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石碑
⑴ 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石碑在哪里
王城公园
⑵ 汉牡丹园的汉牡丹五奇
一、年代久远。
汉代时期已有记载距今已2000多年。早于洛阳唐代牡丹500多年,早于荷泽明代牡丹1400多年。堪称华夏一绝,世界之最。(注:洛阳唐代牡丹或荷泽明代牡丹并不是单株存活至今的,只是从那时兴起种植的,一般牡丹寿命不过几十年,超过百年的稀少)
二、同株异花。
在同一株汉代牡丹上可开出花色不同,花型不同,层次不同的牡丹花。有荷花型、菊花型、千层台阁型。
三、异地不活。
汉代牡丹只能在这个池内栽培,离开此地,则不能成活。1937年后,日寇侵华期间,驻县日军头目妄图独霸名花,曾两次派人深挖,连根带土运回日本栽种,虽然浇水施肥,百般侍弄,汉牡丹仍以死抗争,枯萎而亡。汉代牡丹遭此劫掠,枝叶干枯,数年不发。直到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后,汉牡丹才根枝复生,鲜花又开。因此人们又称赞汉牡丹有民族气节,是爱国神花。后来又有人进行移栽,仍旧未能成活。
四、不解之迷。
既有古代神话(入地成花,牡丹救主),又有现代不解之迷:在清代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驾崩那一年,曾开过两朵白花。一九七六年又开了三朵白花,就在那一年,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毛泽东主席相继去世。
五、素有灵气。
清光绪十六年的石碑上,就记载着柏乡汉牡丹“素有灵气”。从老一辈就流传着“花开知国事,花盛则年丰,花衰则年欠”的说法,至今百姓“观花问事”之风仍盛。
⑶ 菏泽的名胜古迹
菏泽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厚,除了“曹州牡丹甲天下”之外,而其人文资源显得尤为厚重。游览菏泽境内著名景点,诸如尧王墓、孙膑故里、秦王避暑洞、永丰塔、宋江故里、观音寺塔、单县牌坊以及位于定陶县城北6公里处的仿山古墓群等,都会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曹州牡丹园:由菏泽市牡丹区牡丹街道办事处的赵楼、李集、何楼和毛胡同4个村的牡丹园连缀而成,因菏泽古称曹州,故名。全园面积80公顷,是目前世界上品种最多、面积最大的牡丹园,拥有新老品种3类6型8大色达480多个。每年4月22日至28日被定为“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常有上百万的国内外游人慕名前来赏花。而蒲松龄先生所著《聊斋》中的《葛巾》篇,即以牡丹名贵品种“葛巾紫”之名,塑造了善良多情的花仙葛巾娘子。
牡丹园南北两座牌楼式大门门楣均高悬舒同先生书写的“曹州牡丹园”五个大字。花园分东、西、北三个观赏区。观花楼前,有溥杰先生手书“天下第一香”和舒同大师手迹“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石碑;另有牡丹仙子的塑像。每年谷雨前后园内花海一片,登楼举目四望,五颜六色的牡丹花犹如彩浪奔涌,但见:红牡丹艳若蒸霞,粉牡丹色香兼备,白牡丹清纯高雅,黄牡丹姿色绝伦,绿牡丹色奇出众,紫牡丹雍容华贵,蓝牡丹姿容清香,黑牡丹墨中透红。徜徉在华丽高贵的万花丛中,使人想起当年百花均摧眉折腰,独有牡丹坚贞不屈、宁可被贬也不向权贵低头的高贵和它众多美丽而神秘的传说,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附近还有百花园、古今园与之相呼应,倍受国内外游人喜爱。每逢牡丹节期间,游人如潮,盛况空前。
曹州书画院:位于菏泽城区广福南街西侧,建于1985年,占地1.6公顷,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为菏泽书画研究、收藏、展览活动的中心。书画院建筑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园林风格,建有展厅、创作楼、晃媚版画艺术陈列馆、赵登禹纪念馆、曹州书画家作品陈列馆、曹州碑廊和艺苑宾舍等,收藏作品近2000幅。院内曹州碑林有碑刻400余块,碑文作品以当代全国著名书法家的墨迹为主。画院西南、东墙内侧建有碑廊,全长160米。画院内还建有亭台、假山、喷泉及各种花卉,景观幽雅。
⑷ 凤凰牡丹砖雕什么寓意
周口关帝庙,位于河南 周口市颍河北岸,是“豫平原保存较好,建筑艺术价值较高的古建筑群”。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号称“周口八景之冠”。它犹如一段凝固的历史,记载着昔日周家口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鼎盛。关帝庙本名“山陕会馆”。始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乾隆、嘉庆时多次扩 修,至道光十六年(1832年)全部建成,前后历时145年。东西宽105米,南北长158米,面积达12590平方米,占地20余亩。整座建筑群沿南北中轴线,分三进院落纵深布局,结构严谨,极富神韵。 清代文人高麟超在《洗凡文抄?陈游纪胜》中欣然赞:“关圣帝装塑威严,双石坊镂刻精妙,春秋阁飞檐建瓴,铁旗杆直插云霄,集公输之巧,荟冶炼之精……胜迹也!
整个建筑群占地21000平方米,为三进院落,仿宫殿式。照壁、山门、钟鼓二楼,左右铁旗杆、石碑房、碑亭、药王殿、灶君殿、东西廊房、财神殿、酒仙殿、东西看楼、东西庑殿、老君殿、马王殿、温神殿及客舍、工作房等建筑,分列于中轴线两侧,遥相对应。庙内古柏参天,环境清幽,碑碣林立,殿堂秀丽,是河南省最大的关帝庙,这座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才能和智慧的古建筑群,布局严谨精巧,殿堂宏伟壮观,雕刻精湛瑰丽,装饰富丽华美,素以其巧夺天工的艺术雕刻著称于世。它集民间建筑艺术之大成,在建筑构件上巧妙的运用木雕、石雕、砖雕、琉璃、彩绘和铸铁等工艺,融合了园雕、高浮雕、镂雕、阴刻等不同技法,使一件件作品造型完美,形象传神,木雕、石雕、砖雕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工艺之精湛,居当时中原之冠,突出反映了清代中晚期那种追求精雕细琢、装饰华丽的社会风尚。建筑装饰的题材中大量采用了“二龙戏珠”、“凤凰牡丹”、“五福捧寿”、“加官进爵”、“金玉满堂”等各种吉祥如意图案;“八仙过海”、“竹林七贤”、“天马行空”、“喜上眉梢”等各种神话故事;“王祥卧冰”、“张良进履”、“刘海戏金蟾”、“白状元祭塔”、“鲤鱼跳龙门”、“喜鹊闹梅”、“狸猫戏蝶”、“马上封猴(候)”等传说故事;以及珍禽异兽、山水花卉、人物仙灵等,是封建社会中传统伦理道德的形象反映。关帝庙犹如一段凝固的历史,记载着昔日周家口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鼎盛;它象一棵璀璨的艺术明珠,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人,来此观瞻和研究。
⑸ 洛阳牡丹园哪个最好
洛阳市国家牡丹园最好。
国家牡丹园所在区域,为中国牡丹的原生地。是隋朝西苑、内唐朝神都园,北容宋董事西苑的旧址。
更涵盖了姚黄、魏紫等名品,实在是大开眼界;若进入温室展馆就加10元,出乎意料的惠民。另外园内还有牡丹品种的图片及介绍,具有实在的学习价值;总的说来:当真是不虚此行,来这里来对了。
⑹ 李清照《金石录序》全文
金石录后序
〔宋〕李清照
〔原文〕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甗、鬲、盘、彝、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呜呼!自王涯、元载之祸,书画与胡椒无异;长舆、元凯之病,钱癖与传癖何殊?名虽不同,其惑一也。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礼部侍郎,候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三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栗。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缺,本不讹谬者,輙市之,储作副本。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府,己酉春三月罢,具舟上芜湖,入姑熟,将卜居赣水上。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涂中奔驰,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痁。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屦之意。葬毕,余无所之。
朝廷已分遣六宫,又传江当禁渡。时犹有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器皿、茵褥,可待百客,他长物称是。余又大病,仅存喘息。事势日迫,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从卫在洪州,遂遣二故吏,先部送行李往投之。冬十二月,金寇陷洪州,遂尽委弃。所谓连舻渡江之书,又散为云烟矣。独余少轻小卷轴书帖,写本李、杜、韩、柳集,《世说》、《盐铁论》,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三代鼎鼐十数事,南唐写本书数箧,偶病中把玩,搬在卧内者,岿然独存。
上江既不可往,又虏势叵测,有弟迒,任勅局删定官,遂往依之。到台,台守已遁;之剡,出睦,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庚戌十二月,放散百官,遂之衢。绍兴辛亥春三月,复赴越;壬子,又赴杭。先侯疾亟时,有张飞卿学士,携玉壶过视侯,便携去,其实珉也。不知何人传道,遂妄言有颁金之语,或传亦有密论列者。余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赴外庭投进。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并写本书寄剡,后官军收叛卒取去,闻尽入故李将军家。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惟有书画砚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榻下,手自开阖。在会稽,卜居士民钟氏舍。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余悲恸不已,重立赏收赎。后二日,邻人钟复皓出十八轴求赏,故知其盗不远矣。万计求之,其余遂不可出,今知尽为吴说运使贱价得之。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耶!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輙校勘二卷,题跋一卷。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绍兴二年、玄黓岁壮月朔甲寅,易安室题。
——选自吕无党抄本《金石录》,参校李文辑《漱玉集》
⑺ 5.1的时候去游客为什么要摸"花港观鱼"的题字石碑
取其“吉祥有余”的寓意
花港观鱼(Viewing Fish at flower harbor)
花港观鱼地处苏堤南段西侧,前接柳丝葱茏的苏堤,北靠层峦叠翠的西山,碧波粼粼的小南湖和西里湖,像两面镶着翡翠框架的镜子分嵌左右。早在南宋时,有一条小溪从花家山经此流入西湖,这条小溪就叫花港。当时,内侍官卢允升在花港侧畔建了一座别墅,称为“卢园”。园内叠石为山,凿地为池,畜养异色鱼,于是游人萃集,雅士题咏,称为“花港观鱼”,成为西湖十景之一。乾隆帝曾题诗赞道:“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
旧时的花港观鱼只有一池、一碑、三亩地。后经扩建,全园面积近三百亩。园内景观由鱼乐观、牡丹亭、花港、草坪和丛林几个部分组成,鱼乐园是全园的主景。鱼乐园中放养着数万尾金鳞红鲤,游人在观鱼池的曲桥上投入食饵或鼓掌相呼,群鱼就会从四面八方游来,争夺食饵,纷纷跃起,染红半个湖面,以为胜观。在这里纵情鱼趣,真是鱼跃人欢,其乐融融。
唐长庆年间(公元821-824年),开元寺僧惠澄自长安获得一枝牡丹携回寺里栽种,杭州自此始有了牡丹。现在,杭州牡丹要以花港观鱼的牡丹园最为繁盛了,有“酒醉杨妃”、“娇容三变”等品种,千姿百态,绚丽多姿,别有情趣。牡丹割成十几个各具形态的小区。小区里面,栽种着数百株色泽艳丽的牡丹,从高处俯视,但见大大小小的花坛间红夹绿,那灿若云锦的牡丹花千姿百态,斗奇竞态妍,令人流连忘返。园内植物配置精致,四季有应时之花,八节有长青之树,发展了“花”、“港”、“鱼”这一名胜的特色。
花港观鱼公园位于苏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与小南湖之间的一块半岛上。南宋时,内侍官允升曾在离这里不远的花家山下结庐建私家花园,园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养五色鱼以供观赏怡情,渐成游人杂沓频频光顾之地,时称卢园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宫廷画师创作西湖十景组画时将它列入其中。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烨驾临西湖,照例题书花港观鱼景目,用石建碑于鱼池畔。后来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时,又有诗作题刻于碑阴,诗中有句云:“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
今日花港观鱼是一座占地二十余公顷的大型公园,全园分为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个景区。
⑻ 洛阳的牡丹公园一个门口有块石碑,上面写了王维的诗句,求助,是什么
红牡丹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⑼ 画壁有一情节是朱孝廉率众姐妹就牡丹遇到的那个被一块石碑压住的那个似龟的叫什么
贔屃
⑽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通高37.94米,正面(北面)碑心是一整块花岗岩,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60.23吨。上面刻有毛泽东同志1955年6月9日题写的八个金箔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石碑背面由7块石头组成,石碑内容为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撰写的150字小楷书。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中心,位于天安门南面463米处,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公元1840年以来为抗击国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在各种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而修建的。
(10)牡丹石碑扩展阅读: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背景:
人民英雄纪念碑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十分关心的事情,是在直接指示下完成的。史料中有一篇毛泽东的珍贵文字说明。
事情缘于朱启钤、章士钊、叶恭绰三位民主人士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后,向毛主席提出了对纪念碑设计的新意见,如:浮雕史料要精心挑选,而且不能省略建国的图片;浮雕的材料可以用铜铸造;整个人物应该重新考虑。
每一部分的图案都应该分开选择,明清时期的王朝图案精致而柔弱,所以不宜多用。泽东主席看到建议后,批示:“彭真同志,此件请付委员会讨论并邀建议三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