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特征
『壹』 《牡丹亭》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作品的语言“奇丽动人”,富于表现力。在曲调上,不少地方突破了南北曲的旧格律。《牡丹亭》在当时影响很大,“《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贰』 《牡丹亭》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牡丹亭》的语言也独具一格,兼具本色与文采之长,熔铸了唐诗、宋词、六朝辞赋的华丽优美,又继承了元杂剧的自然真切和生动传神。深得后人的赞赏。
『叁』 《牡丹亭》有哪些特点
《牡丹亭》这部剧是我国戏剧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充分发挥了创作的艺术想象。全剧曲词优美动人,说白也句句精彩。《牡丹亭》自明代以来,各种版本,包括点评本、改本极多,流传甚广。
『肆』 牡丹亭的结构特点
在《牡丹亭》中,汤显祖通过编织梦和醒、死和生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突显出理想与现实、情与理之间的矛盾。作者十分喜欢写梦,也十分擅长于写梦。在他人的四部戏剧作品中,“梦”都是故事结构中的重要环节,并由梦而搬演出一场场曲折离奇、引人入胜、感人肺腑的戏来。汤氏在解释他的剧作中为什么都离不开梦时说:“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汤显祖集》卷四十七《复甘义麓》)。这是说,梦是情的反映,写梦也就是写情。所谓“因情成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一个人的事,梦中的景象也只有做梦者自己知道,因此,梦中之境不需要有任何的掩饰。梦境是人们内心最真实情感的表露,一个美丽的梦通常是一个人的追求和向往的反映。
汤显祖正是运用了梦的这种特点,按排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梦境。柳梦梅的梦写得十分简单,只是通过他自己的叙述交代一下,为以后他与杜丽娘的相会设一伏笔。而对杜丽娘梦则编写得细致入微,有声有色。剧本《惊梦》一折,从丽娘游园写起,细致地描述了她如何因园中之景而引发起埋藏于内心深处的感情。其中,[山坡羊]一曲,丽娘倾吐内心之幽怨,情真意切、缠绵悱恻,听者将无不为之动容。丽娘正是由此“情”因而进入梦境的。接着,在梦中,丽娘在美丽的花园里见到了她心目中向往的情人。其间虽然免不了少女初次与异性接触的羞涩,但她却大胆地投入情人的怀抱,两情交融,畅其欢快。然而,正当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难舍难分之时,却被杜母的到来而打断,而且当她醒来之后,立即遭到了杜母的严辞教训,要她遵循“女孩儿只合香闺坐”(《慈戒》一折中杜母语),不得超越礼教藩篱一步。这里,汤氏通过这一梦一醒的情节安排,显示了理想与现实、情与理的强烈对比,激发起人们对“恒以理相格”的现实生活中封建礼教的抗争。
『伍』 昆曲《牡丹亭》的特点急!!!
1、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专教和要属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2、 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害人,展现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生活。
3、优美的文字和唱词,情景交融地委婉地表达了主人公伤感情怀,成为千古绝唱。
『陆』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艺术特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 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广为流传,汤显祖在这个话本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把小说的传说与明代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用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唱词及场景设计,表现了两个年轻人追求个性自由、自由恋爱反封建礼教的爱情故事。年轻貌美的杜丽娘,生长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连白日瞌睡也被斥责为违反家规,有伤风化。然而,青春的冲动,是封建家长和老师阻止不了的。杜丽娘在丫鬟的怂恿下,趁父母不注意,偷偷跑到花园里游玩,并触景生情,伤感自己韶华将逝,未成佳配。回到书房,做了一梦,梦见自己遇到一英俊书生,并向她求爱,俩人云雨和谐,爱得十分热烈。但是,好梦不长,被她娘看到白日瞌睡,大声呵斥她,令她从梦中醒来。从此,她郁郁寡欢,一病不起。后来,死掉了。她被埋在后花园中。三年后,一个叫柳梦梅的书生,赶考,住在小姐坟丘附近。柳公子正是她梦中遇见的书生。杜丽娘以鬼身与柳公子夜间相会,恩情意浓。后来,她告诉公子,自己不是人身,如果公子不弃,就来掘坟,她的灵魂和肉身就可合做一处,与公子成为堂堂正正的夫妻。柳公子和守坟的四姑,掘开坟墓,并把自己的阳气吹入杜丽娘的口中,杜丽娘活了过来。最后,柳梦梅考取了状元,并让皇帝钦点与杜丽娘成亲,与杜丽娘的父亲母相认。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是浪漫主义理想化的虚构,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升华。因而,让人读了感慨万千,拍案称奇。第二, 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害人,展现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生活。 作品《牡丹亭》,还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对杜丽娘的残害。逼得活生生的一个妙龄女子,害春病而死。而杜丽娘的死,也是封建时代千万个女子命运的悲剧,是时代悲剧的缩影和典型代表。作品,批判了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不近人情,只知道用封建礼教苛求自己的女儿。当官,他基本是个清官好官,劝农民种桑麻,但是后来遇到了金兵围城,虽有保护城中百姓之心,但无破敌之力。最后,不得不靠老学究陈先生写一封信,给前来围城金兵头领的夫人,用反奸计,破围。当柳梦梅前来认岳父,杜宝这个不近人情的人把中了头名状元的柳梦梅抓进牢中吊打,不肯承认女儿能够还魂的现实。至到,皇帝亲自考问杜丽娘和柳公子,才使一家骨肉团圆。杜丽娘的母亲,也是一个不近人情的母亲。只知道女子要守封建妇道,不知道这种封建礼教残害的正是自己的亲骨肉。作品,还用大量的篇幅,展现了社会的动荡,民不聊生,战火不断,生灵涂炭。这种现实主义的手法,使作品赋予了时代的活生生的现实基础。因而使故事有了合理性。第三, 优美的文字和唱词,情景交融地委婉地表达了主人公伤感情怀,成为千古绝唱。 《牡丹亭》的文字非常优美,特别是第十出《惊梦》小姐游后花园一段唱词,情景交融,委婉地表达了杜丽娘此时的伤感情怀。[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这韶光贱!” 又如,杜丽娘内心向往个性解放,要求追求幸福,她的独白表达了心境:[江儿水]“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 这些词句,都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感动着中外读者,也丰富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
『柒』 《牡丹亭》的艺术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尤其是汤显祖的《牡丹亭》表现了至情、至趣的生死恋歌,这些都是上层知识分子的内心独白,在这一点上,后来的昆部也无法与之比肩。上层文化人的介入,使昆曲具有了独特的美学格调。它不同于关汉卿及王实甫以降的伸发的悲剧美,昆曲更多地构架在意境的营造及诗意文词的运用上,有些唱词的段落可与往年的诗词媲美。而且多数昆曲作品在编剧技法上也很优越。唱腔上则有音乐格局的婉转变化,演唱节奏顿挫疾徐的控制,器具的相应搭配,取得雅趣柔丽,幽艳妩媚,一唱三叹的艺术美,营造了诗意与抒情的审美效果。其二,家庭戏班及戏曲理论研究高潮的出现。明代士大夫蓄养家班家乐成为时尚,文人雅士把唱清曲看作一种风雅之事竞相效仿。李渔曾指出“欲唱好曲者,必先求明师讲明曲意,师或不解,不妨转向文人,得其义而后唱。”正是有了文人雅士及高层知识分子的参与昆曲形成了文学性极强的特征,它的剧本集诗、词为一体,辞藻华丽,典雅优美,声腔独特,特别讲究合声和格律,表演舞蹈性强,姿态奇妙。昆曲的这种审美方式如此强悍地闯入许多上层家庭的内部,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生活嗜好,这是很罕见的。我们首先要弄清这个事实,我们不能用社会学和历史学来取代戏剧学,如果把家庭戏班看成是士大夫在“世纪末”的腐朽的生活方式,那就不能真正认识昆曲所显现给我们的解释学深层机制。从戏剧学角度上看,家庭戏班的呈现,表明了它的渗透力,以及它在中国中央集权的宗法伦理社会结构之间的深层对应关系。
『捌』 《牡丹亭》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牡丹亭》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作者热情奔放地赋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杜丽娘经历了现实、梦幻与幽冥三个境界,这显然是作者幻想的产物。
『玖』 简析汤显祖《牡丹亭》思想上的时代特征
《牡丹亭》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据作者说,其题材来源是多方面的,内其中明代话本《杜丽娘慕容色还魂》影响最大。汤显祖对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的加工改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杜宝等人的卫道士立场;二是改变杜、柳门当户对的关系;三是改话本杜丽娘封建淑女色彩为叛逆女性;四是强调追求自由爱情的艰难曲折。使这一传统的“还魂”母题具有了崭新的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