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记者
① 高莽的《丁香》原文
原文:
《丁香》
妈妈带我在院中种了几棵丁香树。
丁香树很快长得就超过了我的身高。我常常站在丁香树前观察它的变化。早春,一张张嫩叶,形状酷似心脏。然后,它的枝头出现了一团团紫色的或白色的云,这是由许许多多小花朵组成的。
到了秋季,它接下扁扁的果实,再过不久,寒冬来临了,丁香树却脱掉身上的全部绿装,裸露出干瘦的躯体,让枝丫忍受零下四十余度寒冷的袭击。最初,我担心这娇嫩的小树会被冻死。可是到了翌年早春,它又开始生枝、长叶、开花。在那苦涩的时代,我往往感觉不到丁香的芬芳。
有时在它的花瓣上反而会发现颗颗晶莹的泪珠,莫非它也尝到了人间的辛酸?老师说,丁香的花朵有四个小瓣儿。可是俄罗斯小同学们偷偷地告诉我,还有五个瓣儿的。如果发现了五瓣儿的丁香花,就是发现了幸福。这时,可不能让幸福跑掉,要马上把它吃掉。
这或许是俄罗斯人的风俗?从他们的风俗里,也不难看出他们对幸福的殷切渴望。那时我们都是孩子,不知道幸福须要去争取。我们男男女女小同学们聚集在一起时,只要发现五瓣的丁香花,就争先恐后地抢着吃。我吃过多少,不得而知了。
(1)丁香记者扩展阅读:
作者简介:
高莽(1926年-2017年10月6日 ),笔名乌兰汗,1926年生于哈尔滨,长期在各级中苏友好协会及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从事翻译、编辑、俄苏文学研究和中外文化交流与对外友好活动;同时从事文学与美术创作。
2013年11月,高莽凭借译作阿赫玛托娃的叙事诗《安魂曲》,获得了“俄罗斯-新世纪”俄罗斯当代文学作品最佳中文翻译奖。
2017年10月6日,翻译家高莽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91岁。
著有《久违了,莫斯科!》、《枯立木》、《圣山行》、《丁香》等随笔集。
绘画作品《巴金和他的老师们》为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所画普希金、托尔斯泰、高尔基等人的肖像为外国文学馆或纪念馆收藏。
② 丁香湖的历史沿革
丁香湖,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背后,暗藏着一个跨越300年光阴的故事。
传说在顺治八年,也就是公元1651年,清朝的一个姓线的没落贵族从山东省黄县城老家,北迁至盛京城的西北部,也就是丁香湖附近。
在丁香湖畔的丁香村,“新北方”记者找到了线姓家族的第十代孙,68岁的线云令老先生。
丁香湖的由来,跟这个家族的迁徙有着不解之缘。
从那时开始,这个以丁姓和线姓两户人家为主的村落,就一直延用丁线屯这个名字。
直到民国初年,村里一位名叫徐贺年的人物,将丁线屯改名为丁香屯。
在丁香屯的渊源历史中,有一条路不能不提,那就是大渝路。
曾经,这条路是清代皇族回乡祭祖的必经之路。
浩荡的皇家祭祖队伍从京师出发,经由永安桥进入盛京,前往福陵、昭陵和永陵祭拜先祖。
而如今美丽的丁香湖,就坐落在这条皇家的祭祖之路--大渝路之畔。
沾着皇家御道福气的丁香屯地区,很少有人了解,这里曾经是沈阳母亲河——“浑河”的古河道。
据《沈阳县志》记载,“沈水故道本在今县治城北。”这个沈水,就是指的浑河。
再据新乐遗址南沙土矿的科学鉴定考证,早在7200年之前,浑河主道是流经沈阳城北的。
而浑河改道城南的最晚时间,可推断至金代或元代元贞二年,也就是1296年之前。
到了上世纪末,富含大量地下沙质资源的丁香屯地区,成为挖沙人争相抢夺、分外眼红的淘金之地。
导致历史悠久的丁香屯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时,已是沈阳有名的“龙须沟”。
因个人违法挖沙行为的肆意泛滥,这里坑塘连片,破烂不堪,已然成为垃圾场,臭气熏天。
当地居民说,但凡有门路的,都早早搬家走人了。
但自打2002年,这里圈入沈阳城市规划的视野后,开始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首先被命名为“丁香湖公园”,开始进行绿化改造。
时间行至2005年,沈阳市人大代表周船淞联合另外十几位人大代表,一起向沈阳市 *** 提请人大议案,希望在沈阳城的西北部做个可与杭州西湖相媲美的人工湖泊——丁香湖。
人大代表的集体议案很快就得到了沈阳市 *** 的全力支持。
2005年5月1日,丁香湖湖区主体工程破土动工。
经过190个昼夜的连续施工,这座湖面达3.1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泊横空出世。
而在湖心的水面之上,还愚公移山般堆起一座高达30多米的湖心岛。
如今放眼沈阳城,不仅浑河、蒲河横穿南北,东有棋盘山坐镇,西有丁香湖养一方水土,可谓东有山,西有水,有山有水的沈阳城已现出生态都市的雍容,而灵秀的丁香湖又恰好位于洪区蟹形区域的头部之上,使沈阳向“北方水城”的目标更进一步。
以它为起点,西北望去,就是西北“绿地楔”绿色通道的所在。
而就在这个“绿地楔”的区域,不久之后,将会以生态绿化为主进行开发建设,等于给沈阳西北部又新添了一个城市绿肺。
③ 曾带头网暴潘粤明,内涵薛之谦硬掰婴儿手,丁香园如今矩阵被封,是报应吗
这不是报应,他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有一定事情的道理,现在被封号是因为他已经触犯了底线,背着医生的名义占一些不是人的事儿。
④ 历史上丁香割肉是怎样孝敬他娘的
孝女崔凤英
四平市铁东区山门镇英城村田家窝堡屯有位78岁老人叫崔凤英。她19岁那年,因其母亲患有痨病,多日昏迷不醒,奄奄一息,她曾听说《丁香孝母》的故事,于是背着家人用菜刀割下腿上馒头大一块肉,给母亲炖了人肉汤。母亲吃后,精神好转,但两小时后还是离开人世,时年38岁。近60年来,这段贤良孝母的佳话在当地一直被传颂着。
山门镇退休教师岳国良向本报讲述完这件事后,5月18日上午,记者来到了英城村田家窝堡屯崔凤英家。
母亲生产落下痨病
据崔凤英讲,她母亲生她后,下地喝了一碗凉水,不久就得了痨病(又称肺结核)。“母亲论长相、论口才,在当地都是百里挑一的女子。母亲是家里包办的婚姻,父亲特别老实,不爱吱声,一天只知道干活,母亲觉得父亲特别窝囊,因此对这桩婚姻很不满。满月后,太姥爷把母亲接回娘家时,太姥爷和太姥伤心得大哭一场,太姥爷发誓一定要治好母亲的痨病,可是还没等好利索,母亲不想继续治了,她的病又大发了。母亲总感觉浑身没劲儿,留下了病根。后来母亲又给崔凤英生下一个弟弟。
割大腿肉给母亲吃
崔凤英说,她从小为了照顾患痨病的母亲,断断续续上了四五年学,但实际上学只有1年多,能认识的字也不多。她19岁那年,38岁的母亲病情加重了,躺在炕上昏迷不醒10来天,亲属来看望,喊她她才睁开眼睛瞅上两眼。崔凤英曾听老人讲起过《二十四孝》中《丁香孝母》的故事,于是她也想像故事中的丁香一样,割下自己的肉给母亲吃,以救活病危的母亲。于是一天早饭后,她趁家人不在,在自家外屋地,左脚蹬着锅台,捏起左腿肚子上的肉,用菜刀割下来馒头大一块,当时流了很多血。她强忍着疼痛,随后把割下来的肉切成肉片,用小铁锅炖好,端给了母亲,但她没说是啥肉。母亲边吃边说好吃,吃完后精神好转。“我妈生我得的病,要是吃我的肉能治好病,我死了也应该。”可是两个小时后,母亲还是离开了人世。
三个儿女继承孝道
崔凤英说,她23岁时,嫁给了田家窝堡屯的高家,生下两儿一女,10年前老伴因肺病去世。如今三个孩子都已成家,她在老儿子家生活。“我平时糕点不断,10元一斤的香瓜老儿子给我买,火龙果5元一个闺女也往这拿,三个儿女个个都很孝道。”崔凤英说,她头脑清晰,家务活啥都能干,走个十里八里路腿脚很轻松。
田家窝堡屯几位村民说,崔凤英割肉救母的事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屯子里一谈论起谁最孝顺,都说要属崔凤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