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纸牡丹花
① 河南民间工艺有什么
问题一:河南的民间艺术有哪些呢?? 很多有内黄农民画、朱仙镇木版年画、灵宝皮影、大营剪纸、泥塑、木雕、根雕、烙画、陶艺、奇石造型、麦秆画等四十余个。河南三大地方戏:豫剧、越调、河南坠子
问题二:河南有什么特色工艺美术品? 开封的汴绣,花生糕,清明上河图
朱仙镇 年画
问题三:河南有哪些民间艺术 祭龙辟虫的龙抬头(二月初二)
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 或“青龙节”。这天,河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月二这一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间认为,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 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农历六月初一
农历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间比较重视的节日。在豫东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过小年的说法。特别是农村,更为重视。人们把这天当作庆祝丰收、祀求丰年的节日。这时, 麦子刚刚打下不久,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心头和眉稍。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 里摆上供桌,放上馍、枣山(馍的一种)和桃、李等五种瓜果,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 斗上贴红色的“福”字,然后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后,人们 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用肉、青菜、粉条、海带做成的“杂烩菜”。大人们在麦场里猜 拳行令,孩子们边吃边耍,十分尽兴。
农历六月初一过后,是六月初六,所以,有的人家干脆把六月初六的活动揉到六月初一来进行。六月初六,民间称“炒面节”、“望夏节”、“闺女节” 等,往往是相隔十里(5公里)八里(4公里),风俗就不大一样。不管怎样,节日就是吃、玩、走亲戚。而且这些节日都与出嫁的姑娘有关。农村的各家各户,在六月初一至初六其间,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后再送回婆家。俗语有:“六月六,请姑姑。”“六月六,挂锄勾,叫了大姑叫小姑。”
六月初一过小年的习俗,在中原地区相当普遍。从六月初一到初六,中原农村的“年” 味是浓郁的,时间要持续一周左右。尽管有初一和初六的区别,但两个节日距离太近,节日活动自然而然地就融合在一块了。
妙趣横生的乞巧节(七月初七)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河南新乡一带的乞巧风盯则俗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当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凑成一组(以应“七夕”之数),每人兑面兑物,为织女准备供品。有的要买葡萄、石榴、西瓜、枣、桃等七样瓜果,烙七张油烙馍或糖烙馍,包七碗小饺子,做七碗面条汤。
除此之外,还要单独包七个大饺子,饺子馅由七样蔬菜做成,内包用面做成的七样东西,像针、织布梭、弹花槌、纺花锭、剪刀、蒜瓣或算盘子等。这七样东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愿。 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摆在瓜棚下或清静的地方,焚香点纸,跪在月下向织女祈祷,念完祷语后,七个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饺子。然后把七张油饼和七个大饺子放在竹蓝内,挂在椿树上。这天晚上,七个姑娘一齐守夜,看守竹蓝子。这种举动称为“守巧”,目的是防止爱开玩笑的男孩凯启棚子偷嘴吃,把“巧”(大饺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刚刚蒙蒙亮,七个姑娘闭着眼睛,在竹蓝内各摸一个大饺子。谁摸出的饺子内包有针、剪刀等东西,谁就是未来的巧手。
在豫北沁阳、孟县等地,现在还流传有“七夕”对歌的习俗。每到“七夕”这天,当地的少女们按村子,或按乡、县组成小组,每组七人,也可为九人、十一人,以单为巧数。民间讲究对歌人的数量,俗语有“当单不当对,当对拙一辈”。人们把对歌小组分成单数,都是为了能够获“巧”,希望本村的对歌组能够取胜。
农耕特色突出的牲口节(七月十五)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中原农家也称这天为“牲口节”,此日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
在豫北林县等地,七月十五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馍,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然后燃放鞭炮,庆贺槽头兴旺。凡有大牲口的......>>
问旁脊题四: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舞阳民间绘画根系古老的中原文明,文脉传承,源远流长。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甲骨契刻符号和骨笛,反映了这里早在8000年前就有了古老的文化艺术。此地素有“帝乡侯国”之称,历史上人才辈出;西汉樊哙、东汉吴汉、三国司马懿皆封侯于此;东汉横野大将军王常、西蜀开国皇帝王建皆诞生于此。舞阳传统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原始泥塑、彩陶、汉代画像石、唐宋陶瓷器皿、绘画图案以及各代建筑、石刻、壁画、刺绣、剪纸、门神画等民间艺术美不胜收,比比皆是,形成了相当深厚的民间艺术传统。这些丰腴的积淀对舞阳民间绘画都产生着潜在的影响。
近日,由河南省台办组织的“探寻中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两岸三地记者联合采访团一行37人来到河南舞阳县,采访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艺术舞阳县农民画的成长历史,实地参观舞阳县农民画展,观看农民现场作画,并且了解了舞阳县的贾湖文化、经济建设和发展等等。
另外,舞阳农民画特有的拙朴童雅的构图形式、高亢激越的色彩效果以及亲切感人的生活内容,让人们看后无不为之赞叹。舞阳农民画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间文化,具有独特的绘画风格和强烈的艺术个性。
“舞阳县农民画”亦称“舞阳现代民间绘画”,它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全国上下兴起壁画热潮,就是在这种以墙壁为载体、以“普罗艺术”为风格的绘画中,通过反复的探索、研究和升华,以及从民间绘画、剪纸、刺绣、泥塑、壁画等古老民间艺术中发展而来的,既继承和发扬了舞阳传统的民间文化,又融合着开放的现代意识,描绘了民间习俗,讴歌了现代生活,具有迥异的绘画风格和强烈的艺术个性,成为艺苑奇葩。舞阳县农民画先后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省知名文化产品”,并被列为全国十个有代表性的农民画乡之一。舞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绘画之乡”。
问题五:郑州有哪些民间艺术遗存?? 制作收藏本图
张金汉(左)和儿子张俊涛对复原的各式花灯十分爱惜
核心提示
被首批列入“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汴梁灯笼张”,透出了整个民间艺人最积极、最典型的生存状态,他将现代科技融入到传统手工制作中,使花灯制作这一民间传统技艺有了新的生命力。但令人遗憾的是,从第五代三人,到第六代仅剩一人,流传数百年的绝活依然面临着传承的危机。在缺乏资金等的情况下,这个民间花灯之家动用整个家族的力量把绝活保存下来。从复制家传的花灯成功,到把对象扩展到整个中华古灯,“汴梁灯笼张”第六代传人张金汉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艺人的传承之路。
问题六:河南有什么传统文化 少林武术节】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中的奇葩,国之瑰宝。 为了弘扬中华武术,扩大对外开放,郑州自1991年开始举办“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隔年举行。为了弘扬中华武术,扩大对外开放,郑州自1991年开始举办“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隔年举行。 在武术节期间举行精彩的武术竞赛和表演,进行经贸、科技交流和各种富有民族与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娱乐及旅游活动。在武术节期间举行精彩的武术竞赛和表演,进行经贸、科技交流和各种富有民族与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娱乐及旅游活动。 这是一项融经贸、文化、旅游、科技为一体的大型国际性综合活动,每次都吸引国内外数十万人云集郑州。这是一项融经贸、文化、旅游、科技为一体的大型国际性综合活动,每次都吸引国内外数十万人云集郑州。 【古荥龙舞】郑州市邙山?古荥镇的龙舞,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每逢农历正月十五龙灯节,方圆几百里的百姓都涌向古荥?看,据说清乾隆、光绪二帝都曾亲临古荥?看龙舞。1949年後,古荥龙舞得以创新发展,演技日益精湛。它汲取了各种龙舞的特点,又不同於其他龙舞,故事完整生动,情节曲折感人,表演场面宏大,艺术风格独特。整场表演分为鱼跃龙门、金龙出南门、龙蜗玉柱、二龙相戏、解救青龙、二龙戏珠、胜利对舞等10个场面。古荥龙舞流传至今,其影响之大,历史之悠久,在中原地?是不多见的。 【古荥龙舞】郑州市邙山?古荥镇的龙舞,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每逢农历正月十五龙灯节,方圆几百里的百姓都涌向古荥?看,据说清乾隆、光绪二帝都曾亲临古荥?看龙舞。1949年后,古荥龙舞得以创新发展,演技日益精湛。它汲取了各种龙舞的特点,又不同于其他龙舞,故事完整生动,情节曲折感人,表演场面宏大,艺术风格独特。整场表演分为鱼跃龙门、金龙出南门、龙蜗玉柱、二龙相戏、解救青龙、二龙戏珠、胜利对舞等10个场面。古荥龙舞流传至今,其影响之大,历史之悠久,在中原地?是不多见的。 1988年古荥龙舞应邀参加了北京国际旅游年的龙舞大赛,誉满京城。 1988年古荥龙舞应邀参加了北京国际旅游年的龙舞大赛,誉满京城。 【笑伞】流传於荥阳一带的民间艺术。 【笑伞】流传于荥阳一带的民间艺术。 传说隋大业十二年(616),瓦岗军起义,翟让用李密计,破金韩关,进取荥阳。传说隋大业十二年(616),瓦岗军起义,翟让用李密计,破金韩关,进取荥阳。 隋扬帝派大将张须陀为荥阳通守,协同荥阳大守郇王庆合兵讨伐。隋扬帝派大将张须陀为荥阳通守,协同荥阳大守郇王庆合兵讨伐。 瓦岗军初战不利,於是乘正月十五玩花灯之机,巧扮民间歌舞艺人,随民间社火一起混进城内,Y应外合,一举攻克荥阳。瓦岗军初战不利,于是乘正月十五玩花灯之机,巧扮民间歌舞艺人,随民间社火一起混进城内,里应外合,一举攻克荥阳。 笑伞就是义军当时扮演的节目之一。笑伞就是义军当时扮演的节目之一。 如今歌舞队中执伞的滑稽老人,即是赫赫有名的程咬金,其他男女演员各2人也是义军勇士。如今歌舞队中执伞的滑稽老人,即是赫赫有名的程咬金,其他男女演员各2人也是义军勇士。 【律棒鞭】流行於荥阳一带的民间歌舞,起源年代不详。 【律棒鞭】流行于荥阳一带的民间歌舞,起源年代不详。 演员只有3人,男1女2。演员只有3人,男1女2。 细乐器伴秦,白8~10人组成,其节奏轻松、流畅。细乐器伴秦,白8~10人组成,其节奏轻松、流畅。 曲牌有“?调”、“剪剪花”、“剪剪花变新调”、“满州”、“双翠翠”、“下河”、“对花”等10多种。表演时男演员饰相公,女演员饰小姐,手持......>>
问题七:中国民间传统工艺有什么?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样式千姿百态,形象普遍生动而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蕴含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蔚县的王老赏大弟子周兆明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007年6月8日,上海市李守白剪纸大师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 剪纸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剪纸和套色剪纸。用一种颜色的剪纸刻出来的作品就叫单色剪纸,它如同版画中的单色木刻一样,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这类作品显得十分朴素大方。而套色剪纸则是用不同颜色的剪纸刻出来的作品,这种形式并不常用,但是看起来生动形象。 编辑本段年画年画(new year paintings),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 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内容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表达人们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 中国著名的四大“年画之乡”是:绵竹年画,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这些地方所生产的年画深受城乡人民喜爱。 各地对年画的称谓南辕北辙,北京叫“画片”、“卫画”,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对年画逐渐约定俗成地简称为“年画”。 年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 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并有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颇多作为门画张贴之用,夹杂着“神o护宅”的观念,如“神荼郁垒”、“天官”、“秦琼敬德”等,体裁(或形式)有门画(独幅和对开)四屏条和横竖的单开独幅等。宋代已有关于年画的记载,目前见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见盛行。建......>>
问题八:中国的民间艺术有那些? 中国民间工艺品
中国民间艺术工艺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这些工艺品大都与民间传说有关,材质有陶瓷、泥塑、布艺、木头、灯彩、吊饰、
丽江木刻 、桦皮工艺、漆器工艺、 兽皮工艺、 砚石工艺、竹编工艺、漆器陶具、玉器工艺、大理石工艺、
土家族黄杨木雕、瓷器、风筝、剪纸、麦杆画、年画、铅笔屑画、唐卡、拓真画、银
饰、纸编画、苏绣、鱼皮衣等。内容大都是精神活泼向上、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矗余、儿孙满堂等,用于民间传统节日、传统宗教和民族饰品用等。这些民间工艺品流传广泛,生动有趣,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
中国民间绘画艺术
中国民间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民间绘画艺术已逐步发展为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又富有生活韵味的民间性的现代民间绘画。
中国民间舞蹈艺术
民间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经历代发展,传承至今,其种类因地域而别,内容十分丰富。
舞蹈《跑帷子》和《跑阵舞》是由古代战争中的陈兵布阵演变而来。《打独角兽》和《扛箱舞》反映了上古人与兽的搏斗。《龙舞》、《狮舞》、《麒麟舞》、《赶犟驴》、《竹马舞》和《猫蝶舞》是典型的模拟舞蹈。《打春牛》和《打铁舞》是模仿人们生产劳动时的情景。《八美图》、《荷花灯》、《菊花灯》、《旱船舞》、《高跷舞》等表现了劳动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型群众舞蹈《秧歌舞》和《腰鼓舞》是解放战争时期产生的革命舞蹈。《抬阁》、《肘阁》是典型的道具性舞蹈。震撼人心的《鼓舞》和《大铜器舞》场面壮观,热情奔放。运用道具进行表演,歌舞结合和采用虚拟、象征的表现手法是中原民间舞蹈的明显特征。
中国民间戏曲艺术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脚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找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问题九:中国的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美术品种极多,且目的、用途各不相同,如有供赏玩的造型艺术,亦有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总的来说,可分为:①绘画。其中包括版画、年画、建筑彩画、壁画、灯笼画、扇面画等。② 雕塑。有彩塑( 奇观彩塑 、 小型泥人)、建筑石雕、金属铸雕、木雕、砖刻、面塑、琉璃建筑饰件等。③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竹制玩具、铁制玩具、纸玩具、蜡玩具等。④刺绣染织。包括蜡染、印花布、土布、织锦、刺绣、挑花、补花等。⑤服饰。包括民族服装、儿童服装、嫁衣、绣花荷包、鞋垫、首饰、绒花绢花等。⑥家具器皿。包括日用陶器、日用瓷器 、木器 、竹器 、漆器、铜器及革制品、车马具等带有装饰及艺术价值者等。⑦戏具。包括木偶、皮影、面具、花会造型等 。⑧ 剪纸 。包括窗花、礼花、刺绣、刺绣花样、挂笺等。⑨纸扎灯纸。包括各种花灯、各种纸扎。⑩ 编织 。包括草编 、竹编 、柳条编、秫秸编、麦秆编、棕编 、纸编等。? 食品 。糕点模、面花面点造型、糖果造型等
② 广灵剪纸有哪些制作工艺
摘要:广灵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民间剪纸三大流派之一,以其生动的构图、传神的表现力、细腻的刀法、考究的用料与染色、精细的包装制作工艺,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在中国剪纸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广灵剪纸有哪些制作工艺技巧呢?广灵剪纸艺术特色有哪些?下面本文就为大家介绍广灵剪纸的艺术特色及制作工艺,一起来看看吧!广灵县地处太行山北端,恒山东麓,为山西省东北门户。而广灵剪纸作为中国民间剪纸三大流派之一,流传三千多年,以其色彩鲜明、造型生动的特色深受群众喜爱。2008年,广灵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山西广灵剪纸与河南、陕西等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剪纸项目联合打包,作为中国剪纸的联合申报项目,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艺术特色
广灵剪纸文化底蕴深厚,以刀刻为主,剪裁为辅,阴刻阳镂结合,刀法细腻,深浅色相间,冷暖色调对比,艺术风格鲜明,想象力生动,表现力强,生动传神,用料与染色考究,包装制作精细,在世界剪纸艺术长廊中独树一帜。
广灵剪纸剪纸是刀刻宣纸、品色点染而成的彩色剪纸,在中国三大剪纸流派中属华北流派,且是华北流派的点睛之作,除具有剪纸艺术共同的特性:写意性、象征性、意象化、创新性、时尚性之外,还具有其独特性:
1、虽是剪纸,但制作工具是刀而不是剪。
2、制作效率高。用剪刀一次只能剪一层、几层,最多十几层,而刀刻一次就有十几层、几十层,多则可达约80层。
3、用色自如,要什么色就可以调什么色、染什么色。颜色可调出五、六十种,而点染一幅作品用色最多可达30余种,因此彩色剪纸可以达到绘画与剪纸的双重效果。
4、酒剂的鲜艳水彩可以充分地向下渗透,能达到染上面一张而得到下面数张的染色目的。
5、染色时,可以做深色在浅色之上或不同色块之间互不干扰的处理,在酒剂作用下能达到自然的烟染效果。而阴刻的线,在染色中自然成为中断色彩的洇化界限。
广灵剪纸在表现题材和表现内容上,分门别类,品种繁多,主要包括十二生肖、动物、植物、花鸟虫鱼更新、古装戏剧人物脸谱、民间神话传说、曲艺舞蹈、现代英模人物、自然风光、旅游景观、名胜古迹、劳动生活场景等15大类,2000多个品种。广灵剪纸每一幅都是精美的艺术品。牡丹的香国色天,梅花的傲然怒放,竹子的孤洁挺立,兰花的幽雅吐香,动物的栩栩如生,人物的形神兼备,山水的自然流淌,自然风光的尽情刻画,历史古迹的有机连贯等等,辅之以考究的着色和精美的装裱,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广灵剪纸,美就美在刀法的细腻上。如牡丹花的每一个花瓣、每一片叶子和花蕊都能在艺术家的剪刀下精美地刻画,阴刻阳镂相结合,精美绝伦。还有的辅之以金色勾边,由形似达到神似。如关公图的几幅剪纸,人物和马的神态自然传神,栩栩如生,体现了极高的表现力和艺术性。还有百虎图等,以阳刻的方法展示百虎的形态,线条流畅自然,一剪一刀颇见功夫,构成了工笔画的意境。广灵剪纸突破了民间剪纸的一般性理念,把剪纸与绘画的技巧完美结合;且用料考究,染色鲜艳,深浅色相间,冷暖色调对比,层次分明,有的在写实的基础上多层结合并相融,突破了中国剪纸传统的平面图层,体现了三维立体效果,极大地拓展了剪纸艺术的表现空间,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这一点在人物和景物的刻画上表现突出,可以说把剪纸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层面,展现了剪纸与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广灵剪纸还美在构图的生动大气。一般来说,剪一个小的作品并不难,但在五尺、八尺甚至十几米的画卷中完整地展现一幅作品,构图是十分重要的。意在刀先,有了完美的构图并辅之以刀功和精美的着色,使一幅幅作品线条自然,疏密相间,层次分明,刻画入神,染色鲜亮,再加上装裱精美,体现了极高的立体艺术性,如以阴刻为主的百子图就集中体现了传神的表现力和精细的创作。这些作品无一不是立体的花卉美景,传神的人物,动感的山水,它们是完美的艺术,是国画、油画、工笔画与剪纸艺术的精美结合,真可谓“神刀雕得风雷动,妙笔点出彩云飞”,独树一帜。广灵剪纸弘扬了传统文化,形成了文化产业,创出了广灵品牌,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体现了至臻的艺术品位、至佳的艺术境界、至上的艺术风格和至高的艺术价值。
品味广灵剪纸,欣赏的不仅仅是剪纸,感受到的更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成功实践。以大市场产业运作的方式进入文化领域,创品牌带动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二.制作工艺
广灵染色剪纸属于剪纸中的“染色刻纸”类,图案处理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刻制精巧、造型写实、色彩艳丽。一张剪纸的成型要经过设计图样、拨样、熏样或晒样、刻制、剪裁、染色等工序。刻制时第一步为起画稿。在白纸上起稿时要将画面中线条之间不连接的地方(如人物的眼、口鼻、眉之间以及人物与景物之间)合理地连接上,接着用墨笔描图,先看预想的剪刻效果如何。这样,经过一番认真修整,剪刻出来的作品才会有较好的效果。如果剪刻技术熟练,也可以不描墨图而直接在画稿上(但要把铅笔单线勾成双线)进行剪刻。第二步是把纸张裁好,放在画稿的下面,然后用订书钉或纸捻针线把它固定在一起,放在刻制桌的蜡板上面。刻制时要从画稿的中央部分往外刻,先刻细部,后刻其他地方,如刻人物时先从五官和衣纹刻起,逐渐往外进行,最后剪刻外缘。剪刻完后取下所钉的固定钉子或线,用小镊子慢慢地把作品一张一张地揭开。线条清晰明快、舒展、光滑,绝不允许留下一丝一毫的毛刺、豁口。在戏剧人物脸谱中,上百根胡须细如蛛丝,排列均匀,一丝不断,并有深线渗透之法。
套色剪纸:套色剪纸是以单色剪纸为轮廓,以各种彩色纸作底衬而成。一般选用黑色或单色剪纸,然后将其面朝下覆盖在色纸的反面,用铅笔在电光色纸上(如用广告色染的各色宣纸上更好)描出所需要部位的轮廓线,并剪好备用,再按需要的部位将色纸块贴在单色剪纸的背面,贴色纸时要注意整洁。
染色剪纸:也就是彩色剪纸,其方法是先用吸水性好的白纸(最好是生宣纸)剪刻,再用广告色渲染(这种染法只能一次染一张)。
广灵剪纸用品色加白酒点染的彩色剪纸,改变了原来红、蓝、黄的单色剪纸,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间艺术。用品色稍加酒精调和后点色的优点是,一次可染透十几张,而且只向下层渗透,不向四周浸透,待一种色晾干后,再染另一种色,以免串色。经过多年的摸索,民间巧匠点色时在颜料中加入料酒,在调配深色时加入白矾,使窗花的颜色持久保留,在调配较为浅嫩的颜色时,还加入少量冰糖,增加了颜色的亮度。
三.历史传承
广灵剪纸源远流长,寻根发脉可上溯到周成王剪桐封虞,周成王把桐叶剪成“圭”形赠与弟弟叔虞,并封他为唐王。这个桐叶“圭”即是最早出现在三晋大地上的剪纸品,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据专家考证,广灵剪纸的雏形,可追溯到初唐,“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正是诗人李商隐对当时广灵剪纸的真实写照,它的形成大约在明代,独特风格的成熟期则在清道光年间,流传下来并成为山西剪纸的缩影。
广灵剪纸俗称窗花,是由传统刺绣工艺演变而来的,在广灵乡间几乎每个百姓都会剪窗花。忙时务弄庄稼,一旦得有闲暇,便舞弄起剪刀,刻剪起心中早已成形的剪纸作品来。许多年来,当地的百姓每逢中秋节、春节刷房糊新窗纸时,为增添一些喜庆色彩,许多人家都要剪制窗花来装饰窗户,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尽管广灵剪纸远近闻名,但她仍似“藏在深闺”中的秀女,不能走出帷幕之中,展示出她独特的艺术魅力。2006年以前,也只有张多堂和高清红两家作坊式的剪纸企业艰难地维系着广灵剪纸的生存和传承。广灵剪纸的传承和发展举步维艰,面临失传的危险。
2006年,广灵县委、县政府将剪纸产业纳入该县文化建设规划和“十一五”规划之中,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了对剪纸艺术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力度,使广灵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瑰宝重见天日。
广灵剪纸创始家族第四代传人张多堂勇担重任,他带头成立广灵剪纸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建成了中国唯一的剪纸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园区——中国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和中国首家剪纸艺术博物馆。广灵剪纸从研发、生产、包装、培训、观摩、销售,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这为广灵剪纸走出山西、走向世界搭建起一个平台。
针对剪纸人才匮乏的问题,广灵县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剪纸培训学校——大同市广灵剪纸职业技术学校,有效解决艺人青黄不接的难题。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剪纸事业。广灵剪纸培训班已培养学生700余名,为广灵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随着青红剪纸公司、蕙花艺术发展公司等剪纸艺术公司的相继成立、壮大,广灵剪纸逐步形成了产品研发、生产、展销、人才培养以及剪纸艺术博物馆、剪纸文化体验园的新型文化产业格局。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下,广灵县有1480户农户、2500多名农民从事剪纸产业,户均收入达8000余元。2009年广灵县剪纸销售收入实现3500万元,占到了全县GDP的3%。
2006年6月,“广灵剪纸”成为注册商标,广灵剪纸产业发展有了保护伞。“好酒也怕巷子深”。为了让广灵剪纸走出家门,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广灵剪纸先后参加了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山西(上海)经济合作项目推介会、山西(香港)投资洽谈会和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等大型会展,并与德国、美国、日本、韩国、阿联酋等国家进行了广泛的民间文化交流。与此同时,广灵县与央视旅游卫视、山西卫视分别制作了《广灵剪纸》《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等节目,创建了“中国广灵剪纸艺术”网站、注册了手机域名网,大大提高了广灵剪纸的知名度。
2007年第三届中国·大同·广灵国际剪纸艺术展的成功举办,更使得广灵剪纸蜚声海内外,广灵剪纸的品牌效应凸显,广灵县被东西方艺术家协会授予“国际剪纸艺术之乡”称号。
2010年,广灵剪纸这一程最终亮相于上海世博会。通过展示、展演、展销,全世界人民都领略到了广灵剪纸的艺术魅力。著名学者阎崇年看到广灵剪纸后,挥笔写就“广灵剪纸、光耀世界”。艺术贵在创新,没有创新的艺术是缺乏生命力的,广灵剪纸在创新摸索中前行。广灵县蕙花民间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现代新写实多层剪纸,融各种艺术形式于一体,极大地拓展了剪纸艺术的表现空间,该创新形式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专利。该公司精心设计制作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肖像剪纸,受到了奥巴马的高度认可。广灵剪纸珍藏卷《山西八大文化品牌》荣获第五届国际剪纸艺术节最高奖项——特别奖。
广灵剪纸立足市场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品种、样式、规格由原来的几十种扩大到上千种,内容也由张贴装饰品发展为时尚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剪纸画轴等具有观赏、收藏、实用价值的艺术珍品和国家级馈赠礼品。2009年,广灵剪纸与香港裕华国贸有限公司签下了800万元的供销协议;在2010年第六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广灵剪纸除与香港裕华国贸有限公司、北京爱克斯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下320万元订购合同外,还与6家礼品公司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广灵剪纸已远销日本、新加坡、意大利、英国、德国、美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依托广灵剪纸,广灵现代剪纸研究发展中心建设项目被中华剪纸艺术委员会列为全国重点推广项目,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被列入大同市八大精品工程和山西省“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重点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广灵剪纸项目被列为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出口重点项目。
更多山西传统文化知识,山西传统习俗文化知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