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漆牡丹
『壹』 北京雕漆的工艺历史
至明代,雕漆工艺发展很快,是我国雕漆艺术成熟的时期,并以明永乐、宣德两世为最盛。当时的雕漆名手,都是世代相传,如张成之子张德刚,杨茂的后代杨埙,都成为技艺高超的名匠。明朝统治者为了享乐,于明永乐年间在北京设有果园厂,是当时宫廷制造雕漆工艺品的大型官办手工业作坊,制作出的工艺品供宫廷使用,生产的数量很大,技艺制作在继承宋、元风格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提高。当时的雕漆制品,仍以红为多,朱红含紫,稳重沉着。品种也以盒为多,盘、匣凯陆陆次之;小件较多,大件较少。制胎则以木胎、锡胎为主,也有金银胎。在图案方面,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的题材较多,这与元代花卉、锦地的做法大不相同,其刀法流畅,藏锋清楚,较宋、元两代的刀法变化要多,雕刻工细,表现形象生动。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在北京故宫、上海和南京博物馆都有珍藏。
明代建立的果园厂,集中了全国各地雕漆艺人,为雕漆工艺在北京地区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此,北京雕漆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漆器品种兴盛起来。据考证,除当时的果园厂官办雕漆生产外,民间的雕漆制作行业也有所发展,有的已作为一般商品在民间出售和流传。 清代的雕漆工艺品,大多数是在乾隆和嘉庆年间所制。在乾隆年间,由于皇帝本人喜爱雕漆制品,因此,大力提倡生产,宫廷所用的雕漆品种繁多,这样便使雕漆生产在乾隆时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当时的雕漆制品,品种丰富,大屏风、桌椅、小盘、小盒、小瓶、小罐都有。以木胎、锡胎为主,也有用脱胎的,造型精致,富于变化,颜色也增多,并且还有与玉石镶嵌结合而成的产品。图案方面,除花鸟、人物外,开始有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在构图上绵密多层次,以多见长,和明代不同的是不注重磨工,但是,具有严谨、精致、华丽的特色;以花卉题材为多,有穿枝过梗、自然灵活、层次鲜明、立体感较强等特点。
但是,繁荣一时的北京雕漆,在乾隆以后却逐渐衰退,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已无官营作坊,技艺几乎失传。后由于清宫内需要修理雕漆工艺品,北京的民间雕漆又兴起。当时有油漆彩画艺人萧兴达、李茂隆等,他们从清宫内需要修理的破损雕漆品上得到启发,并合作创办了雕漆作坊,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下半年,在北京剪子巷开业,取名继古斋雕漆商会。继古斋的意思就是要继续中断了的古老的雕漆事业。他们自己动手研究制作和仿制清代雕漆,并招收徒弟,经过几年的努力,将清代雕漆的风格继承下来,并有了一些提高,其技艺超过了乾隆时期,并有明显的北京地方色彩。刀法棱角清晰,题材以花鸟龙凤、山水人物、吉祥悉伍图案为多。萧兴达、萧乐安、李茂隆等人制作的群仙祝寿大围屏,曾在1914年盯顷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受到国际友人的好评。从此,北京雕漆扬名国内外,一度又出现繁荣的局面。对于北京雕漆的恢复,清末时期的继古斋在雕漆历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并对近代北京雕漆技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民国时期,北京雕漆开始有了比较大的发展。1920~1934年之间,雕漆作坊发展到几十家,大都设在崇文门、前门及朝阳门一带。从业人员达500多人。产品以造型大方、胎型规矩、漆色鲜艳、雕刻精细、锦纹多样而著称。当时有代表性的较大作坊仍是继古斋。继古斋的发展是从招收第一批徒弟开始的,接着又招收第二、第三批徒弟。第一批徒弟是永字辈,第二批是宝字辈,第三批是增字辈。由于继古斋的生意兴隆,相继又发展起来一些别的字号,如德成雕漆局、中和雕漆局等,一时从事雕漆的作坊竟有五六十家之多,德成雕漆局专门制作仿明产品,使雕漆工艺更加丰富起来。
从清末到民国,以及解放初期的雕漆名艺人,大都是由继古斋雕漆作坊学出来的。继古斋开始是工商业经济,后来发展到专搞生产,依靠国内商行推销给外商。这些商行有仁立洋行、德兴商行、华真洋行以及专门经销古玩的青山居等。由于工商分开,一时促进了雕漆生产的发展。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员也不断分化,由大的老作坊分出小的新作坊,也有的艺人觉得自己单干更合适,就成了专给商号或作坊做包活的独立劳动者。所以,继古斋虽然一度发展很快,但始终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工厂,最兴盛时也不过是50人左右。其他作坊有的十来个人,有的三五个人。
雕漆主要工序为雕,主要原料为漆,故名为雕漆。北京雕漆有金属胎和非金属胎两种,前者是珐琅里,后者为漆里。着漆逐层涂积,涂一层,晾干后再涂一层,一日涂两层。涂层少者几十层,多者三五百层,然后以刀代笔,按照设计画稿,雕刻出山水、花卉、人物等浮雕纹样。所用之漆以朱红为主,黄、绿、黑等做底色,分为剔红(堆朱)、剔黄、剔绿、剔彩、剔犀等工艺品类。雕漆的工艺过程十分复杂,要经过制胎、烧蓝、作底、着漆、雕刻、磨光等十几道工序,各工序技艺要求都很高。
北京雕漆工艺过程十分复杂,要经过设计、制胎、涂漆、描样、雕刻、磨光等十几道工序,各工序技艺要求都很高。其中雕刻是最主要的工序。雕刻的刀法,过去主要是平雕,大量的是浮雕、镂空雕、立体圆雕等。雕漆的配色也很讲究,过去只有黑、红、黄、绿4种颜色,发展到白、杏黄、茶红、粉红等20多种。每种作品也由单一色彩发展到多种套色。这些产品,都具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漆料
制造雕漆漆器的主要原料是大漆,又名生漆、土漆、天然漆、中国漆,是从漆树上割取下来的浅灰白色液体树汁,漆树野生,在我国生长区域广泛。生漆干燥后具有抗热、耐酸、耐碱、耐潮、耐磨等天然优良特性;干锢后具有极具韵味和柔和的光泽,显得明润透体。在原生漆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可以得到制作漆器需要的各种漆料。
(1)净生漆:是对原生漆进行物理性能净化后所得。
(2)加潮漆:在净生漆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净水,用来补充原生漆在采割、运输、储藏过程中蒸发掉的水分,保持大漆原有的化学成份,使大漆的性能稳定不变,这样的加潮漆才能用来调制漆灰与调制其他色漆。
(3)罩漆:是由加潮漆添进适量比例的熟桐油调制而成,增加了漆质的柔软性和可雕刻性,它是配制各种色漆的基本成份。
(4)彩色漆:是用罩漆加各种化工颜料,均匀搅拌压研而成的各种颜色的漆。原北京雕漆厂可以调制近百种不同色调的颜色漆。传统上以红、黄、绿、黑漆为主,在其上雕刻分别称为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另还有剔犀、剔彩的雕刻。 (5)退光漆:又称推光漆,素漆,为半透明漆。在雕漆制品中用量较少,主要是在不进行浮雕处的次要部位的装饰,俗称做里子。
(6)金脚漆:又称为金胶,浑金漆、贴金漆,油光漆。用干快净生漆加适量比例的熟桐油,搅拌均匀即可。主要用来粘贴金、银箔,金银粉。
(7)霸王鳔:又称漆鳔,漆胶。用净生漆与白色面粉按一定比例调制而成,主要用来制作脱胎器,糊布,或用以粘接剂用。 . 1951年4月,由44名雕漆手工业劳动者组成北京雕漆生产合作社。由于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雕漆工艺品出口数量也逐渐增多。1958年北京雕漆生产合作社正式转为北京雕漆厂,职工人数由原来的40多人发展到512人。
为了不断满足市场需要,近几年来,雕漆产品逐步创新,逐渐使工艺美术品日用化和日用品工艺美术化。设计人员积极地创作了实用的雕漆品,受到外商的欢迎,也为雕漆工艺品的出口扩大了销路。像雕漆围棋盒,外表古雅庄重,纹样严谨,雕工精细,保持了北京雕漆的传统特点,并由于采用脱胎和特别漆料作里,既富有弹性,又无响声,投取棋子方便,很受棋界欢迎,产品大量销往日本。又如雕象绣墩,看上去真似一只恬静的小象,形象庄重,性情温顺,仿佛时刻等待人们来骑乘。这是一件工艺品与实用品相结合的产品,可以把它摆在门前骑坐,也可以陈列在房间里观赏。它有木胎、脱胎两种,小象的眼睛和牙,都引用镶嵌工艺。这种产品颇受商业部门的欢迎,1980年试产20只全部售完,1981年又接受订货1000只。
雕漆墙壁画,也是解放后雕漆工艺的一项创新发展,它是为装饰高级建筑物室内墙壁而设计制作的新产品。在制作上采用木胎,似一扇扇屏风,雕刻完成后,镶进墙壁,乍看去,酷似建筑物本身原有的一个自然装饰部分,所以称之雕漆墙壁。它的图案选择可根据用户要求而异,有山水、花鸟、盆景,也可设计传统的中国历史故事图案。这是雕漆艺术为现代化建筑配套服务迈出的可喜的一步。此外,雕漆产品生产了大量的实用品,为国家扩大了出口,增加了外汇的收入。由此可见,雕漆工艺只有越来越向实用综合工艺发展,才能表现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广阔的前景。
北京雕漆在雕刻技艺上也有新的发展。过去一般是平雕,现出现了浮雕、镂空雕、立体圆雕。用漆的颜色也比过去大为丰富;雕漆花篮盘是一件用浮雕、镂雕、立雕技术相结合而制成的新型产品,它不仅进一步表现出雕漆手法,也扩展了新的内容。它是模拟竹编花篮形象浮雕而成,篮中的花有月季、牡丹、桂花、梅花等,花瓣、花蕾、花叶、花枝相间交错,姿色万千,是通过立雕、镂雕而成的,仔细观赏,整个花篮突破画面,有很好的立体感,宛如一簇盛开的鲜花。这件作品是雕漆技艺进一步提高的代表作,受到工艺美术界高度的评价,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在全国工艺美术品展览会上被评为优秀作品。又如雕漆球,可以说是北京雕漆新工艺、新造型的体现。它是用多种漆的颜色套雕的多层漆球,层层都有精美的图案和花纹,球的每一层都可以灵活地转动。
雕漆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多数产品从设计到出厂要半年时间,高档产品则需要两三年的时间。这是由于在雕刻以前,需将调配好的漆料反复多层地涂在胎型上,待漆半干时(由液体变成固体),才可用刀在上面雕刻出各种图案、纹样,并衬托以各种精美的锦纹,使漆层具有浮雕效果。由于所用漆色和技法不同,分别有剔红、剔黄、剔黑、剔彩、剔犀之称。两种或三种色漆以一定厚度交替涂在胎型上,然后按一定的角度刻出云头或回纹等图案,在刀口的断面上可以看出不同漆层的叫剔犀。北京雕漆以剔红、剔黑为主,其他如红底黑花、黑底红花、黄底红花、绿底红花以及黄、绿、红三色的剔彩也常见。雕漆产品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技艺是: 将雕刻后的器皿放入干燥室内烘干,使其坚固。磨光要求色泽光润,藏刀不露。经过磨光,一件完整的雕漆工艺品即告完成。
雕漆的品种有上千种,主要有瓶、罐、盒、盘、烟具、茶具、酒具、家具、灯具、文具、挂屏、围屏、插屏、壁画、炉、鼎、熏、壶,以及立体鸟、兽、佛、仕女、现代人,还有小件首饰、珠子等。
北京雕漆的风格是:雕工细腻,造型别致,古雅大方,品种丰富多彩,富有变化。它在表现人物形象、室内室外景物的层次深度上,都有独特的效果。
『贰』 清代漆器的特点有哪些
清王朝在康、雍、乾三朝的工艺美术品,如玻璃器、瓷器、珐琅器、金银器、玉器、漆器等,无不制作精美,装饰华丽,体现了清代“康乾盛世”的气魄和时期特点。
仅就漆器而言,在清朝康、雍、乾时期进入漆器发展的黄金时期。最能代表清代漆器制作水平的是清官造办处制作的漆器,其中,清代制作的一色漆器有朱漆、黑漆和金漆等。
黑漆与朱漆是漆工艺中最常用的装饰手法,也是漆工艺中制作最多、最普及的品种。
黑漆与朱漆是伴随着漆工艺的产生而出现的,清代继承了这一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制作了许多黑漆与朱漆的器物。
清代制作的黑漆与朱漆器以具有实用价值的器物居多,黑漆有圆腿书桌、条桌、膳案、香几、砚盒、捧盒、笔管等;朱漆的有书桌、痰盂、香盒、捧盒等。
这一类漆器虽无任何装饰与花纹,却以其优美的造型和纯正的漆色取胜。其中清乾隆年间制作的脱胎朱漆盘、盖碗、盒,是朱漆中的代表作。
金漆就是在器物上贴金的做法。贴金的方法有贴金、上金、泥金。清代以金漆制成的漆器最著名的就是陈设在太和殿象征皇权威严、神圣的金漆龙纹宝座、屏风等作品。在清代以金漆为地的漆器制作较多,其上又加其他的装饰工艺,如描金、描银、描漆等。
描金漆有黑漆描金与朱漆描金两种。属于清早期的描金漆器较少,雍正、乾隆时期曾制作了大量的描金漆器。
乾隆时期的描金漆器不仅数量多、器物造型变化多,而且黑漆描金、朱漆描金兼而有之,也有少数的紫漆描金、罩金漆等。
罩金漆应称为“描金罩漆”,一般是在描金花纹上再罩一层透明漆,仍可看到描金花纹。这种技法在明晚期漆器中已有,以盘居多。
清代继承了这一髹漆传统,制作的器物仍然以盘为主,描绘山水景色,或花卉配以诗句。罩金漆既保护器物的金色不被磨损,又使花纹区别于描金,别具特色。
如乾隆黑漆描金开光方胜式盒,长36.7厘米,宽19厘米,高3.7厘米,双方胜形。通体黑漆地,施彩金象描金及洒金地花纹。双盘心均随形开光,内绘山水人物、亭台楼榭景色,盘边饰花卉锦纹。
盘外绘菊花、石竺、梅花、牡丹、兰花等团花纹。盘底髹黑光漆,描金折枝花卉,描红漆纹理,用笔简练,花纹工整秀丽。外底中心有双方圈楷书描金“乾隆年制”双行款。
在描饰类漆器中,除了描金,还有描漆与描油。描漆是早期漆器中最常使用的漆工艺,即在光素的漆地上用各种色漆绘出花纹的做法,又称“彩漆”、“描彩漆”。
清代漆器中具有清早期风格的描彩漆有牡丹纹长方几。清雍正时期的描彩漆作品较多。清乾隆时期描彩漆制品相对减少,带有款识的作品较少。
漆画也是描漆的一种,只是色彩更为单纯更为写意。它是用一种颜色漆在漆地上描绘花纹,再用黑漆、金漆或其他色漆勾描纹理。
描油是以油代漆,在漆器上画出花纹的做法。描油与描漆的不同处是描油可以调制出任何颜色,色彩变化多,纹饰绚丽多彩。
描金彩漆是描金与描彩漆两种漆工艺的合称。清代漆器的特点之一就是多种漆工艺的综合运用,即在一件器物上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漆工艺。
清代的描金彩漆作品数量比较多,造型丰富多彩,有实用品和观赏品两大类。一般均以描金勾勒纹饰的轮廓及细部纹理,以彩漆描饰花纹,既金碧辉煌,又斑斓绚丽。用描金彩漆制成的漆器有盘、盒、杯、瓶、笔筒、几等。其中盘有葵瓣式、海棠式、菱花式,盒有万字盒、寿字盒、八角盒、葫芦盒、六瓣盒等。
戗金彩漆是“戗金”和“彩漆”两种工艺同时施于一器之上。戗金彩漆有两种:一种是“戗金填彩漆”,一种是“戗金描彩漆”。
这两种方法制成的漆器在清代同时存在,都是用“戗金”勾勒出花纹图案的轮廓及枝叶的细部纹理。
清代最早的戗金彩漆是康熙时期的器物。其中有戗金云龙纹方几、戗金云龙纹炕桌和戗金云纹葵瓣式盘等。清康熙戗金彩漆作品有的直接在漆地上饰花纹,有的则做成填漆锦纹地,在锦地之上再饰花纹。它们在制作工艺上虽有繁简之别,但从器物的装饰效果看,当以后者更佳,似“锦上添花”。
清乾隆时期的戗金彩漆器物造型丰富,装饰富丽堂皇,并在器物底部依据所饰图案的内容为器物定名。例如,双凤长盒、吉祥圆盘、八仙长盒、鹤鹿长盒、瑞草圆盒、如意宫盒、双喜方盒、菱花凤盒、海棠仙盒、万福凤盘等。从其所定器物之名可以看出,大都是与长寿、祝福有关的吉祥图案。
此外,还有戗金彩漆寿春盘、银锭式盒、鱼式盒、桃式盒、云龙菊瓣盒、六瓣式盘等,均以其奇特的造型和富于变化的图案取得了形式和内容的协调统一。这类制作讲究的工艺品是清乾隆以后漆器工艺无法企及的。
清代的嵌螺钿工艺在继承明代传统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嵌螺钿漆器的数量增多,造型丰富。既有大件的家具,也有小件的盘碗;既有嵌厚螺钿的,也有嵌薄螺钿,并出现了鲜艳的衬色螺钿。
清代的嵌螺钿漆器有纯嵌螺钿的,也有与其他工艺如描金、彩漆等相结合的。
清代嵌螺钿漆器中最早始于清康熙时期,其中黑漆嵌螺钿平头案、黑漆嵌螺钿龙纹箱、黑漆嵌螺钿书格、黑漆嵌螺钿职贡图盒,均是清早期嵌螺钿漆器的精品。
如康熙黑漆嵌五彩螺钿山水花卉书格,高223厘米,宽114厘米,纵57厘米。书格本为一对,楠木胎,方角,格4层,每层板下用3根穿带承托,最上层顶板穿带安在板上。最底层四足间加牙条、牙头。书格周身髹黑退光漆,漆上以五彩螺钿和金、银片托嵌成136块66种不同的花纹图案,其中包括8种人物山水、22种花果草虫、36种锦纹。是至今所见装饰锦纹最多的实物书格,四腿镶凿铜镀金筒状包角。
下面第二层中间穿带刻“大清康熙癸丑年制”款。做工精细,图案丰富,色彩绚美,特别是所嵌螺钿、金银片极薄。在狭小的面积上做出十几个单位的锦纹图案,显示出极高的工艺技巧。
清代雕漆以乾隆时期制作的最多,有剔红、剔黄、剔彩、剔黑、剔犀等品种,雕漆作品的范围几乎涉及宫廷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中典章礼仪品有宝座、屏风、如意等;家具类有桌、椅、绣墩、几等;陈设品有瓶、花觚、尊、插屏、天球瓶、炉瓶盒等;文房用品有笔筒、成套文房用具、笔管、笔匣等,还有大量制作精美的珍玩。
如乾隆剔红《洗桐图》宝盒,高12厘米,口径29.6厘米,盒通体髹朱漆,盖面随形开光,内雕天、地、水锦纹为地,上压雕流云、山石、修竹、曲栏、梧桐,一老者端坐于院中,一童子侍立于后,另3个童子正在洗擦梧桐树。盒壁上下各五开光,分别雕牡丹、菊花、梅花、荷花、月季等花卉纹,开光外雕杂宝纹,口缘雕回纹。
盒内及底髹黑漆,盖内有填金“洗桐宝盒”器名款,底刻“大清乾隆年制”楷书款。
清乾隆年间,养心殿造办处仍设有“油漆作”,负责制作皇家使用的各种漆器用品。御用雕漆却不是在造办处制作的,而是在苏州制作的。清官档案中有明确的记载。
清代雕漆继承了明代嘉靖和万历时期的风格,不善藏锋,刀痕外露,虽有磨工,但远不如明早期那般圆润光滑。尽管如此,清代前期雕漆工艺在表现形式之丰富、雕刻之精细等方面仍然超越了前代,达到历史的峰巅。
如太和殿金漆云龙纹宝座,即皇帝穿朝服所坐的龙椅,通高172.5厘米,座高49厘米,宽158.5厘米。座前脚踏高30厘米。宝座有个“圈椅”式椅背,由金丝楠木制成,上面刻有形象生动的蟠龙。宝座“圈椅”由中间向两侧逐渐走低。靠背背板平雕阳文云龙。
整个宝座从上到下都有相应的花纹图案,共有13条金龙盘绕。整个宝座外髹金漆,显得金光灿烂,富丽堂皇,是紫禁城也是当时全国最大、最高档次的礼制用具。
清嘉庆雕漆有一件带有款识的《羲之观鹅图》笔筒,其刀法、图案风格均保持有清乾隆时期的特点。
观鹅图笔筒通高14.8厘米,口径10.2厘米。笔筒窄折边口,平底,附座。筒外壁压雕山水亭榭、人物树木。画面中清水一池,游鹅泛波,一老者坐于池畔榭中观看水中游鹅,小桥之上有两人行走,随行其后的童子怀中抱琴,是为携琴访友之意。
景物虽多,但层次清晰,意境恬淡深远。器物上刻几种锦地以示不同的空间。底部髹黑漆,中心镌篆书“嘉庆年制”4字款。
此笔筒漆层较厚,雕刻刀法精密,棱线深峻有力,纹饰清晰醒目,色泽艳丽。其刀法及图案风格均保持着乾隆时期雕漆的一些特点。
此笔筒为现知唯一嘉庆款的雕漆作品,对于研究乾隆以后雕漆工艺的发展变化及嘉庆时雕漆的风格特征均极有价值。
清嘉庆以后,雕漆工艺日趋衰落。清光绪时技法失传,慈禧太后六十寿辰时令苏州承办漆器,唯雕漆一项无人能制作。
清代漆器的发展得到了皇帝的推崇,因此在宫内,漆器应用非常广泛,已经渗透到宫廷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各地官员也将漆器作为重要贡品进贡朝廷。
清代造办处集中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由于不惜工本,所以制作出的漆器华丽精美,代表了清代漆艺的最高水平,同时也体现了皇家的艺术风格及审美情趣。
如清黑漆嵌螺钿五子夺魁盒,高6.8厘米,口径16.8厘米,圆形,平顶。黑漆地嵌薄螺钿间贴金。盖面梧桐下,一妇人倚坐于石桌旁,观五子嬉戏庭前。盒内嵌白玉十二属相及册页“御制寿民诗”。
除了造办处,全国还有许多地方也制作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漆器,如扬州的镶嵌漆器、福建的脱胎漆器、山西的款彩漆器、贵州的皮胎漆器等,还有苏州、杭州、四川、广东、北京等地也都制作了各具特色的漆器。
历史上扬州是重要的漆器制作地。到了清代,扬州是著名的商业城市,玉器和漆器享誉全国。
扬州漆艺最高成就的是百宝嵌工艺。卢葵生便是扬州著名的髹漆艺人,精于百宝嵌工艺,卢氏作品以文房用品居多,如漆砚盒、漆壶、笔筒、果盒、套盒、臂搁、琵琶等。
清代的福建以制作脱胎漆和木雕金漆而著称。清乾隆中期著名髹漆艺人沈绍安掌握了髹漆技巧,领悟到我国泥塑佛像和夹纻造法,因而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脱胎漆器。
沈氏所制漆器在调料时除用油料冲淡原漆外,主要以金粉、银粉作调和料,解决了一般漆色干后变为黝黑,难与其他鲜色颜料调和的困难,调配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漆色,如珊瑚红、淡黄色、橘黄色、白色、苹果绿、松绿等鲜艳的色彩。
清代的贵州以制作皮胎漆器而闻名于世。它作为地方漆器的一个品种贡入宫廷。皮胎漆器较之木胎体轻、韧度好。
其制作方法为在牛皮胎上刷黑漆或朱漆作地,再在漆地上用金描绘花纹,有的则再罩上一层笼罩漆。贵州所制作的皮胎描金漆器多为盘、碗、盆、盒等日常生活用品,使用价值颇高。
苏州是清代宫廷造办处制作雕漆的中心,其造型、图案、款识直接受宫廷造办处指挥和控制。除了官办作坊直接为宫廷服务,地方漆器作坊也深受宫廷漆器影响,其雕刻风格是相同的。
每年慈禧过生日时,许多大臣也购买北京雕漆作为贵重礼品贡入皇宫。如慈禧太后雕漆嵌玉屏风,相传为两江总督端方为祝贺慈禧太后六十寿辰进贡的雕漆器,为苏州名匠梁福盛制作。宝座高115厘米,宽127厘米。屏风高271厘米,连座高314厘米。
杭州曾是南宋制漆的中心之一,有许多一家一户的漆器作坊。清代的杭州仍保留了过去的传统,漆器制作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大多制作罩漆。
在地方贡品中,四川进贡漆器的记录较少,只有清乾隆五十二年四川布政使王站柱进贡雕漆的记载。其中有一件方套盒,盒底有书“四川劝工局谨制”款。此盒构图简练,纹饰疏朗,线条流畅,采用了款彩与描彩漆两种漆工艺。从此盒的款识分析,这件漆器是清代中后期由四川的官办作坊制作的,较为精致,形制也别出心裁。
广东是清代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也是清代制作多种工艺品的著名之地。广东制作的象牙、家具、珐琅、玻璃、玳瑁、鼻烟壶等制品享誉京城,也是广东官员向清官进贡的主要工艺品。
北京漆器以雕漆为主。光绪、宣统年间,北京的德诚局、甫润斋等作坊对流落民间的清乾隆雕漆曾有过研究。此外,继古斋有3位师傅也制作雕漆,但他们制作的雕漆不仿古代,有其独特的做法。
『叁』 明代漆器有什么特点
从明代的建筑及室内用具来看,宫廷装饰及器用不啻一座大型髹漆工艺馆。明代礼仪中所用大辂乘舆、仪仗皆有装饰。宫廷建筑装饰,朱门金钉,金龙画彩,殿内宝座、围屏金漆装饰等,都显示着髹漆工艺的水平。
与此同时,民间床榻家具雕花贴金,商店匾额金碧辉煌,棺材灵柩髹黑画彩、雕花饰金。全国各地的庙宇也都离不了华丽装饰的髹金额匾,凡此种种,都显示了髹漆工艺在明代的普及。生漆应用之广,漆器生产之盛,前所未有。明代漆工跃与明王室对漆器的推崇与重视有着直接关系。为了满足宫廷内外对生漆工艺品需求,还专门设立了生产制作御用漆器的官办机构。
宫廷内官监下设“油漆作”,御用监所属“漆作”都承做漆工活计,专门负责围屏、摆设、造办填漆、雕漆、螺钿等漆器。内府供用库还特设丁字库,常储生漆、桐油等物。
明代的第三位皇帝朱棣对雕漆情有独钟,不但自己珍赏,而且先后数次将雕漆作为贵重礼品颁赐给日本国王妃,总计近百余件精美的雕漆盘、盒。
由于漆器手工业的发展,明代用漆之多前所未有,生漆需求量剧增,官府和民间都很重视漆林经营。原先盛产漆的长江中上游各省,漆产量大增,长江下游的南京,也新建漆园,种植漆树千万株,以供需求。
据《古今图书集成》、《福建新通志》等书记载,在明清时期,西起我国云南西部,东至辽宁东部,南起海南岛,北至辽宁北部,都有漆树生长。
明代漆器的品种,在宋元漆器发展的基础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明代漆器最为发达的、制作量最多的是雕漆,其次是戗金彩漆、戗金漆、描金漆、填漆、螺钿漆、百宝嵌、款彩漆等。
明早期漆器指的是洪武、永乐、宣德三朝制作的漆器。山东省邹县鲁荒王朱檀墓中的漆器反映了明初漆器制作的水平。朱檀是朱元璋之子,这批漆器极有可能是皇家御用监所造。
明初的漆器至少有戗金漆和雕漆两类。其装饰图案中主体纹饰有人物故事、宝相花、太平雀栀子花、太平雀葵花、苍头石榴花、牡丹花、石榴花、山鸡葵花、鹦鹉长寿花、山雀茶花、竹梅,边饰有香草、四季花、回纹等。
黑漆嵌螺钿《仲景行医图》鼓式盒是元明之际黑漆嵌螺器代表作。盒鼓式,平盖面,圈足。通体髹黑漆为地,以螺钿嵌纹饰。
盖面苍松映掩,祥云缭绕,医圣张仲景身穿官服乘牛车而至,4人作揖迎接,牧童牵牛旁观。盖、盒壁嵌乳钉纹各一道,上、下口缘饰缠枝莲纹。盒里髹朱漆,足圈内髹黑漆。此盒钿色艳丽,五彩斑斓,人物刻画细腻生动,工艺精湛。
明永乐漆器以剔红居多,也有少量的戗金漆和戗金彩漆,如红漆戗金八宝纹经文挟板。
永乐雕漆以盘、盒为主,兼有盖碗、盏托、尊、小瓶、踏凳等,器形变化较少。明永乐漆盘是一种圆形盘,浅式,圈足,盘表面为一整体,没有盘心与盘边之别,所装饰图案给人以整体感,这种造型的盘以装饰花卉为主。
另一种盘的造型为盘边呈葵瓣状或菱花状,8瓣、10瓣不等,盘内与盘边装饰的内容不同,盘内多以山水人物为主,而盘边多雕刻各种各样的花卉。
如剔黑山水人物方盘,直径26.6厘米、26.2厘米,方盘四边雕刻折枝花卉,正中心雕刻人物,形态自然;山石皴法细腻,结构严谨,色调明快,刀法锐利、纤细。
永乐雕漆装饰图案以花卉、山水、人物为主,图案的处理具有一定的规范化。以花卉为主题的作品,一般雕刻在圆盘、蔗段式盒、蒸饼式盒上。
其图案的处理手法为在盘内或盒面布满盛开的大朵花卉,四周枝繁叶茂,或衬托着含苞待放的小花蕾,花朵饱满,画面具有完美的整体感。
花朵以奇数布局,有3朵、5朵、7朵之分。3朵均匀分布,5朵、7朵者,以正中为一朵稍大型的花卉,四周均匀地摆设着四朵或六朵稍小的花卉,似众星捧月,突出主题。以花卉为题材的雕漆,花卉之下一般不刻锦纹,而以黄漆为地,黄衬红色,鲜明醒目。
永乐雕漆,花卉满布,留下的黄色地较小,有紧密之感。明永乐雕漆常用的花卉有牡丹、茶花、石榴、芙蓉、菊花、莲花等。
永乐时还出现了双层花卉的雕漆作品,即在漆盘内上下雕刻两层花卉,如剔红牡丹双层盘、剔红茶花双层盘,上下两层花纹自成体系,互不干扰,又互相映衬,章法有致,画面富丽,耐人寻味,充分反映了明永乐时期工匠的高超技艺。
以山水、人物为主题的作品,一般雕刻在葵瓣式盘、蔗段式盒上。其图案的处理手法为在盘内或盒面上雕刻人物故事,图案下衬托分别代表天、地、水的3种锦纹。
这3种锦纹与元代的处理手法相同,只是水纹的处理稍有变化。元代雕漆中的水纹有的似波浪滚滚,以弯曲的线条表现,仿佛水在不停地流动,而永乐时期的水纹基本固定为图案化的纹饰,以波折形线条表现。
在3种锦纹之上雕刻人物、亭阁。一般的布局为图案的左侧或右侧雕刻一座亭阁,以曲栏围出一定的空间,阁后置古松或垂柳,天上点缀流云朵朵,人物活动其间。
或携琴访友,或闲暇赏瀑,或高谈阔论,或五老相聚。多数反映的是文人士大夫清净、悠闲的生活。人物比例的雕刻偏于高大,以突出人物的重要。
如剔红《携琴访友图》莲瓣式盘,高4.5厘米,口径45.6厘米。盘平底,八瓣莲花形边,随形圈足。盘心雕庭院景致,殿阁曲栏,长松浮云,院中二老相揖,一童携琴随后,殿内有人迎迓,此为《携琴访友图》。
盘内外壁黄素漆地,分瓣雕饰多种花卉。足内黄褐色漆,一侧针划“大明永乐年制”6字款,中心又刻“甜食房”3字。
此盘造型如一朵盛开的大花,美观典雅。主题图案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情趣。盘上髹漆厚重,雕刻精细,锦纹主次分明,一丝不苟,为明永乐朝官造雕漆之典型作品。
除了雕刻花卉、山水、人物图案,明永乐时期的装饰题材尚有孔雀牡丹、云龙纹、云凤纹、灵芝螭纹等题材。
如剔红祝寿图菱花式盘,口径34.8厘米,足径27厘米,高43厘米,木眙,作八瓣菱花形,圈足,下背雕红漆花纹。盘心开圆光,内松、桃、鹤、鹿、仙人祝寿图意。壁内外纹饰相同,每瓣雕素地宝相花两朵。足边饰回纹,底黑光漆。
永乐雕漆的底,一般以黄褐色、黑色居多。款识在底内缘处竖刻“大明永乐年制”针划款,字体秀气,笔道纤细,似行书。在雕漆底部刻有明确的年号款识,以明永乐为开端。
永乐雕漆在制造技法和工艺上具有鲜明的时期特征。这时的作品一般髹漆层次较厚,少则几十道,多则上百道,与文献记载的“漆朱三十六遍为足”有明显的差异。继承了元代张成、杨茂的风格,精雕细刻,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细微之处处理得精细而又恰到好处。
例如,花纹枝叶的脉理清晰而逼真,以不同的雕刻方法来表现枝叶的正背,花筋叶脉被处理得细腻入微,雕刻刀法娴熟流畅,图案的边缘磨得圆润光滑,不露棱角和刀刻痕迹。
如剔黑花鸟葵瓣式盘,口径31.3厘米,足径22.6厘米,高3.8厘米,葵口,圈足,盘内雕双鹊牡丹,壁背面雕香草纹。此盘雕工精细,图案凹凸有致,叶脉清晰,为明初期雕漆工艺中上乘之作。
明宣德皇帝在位10年,宣德漆器品种有剔红、戗金彩漆等品种。明宣德雕漆的造型,盘有圆、方、荷叶式、菱花形,盒有蔗段式、蒸饼式、两撞委角方盒,另外还有盏托等。
其装饰题材与明永乐时期基本相同,有花卉、云龙、云螭、山水、人物等。图案的处理出现了“开光”技巧。在盒盖上或盘内以莲瓣式、葵瓣式、圆形作为开光,开光内装饰一种纹饰,开光外装饰另一种纹饰。
开光一方面能突出主题,另一方面也能把两种不同的纹饰分隔开来,同时也可起到美化画面的艺术效果。这种方法在明、清漆器图案中常被运用。
如宣德剔红菊花纹圆盒,直径12.2厘米,盒为圆形,周身髹朱漆。盖面雕一簇9朵菊花纹,菊花盛开,枝叶茂盛,外壁雕菊花、牡丹及秋葵等花卉,内里与盒底髹深褐色漆,足内左侧边沿刀刻填金落“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圆盒髹漆深厚,雕刻圆润,刀法流畅,保存完美,为明代剔红器之精品,极为珍贵。
明宣德漆器的款识处理方法与明永乐时期截然不同,改明永乐针划款为明宣德楷书填金款,在底部左侧竖刻“大明宣德年制”。少数在盖上刻款。明宣德刀刻填金款成为明、清漆器款识处理的典范。
宣德以后,明漆器开始从简练、朴实、大方的风格向纤巧细腻转变。这个时期的漆器品种有剔红、剔黑、剔彩、戗金漆等。明中期漆器以云南、甘肃制作的地方漆器较为突出。
这一时期的作品造型较之早期单调、划一的特点有明显变化,出现了梅瓶、四方委角盒、八方形捧盒、提匣、笔筒、方盒、方盘、大型的长方匣、长方盒、扁壶、高足碗、棋子盒等。这说明漆器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大,实用性和观赏性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明中期漆器的装饰图案更为丰富多彩。在以花卉为题材的作品方面,较之明早期果园厂那种整朵大型花卉为主题的装饰图案日趋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折枝花卉及花鸟题材的增多,如鸳鸯荷花、喜鹊登梅、绶带牡丹、茶花小鸟、芦雁等。
如宣德剔彩檎双鹂大捧盒,高20厘米,盒径44厘米,是最早的剔彩漆器。盒呈圆形,上收成平顶,矮圈足。通体自下而上髹漆颜色为:红、黄、绿、红、黑、黄、绿、黑、黄、红、黄、绿、红共13层之多。
盒盖圆形开光,以红漆刻成斜方形锦纹为地,其上雕刻林檎树一株,黄鹂鸟两只,一在枝前,侧身昂首,一在枝下,回身欲下,两相呼应,林檎枝头,有花有果,另外刻蜻蜓、蝴蝶各一只,点缀其间。盒盖开光外与盒底邻近底足的一圈,雕刻有缠枝花果纹,由石榴、葡萄、樱桃组成。
盒盖与器的竖壁雕刻缠枝花卉有牡丹、茶花、栀子花、菊花等,四周花果纹均无锦纹作地,而是以黄漆为地,在盖面正上方长方形条上刀刻“大明宣德年制”填金楷书款。此器器型大而庄重;色彩丰富,斑斓绚丽;纹饰活泼,富于生命力,仿佛呼之欲出。
以人物为题材的作品则不拘于早期那种携琴访友、观瀑的题材,而以历史故事为主。例如,五老过关、牧牛、文会、渭水访贤、携友秋游、渔家乐、采药、滕王阁、雀屏中选、郭子仪故事、岳阳楼、八仙人物、婴戏等。
明中期漆器的雕刻风格有的保持了早期磨工圆润、藏锋清楚的特点,而有的作品则出现了锋棱不够圆熟的特征。这说明了处于过渡时期的作品兼而有之的风格变化。
此时,雕漆一般髹漆不厚,与早期那种髹漆层次厚、立体效果较好的风格略有不同。另一方面,无论是花卉题材或人物故事题材的作品均刻有锦纹,早期黄漆素地之上压花的做法几乎荡然无存,从而形成了锦上添花的表现手法。
云南也是明中期制作漆器的重要地区。云南漆器一般髹漆较薄,漆色暗,无光泽,构图紧密,有繁缛之感。其造型有扁圆形盒、圆盘、双耳扁壶、高足碗、棋子盒、碗等。
云南漆器雕刻的图案不拘泥于一种形式,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图案中点缀有栩栩如生的螳螂、蜜蜂、游鱼、蚂蚱、蛇、蛙等多种小生物,还有象征长寿的盘肠、灵芝,象征幸福的孔雀牡丹和活泼可爱的双狮戏球,传说中的麒麟、翼龙、双螭、草尾龙等。这些图案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经过明中期80多年的发展,到明世宗嘉靖时期,漆器工艺出现了新的局面。这就是官办作坊继续大量制作漆器,具有宫廷风格的漆器制作重新占据统治地位。
明中期漆器风格经过近百年变化,从早期简练大方、圆润精致的风格演为崇尚纤巧华丽、繁缛细腻的新风格;漆器的使用范围扩大,出现了箱、柜、桌等新的漆器造型;漆器品种增加,除了剔红、剔彩,戗金彩漆亦大量制作,漆艺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明嘉靖时期的漆器品种主要有剔红、剔彩、戗金彩漆。传世的明嘉靖漆器仍以剔红器居多。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以绿漆为锦地,其上雕红漆的作品。红绿两色醒目,对比强烈,起到了突出主题的效果。
嘉靖时期的雕漆基本上有两种风格:一种雕刻精细,刀法快利,锋棱虽显外露,但仍保持有明早期漆器那种圆润光滑的特征;另一种为雕刻不精,有粗糙之感,漆色亦不佳,不善藏锋,虽有磨工,但不圆润。
剔彩自明宣德时期出现以后,到了明嘉靖时期呈现出大规模发展的局面,传世品较多。嘉靖剔彩主要以红、黄、绿三色交替,每色有相当的漆层。
器物表面呈现出红、黄、绿三色,一般是红花、绿叶。若双龙则以红、黄区分,以红色漆为龙鳍,以黄色为龙身,以绿色为龙发,似剪影式的效果;若凤纹则以红、黄、绿来表现其飞翅及长尾,3种颜色的变换,化为美丽的羽毛,多姿多彩;若表现童子,则以红、绿二色分饰衣、裤,以展现儿童的天真、活泼。
嘉靖时的剔彩的戗金彩漆造型有银锭式、梅花式、菊瓣式、方胜式等,制作工艺十分精致。以戗金为图案的轮廓线及叶脉纹理,在轮廓线内填以红、黄、绿等色漆,纹饰磨平后具有绘画般的效果。
有一种戗金彩漆,先以填漆做成锦纹地,再戗金花纹,做法费工费时,但却使器物有锦上添花之妙。还有一种特殊的戗金彩漆作品,其花纹之外既不是一色漆地,也不是锦纹地,而是密密麻麻的小圆圈纹,这种小圈纹被称为“攒犀”。
嘉靖时期器物的造型有所突破,出现了许多新的器形。盘类器物除了圆盘居多,亦有仿明早期的葵瓣盘、明中期的委角方盘,同时出现了六瓣盘、梅花式盘、银锭式盘、茨茹式盘、荷叶式盘、菊瓣式盘以及由大小3个盘依次套叠的套盘。
这时,除了明早期的“蔗段式”和明中期的“捧盒”外,新出现了钵式盒、寿字盒、银锭式盒、方胜式盒、梅花式盒等。此外,还出现了瓜棱壶、柜、笔筒、小桌、八方斗、春字盒、把镜等新的造型。
明代漆器中刻有年款的以永乐、宣德、嘉靖、万历最多,也有少量的隆庆、崇祯款识。明嘉靖漆器的款识为刀刻填金楷书款,款识的位置均在器物底部正中。“大明嘉靖年制”6字款有3种形式,即底部正中竖刻款、从右至左横刻款、竖两行刻款。
由于嘉靖皇帝信奉道教,所以明嘉靖时期漆器的装饰题材大都以长生不老、升仙、万寿为主题,如五老祝寿图、群仙祝寿图以及表现仙山楼阁的题材等。
尤其是出现了以文字组成的图案。例如,以松、竹、梅缠绕组成“福、禄、寿”3字;以“福”字为漆盘的装饰;雕3个寿桃,每桃上雕一字,组成“福、禄、寿”;以开光的形式,在器物上组成文字“皇图亿载,圣寿万年”和“乾坤清泰,万寿齐天”以及“万年长生”、“万年如意”、“万寿永年”等。
寿春图是这个时期典型的装饰题材,春字盒有剔红、剔彩两种,在盖面开光内雕聚宝盆,盆内装有盘肠、珊瑚枝、银锭、古钱、犀角、火珠等,盆中升起霞光万道,似熊熊火焰,火焰之上压一个“春”字,春字中圆形开光内雕老寿星。
如嘉靖剔红五老祝寿图圆盒,高12厘米,口径24.4厘米。盒圆形,平盖面。通体绿漆刻云纹锦地,朱漆雕花纹图案。
盖面饰松云山石,五仙人分持桃实、花杖、葫芦、卷轴、灵芝,从灵芝中升起一缕轻烟,向上蟠绕成草书“寿”字,为群仙祝寿之意。盖、器外壁分别雕云龙纹和海水云纹。足内正中刀刻填金楷书“大明嘉靖年制”竖行6字款。
此盒雕刻精细,刀法快利,锋棱显露,人物表情生动,衣纹飘动流畅,艺术风格纤巧细腻,为明嘉靖朝雕漆的代表作品。
此外,寓意长寿的松树、仙鹤、灵芝、寿桃等也常常作为装饰题材,八卦图、麒麟、狮子、海马、大象、杂宝也是装饰题材的一部分。
与上述升仙、长生题材截然不同,还有少数具有民间艺术风格的“龙舟竞渡”、“货郎图”和“婴戏图”。龙纹仍然是这一时期漆器装饰的主要题材。
明嘉靖时期漆器的锦纹表现形式也有较大变化,突破了明早期的3种锦纹形式,出现了“万字锦”、“勾云锦”等。有的雕刻出五六种锦纹,锦纹的比例较大,形成风格。
明万历时期漆器的生产制作较活跃,官办漆器作坊仍占据主要地位,漆器品种日渐丰富。除了剔红、剔彩、戗金彩漆仍继续制作,还出现了剔黄、描金漆、填漆等新的漆器品种,使漆器装饰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明万历雕漆有剔红、剔彩、剔黄3个品种,在造型、图案、款识等方面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时期的风格与特点。在器物造型方面,仍以盘、盒为主,兼有小柜、炉、花觚、瓶、笔筒等,并出现了长方委角盒这一新的造型。
在装饰图案方面,嘉靖时期追求升仙、长寿的题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双龙、龙凤、祥云、海水江崖为主题的图案,并出现了祈求吉祥、太平的吉祥图案,也有少数表现人物、花鸟的题材,如剔彩《晏子使楚》漆盘、剔彩花鸟纹盒等。
对锦纹的处理也较为独特,比例紧凑,细密整齐,明万历前后均无此特征。
在漆器品种方面,以剔红、剔彩最多,且出现了少量的剔黄作品。描金是漆器制作工艺中的一个品种。
描金彩漆是“描金”加上“描彩漆”的做法,使一器具备两种漆工艺,画面绚丽多彩,富于装饰趣味。明万历时期的描金彩漆作品有圆盒、长方形墨盒,均以红漆为地描饰花纹。描金彩漆山水人物大圆盒是其代表作。
明晚期雕漆的制作以宫廷制作为主,兼有民间制品。明晚期雕漆以长方盒、高足碗、小碗居多。明晚期剔犀漆器有黑面、朱面两种,器形有小圆盒、两层盒、圆盘、花形盘、盏托、执壶等。
明代嵌螺钿工艺仍继续使用。明晚期出现了一位镶嵌工艺名家江千里,系明末扬州人,以制螺钿漆器出名。当时曾有“家家杯盘江千里”之说。
『肆』 剔红雕漆牡丹花瓶的意义
剔红雕漆牡丹陆亩花瓶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工艺品,它是通过早指森将漆器的表面红色漆剔除一部分,然后在裸露的部分上雕刻花纹,最后再用漆进行涂装和抛光而制成的。
剔红雕漆牡丹花瓶具有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牡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象征,它代表着富贵、荣华和美逗斗好的人生。因此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剔红雕漆牡丹花瓶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艺术品,也是一种很好的礼品。
此外,剔红雕漆牡丹花瓶还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在中国的古玩市场上,这种工艺品的价格一直都很高,很受收藏家和投资者的欢迎。
总之,剔红雕漆牡丹花瓶的意义非常丰富,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艺术品和投资品。
『伍』 如何描写古代建筑
描写古代建筑的优美段落集锦[1]
1.浪漫与庄严的气质,挑高的门厅和气派的大门,圆形的拱窗和转角的石砌,尽显雍容华贵。
2.主楼是用一色青石起座,直上七层,石条又故意不打磨平整,粗犷凝重,像一个巨人敞露出结实的胸膛和坦荡的襟怀。
3.古典、开朗两相宜,尖塔形斜顶,抹灰木架与柱式装饰,自然建筑材料与攀附其上的藤蔓相映成趣,经典而不落时尚。
4.就在永息湖畔,竟然盛放着大片大片的金色花朵,就像一颗颗金色的星星躺在碧绿的叶片之间,但没有一种星,可以如此璀璨夺目,流光溢彩,妖艳得仿佛可以夺去人的呼吸。
5.金顶石壁,绘着各种各样的鸟类图案,色彩斑斓。地板上铺着色调柔锦织缎绣的地毯,偶尔燃烧着几朵艳红色的火焰。
6.纱幔低垂,营造出朦朦胧胧的气氛,四周石壁全用锦缎遮住,就连室顶也用绣花毛毡隔起,既温暖又温馨。陈设之物也都是少女闺房所用,极尽奢华,精雕细琢的镶玉牙床,锦被绣衾,帘钩上还挂着小小的香囊,散着淡淡的幽香。
7.徽派建筑所共有的灰瓦白墙和高大的门楼,门楼墙壁有精致的雕花,屋顶的雕花更为精致美丽,整个建筑里有一套贯通的水系,再加上绿树成阴、群山呼应,让你有种置身仙境感。
8.一幢幢具有乡村风情的精致别墅散落在苍翠树木的掩映之中,置身其中恍如远离了所有的都市尘嚣,宁静幽远的感受令人神驰。
9.在幽静的山林一套欧式别墅映入眼帘,仔细观察是用一块块木板搭接而成,尖尖清新不落俗套,白色灰泥墙结合浅红屋瓦,连续的拱门和回廊,挑高大面窗的客厅,让人心神荡漾。
10.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
11.果见正房厢庑(wǔ)游廊,悉皆小巧别致,不似方才那边轩峻壮丽;且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在。一时进入正室,早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
12.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
13.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chén)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wěi)彝,一边是玻璃(hǎi)。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zàn)银的字迹。
14.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jì),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gū)——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地下面西一溜四张椅上,都搭着银红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脚踏。椅之两边,也有一对高几,几上茗碗瓶花俱备。
15.房正面纸门儿,镶的炕床,挂着四扇各样颜色绫缎剪贴的张生遇莺莺、蜂蝶花香的吊屏儿,桌上鉴柱镜架,盒罐锡器家活堆满,地下插着棒儿香,上面设着一张东坡椅儿。
16.梳头桌子上放着象牙镶嵌的豆柏楠减妆一个,上面铺了一张斑竹万字床,挂了项月白百蝶湖罗帐子,床上铺了一领绝细的席子,放了一个长藤枕,两眼花丝细的单被,把沉速香薰得喷鼻子香的枕头边放着一个宋朝金胎雕漆双头牡丹花小圆盒,盒儿里面盛着真正缅甸国来的缅铃一个
『陆』 一带一路峰会中国送的什么礼物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落下帷幕,参会的国家领导人及配偶陆续踏上归程,他们的行囊中都多了一件族腔由中国政府送出的北京特色纪念礼物。与APEC峰会相比,这次峰会的国礼从三件增加到了六件,但精雕细琢、美轮美奂又兼顾实用性的特色没变,也传递出对“一带一路”发展的美好祝愿。
昨日,六件国礼揭开面纱:《丝路绽放》雕漆赏盘、《共襄盛事》景泰蓝赏瓶、《和合宝鼎》珐琅器、《和合之美》捧盒套装、《梦和天下》首饰盒套装、《和韵》捧盒,全部由北京工美集团设计制作。前三件为领导人礼品,后三件为配偶礼品,每位领导人及配偶都各自拿到了一件礼物。
去年9月,一纸关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领导人及配偶礼品的设计制作邀请函发出。北京工美集团随即组织10家下属企业成立了精英兆唤衫团队,着手设计打样。“雕漆团队春节一天都没休息,有的人直接住在厂里。”北京工美集团总工艺师郭鸣介绍,最初有30多家单位受邀设计制作,经过多轮筛选,工美集团的作品脱颖而出,继APEC峰会后再次承担国礼制作重任。
这六件国礼中,最独特的当属雕漆赏盘、捧盒和饰品。“雕漆工艺制作的国礼,以往很少见到。”郭鸣说,雕漆是北京传统的宫廷技艺,也是京城工艺的“四大名旦”之一,技艺精巧,但制作周期很长。“国礼的设计制作任务紧急,一般不会采用雕漆技艺。但我们特别想让更多人了解这门传统技艺,所以从APEC会议之后就提前谋划,希望有所突破。”
雕漆制作,从设计、胎坯、作底、光漆到画印、雕刻、烘烤,需要经过十余道大工序,单是光漆这个步骤就需要三个月时间,是名副其实的“慢工细活”。从去年10月开始,工美集团就提前设计并制作了六款雕漆作品参选,总数近两百件。设计师与雕漆大师李志刚反复沟通,调配大漆比例,调节烘烤温度,流水作业式手工雕刻,日夜轮班不停歇。
《丝路绽放》雕漆赏盘以中国传统花口盘为原型,整体造型如绽放的牡丹花,饰以敦煌卷草和花卉纹饰,中心錾刻水纹。不光是正面,就连盘子背面都錾刻了漂亮的花纹。与之搭配的《和合之美》捧盒套装,内含捧盒、丝巾和丝巾扣,采用了雕漆、花丝镶嵌和京绣工艺,以敦煌纹饰荷花如意纹为设计元链团素的捧盒传递出丝路韵味。
乍一看以为是青花瓷器,仔细观察才发现是铜胎的景泰蓝,《共襄盛事》景泰蓝赏瓶迷惑了不少嘉宾。“它的器形是抱月瓶,抱月瓶在古丝绸之路时代是大家的饮水器,上面的两个扣可以拴在马鞍上,后来进入宫廷才成了赏器。”郭鸣说。
《和合宝鼎》
『柒』 元代漆器的品种有哪些
经过宋代近300年间漆器生产的兴盛时期,元代的漆器生产,继往开来,可称之为我国漆工艺史上一个繁华时期。它由宋代漆工之百花齐放而进入锦上添花,日臻完善,以致盛极一时。
在元朝统治时期,江南一带工、农业发展始终未停顿,是全国最繁荣富庶的地区。嘉兴成为生产漆器的重要中心,名匠辈出,艺臻绝诣。
浙江省嘉兴的张成、杨茂是元代最著名的雕漆能手,他们的作品已成为稀世之宝。陶宗仪《辍耕录》述及戗金、戗银工艺颇详,其法得自嘉兴杨汇的漆工。当时以戗金闻名的彭君宝就是杨汇人。
元代漆器主要有4个品种,即一色漆器、螺钿漆器、戗金漆器和雕漆。其中的雕漆已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较之宋代有了巨大的变化。螺钿漆器虽发现不多,但其高超的制作工艺已由镶嵌厚螺钿发展到镶嵌五光十色的薄螺钿,更富于装饰意趣。
元代的一色漆器与宋代相比,数量很少。元代一色漆器的颜色有黑色、红色、珊瑚红色、褐色等。器形基本上与宋代漆器相同,只是宋代广为流行的花瓣形盘、碗到元代则基本不见了,代之以圆盘、圆碗。元代的一色漆器漆质光亮,器形端庄,风格质朴。
螺钿漆器是元代诸多瑰丽漆工艺中充满生机的作品。镶嵌在漆器上的螺钿有厚与薄之分,因而有“厚螺钿”与“薄螺钿”之称,由此形成了螺钿漆器的两大系列。“厚螺钿”又称“硬螺钿”,“薄螺钿”又称“软螺钿”。
元代以前的器物以镶嵌厚螺钿为主,从元代开始,厚、薄螺钿兼而有之。北京市元大都后英房遗址中发现的嵌螺钿广寒宫残片,是国内所知唯一的元代嵌螺钿漆器。
这件广寒宫图嵌螺钿黑漆盘残片,径约37厘米,呈不规则半圆形,木胎,用薄螺钿嵌出两层三间重檐歇山顶楼阁。因碎片中有“广”字痕迹,与景物印证,定名“广寒宫图”。
阁后植树,叶似梧桐、丹桂。云气自下腾空而上。不同物象,采用《髹饰录》所谓“分裁壳色,随彩而施缀”的做法。
元代制作的螺钿器一般是采用鲍贝,这种贝的壳色具有青、黄、蓝、赤、白等5色。用它裁切成不同大小的贝片,再经研磨成薄片的物像,且在细薄的钿片上再施以毛雕。
钩出人物的衣着神态、树木的枝干或殿宇建筑的细部以及山头云气等,嵌在漆器上的图案精而薄,层次丰富、色谱齐全、绚丽夺目,恰似耐人寻味的工笔画一样。
元黑漆嵌螺钿群仙宴乐图八方盖盒为元漆工艺佳作中之佼佼者,细腻的镶嵌技术和繁复而生动的纹饰装饰,使它成为14世纪漆器作品中之杰作。盒上的人物图包括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和文学作品,大部分来自道教故事。
盒盖上方有仙人站于殿外;左边3位女神驾凤而至祭坛前,每羽凤凰都刻画细致,尾部羽毛纹饰各异,其中一个可能就是月神嫦娥;另一位神仙西王母;由右下方出现的海浪纹来看,第三位仙子是东南沿海航海的守护神天后圣母妈祖。
盒盖上这3位女神均有仙子相伴,另有8位仙子奏乐娱众。下方有一个祭司手持香炉向祭坛走去。右上方有南极仙翁乘云而至,下面有八仙纷纷到达。此为众仙喜庆典礼的场景。
盖壁上一开光内饰有刘备“三顾茅庐”,盖壁上另一开光内饰有姜子牙渭水垂钓图。盖壁上另一开光内饰有牧牛图。画面上许由粗衣麻布,手牵着牛;两人锦衣华服跟随在后,一人向牵牛者陈上简。此盒盖面的左侧刻有“刘绍绪作”名款。从盒上的纹饰特征来看,应是出产自吉安府庐陵县。
《格古要论》中称元代“戗金器皿漆坚戗得好者为上。元朝初嘉兴府西塘有彭君宝者,甚得名,戗山水、人物、亭观、花木、鸟兽种种臻妙”。
陶宗仪著录的《辍耕录》中对戗金漆器的制作方法、装饰图案、制作地点作了详细地描述:
嘉兴斜塘扬汇髹工戗金戗银法,凡器用什物,先用黑漆为地,以针刻画,或山水树石,或花竹翎毛,或亭台屋宇,或人物故事,一一完整。
在元代漆器中成就最高,可谓达到历史顶峰的是雕漆,元代雕漆中只有剔红、剔黑、剔犀3个品种,其中又以剔红最多。器形有圆盒、长方盒、八方形盘、葵瓣盘、尊等,以盘、盒为多。其装饰图案有花卉、山水、人物、花鸟等。
以花卉为主题的作品,一般不刻锦纹地,而是以黄色素漆为地,在其上直接雕刻红漆或黑漆花卉。一般是在盘内正中雕刻一朵硕大的花,四周点缀小朵花及含苞待放的花蕾,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写实花卉与图案型花卉兼而有之。
元代雕漆中喜用的花卉有牡丹、山茶、芙蓉、秋葵、梅花、桃花、栀子花和菊花。这八种花卉中既有单独表现的,如剔红栀子花盘;也有几种花卉施于一器之上的,如剔红花卉纹尊。
如元剔黑花卉鸟纹莲式盘,直径40.6厘米,剔黑雕刻花卉鸟纹,雕工精湛,线条流畅,图案精美,想象丰富。盘沿仿莲花瓣形,设计巧妙,此盘是元代剔黑漆器制品中的代表作。
以山水、人物为主题的作品,一般刻有3种不同形式的锦纹,用以表现自然界中不同的空间。天空以窄而细长的单线刻画,类似并联的回文,犹如辽阔的天空点缀着朵朵白云;水面以流畅弯曲的线条组成,似流动不息的滚滚波涛;陆地由方格或斜方格作轮廓,格内刻八瓣形小花朵,似繁花遍地。
这3种锦纹简称为天锦、水锦、地锦。在不同的空间背景下,刻画出树木、殿阁、人物。例如,东篱采菊、曳杖观瀑、闲情赏花、莲塘观景等,用以表现超凡脱俗的文人士大夫形象。
以花鸟题材为主题的作品,用黄色素漆为地,不刻锦纹,在盘内或盖面雕刻各种花卉。花丛之中双鸟或振翅欲飞,或对舞嬉戏,用以象征人间情侣成双成对。例如绶带牡丹、绶带山茶、鹭鸶芙蓉、双鹤菊花等。
上海市青浦县元墓中发现的剔红东篱采菊图圆盒,堪称元代雕漆的代表作。盒呈蔗段式,子母口,直壁,平盖,圈足。通体雕朱漆。盒盖面锦地上雕远山近水,苍松虬曲,一雅士手摇羽扇倚松前望,身前小童引路,身后菊花盛开,苍松之上祥云环绕。外壁素地上环雕栀子花、茶花、菊花等花卉。内壁、盖里及底均髹黑漆。
元代的剔犀作品较少,只有安徽省张成造剔犀云纹盒及北京的剔犀云纹圆盘。元代剔犀作品具有粗犷豪放的风格,纹饰简单质朴而刚劲有力。
元代的漆器制作,官方和民间并存。官办作坊主要是油漆局,据《元史》载,世祖之初,政府设油漆局,配备提领五员,同提领、副提领各一员,掌管两都宫殿髹漆之工。至元年间,油漆局属工部掌管,并配备大使、副使各一员。
江南一带是元代漆器的制作中心,以剔红、剔黑、剔犀、戗金、戗银髹漆制品为特色。在浙江省嘉兴、江西省庐陵,涌现出张成、杨茂、张敏德、彭君宝等一批髹漆能手。他们成为元代制漆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另外福州、苏州、杭州也制作漆器。
张成是浙江省嘉兴西塘杨汇人,以擅长剔红闻名。张成的作品以髹漆肥厚、雕刻精细而著称,其题材有山水、人物、花鸟等。
张成的漆器作品国内仅存3件:剔犀云纹盒、剔红曳杖观瀑图盒和剔红栀子花盘。如剔犀云纹盒,圆形,直径4.8厘米,高6.2厘米,平顶,平底。木胎上用朱、黑色漆分层相间髹饰约百道。盖面及器壁均雕如意形云纹3组,盒底黑漆,内缘左侧针划“张成造”3字款。
这件剔犀盒器形古朴高雅,髹漆肥厚,漆色黝黑光亮,刀口断层处露出有规律地朱漆3层,雕刻深峻,器物表面光滑莹润,线条委婉流畅,风格浑厚质朴,令人叹为观止。
杨茂与张成齐名,又同为乡里,两人均为元代雕漆名家。杨茂的传世作品在国内只有3件,即剔红花卉纹尊和剔红观瀑图八方盘以及剔红梅花纹盘。
剔红花卉纹尊,口径12.8厘米,高9.5厘米,撇口,短颈,鼓腹、矮圈足,又称“渣斗”。该尊口内外均髹朱漆,颈部有弦纹一周,将颈与腹分开,通体黄漆素地上雕朱漆花纹,口内雕桃花4朵,颈部雕菊花、栀子花和百合花等,腹部雕茶花、牡丹、百合等。足内髹褐色漆,内缘左侧针划“杨茂造”3字款。
此尊造型敦实,线条柔和,集四季花卉于一器之上,似百花争艳。全尊漆色似枣红,髹漆较之张成的作品稍薄,花纹疏密有致,雕刻技艺娴熟,花叶边缘之处磨制精美。
剔红观瀑图八方盘,盘径17.8厘米,高2.7厘米,盘为八方形,随形置矮圈足。盘内外朱漆。盘内八方形开光,曲栏内设亭阁。亭前树石相依,古松斜插高过屋脊,枝杈纵横,苍劲有力。
图案下面雕刻天、地、水3种不同的锦纹。盘内外壁为黄漆素地雕刻俯仰花卉,有茶花、栀子花、牡丹、蔷薇。盘底髹黑漆,正上方有后世所刻的戗金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左侧隐约有“杨茂造”3字针划款。此盘造型规矩,漆质红润鲜亮,雕刻一丝不苟。其中房屋、门窗横平竖直,井然有序,人物洒脱、飘逸、脱俗,花草的叶脉纹理清晰逼真,宛如一幅立体画卷。
『捌』 工艺品设计的工艺美术作品_工艺品设计图片
《剔红牡丹纹盖碗》剔红是元明两代流行的一种雕漆工艺,制作方法是在漆胎上剔刻出所需要的纹样,由于漆胎多为鲜明的红漆,故又称《剔红》。明代早期的雕漆工艺品朴实大方。中期以后,刀法渐趋快利,纹饰日益繁缛。宫毁帆颤廷漆器作坊生产是明早期的代表作。
《青铜奔马》是1909年发掘出土的东汉青铜艺术珍品,体态矫健、昂首嘶鸣的奔马,三足腾起,一足踏在一只飞鸟上的这一充满想象力的艺术构思突出地表现了骏马非凡的速度和风驰电掣般的奔腾气势。
《半山类型翁》半山类型彩陶是马家窑文化的一个类型,因1923年受次发现于甘肃省和政半山而得名。造型稳重大方,器腹的纹饰严谨规整,并以黑色锯齿纹作为镶边,这是半山类型彩陶突出的特点。
《虎座鸟形骨架》这是战国墓葬中出土的一个鼓架,是运用漆、雕、绘三种工艺手段,创造了纤败一个十分实用同时又非常美观的实用器具。
《黄花梨嵌楠木宝座》明式家具造型简练、挺拔、用材考究,充分发挥材料本身的材质美,工艺十分精巧。
《唐三彩宝相花盘》唐三彩,唐代三彩陶瓷的简称。低温釉陶器。在窑炉烧成时,各种颜色互相浸润,轿凯形成斑驳灿烂的彩色釉而独具特色,装饰是隋唐时期吉祥图案——宝相花是一种富有宝仙之意,显得十分华丽富贵。
《粉彩镂空转心瓶》粉彩是一种釉上彩的瓷器,它的特点是由于在彩绘画面的某些部分采用了以玻璃白粉打底,用中国传统绘画中没骨法渲染,突出了阴阳、浓淡的立体感,所用色彩多以淡雅柔丽名重一时。乾隆时期的珍品色彩亮丽华贵,造型精巧,瓶肚图案镂空,瓶心可转动,体现了古代制瓷业高超的工艺水平。
《竹丝编织提篮》竹篾工艺品。编制:是用条状物通过穿、插、折、接等技巧来制作各种实用品和艺术品的简易方法。
『玖』 剔红花卉纹尊有着怎样的工艺
剔红花卉纹抄尊尊口内外均袭髹朱漆,颈部有弦纹一周,将颈与腹分开,通体黄漆素地上雕朱漆花纹,口内雕桃花4朵,颈部雕菊花、最子花和百合花等,腹部雕茶花、牡丹、百合等。足内髹褐色漆,内缘左侧针划“杨茂造”3字款。
此尊造型敦实,线条柔和,集四季花卉于一器之上,似百花争艳。全尊漆色似枣红,髹漆较之张成的作品稍薄,花纹疏密有致,雕刻技艺娴熟,花叶边缘之处磨制精美。
『拾』 雕漆的工艺特色
花卉图案
明代的雕漆作品多以花鸟、龙凤、山水人物等内容作为装饰题材。
花卉题材的作品,早期为大朵花满铺的装饰风格,后变为缠枝、折枝花卉和小朵花头,图案布局变得疏朗清新。花鸟以四季题材为主,常见的有鸟鸣枝头、鸳鸯戏水、绶带牡丹等。以花卉、鸟禽、龙螭等为主要题材的复合纹样的作品,多用夸张的表现形式,这些作品均以盛开的花卉为地,上压闹团成双的游穿于花丛之中的飞禽、龙螭,浪漫色彩浓厚。
山水人物图案
山水人物题材的作品,图案取材于历史故事、生活场景等,这些作品反映了文人墨客悠闲清雅、寄情山水的生活情趣。
吉祥图案与龙凤纹饰
由于嘉靖皇帝朱厚熜信奉道教,嘉靖、万历时期雕漆的装饰纹样一改前期风格,一是寓意吉祥如意的图案内容增多,动植物、神灵形象及自然景象和谐地组织在一起,常见有松树、灵芝、仙桃、鹿鹤、祥云以及八宝、八卦纹等,以取长生不老、如意吉祥之意;或以松竹梅的枝干蟠成“福”“禄”“寿”等吉祥文字,与其它装饰纹样组合成图案。二是龙凤图案骤增,尤其万历时期,龙凤纹饰成为装饰图案的主流。 清代乾隆时期雕漆的款识为刀刻填金年号款和吉言器名款,常见的部位在器底正中或盖内、器内底,也有刻在器盖面做磨和出的圆圈内的,款字有“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大清乾隆仿古”、“液游橘乾隆仿古”等,其中以楷书款为主,也有篆书和隶书。格式有横行、竖行、双行、三行不等,款外有用单方框或双方框。其年号款之外还有加吉言器名者,有的器物年号和器名分别刻在盖内和器底,如剔红雅集宝盒,盒底刻“大清乾隆年制”年号款,盖内镌“雅集宝盒”四字。也有的器物只刻器名不刻年款。乾隆以后的雕漆,有年款的仅见嘉庆雕漆上的“嘉庆年制”篆书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