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里杜鹃啼
A. 杜鹃花里杜鹃啼,有声有色的下一句
杜鹃花里杜鹃啼有声有色
蝴蝶梦中蝴蝶舞无影无踪
B. 百花深处杜鹃啼是什么意思
鹧鸪天
年代:【宋】 作者:【晏几道】 体裁:【词】
十里楼台倚翠微,
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
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
争奈归期未可期。
此词吟咏词人客中闻杜鹃啼声而触发的感慨,抒写了浪迹在外、有家难归的浩叹。词之结尾两句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 ,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起首两句写鹃啼的环境和季节。翠微,青翠的山色 ,如何逊《仰赠从兄兴宁寘南》:“高山郁翠微”;也用以指代青山,如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与客携壶上翠微 ”。此处指青山,说在靠着青山的十里楼台的旁边 ,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深处,听见了杜鹃啼叫。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说杜鹃在花间不断地叫着,好象对“行人”很有情感,不惜“殷勤”相告,比诸黄莺的随意飞动,对人漠不关心,大不相同。取次,犹随意,黄庭坚《次韵裴仲谋同年》:“烟沙篁竹江南岸 ,输与鸬鹚取次眠。”也是用这个词来写鸟 。“行人”走在春色绚烂的优美环境中,心情本来是会愉悦的,但因为离家作客,所以听了杜鹃叫声,不免会引起思念之情、作客之愁。那么,词中所写的美丽景色,又正好为杜鹃叫声的感人作了反衬。
词的下片由写景转为抒情,写“行人”闻鹃啼的心理变化。过片后三句写晴明的春日,杜鹃偏又卖弄它的叫声 ,“行人”从梦中惊醒,听到的还是声声的“不如归去”。前面路上初闻鹃啼,感到“殷勤”;听得太多,睡在床上也被叫得不安,叫的又是一句人所做不到的话,那“行人”心中自然也就变得有点烦躁了。“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生活不能由自己主宰 ,有什么办法呢?这是在烦躁中的思念,说是自言自语行,说是对杜鹃的回答也行。这里表面上有埋怨鹃鸟无知、强聒难耐的意思 ,但归根到底,是对真正“作弄”人的生活遭遇的愤慨。这片词,话说得比较直致,但内容还有曲折,特别是结句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深婉感人。
这是我在静心思考后得出的结论,
如果能帮助到您,希望您不吝赐我一采纳~(满意回答)
如果不能请追问,我会尽全力帮您解决的~
答题不易,如果您有所不满愿意,请谅解~
C. 补充对联.杜鹃花里杜鹃啼,有声有色
上联:杜鹃花里杜鹃啼,有声有色
下联:牡丹亭上牡丹开,王城王艳
上联:杜鹃花里杜鹃啼,有声有色
下联:凤凰城内凤凰游,无欲无求
D. 杜鹃啼血的典故 是什么
杜鹃啼血的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位于四川的蜀国有个国王,名叫望帝.望帝是个人人爱戴的好皇帝.他爱百姓也爱生产,经常带领四川人开垦荒地,种植五谷.辛苦了许多年,把蜀国建成为丰衣足食、锦绣一般的天府之国. 杜鹃花 有一年,在湖北的荆州地方,有一个井里的大鳖成了精灵,幻成了人形.可是,他刚从井里来到人间便不知何故死了.奇怪的是,那死尸在哪里,哪里的河水就会向西流.于是,鳖精的尸体就随着西流水,从荆水沿着长江直往上浮,浮过了三峡,浮过了巴泸,最后到了岷江.当鳖精浮到岷山山下的时候,他突然活了过来,他便跑去朝拜望帝,自称叫做“鳖灵”.说来也巧,鳖灵正碰见望帝愁眉不展,嗟呼长叹,便忙问为什么如此惆怅.望帝见到鳖灵,非常喜欢他的聪明和诚恳,便告诉了他缘故. 原来,有一大群被蜀人烧山开荒赶走的龙蛇鬼怪,不愿离开天府之国的宝地,更不情愿看到蜀人把自己的家园建成乐园,他们便使了妖术,把现在川西原来一带的大石,都运到夔峡、巫峡一带的山谷里,堆成崇山峻岭,砌成龙穴鬼窝,天天在那里兴风作浪,将万流归海的大水挡住了.结果,水流越来越大,水位越来越高,将老百姓的房屋、作物甚至生命,埋葬在无情的洪水里面.大片大片的梯田和平地,人们生活的地方,变成了又黑暗又污秽的海底.这种百姓遭殃受罪的情景已经很长时间了,可是谁也没有办法,望帝因而茶不思、饭不香,心中难受. 杜鹃花 鳖灵听后,便对望帝说:“我有治水的本领,我也不怕什么龙蛇鬼怪,凭着我们的才智一定能战胜邪恶.”望帝大喜过望,便拜他做了丞相,令他去巫山除鬼怪,开河放水救民. 鳖灵领了圣旨,带了许多有本领的兵马和工匠,顺流来到巫山所在,和龙蛇斗了六天六夜,才把那些凶恶顽劣的龙蛇捉住,关在了滟滪堆下的上牢关里.接着,他又带领人们和鬼怪拼斗了九天九夜,才把那些邪恶狡猾的鬼怪捉住,关在了巫山峡的鬼门关里.然后,鳖灵着手把巫山一带的乱石高山,凿成了夔峡、巫峡、西陵峡等弯曲峡谷,终于将汇积在蜀国的滔天洪水,顺着七百里长的河道,引向东海去了.蜀国又成了人民康乐、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国. 望帝是个爱才的国王,他见鳖灵为人民立了如此大的功劳,才能又高于自己,便选了一个好日子,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将王位让给了鳖灵,他自己隐居到西山去了. 鳖灵做了国王,便是“丛帝”.他领导蜀人兴修水利,开垦田地,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百姓过着快乐的生活,望帝也在西山过着清心寡欲的日子. 可是,后来情况慢慢起了变化.丛帝有点居功自傲,变得独断专行,不大倾听臣民的意见,不大体恤老百姓的生活了.人们为此愁起来啦. 消息传到西山,望帝老王非常着急,常常食不好寝不安,半夜三更还在房里踱来踱去,想着劝导丛帝的办法.最后,他还是决定亲自走一趟,进宫去劝导丛帝.于是,第二天早晨,他便从西山动身进城去访丛帝. 这个消息很快就被老百姓知道了,大家都诚心诚意地期望丛帝能悔过反省,便一大群一大群地跟在望帝老王的后面,进宫请愿,结果,便连成了很长很长的一支队伍. 这一来,反而把事情弄僵了.丛帝远远地看见这种气势,心里起了疑惑,认为是老王要向他收回王位,带着老百姓来推翻他的.丛帝心中慌了,便急忙下令紧闭城门,不得让老王和那些老百姓进城. 望帝老王无法进城,他靠着城门痛哭了一阵,也只好无奈地回西山了.可是,望帝老王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帮助丛帝清醒过来,治理好天下,他一定要想办法进城去.他又想呀想呀,终于想到只有变成一只会飞的鸟儿,才能飞进城门,飞进宫中,飞到高树枝头,把爱民安天下的道理亲自告诉丛帝.于是,他便化为一只会飞会叫的杜鹃鸟了. 那杜鹃扑打着双翅飞呀飞,从西山飞进了城里,又飞进了高高宫墙的里面,飞到了皇帝御花园的楠木树上,高声叫着:“民贵呀!民贵呀!” 那丛帝原来也是个清明的皇帝,也是个受到四川百姓当成神仙祭祀的国王.他听了杜鹃的劝告,明白了老王的善意,知道多疑了,心中很是愧疚,以后,便更加体恤民情,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好皇帝. 可是,望帝已经变成了杜鹃鸟,他无法再变回原形了,而且,他也下定决心要劝诫以后的君王要爱民.于是,他化为的杜鹃鸟总是昼夜不停地对千百年来的帝王叫道:“民贵呀!民贵呀!”但是,以后的帝王没有几个听他的话,所以,他苦苦地叫,叫出了血,把嘴巴染红了,还是不甘心,仍然在苦口婆心地叫着“民贵”! 后代的人都为杜鹃的这种努力不息的精神所感动,所以,世世代代的四川人,都很郑重地传下了“不打杜鹃”的规矩,以示敬意. 传说2: 据《史书.蜀王本纪》载,望帝(“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时间约在公元前666年以前的[春秋]时代.)称王于蜀,相思于大臣鳖灵的妻子,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在这之后,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滴血则为杜鹃花.这声声啼叫是杜鹃对那个梦牵魂绕的佳人的呼唤. 还有一则更为平民化的传说.闽东山区杜家村里有一户穷人家,家中三口人,母亲和两个儿子.大儿子年30余未婚,村里大都叫他杜大,弟弟叫杜二,年方十八九,兄弟以贩卖私盐为生,养活老母.杜大力大,一次可挑盐300斤,杜二力小,一担不过100斤,自己可勉强糊口. 有一天,杜大经过一处街坊歇肩的时候,由于担子太重,盐担滑下来,把一个小孩压死了.人命关天,杜大被官府抓去,关在监牢里,待判死刑.杜二一个人卖盐,奉养老母,十分困难.一次,杜大对来探监的弟弟说:“再过两天,找要被执行死刑了.”兄弟相抱痛哭. 弟弟说:“我去替死.我死只死一个,你死便死三个.因为我力气小,挣的钱,不能养活母亲,二人都会饿死.”说着弟弟把哥哥推出门外,自已进了牢房. 过了两天,杜二作了替死鬼.可是杜大怕事,出来后并没有回家事母,不知藏到哪里去了.杜二灵魂化作杜鹃鸟,到处飞叫:“哥哥回来!哥哥回来!”一边叫,一边口中滴出鲜血.鲜血滴处,长出了红杜鹃.此后,每年春天满山一片红杜鹃花,人们都说,这是杜二的红心与孝心.
E. 杜鹃花里杜鹃啼,有声有色的下一句
杜鹃花里杜鹃啼有声有色
蝴蝶梦中蝴蝶舞无影无踪
F. 杜鹃啼血的典故
传说古代蜀国有一位皇帝叫杜宇,与他的皇后恩爱异常。后来他遭奸人回所害,凄惨死去。答他的灵魂化作了一只杜鹃鸟,每日在皇后的花园中啼鸣哀嚎。它落下的泪珠是一滴滴红色的鲜血,染红了皇后园中美丽的花朵,所以后人给它起名叫杜鹃花。
那皇后听到杜鹃鸟的哀鸣,见到那殷红的鲜血,明白是丈夫灵魂所化。悲伤之下,日夜哀嚎着“子归,子归”,终究郁郁而逝。
她的灵魂化为火红的杜鹃花开满山野,与那杜鹃鸟相栖相伴,所以这杜鹃花又叫映山红。这便是杜鹃啼血,子归哀鸣的典故。这鸟与花终身不弃的爱恋,乃是人世间不朽的传奇。
(6)杜鹃花里杜鹃啼扩展阅读:
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杜鹃啼血”出现的原因
在春夏之际,杜鹃鸟会彻夜不停地啼鸣,它那凄凉哀怨的悲啼,常激起人们的多种情思,加上杜鹃的口腔上皮和舌头都是红色的,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因而引出许多关于“杜鹃啼血”、“啼血深怨”的传说和诗篇。
G. 杜鹃花里杜鹃啼,有声有色的下一句对联
杜鹃花里杜鹃啼,有声有色;
凤凰台上凤凰飞,无影无踪。
有诗为证
H. 陌上蒙蒙残絮飞,杜鹃华里杜鹃啼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
残絮飘飞,思归的情绪正如飞絮一般,也是迷蒙纷乱的;杜鹃花里传来杜鹃的啼叫声,暗喻“不如归去”之心意。
解析:
首句描写残絮飘飞的景象,并以之点出季节时令,还应看到,此句虽写景,同时也是抒情,因为思归的情绪正如飞絮一般,也是迷蒙纷乱的。次句甚巧,一名两物,“杜鹃花里杜鹃啼”,此句明写鸟啼,暗喻“不如归去”之心意。
陌上蒙蒙残絮飞,杜鹃花里杜鹃啼。——语出:《鹧鸪天·陌上蒙蒙残絮飞》是北宋词人晏几道创作的一首思归之词。
鹧鸪天
陌上濛濛残絮飞。杜鹃花里杜鹃啼。年年底事不归去,怨月愁烟长为谁。
梅雨细,晓风微。倚楼人听欲沾衣。故园三度群花谢,曼倩天涯犹未归。
I. 杜鹃花开杜鹃啼,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意思怎样的哲理
杜鹃花被人们誉为“花中西施”,自唐代起又名映山红、满山红、山石榴、红踯躅、清明花等,今西北人称山丹丹,朝鲜族人叫金达莱,它和龙胆花、报春花合称“中国三大名花”,常被文人墨客歌咏。杨万里曾有“何须名苑看春色,一路山花不负侬。日日锦江呈锦样,清溪倒照映山红”之句,白居易也有“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的赞美,古老的传说则为杜鹃花增添了一层迷人的色彩。相传很久以前,江苏镇江市南郊有座小村庄,村姑鹃子美丽聪慧,和多才多艺的小伙子刘鹄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但有情人未成眷属——好色昏庸的皇帝强行拆散了这对恋人,他把鹃子抢到皇宫作妃,鹃子思念恋人,日夜悲啼,咯血而死,变成杜鹃花。杜鹃花每年清明节前后开始绽放时大都降雨,据说那是魂化为花的村姑鹃子在流泪,这和杜鹃花又名清明花的来历和“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天象不谋而合,让后人在赏花时难免心生些许忧伤和惆怅。
杜鹃花开子规啼。花鸟同名,鸟语花香。说杜鹃花,就不能不提杜鹃鸟。杜鹃鸟就是布谷鸟,又名杜宇、子规、谢豹,它不筑巢,不孵卵,不育雏,惯于把卵下在别的鸟巢里,让别的鸟代替自己哺育,实属“剥削者”。关于杜鹃鸟还有一个神话,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杜宇,立荆州一死而复生的人鳖灵为相。鳖灵在外治水时,杜宇与鳖灵之妻私通——与把卵下在别的鸟巢里是同一行径。事后,杜宇愧疚,就把帝位禅让给鳖灵,自己退隐西山修道,死后魂化为鸟,自暮春至初夏,日夜悲啼,嘴中流血,声若“不如归去”,哀婉凄侧,动人心腑。从“又闻子规啼,夜月愁山空”、“子规啼血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子规夜半独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等诗文词句中不难管窥一二。史书还记载:“杜鹃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状如雀鹊,而色惨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啼,夜啼达旦,鸣必向北,至夏尤甚,昼夜不止,其声哀切。田家候之,以兴农事。”可见,杜鹃鸟对“居他巢生子”还是心存不安,日夜啼血“忏悔”,提醒农人“布谷”。鸟犹如此,人何以堪
J. 谁帮我想一句与“杜鹃花下杜鹃啼”相对应的诗句
相忆
枇杷树旁琵琶语,
杜鹃花下杜鹃啼。
别后方知相思苦,
寂弦断泪沾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