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郁金香小品
⑴ 急切求助!!!!!!!
美与善的统一--读《诗经·周南·桃夭》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天天,灼灼其华”。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你看,多么美好。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的话内容当然十分丰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这样一种思想呢?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国风选译》)联系到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农民娶亲“歌《桃夭》三章”,便是很可理解的了。
《桃夭》篇的写法也很讲究。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头一章写“花”,二章写“实”,三章写“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写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丽;写实,写叶,不是让读者想得更多更远吗?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真是一派兴旺景象啊!
这首诗不难懂,但其中蕴藏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探讨。
一个问题是,什么叫美,《桃夭》篇所表达的先秦人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桃之夭天,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还不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满。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关于真善美的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楚国的伍举就“何为美”的问题和楚灵王发生了争论。伍举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国语·楚语》)很清楚,伍举的观点是“无害即是美”,也就是说,善就是美。而且要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无害。这种观点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善”与“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实际上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伦理意义。“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那意思是说,统治者重赋厚敛,浪费人力、物力,纵欲无度,就不是美。应该说,这种观点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意义。但它否定了“善”与“美”的差别,否定了美的相对独立性,它不承认“目观”之美,是其严重局限。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虽然也有其对立面,也有人注意到了“目观”之美,但这种善即是美的观点,在先秦美学中应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孔子也持着这样一种美学观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赞赏“诗三百”,根本原因是因为“无邪”。他高度评价《关雎》之美,是因为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合于善的要求。在评价人时,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善与美,善是主导方面。甚至连选择住处,孔子也说:“里仁为美。”(《论语·里仁》)住的地方,有仁德才是“美”的地方。可见,孔子关于美的判断,都是以善为前提的。
但孔子的美学观,毕竟是前进了。它已经不同于伍举的观点,已经开始把美与善区别开来,作为不同的两个标准来使用了。“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当然,通过对《韶》与《武》的评价,还是可以看出,“尽美”虽然被赋予在“尽善”之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地位,但只是“尽美”,还不能说是美,“尽善”才是根本。
至此,我们回头再来看看《桃夭》篇,对它所反映的美学思想,恐怕就更好理解了。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艳如桃花、照眼欲明,只不过是“目观”之美,这还只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丽的少女,合格的新娘。
第二个问题随之而来,美的具体内容不仅仅是“艳如桃花”,还要“宜其室家”,也就是美与善之结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价这种观念呢?先秦人为什么把家庭和婚姻看得那么重要呢?
把婚姻和家庭看得十分重要,还不仅仅反映在《桃夭》篇中,可以说在整部《诗经》中都有反映。在一定意义上说,《诗经》是把这方面的内容放在头等地位上的。《桃夭》是三百零五篇的第六篇,不能不说它在《诗经》中的地位是很为突出的。如果我们再把《桃夭》篇之前的五篇内容摆一摆,就更可以清楚地看出,婚姻和家庭问题,在《诗经》中确实是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三百篇的第一篇是《关雎》,讲的是一个青年男子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他日夜思慕,渴望与她结为夫妻。
第二篇《葛覃》,写女子归宁,回娘家探望父母前的心情,写她的勤、俭、孝、敬。
第三篇《卷耳》,写丈夫远役,妻子思念。
第五篇《螽斯》,祝贺人多生子女。
第六篇,即《桃夭》,贺人新婚,祝新娘子“宜其室家”。
以上是三百篇的头几篇(除掉第四篇),它们写了恋爱,结婚,夫妻离别的思念,渴望多子,回娘家探亲等等,可以说把婚姻生活中的主要问题都谈到了。
一部《诗经》,三百零五篇,开卷头几篇几乎全部是写婚姻家庭问题的,岂不令人深思?不论是谁编辑的“诗三百篇”,不论孔子是删诗了、还是整理诗了,抑或是为“诗三百篇”作了些正乐的工作,都不容置疑地说明了他们是十分重视婚姻和家庭问题的。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论这个问题呢?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每个人都仰仗着家庭迎接困难,战胜天灾,争取幸福生活,当然希望家庭和睦、团结。娶亲是一件大事,因为它关系到家庭未来的前途,所以,对新人最主要的希望就是“宜其室家”。这很容易理解。
从统治者方面来说,就要复杂多了。《礼记·大学》引到《桃夭》这首诗时说:“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这可真是一语道破。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的巩固与否与社会的巩固与否,关系十分密切。到了汉代,出现了“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之说。不论“三纲”,还是“五常”,它们都以夫妇关系为根本,认为夫妇关系是人伦之始,其它的四种关系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宋代理学家朱嘉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男女者,三纲之本,万事之先也。”(《诗集传》卷七)从这段论述,我们也可以看出统治者为什么那么重视婚姻、家庭问题。听古乐唯恐卧,听郑卫之音而不知倦的魏文侯有一段名言,说得很为透僻。他说:“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上承宗庙,下启子孙,如之何可以苟,如之何其可不慎重以求之也!”“宜家”是为了“宜国”,在他们眼里,“宜家”与“宜国”原本是一回事,当然便被看得十分重要了。
“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不论自古以来多少解经者就《桃夭》作过多少文章,但象小桃树那样年轻,象春日骄阳下桃花那样鲜艳、美丽的少女,却永远活在读者心里。人们衷心祝愿她:“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文欣赏说《诗·关雎》
--------------------------------------------------------------------------------
^^1
近年赏析之风颇为流行,但我认为这类文章并不好作。尤其是讲《诗三百篇》中的作品,首先须通训诂,其次还要明诗旨。因为风、雅、颂距今已远,其可赏析处往往即在字、词的训诂之中。加以旧时奉三百篇为经典,古人说诗每多附会;不明诗旨便如皓天白日为云霾笼罩,必须拨云见日,始能领会诗情。这里姑以《关雎》为例而申说之,惟不免贻人以老生常谈之讥耳。
时至今日,大约没有人再相信《毛诗序》所谓“《关雎》,后妃之德也”一类的话了。说《关雎》大约是经过加工的一首民间恋歌,恐怕不会去事实太远。但《齐》、《鲁》、《韩》三家(包括司马迁、刘向)说此诗,都以为它意存讽刺。这又该作何解释?另外,古人很强调“四始”说(即《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认为把《关雎》列为十五国风的第一篇,是有意义的,并非编排上偶然形成的结果。这些都需要我们作出说明。
我以为,无论今文学派的《齐》、《鲁》、《韩》三家诗也好,古文学派的《毛诗》也好,他们解诗,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理解绝大多数“国风”是民歌,把每一首诗都拉到帝王、后妃或列国诸侯的君、夫人身上;二是把作诗的本意和后来的引申意混同起来。三家诗看到《关雎》中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话,便扯到周康王身上,说诗意是讽刺他“失德晏起”,正如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所说:“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而后来的《毛诗》为了同三家诗唱对台戏,于是一反今文家法,大讲“后妃之德”云云,目的在于说它不是刺诗而是赞美之辞。如果我们认识到十五国风中确有不少民歌,并排除了断章取义的方式方法,则三家诗也好,《毛诗》也好,他们人为地加给此诗的迷雾都可一扫而空,诗的真面目也就自然显露出来了。
至于把《关雎》列为“国风”之始,我以为这倒是人情之常。古人原有这样的说法,认为《三百篇》所以被保存下来,乃由于它们是能歌唱的乐章而于诗义无涉,故有些讽刺诗或大胆泼辣的爱情诗也没有被统治阶级删除淘汰。我则以为,从《三百篇》的内容看,总还是先把各地的诗歌搜集起来然后为它们配乐,所配之乐,必不能丝毫不关涉诗的内容,而任意用不相干的乐谱去牵合。《关雎》之所以为“风”之始,恐怕同内容仍有关联。由于诗中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词句,很适合结婚时歌唱,于是就把它配上始而缠绵悱恻、终则喜气洋洋的乐调,而沿用为结婚时的奏鸣曲。盖因恋爱而“寤寐思服”、“展转反侧”乃人之常情,故虽哀而不伤(“哀”有动听感人的意思);夫妇结婚原属正理,君子淑女相配并不违反封建伦常,故虽乐而不淫。这样,自然就把它列为“国风”之首了。直到今日,我们遇到喜庆节日,也还是要唱一些欢快热闹的歌,奏一些鼓舞人心的曲子,取其顺心如意。这并不是什么迷信,而是同喜庆节日的气氛相适应。如果办喜事时奏哀乐唱悼亡诗,撇开吉利与否的迷信观点不谈,至少产生败兴和杀风景的反效果,总是招人憎厌的。《三百篇》的乐章既为统治阶级所制定,当然要图个吉利,把体现喜庆气氛的作品列于篇首。这不仅符合他们本阶级的利益,即从人情之常来讲,也是理当如此。
^^2
从古以来,《关雎》就有两种分章的方式。一种是每四句为一章,全诗共五章。另一种是分为三章,第一章四句,第二、第三章各八句。从文义看,我倾向于第二种分法。第一章是总述,态度比较客观;第二、三章则从男主人公方面落笔,先说他在未得淑女时思念之苦,连觉也睡不着;然后再说他求得淑女与之成婚以后,他将千方百计同她鱼水和谐,使她心情欢乐舒畅。如果说第二章近于现实主义的描写,那么第三章便带有浪漫主义情调,抒情主人公乃为爱情获得成功的美好前景而陶醉了。
讲到这首诗的表现形式,历来也有两种意见。即在赋、比、兴几种表现手法中,有人认为“关关雎鸠”两句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等描写是比兴,由河洲的禽鸟和水中的荇菜“兴”起君子求淑女的愿望,这就是诗的主题。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此诗干脆自始至终都是“赋”。而说它的手法是“赋”的,又有两种解释。一是古人旧说,认为采荇菜的活动本是贵族妇女(包括后妃以及嫔妾)应做的“本职工作”,所以是“赋”;二是今人新说,认为这是一首写实的情歌,小伙子看上了河上采荇菜的劳动少女,于是表示了爱慕之情,无论“雎鸠”的鸣声也好,采荇菜的场面也好,都是“君子”身临其境耳闻目见的,当然属于“直陈其事”的“赋”了。这些说法都能言之成理,读者不妨互参。
不过如让我讲这首诗,我倒比较倾向于“比兴”说。所谓比兴手法,特别是“兴”,并不是诗人在实际生活之外凭空找来点什么填塞入诗,而是以即目所见、倾耳所闻的当前实际景物做为抒发思想感情的媒介,顺带着产生了联想。我们可以承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眼前实景,但这一对在河洲上互相依偎着一唱一和的水鸟,自然会引起未婚青年男子迫切寻找淑女以为配偶的强烈意愿。诗人在选择诗料时单单看中了“关关雎鸠”,这本身就体现了“比兴”的作用。否则诗人为什么不写别的呢?换言之,也只有写互相鸣和的一对水禽才与这首诗的主题合拍,才算得上典型化。如果硬把它限制在“赋”的框框里,反倒近于自然主义的解释了。
我把“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以及“采之”、“芼之”也讲成比兴手法,是以字、词的训诂为依据的。古人大都把“流”、“采”、“芼”讲成同义词,即都有“寻求”、“采摘”和“择取”的意思。“流”之训“求”,从西汉的刘向(他是治《鲁诗》的),东汉的高诱(说详《吕氏春秋注》),到清代的马瑞辰(著有《毛诗传笺通释》),都有考证,而且比较可信。比如《说苑》中《越人歌》的汉译就有一句“搴流中洲”(这一句是经过校订的),这里的“搴流”即为同义复合词,“搴”和“流”都作采摘讲。可是朱熹的《诗集传》则兼用“流”字本义,认为这句是指顺着流水去择取荇菜。此说虽遭清人(如姚际恒)非议,我倒觉得朱熹的讲法是从实际生活出发的。至于“芼”,旧注亦训“择”,朱熹却据董逌《广川诗故》解“芼”为“熟而荐之”。我觉得此解亦近理。在现代汉语中,特别是北京方言,我们经常还听到用沸滚水把菜蔬“芼”(mào)一下的说法。即等水烧开后把生的菜放进去,“芼”之使熟,随即捞出。由此可见,荇菜的从“流”到“采”,从“采”到“芼”,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左右”本指人的左右手,引申为左右两边。人们劳动,大抵双手兼用,尤其是采摘或捧掬菜蔬的时候,总是左右手同时并举。这也属生活常识,无劳辞费。
训诂既明,然后讲诗。荇菜之被采摘,犹淑女之被君子所选中。开始采时,在水中左一把右一把,顺水捞来捞去,方向无定;一似男之求女,一上来还没有找到明确目标,只能慢慢物色,宛如在水中寻求中意的荇菜。及至“采”时,则目标已明,看准后便采到手了。既采之后,就要“芼”它一下,使之成为可食之物,亦即是说只等婚期一到,共同生活便将开始了。我所以把它讲成比兴,正是从字、词的训诂上体会出来的。
^^3
下面简单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此诗言切而意婉,尤其是第三章,男主人公对所思女子真是设想得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第一章“窈窕淑女”二句,直往直来,连个小弯儿也不拐。但从第二章起,细节描写增多了,小伙子由于“寤寐思服”,彻夜翻来覆去,睡不踏实,这确是真情流露。越睡不安稳,越是心潮起伏;而人在恋爱时总是好往乐观处想,于是他想到将来结婚时场面多么热闹,婚后感情多么融洽和谐,生活多么美满幸福。这一切遐想,都是从“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失眠中幻化出来的。虽说是主观的一厢情愿,却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后来的剧作家代剧中人立言,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反嫌说得太露;而《关雎》的作者却以丰富而圆满的想象来填充眼前无可排遣的相思,这真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了。难得的是这乃属于典型的东方式的、我国传统的正常恋爱观,即他所盼望的是同淑女成为夫妇(用“好逑”字样可证),而不仅仅是做为情侣(这同《郑风》里的作品就不同了!),这固然有封建统治阶级的烙印,却也体现了汉民族的传统特色。
1950年我曾在大学里教过一年《毛诗》专题课,承废名师(冯文炳先生)把他的讲义手稿惠借给我,其中讲《关雎》的一段居然幸存至今,谨转录于下即做为这篇小文的结束:
“兴”是现实主义的技巧,是不错的。这首诗即河洲之物而起兴,显见为民间产物;采荇尤见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可能是女性)。我们对于采荇不免陌生,但采莲蓬、采藕、采菱的生活我们能体会。先是顺流而取,再则采到手,再则煮熟了端上来。表示虽然一件小小事情也不容易做(正是劳动的真精神),这就象征了君子求淑女的心情与周折。等到生米煮成熟饭,正是“钟鼓乐之”的时候了,意味该多么深长!同时这种工作是眼前事实,并非虚拟幻想,一面写实一面又象征,此所以为比兴之正格,这才是中国诗的长处。后妃固然主德,但后妃哪里梦见“采荇”的乐趣,也未必看得见“雎鸠”的比翼双飞。不过采诗入乐,“太师”的眼光总算够好的。可惜古人不懂得“向人民学习”罢了。(小如按:此段文字乃转摘自我的一份劫后残存的讲稿中,当时是把先生的意思做为自己的话写下来的,因此可能与原文略有出入,读者鉴之。)
附《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曹丕《秋胡行》
--------------------------------------------------------------------------------
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嘉肴不尝,旨酒停杯。寄言飞鸟,告余不能。俯折兰英,仰结桂枝。佳人不在,结之何为?从尔何所之?乃在大诲隅。灵若道言,贻尔明珠。企予望之,步立踟蹰。佳人不来,何得斯须。
《秋胡行》属乐府《相和歌·清调曲》。古辞原意是歌颂秋胡妻的贞烈。诗人以古题写新事,表现怀人之思。朱乾《乐府正义》以为是“魏文思贤之诗”。笔势舒缓、缠绵而婉约。
首二句十字直入主旨,点明了整个事件的原委和结果:早晨即与佳人相期,但直至日夕,佳人却终没有来。其痛苦的语调,浓重的失落感顿时笼罩全篇。
此至,读者也许会产生两点疑问:其一,诗中的“佳人”是谁?真是容冶貌美,为魏文曹丕所倾心期的女性?还是他成就大事业所渴思的贤人?其二,佳人为何失约未来?是关山迢递,路远会难?还是另有曲折,中途变卦?有趣的是:这些为读者关心的问题,不知是作者以为不重要,还是另有隐衷,提不得也,故一起略在诗外只字未提。诗人只是在十六句中,反反复复,絮絮叨叨,极其主观而咏叹调般地倾诉着一个主题,这就是——因佳人失约未来而引起的浓重的失落感。光从字面看,这种失落感和待人不至的焦灼感,似乎是指从早晨与佳人相约开始,到日夕佳人未至这段时间。其实,朝——夕,仅仅是一种光阴的比喻,时间的象征,即以一天象征一生。由朝至夕,乃指从青少年至垂暮之年的整个人生。在自己的整个一生中,始终有一种不能实现的追求,和由不能实现而带来的巨大而又无法弥补的缺憾感。明白了这一点,“佳人”是男是女,为何失约未至这些问题,也许确实就无关紧要,可以略去。重要的倒是,诗人是如何组织和表达这一焦急渴心情的,且让我们欣赏一下:
首先是“嘉肴不尝,旨酒停杯”。为思佳人,茶饭无心。连美酒、连嘉肴都懒得动箸一碰,箸在半空,酒碰到唇边,忽然像电影来了一个停格。心中涌起的,是追求永远不能实现的深层的失落感。二是“俯折兰英,仰结桂枝”,尽管追求不能实现,但自己并不停止这种追求,故其行也高,其志也洁。此化用屈原《离骚》和《九歌》中“结幽兰而延伫”,“结桂枝兮延伫”句式,以示自己贮芬芳而待远人。三则是表示愿意跟佳人到天涯海角,并让海神把最宝贵的“明珠”送给她。四是
⑵ 王天胜工笔画作品市场价格如何
朱称俊工笔画作品近几年的拍卖价格如下:
王天胜作品郁内金香 ,拍卖时间容2013/6/19 ,拍卖价格135.60万。
王天胜作品工笔花卉 ,拍卖时间2013/5/9 ,拍卖价格134.40万。
王天胜作品郁金香 ,拍卖时间2014/5/24 ,拍卖价格126.50万。
王天胜作品花卉 ,拍卖时间2014/7/4 ,拍卖价格80.50万。
王天胜作品前程似锦 ,拍卖时间2012/12/16 ,拍卖价格57.50万。
王天胜作品工笔牡丹 ,拍卖时间2014/10/17 ,拍卖价格56.00万。
⑶ 东西湖郁金香主题公园的景点介绍
第二届郁金香赏花游三大核心主展区:京剧脸谱园、荷兰风情园、江南水乡园 。
1、京剧脸谱园
园区采用“中西合璧”的设计构思, 以多种颜色的郁金香精心搭配成中式戏曲元素---京剧脸谱,使得中国文化与西洋的郁金香文化相得益彰,放眼望去是一片五彩缤纷的花海,让人流连忘返。脸谱园结合楚汉文化,设计以脸谱为主要观赏元素,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等,栩栩如生,让人领略楚汉文化的精髓;以水袖、靠旗、中国结、戏服花纹、祥云、海浪等为辅助观赏元素,让戏曲文化更加的生动形象,也更具动感;其间点缀奔马雕塑,营造由古井饮水后向园内奔腾而来的意境,同时也与农历马年相映衬;中轴线以循环水系及荣誉印章为中心景观,印章是中华文化符号,画龙点睛,寓意林业集团重视信誉和品牌的内涵。脸谱、马、水景等观赏元素,有主有次,动静结合,浑然天成,整体形成一个别具一格的热闹大舞台,色彩斑斓,乐陶陶兮,韵无穷。
2、荷兰风情园
园区着力打造以欧洲风情为主、以西洋乐器为辅的郁金香观赏园。荷兰风情园紧紧围绕郁金香,设计有典型的荷兰元素,诸如大风车、小木屋、帆船等,重点体现荷兰风情;入口设计竖琴水景、园路中设计钢琴、花带辅以乐符,将风情园营造成一个西洋乐器园,仔细聆听,仿佛在演奏<郁金香颂>,又仿佛是在演奏一首浪漫的<春天交响曲>,如梦如幻,带你穿越时空。风情园内种植五彩缤纷郁金香花带,结合以上诸多景观元素,营造具有异国情调、甜蜜、浪漫的景观氛围,花带也似飘带,动感十足,犹如雨过天晴之后的彩虹般绚烂夺目,色彩缤纷,浪漫迷人,让人可以尽情的欣赏、尽情的畅游、尽情的演奏、尽情的呼吸,也或者尽情的拍照,也或者拾级而上,领略荷兰风车的风采,感受一下风车给你的视野。
3、江南水乡园
园区以其独有的水景显得与众不同。春风拂面,水榭里,闻花香,落得一个闲适自然。水乡园以“三朵金花”为主要造景主题,在水系的南面和北面,分别以多彩的郁金香种植成花瓣状,形成三朵巨大的花瓣,栩栩如生。柳条漫飞,水塘边,水车哗哗作响,引得嬉笑声一片。水塘边设计水车,增加亲水性和趣味性。江南水乡园可以让人静静的感受水的气息,也可以让人近距离接触;且看水榭,那梁、那瓦、那门、那窗,无一不是江南风格,让人在此感受郁金香美丽的同时,也可以感受一下江南水乡的魅力;在水塘四周种植有各种水生植物,水塘里养有鱼,闲暇之时可以享受垂钓的乐趣,整个形成一幅生态的又充满色彩的别具一格的水乡赏花园。
除了可以游览三大主要景区,园区还巧妙运用起伏的地形,营造自然山林景色。精致的景观小品、简洁清新的花箱或自然堆砌的景石等自然简约的景观给人带来最为淳朴的享受。除了赏花,园内还设有花卉栽培体验区、儿童气垫、花卉超市等游乐区域,让游客得到一次田园、绿色、健康、休闲、生态的体验和享受。
第三届郁金香赏花游景点区域:
1、荣誉广场
园区采用每年变换主题的方式来增加观赏的趣味性,2015年主要围绕“羊年”主题结合儿童喜闻乐见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形象,用各色郁金香营造了金羊送福的欢庆场面。请看,灰太狼先生、红太狼女士受邀前来,懒羊羊小朋友和美羊羊小姐热情加入,还有慢羊羊村长亲自把福字带到,恭送吉祥。新建3.5米高的观景平台,拾级而上,举目远眺,“羊村”一派花团锦簇,其乐融融的场面尽收眼底。园区内点缀奔马雕塑,营造由古井饮水后向园内奔腾而来的意境;中轴线以循环水系及荣誉印章为中心景观,印章是中华文化符号,画龙点睛,寓意林业集团重视信誉和品牌的内涵。羊、马、水景等观赏元素,有主有次,动静结合,浑然天成,整体形成一个别具一格的热闹大舞台,色彩斑斓,乐陶陶兮,韵无穷。
2、欧洲风情园
欧洲风情园今年的主题是梦幻蝴蝶园,园区内原有的风车、木屋、木鞋、海盗船弥漫着北欧风情,入口设计竖琴水景、园路中设计钢琴、花带,又吸引出斑斓的蝴蝶翩翩起舞,将风情园营造成一个梦幻的蝴蝶乐园。阳光下,伴随着默克尔的《蝴蝶》钢琴曲,每朵鲜花愉快开放、每只彩蝶欢快飞舞。走进欧洲梦幻蝴蝶园,见证可爱的精灵美丽蝉变,亲历蝴蝶园,闻四季花香、赏蝴蝶“翩翩起舞”,小精灵调皮的围绕着您飞舞,条形种植郁金香成片成海,如遍地锦缎,延绵舒展。花满园,蝶曼舞,不经意间,心里的唯美梦幻被蝴蝶园开启。
3、江南水乡园
园区以其独有的水景显得与众不同。郁仙桥伫立于水乡之中,漫步其上,可以让人近距离接触湖光水色,静静的感受水的气息;春风拂面,水榭里,闻花香,落得一个闲适自然。柳条漫飞,水塘边,水车哗哗作响,引得嬉笑声一片。在水塘四周种植有各种水生植物,水塘里养有鱼,闲暇之时可以享受垂钓的乐趣,整个形成一幅生态的又充满色彩的别具一格的水乡赏花园。园区以盛开的花朵为原型,种植色彩各异的郁金香,形成绚丽缤纷,花团锦簇的景观效果,结合农耕文化小品设计,给江南水乡园增加了更多的人文气息。
4、沿河两岸景观
新开发出沿河两岸景观,春意正浓时,碧波荡漾,两岸杨柳随风而动,郁金香迎风而舞,营造静谧的沿湖自然风光。亲水平台上或坐,或依,或卧,小憩一番其乐无穷矣!另有疏林草地园园区内乔灌木错落有致,草地绿草如茵,亭台楼阁和怪石、叠泉相映成趣,置身其中仿若穿越到清宫后花园,感受别样情怀。
5、游客休闲体验区
较往年不同,除了赏花,丰富的植物、蔚蓝的天空、充沛的水系构建而成的天然氧吧,让你置身其中流连忘返。2015年郁金香主题公园新增游客体验区,跷跷板、秋千——玩乐与嬉戏的乐园,铁索浮桥——平衡与力量的较量!让孩子体验游玩的乐趣,让游客享受户外扩展的惊险刺激。园内还设有农耕栽培体验区、儿童气垫、花卉超市等游乐区域,让游客得到一次田园、绿色、健康、休闲、生态的体验和享受。
⑷ 寻~有关文化传统的话剧或小品
《灵性空间》(完整剧本)陶瓷展销中心里发生的家庭事件
时间:某假日
地点:XX陶瓷展销中心
人物:阿瑛——较有经验的营销员
小铃——营销员新手
大鸣——男人一个
母亲——大鸣的母亲
丽琼——大鸣的妻子
[幕启。
[舞台一边是样板砖,另一边是个厨房的示范套间。
[阿瑛领着母亲上。
阿瑛 阿姨,你仔细看看这里有没有你想要的?
母亲 (仔细看了看,然后目光定在那套“郁金香”系列的瓷砖上,高兴地)对,对,我要找的就是这种。
阿瑛 阿姨你真有眼光,这是我们XX的“郁金香”系列瓷砖,用在厨房或者卫生间,既整洁,又舒服。
母亲 就是嘛。对不起姑娘,我换了三次了,还能换吗?
阿瑛 没关系的。你已经付了订金,在没正式购买以前更换是没问题的。对了阿姨,为什么你对这套砖情有独钟?
母亲 你不知道啊,我们隔壁才刚装修完,他们厨房就是用这套砖啊,可气派哪。我就受不了他们家那老太太总是说他儿子多好,挑个这么漂亮的砖用到厨房里,我也要让他们知道,我们家一样这么气派!
阿瑛 阿姨,我们那边有台电脑,可以演示出用了这套砖以后的效果,要不去看看效果再作决定怎么样?
母亲 好啊,那就麻烦你了。
阿瑛 请跟我来。(带着母亲下)
[小铃领着丽琼上。
小铃 请过来这边看看吧,这里是厨卫系列的砖……
丽琼 行了行了,我也不是第一次来了。
小铃 哦,您是咱们XX的老客户了?
丽琼 那倒不是。我身边的人个个都是用XX的,我可不会人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的。
小铃 其实我们也有很多不同的款式让您……
丽琼 行了行了,我知道你们XX也不是什么二流货色,所以才来看看的。不过我可实话告诉你,我不一定就要买你们的,我要的东西一定是最有特色的……(看到那“郁金香”系列)像这种我就不会买了。
小铃 您不喜欢这种款式?
丽琼 也不是不喜欢,但我家隔壁那户人已经用了这一款了,要是我也跟着用,人家还以为我们家是他们家的“分店”呢。
小铃 您真风趣。要是不喜欢这套砖的话,我们到那边去看看别的款式吧。
丽琼 好吧。
[两人欲下,却碰上正在走上的阿瑛和母亲。
母亲 好,我就铁了心用这套……(看见丽琼)哟,我的好媳妇儿怎么也在这儿啊?
丽琼 妈,我也没想到你在这儿啊。你不用在家带孩子吗?
母亲 (讥讽地)我的好孩子不就在这儿了吗?(伸开臂膀)乖孩子过来让妈妈抱抱。(想向丽琼扑过去)。
丽琼 (避开)我是说,你不用带你的孙子吗?
母亲 听说我的孙子是你的儿子。你都不带孩子,难道指望我这老东西还有什么喂他不成?
丽琼 我和大鸣都忙,只好委屈您来帮忙了。
母亲 我也委托隔壁张奶奶帮忙带孩子了。我也不闲着啊,我要来看看咱们家装修该用什么砖。
丽琼 这用不着您操心,我会弄好的,您歇歇吧。
母亲 你平时这么忙,这些事儿我来操办就行了,今天放假,该你歇歇。
丽琼 装修的事情,由我作主,这是大鸣说的。
母亲 他开头是这么说,可后来,他又说你老是挑肥减瘦一大天,结果什么都没买成。这样下去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装修完。还说你尽挑贵的,怕装修完了,孩子也没钱吃奶粉了。所以,以后装修的事情还是由我来负责。
丽琼 这到底是他的意见还是您的意见啊?
母亲 他是我儿子,我们的意见从来是一致的。
丽琼 您挑的东西都大概不太属于这个年代了,您还是歇歇吧。
母亲 从以前在农村刷石灰水,到进城后找人铺马赛克,什么不是我干的?我不但与时俱进,而且经验丰富,还是你歇歇吧。(对阿瑛)你带我去结帐。
丽琼 不行,让我先看看再说。
母亲 不用了,现在就可以结帐。
丽琼 不行,得由我做主!
阿瑛 两位,要不这样吧,我们那边有些座位,小铃,你带两位去歇歇……
[两人同怒:“谁要歇歇?”
阿瑛 不,带她们去坐坐,等两位都考虑好了,再作决定好吗?
小铃 两位这边请,慢慢考虑一下吧。
[母亲和丽琼相视一眼,最后还是跟着小铃下。
[大鸣半带醉意地上。
大鸣 把最最最好的砖给我拿过来,我是男人,这事儿还是得由我来做主!
阿瑛 先生,请问有什么能帮您的吗?
大鸣 (激动地)你给我把最好的砖挑出来,我要做主,我要做主!
阿瑛 先生,您是喝醉了吧,要不先去坐一坐……
大鸣 我什么事儿都没有!你少给我说废话,他妈的我们家装修还用得着你们女人指手画脚吗?
阿瑛 行,那您看看我们这里的砖合不合适,这是我们的厨卫系列……
大鸣 (突然发现那套“郁金香”,大惊失色)这……这……我说这是什么回事啊?
阿瑛 有什么问题吗?
大鸣 拿走,拿走,快把这砖拿走!
阿瑛 这是我们的展品……
大鸣 我叫你拿走,听到没有,不能卖这东西!
阿瑛 先生……
大鸣 我求你啦姑奶奶,要你不把这套砖拿走,我们家可要“家变”啦!
[丽琼和母亲一前一后地上,后面跟着不知所措的小铃。
阿瑛 不可理喻!
母亲 蛮不讲理!
小铃 你们冷静,冷静嘛!
大鸣 (呆呆地)晚了,太晚了,来不及了。
[阿瑛和丽琼同时看到大鸣,齐声:“大鸣,你来评评理!”
大鸣 想不到还有我说话的时候啊。
母亲 当着你老婆的面,就把这套砖买下来!
阿瑛 走,我们去看看别的。
母亲 儿子,你不是说她挑来挑去都买不成,得由我来做主吗?
丽琼 老公,你不是说她老爱跟风,得由我来做主吗?
大鸣 (大显神威)你们都别吵啦!
母亲 (更凶地)有你这样对妈说话的吗?
[大鸣还是缩头缩脑地想向妈解释。
丽琼 你还吼我?你不爱我了!你当你的孝顺儿子去吧,我们离婚算了。
[大鸣又低声下气地哄老婆。
母亲 离就离呗,这世界上好姑娘多的是。(对阿瑛和小铃)两位姑娘,今年多大啦?有对象没有?
小铃 这……阿瑛姐,怎么办啊?
阿瑛 (笑)阿姨,要么你们还是协商好再来吧,我们随时欢迎你们来。
大鸣 妈,别出洋相啦,咱们还是先回家吧。
母亲 不行,今天我非把这套砖买回来不可。
丽琼 不能买!
母亲 买!
丽琼 不买!
母亲 买!
丽琼 不买!
大鸣 你们都别争啦,咱们家不装修啦!
[母亲和丽琼停下争吵,惊望着大鸣,异口同声:“什么?”
大鸣 还装什么修啊?我们装修,不就是为了有个舒舒服服的家,让孩子在这里成长,一家人和和气气地过日子吗?要是装修会弄得一家人闹别扭,装修还有什么用啊?
[母亲和丽琼都觉得说得有道理,默不作声。
小铃 (把阿瑛拉到一边)阿瑛姐,他们闹僵了,这可怎么办啊?
阿瑛 还是那句话,让他们冷静一下,考虑清楚了再来。
小铃 我们就不理他们了吗?
阿瑛 清官难审家务事,我们还能怎么样?
小铃 (想了一想)我有办法。
阿瑛 你想怎么样?
小铃 (没理阿瑛,走到母亲身边)阿姨,来,看看你的厨房!(把母亲拉到示范套间里去)
母亲 我的厨房?
小铃 对呀,想象一下,装修以后,你们家厨房就成这个样子了,你就站在这儿做你的辣子鸡。你的小孙子在地下爬着说:“奶奶,我要吃,我要吃!”
母亲 (小了)你这丫头,想得还挺美的!
阿瑛 (也把丽琼推到“厨房”里)你的好媳妇儿一进门,就闻到扑鼻的香。
丽琼 (看了一眼还在生气的丈夫,想讨好,便跟着玩)哟,妈,什么这么香啊?
母亲 (很投入了)辣子鸡,你儿子嚷着要吃了。
丽琼 真香,大鸣最爱吃了。他回来,一定高兴!(望着大鸣)对吧,老公?
大鸣 (笑了)得了吧你们,还没装修就想得这么美啦!
小铃 装修以后就真这么美啦。我们XX的口号是……阿瑛姐,是什么啊?
阿瑛 缔造灵性空间!
小铃 对,这厨房够灵性了吧,一家人在这里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把母亲和丽琼的手拉到一起)
母亲 这一家人,还能不和气吗?
丽琼 我们也是为这个家好才吵吵小架的。怎么说,还是一家人嘛,是吧老公!
大鸣 (也把手伸过去握着他们的手)这就对了嘛。
[ 小铃把阿瑛拉到一边喜滋滋地拍手。
阿瑛 (小声地)臭美吧你!(对三个客人)请问你们有决定了吗?
母亲 意见一致;
丽琼 全票通过;
大鸣 就要这种厨房,我们的——
三人 灵性空间!
[众乐。
[音乐起。
[落幕。
⑸ 工笔花鸟名家的画论书有哪些
《中国抄近现代名家画集·金鸿钧》近日由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已在全国新华书店公开发行。《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大红袍)是由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入选者皆为近现代有重要成就的著名中国画家。
金鸿钧是现代著名工笔花鸟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是俞致贞、田世光、郭味蕖等大师的入室弟子,是继田世光和俞致贞之后,北派工笔花鸟画第三代传人中的佼佼者。
本画集精选了金鸿钧作品166幅,从1962年毕业创作《国色天香》到2007年创作的《古藤繁华》,都是精品力作。
⑹ 王海滨的参展情况
1999年9月《轰炸过后---有感于北约的人道主义》参加建国50周年全国暨全军美展(军事博物馆)
2001年4月《曙光在前》参加首届重彩画展并获优秀奖(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1年6月《老人》参加全军写生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2年8月《清韵》参加建军75周年全国美展(军事博物馆)
2002年8月《东方红》参加建军75周年全国美展(军事博物馆)
2002年11月《郁金香》参加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并获银奖(炎黄艺术馆)
2003年应总政治部之邀为中央军委大楼创作大幅工笔画《和平世界》
2004年11月《憧憬》等参加学院工笔——首届艺术院校工笔画名家邀请展(今日美术馆)
2005年12月《都市.制服系列》参加学院工笔——首届全国工笔肖像艺术展(今日美术馆)
2007年8月《家乡小站》参加建军80周年全国美展(中国美术馆)
2007年9月《都市》系列作品八幅参加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08年2月《阳光》等六幅作品参加“永恒的经典”中国画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并出版同名画集
2008年4月《都市.出租》等八幅作品参加“数风流人物”----2170中国画邀请展(江苏美术馆)并出版同名画集
2008年5月《纳西少女》参加情系奥运中国画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2008年6月《吉祥西藏》参加“精品2008”工笔画名家绘画邀请展(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
2008年7月《黑衣人》等三幅作品参加“灵感高原”----绘画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并出版同名画集
2008年8月《憧憬》参加“百人百幅中国画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并出版同名画集
2008年9月《都市.等待》参加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大展优秀奖(中华世纪坛)
2008年11月《都市车站2006.1.8》参加全国第三届青年美展(中国美术馆)
2009年4月《外乡人》等八幅作品参加“数风流人物”----2170中国画邀请展第二次展(江苏美术馆)并出版同名画集
⑺ 王海滨的个人资料
人物简介(1976-)1976年生于河北 任丘 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工笔人物专业研究生课程班 2007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2011年考取中国画创作方向博士研究生,师从孙志钧教授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 编辑本段参展情况1999年9月《轰炸过后---有感于北约的人道主义》参加建国50周年全国暨全军美展(军事博物馆) 2001年4月《曙光在前》参加首届重彩画展并获优秀奖(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1年6月《老人》参加全军写生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2年8月《清韵》参加建军75周年全国美展(军事博物馆) 2002年8月《东方红》参加建军75周年全国美展(军事博物馆) 2002年11月《郁金香》参加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并获银奖(炎黄艺术馆) 2003年应总政治部之邀为中央军委大楼创作大幅工笔画《和平世界》 2004年11月《憧憬》等参加学院工笔——首届艺术院校工笔画名家邀请展(今日美术馆) 2005年12月《都市.制服系列》参加学院工笔——首届全国工笔肖像艺术展(今日美术馆) 2007年8月《家乡小站》参加建军80周年全国美展(中国美术馆) 2007年9月《都市》系列作品八幅参加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08年2月《阳光》等六幅作品参加“永恒的经典”中国画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并出版同名画集 2008年4月《都市.出租》等八幅作品参加“数风流人物”----2170中国画邀请展(江苏美术馆)并出版同名画集 2008年5月《纳西少女》参加情系奥运中国画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2008年6月《吉祥西藏》参加“精品2008”工笔画名家绘画邀请展(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 2008年7月《黑衣人》等三幅作品参加“灵感高原”----绘画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并出版同名画集 2008年8月《憧憬》参加“百人百幅中国画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并出版同名画集 2008年9月《都市.等待》参加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大展优秀奖(中华世纪坛) 2008年11月《都市车站2006.1.8》参加全国第三届青年美展(中国美术馆) 2009年4月《外乡人》等八幅作品参加“数风流人物”----2170中国画邀请展第二次展(江苏美术馆)并出版同名画集
⑻ 有没有人见过画工笔的郁金香花蕊画的画的毕业创作想画,但不知道能
我有画过。纯水墨工笔。
⑼ 陈慧敏的艺术生平
1994年 作品《柱顶红》、《仙客来》、《石畔花开》发表于《中国画》第56 期;
1995年 为庆祝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召开创作《鸡冠花》并入选《当代中国女画家作品集》;作品《马蹄莲》入选《美术》第9 期;
1996年 作品《初雪》、《龟背竹》入选《美术》第9 期;
作品《窗前金菊》入选《美术观察》第8 期;
作品《金钟在鸣》发表在《诗刊》第12 期封底;
作品连续刊载于《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光明日报》;
《中国旅游报》刊登了陈慧敏作品专题评论:《丝丝入情展胸怀》;
中央电视台《书坛画苑》播出陈慧敏作品专题片《翰墨情缘》;
1997年 作品《红月季》应邀参加“97 北京工笔重彩画精品展”并入选同名画集;
应中国集邮总公司邀请设计“中澳建交首日封和纪念封”《玫瑰与月季》两枚;
作品选编入《世界华人书画家作品选集》;
作品《水仙》发表于《诗刊》第4 期封面;
1998年 作品《龟背竹》发表于《诗刊》第3 期封面;
入编《世界名人录》、《中国专家大辞典》《20 世纪中国美术、书法家作品拍卖库》;
1999年 北京科技出版社出版《陈慧敏工笔重彩画》专集;
《艺术家》杂志连载《荷瓶》、《马蹄莲》、《玉兰》、《幽香》、《花之梦》、《荷花掌》、《迎春》、《仙客来》、《雪地情》、《翠带玉蓉》、《水仙》、《石畔花开》等作品并由李魁正先生为画作评:《走向新历程》;
作品《格扇系列—春》、《格扇系列—夏》、《向日葵—现在》、《龟背竹- 2》被《连环画报》刊载;
《江苏画刊》刊载系列作品:《鸡冠花》、《向日葵—未来》、《格扇系列—春》、
《格扇系列—冬》、《窗系列—迎春》、《荷瓶》、《龟背竹- 2》;
天津杨柳青出版社出版《陈慧敏花鸟作品图录》;
应邀为北京市会议中心创作《向日葵》、《郁金香》、《金钟在鸣喜迎新世纪》,作品被永久收藏;
2000年 应《国画家》邀请刊登作品:《格扇系列—秋》、《鸡冠花》、《龟背竹- 2》、《幽香》、《窗前金菊》,夏硕琦先生作评《创新思维与文化利用—〈读陈慧敏重彩画集〉有感》;
作品《向日葵—未来》刊登于《美术》;
作品《龟背竹-2》、《格扇系列—春》、《格扇系列—夏》、《格扇系列—秋》,刊登于《美术向导》;
作品《窗系列—蜀葵》刊登于《中国文化报》,夏硕琦先生作评:《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美》;
作品编入《中国当代线描艺术—花鸟编》画集;
应邀参加“中、日、韩国际书画交流展”,作品《春陈慧敏赴香港师范学院艺术系进行艺术交流意》被藏家收藏;
2009年 应邀参加“第二届全国工笔重彩小幅作品艺术展”,作品编入同名画集;
2010年 应邀参加“当代水墨空间书画展”;
作品编入《当代中国工笔画集》;
作品编入《当代中国画新技法—工笔牡丹》卷;
作品编入《当代中国画新技法—工笔花鸟》卷;
应中国集邮总公司邀请设计特种邮票首日封《君子兰》两枚,并获得最佳首日封设计奖;
作品《古韵》、《秋韵》、《蝶舞翩翩》及关红作评《心有灵犀物有感应》发表于《中国美术》;
作品编入《工笔花鸟画要诀》(艺术院校参考丛书);
《大公报》发表题为《陈慧敏花鸟画—传统中见新意》专访报道;
《文汇报》刊载《向日葵》、《荷花掌》、《花之梦》、《山丹丹》、《格扇系列—冬》、《荷》等作品;香港翡翠电视台专访播报;
《澳门日报》刊登题为《画家高士尊陈慧敏伉俪昨访本报》的报道;
2003年 作品《室雅幽幽》、《格扇系列—秋》编入《中国工笔画全集》下卷;应邀参加“微观与精致—首届中国工笔重彩小幅作品艺术展”,作品编入同名画集;
2004年 作品编入《中国艺术》水墨名家专辑;
2005年 作品编入《中国画牡丹画库丛书》;
作品《秋艳》、《秋浓》、《红虞美人》、《向日葵系列—未来》、《格扇系列—春》、《格扇系列—夏》、《格扇系列—秋》、《格扇系列—冬》、《老来少》、《山丹丹—园光》、《水仙》及夏硕琦先生为画作评《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美》同时刊载于《中国画收藏》第19 期;
应邀参加“2005 —北京工笔重彩画年度艺术作品展”;
作品《山丹丹》、《夏荷》刊载于《名人亚洲》;
应邀参加山东艺术博览会(联展),作品《幽香》被藏家收藏;
作品《向日葵系列—现在》、《香色袭人》、《满庭芳菲》、《幽香》、《雅室秀色》、《秋浓》、《浴出百合》、《郁金飘香》刊载于《天虹艺苑》;
作品《锦绣家园》、《窗系列—山菊》、《格扇系列—秋》、《荷瓶》、《柱顶红》发表于《画坛》并由夏硕琦先生作评;
2006年 作品《秋情》、《幽室茶香》、《纯真之情》、《秋浓系列- 2》、《幽室藏金》、《窗前秋韵》发表于《美术博览》并由夏硕琦先生作评;
2007年 应山东美协邀请参加“与悲鸿同行—当代现实主义画家作品邀请展”,作品《芙蓉出水》被美协收藏;2008年 应邀为祝贺北京广播电台成立60 周年创作《菊石图》、《红百合》,作品被北京广播电台收藏;
应北京市工笔画会邀请创作《百合》,作品被收藏,拍卖善款捐献汶川灾区;
⑽ 画家张素芳荷花作品有哪些
1993年2月 国画《嫦娥》入选《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山西省美术书法作品展。版
1993年10月 国画《为奥权林匹克争光》在“北京2
000.奥林匹克.第一届国际绘画书法艺术大展”中获中青年组优秀奖。
1997年10月 国画《牡丹》《秋韵》入选省美协举办的“山西省写生作品展”。
1998年4月 国画《牡丹》《人物》在太原市首届校园文化节活动中,荣获 美术类比赛一等奖。
1999年1月 国画《人物》《花鸟》获山西省妇女儿童首届书画成人组金奖,银奖。
1999年1月 国画《花鸟》入选省美协举办的山西省首届花鸟画展。
2002年5月 国画《牡丹》入选由中国美协山西分会举办的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2002年11月 国画《秋韵》《国色天香》入选山西省第六届工笔花鸟画作品展。
2005年3月 国画《郁金香》入选全国“向新杯”国画展,并被收藏。(省美协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