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牡丹植物病

牡丹植物病

发布时间: 2021-02-01 20:40:12

㈠ 对牡丹生长有影响的病虫害有哪些

(一)病害

牡丹病害主要有红斑病、黑斑病(褐斑病)、灰霉病、炭疽病、锈病、病毒病等。以红斑病,黑斑病为害严重。

1.红斑病

(1)症状特征

发病初期,叶上生近圆形褐色小斑,边缘不明显,扩展后呈不规则形大斑,中央浅黄褐色,边缘紫红色,具褐色轮纹,严重时病斑融合,整叶枯焦,脆而易破裂。病斑生于叶缘的,致叶片扭曲变形。潮湿条件下,叶背病斑上出现暗褐色霉层。此外,花萼、花瓣受害,边缘枯焦。茎和叶柄生褐色长圆形病斑,中央开裂并下陷。连年发病时,植株矮小,不开花或全株枯死(图10)。

图10 牡丹红斑病

1.症状 2.分生孢子 3.分生孢子梗

(2)防治方法

①降低株丛密度和湿度,保持良好通风透光。

②做好清洁卫生。彻底清除病茎、病落叶,并将其烧毁;也可加垫肥土15厘米厚进行隔离。

③早春植株萌动前,喷波美3~5度石硫合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杀死越冬菌源。注意地面也要喷药。

④在发现病斑初期喷施53.8%可杀得干悬浮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10~15天1次,连喷2~3次。

2.黑斑病

(1)症状特征

叶面或叶柄上的病斑近圆形,灰黑色,有轮纹,中间略呈灰白色。叶上病斑扩展较慢,常在8~9月发生。湿度大时,病部生黑色霉层。病菌以菌丝在病部或病落叶在土壤中越冬。植株长势弱、下位叶、湿气滞留或雨季易发病。

(2)防治方法

①秋末彻底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下年侵染源。

②科学施肥,增加寄主抵抗力。雨季注意防止长时间的湿气滞留。

③发病前开始喷施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百菌清悬浮剂600倍液、70%丙森锌(安泰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多氧清水剂600~900倍液。

(二)虫害

牡丹的主要害虫有扁刺蛾、中华锯花天牛、盗毒蛾、黑绒金龟子等。以扁刺蛾、中华锯花天牛为害较重。

1.扁刺蛾

(1)为害特征

2龄幼虫取食叶肉,3龄取食叶表皮成穿孔,5龄蚕食叶片为害严重。体有毒毛,触人体,皮肤红肿,刺痛。

(2)防治方法

冬季在寄主植株周围挖土灭蛹。诱杀成虫。幼虫初期,喷施90%的敌百虫1000倍液或10%安绿宝乳油2000倍液。

2.中华锯花天牛

(1)为害特征

幼虫蛀食木质部,造成植株衰弱,生长缓慢,开花不正常。

(2)防治方法

在枝干外伤和腐烂处捕杀成虫。幼虫孵化时,喷施25%园科3号200倍液。

㈡ 牡丹病害是什么

tree peony diseases

张能唐

世界和中国均已报道20余种。叶、枝、花均为害的有灰霉病,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p.)。为害叶或主要为害叶的有红斑病、轮纹病(Cercospora paeoniae、Pseudo-cercorpora variicolor)、灰斑病(Pestalotiopsis paeoniae)、斑点病(Phyllosticta commonsis)、锈病(Cronartium tlaccim)、白粉病(Erysiphe paeoniae)。为害枝干的菌核病,枝枯病(Pestalotiopsis paeoniaiicola)等。主要为害茎基或根的有立枯病,基腐病(Thanatephorus cuccomeris),白绢病(Athelia rolfsii),白纹羽病(Rosellinia necat-rix),紫纹羽病(Helicobasidium mompa),根朽病(Armillariella mellea),镰刀菌根腐病(Fusarium spp.),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 halpa,M.arenaria,M.incognita)等。病毒病中有斑驳花叶病(PRV),轮纹毒病(TRV)和曲叶病(PLCV),类菌原体病中有绿瓣病等。较重要的是红斑病、菌核病及灰霉病。局部地方病毒病亦应注意。

红斑病

又称叶霉病。分布普遍。叶片上形成不规则大斑,中央淡黄褐色,边缘紫褐色,有褐色轮纹,严重时汇合成片,整叶焦枯,叶背面常有暗褐色霉(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缘发病时扭曲变形。茎,萼片,叶柄均可被害。病原物为牡丹枝孢(Cladosporium paeoniae),属半知菌、丝孢目。除牡丹外,还为害芍药。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及病残体上越冬,多从伤口侵入。20~24℃时潜育期5~6天。借风雨传播。病害控制:要秋季彻底清扫落叶,冬季清园;施肥注意氮磷钾合理配比;壅土不宜触及叶基;浇水避免叶片滞留水滴,及时剪除病叶;发病期间喷施多菌灵、百菌清、朴海因等杀菌剂。

菌核病

又名茎腐病,使茎基或茎中部出现水渍状褐色腐烂,后呈灰白色,病茎内外有黑色鼠粪状菌核。病原物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属子囊菌,柔膜菌目。寄主范围很广(见油菜菌核病)。病害控制:应更换病土重新种植;剪除病部以及喷施氯硝胺,苯362319咪唑类农药或硫磺粉等;合理栽植,施肥,保持株间透光,及时剪除枯枝;生长期间发病,喷施多菌灵、速克灵等杀菌剂。

灰霉病

在栽培牡丹的大中城市均有发生,造成死苗、花腐、叶枯。被害幼苗茎基腐烂,变褐倒伏;花芽变黑,花瓣枯萎,盛花期可使整朵花褐腐;叶片上形成不规则形或圆形褐斑,边缘色深,潮湿时病部均生灰霉(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原物为富克尔核盘菌(S.fuckeliana)。病害控制同红斑病。

病毒病

斑驳花叶病呈浓淡相嵌的同心轮纹斑,病原物环斑病毒(Peony ringspot virus,PRSV)粒子球形,蚜虫传播。轮纹毒病呈褪绿环斑或轮纹斑,有时不规则形,植株矮化,病原物为烟草脆裂病毒(Tobacco rattle virus,TRV)粒子球形,汁液、线虫、菟、种子都能传播。曲叶病的病株明显矮化,株高仅正常的1/2,下部枝弯曲,叶卷曲,枝条细弱,病原物为曲叶病毒(Paeonia leaf curl virus,PLCV),借嫁接传播。

木薯病害

cassava diseases

张开明

迄今世界及中国已报道的木薯病害有30种。其中真菌病害20种,细菌病害4种,病毒和类菌原体病害6种。

种类和分布

木薯(Manihot esculenta)是热带地区广泛种植的一种淀粉作物,常受到多种病害的侵染,每年因病损失为总产的11%。木薯的重要病害有花叶病、蛙皮病、细菌性枯萎病和徒长病等。

非洲木薯花叶病

是木薯最重要的病毒病害,主要发生于非洲各国以及马达加斯加和印度洋群岛,近年来印度和所罗门群岛有类似此病的报道。中国已将该病列为对外检疫对象。在非洲病区的病株率可达80%以上,块根产量可减少60%~80%。木薯受害后病株矮缩,叶片黄化,花叶、卷曲、皱缩(见彩图)。病原物为非洲木薯花叶病毒(African cassava mosaic virus,ACMV),属联体病毒组,为双生粒子,大小为30×20纳米,具有几个株系。本病除为害木薯属植物外,还可侵染克利夫兰烟和香瓜属(Cucumin)植物。由于该病毒存活于植株维管束系统内,因此常由繁殖用的茎干进行远距离传播,嫁接、汁液接种和昆虫介体也能传病。传毒介体昆虫为烟飞虱(Bemisia tabaci)等,最短获毒时间为3~5小时,在口器中可保持9天的侵染力。

木薯普通花叶病

主要发生于巴西、委内瑞拉、秘鲁、哥伦比亚等拉美国家,科特迪瓦也有报道。本病造成的产量损失可达10%~20%。木薯受害后病株矮缩,叶片黄化、卷曲。病原物为木薯普通花叶病毒(Cassava common mosaic virus,CsCMV),属马铃薯X病毒组。寄主有木薯属、藜属(Chenopodium)、锦葵属(Malva)和陆地棉(Gossypim hirsutum)等植物。本病经带病种茎、嫁接和叶片摩擦而传播。

木薯蛙皮病

是拉美国家新近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在感病品种上可引起50%~100%的产量损失。感病植株不能形成膨大的块根,根系表皮木栓化、肥厚、皱缩、常见破裂,类似蟾蜍的皮。病原物为木薯蛙皮病毒(Cassava frog skin virus CFSV)。通过带毒种茎、嫁接、污染的工具及根系接触传播。

木薯丛枝病

由类菌原体(MLO)引起。在巴西、委内瑞拉、秘鲁、墨西哥和科特迪瓦发生,可造成20%的产量损失。病株矮化、节间缩短、枝条过度层生。主要由染病的种用茎干传播。

木薯细菌性枯萎病

是木薯最重要的细菌病害,病原物为Xanthomonas manihotis(Artheodet Bev.)Stars。本病在全世界均有分布,在拉美(如巴西)、非洲(如尼日利亚、扎伊尔)和亚洲(如马来西亚、泰国、中国台湾)都有发生。病害流行时可造成30%~50%的产量损失。木薯受害后表现为叶片萎蔫脱落、托叶和茎干流胶、顶死、茎干和根系维管束干腐等症状。病菌存活于老熟茎干的韧皮部内,主要由带菌的种茎作远距离传播,雨水、昆虫、病土和带菌工具也可传播。

徒长病

尾孢叶斑病和同心环斑病是木薯的重要真菌性病害。徒长病只在美洲发生,尾孢叶斑病在全世界木薯区都有分布,环斑病则限于较冷凉的地区发生。这三种病害可造成17%~80%的产量损失。徒长病病株茎干节间过度伸长,茎干纤细、瘦弱,叶柄和叶片的主脉出现溃疡;尾孢叶斑病在叶上产生褐色、边界不明显的病斑,引起落叶,或在叶片上产生褐色、边界清晰的病斑;环斑病在叶上形成大的褐色斑点,褐斑上有病菌子实体形成的同心环,在叶柄和茎干上产生溃疡,引起落叶,造成植株枯死。徒长病的病原物为木薯生痂圆孢,尾孢叶斑病的病原物为几种尾孢菌(Cercospora vicosae Muller et Chapp,C.henning-siiAllesh.,C.manihotis Henn.,C.caribeta Chopp et Cb.等),同心环斑病病原物为木薯生叶点霉和几种茎点霉(Phoma spp.)。这些真菌可在茎干栓皮和表皮内生长,由溃疡或病斑表面产生的孢子为侵染源,借带菌种茎和风雨传播。

此外,木薯病毒病还有木薯褐条病(Cassava brown streak virus,CBSV)仅局限于非洲发生,引起叶片黄化和坏死块斑,借带毒种茎和昆虫Anas-therepha spp.传播,寄主植物有木薯、碧冬茄(Petunia hybrida)、曼陀罗(Datura stramonim)、黄花烟(Nicotiana rustica)、龙葵(Solanum nigrum)等;木薯叶脉斑驳病(Cassava vein mosaic virus,CVMV)在巴西、委内瑞拉等国发生,引起脉明、叶片卷曲和植株矮化;隐潜病毒病(Cassava latent virus,CsLV)在拉美国家发生,无明显外部症状,侵害木薯属、大戟科和茄科植物。木薯细菌病害还有细菌性叶斑病(Xanthomonas cassavae)在马拉维、肯尼亚、卢旺达等非洲国家发生,在叶片上产生水渍状角斑,使叶片黄化脱落;细菌茎腐病(Erwinia carotovora pv.caro-tovora)表现茎干软腐、木质部变色、嫩梢萎蔫和植株矮化;细菌茎瘤病(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在茎干低位基节上形成大小不等的肿瘤和植株矮化。木薯的真菌病害还有为害叶片的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pp.)、锈病(Uromyces manihotis Henning)、白粉病(Oidium manihotis)和黑团孢叶斑病(Periconia spp.);为害茎干的有Glomerella spp.和Botryodiplodia spp.等,影响种用茎干的质量,降低插条的发芽和生活力;为害根部的有木薯块根软腐或干腐病(Phytophthora drechsleri Tucker、Pythium spp.、Helicobasidium compactum Boedijn、Rigido-porus lignosus(KI.)Imaz.、Rhizoctonia spp.)等。中国台湾和广东的早期文献还报道过Corticium con-trifugum(Lév.)Bres.、Sclerotinia sclerotiorurn(Lib.)de Bary、Hyponectria fugex Sacc.和Stil-bonectria lateritia(Berk.)Karst.等引起的病害,木薯收获后贮藏的块根,常因一些土壤腐生菌或寄生菌经机械伤口侵入引起腐烂,造成损失。

病害控制

木薯病害种类多,传播途径复杂,为有效地控制其为害,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①加强植物检疫,严禁从有非洲木薯花叶病、细菌性枯萎病、木薯徒长病等病区引种;②选育抗(耐)病品种;③使用无病种茎材料,注意工具消毒和及时清除田间病株;④采用适当的种植密度以及合理施肥、灌溉、培土和轮栽;⑤采用快速繁殖时需进行种床消毒,贮藏前或种植前用杀菌剂处理种茎,防止块根腐烂,以及用杀虫剂防治介体昆虫等。

㈢ 常见的牡丹病害主要有几种

1.叶霉病:又名红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花瓣。叶片被害时,出现紫褐色至紫红色病斑,近圆形,斑上有淡褐色轮纹,严重时全叶焦枯。潮湿的气候,病部背面出现暗绿色霉层。防治:将带病枯枝落叶清除烧掉。植株萌动前喷洒1次3波美度石硫合剂。展叶后每隔10天左右喷1次50%多菌灵或65%代森锌600倍溶液,连续喷几次,予以预防。

2.灰霉病:侵染叶、茎、花等部位。如幼苗被害,开始茎基部出现不规则病斑,随之呈现水渍状腐烂,褐色、猝倒。叶片被侵染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病斑褐色或紫褐色,近圆形,具不规则轮纹。气候潮湿时病部产生灰色霉状物。氮肥过多、种植过密、连阴雨或多雾天气发病严重。防治:随时清除枯枝落叶,喷洒70%托布津1000倍溶液。选用无病母株作繁殖材料,栽种前用65%代森锌300倍溶液浸泡15分钟。种植密度要适宜,以利通风透光。浇水要适量,并注意氮、磷、钾肥的配比。

3.锈病:主要为害叶片。病起叶面出现淡黄色小斑点,稍后膨大变成橙黄色,浓疱状,随之,脓疱破裂,散出橙黄色、粉末状的夏孢子,在寄主(牡丹等)上重复侵染。牡丹生长后期叶背长出柱状毛发物,即冬孢子柱。发病严重时整株枯死。栽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土壤板结、缺肥或施肥不当等均可导致发病。防治:种植地势要高,排水要通畅,并注意远离寄主——松树;早春清除带病残体并烧掉;发病初期喷50%代森锰500倍液、敌锈钠300倍液,或15%粉锈宁1500~2000倍液。

㈣ 牡丹常见病虫害如何防治

①褐斑病:在牡丹生育后期发生。叶表面出现大小不同的苍白色斑点,一般直径为回3~7毫米的答圆斑。发生严重时整个叶面全变为病斑而枯死。可用代森锌400~600倍液防治。②红斑病:为害叶片,还可为害绿色茎、叶柄、萼片、花瓣、果实甚至种子。叶片初期症状为新叶背面现绿色针头状小点,后扩展成直径3~5毫米的紫褐色斑,有时相连成片,严重时整叶焦枯。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每7~8天喷1次,连喷2~3次。③白绢病:主要发生在苗木近地面的茎基部。苗木感病后,茎基部及根部皮层腐烂,叶片变黄枯萎,全株枯死。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④根结线虫病:引起早落叶,发病重时牡丹叶片8月份全部落光。连年发生,植株矮化、叶小、花小或不开花。发现病苗在48~49℃的温水中浸泡30分钟;土壤可用98%的棉隆微粒剂沟施或撒施,每平方米30~40克,深度为20厘米左右。

㈤ 牡丹花配勺药花能治那些病

没来听过,最好不要瞎配。牡自丹的应用最早是从药用开始的。《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药用部分是牡丹的根皮,称为丹皮,含有多种药用成分,主要药用部分是牡丹酚(C9H10O3),牡丹酚甙、牡丹酚原甙、芍药甙,并含挥发性及植物甾醇等,以安徽铜陵凤凰山生产的丹皮最佳,另有四川垫江、安徽亳州、山东菏泽等处多产丹皮。丹皮具有抗菌消炎、镇静镇痛、降血压、抗痉挛、清热化瘀等功效,还具有防腐功能,是名贵的中药材。目前,应用丹皮已发明了几十个处方,同时,牡丹皮的药用研究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其抗脉粥样硬化、降血压、降血糖、抗惊厥、保肝、利尿、抗菌消炎、心肌细胞保护,对血液流变性,对脑组织保护等作用已被实验研究所证实,为牡丹皮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实验依据。牡丹花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目前,食牡丹花现象随处可见已日渐成为一种时尚,并形成了许多配方,牡丹花做成牡丹饮料、牡丹花茶、牡丹花酒、牡丹酱及牡丹鲜花糕点,食用不仅有保健功能,而且可食用花香浓郁的花瓣。经过多年摸索,已制定出完善的配方和完备的工艺流程。目前牡丹鲜花月饼及牡丹酱已批量生产。

㈥ 牡丹常见病害

牡丹花栽培常见病害有褐斑病、红斑病和锈病等;常见害虫有线虫、蛴螬和地老虎等。
(1)叶斑病:也称红斑病,此病为多毛孢属的真菌传染。病菌主要浸染叶片,也浸染新枝。发病初期一般在花后15天左右,7月中旬随温度的升高日趋严重。初期叶背面有谷粒大小褐色斑点,边缘色略深,形成外浓中淡、不规则的圆心环纹枯斑,相互融连,以致叶片枯焦凋落。叶柄受害产生墨绿色绒毛层;茎、柄部染病产生隆起的病斑;病菌在病株茎叶和土壤中越冬。
防治方法:①11月上旬(立冬)前后,将地里的于叶扫净,集中烧掉,以消灭病原菌;②发病前(5月份)喷洒1:1:160倍的波尔多液,10一15天喷一次,直至7月底;③发病初期,喷洒500-800倍的甲基托布津、多菌灵,7-10天喷一次,连续3-4次。
(2)紫纹羽病:为真菌病害。由土壤传播。发病在根颈处及根部,以根颈处较为多见。受害处有紫色或白色棉絮状菌丝,初呈黄褐色,后为黑褐色,俗称"黑疙瘩头"。轻者形成点片状斑块,不生新根,枝条枯细,叶片发黄,鳞芽瘪小;重者整个根颈和很系腐烂,植株死亡。此病多在6-8月高温多雨季节发生,9月以后,随气温的降低和雨水的减少,病斑停止蔓延。
防治方法:①选排水良好的高燥地块栽植;②雨季及时中耕,降低土壤湿度;③4-5年轮作一次;④选育抗病品种;⑤分栽时用 500倍五氯硝基苯药液涂于患处再栽植,也可用5%代森铵1000倍液浇其根部;⑥受害病株周围用石灰或硫磺消毒。
(3)茵核病。又名茎腐病。病原为核盘菌。发病时在近地面茎上发生水渍状斑,逐渐扩展腐烂,出现白色棉状物。也可能浸染叶片及花蕾。
防治方法:选择排水良好的高燥地块栽植;发现病株及时挖掉并进行土壤消毒;4-5年轮作一次。
经常见的还有炭疽病、锈病。炭疽病在叶面上发生圆形或不规则形淡褐色凹陷病斑,扩展后边缘为紫褐色;锈病在叶背着生黄色孢子堆,引起叶片退绿,后期病叶上生柱状毛发物。防治方法同叶斑病。

㈦ 牡丹如何防治叶部病害

(1)灰霉病

灰霉病是牡丹、芍药常见病害,洛阳、彭州等地危害严重。

该病能危害叶、茎和花各个部位。症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叶部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常发生于叶尖或叶缘,褐色或紫褐色,呈不规则轮纹。天气潮湿时,长出灰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茎上病斑褐色,往往软腐,使植株折倒。茎基部被害时,能引起全株倒伏;花部染病时,也变为褐色,软腐,并产生灰色霉状物,病部有时产生黑颗粒,即病原菌的菌核;另一种是叶片边缘产生褐色病斑,表面出现轮纹状波皱;叶柄和花柄先软化,以后外皮腐烂。花柄被害时影响种子的成熟。病原菌为葡萄孢。危害范围广,除牡丹外,还危害菊花、芍药、仙客来等。

病菌以菌核随病株残余物在土中越冬。多年连作地发病严重。高温和多雨的条件有利于分生孢子大量形成和传播。分生孢子与寄主接触,遇有水湿,即萌发出芽管而侵入。氮肥施用偏多,或栽植过密,湿度大而光照不足,生长嫩弱,均易受病菌侵染。此病在中原地区4月20日左右开始发生,是当地牡丹发生最早、影响较大的一种叶斑病。条件适宜时,再侵染相当普遍。一般6月中旬以前枯焦,落叶多为该病所致。此病有两个发病高峰期:一是3月下旬起至整个开花期,病菌侵染花蕾、新老枝结合部及花朵。其中新老枝结合部最易染病。另一高峰期在秋季,危害枝、叶、芽。患病部位覆盖一层灰色霉状物。

防治方法:①选用无病新土栽植,使用旧土时必须进行消毒处理;②土壤处理,7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与代森锌(80%)等量混合均匀,每平方米用药8~10克;③选用无病根苗,栽植前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浸10~15分钟消毒;④栽植地应通风透光,氮肥施用适量,雨后及时排水,随时清除病叶、病株;⑤植株发病时可喷洒80%代森锌800~1000倍液,10~15天一次,连续2~3次。

(2)褐斑病

褐斑病又称轮斑病或白星病,是牡丹常见的叶部病害。开始时叶片背面出现2~10毫米大小不一的圆点,病斑中心渐成黄褐色或灰褐色,正面散生十分细小的黑点,放大镜下呈绒毛状,见数层同心轮纹。单个叶片可有20~30个病斑。病斑连接形成不规则的大型病斑,严重时叶片枯死。叶背面病斑暗褐色,轮纹不明显。病原是黑座孢。

此病在植物组织中越冬,春天菌丝产生分生孢子为最初侵染源。生长过程中分生孢子从病叶中散出,经风雨气流传播蔓延。5月上中旬至6月初牡丹开始发病,7~9月气温高、湿度大时为发病高峰期。上海、浙江一带台风季节多雨时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随时除去染病叶片,秋末清除落叶;②发病期选用50%代森锰锌500倍液,75%百菌清800倍液,80%代森锌500倍液,每10~15天喷1次,连续2~3次。

(3)白粉病

此病在牡丹、芍药上均有发生,见于洛阳等地。发病初期在叶片正面上形成一层白色粉状斑,后期叶片两面和叶柄上都出现污白色粉层,并在其中散生许多小黑点,此为病菌的闭囊壳。病原为芍药白粉菌。一般从5月上旬开始发生,以后逐渐加重。8月下旬时为发病高峰,以后病叶逐渐枯死脱落。

防治方法:于初期喷20%粉锈宁1500倍液,每半月一次,连续2次。

(4)牡丹环斑病

该病亦称牡丹花叶病、牡丹褪绿斑病,见于菏泽、上海等地。牡丹病株在叶片上有各种环状和线状斑、各种变色区和斑纹,有的形成同心环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产生小型坏死斑。有些品种则形成深绿、浅绿相间的同心轮纹环斑。该病由牡丹环斑病毒引起,由蚜虫传播。

防治方法主要是烧毁病株。以无毒植株作为繁殖材料。建立无病毒繁殖基地。

(5)牡丹病毒病

该病分布于上海、杭州、南京以及山东菏泽等地。叶片上开始出现淡黄色褪绿斑,最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环斑或轮纹斑,有时也呈不规则形。染病植株矮小。该病由烟草脆裂病毒引起。

该病毒可通过汁液传播。据报道:线虫、菟丝子和牡丹种子均可传毒。该病毒除危害牡丹外,亦危害风信子、水仙、郁金香花卉

防治方法:同牡丹(芍药)环斑病。严重发病地区的土壤或盆土应进行消毒。由于种子可以传毒,必要时进行种子消毒。注意清除栽培地四周的毒源植物。

㈧ 牡丹花得病了


一、土壤
该植物在来呈酸性的源土壤中生长更为旺盛,同时要具有排水性能力强、透气性良好的条件,可以使用腐叶土和饼肥等原料混合而成,也可以添加一些河沙土来增强排水性能。



二、光照
它喜欢阳光,每天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可以长达6-8个小时,在夏季正中阳光强烈时期要适当为其遮阴,避免受到强烈的阳光暴晒,否则会晒伤枝叶。

三、温度
它在18-26℃的温度条件下生长最佳,它无法抵御寒冷,所以在冬季低温时要将它放入室内养护,同时要做好保温工作。



四、浇水
要观察它的土壤变干后就可以为其浇水,在夏季气温比较高水分挥发快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水量但盆内不要出现积水,以免会造成根部腐烂的现象,在冬季进入休眠期后就要停止浇水。

五、修剪
在它生长期间可能会出现枝叶干枯、发黄的现象,所以这个时候要注意观察并及时将其剪掉,还要观察是否有遭到病虫害的叶片,如果有也要将其剪去,以免会影响整株的生长发育。

㈨ 怎样防治牡丹茎干病害

(1)枯萎病

该病亦称牡丹(芍药)疫病。症状与灰霉病相似,但此病不产生霉层,在植物检疫时需注意鉴别。

症状:植物的茎、叶、芽均可受害。在受害茎上最初为灰绿色似油浸的斑点,随后变为暗褐色或黑色,形成长达数厘米的黑斑。病斑边缘颜色逐渐变浅,病斑与健康叶组织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近地面幼茎受害,整个枝条变成黑色,扩展形成大的溃疡,长几厘米,溃疡上部的茎部枯萎死亡。根茎也可被侵染腐烂,引起整株死亡。

叶片病斑多发生于下部叶,为不规则形,水渍状,浅褐色至黑褐色的大斑,叶片逐渐枯萎。其病原为恶疫霉菌。病菌以卵孢子、菌丝体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存活,20~26℃的地温最适于该菌的发展和散布。多雨年份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同灰霉病。

(2)茎腐病

为牡丹、芍药常见病害之一。该病可感染植株的茎叶和花芽。最初在靠近地面的茎基部形成褐色水渍状病区,随后,病区腐烂,植株枯萎直至死亡,偶而,嫩枝由于感染突然枯萎腐烂。在潮湿条件下,病区迅速形成白色的棉絮状菌丝体并产生大量黑色的菌核。

病原为核盘菌属的一种真菌。病原菌以菌核侵染到死的有病植株上保留在土壤中,从夏到冬没有明显的休眠期。当土壤湿润时,菌核开始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孢子可被风传到几千米之外。当子囊孢子遇到老弱寄主时,它们进入寄主并释放一种酶分解细胞或薄壁组织,形成菌丝并产生坏死组织。

防治方法:①病株在菌核形成前即应除去,并注意清除落在土中的菌粒,收集后深埋;病原菌寄主广泛,注意不要与蔬菜地轮作。严重时进行土壤消毒。雨季注意排水;②发病期可喷70%甲基托布津或50%苯来特1000倍液进行防治。

(3)炭疽病

亦称黄斑炭疽病,在上海、南京、无锡、郑州、洛阳及北京、西安等地均有发生。该病在美国、日本等国也有发生。

炭疽病可危害牡丹的茎、叶、叶柄、芽鳞和花瓣等部位,对幼嫩组织为害最大。茎部被侵染后,初期出现浅红褐色、长圆形、略下陷的小斑,后扩大成不规则形大斑,中央略浅灰色,边缘浅红褐色。病茎歪扭变曲以至折伏,幼茎则迅速枯萎。叶片受侵染时,沿叶脉和脉间产生小而圆的黄褐色或淡灰白色病斑,稍凹陷。病斑大小2~5毫米,后期病斑可形成穿孔。受害幼叶皱缩卷曲。芽鳞和花瓣受害常发生芽枯和畸形花。潮湿天气,病部表面便出现粉红色略带黏性的分生孢子堆。

病原为一种炭疽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病茎中越冬,翌年生长期,环境条件适宜时,越冬菌丝产生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传播、萌发均需雨露;高温多雨年份发病较多,通常8~9月降雨多时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①秋季及时清除病叶、茎等烧毁;②5~6月发病初期可喷洒65%代森锌500倍液;可试喷70%炭疽福美5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2次。

㈩ 牡丹花的叶片变硬是啥病

植物缺水时,往往是从底部的叶片开始向顶端发软,而后从底部的叶片开始向顶端发黄脱落,你的牡丹就是叶子变硬。现在剩下的你该知道怎么做了。知道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是因为你的盆土太硬了,浇的水无法被盆土吸湿,而是往盆边流失,导致盆内的土壤无水分使植物的根系无法从没水分中的土壤获得水分,使植物脱水产生从底往上黄叶现象,请用松土工具往盆的四周插入,轻轻的抖动盆土,使盆土有裂隙感就行,松土后(2-3小时)浇透水,放到阴暗通风处待干,干后放到室内通风向阳处就行,等恢复后到清明中旬移到室外晒1-2个小时的早晨太阳,每周两次,最好到花店买多茵灵喷叶杀茵,这时候的牡丹最容易被茵感染生病,以防病为主,等生病再冶就麻烦些。

热点内容
荷花花图片 发布:2025-08-26 15:09:33 浏览:543
悬浮的花卉 发布:2025-08-26 15:06:20 浏览:268
颜料画兰花 发布:2025-08-26 14:55:26 浏览:530
野葡萄藤盆景 发布:2025-08-26 14:54:22 浏览:322
ik123极品原创情人节伤感背景音乐大碟 发布:2025-08-26 14:49:29 浏览:879
樱花粉rgb 发布:2025-08-26 14:48:06 浏览:569
玫瑰膏子 发布:2025-08-26 14:45:44 浏览:425
紫丁香观后感 发布:2025-08-26 14:44:54 浏览:496
大茶花特点 发布:2025-08-26 14:43:23 浏览:688
抗疫花卉 发布:2025-08-26 14:43:21 浏览: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