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是清朝的国歌吗
① 在各国嘲讽大清没有国歌的时候,是谁喝起了《茉莉花》
是李鸿章喝起了著名的《茉莉花》。
单靠一个人的力量,能够拯救大清吗?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深刻地反省。这次失利对李鸿章来说,不仅仅是战报,而是对他功业的否定。晚清历史,李鸿章是必然存在的人物,李鸿章恐怖是晚清史中引起争议的人物。历史书把笔墨集中在上层人物,史官笔下的名人多严肃,没有人情味,私人记载中充满了生活情趣。
2001年,在德克虏伯家族历史档案馆里,胡汉辉查阅克虏伯大炮相关的历史资料时,无意之中看到贝塔·克虏伯的一篇日记。在日记里,无意间记录了中国在外交场合中演唱的国歌,这是最早记录中国国歌的文字。
② 茉莉花歌曲的由来
《茉莉花》是中国民歌,起源于南京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鲜花调》,由军旅作曲家何仿采自于六合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编曲、词。
《茉莉花》歌词的前身最早刊载于清朝乾隆年间(1764-1774)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在《缀白裘》中收录的《花鼓曲》共有12段唱词,叙述的是《西厢记》中“张生戏莺莺”的故事,前两段唱词以重叠句称为《鲜花调》,也有从其为基础发展的称为《茉莉花》。
此歌曲先后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等重大场面上演出。在中国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
(2)茉莉花是清朝的国歌吗扩展阅读:
歌曲《茉莉花》
演唱:宋祖英
歌词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
让我来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
让我来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
让我来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衍生作品
这首中国民歌在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法国哲学家卢梭的《音乐辞典》中就有收录,而曲谱则是在英国地理学家约翰·巴罗于1804年出版的《中国旅行记》一书中被记录下来;意大利作曲家吉亚卡摩·普契尼将该曲重新编曲成女声合唱,作为音乐主题用于1926年首演的歌剧《图兰朵》。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茉莉花
③ 茉莉花原唱是谁
茉莉花是江苏民歌,是由何仿率领的合唱队所演唱。
1957年,已是前线歌舞团作曲兼指挥的何仿率合唱队到北京参加全军文艺会演,修改后的苏皖民歌《茉莉花》一炮打响,不久被正式灌制成唱片,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1959年,《茉莉花》正式走出国门,在维也纳歌剧院唱响。在这之前,何仿又对歌词作了修改,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旋律上又进一步丰富,在维也纳演出受到高度赞赏。从此《茉莉花》一发不可收,从奥地利唱到前苏联,唱到印尼、波兰、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唱遍了世界各地。还被收入了《世界名曲专辑》。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会展中心5楼会议大厅,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开始之前,中国军乐队奏响了脍炙人口的六合民歌《茉莉花》;1999年12月19日午夜,《茉莉花》再次在我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交接仪式现场奏响。2002年12月3日,在摩纳哥首都蒙特卡洛举行的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投票活动现场,中国代表团的申博宣传片中先后十多次响起《茉莉花》的旋律,并以此征服了各国代表和国展局的官员。2004年8月19日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茉莉花》的旋律再次倾倒了全世界的观众。
《茉莉花》歌词1957版: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话。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④ 茉莉花是哪里的民歌
《茉莉花》是扬州民歌。
《茉莉花》歌词的最早刊载出版物是清乾隆年间(1736—1795)玩花主人选辑,钱德苍增辑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记载了《西厢记》的剧词,没记曲谱。
《茉莉花》曲谱的最早刊载是道光十七年(1838)贮香主人编辑出版的《小慧集》,卷十二载有箫卿主人用工尺谱记录的《鲜花调》曲谱。
《茉莉花》最早名称叫《双叠翠》,以后才称为《鲜花调》或《茉莉花》。各地民歌《茉莉花》在音乐形态上有着不同演绎。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评论家易人、冯光钰和钱国桢在各自的论述中,都是以扬州的《茉莉花》为最基本的形态。
(4)茉莉花是清朝的国歌吗扩展阅读
《茉莉花》发展的历史沿革:
1896年,万国运动会召开,当时李鸿章作为中国代表出席,当时李鸿章所唱,正是如今大家耳熟能详,享誉世界的中国名曲《茉莉花》。
18世纪末期,一位初至中国的英国年轻人,在他随身携带的记事本上记录下他初听到中国民歌《茉莉花》时的激动心情。
1792年,马嘎尔尼使团在华逗留期间,约翰·巴罗和使团的一位德籍翻译惠特纳都深深喜欢上了中国民歌《茉莉花》,并把它带回了欧洲。
⑤ 清朝有国歌吗以前其它朝代呢
中国最早的国歌就是出现在清朝,民国时期也有,有关国歌在我国的发展历史简介如下:
1、清朝末年
1)普天乐
受西方国家的影响,清末著名外交家曾纪泽出使英、法,1880年兼任驻俄公使时提出谱写国歌的建议,并亲自谱写了《普天乐》歌曲,作为"国乐"草案上呈朝廷,但未获批准,可是在海外外交仪式上已作为清朝国歌在演奏。由于歌的节奏缓慢,缺乏雄壮气魄,常常受到批评。
部分歌词:
一统旧江山,
亚细亚文明古国四千年!
最可叹:犹太、印度与波兰,
亡国恨,谈之心寒!
2)、李中堂乐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清政府派遣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外交特使的身份,赴西欧和俄国访问,因为要在欢迎仪式上演奏来宾的国歌,所以找了一首王建的七绝诗加以改编,配以古曲(《茉莉花》),临时作为国歌,后来成为清朝对外场合之代国歌。称《李中堂乐》。
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
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3)、颂龙旗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谱制了一首陆军军歌《颂龙旗》,清朝官员们就用这首军歌权代国歌。
于斯万年,亚东大帝国!
山岳纵横独立帜,江河漫延文明波;
四百兆民神明胄,地大物产博。
扬我黄龙帝国徽,唱我帝国歌!
歌词里面的"兆"过去表示一百万
4)、巩金瓯
清朝也是中华民族第一首官方国歌
1911年10月4日(宣统三年八月十三日)清政府"谕旨颁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巩金瓯》,严复作词,名义上溥侗谱曲,曲谱实际来自康熙时期的皇室音乐,郭曾炘修订。歌词是文言文。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
喜同袍,清时幸遭。
真熙皞,帝国苍穹保,
天高高,海滔滔。
2、、中华民国
1、五旗共和歌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蔡元培对公众征求国歌,后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国歌,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国歌拟稿,歌名《五旗共和歌》。
亚东开化中国早,
揖美追欧,
旧邦新造。
飘扬五色旗,
民国荣光,
锦绣山河普照。
我同胞,
鼓舞文明,
世界和平永保。
中华雄立宇宙间
袁世凯于1915年5月23日总统令颁采用,王露作曲,荫昌作词。
中华雄立宇宙间,
廓八埏,
华胄来从昆仑巅,
江湖浩荡山绵连,
共和五族开尧天,
亿万年。
2)袁世凯称帝后,于同年12月19日改用下面歌词:
中华雄立宇宙间,
廓八埏,
华胄来从昆仑巅,
江湖浩荡山绵连,
勋华揖让开尧天,
亿万年。
3)卿云歌
卿云歌分为第一次及第二次两版本,两版本词均取自尚书大传虞舜篇。
第一次卿云歌为1913年4月8日第一届正式国会开会典礼时暂用临时国歌,后两句为汪荣宝所添加,让·奥士东(Jean Hautstont)谱曲。
卿云烂兮,
糺缦缦兮,
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
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
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1916年,袁世凯下台,北洋政府当政,于1919年将《尚书》中的《卿云歌》配上乐曲作为国歌,是为第二次卿云歌。
卿云烂兮,
糺缦缦兮,
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
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
国民革命歌
国民革命歌由黄埔军官学校军官廖干五所作,1926年7月1日发布。其旋律与著名童谣《两只老虎》(即广东童谣"打开蚊帐",原曲为Frère Jacques)相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
除军阀,除军阀;
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
齐奋斗,齐奋斗。
工农学兵,工农学兵,
大联合!大联合!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
齐奋斗,齐奋斗。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
除军阀,除军阀;
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
齐欢唱,齐欢唱。
4)中华民国国歌
《中华民国国歌》,又名《三民主义歌》。歌词由中国国民党党员胡汉民、戴季陶、廖仲恺、邵元冲合作作词。首次出自民国十三年6月16日孙中山先生在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中,对该校师生之训词。
北伐成功后,中国国民党选择以此训词为党歌并公开征求伴随音乐。程懋筠的作曲在139名参赛者获胜,得到500银圆奖金。
1930年3月24日,许多国民党人提议使用党歌作为国歌。由于反对使用一党标志代表全国,所以设立国歌编制研究委员会,后该委员会支持国民党党歌。1937年6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批准提案,该年正式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歌。
《中华民国国歌》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被选择为世界的最佳的国歌。
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
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5)中华民国国旗歌
《中华民国国旗歌》,是由戴传贤作词,黄自谱曲。它是在升降中华民国国旗时特别演奏的歌曲,在中华台北队在国际体育竞赛得金牌时,由于政治因素只能演奏此"国旗歌"而非"国歌"。
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并未单独制作国旗歌,升降国旗演奏国歌,中华台北的情况属于少数例外。而由于国际间关于"一个中国"的争论,大多数国家及国际组织选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1949年后(或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台湾蒋介石集团在联合国大会的席位后)中国的代表,中华民国国歌在与"中华民国"无"邦交"的国际场合无法演奏。国旗歌遂成为被国际奥委会等单位接受的替代方案。由于在台澎金马地区,升降"国旗"亦使用国旗歌,所以国际组织的替代案中华台北也予以接受。
山川壮丽、物产丰隆,炎黄世胄,东亚称雄。
毋自暴自弃,毋固步自封,光我民族,促进大同。
创业维艰,缅怀诸先烈,守成不易,莫徒务近功。
同心同德,贯彻始终,青天白日满地红。
同心同德,贯彻始终,青天白日满地红。
3、新中国
义勇军进行曲
《义勇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原是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1949年定为代国歌,1982年正式定为国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前进、进!
⑥ 为什么清政府选择《茉莉花》作国歌
是有李鸿章来的关系。源
⑦ 清末以来,《茉莉花》为何经常被欧洲人误认为是中国国歌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喜爱茉莉花,全国各地赞美茉莉花的民歌有数十支之多,如浙江、江苏、安徽、山西、河北,陕西、甘肃、福建、江西、云南和吉林等省都有《茉莉花》民歌。其中,要数江南民歌《茉莉花》最负盛名。
清朝外交官员一见自己国家没有国歌,也难免羞愧和羡慕,李鸿章自己临时制作的《李中堂乐》,就成为了清政府未认可,但外交场合都作为国歌的,中国第一首代国歌。它的音调,和我们今天熟悉的《茉莉花》,几乎是一样的:
金殿当头紫阁重,(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仙人掌上玉芙蓉,(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太平天子朝天日,(芬芳美丽满枝桠)
五色云车驾六龙。(又香又白人人夸)
⑧ 如何评价清朝国歌《巩金瓯》
关于大清朝的国歌,之前一直流传一个段子:
其实歌词还算不错,曲子也凑合,但是这已经是1911年,清朝即将灭亡,还用这么粉饰太平的歌词,总感觉是一种讽刺。
这首歌发布了没多久,武昌起义就爆发了,也就真应了最后一句,天高高,海滔滔……
⑨ 清朝国歌
《李中堂乐》,出自1896年,是李中堂访欧时为了应付欢迎仪式上奏国歌而以古曲配古诗填词而成,歌词是: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彩云车驾六龙。但这并不是正式的清朝国歌,在宣统三年皇帝降旨编写国歌,满人皇亲傅侗和严复所作巩金瓯被宣布为国乐。是《巩金瓯》,在1911年10月4日正式成为清朝的法定国歌,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法定国歌。歌词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鉄凫藻,喜同胞,清时兴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在这之前曾有一首《颂龙歌》,产生于1906年,原是清朝的陆军乐,后成为清朝代国歌,歌词是:於斯万年,亚东大帝国!山岳纵横独立帜,江河漫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胄,地大物产博。扬我黄龙帝国徽,唱我帝国歌!
《巩金瓯》是中国第一首法定的国歌,在宣统3年八月十三(1911年10月4日,武昌起义前六日)由清政府颂定。它是当时宪法内容的一部分。
作词:严复
编曲:溥侗
修订:郭曾炘
歌词: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大清驻英大使 曾纪泽 在出使期间,看到西方国家在公共礼仪场合演奏国歌,甚为感动,觉得 清帝国也应有本身的国歌,因此特地上奏并呈了一部「国乐草案」,但未得到批准。
光绪三十二年(一九O六年)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谱制了一首陆军军歌,并在正式国歌「巩金瓯」未出前,暂成为清朝代国歌。每当在国际交往中需要演奏国歌时,便使用该首军歌代替。直至1911年,清帝国正式制订了国歌「巩金瓯」。歌词是文言文。中华民国否认《巩金瓯》曾经是国歌。
以下是正式版《大清帝国国歌——巩金瓯》歌词。可惜这歌做成还没满一年,清朝就覆亡了,所以没流传开。
巩金瓯,
承天帱,
民物欣凫藻,
喜同袍,
清时幸遇,
真熙皞,
帝国苍穹保,
天高高,
海滔滔。
於斯万年,
亚东大帝国!
山岳纵横独立帜,
江河漫延文明波;
四百兆民神明胄,
地大物产博.
扬我黄龙帝国徽,
唱我帝国歌!
Gong jin'ou,
Cheng Tian,
Minwu xin fuzao,
Xi tongbao,
Qing shi xingzao.
Zhen xi hao,
Diguo cangqiong bao.
Tian gaogao,
Hai taotao.
⑩ 《茉莉花》是哪里的民歌
《茉莉花》是来自南京的民歌。
《茉莉花》,是著名中国民歌,该曲历史久远,最早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初名为《鲜花调》,一直为民间小调。《茉莉花》在中国多个地区有多个版本流传,各个版本的曲调、歌词往往大同小异。
现在流传最广的是南京六合、扬州、天长到泰州一带的民歌。《茉莉花》在中国民歌中有很高的地位,更在海内外华人和西方音乐界中广为流传。
(10)茉莉花是清朝的国歌吗扩展阅读:
除了中国版的《茉莉花》之外,海外还有日本版和琉球版两种不同于中国风格的《茉莉花》。中国民歌《茉莉花》在江户时代由中国商人带到日本长崎,成为当地清乐的著名乐曲。
日本版的《茉莉花》与中国福建的版本最相近。大田南亩在其1803年编纂的“杏园间笔”中收录有小曲“文鲜花”,就是日本版的《茉莉花》。
而编纂于1831年的清乐乐谱《花月琴谱》中也收录有《茉莉花》,只不过其题目记载为“含艳曲”。日本版的《茉莉花》名称非常多,但多将名字误记为“抹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