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彝人
Ⅰ 一首关于妈妈的歌,歌词有妈妈啊妈妈是一个男的唱的
我在6间房听大坤原创里听过,6间房空间有他录的视频
Ⅱ 歌颂妈妈的美声或名族歌曲
送给妈妈的茉莉花,母亲,白发亲娘,名歌类型的
Ⅲ 求彝族舞曲琵琶伴奏(要赵聪与秦万民版本的。)
能不能帮忙在[email protected]也发一份,谢谢啊,其实我最想要的是赵聪的《茉莉花》无琵琶音的伴奏,谢谢!
Ⅳ 求各地风俗(如节日,饮食,神话传说)
辛亥革命以前,中国一直采用阴历(亦称夏历、农历、旧历)。民国以来虽然采用了阳历(亦称公历),但按千百年传统下来的风俗,人们仍然习惯按阴历过时令节年,随着时代变迁,有些节年风俗淡化了,消失了,有的则相传至今。这些节年主要有:
春节、上元、填仓、龙抬头、清明、端午、六月六 、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历书、冬至。
春节
按传统,我国每年阴历正月初元旦为"年禧",通称"春节"。这是全民性的盛大传统节日。春节期间,按习俗,一般有祭神,求祥祈福;互相祝拜,走访亲友;游览先坛庙迹,进行娱乐,改善生活等活动。具体内容有腊八、扫房、祭灶、年前的市肆、除夕、元旦、祭财神、开市、"人日"、顺星等。
腊八
腊八,即旧历十二月初八日,是汉族传统节日。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中说:"十二月腊日也……猎禽兽以岁终祭先祖,因立此日也。"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始改为十二月初八日为"腊八节",古时的春节实际上从这一天就开始了。民谣说:"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在佛教徒中称腊八为"成道节"。民间有熬粥供佛、馈送亲友邻居、自食,以及有来泡"腊八蒜"的风俗习惯。
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据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老北京的童谣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
扫房以后,全家就要开始筹办年货,请香蜡纸码、供品,写对联、剪窗花、买挂钱、年画、鞭炮……准备过年了。
灶神,俗称"灶王爷"。据《准南子》说,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清末明初以来,北京市面传有所谓善书,其中有"灶王爷"说:"灶王留下一卷经,念与善男信女听。我神姓张名自国,玉皇封我掌厨中。来到人间查善恶,未从做事我先清。"民间盛传:"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认为灶王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腊月二十四日都要去朝奏玉帝,报告所住之户的善恶言行,所以当二十三晚上给他送行时,就用江米或麦芽做成的糖来粘住他的嘴,"意为塞满口,使上天不得多言也"(《中华全国风俗志》),或贴上一副对联,要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以便"下界保平安"。
祭灶是旧历到来的信号,老北京人称"过小年"。童谣传:"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
年前的市肆
从头年的腊月十五日起街上便普遍进入春节的节日状态。《京都风俗志》记载:"市中卖年货者,棋布星罗。如案几笔墨,人从作书,则卖春联者,五色新鲜,千张弦目,则卖画副则以及芦棚鳞次,摊架相依,则佛花供品,杯盆杵臼。凡祭神日用之物,堆积满道,各处皆然"。点缀渲染节日气氛的行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各画棚子售年画;对子摊写卖联对、横批、门心、抱柱、斗方、春条、佛对;买挂钱的,卖元宝的,卖供花的,卖绒花、绢花的,卖松木枝、芝麻秸的,卖灯笼的,卖关东糖的,卖杂拌儿的,卖花炮的,……一应俱全。
除夕
旧历腊月三十日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人们送旧迎新的主要活动都集中在这一天进行,春节达到高潮,最为隆重、热闹。
为了点缀点景,烘托"纳福迎新"的气氛,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门心、请条,用红纸写上"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抬头见喜"、"全院生辉"、"槽头兴旺"、"宜入新年,福在眼前,合家欢乐,人口平安"、"招财进宝"、"黄金万两"等喜庆、吉利话。还要贴门神,贴挂钱等。 )
过去老北京90%的人家常年供有佛龛或神像,到年禧,要在佛龛神像前上供,供品有蜜供、套饼、面鲜、水果、百果、花糕、年糕年饭、素饺子或馒头等蒸食、素炒菜等。家宅六神,如灶王、财神、土地等都要上供、烧香。因灶王爷腊月二十三日焚化升天去了,这一天要请一张新的灶王爷像贴上,以便常年奉祀"保平安"。
年禧是还有祭祖的风俗习惯,以体现"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除夕晚上举行家宴。老北京小年禧饭菜吃喝,主食、菜肴都有传统的固定套子。主食以水饺为主。除夕晚饭家人要齐,所谓"团圆饭"。菜饭尽可能丰富些,预示来年丰衣足食,席间要多说彼此祝愿的话,充满欢乐气氛,这顿饭可以慢慢吃,有的一直吃到深夜,接下来"守岁"。
按传统习惯,饭后至夜间接神、拜年之前不能就寝,要"守岁"至次日凌晨,表示年老的人在辞旧岁之际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的有为祝老辈正年益寿的意思。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
接下来就是举行接神和团拜活动。
进入子时(夜十二点后)即可接神,由家中最老辈主持,按《宪书》上说明的元旦之日的喜神、财神、福神,以及阳贵、阴贵诸神的方位,主持人举香率众到院里向各方位依次叩首,表示接神,完成接神一套礼节程序后,全家进行团拜,首先给老祖宗磕头拜年,然后长辈们坐在堂上(或炕上)接受小子辈们的拜年,行头叩首礼,说些祝愿的吉祥话,长辈们照例要给未成龄的小辈们一些"压岁钱"。
元旦
正月初一日为元旦,亲友、同事中的"官客"(男人)互相拜年。"堂客"(妇女)要等到正月初六才能外出拜年。
清代,官员们元旦互相拜年,是一种不成文的礼节,又是逢迎上司、联络同事的机会。为减少往来途劳,兴行"团拜"。清·艺兰生《侧帽馀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孰乡情,诚善举也,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民国以后,机关、团体的"团拜"更为盛行。
民间的互相拜年范围很广,形式多样,如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母家拜年,其他近亲则不限前后;对同事、朋友礼节性的拜访,对人家欠情的作感谢性的拜访,对左邻右舍平时常有交往的作串门式的抱拳说"恭喜发财"等。
祭财神
财神是多阶层普遍信奉的神灵。正月处二早晨,老北京住户和商号都要祭财神。
开市
从初一到初五,街上的铺户都上起护窗板和一些绘有《水泊梁山》、《桃园三结义》、《精忠报国》等连环画的窗帘,表示过年休息。过了"破五"(正月初五日),年禧就基本上过去了,一些店铺就举"送神"礼,放鞭炮,在热烈的祝愿气氛中打开护窗门,露出事先贴好的"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红对联,开始正式营业了。
人日
旧历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这个古老的节日少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道教认为,"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马,始生人。"汉人东方朔的《占书》中说:"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认为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则谓吉祥,主一年出入顺利,人口平安,若阴晦则兆灾患。清代,北京人正月初七日有测阴晴的活动,"人日"这一天要吃春饼(一种双层的荷叶饼)卷"盒子菜"(酱肘子、小肚等熟肉菜),并且剪饼于庚院,叫"熏天"。但此俗流传范围越来越小,清末明初已不多见了。
顺星
顺星也叫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即顺星),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祭星时,要在案头、灶台、门坎、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并点燃,叫"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结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
上元
"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十五闹花灯",旧历正月十五日应是民间传统的"上元节",也叫:"元宵节"、"灯节"。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汉朝时就开始以正月十五应为"元宵节"。《史记》乐书云:"汉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祀,致明而终。"到了唐朝,崇尚老.庄,奉道教为国教,为祝贺道教的"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在正月十五的诞辰而举行祝节活动,元宵节又添上了道教色彩,成为佛、道两教特色的节日,活动有张灯、放焰火、吃元宵等固定形式。
张灯、观灯是元宵节日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罢灯"。明代有所谓"灯市",那时东城灯市口是灯与市合一的,清代将灯与市分开,但仍习惯叫灯市,实际上是灯会,属娱乐性质。那时,元宵夜市肆很讲究张灯,各家铺户争奇斗胜挂出大小、高矮、方圆形式不一的花灯,有纱绢、玻璃、羊角的种种差别,上面有绘人物的如《列国》、《三国》、《水浒》、《西游》、《封神》、《聊斋》等;有绘花卉,兰、菊、梅、桂、萱、竹、牡丹、芍药的;有绘禽兽,胫鸾凤龙虎,以及马、牛、猫、犬、虫、蟹鱼虾的,颜色鲜艳多异,形态逼真,品种繁多。从正月十三"上灯"开始,市面上就开始售多种不同形式的走马灯。《燕京岁时记》载:"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灯灭则顿止矣。"从这天起,小孩们成群结队提着灯笼四处游耍,无不欢天喜地。
上元之夜,万家空巷,纷纷上街观灯,"肘足相挨都不觉,布衣尘污贵人貂。"(《都门竹枝词》)形容当时观灯之盛。
放焰火也是上元夜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清·谢文翘《都门新年词》中说:"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
上元节的灯市历来有猜谜的活动,俗称打灯虎。这项活动很吸引人,猜灯谜可以使人增加知识,锻炼思维敏捷,活跃节日气氛。清人赵骏烈的《燕京灯市竹枝词》中说:"灯谜巧幻胜天工,不惜奇珍与酒红。多数才人争夺彩,夸长竞短走胡同。"说明当时灯市打灯虎的引人入胜热烈气氛。
上元节应节的食品是元宵,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燕京岁时记》云:"市卖食品,干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至今,北京人仍然保留着正月十五吃元宵的风俗习惯。
填仓
老北京俗传正月二十三日为"小填仓",二十五日为"大填仓"。清代,京师多大粮商米贩这时都要祭祀仓神,市民要买些米面、煤炭来充实自家的生活储备。清·《帝京岁时纪胜》栽:"当此新正节过,仓廪为虚,应复置而实之,故名其日曰填仓。"
其实,真正的"填仓"活动是在农村。郊区农民流传谚语说"填仓,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平时农民生活很苦,填仓节时吃顿小米干饭杂面汤就算不错了。正月二十五黎明,农村家家户户在院里或打谷场上用筛过的炊灰撒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圆圈,象征粮囤的意思。
龙抬头
旧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名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 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人们祈望龙抬头出来镇住毒虫。
当年老北京人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没处藏"的说法。人们出于对龙抬头出来兴云化雨并威镇百虫的祈望,二月二这天就尽量用龙来称呼食物和各种活动。如吃饼叫吃"龙皮",吃小饺叫吃"龙耳",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儿童这天剃头叫"剃龙头",妇女这天不做针线活计,说为避免伤了"龙眼"。
清明
清明是旧历的一个重要节气。清明扫墓祭祖的风俗由来已久。秦以前已经有扫墓的风俗,但不一定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从唐朝开始盛行起来。《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楹,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清明扫墓这个风俗习惯相传至今。旧时,北京人清明扫墓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因家庭经济等条件不同,祭扫方式也多有区别。去郊区扫墓,有的祭毕就地围坐聚餐引酒,有的放起风筝,有的用柳条编成罗圈状戴在头上,说"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既是扫墓又是春游,既寄对先人的哀思,又尽自己春之游兴。
端午
旧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老北京人习惯俗称为五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初"同义,"五"、"午"相通,按地支顺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日作"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亦称"端阳"。
端阳节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起源于江南,由来有多种说法,民间流传最广,最有影响的说法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楚大夫屈原。宋代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为"忠烈公",正式将五月五日端午节赋予纪念屈原的意义。抗日战争时又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
端午节时,在南方讲究举行"龙舟竞渡",在北京明清两代则讲究"熙游避灾"。初五日上午,群入天坛"避毒",天坛是祈年圣地、各胜,既仰仗天之神力避毒,又可游乐;过午,有的到鱼池或高粱桥、满井、草桥、积水潭等处"饮醵熙游"。
端午应节食品是粽子,一般是小枣粽子,蘸白糖吃。时令鲜品是樱桃、桑椹。糕点铺卖一种用模子刻出蛇、蜈蚣、蝎子、蜘蛛和蟾蜍图案的桃酥式的圆糕点,叫"五毒饼"。人们以这些时鲜和应节糕点用来上供或互相送礼。
北京人俗谓"善正月,恶五月"。因五月气候温热,易生病毒瘟疫,故用天师符和钟馗像来镇宅、驱避"邪祟"。清人柴桑《燕京记》云:"(端午)前数日,肆间用黄纸盖朱印,或绘天师、钟馗像,或五毒之形,人购而粘门上,以逐祟恶。"从五月初一起,各家还将菖蒲、艾草插在门的两旁,一曰"蒲剑",一曰"艾虎",也为辟邪驱瘟。为辟邪,京城端午时,人们还纷纷买蒲鞋穿上过节。
端午节还有"扔灾"一说。节前,手巧的妇女以五彩绫罗制成小虎、葫芦、樱桃、桑椹、瓜豆、葱、蒜形状,用彩线串起来,五月初一那天系于小儿的钗头或背上、胸前;小姑娘还用硬纸条叠成菱形"粽子",缠上五彩丝线,戴在身上,通称"葫芦"、"续命缕"。到了五月初五午时之后摘下来,连同贴在门楣上的剪纸葫芦揭下来,一起仍到门外,叫"扔灾"。
节日期间,人们还要饮黄酒,在小孩头上用雄黄画一"王"字,有的还用雄黄涂小孩的耳鼻孔,说是夏日能避蜈蚣等毒虫钻到耳鼻孔中去。
六月六
旧历六月初六本不为节,因时值盛暑物医霉烂损坏,因此,老北京上至皇室,下至黎民都有晾晒、洗浴活动的习惯。
六月六这一天如天气晴朗,皇宫晾辇舆、仪仗、典籍,庙宇举"晾经会",老百姓晾衣物、洗澡、洗发。民间相传,这一天晾衣衣不蛀,晒书书不蠹,家畜洗澡不生虱子,猫狗等家畜都要赶到河里洗个澡。前清光绪十年(1884年)以前,銮仪卫驯象所,历年都在这天设仪仗,以鼓乐前导,将象群赶到宣武门外西牐水滨去洗澡,观者如潮,颇为壮观。
郊区农民在六月六前后大都注意观察庄稼长势,说"六月六,看谷秀"。有的还把这一天称作"虫王节",在田间、庭院焚者致祭,祈望防止虫灾,保丰收。
七夕
旧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俗称"七夕"。相传是天上牛郎织女星一年一度过银河相会的时刻。旧时,民间有"乞巧"的习俗,称"乞巧节"。织女心灵手巧,曾在凡间把织布、绣花的技巧传授给妇女们,妇女们在七月七日晚上凡人相约,在庭院或花园里焚香拜银河、拜双星,默默祈祷自己的心愿,希望自己幸运,也心灵手巧起来,少女希望自己长的更美丽或嫁个如意郎君;少妇们则希望早生贵子或得到丈夫、公婆的宠爱。
早年,梨园(戏剧界)每值七夕,要演《鹊桥会》或昆曲《长生殿》,《天河配》等"应景戏"。
中元节
旧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与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同为古老传统节日。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地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员解厄水官洞阴大地诞辰。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佛教徒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盆会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间,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庙,有条件的,如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长椿寺等都举办规模不同的盂兰盆会和中元法会。民国以来,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处历年此时都有"追悼阵亡将士法会"。用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三台经,供着一个"海陆空军阵亡将士"的牌位,进行公祭。
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
中秋节
旧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称中秋节,团圆节,俗称八月节。旧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中,故名"中秋"。《周礼》曰:"中春昼,鼓击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据说中秋节在两汉时已具雏形,至唐代已兴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节日里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的风俗,明清以来的京师,此风一直沿袭不衰。
中秋多种果子成熟上市,有的老北京人直接称它是"果子节"。中秋节有家家户户吃月饼的传统习惯。节前,京城各大糕点铺都应时出售中秋月饼,以"自来红"和"自来白"为主,品种繁多。中秋节吃月饼,作为节日礼品互增亲友的习俗相传至今。
重阳节
旧历九月初九日,俗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这天又叫重阳节。远在三国时期,重阳的名称已经出现,魏晋以来,重阳节已成为中国人很重视的一个节日。
古时,重阳节活动很丰富,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等。明代皇宫自九月初一起吃花糕,九月九日重阳,皇帝亲自到万寿山登高。民间百姓也争相效仿,每逢重阳,人们便带上酒具、茶具到香山或灵显宫,报国寺的高阁上饮宴坐乐。
清代,北城居民多到真觉寺五塔金刚宝座台上登高。南城居民多到左安门内法藏寺弥陀塔去登高。此外,游人较多的是阜成门外钓鱼台。由于重阳节之后,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所以人们称此举为"辞青"。
登高,"辞青"时,照例都要野餐,主要是以松枝,松塔烧起火来,围坐一起吃烤肉,饮白酒、菊花酒助兴。文人墨客有即兴吟诗作词者。
民国以后,这种风俗逐渐淡薄,至三、四十年代,只留下老人们的传说,民间并无实际活动。重阳前后,民间仅留下了吃烤羊肉,涮羊肉和吃花糕的风俗。
寒衣节
旧历十月初一日为寒衣节,亦称冥阴节,是一年中的三大鬼节之一。老北京人照例要给亡故的祖先"送寒衣"。
清末明初,北京人大多沿袭旧俗,在十月初一以前就要到南纸点买寒衣纸。它是一种彩色蜡花纸,粉红色的印上白色图案,白色的印上青莲色的图案,黄色的印上红色图案,也有素色的,总之,只是象征性的东西。一般都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也有剪成衣裤状的,也有不剪,直接装在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焚火。
历书
旧时,十月初一日钦天监颁历。《燕京岁时记》载:"十月颁历以后,大小书肆出售宪书,衢巷之间也有负箱唱卖者。"
皇历即"宪书",亦称"通书"。清末明初,市面上贩卖所谓"大本新年历",上面印着《大清光绪全序通书》、《中华民国全序通书》。
通书日历以外的部分谓之"序",有的序多于正文。
甚至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子文》、《朱子治家格言》统统附上。民国以后,有当代伟人像,文明结婚仪式图等。
日历部分的表头上有火车表(仅站名顺序)和诸神、佛圣诞日期表。日历以阴历为单位。
人们买来这本通书后,首先用朱笔在封面上写上:"灯下无忌,夜观大吉"。
这种"通书"一直发行到1949年。
冬至
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观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旧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冬至之日,京师个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得第一大世纪。古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古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
冬至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以卜来年丰欠
Ⅳ 彝族歌曲送别
茉莉花 牧羊歌 兰花草 小夜曲 小白菜 兰花花 刨洋芋 走绛州 苏武牧羊 北京的金山上 北京有个金太阳 凤阳歌 凤阳花鼓 收秋 大红枣儿甜又香 ——芭蕾舞剧《白毛女》选曲 北风吹 ——歌剧《白毛女》选曲 二月里来 ——选自《生产大合唱》 五月的鲜花 ——话。
Ⅵ 关于母亲的歌
1、妈妈的歌 邓丽君
2、烛光里的妈妈 毛阿敏
3、妈妈的吻 朱晓琳
4、世上只有妈妈好 优必胜
5、沉默的母亲 苏芮
6、母亲 阎维文
7、最美的女人是妈妈 宋祖英
8、童年的歌 蔡国庆
9、妈妈 吴建豪
10、慈祥的母亲 亚东
11、世上只有妈妈好萧芳芳
12、天之大毛阿敏
13、儿行千里 刘和刚
14、妈妈说 周渝民
15、妈妈我很好 安以轩
16、爸爸妈妈 王蓉
17、可爱女人 周杰伦
18、给母亲 郑秀文
19、母亲你在何方 杨耀东
20、妈妈的羊皮袄 黑鸭子合唱组
21 妈妈的小屋 成方圆
22 妈妈教我一支歌 殷秀梅
23 妈妈睡了 陈绮贞
24 妈妈我 朴树
25 妈妈与我 雷光夏
26母亲的手 蔡幸娟
27亲爱的妈妈 刘德华
28送给妈妈的茉莉花 宋祖英
29最美的女人是妈妈 宋祖英
30 沉默的母亲 苏芮
31 慈祥的母亲 亚东
32 很想当妈妈 卢巧音
33 怀念妈妈 余天
34 两个妈妈 王识贤
35 妈妈 汪峰
36 妈妈 彝人制造
37 妈妈,儿远在天涯 王橹窗
38 妈妈的爱有多少斤 阿牛
39 妈妈的黑头发 荣嘉华
40 妈妈的老情歌 欧得洋
41 妈妈的眼睛 黄韵玲
42 妈妈对不起 赵小兵
43 妈妈留给我一首歌 郑绪岚
44 妈妈谈恋爱 范冰冰
45 妈妈无怨的爱 王建杰
46妈妈哟 王瑞霞
47 母亲 罗大佑
48 母亲节快乐 艾可
49 母亲你在何方 金铭
Ⅶ 被爸妈抛弃了,想听听关于这样的歌
听妈妈的话
烛光里的妈妈
妈妈的吻
母亲 阎维文
念亲恩
妈妈我爱你 张含韵
妈妈再爱我一次
鲁冰花 甄妮
亲爱的妈妈 刘德华
刘德华 妈妈I LOVE YOU
世上只有妈妈好
妈妈的爱有多少斤
祝妈妈长寿.
我的好妈妈
送给妈妈的茉莉花.
比较适合大合唱的有:
彝人制造-妈妈.
Ⅷ 母亲节的歌有什么
1
听妈妈的话 周杰伦
2
烛光里的妈妈 毛阿敏
3
母亲 阎维文
4
世上只有妈妈好 优必胜
5
妈妈的吻 程琳
6
妈妈我爱你 张含韵
7
妈妈 吴建豪
8
懂你 满文军
9
爸爸妈妈 王蓉
10
真的爱你 beyond
11
亲爱的妈妈 刘德华
12
妈妈的爱有多少斤 阿牛
13
念亲恩 陈百强
14
慈祥的母亲 亚东
15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16
白发亲娘
17
沉默的母亲 苏芮
18
妈妈 汪峰
19
最美的女人是妈妈 宋祖英
20
妈妈的歌 邓丽君
21
感恩的心 欧阳菲菲
22
妈妈教我一支歌 殷秀梅
23
妈妈留给我一首歌 郑绪岚
24
母亲节快乐 艾可
25
告诉妈妈 陈升
26
妈妈的黑头发 荣嘉华
27
妈妈的话 陈小春
28
妈妈的脸 刘德华
29
妈妈的吻 朱晓琳
30
妈妈睡了 陈绮贞
31
妈妈说 周渝民
32
想起老妈妈 于文华
33
远去的母亲 德德玛
34
送给妈妈的茉莉花
35
草帽歌 阿强
36
妈妈 彝人制造
37
母亲 罗大佑
38
母亲的手 蔡幸娟
39
思念母亲 阿穆隆
40
我的好妈妈
41
儿行千里 刘和刚
42
儿行千里 王宏伟
43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44
妈妈 红豆
45
妈妈与我 雷光夏
46
母亲 布仁巴雅尔
47
娘心 邓丽君
48
七子之歌 容韵琳
49
世上只有 容祖儿
50
我的爸爸妈妈 twins
51
祝福妈妈 童彤
52
爸爸妈妈 张栋梁
53
草帽歌 刘欢
54
好妈妈 林子祥
55
很想当妈妈 卢巧音
56
妈妈的小屋 成方圆
57
母亲 黑骏马
58
母亲 腾格尔
59
世上只有妈妈好 儿歌
60
晚安母亲 陈升
61
伟大的妈妈 王建杰
62
我永远爱您
63
献给妈妈的歌
64
只要妈妈露笑脸
65
a song for mama boyz ii men
66
ma ma
67
miss mama
68
爸妈的话 成龙
69
党啊亲爱的妈妈 殷秀梅
70
感谢 黄品源
71
火柴天堂 齐秦
72
妈妈的花环 常安
73
妈妈的老情歌 欧得洋
74
妈妈的羊皮袄 黑鸭子合唱组
75
妈妈对不起 赵小兵
76
妈妈请你也保重 蔡琴
77
妈妈谈恋爱 范冰冰
78
妈妈我爱你 麦子杰
79
梦中的母亲 莫尔根
80
母亲教我的歌 优必胜
81
女人花 梅艳芳
82
世上只有妈妈好
83
我的母亲 范海荣
84
我想更懂你 潘玮柏
85
祝福妈妈 范海荣
86
ma ma 袁泉
87
mama mama 张韶涵
88
miss mama 林志炫
89
哎呦妈妈
90
慈祥的妈妈
91
怀念妈妈 杨耀东
92
两地书母子情 阎维文
93
妈妈 我很好
94
妈妈,我爱你
95
妈妈的背影
96
妈妈好 董运昌
97
妈妈请你也保重 杨耀东
98
妈妈无怨爱
99
妈妈再爱我一次
100
母亲节的礼物
101
母亲你在何方 杨耀东
102
母亲你真伟大 董运昌
103
母亲我爱你 杨耀东
104
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董运昌
105
我想更懂你 潘玮柏苏芮
106
献给母亲的歌
107
有你的地方是天堂
108
祝妈妈长寿
109
大海 张雨生
110
给母亲 郑秀文
111
怀念妈妈 余天
112
吉祥三宝 布仁巴雅尔
113
今天是你的生日 钟立风 妈妈
114
可爱女人 周杰伦
115
鲁冰花 江淑娜
116
妈妈,儿远在天涯 王橹窗
117
妈妈不要怕 阿贵
118
妈妈的吻 蒋小涵
119
妈妈的眼睛 黄韵玲
120
妈妈好 张德兰
121
妈妈教我的歌 蔡幸娟
122
妈妈留给我一首歌 郑钧
123
妈妈我 朴树
124
妈妈我很好 安以轩
125
妈妈哟 王瑞霞
126
妹妹 蔡卓妍
127
母亲 李慧珍
128
母亲你在何方 金铭
129
牧人妈妈 腾格尔
130
世上最是母亲亲 冯晓泉
131
为了谁 祖海
132
小背篓 宋祖英
133
小时候 南拳妈妈
134
再见吧妈妈 刀郎
135
爸,我回来了 周杰伦
136
家 南拳妈妈
137
老爸老妈 徐子崴
138
两个对我恩重如山的女人
139
两个妈妈 王识贤
140
两个女人 梅艳芳
141
鲁冰花 郭彪
142
妈妈 关牧村
143
妈妈 万晓利
144
妈妈的歌 王菲
145
妈妈的吻
146
妈妈我不哭了 邝美云
147
妈妈无怨的爱 王建杰
148
母亲河
149
天下父母心 谭晶
150
烛光里的妈妈 常安
希望对你有帮助。
Ⅸ 歌颂母亲的歌曲有哪些
《听妈妈的话》 周杰伦
《爸爸的草鞋》
《妈妈我爱你》 张含韵
《懂你》 满文军
《烛光里的妈妈》 毛阿敏
《母亲》 阎维文
《妈妈》 彝人制造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老鸟小鸟
世界只有妈妈好
以父之名
我有一个好爸爸
父亲
常回家看看
白发亲娘
世上只有妈妈好
母亲节快乐
母亲教我的歌
给母亲的信
献给母亲的歌
母亲像月亮一样
母亲我为你骄傲
父亲和我--腾格尔
父亲你是安静的
不相识的父亲
父亲的来信
永远我都会记得-郭富城
献给全天下父亲的歌
父亲节分享
我爱父亲
Ⅹ 好听的琵琶曲
琵琶考级书上有记载的:《琵琶语》《阳春白雪》《彩云追月》《浏阳河》《大浪淘沙》《赶花会》《金蛇狂舞》《旱天雷》《步步高》《欢乐的日子》《新春乐》《采蘑菇的小姑娘》《歌舞引》《倒垂帘》《天山之春》《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梅花三弄》《火把节之夜》《龙船》《彝族舞曲》《新翻羽调绿腰》《春到沂河》《十面埋伏》《渭水情》《春雨》《霸王卸甲》《江南三月》《狼牙山五壮士》《草原小姐妹》《春蚕》《天鹅》《诉》《天池》《茉莉花》《送我一支玫瑰花》
网上流传的:《春江花月夜》《昭君出塞》《雨碎江南》《天涯歌女》《云山春色》《月下佳人》《高山流水》《月之殇》《沉鱼·西施浣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