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亭作用
Ⅰ 用什么样的花名做酒店的包厢的名称
想要给用花给某样东西命名.首先必须先了解它的特性.以及所代表的含义
例: 牡丹花,是富贵的象征,
若是包厢命名的话 可以为 牡丹厅/牡丹阁/牡丹亭,
以下为参考资料 原创禁止复制
牡丹阁
菊花巷
玫瑰坊
梅花弄
丁香亭
桂花栈
水仙居
月季园
我实在想不出来了,希望能帮到忙.
Ⅱ 螳螂拳是谁发明的
自明末清初王郎创螳螂拳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一直以来,对於螳螂拳历史源流,已有众多描述。早年螳螂拳的师承发展只有口头传说,并无史料考证。至真正有螳螂拳文献记载,已是近代莱阳县志所载小赤山李秉霄及世传梁学香之「螳螂拳谱」,另尚有王云生所传之「升霄道人重集一少林真传七星螳螂拳」。有关在祖师王郎之后传至升霄道人、宇宙道人 或福居禅师之说,至今尚无资料证实。有感於香港及海外螳螂拳史述与发源地山东省差异颇大,故想就螳螂拳近代发展问题表达个人意见,以期望世界各地螳螂拳同门交流沟通,共同探讨。 螳螂拳的发源地是山东省烟台地区,最初流行於莱阳、海阳一带。经历代宗师充实发展,逐渐形成了三大古老流派: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早年螳螂拳并无门派之分。传说王郎创螳螂拳时只有「崩补」和「八肘」,至李秉霄及赵珠时才创出「乱接」(现也叫拦截),再传至梁学香才有「摘要」。故螳螂拳的经典套路为「崩补」「八肘」「乱接」「摘要」。其后流传广泛,研习者众多,始分枝成各种流派,套路亦各有发展创新。 在此顺带一提,梅花、七星、六合三种流派的螳螂拳是各有特点和要求的。其演练风格及技击方法均各有偏重,不可混为一谈。同样一套拳,外表结构差别不大,但其身法、步法和劲法却有区别。例如不能用六合螳螂的风格去演练七星螳螂的套路就变成七星螳螂,也不能用梅花螳螂的风格去演练六合螳螂的套路就变成六合螳螂。又如太极拳,发展至陈、杨、吴、孙、武、赵堡等各派,是各具风格和技术特点的,内涵也有很大区别。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将几种流派合而学之而产生另类风格的,这又当别论。有关各派螳螂拳之技术分析,容日后详谈。 螳螂拳外传始於二十世纪初叶。当时烟台地区的螳螂拳名师纷纷到外发扬光大。到香港传播螳螂拳的主要是七星螳螂罗光玉,太极螳螂赵竹溪,梅花螳螂鲍光英三大名师。传播到东北三省、北京及北方各省的有太极梅花螳螂郝家门,七星螳螂林景山,梅花螳螂(太极螳螂)姜化龙、宋子德一脉以至传人莱阳三山即李昆山、王玉山、崔寿山及纪春亭等名师。到台湾传播的已是一九四九年以后,有梅花螳螂李昆山、七星螳螂王松亭、六合螳螂张祥三。其后亦衍生出八步螳螂、秘门螳螂、长拳螳螂等。由於当时尚处於资讯落后时代,以至其后的历史原因,在几十年的一段长时间内,香港和海外的螳螂拳与发源地山东省及国内的螳螂拳,基本上是处於隔离状态。所得到的螳螂拳史料、拳谱、拳理、技术特点等资料,主要是言传身教。但这些来自山东烟台地区的名师在语言沟通上是有一定困难,故此就产生了许多对螳螂拳史料、技术理论的不同理解。其传人亦根据各自的悟性去演绎,以至有穷毕生精力研究螳螂拳而其权威性的某些观点,却令山东的螳螂拳同门难於理解和接受。笔者感觉两地对螳螂拳资料各有偏颇,香港对於螳螂拳南传的同时山东及北方各省螳螂拳发展缺乏资料,而山东地区各派嫡系螳螂拳对外传螳螂拳情况亦理解不足。鉴於此因,笔者希望将两地螳螂拳近代发展慨况提供参考,以利彼此增进了解。正如去年往烟台与市武协及螳螂拳传人的交流中达成共识,海内外应加强沟通交流,共同为发扬螳螂拳而努力! 梅花螳螂拳(太极螳螂拳、太极梅花螳螂拳) 梅花螳螂拳的文献记载始於清代李秉霄。据莱阳县志所记,李秉霄是清朝乾隆莱阳赤山史家河人,是清朝顺治年间兵部右侍郎李赞元第十七代后人。据李赞元的第十五支家谱载:「李姓是从福建迁至海阳县凤城西关,其子则分布莱阳、海阳各地。」传李秉霄於乾隆年间随父宦游南中,有大盗某甲於狱中得危疾,已昏不知人,典狱以告官命出之,秉霄通医理,过试其脉,买药饮之,盗汗出而苏,夜半伺隙潜循。其后大盗将生平所学传授,艺成而盗不复至。而其艺正是王郎所创之螳螂拳,师承过程史无记载。李秉霄原从文考取贡生,后弃文从武,苦练经年而成螳螂拳一代宗师。因其使用双钩出神入化,故人称「李二钩」或「二钩爷」。根据「县志」和「螳螂拳谱」记载及有关传说,李秉霄是螳螂拳的主要传播人。 李秉霄传於赵珠,字起禄,清嘉庆年间莱阳赤山村人。赵珠自小攻文习武,文才横溢,武艺超群,尽得李秉霄真传。赵珠的螳螂拳环环相绕,招招相扣,恰似梅花朵朵,瓣瓣相连,故此称为「梅花螳螂拳」。据「莱阳县志」记载:「大赤山赵珠,其(李秉霄)高弟子也。珠年老,尝跌坐床上。剧盗卫三素耳其名,遽入爪探其睛,珠手挥之,跌床下,不敢少动。」赵珠传艺於梁学香。 梁学香,字书圃,海阳县发城乡榆山夼人,生於清道光年间(1810年)。外号「梁一眼」,家中堂号「德顺堂」。其身材瘦小,但极为灵敏,因聪明勤奋,博学多才,故武学造诣非凡。曾在比武中一拳置对方於死地,因此亦有「梁铁锤」之称,并从此声名大振。梁学香半生以保镖为业,凭螳螂拳旗号闯荡江湖无敌手。梁学香不但精通「梅花螳螂拳」,他对「太极拳」也有极深的研究。他将「梅花螳螂拳」的主要技法与「太极拳」的精要融合,创编了「摘要」拳,「摘要」成了螳螂拳的精华,历代拳师不轻易外传。从此时起,「梅花螳螂拳」又称为「太极梅花螳螂拳」或简称「太极螳螂拳」。梁学香不但将「梅花螳螂拳」技法创新,同时也是「梅花螳螂拳」蓬勃发展的奠基人。他打破螳螂拳单传习惯,传艺极广,先后在海阳、莱阳、栖霞、黄县、文登、芝罘、荣成、牟平等地授徒。其在烟台地区的部分徒弟有:梁敬川(梁学香之子)、郝宏,姜化龙、李明环、孙碤、石古都、王承志、王桂芳、蒋老七、修坤善等人。而据香港赵竹溪太极螳螂门人所载,赵竹溪师承迟守进、任丰瑞,而迟、任二人师从孙元昌,而孙元昌正是师承梁学香(香港记载为梁树香)。由此可见,香港赵竹溪太极螳螂其源流也是出自梁学香。梁学香将生平所学,写下了「螳螂拳谱」一书,为「梅花螳螂拳」的发展奠下了理论基础。笔者在去年与山东省烟台武术协会的交流活动中,有幸见到了梁学香所写的「螳螂拳谱」。「拳谱」除了论述螳螂拳理外,主要有三套拳谱,就是「棚补」(崩补)、「乱接」、「分身八肘」,从中可以看到梅花螳螂拳发展过程中的根据。自梁学香之后,「梅花螳螂拳」发展至今已如浩瀚大海,传人不计其数。在此谨列山东省郝宏、姜化龙二大主流及赵竹溪、鲍光英南传发展的概况。 (一)太极梅花螳螂郝家门(郝宏一脉流传概况) 郝宏,字莲茹,(1986-1914)烟台牟平莱山区初家庙后人。尽得梁学香真传,创办「螳螂郝宏」拳坊,是烟台近代极负盛名的三大拳坊之一。郝宏武功超群,在北京比武时,因其枪术出色,人称「神枪郝」。郝宏对「太极梅花螳螂拳」的技术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著有「精神」拳论,精辟地阐述了拳理技法,使之达至完美的极高境界。其子郝恒议、郝恒禄、郝恒常、郝恒信、郝恒坡、郝恒祥俱得父传绝学,武功精湛。郝家兄弟传人极广,桃李满天下,形成了现今山东省、东北各省和海外各国影响极大的「郝家门太极梅花螳螂拳」。 郝恒禄,字绥唐,道号「云谷子」,外称「二老道」,是郝宏第二子。自幼随父习武,终生研究武学,在郝家兄弟中功力最为深厚。郝恒禄依据螳螂剑法,吸取各家剑法精华,创出饮誉武林的「螳螂达摩剑」,其剑法出神入化,技击性极强,风格独特。郝恒禄生平禅佛修道,悟性极高,文韬武略、博学多才,他在一九二六年重修拳谱,发表了「太极梅花螳螂拳论」,奠定了郝家门太极梅花螳螂拳的全面理论体系。郝恒禄曾任吴佩孚部队的武术教官和蓬莱国术馆长,并先后在烟台、青岛、蓬莱、哈尔滨、上海、北京等地授艺,传人多不胜数。其著名的弟子主要有丁香亭、宋浩礼、曹德坤、何世光、葛德安及其子郝斌等。 郝家兄弟各有传人。长子郝恒议(1815-1929),先后在北京、哈尔滨、济南等地传艺,曾任张宗昌部队武术教官。其传人主要有贾百胜、贾百龙、张玉成、杨典杰、贾世林、贾其云、贾玉坤、谭炳章等。 三子郝恒常,主要传人有孙若康、杨学敏、贾世善、王化亭、毕树财、张瑞卿、邵明光、牟传清、阳玉等。 四子郝恒信,(1892-1957)外号「郝四彪子」,以气硬功著称,在烟台授艺数十年,曾任烟台特区国术馆教练。主要传人有郝忠岳、苏世昌、刘继须、王明儒、宋肇德、刘忠齐、刘忠训、张思秀、刘吉田、刘封镜、纪忠德、张楷堂、姜沂等。 五子郝恒坡,外号「五猴子」,功夫扎实,灵活如猴。先后在济南、蓬莱、青岛、大连等地授艺,曾任青岛市国术讲习所所长。主要传人有郝贡、姜炳祥、陈淑海、周凤岭、腾培熙、张万福、袁惠琴、葛殿升、陈炳超、孟宪云、孙振先等。 六子郝恒祥,主要传人有郝永杰、贾世善、姜勤方、姜保方、姜万景等。 郝家兄弟一门六杰,由此而衍生的传人不计其数。 郝斌,(又名郝宾)字善卿,(1906-1984)是郝恒禄之子。自幼随父亲、祖父习武,十八嵗时已获山东省国术决赛冠军,终生以授拳为业,是「太极梅花螳螂拳」的代表人物。其最擅长「螳螂达摩剑」及「摘要」,精於技击,艺高功纯。生平与人较技无数,未尝败绩。他曾任牟平县国术馆最后一任馆长,并传艺於牟平、烟台、青岛、东北三省等地。他为了发扬中华武学,不辞劳苦走南闯北,毫无保留地言传身教,是武林中的典范。回想当年笔者往烟台拜郝斌为师学艺,千辛万苦历尽艰难,郝斌师父有感於笔者诚意,尽将武功传授,其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刻骨铭心,师父对我可谓恩重如山!郝斌传人不计其数遍及海内外,连续四届的「青岛国际武术锦标赛」,其承办者正是其门下「青岛太极梅花螳螂拳委员会」。在历届比赛中,其传人均能勇夺螳螂拳、械冠军。笔者有幸参与近两届赛事,去年取得螳螂拳、螳螂剑及传统拳三面金牌。因参与国家和地区众多,是难得的高水准国际传统武术大赛。为纪念郝斌,青岛孙德龙已开办「郝斌螳螂拳武馆」;烟台曲滋君成立了「烟台太极梅花螳螂拳研究总会」;笔者身为郝斌弟子,先在广州传播,近年在香港发扬光大,已成立了「香港太极梅花螳螂拳总会」;南韩金寅来也成立了「韩国梅花螳螂拳总会」。现山东省、东北三省及全国各地和海外传人均以郝家门太极梅花螳螂拳为尚。郝斌声名显赫,威震胶东,一生对螳螂拳作出了重大贡献,是螳螂拳蓬勃发展的历史人物。郝斌传人无数,未可尽录,主要有其子郝维志、弟子孙德龙、曲滋君、孙德尧、孙德孝、汪宜臣、王聚胜、魏文阜、葛希信、孙宝恩、孙雪坡、陈学昆、张发龙、姜道泉、郑兴书、梁焯忠、关晓文、危凤池等。 曹德坤,(1885-1959) 是郝恒禄的得意弟子。於一九一五年由烟台到哈尔滨授艺,是东北三省太极梅花螳螂拳的主要传播人,创有「德坤武术馆」。东北三省螳螂拳的发展是非常蓬勃的,其流行程度比海外甚至发源地山东省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所谓「发源在山东,发展在东北」之说,可见东北三省螳螂拳盛况。曹德坤在东北传播数十年,传人多不胜数,主要有齐志岗、张炳熙、张松岺、盛风洲、董子刚、刘占帮、齐立德、顾云召、张迳松、张传进、冯照明、刘长功等。曹德坤的徒孙即张炳熙之子张同滨,在哈尔滨创办「梅花太极螳螂拳武术馆」;曹德坤的另一弟子刘长功在东北也成立了「梅花太极螳螂拳委员会」。至今,俄罗斯、东欧各国相继邀请其传人出外教授螳螂拳,使螳螂拳的发展走向另一高峰。 郝宏一脉的「太极梅花螳螂拳」,至今也称「梅花螳螂拳」,又名「梅花太极螳螂拳」。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已形成非常庞大的体系,建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在螳螂拳的历史里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二)姜化龙一脉流传概况 姜化龙,(1855-1924)山东莱阳黄金沟人,深得梁学香真传,是「梅花螳螂」系统的另一主要传播人。在清末民初年间,世有「打得硬姜化龙」美誉,为当时山东武林泰斗之一。据莱阳县志载:「化龙身不满五尺,又痴肥,若无能者,及试其技则灵巧若猴。」姜化龙三下沧洲无敌手,名震武林。其时,莱阳有习罗汉拳和地功拳的名师李仲祥、字丹伯,他和姜化龙交流武艺,互补长短,将其精要纳入螳螂拳,为螳螂拳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姜化龙授拳足迹遍及胶东,晚年在烟台、莱阳设馆授徒,弟子众多,有名望的主要有宋子德、李昆山、刘祖源、姜东洋、纪雷山、袁子、于振江、崔罗亭。 宋子德,字耀坤,莱阳赵格庄人,生於一八五五年,与姜化龙同龄,卒於姜化龙之后。因家境富裕,人称宋二爷。宋子德原习猴拳与长拳,后拜姜化龙门下研习螳螂拳,与姜化龙和李丹伯结义为兄弟,情同手足。宋子德全面继承了姜化龙武学,并遍阅各派武典,访友论武,吸取各派武学精华,对姜化龙所传「梅花螳螂拳」进行充实发展,从而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太极螳螂拳」。其传人亦确定为「太极螳螂拳」始於宋子德。宋子德富有文采,故能对姜化龙所传梁学香的拳谱重新整理,形成了理论体系更为完整的「螳螂拳谱」,对螳螂拳的发展贡献良多。螳螂拳在姜化龙、宋子德时代盛况空前,其开设的武馆遍布胶东及以外地区。宋子德武功超卓,相传与人过招,对方鲜有能挡其锋者。宋子德先后在莱阳、烟台等地授拳,其主要传人都是名震一时之辈,如:王玉山、崔寿山、赵石亭、宋环亭、姜吉和、纪春亭、姜玉龙等。 李昆山,字进玉,(1890-1982)莱阳县沽汇乡由各庄人。十二岁时随伯父李丹伯习长拳,至十七岁时李丹伯感染沉疴,弥留前将其托咐结义兄弟姜化龙。李昆山拜姜化龙为师,苦练六年,将「梅花螳螂拳」中精华「摘要」六段、「八肘」、「拦截」、「梅花路」等尽得真传,而姜化龙所精擅之气功,如「达摩易筋经」、「气功八段锦」及「三回九转内功」等,均能承继衣钵。一九三三年春天,先与同门王玉山、刘祖远、宋举龙共四人往济南参加山东省国术考试,李昆山获长兵组第一名。同年秋天赴南京参加国考,连战连胜,最终获得长兵组冠军。李昆山先在李景林於济南所创办的山东国术馆任教,后返莱阳,筹组莱阳县国术馆。当时李昆山曾任黄县警察队长,认识了黄县首富也是六合螳螂拳名家丁子成,其后武馆就设於丁子成所开但已歇业的北当铺内。不久,参加了抗日战争,后来随军到了台湾,成了台湾「梅花螳螂拳」的开山始祖。李昆山在台湾的主要传人有李登五、孙鹤丰、李鸿杰、于峨一、李纯德、崔维国等。在莱阳传人有张寿山、张继先等。张寿山再传张炳斗,张炳斗是李昆山外孙,得到真传,后曾跟螳螂名家王玉山深造,著有「太极梅花螳螂拳体用全书」及长篇小说「螳螂拳史演义」,一九八二年担任山东电视台「武松」电视剧武打设计;一九九二年开办「青岛市莱西市昆山武术学校」,培养出不少人材。 崔寿山,字彭年,(1890-1969) 莱阳诸陆人。师承宋子德,主传烟台一脉。其对螳螂拳造诣颇深,他的最大贡献在於重新编写「螳螂拳谱」,该谱一脉相传,是螳螂门的武学经典。崔寿山曾任教於莱阳国术馆,后到大连传播,三十年代初到烟台设馆授徒,晚年回家乡莱阳。其主要传人有张楷堂、孙相庭、曲伸、徐凤岐等。张楷堂,烟台所城里人,曾师承烟台武林赫赫有名的郝恒禄、郝恒信兄弟习「郝家梅花螳螂拳」。三十年代初拜师崔寿山学「太极螳螂拳」,苦练六年尽得真传。张楷堂卒於一九九三年,终年八十三岁。继承其衣钵者有周振东,现在烟台发扬光大,是崔寿山一脉「太极螳螂拳」的嫡系传人。另徐凤岐有传人孙德等,也在烟台传播。最近出版了不少「太极螳螂」的影碟,对发展螳螂拳作出了贡献。曲伸,辽宁大连人,出生於一九一九年,原师承赵培起、王子章习秘宗拳,一九三四年拜崔寿山门下习太极螳螂拳,主传东北吉林省一脉。 王玉人,莱阳崔疃人,(1892-1976)宋子德之得意弟子,武功超卓,享有盛名。主传青岛一脉,有太极螳螂青岛派之称,其武馆设於青岛,传人遍布胶东。他两个儿子王元亮、王元乾尽得真传,在青岛、莱阳设馆授徒,桃李满门,主要传人有吕国堂、刘美杰、李飞林等。王家兄弟在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也有传人,其日本弟子有「螳螂拳大要」巨著问世,是第一部由海外讲述现今山东省太极螳螂拳系统的代表作,内容丰富精彩,可见其日本传人研究螳螂拳已达至登峰造极之境界。 袁子(址),字绍周,师承姜化龙,是「梅花螳螂」传播东北三省的另一支脉。主要传人有顶门弟子李端禄以及女儿袁侠。现今辽宁省丹东传人最多。在二零零零年山东青岛国际武术锦标赛,笔者亲眼目睹袁侠前辈下场表演,果然老当益壮,功力深厚。其主要传人有衣海峰、王宝吉、徐再兴、王孝东等。 姜化龙一脉的「梅花螳螂拳」或名「太极螳螂拳」,在近百年的发展中是非常蓬勃的。教授螳螂拳的武馆遍布山东,名声远播,流传极广,成为山东省第一拳种。经历几代名师的努力,写下了螳螂拳发展的光辉历史! 谢谢
Ⅲ 药材丁香有什么药用价值
很多人都知道丁香花,但是却不了解药材丁香,除了丁香花,中药材中也有叫丁香的药材,而且药用价值非常高,一般来说中药丁香的临床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对人体健康也有很多好处,胃病患者也可以食用丁香,有一定的养生效果,除此之外,中药丁香的功效和作用还有哪些呢?
space
中药丁香功效作用有哪些
1.抗胃溃疡
丁香可抑制大鼠实验性胃溃疡形成。丁香挥发油和丁香酚可使胃黏液分泌显著增加,而酸度不增加。而且这样的营养素对于抗溃疡有一定的好处,所以说对肠胃保护有很好的效果。
2.抗腹泻
丁香水提物和丁香酚能拮抗番泻叶或蓖麻油引起的大肠性腹泻与肠腔积液。所以说中药材丁香具有预防腹泻的作用,对于缓解肠胃不适的情况有一定的好处。
space
中药丁香功效作用有哪些
3.抑菌试验
本品对于葡萄球菌及结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丁香油及丁香酚在试管内对布氏杆菌、鸟型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对常见治病性皮肤真菌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又因为丁香油及丁香酚对于皮肤无刺激作用,且吸收良好。
space
中药丁香功效作用有哪些
4.临床应用
丁香16克,加入70%酒精至100毫升,浸48小时后去渣。每日外搽患处3次,观察31例病史在2年以上的体癣及足癣患者,一般在治疗1天后症状即见消退,2天后患处开始有皮屑脱落。病史较长或曾经其它癣药治疗而不能控制者,则于治疗后2~3天症状才开始消退,一般经3~5天亦能治愈。但有20%左右治愈后仍反复发作。
Ⅳ 描写丁香花像雪的诗句
描写丁香花像雪的诗句:
1、青云自有黑龙子,潘妃莫结丁香花。
2、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3、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5、春夜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人不见,梦难凭,红纱一点灯。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结。宵雾散,晓霞晖,梁间双燕飞。
Ⅳ 丁香有什么药用价值
丁香的药用价值:
❶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丁香对葡萄球菌和结核杆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香水煎剂及粉末对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其抗菌作用且不受加热的影响。实验证明: 丁香的醇浸出物对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均有抑制作用。
❷对消化系统的作用:丁香为芳香健胃剂, 可缓解腹部气胀、增强消化能力、减轻恶心呕吐.研究表明: 丁香浸出液有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 其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与乙酰胆碱不同, 前者刺激分泌的胃液酸度高, 消化力较强, 而后者刺激分泌的胃液酸度低。
❸驱虫作用:在试在试管内, 丁香乙醇浸剂、水煎剂及丁香油可将猪蛔虫麻痹或杀死。丁香油较水煎剂为优。丁香油 0.5~1.0g/kg给感染蛔虫的狗口服, 能使其排出蛔虫, 且无副作用;但剂量加大至5g/kg时, 则引起呕吐, 驱虫效力降低。
❹其他作用:丁香油酚给家兔静脉注射能产生麻醉、血压下降, 呼吸抑制和明显的抗惊厥作用。丁香油酚能强烈抑制体外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少量丁香油滴入龋齿腔, 既有消毒作用,亦能破坏其神经, 从而减轻牙痛。丁香还能引起子宫收缩。
丁香:为木犀科,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因花筒细长如钉且香故名,为哈尔滨市市花,是著名的庭园花木。丁香花序硕大开花繁茂,花色淡雅芳香,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
丁香是以花蕾和其果实入药的,其花蕾称公丁香或雄丁香,果实称母丁香或雌丁香。在花蕾开始呈白色,渐次变绿色,最后呈鲜红色时可采集。将采得的花蕾除去花梗,晒干即成。由其制成的丁香油、丁香酚有良好的药用价值。
Ⅵ 螳螂拳是谁发明的
自明末清初王郎创螳螂拳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一直以来,对於螳螂拳历史源流,已有众多描述。早年螳螂拳的师承发展只有口头传说,并无史料考证。至真正有螳螂拳文献记载,已是近代莱阳县志所载小赤山李秉霄及世传梁学香之「螳螂拳谱」,另尚有王云生所传之「升霄道人重集一少林真传七星螳螂拳」。有关在祖师王郎之后传至升霄道人、宇宙道人 或福居禅师之说,至今尚无资料证实。有感於香港及海外螳螂拳史述与发源地山东省差异颇大,故想就螳螂拳近代发展问题表达个人意见,以期望世界各地螳螂拳同门交流沟通,共同探讨。
螳螂拳的发源地是山东省烟台地区,最初流行於莱阳、海阳一带。经历代宗师充实发展,逐渐形成了三大古老流派: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早年螳螂拳并无门派之分。传说王郎创螳螂拳时只有「崩补」和「八肘」,至李秉霄及赵珠时才创出「乱接」(现也叫拦截),再传至梁学香才有「摘要」。故螳螂拳的经典套路为「崩补」「八肘」「乱接」「摘要」。其后流传广泛,研习者众多,始分枝成各种流派,套路亦各有发展创新。
在此顺带一提,梅花、七星、六合三种流派的螳螂拳是各有特点和要求的。其演练风格及技击方法均各有偏重,不可混为一谈。同样一套拳,外表结构差别不大,但其身法、步法和劲法却有区别。例如不能用六合螳螂的风格去演练七星螳螂的套路就变成七星螳螂,也不能用梅花螳螂的风格去演练六合螳螂的套路就变成六合螳螂。又如太极拳,发展至陈、杨、吴、孙、武、赵堡等各派,是各具风格和技术特点的,内涵也有很大区别。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将几种流派合而学之而产生另类风格的,这又当别论。有关各派螳螂拳之技术分析,容日后详谈。
螳螂拳外传始於二十世纪初叶。当时烟台地区的螳螂拳名师纷纷到外发扬光大。到香港传播螳螂拳的主要是七星螳螂罗光玉,太极螳螂赵竹溪,梅花螳螂鲍光英三大名师。传播到东北三省、北京及北方各省的有太极梅花螳螂郝家门,七星螳螂林景山,梅花螳螂(太极螳螂)姜化龙、宋子德一脉以至传人莱阳三山即李昆山、王玉山、崔寿山及纪春亭等名师。到台湾传播的已是一九四九年以后,有梅花螳螂李昆山、七星螳螂王松亭、六合螳螂张祥三。其后亦衍生出八步螳螂、秘门螳螂、长拳螳螂等。由於当时尚处於资讯落后时代,以至其后的历史原因,在几十年的一段长时间内,香港和海外的螳螂拳与发源地山东省及国内的螳螂拳,基本上是处於隔离状态。所得到的螳螂拳史料、拳谱、拳理、技术特点等资料,主要是言传身教。但这些来自山东烟台地区的名师在语言沟通上是有一定困难,故此就产生了许多对螳螂拳史料、技术理论的不同理解。其传人亦根据各自的悟性去演绎,以至有穷毕生精力研究螳螂拳而其权威性的某些观点,却令山东的螳螂拳同门难於理解和接受。笔者感觉两地对螳螂拳资料各有偏颇,香港对於螳螂拳南传的同时山东及北方各省螳螂拳发展缺乏资料,而山东地区各派嫡系螳螂拳对外传螳螂拳情况亦理解不足。鉴於此因,笔者希望将两地螳螂拳近代发展慨况提供参考,以利彼此增进了解。正如去年往烟台与市武协及螳螂拳传人的交流中达成共识,海内外应加强沟通交流,共同为发扬螳螂拳而努力!
梅花螳螂拳(太极螳螂拳、太极梅花螳螂拳)
梅花螳螂拳的文献记载始於清代李秉霄。据莱阳县志所记,李秉霄是清朝乾隆莱阳赤山史家河人,是清朝顺治年间兵部右侍郎李赞元第十七代后人。据李赞元的第十五支家谱载:「李姓是从福建迁至海阳县凤城西关,其子则分布莱阳、海阳各地。」传李秉霄於乾隆年间随父宦游南中,有大盗某甲於狱中得危疾,已昏不知人,典狱以告官命出之,秉霄通医理,过试其脉,买药饮之,盗汗出而苏,夜半伺隙潜循。其后大盗将生平所学传授,艺成而盗不复至。而其艺正是王郎所创之螳螂拳,师承过程史无记载。李秉霄原从文考取贡生,后弃文从武,苦练经年而成螳螂拳一代宗师。因其使用双钩出神入化,故人称「李二钩」或「二钩爷」。根据「县志」和「螳螂拳谱」记载及有关传说,李秉霄是螳螂拳的主要传播人。
李秉霄传於赵珠,字起禄,清嘉庆年间莱阳赤山村人。赵珠自小攻文习武,文才横溢,武艺超群,尽得李秉霄真传。赵珠的螳螂拳环环相绕,招招相扣,恰似梅花朵朵,瓣瓣相连,故此称为「梅花螳螂拳」。据「莱阳县志」记载:「大赤山赵珠,其(李秉霄)高弟子也。珠年老,尝跌坐床上。剧盗卫三素耳其名,遽入爪探其睛,珠手挥之,跌床下,不敢少动。」赵珠传艺於梁学香。
梁学香,字书圃,海阳县发城乡榆山夼人,生於清道光年间(1810年)。外号「梁一眼」,家中堂号「德顺堂」。其身材瘦小,但极为灵敏,因聪明勤奋,博学多才,故武学造诣非凡。曾在比武中一拳置对方於死地,因此亦有「梁铁锤」之称,并从此声名大振。梁学香半生以保镖为业,凭螳螂拳旗号闯荡江湖无敌手。梁学香不但精通「梅花螳螂拳」,他对「太极拳」也有极深的研究。他将「梅花螳螂拳」的主要技法与「太极拳」的精要融合,创编了「摘要」拳,「摘要」成了螳螂拳的精华,历代拳师不轻易外传。从此时起,「梅花螳螂拳」又称为「太极梅花螳螂拳」或简称「太极螳螂拳」。梁学香不但将「梅花螳螂拳」技法创新,同时也是「梅花螳螂拳」蓬勃发展的奠基人。他打破螳螂拳单传习惯,传艺极广,先后在海阳、莱阳、栖霞、黄县、文登、芝罘、荣成、牟平等地授徒。其在烟台地区的部分徒弟有:梁敬川(梁学香之子)、郝宏,姜化龙、李明环、孙碤、石古都、王承志、王桂芳、蒋老七、修坤善等人。而据香港赵竹溪太极螳螂门人所载,赵竹溪师承迟守进、任丰瑞,而迟、任二人师从孙元昌,而孙元昌正是师承梁学香(香港记载为梁树香)。由此可见,香港赵竹溪太极螳螂其源流也是出自梁学香。梁学香将生平所学,写下了「螳螂拳谱」一书,为「梅花螳螂拳」的发展奠下了理论基础。笔者在去年与山东省烟台武术协会的交流活动中,有幸见到了梁学香所写的「螳螂拳谱」。「拳谱」除了论述螳螂拳理外,主要有三套拳谱,就是「棚补」(崩补)、「乱接」、「分身八肘」,从中可以看到梅花螳螂拳发展过程中的根据。自梁学香之后,「梅花螳螂拳」发展至今已如浩瀚大海,传人不计其数。在此谨列山东省郝宏、姜化龙二大主流及赵竹溪、鲍光英南传发展的概况。
(一)太极梅花螳螂郝家门(郝宏一脉流传概况)
郝宏,字莲茹,(1986-1914)烟台牟平莱山区初家庙后人。尽得梁学香真传,创办「螳螂郝宏」拳坊,是烟台近代极负盛名的三大拳坊之一。郝宏武功超群,在北京比武时,因其枪术出色,人称「神枪郝」。郝宏对「太极梅花螳螂拳」的技术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著有「精神」拳论,精辟地阐述了拳理技法,使之达至完美的极高境界。其子郝恒议、郝恒禄、郝恒常、郝恒信、郝恒坡、郝恒祥俱得父传绝学,武功精湛。郝家兄弟传人极广,桃李满天下,形成了现今山东省、东北各省和海外各国影响极大的「郝家门太极梅花螳螂拳」。
郝恒禄,字绥唐,道号「云谷子」,外称「二老道」,是郝宏第二子。自幼随父习武,终生研究武学,在郝家兄弟中功力最为深厚。郝恒禄依据螳螂剑法,吸取各家剑法精华,创出饮誉武林的「螳螂达摩剑」,其剑法出神入化,技击性极强,风格独特。郝恒禄生平禅佛修道,悟性极高,文韬武略、博学多才,他在一九二六年重修拳谱,发表了「太极梅花螳螂拳论」,奠定了郝家门太极梅花螳螂拳的全面理论体系。郝恒禄曾任吴佩孚部队的武术教官和蓬莱国术馆长,并先后在烟台、青岛、蓬莱、哈尔滨、上海、北京等地授艺,传人多不胜数。其著名的弟子主要有丁香亭、宋浩礼、曹德坤、何世光、葛德安及其子郝斌等。
郝家兄弟各有传人。长子郝恒议(1815-1929),先后在北京、哈尔滨、济南等地传艺,曾任张宗昌部队武术教官。其传人主要有贾百胜、贾百龙、张玉成、杨典杰、贾世林、贾其云、贾玉坤、谭炳章等。
三子郝恒常,主要传人有孙若康、杨学敏、贾世善、王化亭、毕树财、张瑞卿、邵明光、牟传清、阳玉等。
四子郝恒信,(1892-1957)外号「郝四彪子」,以气硬功著称,在烟台授艺数十年,曾任烟台特区国术馆教练。主要传人有郝忠岳、苏世昌、刘继须、王明儒、宋肇德、刘忠齐、刘忠训、张思秀、刘吉田、刘封镜、纪忠德、张楷堂、姜沂等。
五子郝恒坡,外号「五猴子」,功夫扎实,灵活如猴。先后在济南、蓬莱、青岛、大连等地授艺,曾任青岛市国术讲习所所长。主要传人有郝贡、姜炳祥、陈淑海、周凤岭、腾培熙、张万福、袁惠琴、葛殿升、陈炳超、孟宪云、孙振先等。
六子郝恒祥,主要传人有郝永杰、贾世善、姜勤方、姜保方、姜万景等。
郝家兄弟一门六杰,由此而衍生的传人不计其数。
郝斌,(又名郝宾)字善卿,(1906-1984)是郝恒禄之子。自幼随父亲、祖父习武,十八嵗时已获山东省国术决赛冠军,终生以授拳为业,是「太极梅花螳螂拳」的代表人物。其最擅长「螳螂达摩剑」及「摘要」,精於技击,艺高功纯。生平与人较技无数,未尝败绩。他曾任牟平县国术馆最后一任馆长,并传艺於牟平、烟台、青岛、东北三省等地。他为了发扬中华武学,不辞劳苦走南闯北,毫无保留地言传身教,是武林中的典范。回想当年笔者往烟台拜郝斌为师学艺,千辛万苦历尽艰难,郝斌师父有感於笔者诚意,尽将武功传授,其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刻骨铭心,师父对我可谓恩重如山!郝斌传人不计其数遍及海内外,连续四届的「青岛国际武术锦标赛」,其承办者正是其门下「青岛太极梅花螳螂拳委员会」。在历届比赛中,其传人均能勇夺螳螂拳、械冠军。笔者有幸参与近两届赛事,去年取得螳螂拳、螳螂剑及传统拳三面金牌。因参与国家和地区众多,是难得的高水准国际传统武术大赛。为纪念郝斌,青岛孙德龙已开办「郝斌螳螂拳武馆」;烟台曲滋君成立了「烟台太极梅花螳螂拳研究总会」;笔者身为郝斌弟子,先在广州传播,近年在香港发扬光大,已成立了「香港太极梅花螳螂拳总会」;南韩金寅来也成立了「韩国梅花螳螂拳总会」。现山东省、东北三省及全国各地和海外传人均以郝家门太极梅花螳螂拳为尚。郝斌声名显赫,威震胶东,一生对螳螂拳作出了重大贡献,是螳螂拳蓬勃发展的历史人物。郝斌传人无数,未可尽录,主要有其子郝维志、弟子孙德龙、曲滋君、孙德尧、孙德孝、汪宜臣、王聚胜、魏文阜、葛希信、孙宝恩、孙雪坡、陈学昆、张发龙、姜道泉、郑兴书、梁焯忠、关晓文、危凤池等。
曹德坤,(1885-1959) 是郝恒禄的得意弟子。於一九一五年由烟台到哈尔滨授艺,是东北三省太极梅花螳螂拳的主要传播人,创有「德坤武术馆」。东北三省螳螂拳的发展是非常蓬勃的,其流行程度比海外甚至发源地山东省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所谓「发源在山东,发展在东北」之说,可见东北三省螳螂拳盛况。曹德坤在东北传播数十年,传人多不胜数,主要有齐志岗、张炳熙、张松岺、盛风洲、董子刚、刘占帮、齐立德、顾云召、张迳松、张传进、冯照明、刘长功等。曹德坤的徒孙即张炳熙之子张同滨,在哈尔滨创办「梅花太极螳螂拳武术馆」;曹德坤的另一弟子刘长功在东北也成立了「梅花太极螳螂拳委员会」。至今,俄罗斯、东欧各国相继邀请其传人出外教授螳螂拳,使螳螂拳的发展走向另一高峰。
郝宏一脉的「太极梅花螳螂拳」,至今也称「梅花螳螂拳」,又名「梅花太极螳螂拳」。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已形成非常庞大的体系,建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在螳螂拳的历史里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二)姜化龙一脉流传概况
姜化龙,(1855-1924)山东莱阳黄金沟人,深得梁学香真传,是「梅花螳螂」系统的另一主要传播人。在清末民初年间,世有「打得硬姜化龙」美誉,为当时山东武林泰斗之一。据莱阳县志载:「化龙身不满五尺,又痴肥,若无能者,及试其技则灵巧若猴。」姜化龙三下沧洲无敌手,名震武林。其时,莱阳有习罗汉拳和地功拳的名师李仲祥、字丹伯,他和姜化龙交流武艺,互补长短,将其精要纳入螳螂拳,为螳螂拳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姜化龙授拳足迹遍及胶东,晚年在烟台、莱阳设馆授徒,弟子众多,有名望的主要有宋子德、李昆山、刘祖源、姜东洋、纪雷山、袁子、于振江、崔罗亭。
宋子德,字耀坤,莱阳赵格庄人,生於一八五五年,与姜化龙同龄,卒於姜化龙之后。因家境富裕,人称宋二爷。宋子德原习猴拳与长拳,后拜姜化龙门下研习螳螂拳,与姜化龙和李丹伯结义为兄弟,情同手足。宋子德全面继承了姜化龙武学,并遍阅各派武典,访友论武,吸取各派武学精华,对姜化龙所传「梅花螳螂拳」进行充实发展,从而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太极螳螂拳」。其传人亦确定为「太极螳螂拳」始於宋子德。宋子德富有文采,故能对姜化龙所传梁学香的拳谱重新整理,形成了理论体系更为完整的「螳螂拳谱」,对螳螂拳的发展贡献良多。螳螂拳在姜化龙、宋子德时代盛况空前,其开设的武馆遍布胶东及以外地区。宋子德武功超卓,相传与人过招,对方鲜有能挡其锋者。宋子德先后在莱阳、烟台等地授拳,其主要传人都是名震一时之辈,如:王玉山、崔寿山、赵石亭、宋环亭、姜吉和、纪春亭、姜玉龙等。
李昆山,字进玉,(1890-1982)莱阳县沽汇乡由各庄人。十二岁时随伯父李丹伯习长拳,至十七岁时李丹伯感染沉疴,弥留前将其托咐结义兄弟姜化龙。李昆山拜姜化龙为师,苦练六年,将「梅花螳螂拳」中精华「摘要」六段、「八肘」、「拦截」、「梅花路」等尽得真传,而姜化龙所精擅之气功,如「达摩易筋经」、「气功八段锦」及「三回九转内功」等,均能承继衣钵。一九三三年春天,先与同门王玉山、刘祖远、宋举龙共四人往济南参加山东省国术考试,李昆山获长兵组第一名。同年秋天赴南京参加国考,连战连胜,最终获得长兵组冠军。李昆山先在李景林於济南所创办的山东国术馆任教,后返莱阳,筹组莱阳县国术馆。当时李昆山曾任黄县警察队长,认识了黄县首富也是六合螳螂拳名家丁子成,其后武馆就设於丁子成所开但已歇业的北当铺内。不久,参加了抗日战争,后来随军到了台湾,成了台湾「梅花螳螂拳」的开山始祖。李昆山在台湾的主要传人有李登五、孙鹤丰、李鸿杰、于峨一、李纯德、崔维国等。在莱阳传人有张寿山、张继先等。张寿山再传张炳斗,张炳斗是李昆山外孙,得到真传,后曾跟螳螂名家王玉山深造,著有「太极梅花螳螂拳体用全书」及长篇小说「螳螂拳史演义」,一九八二年担任山东电视台「武松」电视剧武打设计;一九九二年开办「青岛市莱西市昆山武术学校」,培养出不少人材。
崔寿山,字彭年,(1890-1969) 莱阳诸陆人。师承宋子德,主传烟台一脉。其对螳螂拳造诣颇深,他的最大贡献在於重新编写「螳螂拳谱」,该谱一脉相传,是螳螂门的武学经典。崔寿山曾任教於莱阳国术馆,后到大连传播,三十年代初到烟台设馆授徒,晚年回家乡莱阳。其主要传人有张楷堂、孙相庭、曲伸、徐凤岐等。张楷堂,烟台所城里人,曾师承烟台武林赫赫有名的郝恒禄、郝恒信兄弟习「郝家梅花螳螂拳」。三十年代初拜师崔寿山学「太极螳螂拳」,苦练六年尽得真传。张楷堂卒於一九九三年,终年八十三岁。继承其衣钵者有周振东,现在烟台发扬光大,是崔寿山一脉「太极螳螂拳」的嫡系传人。另徐凤岐有传人孙德等,也在烟台传播。最近出版了不少「太极螳螂」的影碟,对发展螳螂拳作出了贡献。曲伸,辽宁大连人,出生於一九一九年,原师承赵培起、王子章习秘宗拳,一九三四年拜崔寿山门下习太极螳螂拳,主传东北吉林省一脉。
王玉人,莱阳崔疃人,(1892-1976)宋子德之得意弟子,武功超卓,享有盛名。主传青岛一脉,有太极螳螂青岛派之称,其武馆设於青岛,传人遍布胶东。他两个儿子王元亮、王元乾尽得真传,在青岛、莱阳设馆授徒,桃李满门,主要传人有吕国堂、刘美杰、李飞林等。王家兄弟在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也有传人,其日本弟子有「螳螂拳大要」巨著问世,是第一部由海外讲述现今山东省太极螳螂拳系统的代表作,内容丰富精彩,可见其日本传人研究螳螂拳已达至登峰造极之境界。
袁子(址),字绍周,师承姜化龙,是「梅花螳螂」传播东北三省的另一支脉。主要传人有顶门弟子李端禄以及女儿袁侠。现今辽宁省丹东传人最多。在二零零零年山东青岛国际武术锦标赛,笔者亲眼目睹袁侠前辈下场表演,果然老当益壮,功力深厚。其主要传人有衣海峰、王宝吉、徐再兴、王孝东等。
姜化龙一脉的「梅花螳螂拳」或名「太极螳螂拳」,在近百年的发展中是非常蓬勃的。教授螳螂拳的武馆遍布山东,名声远播,流传极广,成为山东省第一拳种。经历几代名师的努力,写下了螳螂拳发展的光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