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牡丹诗
A. 吴昌硕 《牡丹》的简介 注意。不是《牡丹水仙》。只是《牡丹》 好的加分。急用,!!!!!!!
是幅水墨牡丹,吴昌硕同类作品中颇为少见。两大朵牡丹花,分成上下两组,又通过碎叶交织穿插,把两组牡丹合为一整体。两朵牡丹一水墨一线勾,变化有致,顶置花蕊,含苞待放。凌空枯枝回转,与牡丹形成枯湿轻重对比,下斜一支,破空而出,临风摇曳,又与顶上枯枝遥相呼应,两相回抱,整体之中富灵动,这样的造型唯有吴昌硕有之,直出自篆刻布白。用笔浓淡枯湿,水墨交融,虽未设色,却是五色交映,淋漓写去,不减俏丽风采。题句云:“闻说燕支山夺去,故将墨汁貌花王。”可谓画意、诗意恰到好处
B. 求牡丹水仙图的诗词
吴昌硕的《牡丹水仙图》,其题诗有些字辨认不清,貌似是:
如赋洛神,如调清平,声爵称寿,雅歌吹笙,祝彼华堂,枫树不生。
C. 寒酸一味出无车,身闲乃画富贵花.指哪种花
①只爱柴桑处土家,霜丛载酒问寒花。秋窗闲却凌云笔,自写东篱五色霞。
②倚竹佳人翠袖长,天寒犹著薄罗裳。扬州今日红千叶,自是风流时世妆。
③寒酸一尉出无车,身闲乃画富贵花。胭脂用尽少钱买,呼婢乞向邻家娃。
④微雪初消半月池,篱边遥见两三枝。清香传得天心在,未许寻常草木知。
1菊花(其中典故:东篱为陶渊明种菊之所,其有诗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芍药(其中典故:"扬州近日红千叶,自是风流时世妆",姜夔有词为<扬州慢>,其中有句为"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即芍药
3牡丹(平生不做寒酸相,错被人呼富贵花.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4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可以帮助你了解)
牡丹是富贵花,设色的牡丹尤其深受市民阶层的欢迎。不过作为传统文人画家的吴昌硕对牡丹有特殊的看法,他说:“有色无香,大似不通文墨美人,尊为花王,贮之琼台金屋,侥幸太过”,表现出不羡富贵的清高品格。
“酸寒一尉出无车,身闲乃画富贵花。燕支用尽少钱买,呼婢乞向临家娃”,“酸寒一尉穷书生,名花欲买力不胜。天香国色画中见,荒园只有寒芜青。”这些牡丹图上的题诗其实道出了画家勉为其难的心声。在以牡丹为画题的作品中,吴昌硕常将牡丹与水仙顽石并置,除了取富且贵兮寿而康之意,还有富贵神仙、天香凌波或玉堂富贵的祝愿。从作于1919年的牡丹图上“富贵神仙浑不羡,自高唯有石先生”的题诗来看,吴昌硕对中国文人“富贵不能淫”的传统气节始终是念念不忘的。
此作一反通常将牡丹与水仙并置的做法,却在画面下方纯以水墨写就数枝牡丹。巨石之上,几株牡丹有的盛开,有的含苞待放。花朵艳丽,红黄相间,光彩夺目,硕大的花朵在枝壮叶茂的映衬下显得风姿绰约。相形之下墨色牡丹水墨氤氲,浓淡相间,上下对照可谓雅俗相谐,相得益彰,热烈中不乏清逸之致。这是久居上海的吴昌硕发展出来的一种雅俗共赏的大写意花卉风貌。《缶庐别存》有言:画牡丹易俗,水仙易琐碎,惟佐以石可免二病。石不在玲珑,在奇古。人笑曰:此仓石居士自写照也。画家在作品中往往是寄寓了很深切的用意的,墨色的牡丹和顽石谁能说就不就是画家自身形象的隐喻呢?但总的来说,洋溢画面的是饱满向上气势,是一派磅礴的气象。
D. 吴昌硕牡丹水仙图轴主要内容
这幅图轴上署名的作品,题为“梅生沈老伯大人德配伯母周夫人七十双寿,俊卿敬画”。吴昌硕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吴昌石”朱文印的落款,赋予了作品深厚的艺术价值。
画面中的牡丹采用没骨积染法描绘,笔触轻盈飘逸,展现出牡丹旺盛的生命力。墨色与水分的巧妙融合,突显了牡丹的高贵而不傲娇,艳丽而不失雅致,彰显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反观之,水仙则以白描双勾法刻画,叶片的简洁线条与牡丹的艳丽形成了鲜明对比,呈现出淡雅的素净之美,仿佛洗净尘世繁华,揭示出真实之美。
牡丹与水仙的共生,营造出一种喜庆而宁静的氛围,吴昌硕借此图,表达了对长辈健康长寿的深深祝福。作为吴昌硕花卉画作中的杰作之一,这幅牡丹水仙图轴不仅展示了艺术家的高超技艺,更是情感与艺术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