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廷锡牡丹
1. 红楼梦薛宝琴的十个诗谜谜底是什么
貌似么有确切答案吧
1隐指法船(就是烧献给亡灵的纸船),一说只走马灯上的草船战舰。
2喇叭
3耍戏的猴子
4就是北方供祭亡灵的打狗棒
5柳树
6桃木扇
7琵琶
8香皂
9骰子
提要: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的直接谜底是:1,缫丝煮茧釜(锅);2,唢呐,又名海笛;3,蚕茧;4,蚕蛹;5,隋堤柳,(唐 白居易《隋堤柳》诗意);6;桃木梳篦;7,木工墨斗;8,香胰子(香皂);9,针线;10,柳蝉,(清 蒋廷锡《柳蝉图》画意)。
《红楼梦》第五十回李纨、宝玉等七人的连续八个谜语,曾猜为曹寅在一七○七年石涛和尚圆寂时,隐写的一篇特殊形式的‘祭文’或《墓志铭》。而第五十一回,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谜,从其谜底来看,正像宝琴自称:‘我今拣了十个地方的古迹,做了十首怀古的诗。诗虽粗鄙,却怀往事,又暗隐俗物十件……’。虽然暂时还看不出它与《红楼梦》的成书过程有什么直接关系。根据宝琴的提示:‘暗隐俗物’、‘却怀往事’,可体味到曹寅在他的诗谜中所流露出的一些心迹,这是曹芹溪不可能有的。
(22)赤壁怀古 其一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谜底:缫丝煮茧釜(锅)
谜面虽借用三国赤壁之战典,但与三国无关。而与曹寅的织造业务有关。白居易乐府诗《红线毯》,有‘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句,这清水煮茧是缫丝的重要工序。在铁锅出现之前,只能使用陶釜煮茧。真正赤壁下是滚滚长江东逝水,谜面中将锅邦比喻成赤壁,埋于灶台,煮茧的清水自然‘不流’。‘一炬悲风’正是釜底燃薪,‘无限英灵在内游’句中的‘英灵’指蚕蛹,有人统计,织造一条领带约需要111个蚕茧的丝量,一件女绸上衣则需630个茧。可见煮茧的数量称得上‘无限’;若是煮米饭的锅,虽然米粒的数量也称得上‘无限’,米也具有生命的含义,蚕蛹可称生灵,但不见称米为生灵者。猜此谜为‘锅’,只是欠准确,而是指民间缫丝煮茧的专业用锅。作者之所以做此谜,还是与白居易的《红线毯》诗有关。诗中有‘年年十月来宣州,宣州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红线毯,为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所产的一种丝织地毯,曾为上贡精品。作者谴责了宣州太守为讨好皇家,不惜织工的辛勤劳动而任意浪费人力物力,对百姓的生活表示同情。这位宣州太守与江宁织造曹寅,同样为宫廷进贡丝织品,在曹寅看来主要责任和应该被指责的,显然不是宣州太守,而是宫廷对诸如此类奢侈品的浪费、贪婪,而有微辞。如《红楼梦》小说中赵嬷嬷所说‘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贾母的聚敛,宝玉的糟蹋,省亲的浪费,乃至晴雯撕扇作千金一笑。曹寅深知绫罗绸缎来之不易及民之疾苦。而白居易只是将责任归咎于宣州太守,等于也骂了曹寅。曹寅自身对此恐怕难以认同。谜面中的‘徒留名姓载空舟’(老子有言:以空舟度人世之河,是为智者)似有反驳、不满白居易的意思(并非全盘否定):《红丝毯》中,将罪责全归罪于织造官员太守,是不公平、不全面的,此诗及其作者徒留其鼎鼎鼎诗名,非为智者之虑。曹寅对白居易《红线毯》的看法相左,而同意白居易在《隋堤柳》中的观点和反思(见其五,广陵怀古)。曹寅在此借物论诗,借诗舒怀。
(23)交趾怀古 其二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谜底:唢呐 又名海笛
东汉名将马援,在交趾(今广西、越南一带)铸铜柱二,以振纪纲。谜面却是铜铸金镛,镛者,大钟。指唢呐的钟形喇叭口为铜制。其声虽可传至海外,其本身却源自戎羌。唢呐的演奏部分,象一只铁黑色的短笛,有八孔。若喇叭口传出鼓吹东汉马援的声音,那么铁笛不可能演奏的是西汉名将张子房(张良)。铁笛、金镛实为唢呐一体。唢呐另名海笛,谜面第二、四两句中已经明白给出‘海、笛’二字。至于诗谜中的马援,作者是否对马援的晚年,受到不公正待遇,表示同情,不得而知。
(24)钟山怀古 其三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谜底:蚕茧
虽然蚕蛹身外的茧衣是蚕丝构成, 当这丝织成绸缎之后,又何曾伴(穿)汝(蛹)身?一只蚕茧的丝大约900—1000米,牵连(缫丝)‘大抵难休绝’,丝被抽(缫)尽时,赤身裸体的蚕蛹,便不得已‘被诏出凡尘’,惹得他人耻笑。正像小说第二十二回,宝玉所看《南华经》上曰‘山木自寇,源泉自盗’等语。原书有批注云:山木,漆树也,精脉自出,岂人所使之?故云‘自寇’;源泉味甘,然后人争取之,自寻于涸也。蚕蛹之所以有此遭遇,其丝使然,如同山木、甘泉,莫怨他人。疑为作者某种情绪的暗中发泄:清史档案中,从康熙给曹寅、李煦的密旨以及后者的奏折内容看出,曹寅的晚期已经受到来自宫廷派系(主要是后来做了雍正皇帝的这一派)的诬告和攻击。凭曹寅的出身、经历、学识及在江宁的成就和威望,此时有这种情绪,是再自然不过的了。曹寅在此借物咏叹!
(25)淮阴怀古 其四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谜底:家蚕蛹
借用《史记 淮阴候列传》韩信典故编制谜面。
‘壮士’即‘壮时’的谐音。是指这种蚕蛾科昆虫幼虫(蚕),在作茧化蛹之前的最肥壮的时期,也是鸡犬之类的美食,养蚕人须加倍提防。‘三齐位定’是借用韩信做了三齐王的典,说他(它)的地位相对稳(固)定。指的是幼虫—蚕,三眠(也有四眠、五眠者)之后,即在蚕簇(专供蚕作茧的地方)上,找到一个固定位置,吐丝作茧自缚,比喻成‘盖棺’。虽然幼虫的一生,需要人们不停的喂养,奉劝世人不要小看它,这喂养之恩,在它被‘煮茧’死亡之后,贡献其一生所积蓄下的真丝,乃至身驱,来报答喂养人——死也知报。此诗谜的谜面,虽然涉及到韩信的故事,终究不是描写韩信的诗(否则太贬低作者的诗作水平,宝琴有言在先:诗虽粗鄙,却怀往事);而主要服从于谜底——死也知报者——蛹,蚕只是它的童年,‘壮时’。蚕若死亡,无物可报。故此,谜底是蛹;而不是蚕。
(26)广陵怀古 其五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谜底:隋堤柳(白居易《隋堤柳》诗意)
此诗的前两句是白居易乐府诗《隋堤柳》的缩写。即‘大业年中炀天子, 种柳成行夹流水’、‘柳色如烟絮如雪’。那么,隋堤风景近如何? ‘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萧萧, 三株两株汴河口。老枝病叶愁杀人’、‘二百年来(指隋至唐)汴河路, 沙草和烟朝复暮’,这就是隋堤近来风景。谜面的第三句‘只缘占得风流号’,寓意双关。古代诗歌中如‘杨柳岸晓风残月’,风与柳的诗句极多:‘登临独无语,风柳自摇春’、‘柳摇风处色’、‘柳弱风牵’、‘含风柳色移’……‘风柳’与‘风流’不仅谐音,且谐意。风吹柳梢、婀娜多姿,多被形容风流女人的腰身。小说中的晴雯,王夫人看来是水蛇腰;在宝玉眼里却是柳腰,其实水蛇和柳梢两者是神似的。谜面第三句‘惹得纷纷口舌多’,这‘口舌’并非全指人们对柳腰、柳眉诸多议论,而主要是指几百年来,文人墨客们对‘隋堤杨柳’(隋帝炀柳)的议论(口舌),此首唐诗也正只是白居易的‘口舌’之一。白诗中的‘南幸江都恣佚游, 应将此柳系龙舟’、‘海内财力此时竭, 舟中歌笑何日休? ’、‘龙舟未过彭城阁,义旗已入长安宫’、‘萧墙祸生人事变,晏驾不得归秦中’、‘后王何以鉴前王, 请看隋堤亡国树’!分明是对隋天子杨广‘南巡’的赤裸揭发和反思。如果把杨广南下与康熙南巡等同,这对康熙是不公正的。后者虽有他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必需;但皇帝南巡的银两耗费,如《红楼梦》中,赵嬷嬷说:‘咱们贾府…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花的淌海水似的……江南甄家接驾四次……别讲银子成了粪土,凭是世上有的,没有不是堆山积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因此,作者对‘海内财力此时竭’的担心,不无道理!‘后王何以鉴前王, 请看隋堤亡国树’才是曹寅与白居易的共识,曹寅是否对康熙的多次南巡有微辞或想法?十几年后,不幸被曹寅言中的,正是曹家被抄也因南巡亏空;忧国不成,反受家祸。从小说中的对话来看,康熙的频频南巡,为国家和曹家均造成经济上的亏损,尤其是后者,逐渐演变为政治上的危机,这对曹寅的压力是很大的,此时,白居易的‘隋堤亡国树’引起了‘曹寅反思’。本来,此条谜语猜到这里,也可罢了。但是,此诗谜明显地存在着另一个大疑点:即,题目是‘广陵怀古’。广陵,扬州古称。但谜面诗句却写的是‘隋堤柳’,‘隋堤’特指河南祥符(开封,汴梁)境内隋运河(通济渠,唐时称广济渠,宋称汴河)的汴河段堤坝。即在今天的河南商丘、夏邑、永城一线,距扬州数百里之遥。为什么用‘广陵怀古’而不直用‘隋堤怀古’?《红楼梦》第五十回末,宝琴明确交待‘拣了十个地方的古迹’,难道隋堤杨柳成了扬州地方的古迹?是作者一时疏忽?还是故意?我认为这是曹寅有意制造的烟雾,用河南段运河偷换扬州运河,其目的不只是要隐写前朝大明皇帝们重演‘亡国树’的悲剧:而在意于‘却怀’扬州就义的史可法,其人是曹寅尊崇的敌方显官名将。史可法,万历三十年(1602)生于河南祥符,即今河南开封(用隋堤隐写);顺治二年(1645)被清兵多尔衮部杀害于扬州,尸身失落,由亲属葬衣冠于扬州梅花岭(用广陵隐写),清军屠城十日,杀扬州百姓数十万,按今天的说法,多尔衮犯的是‘灭绝人类罪’,史可法英勇抗敌,终因寡不敌众,为了城内百姓免受屠戮,自刎未成,投降后仍被杀害,仅就维护平民百姓生命为首任这一点来评说,史可法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他的精神和行为,是更高境界的‘军魂’,不是两军胜败所能相提并论的。康熙(以及后来的乾隆)作为敌对双方的胜者,对此也是佩服的。能(至少默认)在扬州建祠祭祀史公,便是例证;康熙、乾隆有此胸怀,这对大清国的一统大业不无积极作用。相信曹寅也有此看法。否则他决不可能将河南汴河隋堤,错拉到千里之外的扬州去怀古!曹寅借柳联想‘隋堤柳’、‘亡国树’;反思‘南巡’、史可法等国家大事。。
(27)桃叶渡怀古 其六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谜底:(妇女梳妆用)桃木梳篦
‘衰草闲花’指的是妇女卸妆后零散的头发和摘下的头花;‘浅池’喻梳妆时用的水盆;‘桃枝桃叶总分离’——桃木;一排梳齿即‘梁栋多如许’;‘小照’即镜子;‘壁上题’即‘篦上提’谐音,妇女对镜梳拢头发的动作。
桃叶渡位于江宁(南京)十里秦淮与古青溪河汇流处附近。六朝东晋时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七子王献之,常在此渡口迎送他的爱妾桃叶,并作《桃叶歌》。此渡口也因此风流人事,得名‘桃叶渡’。清顺治年间,因好事者来桃叶渡‘旅游’的风流人太多,而修了一座桥。康熙时,已是有桥无渡的了,后人只能来此回味千年前的风流往事。诗谜中的‘六朝’、‘桃叶’实指此典。
是否曹寅缅怀自己旧时的‘桃叶’,曹寅自知。
(28)青冢怀古 其七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 樗栎应惭万古羞。
谜底:木工墨斗
此谜在乾隆时代已被猜出。
‘青冢’一词,出自对杜甫诗的一条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故名青冢。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江宁织造兼两淮巡盐御史曹寅奉旨在扬州天宁寺开设扬州诗局,刊刻《全唐诗》。以往的文章已经谈过,曹寅的《金陵十二钗》,也创作于这一时期。因此十首诗谜中,多处借用《全唐诗》中的典故和诗意。
(29)马嵬怀古 其八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谜底:香胰子(香皂)
此谜大约在《脂评石头记》刚问世即被猜中。
作者可能怀却洪升《长生殿》往事及《全唐诗》中有关杨玉环的诗作。
( 30) 蒲东寺怀古 其九
小红骨贱身最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谜底:针线
用《西厢记》典故作迷谜面。《红楼梦》中借用过《西厢记》。
‘骨贱身轻’指针和线;‘强撮成’即强将两个部分,如织物,
缝合在一起;‘时吊起’——上下穿针引线;最后一句便是被缝合
的两部分被线牵动,向一起靠拢。
(31)梅花观怀古 其十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谜底:柳蝉(蒋廷锡《柳蝉图》画意)
用《牡丹亭传奇》典故作谜。《红楼梦》中借用过。
‘梅花观’即戏曲中的梅花道院。
‘不在梅边在柳边’取自于戏曲中杜丽娘在自画像上题诗的最后一句,谜中借指:蝉喜柳而不喜梅,不在梅树多在柳树上;蝉靠吸食树汁儿为生,而柳树汁最丰。古诗、画中,柳和蝉总是相映成趣的。近代的齐白石画蝉,也多放在柳梢上。‘个中谁拾画婵娟’,在《牡丹亭》里,公子柳梦梅拾到杜丽娘自画的婵娟图,‘画婵娟’隐‘画蝉’二字,‘画’字在此作名词解。点明这是‘柳与蝉’的一幅画作。首先应探访康熙朝的著名画家,与曹寅同时代的有画僧石涛等,擅长山水画;而擅长花鸟鱼虫的,莫过于宫廷画家蒋廷锡。此人生于康熙八年(1669),江苏常熟人。字南沙、酉君、杨孙,号西谷,又号青桐居士。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入翰林,官至大学士,工诗善书画,曹寅不能不知。正是此公有画名曰《柳蝉图》,绢本设色(‘画婵娟’可猜成‘画蝉于绢’),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面为自左向右延伸之柳树,绘有双蝉,其中一蝉,身体前倾,尾部上翘,作嘶鸣状,应为雄蝉。‘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句,实指两蝉相聚时,无需第三者春香(杜丽娘的丫鬟)的存在,诸如在画面上添加一只螳螂之类。此画有作者自题诗,云:‘变化工夫亦苦心,短长声在绿杨林。秋风古岸斜阳里,惟有寒蝉抱叶吟’。诗中的‘秋风’即谜面中的‘西风’,‘一别西风又一年’句,说的是:虽然‘寒蝉’暂时还在‘斜阳里’‘抱叶吟’,随着秋风(西风)渐凉,蝉将别(死)去。这一别,此情此景只待来年了。
此谜若为无名氏所作的散谜,谜底仅猜为‘蝉’,也是可以的。若为曹寅所作,这谜底才是‘柳蝉’或《柳蝉图》画意。
10牡丹
2. 蒋廷锡的主要成就
著名的花鸟画家
蒋廷锡是清朝康熙、雍正年间著名的花鸟画家,清初恽寿平在花鸟画坛起衰之后,蒋廷锡学其没骨画技,变其纤丽之风,开创了根植江南、倾动京城的“蒋派”花鸟画。
出生于官宦世家
然而作为名父之子,出生于官宦世家的蒋廷锡并不仅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他同时也是一个通晓为官之道、体恤民情的封建官吏,一个博古通今的学者,一个颇有才华的诗人。蒋廷锡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雍正年间曾任礼部侍郎、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职,从编修、讲官等文职,屡次升迁,成为雍正时期位尊权重的名臣。他六十岁的时候不但身任文华殿大学士之职,还加太子太傅、身兼户部事,并任《明史》总裁,足见朝廷对他的看重。清世宗曾命他将陈梦雷原辑的《古今图书集成》重辑,各门各类洋洋大观,展现了他广博而深远的学力。同时在诗坛上,他是宋荦所称赏的江左十五才子之一,被长一辈诗人钱陆灿称为“机杼于子美而纵横出入于香山、东坡、山阴之间”,是“无所不学焉,无所不舍焉”能够“崭然自成”,“善学”而“早悟”的后起之秀。
现存他的诗集
现存他的诗集包括《青桐轩诗集》六卷、《片云集》一卷、《西山爽气集》三卷、《破山集》一卷和《秋风集》一卷等。其中有投赠诗、题画诗、送别诗、纪游诗、闲情诗、怀古诗等各种题材,读之能够看到蒋廷锡对于自然人情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人生的感悟。
多重身份
官吏、学者、诗人、画家,蒋廷锡的多重身份是中国封建社会文人画家有着广泛而深厚的修养并积极入世的一个典型例子,蒋廷锡被称为士夫画家或者文人画家是非常合适的。但是很少人将蒋廷锡的绘画跟文人画联系在一起,误以为他是宫廷画家的倒大有人在。因为他的确有供御的作品,署“臣”款的绘画即是。这些画一般题材高雅、寓意祥瑞、幅面大并且风格富丽堂皇,若从风格来论,很少为文人画家涉足,的确像是宫廷画家所为,这是蒋廷锡为人所熟悉的面貌。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蒋廷锡的绘画特征较为复杂。在众多的评论中,清朝张庚对他的评价比较全面:“以逸笔写生,或奇或正、或率或工、或赋色或晕墨,一幅中恒间出之。”张庚指出了蒋廷锡作品的多样性,或者一幅作品中所用笔法的多样性。据蒋廷锡的传世作品来看,他虽然深受恽寿平影响,并从游于恽寿平的弟子栖霞道人马元驭,但绘画并不仅仅用没骨法,也常常勾勒敷彩;画面不仅仅是花红羽翠,也常常用墨笔。这使他的画时而以富贵庄重冲淡了几分恽氏的娇媚,时而又像明朝的写意花鸟,勾花点叶,飘逸风流。
对历史上花鸟画家的评价
蒋廷锡有一首《扶郑羲赠花卉卷长歌以报》,非常能反映他对花鸟画传统的看法。诗的前面一半写马元驭绘制花卉笔力之高,后一半写的是他对历史上著名花鸟画家的评价:“华光和尚画者师,得其传者杨补之。徐熙双勾已妙绝,崇嗣没骨尤独奇。下至黄筌与钱选,晕碧裁红颜色显。木雕死印虽刻划,生趣活泼未尽善。吴中沈周石田翁,手腕随处生春风。特为古人开生面,今之学者称正宗。吾子本领复谁让,当时应在包山上。胆大运起抗鼎笔,精思肖出纤毫状。感君赠我画十幅,我为报君歌一曲。画长歌短君莫轻,归来补写千竿万竿竹。”其中可见他对徐熙的双勾法和徐崇嗣的没骨法较为服膺,而对黄筌、钱选的平涂设色画法感觉不够有生趣,他最为推崇的花鸟画家是沈周,而认为马元驭的技法不在陆治之下。
南京馆藏的《海棠牵牛图》
南京博物院所藏其《海棠牵牛图》就是一幅没骨法与勾勒法并用的作品。画中翠竹与牵牛花朵、海棠花朵都用墨线勾勒,各分浓淡,略施了淡彩以后,也是洗尽铅华、不着妖媚。依画中所题“模元人笔法”,画家可能有意取元朝画家陈琳(仲美)、王渊(若水)之法。蒋廷锡还曾在两幅花卉册页中题:“不生不熟,颇得元人用笔,唯墨气少神,功夫不到耳。”“勾描尚存南宋人意,不用焦墨,恐落浙派耳。”其实这两幅画都采用了没骨与勾勒并用,设色浅淡,枝叶的浑融不着笔迹已与南宋人的细腻勾勒相去甚远,淡墨勾勒花瓣略作晕染,墨分浓淡写叶之向背的方法非常像元朝张中(子政)。这与张庚形容的他所见到的蒋氏作品非常接近:“尝于海昌查氏见扇上画拒霜一枝,以率笔勾花及跗,渲以淡色,而以工笔点心,累累明析。叶用墨染亦工致,旁发一稚枝以焦墨染三蕊于上,蒂用双勾,笔笔名贵。”
笔下的花卉生态栩栩
由于水墨工具的灵活容易发挥,不拘泥于工致,蒋廷锡笔下的花卉虽设色简淡,却生态栩栩。但对于水墨的灵活,他仅取其生气,不取其疏狂,并不借笔墨随意发挥,而是相当克制的。他的墨荷花册页“仿天池笔,稍就规矩,不能狂毋宁狷也”。他的墨牡丹册提出“写牡丹当于整齐中求生动,若笔太松放便非牡丹品格。”蒋廷锡虽喜用墨笔,但绝不同于明朝青藤白阳的大写意,他追求宋人的理法和元人的墨韵。关于蒋廷锡绘画的真迹,画史上有很多说法:“有设色极工者,皆其客潘林代作也。”;“流传世间者真迹绝少,马扶郑羲父子代作者即可乱真也。”;“既贵显,矜重不苟作。今所传长卷大轴,皆赝本也。”;“大约妍丽工致者,多系门徒代作,非真迹也。”这些说法以及张庚所描述的所见其菊花扇面的风格,让人对一直以来所认为的蒋廷锡雍容华丽的风格有所怀疑。但笔者相信,以举人身份入值南书房,并且后来成为深受皇帝喜爱的画家,蒋廷锡这种风格的真迹一定是存在的。
北宋末年,宋徽宗的画院常以唐诗作为试题,还令宫廷画家学习儒家经典,称之为“画学”,并且将贵族子弟编入“士流班”,大有将宫廷画家文人化的倾向。《宣和画谱》不仅提倡花鸟画要有粉饰大化、文明天下、以便观者目协和气的功能,更提倡对花鸟知其名、识其理,在画花鸟的时候有所寓兴。宋朝宫廷画院花鸟画的繁荣似乎验证了学识、诗情的培养对花鸟画家的重要性,至今看来,这种对花鸟画家的训练以及对中国花鸟画功能的探讨仍然相当有效与深刻。
负责重辑《古今图书大成》等
蒋廷锡作为一名学者,曾负责重辑《古今图书大成》,对其中的《草木典》、《禽虫典》、《岁功典》等尤其着意,对这些资料汇集的过程也是他对花鸟知识从科学到艺术的一次全面整理。《岁功典》一百十六卷,其中仅关于春的就有“春部”、“孟春部”、“立春部”、“元旦部”、“人日部”、“上元部”、“仲春部”、“社日部”、“花朝部”、“季春部”、“上巳部”、“清明部”等12部,每部又分汇考、艺文、纪事等部分,将明朝以前的中国经史典籍、诗词歌赋以至地方志、文人笔记中但凡涉及到春天的话题都汇集在一起了。在《禽虫典》中,羽禽类就分六十部,除了常见于画的凤凰、鸾、鹤、鸠、鹰、燕等以外,还有极其珍稀少见的百舌部、桑扈部、鹪鹩部等等。这些知识的归纳和积累对他的诗与画都有很大帮助,在他的诗中,对草木的季节性、鸟虫的生理特征显得特别内行。他有一首描写螽斯的诗,其中几句这样写:“穷冬无大雪,三月无阴雨。早气产螽斯,戢戢遍禾黍。一日父生子,三日子如父。四日子复生,五日孙见祖。”这里是用螽斯的多而能食讽喻贪官,但螽斯也是中国花鸟画中常见的虫子,经常入画,那么对螽斯的出现节气、生殖能力、形状特征如此了解的他画起螽斯来想必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他画村居草虫可能是这样:“欲卜阴晴看蚁穴,试占丰欠听虾蟆。”画家自注“田家以上巳日闻虾蟆声为瑞”。他画青梅果应该是这样:“花落未一日,累累已结春。似珠攒蒂出,如豆着枝新。渐长方离苦,才生即有仁。缘条数易见,和叶辨难真。色借山头重,形疑鸟卵均。”他也经常以季节和花鸟抒发身世之感,如他的《遣春十首》、《表夏十首》、《秋日杂诗五首》等等。他对于草木、禽虫、季节的了解、体悟与观察,兼具了学者、诗人与画家的角度。他曾说元朝陈琳“以画作诗诗细腻,以诗作画画入神。”这句诗用在他身上好像也非常恰当妥帖。
蒋廷锡曾奉清雍正皇帝命,核定“古今图书集成”共一万卷。
3. 带羞字的植物叫什么名字
含羞草
羞花伍(乾隆年间,两位余姓宫廷画师为乾隆绘制的《牡丹谱图》上册的第十二幅图中的牡丹品种),清人蒋廷锡的<牡丹百咏>中有诗一首:
羞花伍浅茄色
粉腻烟深金蕊浓,含娇堆怨叠楼重。
香风偶落三千界,云色空归十二峰。
人世几曾轻绛灌,花丛何处问夔龙。
虚将金屋专房意,一曲栏干一树容。
4. 蒋廷锡的人物生平
中国清代画家。擅长花鸟,以逸笔写生,奇正率工,敷色晕墨,兼有一幅,能自然洽和,风神生动,得恽寿平韵味。点缀坡石,偶作兰竹,亦具雅致。曾画过《塞外花卉》70种,被视为珍宝收藏於宫廷。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逝世,雍正(1723)下令经延讲官、户部尚书蒋廷锡(1669—1732)重新编校《古今图书集成》。蒋廷锡把陈梦雷的名字涂掉,写上自己的名字,他重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共收医书520卷,采集历代名医著作,为中医学类书之冠。著《青桐轩秋风》、《片云诸集》。卒年六十四。康熙五十七年(1718)作《牡丹扇面》,康熙五十九年(1720)作《岁岁久安图》、《桃花鹦鹉图》。传世作品有《竹石图》轴,现藏中国美术馆;《花卉图》卷,现藏南京博物院。
清文献学家、藏书家。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礼部侍郎、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在任秉公抚政、剔除积弊,声誉甚著,博学精敏,尤善诗画。所作写生花卉及兰竹小品,色墨并施,自成一格。常侍御前作画,被藏入秘阁。因名重于时,代笔及作伪者甚多。曾任《明史》总裁及《佩文韵府》、《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等典籍总纂官,为保存和整理我国古代文献付出了毕生精力。为官之外,特喜收藏文献,藏庋古籍万余册,藏书处有“青铜轩”,藏书印有“蒋扬孙考藏记”、“蒋氏家藏图书印”等。著有《尚书地理今释》、《破山集》、《秋风集》、《青铜轩诗集》等。
5. 最好看的工笔牡丹画
王道中,1931年出生于北京,1954年中央美术学院(北京),毕业后历任黑龙江省书画院教授、花鸟画大师。黑龙江省书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
邹传安。此处应横屏观看。此处应横屏观看邹传安:1940年生,湖南省新化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客座教授,湖南省娄底地区文化馆。
《百种牡丹谱》是其在内廷儤直时所画,进呈雍正睿赏的作品。蒋廷锡绘制此册精工致极,敷色恰到其位,将笔触藏于枝叶之中,深具自然恬淡之感。
齐鲁书画院名誉院长,当代工笔书画学会理事,黑龙江省花鸟研究会顾问,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书画联谊会顾问 。王道中出生于书香门第。邹传安,职业画家,湖南人。自学学画,擅长工笔花鸟画。独创了大面积泼彩法与工笔画结合,开创了花鸟画的新境界。作品多次参与国内外展览。
6. 雨打牡丹点点泪,墨染蔷薇泣无声 是什么那个的诗!
牡丹--花中之王;
牡丹象征荣华富贵
牡丹花 —— 富贵
学名: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
牡丹花大而艳丽,一向被人们视为富贵昌盛的象征。传说我国第一们女皇武则天洒后醉言,下令百花于降冬时节同时盛开,诸花不敢违抗,唯独牡丹抗旨未放,显示出坚贞的气节,武则天一怒之下,将牡丹贬谪洛阳。牡丹却因此赢得更多人的喜爱与赞赏。至今,洛阳的牡丹仍极富盛名。牡丹花色丰富,喻意不尽相同:
红色的牡丹花:我将珍惜你的爱
粉色的牡丹花:相信我吧
白色的牡丹花;珍重你自己
《牡丹图轴》是中国清代画家蒋廷锡的国画作品。该画绢本墨笔,幅面98×50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蒋廷锡(1669年-1732年)江苏常熟人。字扬孙,一字西君,号南沙、西谷、青桐居士,江苏常熟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雍正年间曾任礼部侍郎、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土、太子太傅等职,是清代中期重要的宫廷画家之一。卒后谥文肃。中国清代画家。擅长花鸟,以逸笔写生,奇正率工,敷色晕墨,兼有一幅,能自然洽和,风神生动,得恽寿平韵味。点缀坡石,偶作兰竹,亦具雅致。曾画过《塞外花卉》70种,被视为珍宝收藏於宫廷。
《牡丹图轴》画牡丹两朵,清姿雅态,明洁秀美。花朵以淡墨随意钩描,花瓣层层舒展,颇为夺目。整幅画清新洒脱,虽是逸笔之作,却由写生而得。左上角自题:"庚戌春日仿沈启南笔意,蒋廷锡。"庚戌为雍正八年即公元1730年,是作者晚年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