西山飞进了城里,又飞进了高高宫墙的里面,飞到了皇帝御花园的楠木树上,高声叫着:“民贵呀!民贵呀!”
那丛帝原来也是个清明的皇帝,也是个受到四川百姓当成神仙祭祀的国王。他听了杜鹃的劝告,明白了老王的善意,知道多疑了,心中很是愧疚,以后,便更加体恤民情,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好皇帝。
可是,望帝已经变成了杜鹃鸟,他无法再变回原形了,而且,他也下定决心要劝诫以后的君王要爱民。于是,他化为的杜鹃鸟总是昼夜不停地对千百年来的帝王叫道:“民贵呀!民贵呀!”但是,以后的帝王没有几个听他的话,所以,他苦苦地叫,叫出了血,把嘴巴染红了,还是不甘心,仍然在苦口婆心地叫着“民贵”!
后代的人都为杜鹃的这种努力不息的精神所感动,所以,世世代代的四川人,都很郑重地传下了“不打杜鹃”的规矩,以示敬意。
传说2:
据《史书.蜀王本纪》载,望帝(“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时间约在公元前666年以前的[春秋]时代。)称王于蜀,相思于大臣鳖灵的妻子,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在这之后,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滴血则为杜鹃花。这声声啼叫是杜鹃对那个梦牵魂绕的佳人的呼唤。
还有一则更为平民化的传说。闽东山区杜家村里有一户穷人家,家中三口人,母亲和两个儿子。大儿子年30余未婚,村里大都叫他杜大,弟弟叫杜二,年方十八九,兄弟以贩卖私盐为生,养活老母。杜大力大,一次可挑盐300斤,杜二力小,一担不过100斤,自己可勉强糊口。
有一天,杜大经过一处街坊歇肩的时候,由于担子太重,盐担滑下来,把一个小孩压死了。人命关天,杜大被官府抓去,关在监牢里,待判死刑。杜二一个人卖盐,奉养老母,十分困难。一次,杜大对来探监的弟弟说:“再过两天,找要被执行死刑了。”兄弟相抱痛哭。
弟弟说:“我去替死。我死只死一个,你死便死三个。因为我力气小,挣的钱,不能养活母亲,二人都会饿死。”说着弟弟把哥哥推出门外,自已进了牢房。
过了两天,杜二作了替死鬼。可是杜大怕事,出来后并没有回家事母,不知藏到哪里去了。杜二灵魂化作杜鹃鸟,到处飞叫:“哥哥回来!哥哥回来!”一边叫,一边口中滴出鲜血。鲜血滴处,长出了红杜鹃。此后,每年春天满山一片红杜鹃花,人们都说,这是杜二的红心与孝心。
⑻ 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缘之一。因其啼声甚哀,往往用来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