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寺庙
⑴ 北京都有哪些比较低调的寺庙
佛教在我国的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时期就有佛教传入我国了,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国建立了很多的寺院,当然也失去了很多的寺院,现在保留下来的古寺都是经历了历史的风雨。我国的寺院很多,哪怕是在北京也有不少的寺院,但是北京的寺院大多没有多少真正的僧人,北京的很多古寺庙本地人都很少知道。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北京最低调的一座古寺,一起来看看吧!
总结
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这句话可能有些夸大,法源寺的历史文化深厚,但是古代的刀光剑影早已尘封,留下的只有淡淡的花香,在历史上有很多的历史名人都和这座寺院有过或多或少的联系,纪晓岚、谢枋、泰戈尔等等,而且法源寺的门票仅需5元,这个价格算是很良心的了。
⑵ 春天戒台寺
北京西山戒台寺,不仅以“天下第一坛”著称,还以古松称奇,以丁香闻名京城。
走近戒台寺,一拢丁香从红色院墙上探出身子。
戒台寺,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原名慧聚寺,是当时以戒行见称的智周禅师隐迹之地。辽咸雍五年(1069年),法均大师在寺内创建菩萨戒坛。明宣德年间,对寺庙进行重修,英宗皇帝赐名为万寿禅寺,因寺内建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民间通称为戒坛寺,又叫戒台寺。
寺庙建筑,坐西朝东,是我国北方目前保存辽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
山门殿,面阔三间,单檐庑殿顶,灰筒瓦覆顶,门额上挂“山门殿”斗子金匾,四角挂有风铃。门前这对石狮子,是清代高僧实山上人还在当石匠时凿刻的,作者在《游记千灵山》里介绍过这个故事,千灵山以前是戒台寺僧人的隐修之所。
山门殿 前,有康熙撰文的 “万寿寺戒坛碑记”石碑。
还有古槐一棵,为法均大师所植。法均大师,于辽咸雍五年(1069年)冬奉诏佐绿金台松务,他在寺内创建菩萨戒坛,广度四众,为戒台寺“开坛演戒”第一人。
山门殿,前后贯通,中间为通洞。殿内两侧各立一尊护法神塑像,一为密执金刚,一为那罗延金刚。
穿堂而过后,回头看山门外的剪影,这就叫一步一景,舍不得的风景。
第二进院内,天王殿,面阔三间,单檐庑殿式,顶覆绿色琉璃瓦,门额悬挂“天王殿”斗子金匾。
天王殿前一侧为钟楼,创建于明景泰年间(1447年),歇山顶楼阁式双层檐。一株丁香斜倚在旁。
天王殿前一侧为鼓楼,创建时间和规制与钟楼一样,汉白玉雕龙旗杆与两楼相衬托。一株迎春斜倚鼓楼,春天的戒台寺里的花最美,古建筑似乎成了陪衬。
院内对称古松两棵,曰“龙松”和“凤松”,树龄500-600百年。龙松,敦实雄壮,遍布虬结,皮似龙鳞,宛若苍龙翘首,其树干扭曲向南;凤松,线条顺畅,挺拔俏丽,扭颈向北;两松形成龙凤交颈的美丽造型。
院内有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敇赐万寿禅寺碑”。碑文记述明朝司礼太监王振、阮简等等人对戒台寺进行修建的情形,当时修了七年,落成之时,英宗皇帝赐名“万寿禅寺”。
天王殿内正中供奉木质漆金弥勒佛坐像。
天王殿内两侧为泥质彩绘的四大天王立像。
天王殿后的壶门内有韦驮立像。
进入第三进院内,大雄宝殿坐落在近两米高的月台上。朱自清形容是 空阔疏朗。
“莲界香林”雕龙横匾,为乾隆手书,楹联为“禅心似镜留明月,松韵如莫振舞风”。
大雄宝殿内供明代铸造铜质三世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南侧为阿弥陀佛,北侧为药师佛。
院内,南侧为祖师殿,北侧为伽蓝殿。
院内有古白皮松一棵,参天蔽日。清诗人赵怀玉写诗赞曰:潭柘以泉胜,戒台以松名。遥看积翠影,已觉闻涛声。入门各相识,俯仰如相迎。一树具一态,巧与造物争。
从大雄宝殿外右侧,望见一株古松矍立于院墙上,松下石碑有“卧龙松”三个楷体大字,据说是清恭亲王奕䜣所书。
一株丁香默默地在殿后绽放。
噢,丁香!在古代,寺庙中种植花木,首选就是丁香。北京的寺庙中,以南城古刹法源寺和京西古刹戒台寺的丁香最为著名。戒台寺有丁香一千多株,其中二百年以上的古丁香二十多株。
踏阶而上,花朵欲坠,香气醉人。
登上台阶,是千佛阁所在地。
千佛阁是戒台寺的藏经楼,原建筑已毁掉了。现在眼前的千佛阁,是近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千佛阁内供毗卢遮那佛铜像,里面砖墙镶以琉璃壁饰,遍布阁龛,每龛内都供一尊佛像,共计1680尊,是名副其实的千佛阁。殿前左侧石碑是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撰文,右侧石碑是恭亲王奕䜣撰文。因为疫情原因,千佛阁不能进入,但是不要遗憾,因为著名的“戒台五松”就横向布局在千佛阁前面。
戒台寺有五棵奇松,曰:九龙松、抱塔松、卧龙松、自在松、活动松。北京,以姿态奇绝和古老树龄而著称,具有”天下名松集北京“之美誉,其中戒台寺古松军团应该占头魁。
登上千佛阁前平台,台阶右侧是“卧龙松”(戒台五松),台阶左侧是“自在松”(戒台五松),两松对称而生。朱自清说:此地最宜低徊流连,不是匆匆一览所可领徊。
往左行,是“活动松”(戒台五松),乾隆特别喜欢它,留诗曰:老干棱棱挺百尺,缘何枝摇本身随。咄哉谁为挈其领,牵动万丝因一丝。
一般我会顺道,穿过那个小门,沿台阶往山上行。
先经过南宫院,再顺着低矮的红墙,走过上院和下院。
戒台寺的南宫院,原来是皇帝来寺里进香时的休息场所。上院和下院是僧舍。
红色的山墙依山势而建,寺内建筑层层迭起。
千佛阁,三重檐楼阁式木结构建筑,阁高30余米,其殿顶是“大五脊庑殿式”,高峻宏伟,于群岚叠翠之中。
无论转到哪个角度,千佛阁都是正心。
戒台寺古时泉水丰富,共凿水井72口,这是遗留下来的两口水井之一。丁香伴古井,清泉留韵声。
位于最高处的幽僻院落叫“九仙殿”,门联曰:登高瞩目开莲界,下殿临阁伴老君。
为啥佛教寺院会有道教的殿堂?寺庙碑记载由许多民间组织起来的“会”,如“地藏会”、“三元大悲会”、“大悲随心经会”、“广益米会”、“五显财神圣会”等等,曾纷纷在寺内空地建一些小殿,如财神殿、娘娘殿、老爷殿、地藏殿等,使得这座佛寺中出现一些非佛教之殿。
从九仙殿绕下来,即是观音殿。联曰:座中眺梵海,松下生白云。
观音殿内供奉着一尊陶制漆金的白衣观音大士立像,其左手托净瓶,右手持柳枝,立于莲台之上,下为海水涌潮。观音左侧是龙女,右侧是童子,二人双手合十,朝观音膜拜。
千佛阁、观音殿、九仙殿,从低到高依次在一条轴线上。
从观音阁下来到千佛阁后侧,一个个小狮子立在栏杆上。
小狮子与千佛阁都是2015年同时期新塑的,几年时光,它们像沾了佛门仙气似的,充满佛性。
这个石狮子比较威武些,压制着西北戗脊上的仙人走兽。
骑凤仙人在前,紧跟着龙、凤、狮三个走兽,感觉很悠闲。
从千佛阁的西北角下行,迎春花护着一道石碑,这是建于金天德四年(1152年)的碑,称为金碑,记述戒台寺第三任主持传戒大师的生平。
从金碑前过去,是“真武殿”,自然与九仙殿同。真武殿建于明朝,朱棣夺皇权后,称有真武大帝相助,于是在北京地区广兴道殿,以示感恩。
下行,丁香粉白如云,香气袭人。
进入牡丹院,迎面是一座用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大影壁,塑像是恭亲王奕䜣。奕䜣 从光绪十年( 1884年)开始,到这里“养疾避难”,在这个院子居住长达十年,他在院内广种牡丹花。原来这里叫北宫院,现俗称“牡丹院”。
牡丹院是个二进院,两院之间以木质垂花门相连,门额上挂有奕䜣所题“慧聚堂”的匾额。后院三面的房屋皆有回廊相连,雕梁画栋。院子四角,用太湖石和花木建成的花坛各自成景。民国时期,文人豪客时有居住于此,修身养性,调 养生 息,比如梅兰芳、谭鑫培常在牡丹院内谈戏,在戒台寺参佛。
从牡丹院出来,往北行,寺院是坐西朝东,方位容易写混,有一块汉白玉石碑,上书“戒荤酒入山门”六个金字,昭示着众人,马上到戒坛,注意清规言行。
看见了巨松”九龙松“(戒台五松),气势磅礴,伫立树下,移目上观,但见古松枝干真如腾龙。
旁有被玻璃罩保护起来的经幢式墓塔,八面石柱体,是元代高僧月泉长老的墓塔,月泉长老在戒台寺任过四年方丈。
经幢上檐雕有伎乐图,乐伎手里分别拿着笛、琵琶、琴、排箫等乐器,载歌载舞形象生动。
明王殿,原名优波离殿,供奉优波离尊者。优波离尊者,是佛陀弟子之中的持戒第一,德高望重、明辨是非、主持公道,每当有僧众起诤事的时候,佛陀都是命优波离前往调解。清代后,改为明王殿,供奉弥勒佛和两大金刚,如今摆放着戒台寺的珍贵文物——雕龙佛龛。
这尊木雕佛龛为明代遗物,周围饰满了各式龙纹与花饰,据说整个佛龛共雕了146条龙。
前面,一棵粗壮古松扭转着“爬过”山墙,直向石栏杆下的古塔扑抱过去,两条枝杈架在塔的两侧,如一条巨龙伸出前爪“护卫”着古塔。(民国田树藩)有诗曰:更有新奇抱塔松,关心衣钵自斜倾。因何此寺多松怪,得道修成老树精 。这棵松树跟戒台大殿同时期,植于辽代,已过千年。在历代寺僧的呵护下,对抱塔松(戒台五松)树形进行了修整,使其枝杆盘曲横生,保护古塔,早就今日奇观。
从这里进入到戒坛院,原来明王殿是戒坛院的山门。
迎面就看到戒坛大殿,始建于辽咸雍五年(1069),距今近一千年。
漆金大匾上“选佛场”三个大字,是袁世凯手书。
殿内的横枋上挂有乾隆手书的“树精进幢”的匾额,横枋内侧挂有康熙手书“清戒”二字的匾额。殿内的天花板为金漆彩绘,殿顶正中部分是一个“斗八藻井”。藻井内纵深分为上圆下方两个部分。井口内壁雕有许多小天阁,每阁内都雕有佛龛,龛内则供有金装小佛,宝相庄严。藻井上层的圆形部分正中的穹顶上是一条木雕团龙,俯视下方。团龙四周的穹壁上还雕有八条“升龙”,合为“九龙护顶”。
在寺庙里拍照,如同在做贼,只能这样了。
殿内,汉白玉方台为戒坛,坛上供奉释迦牟尼坐像。
像前有十把雕花木椅,是举行授戒仪式时“三师七证”的座位。
戒台,用大青石砌筑而成,平面呈正方形,通高3.25米,台分三层,下大上小,每层台均为须弥座造形,上下枋雕有流云藩草,束腰处雕有佛龛,龛内均有一尊泥塑彩绘的戒神像,共计安放着戒神113尊,这是1980年整修戒台寺时重塑的,出自第四代“泥人张” 之手。
这些戒神,泥塑金身,神形各异,栩栩如生。这是迄今为止,北京地区绝无仅有的一组戒神塑像,难得的艺术珍品。
戒台寺,与杭州昭庆寺、泉州开元寺戒坛并称中国三大戒坛,以戒台寺规模最大,可授佛门最高戒律——菩萨戒,被誉为“天下第一戒坛”。
从戒坛院出来,去探被古松抱着的古塔去。
两座辽代砖塔,一座是法均大师的墓塔(北),七层密檐砖塔,塔刹是一朵莲花,塔身下部也采用了莲花的托座。另一座是法均大师衣钵塔(南),存有法均大师袈裟、食钵、度牒等物。
法均大师(1021—1075),从咸雍五年带僧众修慧聚寺,并新建戒坛一座,为戒台寺“开坛演戒”第一人。同年十二月,辽道宗召见法均,授其“崇禄大夫守司空,并传戒大师之号”。法均圆寂后,朝廷和众僧为其在后花园西侧建立墓塔及衣钵塔,并立碑铭文,以颂法均大师无量功德。
园内有古松,形似一朵秋菊,凌空怒放,名菊花松。
园内栽满了丁香,芳菲满目,清香远溢。
丁香因花筒细长如钉且香故名。
丁香,花序硕大、开花繁茂,花色淡雅,丁香花的意义是光辉,丁香花拥有天国之花的光荣外号,自古是佛院圣花。
朱自清当年,不断地听人说起潭柘寺和戒台寺这两座庙,于是骑着毛驴来了。他描写当时的三株名松:“卧龙松与抱塔松同是偃仆的姿势,身躯奇伟,鳞甲苍然,有飞动之意。九龙松老干槎桠,如张牙舞爪一般”。“潭柘以层折胜,戒坛以开朗胜;但潭柘似乎更幽静些。戒坛的和尚,春风满面,却远胜于潭柘的”。
有趣有趣。园内立有石碑一块,记载着朱自清先生这段有趣的忆事。
丁香花朵纤小文弱,花筒稍长,故给人以欲尽未放之感。丁香花未开时,其花蕾密布枝头,称丁香结。
诗人常常以丁香花含苞不放,比喻愁思情结,“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古寺、佛铃、丁香,还真有这感觉。
此门出去,还有地藏殿、日光殿、月光殿,等等。
最后描述一下这口钟。
寺院东北角6米多高的台基之上,背后三面环山,前方东望平原,居高临下,这里有钟亭一座,卷棚顶,四根支柱呈八字形叉开斜立,式样别致。原亭内挂一口大铁钟,名叫幽瞑钟,现挂明景泰铜钟。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马上望戒坛》写道:“白云满山谁打钟?马首西来路不逢。据此相看如一梦,因缘还欠戒台松”。
写不完的美景,描述不完的鲜花。
春天,戒台寺,佛塔矍立,戒坛庄严,古松劲展,丁香飘雪,旷然扉豁,超凡脱俗。
⑶ 丁香开花没香味
花期:4月—5月底
靠近潭柘寺的戒台寺,以拥有20多棵树龄超过200岁的古丁香而回闻名。丁香盛开的时节答,树冠上洁白、淡紫、紫红……各色的花朵,芳香袭人,一朵一朵甚是可爱。据说,寺庙内种丁香和佛教有很大关系,我国西北的一些寺院就以丁香树代替菩提树,看来,丁香的确有它的不凡之处。
丁香是法源寺的“法源寺三绝”之一。寺内的前庭后院都种植丁香,不但数量繁多、千百成林,而且品种、花色各异,除了中国原产的华北紫丁香及其变种白丁香以外,还有传说中郑和下西洋时从南洋马鲁古群岛带回来的洋丁香。纪晓岚、黄景仁、龚自珍和名噪一时的宣南诗社,都在这里留下过流连的足迹和诗篇。诗人徐志摩也曾陪同印度诗人泰戈尔来此赏丁香,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⑷ 丁香花的可贵之处是
形容故宫丁香之盛,可说“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此句出自民间对联故事。
故事很长,只取梗概,说的是一个书生喜欢上了一个姑娘,姑娘要求书生得对得出她出的上联“氷(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这个上联非常难对,“一点两点三点”分别代表“氷冷酒”的偏旁,书生一时对不出,后来看到了丁香花,于是“妙手偶得之”,对曰“丁香花,百头千头万(万)头”,“丁”是“百”字的字头,“千”是“香”的字头,“花”的字头是“万”的字头。
说起来,下联比上联的水准还要高些,因为上联的“一点两点三点”,没有太多的含义,而下联“百头千头万头”,则是非常生动地描绘了丁香花的生态,一个个花头儿,每个花头又是无数多小花“盘根错节”,所以古人常把丁香的花序叫作“丁香结”,比如唐代的李义山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这真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芭蕉在古代就代表相思,典型的就是郑板桥的“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自是相思抽不尽,总叫风雨怨秋声”。所以芭蕉和丁香可说是相思姐妹花。
话再说回来,每株丁香树上的丁香结就多得数不清,而故宫丁香遍布,百头千头万头,实不为过。
故宫东西南北处处有丁香
初春时节,丁香紫云氤氲,香送禁城。
丁香是故宫种植最广泛的树种之一。
故宫的中路,从午门到御花园之间,是没有种植花草树木的,除了中路,故宫的东西南北都有丁香分布。我手里有一个网上流传的故宫“赏花地图”,但这个赏花地图甚不完整,缺漏很多。尤其对于丁香而言。
以我的观察,从南边开始说,协和门前就有丁香,从最东边算,外东路的宁寿宫区域有丁香,内东路延禧宫有丁香,最北的建福宫花园和御花园有丁香,西边慈宁宫及花园有丁香,至于南端武英殿前一片丁香花海则更不必说。
需要讲清楚的是,武英殿前的大片丁香是近年才种植的,我能感觉出故宫管理者的大概思路,南部文华殿与武英殿东西对称,文华殿以海棠取胜,虽然惊艳,但是花期稍纵即逝。武英殿则以丁香为主题,不仅花期持久,而且香气袭人。
武英殿前的丁香唯有一处令我不满意,就是树龄偏小,或许是丁香老树较为难得的缘故。
我在故宫珍宝馆已经义务讲解了14年,对于珍宝馆的丁香,已经看了14年,确实有了感情。在宁寿宫花园北段拐角处,也就是马上就要到倦勤斋的地方,就有丁香。这里的丁香,如果说一定有特别之处的话,就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即便是冬天,你也能看到丁香的芽不仅仅是绿色的,而且很大,虽然是严寒时节,依然让你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而距丁香树几步之遥的颐和轩内的对联恰恰又是“景欣孚甲含胎际,春在人心物性间”,令人何等慨叹系之。
暴马丁香取代菩提树
丁香不仅仅广泛应用于皇家园林,在北方寺庙中,也是菩提代用树种之一。
这之中,尤以暴马丁香最受青睐。
暴马丁香是木犀科丁香属,在故宫常见的多数是华北紫丁香和白丁香。我曾经去过未开放的建福宫花园,记得里面也有一棵白色的暴马丁香,当时见了还非常兴奋,遗憾的是那里不能照相。
识别暴马丁香不需要太多的植物学知识,记得暴马丁香一般5至6月开花就行了,要比其他品种的丁香开得晚。
“菩提”是梵语音译,意思是大彻大悟,豁然开朗。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开悟成佛。
真正的菩提树原产印度,桑科榕属,印度人称之为毕钵罗树,属大型乔木,也是印度国树。很多人知道菩提树是因为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树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我国西北等寒冷地区自然无法种植,野生优良品种暴马丁香就被引种到寺庙之内,取代菩提树。比如青海湟中县的塔尔寺以及乐都县的罂昙寺,都有生长了大约600年的暴马丁香。其中塔尔寺暴马丁香还与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有关,因为宗喀巴大师出生地就有一棵暴马丁香,后以此为中心修建寺庙。
法源寺的丁香声名远扬
北京寺庙的丁香,当今声名最为远播的还是法源寺。
法源寺原名悯忠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东征死去将士修建的,后毁弃无存,明代在此基础上修建,命名崇善寺,清代再经修葺,改为法源寺,法源寺内的银杏、文冠果、丁香树都非常有名,现存的丁香流传已久,可能是清代遗物。民国时马芷庠著的《北平旅行指南》即对法源寺的丁香极为赞许,“春时以丁香擅胜,有香雪海之誉”。从清代到民国,都有文人墨客在丁香花开时节来此赏花举办诗会。上世纪二十年代,印度诗人泰戈尔在徐志摩陪同之下法源寺赏丁香,成为佳话。
2002年,法源寺丁香诗会重新恢复,至今已连续举办16届。丁香诗会令法源寺在花开时节游人如织,丁香的烂漫与芳香,又启迪了诗人的创作灵感。
在花香中品味诗情,在文化中欣赏美景。“文化搭台”仍然让“文化唱戏”,这无疑是值得提倡的。
此外,卧佛寺的丁香也多见报道,但夕照寺的丁香,知之者并不多。
我曾经在北京的夕照寺街14号工作了很长时间,20年前,我曾探访过夕照寺,但早已被一家单位占据,庙内只余遗迹,所幸大殿建筑依旧完整,但所有相关文物均已荡然无存,路边卖报纸的老太太曾经摇着脑袋对我说,她曾亲眼所见夕照寺内的佛像被抬了出来,又被汽车运走,不知所终。
夕照寺的殿内壁画最为珍贵,一为陈松绘古松图,一为王安昆书晋沈约诗三首,民国时已将此拍照,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文物工作队将壁画取走,不知今日在何处。
多年前曾闻讯有着600年历史的夕照古寺经过修缮即将重新开放,并重新种植数十株丁香以恢复当年胜迹,颇令我欢欣鼓舞,翘首以盼,但时至今日,开放之事又没了下文。
⑸ 哪位可以告诉我北京哪有可以住宿的寺庙
散布在京城的佛寺、道观、清真寺,以各自的方式存在着,为信徒们涤清心灵,为这座古老的城市默默祈福……这些寺庙年代久远,风景怡人,不仅是香客信徒的好去处,也是旅游行程必选方案。
妙应寺
妙应寺位于阜城门内大街路北,始建于元代,初名大圣寿万安寺,遭火焚,明朝再建时改称妙应寺。因寺内有通体涂以白垩的塔,俗称白塔寺。现寺内的建筑大都为清代所建,仅白塔在火焚中幸免,为元代遗物,至今已700余年。院中间耸立着白塔,塔下台阶可直登塔基,顶端华盖四周悬挂着36副铜质透雕的流苏和风铃,微风吹动,铃声悦耳。白塔的形制,渊源于古印度的窣堵坡,由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参加了设计和修建。妙应寺白塔是元大都保存至今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行车路线:乘13、101、102、103、823、812、814路车到白塔寺站下车。咨询电话:66160211。
法源寺
法源寺在宣武区法源寺后街,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的东侧,它是北京市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历史最悠久的名刹。法源寺现为中国佛学院和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古寺藏经馆中陈列着东汉、东吴、北魏、北齐及隋唐石雕造像,其中以唐感享三年造像最为珍贵,而明代木雕佛涅盘像,长可十米,是北京最大卧佛。法源寺的丁香很有名,号称香雪海、曾与崇右牡丹、恭王府海棠并称京畿三大花事,乃京城绝景。台湾作家李敖的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现实的法源寺不可错过!行车路线:乘61路车到牛街南口站下车,沿南横西街至教子胡同再向东。联系电话:63533966。
广济寺
广济寺位于西城大街西四路口西北角,相传创于金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北京的名刹之一。明天顺年间,山西普慧和尚重修古寺,赐名"弘慈广济寺"。古寺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寺内花木秀丽,院落幽静。其中雄伟的天王殿,除四大天王"金刚怒目"外,便是明代铜铸的头戴天冠的弥勒像和手捧金杵的明铸铜韦驮像最为珍贵。寺中古树旁立石碑上刻乾隆帝御制《铁树歌》,甚为珍贵。广济寺现为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是全国佛教事务活动的中心。行车路线:乘13、101、102、105、823、812、814路车到西四站下车。联系电话: 66160907。
雍和宫
位于东城区安定门东大街和雍和宫大街交汇处,它是北京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喇嘛教黄教寺院雍和宫。雍和宫建于清康熙33年,曾为雍正登基前的府邸--雍王府。乾隆9年乾隆九年改为藏传佛教寺庙,成为清政府管理全国喇嘛教事务的中心。雍和宫有将汉、满、蒙、藏等多种建筑艺术融为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寺院殿宇宏伟,楼阁巍峨,既有宫殿金碧辉煌的建筑,又有古刹庄严肃穆的气氛。雍和宫内紫檀木雕刻的罗汉山;白檀木雕刻的弥勒大佛;金丝楠木雕刻而的旃檀佛龛,被誉为雍和宫内的木雕"三绝"。行车路线:公交13、62、44、406路可达,也可乘地铁直达。联系电话:64049027
孔庙
北京孔庙坐落在北京仅存的唯一一条仍保持着清代北京古老街巷风貌的国子监街上,距另一闻名全国的藏传佛教寺庙--北京雍和宫,仅百米之遥。北京孔庙占地22000平方米,自1302年元朝建庙以来,这里就是元、明、清三代皇帝亲临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它的等级在全国的孔庙中是最高的。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和世界文化名人,受到各国游客的尊崇,北京孔庙也成为有别于其他各地孔庙,风格独异的京城旅游的热点。行车路线:乘13、406、807路车国子监下车或乘地铁、116、特2路雍和宫下车。联系电话:84011977。
白云观
位于西城区白云路的白云观是北京第一大道观,有"全真第一丛林"之称。白云观原为埋葬邱处机遗蜕而创建的,位于金代"太极宫"东侧。邱处机是全真道祖师王重阳的七大弟子之一,创建龙门派,他的遗骨至今仍埋葬在观内丘祖殿香案下石座内。白云观规模宏大,观前影壁所嵌"万古长青",为元赵孟頫书。棂星门为七层四柱牌柱,旧为观中道士观星望气的地方。观内三清阁东侧为藏经楼,自明代以来贮奉《正统道藏》,当时所建的《赐经碑》,今保存完整。现在中国道教协会便设在白云观内。行车路线:乘19、320支414路车到白云观站下车,或乘114、308、937路到白云路下车向南。联系电话:63463531。
觉生寺(大钟寺)
大钟寺位于北三环北侧,又称中国古钟博物馆,因寺内大钟殿悬有一口大铜钟而得名。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目前收藏钟铃类文物439件套,其中永乐大钟铸于明代,距今已500多年。钟身内外整齐地铸有佛教经典17种,总计227000多字,字体工整、坚韧、相传为明朝书法家沈度的手笔。永乐大钟造型精美、钟声纯厚绵长、穿透性强。清晨可远传10余里。永乐大钟以悠久的历史、高超的书法艺术、精美的铸造工艺而驰名中外,有中外钟王之誉。除这口大钟以外,大钟寺内还陈列元、明、清三代铸造形式、花纹造型不一的铜钟近百余口。行车路线:302、367、718路大钟寺下。联系电话:62550819。
戒台寺
戒台寺位于京郊门头沟的马鞍山麓,至今有1300多年历史。戒台是僧人受戒的坛台,也叫戒坛。戒台寺戒台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戒台,有"天下第一台"之说,并可以传授佛门最高戒律菩萨戒,而成为我国佛教的最高学府。戒台寺素以""戒坛、奇松、石洞"闻名天下。戒台怫龛中113尊泥制彩绘的戒神,出自第四代"泥人张"张铭先生及弟子之手,是难得的艺术珍品。石佛村的明代摩崖造型是北京地区目前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摩崖造像群。行车路线:游7路、931路直达;或乘336、326路至河滩,再转长途车可达。驾车可从五孔桥洞阜石路到门头沟区石门营,有路标。联系电话:69802645。
红螺寺
红螺寺位于京郊明珠怀柔县境内,为历代佛教圣地,也是京华气功的发源地。红螺寺始建于东晋,为十方常住寺,是北方最大的佛教丛林,千年以来一直是佛教圣地。历届住持多由皇家命派,高僧频出,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红螺"之说。因有红螺仙女的美妙传说,当地人称之为"红螺寺"。红螺寺历届主持多由皇家命派,高僧频出,佛法超风。寺内环境幽雅,古木参天,经年常青,其中紫藤寄松、御竹林、雌雄银杏号称三绝景。行车路线:宣武门乘游6、游16路直达,或东直门乘916、936路至怀柔再转车。驾车可从三元桥下京顺路,沿迎宾馆北路行5公里即到。联系电话:60681639 。
敕赐和平寺(花塔寺)
敕勒和平寺位于位于八达岭长城南麓、昌平卫星城西北15公里的龙凤山脚下花塔村内,又名花塔寺,始建于唐代。寺院处在龙凤山的龙尾山坳之下,山峰险峻,景色秀丽。寺院建筑规模宏大,殿堂错落有致,遮掩于参天古树之中。敕勒和平寺是历代北京佛事活动中心。敕勒和平寺恢复了每年阴历初五和九月初九唱大戏四天的文化传统,使花塔和平寺庙会又成了闻名京、津的传统庙会。行车路线:德胜门乘345路到昌平终点换乘357路到南口镇下车乘小公共汽车直达;或从北京北站早7:00乘火车到南口站下车,再转乘小公共汽车直达。
联系电话:69778491,69778497。
云居寺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的白带山下,它的石经山藏经洞及唐、辽塔群构成了我国古代佛教文化一大特色,被评为北京旅游世界之最。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是我国佛教经籍荟萃之地。寺内九个藏经洞珍藏着浩瀚的石经、纸经、木板经,号称三绝。除了佛教三绝与千年古塔外,寺中还珍藏着令世人瞩目的佛祖舍利,为千年古刹增添了一份祥光瑞气。云居寺是国内外著名的佛教寺院,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它特有的幽静环境、奇特的秀丽风光,蕴涵着浓郁的佛教文化特色。行车路线:从天桥做917至云居寺、十渡,5月--10月在前门乘游10路(北京南站--云居寺),都可直达云居寺。联系电话:61381612。
东岳庙
东岳庙位于朝阳门外大街路北,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元末毁于战火。后经多次扩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正一派"道观。东岳庙有"京城小碑林"之称,庙中原有碑石140余通,几经战火,现仅存二三十通。全庙共有神像3000多尊,其人物形态各异,生动逼真,故有"东岳庙神像甲天下"之说。东岳庙不仅是显赫一方的道观,它的建筑艺术及规模在全国寺庙中也是位居前位。行车路线:乘110、112、109路车到神路街站下车,或乘地铁到朝阳门站下车向东。
⑹ 北京市五大出名寺庙,你去过几个地方呢
1、雍和宫
雍和宫(The Lama Temple)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可以说,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2、潭柘寺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潭柘寺寺内占地2.5公顷,寺外占地11.2公顷,再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公顷以上。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潭柘寺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可分为中、东、西三路,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斋堂和毗卢阁。东路有方丈院、延清阁、行宫院、万寿宫和太后宫等。
3、大觉寺
大觉寺又称西山大觉寺,大觉禅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阳台山麓,始建于辽代咸雍四年(1068年),称清水院,金代时大觉寺为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后改名灵泉寺,明重建后改为大觉寺。大觉寺以清泉、古树、玉兰、环境优雅而闻名。寺内共有古树160株,有1000年的银杏、300年的玉兰,古娑罗树,松柏等。大觉寺的玉兰花与法源寺的丁香花、大觉寺的牡丹花一起被称为北京三大花卉寺庙。大觉寺八绝:古寺兰香、千年银杏、老藤寄柏、鼠李寄柏、灵泉泉水、辽代古碑、松柏抱塔、碧韵清池。
4、戒台寺
戒台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马鞍山上,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原名慧聚寺,明朝英宗皇帝赐名为万寿禅寺,因寺内建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民间通称为戒坛寺,又叫戒台寺。戒台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中国北方保存辽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最特别的是保留了佛塔,经幢、戒坛等辽代佛教中十分罕见的珍品。2014年12月18日,北京门头沟区责令古寺景区撤除违规功德箱。
5、北京广济寺
广济寺位于位于北京城内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25号。占地2.3公顷。始建于宋朝末年,名西刘村寺。明天顺初年重建,成化二年(1466)宪宗皇帝下诏命名“弘慈广济寺”。1931年寺院失火焚毁,1935年重建。建筑保持明代格局,分三路,寺内珍藏许多珍贵文物。广济寺珍藏的佛教经典十分浩繁,仅图书室就有23种文字、10多万册佛教经典、著作,仅收藏的《大藏经》就有12种版本,是研究中国佛教发生、发展和演变的重要史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