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骨画牡丹
① 恽寿平花卉册使用了什么的手法
恽寿平,字寿平,号南田,又号云溪外史、白云外史,生于1633年,逝于1690年,是清代著名画家,也是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他的“没骨”花卉画风独树一帜,对花鸟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恽寿平大胆革新,将“没骨”写生花卉画法从沉寂中重新发掘出来。他以北宋画家徐崇嗣为宗,将传统花鸟画法一洗而空,独辟蹊径,开创了“没骨写生花卉”一派,即“常州画派”。恽寿平在其《画跋》中提到:“没骨牡丹,起于徐崇嗣,数百年其法无传。余为古人重开生面,欲使后人知所崇尚也。”
恽寿平的“没骨法”无需勾勒,色彩与水的结合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他研究色、水、粉、意之间的辩证关系,将成熟的山水画技法、写意花鸟画技法巧妙融合,使得花卉画作曲尽造物之妙。恽寿平对水法的运用尤为突出,他根据花卉的特性、生长季节和时间变化,恰当地采用水晕的表现手法,将花卉的生长变化生动地描绘在画面中。
恽寿平的花卉画作,追求“笔不到处”的无色之色。不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他都能以水晕的方法使色与水交替晕染,浑然天成。恽寿平在题画中写道:“得笔法易,得墨法难;得墨法易,得水法难。”这正是他花卉写生之精髓所在。
恽寿平的“没骨画”技法,使得宫廷贵族、朝野名流竞相仿效。在常州一带,这种画风甚是风行,为后世画家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恽寿平不仅恢复了“没骨”写生花卉的传统,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花鸟画坛焕发出新的生机。
② 牡丹画牡丹画名家洛阳牡丹画家李兰(李春兰)详细信息
中国美协会员洛阳画家李兰,原名李春兰,斋号“幽兰斋”,是一位擅长工笔人物、花鸟、山水的画家,尤其以没骨牡丹见长。她出生于1972年,在绘画领域有着丰富的学习和实践经验。
李兰的进修经历包括:
- 1995年至1997年在天津美院何家英助教班进修。
- 1999年至200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研修班进修。
- 2000年至2013年在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国画系任教。
- 2013年至2015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工笔人物画专业,唐勇力工作室硕士班学习。
她的艺术成就包括:
- 1993年,工笔作品获得《俸皇杯国际书画友谊赛》银奖。
- 1997年,工笔作品《寻韵》获得《当代中国工笔画大展》三等奖。
- 1999年,工笔作品《都市风景》入选河南省第九届美展。
- 2000年,工笔作品《闲日》入选《亚亭杯全国书画精品大展》。
- 2001年,工笔作品《流美年华》入选《新世纪全国中国画书法精品展》。
- 2004年,工笔作品《慎祥正繁华细语》获得河南省第十届美展二等奖。
- 2005年,水粉作品《高原》入选第七届全国水彩水粉画作品展。
- 2009年,工笔作品《走过,走过》获得河南省第十一届美展金奖,并入选全国十一届美展。
- 2010年,线描作品《浮华》获得全国第二届线描展一等奖。
- 2011年,获“第二届河南中国人物画提名展”一等奖。
- 2011年,工笔作品《三月风》获得河南省第二届工笔画作品大展二等奖。
- 2011年,工笔作品《婚姻物语》获得河南省优秀青年美术家作品展览一等奖。
- 2012年,牡丹题材6尺写意作品《春暖意浓》入选“荆浩杯中国画双年展”。
- 2012年,工兼写作品6尺竖幅人物《流年与君共从容》获得“河南省第三届中国人物画作品展”一等奖。
- 2012年,获第九届“河南省五四文艺奖”银奖。
李兰的作品在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展览中获奖,并被多家机构收藏。她的作品以其精细的工艺和深刻的意境受到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评价。
③ 国画:恽寿平【牡丹图】
恽寿平简介:
恽南田的画法不同一般,他在继承了北宋徐崇嗣的没(读末)骨山水画法的基础上,又揉合了黄筌、徐崇嗣两家的精髓,重视形象写生,融工笔与写意之精华为一体,既有工笔画的形态逼真,更具写意画的传神,设色明净,格调清雅。
《牡丹图》纸本设色 ,纵27.5厘米,横35.2厘米。画中牡丹一红一白,相映成趣,篇幅虽小却气象不凡。
图右为恽寿平自题诗:
中间为乾隆题诗:
有密集恐惧症的我,一直不敢画重重叠叠的花与叶,出于对牡丹的欣赏与喜爱,加上最近数周的练习,这一周,我决定挑战一番。
这周一共画三张型猜,惭愧,因技法不够熟练,每张耗时约六小时,期待将来的某天能将时间缩短至两小时。
恽裂租森寿平没骨画法最高妙的地方就在于如何用水,他根据花卉的特性、生长季节和时间变化,恰当地采用水晕的表现手法,从湿润到枯竭,将花卉的生长变化巧妙又恰到好处地描绘在画面中。
画牡丹时间较长,下周选稍微简单一些的画练笔。
愿与君共肆亩勉!
往期:
每周一画之团扇【牵牛花】
每周一画之团扇【蝴蝶花】
墨色青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