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二丁香酚
A. 丁香柿蒂散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概述
- 3 《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方之丁香柿蒂散
- 3.1 处方
- 3.2 功能主治
- 3.3 方解
- 3.4 运用
- 3.5 现代适应证
- 3.5.1 神经性呃逆、膈肌痉挛
- 3.6 丁香柿蒂散的药理作用
- 3.6.1 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 3.6.2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 3.6.3 对心脏、血管、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3.6.4 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
- 3.6.5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 4 《卫生宝鉴》卷十二方之丁香柿蒂散
- 4.1 处方
- 4.2 丁香柿蒂散的用法用量
- 4.3 功能主治
- 4.4 摘录
- 5 《仔弊稿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七之丁香柿蒂散
- 6 《类证治裁》卷三方之丁香柿蒂散
- 7 《伤寒全生集》卷三之丁香柿蒂散
- 7.1 处方
- 7.2 制法
- 7.3 功能主治
- 7.4 丁香柿蒂散的用法用量
- 7.5 摘录
- 8 《医方类聚》卷一一三引《施圆端效方》之丁香柿蒂散
- 8.1 丁香柿蒂散的别名
- 8.2 处方
- 8.3 制法
- 8.4 功能主治
- 8.5 丁香柿蒂散的用法用量
- 8.6 摘录
- 9 《世医得效方》卷四之丁香柿蒂散
- 9.1 方名
- 9.2 丁香柿蒂散的别名
- 9.3 组成
- 9.4 主治
- 9.5 丁香柿蒂散的用法用量
- 9.6 制备方法
- 9.7 附注
- 10 参考资料
- 附:
- 1 古籍中的丁香柿蒂散
1 拼音
dīng xiāng shì dì sǎn
2 概述
丁香柿蒂散同名方剂约有七首,其组成为丁香6g、柿蒂9g、人参3g、生姜6g,具有温中益气、降逆止呃之功效。主治虚寒呃逆。
3 《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方之丁香柿蒂散
该方剂中丁香对膈神经的麻醉作用,以及柿蒂等对膈肌运动的抑制作用,加上人参强大的神经调节作用,可对神经性呃逆、膈肌痉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同时还发现该方剂对心脏、血管、血液流变学有十分积极的影响,还具有一定抗炎、抗氧化损伤及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因此对胃炎、胃溃疡等肠道感染性疾病也可以试用。[1]
3.1 处方
丁香6g、柿蒂9g、人参3g、生姜6g[2]
3.2 功能主治
具有温中益气、降逆止呃之功效。主治虚寒呃逆。呃逆不已,胸脘痞闷,舌淡苔白,脉沉迟。[2]
3.3 方解
本方所治呃逆是由胃气虚寒,胃失和降所致。根据虚者补之、寒者温之、逆者降之的治疗原则,治当温中益气,降逆止呃。方中丁香辛温,温胃散寒,降逆止呃,是治疗胃寒呃逆之要药;柿蒂苦平,降逆止呃,专治呃逆,两药相配,温胃散寒,降逆止呃,共为君药。生姜辛温,为呕家圣药,与丁香、柿蒂合用,增强温胃降逆之功;因其胃虚,更配人参甘温益气补其虚,皆为臣药。4药合用,共奏温中益气念孝、降逆止呃之功,使胃虚寒散,胃虚复,气逆平,则呃逆胸痞自除。[2]
3.4 运用
[2]
1.本方主治胃气虚寒,气逆不降之呃逆。以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证治要点。胃热呃逆者不宜使用。
2.若兼气滞阻者,可加半夏、陈皮以理气化痰;胃气不虚者,可减人参。
3.5 现代适应证
[3]
适应证:神经性呃逆、膈肌痉挛等属胃中虚寒者,可加减使用。
3.5.1 神经性呃逆、膈肌痉挛神经性呃逆是由于受精神打击或过度紧张或情绪障碍或饮食 *** ,或冷空气或其他不良因素 *** 致使神经调节障碍导致膈肌痉挛所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受到某些不良 *** 后长时间或反复打嗝,有时呈连续性打卜卖嗝,一般无其他消化道症状。
3.6 丁香柿蒂散的药理作用
[4]
3.6.1 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君药丁香水提取物能使胃液分泌增加、胃蛋白酶活力升高,从而促进消化功能,但是,丁香挥发油和丁香酚可显著使胃黏液分泌增加,而不增加胃液酸度,从而保护胃黏膜损伤;丁香水煎剂能抑制肠管收缩,并能对抗烟堿、毒扁豆堿、乙酰胆堿、组胺、利血平、氯化钡等对肠管的兴奋作用。柿蒂能抑制膈肌收缩,是治疗呃逆的专用药,对胃平滑肌呈双相作用,既有兴奋作用,又有抑制作用。人参所含人参多糖对多种实验性胃溃疡均有抑制作用。臣药生姜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是止吐之圣药。生姜煎剂可促进胃黏膜合成和释放具有黏膜保护作用的PG;6姜辣醇及姜辣烯酮对肠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3.6.2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君药丁香所含丁香酚可选择性麻醉神经纤维,能可逆性抑制大鼠迷走神经A、B、C纤维的复合动作电位;丁香酚呈浓度依赖性地可逆抑制低频 *** 大鼠膈神经引起的复合动作电位和提高兴奋阈值;而高频 *** 则可增强这种抑制,因此丁香酚对膈肌痉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是丁香专治呃逆之机理。柿蒂也有镇静作用,增强和延长睡眠时间,拮抗吗啡的兴奋作用。臣药人参对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均有增强作用,使紧张紊乱的神经活动得以恢复正常,能增强神经活动过程中的灵活性,提高脑力劳动功能,同时能促进胰岛素分泌,促进甲状腺功能,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及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促进多种神经、内分泌功能,而这种药理活性依机体机能状态不同而呈双相调节作用,是“适应原”作用的典型代表药;同时人参又能促进脑内RNA及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缺氧对海马细胞的损伤,对神经组织的生长和神经网络的建立有促进作用,还能促进脑内神经递质Ach的合成和释放,提高脑内DA和NA的含量,促进脑神经细胞发育,增加脑重量及大脑皮层厚度,增加海马CA3区锥体细胞上层的突触数目,提高海马区神经元功能;保护神经细胞,降低神经细胞死亡率,增加脑供血、供氧,改善脑代谢,促进大脑更合理地摄取、利用葡萄糖氧化产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脑水肿的形成。生姜有中枢性镇痛、镇静、解热、抗惊厥作用,并能兴奋呼吸、血管运动中枢。
该方剂一是直接抑制膈神经,抑制膈肌痉挛;二是通过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和兴奋功能进行调节,特别是人参促肾上腺皮质功能,使体内皮质激素增加,除抗炎、解热等作用外,重要的是糖皮质激素的“允许”作用,可协调全身其他神经、内分泌激素发挥作用,使机体神经、内分泌调节恢复平衡,这可能是该方剂治疗神经性呃逆和膈肌痉挛的又一重要机理。
3.6.3 对心脏、血管、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君药丁香水提取物可延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和Ⅶ因子时间,能明显抑制ADP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丁香酚可抑制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而乙酰丁香酚则呈浓度依赖性抑制花生四烯酸、肾上腺素、胶原诱导的血小板和全血聚集,并抑制ATP释放,抑制血小板内TXB2的合成,从而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柿蒂提取液能对抗氯仿、乌头堿、氯化钡及哇巴因所致的心律失常。臣药人参能促进儿茶酚胺释放,抑制心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促进Na+Ca2+交换,使细胞内Ca2+增多;对心脏能增强其收缩力,增大其搏出量,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对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氧和保护心肌;其所含人参皂苷能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人参二醇皂苷则使全血黏度下降,抑制血小板聚集,人参总皂苷对ADP、凝血酶、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人参皂苷Rg1可能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主要成分,因而具有抗血栓形成、抗动脉硬化的作用。使药生姜能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升高血压,兴奋心脏。6姜辣醇、8姜辣醇、10姜辣醇均为强心剂,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同时使血压产生一过性下降、明显升高和持续性下降三相性作用;生姜还能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TXB2、PGs合成,减少6酮PGF1α、TXB2、PGI2的合成。
总之,该方剂能改善心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
3.6.4 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君药丁香所含丁香酚可通过竞争性地对抗Cu2+催化反应,抑制羟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保护细胞膜脂质免受氧化;丁香酚还能清除自由基,抑制环氧化酶和脂氧化酶活性,抑制超氧化物阴离子的生成,同时还能抑制白细胞游走和趋化性,因此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对炎症的渗出、水肿等各不同阶段都可产生抑制作用。臣药人参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其所含多种成分均具有抗氧化活性,如麦芽醇、水杨酸、香草酸等,其中麦芽醇能捕捉自由基,降低膜蛋白分子中巯基的外露,稳定膜蛋白的结构;人参乙炔类化合物能抑制过氧化物反应,人参根及茎叶皂苷能增强血清SOD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并能降低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使皮质激素大量释放,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因此具有强大的间接抗炎作用。使药生姜具有抗炎消肿作用,同时能清除超氧阴离子及羟自由基,抑制H2O2所致溶血,降低MDA含量,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
3.6.5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君药丁香具有强大而广谱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丁香水煎剂、丁香酚、丁香油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肺炎杆菌、枯草杆菌、短小芽孢杆菌、鼠伤寒沙门菌、细球菌属、肉毒杆菌、流感杆菌、炭疽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鼠疫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其抑制革兰氏阴性及阳性菌生长能力相当于500μg/ml的新霉素,特别是丁香提取物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抑制作用,对口腔厌氧菌也有抑制作用;丁香中的鞣花单宁具有抗单纯疱疹的作用;丁香煎剂可抑制人巨细胞病毒(HCMV)及丙型肝炎病毒;同时丁香水煎剂、丁香酚、丁香挥发油对许兰黄癣菌等多种霉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丁香还有抑杀蛔虫、 *** 滴虫的作用。使药生姜对伤寒杆菌、沙门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痢疾杆菌、链球菌、霍乱弧菌、堇色毛癣菌、 *** 滴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杀作用,加上人参强大的免疫调节和促进功能,也可间接抗病原微生物,因此该方剂具有广谱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4 《卫生宝鉴》卷十二方之丁香柿蒂散
《卫生宝鉴》卷十二方之丁香柿蒂散组成为丁香、柿蒂、青皮、陈皮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二钱,水煎,不拘时服。治诸种呃噫,呕吐痰涎[5]。
4.1 处方
丁香、柿蒂、青皮、陈皮各等分[5]。
4.2 丁香柿蒂散的用法用量
上药研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
4.3 功能主治
《卫生宝鉴》卷十二之丁香柿蒂散主诸种呃、噫,呕吐痰涎。
4.4 摘录
《卫生宝鉴》卷十二
5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七之丁香柿蒂散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七方之丁香柿蒂散,其组成为丁香、柿蒂各二钱。为末,生姜五片煎汤调下。治阴证呃逆。若伤寒呃逆,每服一钱,人参煎汤调下。[6]
6 《类证治裁》卷三方之丁香柿蒂散
《类证治裁》卷三方之丁香柿蒂散组成为丁香、柿蒂、高良姜、人参、半夏、陈皮、茯苓、甘草。为末服。治脾胃虚寒气滞呃逆。[6]
7 《伤寒全生集》卷三之丁香柿蒂散
7.1 处方
丁香1钱5分,柿蒂1钱5分,茴香1钱,干姜1钱,良姜1钱,陈皮1钱。
7.2 制法
上药各为细末。
7.3 功能主治
《伤寒全生集》卷三之丁香柿蒂散主治伤寒阴证呃逆;及胸中虚寒,呃逆不止者。
7.4 丁香柿蒂散的用法用量
用热姜汤调下。示止,宜再服。
7.5 摘录
《伤寒全生集》卷三
8 《医方类聚》卷一一三引《施圆端效方》之丁香柿蒂散
8.1 丁香柿蒂散的别名
丁香柿蒂汤、丁香汤
8.2 处方
丁香、柿蒂、青皮、陈皮各等分。
8.3 制法
上为细末。
8.4 功能主治
《医方类聚》卷一一三引《施圆端效方》之丁香柿蒂散主治诸种呃噫,呕吐痰涎。
8.5 丁香柿蒂散的用法用量
丁香柿蒂汤(《卫生主鉴·补遗》)、丁香汤(《古今医统大全》卷二十七)。
8.6 摘录
《医方类聚》卷一一三引《施圆端效方》
9 《世医得效方》卷四之丁香柿蒂散
9.1 方名
丁香柿蒂散
9.2 丁香柿蒂散的别名
温中散、丁香柿蒂汤
9.3 组成
人参1两,茯苓1两,橘皮1两,半夏1两,良姜(炒)1两,丁香1两,柿蒂1两,生姜1两半,甘草5钱。
9.4 主治
《世医得效方》卷四之丁香柿蒂散治吐利及病后胃中虚寒,咳逆至七八声相连,收气不回者。
9.5 丁香柿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煎,乘热顿服。或用此调苏合香丸亦妙。
9.6 制备方法
上锉散。
9.7 附注
B. 什么药可以养肝护肝
1、解毒类保肝药物
此类保肝药物能为肝脏提供巯基或葡萄糖醛酸,可以增强肝脏的氧化、还原、水解等化学反应解毒功能,或者络合重金属将有毒物质转变成为水合物,通过尿液或胆汁排出体外,减少有害物质对肝脏的损害,起到保肝护肝的作用,代表药物有葡醛内酯、谷胱甘肽、硫普罗宁、青霉胺等。
2、促肝细胞再生药物
此类保肝药物能加速修复肝细胞,使受损的肝功能和酶活力恢复正常,从而促进肝细胞再生,代表药物有促肝细胞生长素、多烯磷脂酰胆碱等。
3、促进能量代谢类药物
此类药物能促进肝细胞能量代谢,保持代谢所需各种酶的正常活性。主要的药物有维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辅酶Q10和门冬氨酸钾镁、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等。
4、利胆类保肝药物
此类保肝药物能促进胆汁分泌,减轻胆汁淤滞,代表药物有熊去氧胆酸、茴三硫和腺苷蛋氨酸等。
5、中草药及其提取物
具有保肝作用的中草药提取物有很多,有代表性的有水飞蓟素、甘草甜素、苦参素。
不应该把降酶药视为常规保肝药物,主要是降酶药的作用究竟是直接抑制转氨酶活性还是通过保护肝脏细胞达到降酶的效果,实验性肝损伤动物确实能降低谷丙转氨酶ALT 活性, 但病理组织学检查并无相应的明显改善, 这也难以解释其保肝作用。
C. 肉豆蔻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英文参考
- 3 概述
- 4 拉丁名
- 5 英文名
- 6 肉豆蔻的别名
- 7 来源及产地
- 8 性味归经
- 9 功能主治
- 10 肉豆蔻的用法用量
- 11 运用
- 12 化学成分
- 13 肉豆蔻的药理作用
- 14 肉豆蔻中毒
- 14.1 不良反应机制
- 14.2 临床表现
- 14.3 治疗要点
- 15 肉豆蔻的药典标准
- 15.1 品名
- 15.2 来源
- 15.3 性状
- 15.4 鉴别
- 15.5 检查
- 15.6 含量测定
- 15.6.1 挥发油
- 15.6.2 去氢二异丁香酚
- 15.6.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 15.6.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15.6.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15.6.2.4 测定法
- 15.7 肉豆蔻饮片
- 15.7.1 炮制
- 15.7.1.1 肉豆蔻
- 15.7.1.1.1 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 15.7.1.2 麸煨肉豆蔻
- 15.7.1.2.1 含量测定
- 15.7.1.2.2 鉴别、检查
- 15.7.2 性味与归经
- 15.7.3 功能与主治
- 15.7.4 用法与用量
- 15.7.5 贮藏
- 15.8 出处
- 16 参考资料
- 附:
- 1 用到中药肉豆蔻的方剂
- 2 用到中药肉豆蔻的中成药
- 3 古籍中的肉豆蔻
1 拼音
ròu dòu kòu
2 英文参考
muscade [朗道汉英字典]
myristica [朗道汉英字典]
Myristica fragrans Houttuyn [朗道汉英字典]
Nm. [朗道汉英字典]
nutmeg [朗道汉英字典]
nux moschata [朗道汉英字典]
semen myristicae [朗道汉英字典]
mon nutmeg seed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emen Myristicae(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nutme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肉豆蔻为中药名,出自《药性论》[1]。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 的干燥种仁[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Semen Myristic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并前帆》)
5 英文名
nutmeg(《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肉豆蔻的别名
肉果、玉果[1]。
7 来源及产地
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Houtt.的种仁[1]。主产马来西亚悔缺及印度尼西亚、印度、巴西[1]。
8 性味归经
辛,温,有小毒[1]。入脾、胃、肾经[1]。
9 功能主治
功在温中,行气,消宿食,固大肠[1]。主治脾胃虚寒,脘腹胀痛,食欲不振,霍乱中恶,呕吐,久泻,久痢[1]。
10 肉豆蔻的用法用量
煎服:3~9g[1]。
11 运用
肉豆蔻的假种皮名肉豆蔻衣,可作芳香健胃剂[1]。
12 化学成分
种子含挥发油,主为香桧烯、冰片烯、丁香油酚、甲基丁香油酚、蒎烯[1]。还含有毒物质肉豆蔻醚、二羟基三甲氧基8O4’新木脂素,2(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基)1,4二羟基3甲氧基苯基丙1醇、利卡灵B等[1]。
13 药理作用
挥发油及其成分有中枢抑制作用[1]。本品还可抗肿瘤、抗炎[1]。挥发油对肠胃道有局部 *** ,而呈祛风效果[1]。给猫服用过大剂量可引起半昏迷状态,并因肝损害在24小时内死亡[1]。肉豆蔻醚对正常人有引起幻觉的作用[1]。甲基异丁香酚有镇静、催眠及抗菌作用[1]。肉豆蔻油还是一种强绝雹大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1]。
14 肉豆蔻中毒
肉豆蔻又名肉蔻、肉果、玉果、迦枸勒、脾安瑞气、豆叩、顶头肉、长壳玉果[3]。长壳玉果:又名长形肉豆蔻[3]。为同属植物长形肉豆蔻的带皮果实[3]。本品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种仁,种仁含挥发油[3]。油中主要含蒎烯、莰烯、桧烯、丁香酚、黄樟醚、肉豆蔻醚等[3]。具有温中健胃,下气消食,收敛止泻之功效[3]。主产于印度尼西亚[3]。香气较弱,味辣[3]。
肉豆蔻生品有毒,挥发油对胃肠道有 *** 作用及全身麻醉作用[3]。
14.1 不良反应机制
本药生品有毒,肉豆蔻为毒性成分[3]。药理实验表明,肉豆蔻的活性作用主要是肉豆蔻醚和黄樟醚,前者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作用,药量大时可引起中毒,猫口服肉豆蔻醚致死量为0.5~1ml/kg[3]。猫口服肉豆蔻粉1.8g/kg,或皮下注射挥发油0.12ml/kg均可引起半昏迷状态及肝损害,于24h内死亡[3]。本药内服煎剂常用量3~9g[3]。本品挥发油对胃肠道有 *** 作用及全身麻醉作用[3]。对正常人有致幻现象,近年有致畸的报道,后者有麻痹作用,又报道有致癌性[3]。
14.2 临床表现
本品未经炮制去油或服用过量可发生中毒,其表现有恶心、眩晕、幻觉等,严重者出现谵妄、瞳孔散大、呼吸变慢、神经反射消失,昏迷而死亡[3]。测定肉豆蔻醚和黄樟醚的含量较为重要,据报道,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商品,其中两者含量有较大差异[3]。
14.3 治疗要点
肉豆蔻中毒治疗要点为:目前尚无特殊治疗,在发生中毒后尽快洗胃、 *** 以排除毒物,并对症治疗[3]。
15 肉豆蔻的药典标准
15.1 品名
肉豆蔻
Roudoukou
MYRISTICAE SEMEN
15.2 来源
本品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的干燥种仁。
15.3 性状
本品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2~3cm,直径1.5~2.5cm,。表面灰棕色或灰黄色,有时外被白粉(石灰粉末)。全体有浅色纵行沟纹和不规则网状沟纹。种脐位于宽端,呈浅色圆形突起,合点呈暗凹陷。种脊呈纵沟状,连接两端。质坚,断面显棕黄色相杂的大理石花纹,宽端可见干燥皱缩的胚,富油性。气香浓烈,味辛。
15.4 鉴别
(1)本品横切面:外层外胚乳组织,由10余列扁平皱缩细胞组成,内含棕色物,偶见小方晶,错入组织有小维管束,暗棕色的外胚乳深入于浅黄色的内胚乳中,形成大理石样花纹,内含多数油细胞。内胚乳细胞壁薄,类圆形,充满淀粉粒、脂肪油及糊粉粒,内有疏散的浅黄色细胞。淀粉粒多为单粒,直径10~20μm,少数为2~6分粒组成的复粒,直径25~30μm,脐点明显。以碘液染色,甘油装置立即观察,可见在众多蓝黑色淀粉粒中杂有较大的糊粉粒。以水合氯醛装置观察,可见脂肪油常呈块片状、鳞片状,加热即成油滴状。
(2)取本品粉末2g,加石油醚(60~90℃)1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肉豆蔻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高效硅胶G预制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缸中预饱和15分钟,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5.5 检查
水分不得过10.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H第二法),
15.6 含量测定
15.6.1 挥发油取本品粗粉约20g,精密称定,照挥发油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Ⅹ D)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6.0% (ml/g)。
15.6.2 去氢二异丁香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15.6.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一水(75:2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4nm。理论板数按去氢二异丁香酚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15.6.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去氢二异丁香酚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30μg的溶液,即得。
15.6.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二号筛)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40kHz) 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5.6.2.4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去氢二异丁香酚(C20H2204)不得少于0.10%。
15.7 肉豆蔻饮片
15.7.1 炮制 15.7.1.1 肉豆蔻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15.7.1.1.1 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同药材。
15.7.1.2 麸煨肉豆蔻取净肉豆蔻,加入麸皮,麸煨温度150~160℃,约15分钟,至麸皮呈焦黄色,肉豆蔻呈棕褐色,裹面有裂隙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用时捣碎。
每100kg肉豆蔻,用麸皮40kg。
本品形如肉豆蔻,表面为棕褐色,有裂隙。气香,味辛。
15.7.1.2.1 含量测定同药材,含挥发油不得少于4.0%(ml/g);含去氢二异丁香酚(C20H2204)不得少于0.080%。
15.7.1.2.2 鉴别、检查同药材。
15.7.2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脾、胃、大肠经。
15.7.3 功能与主治温中行气,涩肠止泻。用于脾胃虚寒,久泻不止,脘腹胀痛,食少呕吐。
15.7.4 用法与用量3~10g。
15.7.5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