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赵佶牡丹

赵佶牡丹

发布时间: 2023-02-11 01:20:42

『壹』 赵佶夏日诗帖,求详细释译:

赵佶《夏日诗帖》详细解释:

初夏天气清明和暖,枝头绿叶慢慢稠密,让人感到寂寞的黄梅雨刚刚停了。在炎热可畏的白天凝视青天,和暖的风微微吹到红楼。

池塘里荷叶已成绿盖,闲散地相互倚靠,青草铺在小路上像是色彩柔和的地毯。在漫长的白昼里,只有不停摇着纨扇才能避开夏日的潮湿闷热,吃饭时也只想对着清澈凉爽的流水。

清和:古代“清和”之意,一为清静平和,多形容国家升平景象或人的性情;二指天气清明和暖。

黄梅雨: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

畏日:意为炎热可畏。

碧汉:银河,亦指青天。熏风:和暖的南风或东南风。

丹楼:红楼。多指宫﹑观。

迳:同“径”。

永昼:漫长的白天。

纨:纨扇.

溽:溽暑,指盛夏气候潮湿闷热。

(1)赵佶牡丹扩展阅读

在夏日帖中,此时的瘦金书虽未完全成熟,但是风格亦较为稳定。结体重心明确,笔画之间牵丝映带呼应自然。线条清瘦劲健、笔法提按有序、结构大小得体。绢秀而不流于柔弱,清劲而不失抛筋露骨。

宋徽宗流传下来的瘦金体作品很多,比较有名的有《楷书千字文》《秾芳诗》《夏日诗贴》《怪石诗贴》《牡丹》《风霜》《大观圣作碑》《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瘦金体草书千字文》等。

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所创的一种字体,是书法史上极具个性的一种书体,因其与晋楷唐楷等传统书体区别较大,个性极为强烈,故可称作是书法史上的一个独创。

瘦金体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处。因其笔画相对瘦硬,故笔法外露,可明显见到运转提顿等运笔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

『贰』 异品殊葩共翠柯,嫩红拂拂醉金荷。 春罗几叠敷丹陛,云缕重萦浴绛河。 玉鉴和鸣鸾封午,宝枝连理锦成巣。

牡丹诗 李商隐

『叁』 瘦金体书法作品

1、《秾芳诗帖》

《张翰帖》也称《季鹰帖》,记张翰故事。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作品。宋徽宗赵佶在赏鉴之余写下的心得。他评此帖: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智永亦复避锋。

鸡林尝遣使求询书,高宗闻而叹曰:“询之书远播四夷。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并指出欧阳询“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庭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

『肆』 宋扇面画牡丹图的画作赏析

花卉是宋代花鸟画最常见的主题。牡丹雍容华贵,采用无衬景的表现方式,画法丰富多样。构图方面多取“折枝花”形式,即撷取自然花卉中最具特征的局部入画,较之整体描绘更为细腻动人。唐代诗人吴融在题《折枝》诗中赞云:“不是从来无本根,画工取势教推折”。
宋代是中国花鸟画的成熟和鼎盛时期,在应物象形、意境营造、笔墨技巧等方面都臻于完美。北宋前期的花鸟画主要继承五代传统,画法多宗徐熙、黄筌二体,而黄体“钩勒填彩,旨趣浓艳”的富贵风格更为世所尚。北宋后期,由于宋徽宗赵佶对绘画的特殊爱好,在其大力倡导下,花鸟画以院体为主流进一步向工笔写实发展,笔法工整细腻,使工笔花鸟画达到颠峰水平。此风绵延至南宋宫廷,花鸟画创作长盛不衰,并呈现多样化的局面,如工写结合、墨彩兼施、花鸟与树石山水相配合等,形成了新颖多彩的面貌,不仅有册页小幅,还有长幅巨制,以北宋徽宗到南宋宁宗、理宗这一时期的作品为最多,风格多以严谨、精巧、工细见长。画面小中见大,意趣无穷,为宋代特别是南宋花鸟画中极富特色的部分,反映了南宋院画的新发展。

『伍』 宋徽宗的故事有哪些

宋徽宗以他独创是“ 瘦金体 ”而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不斐的声名,具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宋徽宗的 故事 ,希望对你有帮助。

宋徽宗的故事
宋徽宗是宋朝的第八任皇帝,因哥哥宋哲宗膝下无子而被向太后立为皇帝。宋徽宗在文学上有着不错的成就,他自创了一种 书法 字体“瘦金体”,并且因热爱画区花鸟而自成“院体”。他是古代 历史 上少有的艺术天才,原本应当潇潇洒洒的过完他富有诗情画意的一生。但偏偏让他做了皇帝,他有文学之才,却无 政治 之赋,不仅未将北宋带上一个新高度,反而导致了北宋的灭国。

向太后挑中宋徽宗做皇帝,是因为她觉得宋徽宗仁孝端正,有福寿之相,但是她却忽略了宋徽宗本身的政治才能。相传宋徽宗出生之前,宋神宗曾经瞻仰过南唐后主 李煜 的画像,对李煜的儒雅风度十分心仪。而且史记也记载说,在宋徽宗出生的时候,宋神宗梦见了李煜,因此后人常说宋徽宗赵佶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转世。

他们俩的确是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是文学艺术上的天才,诗词歌赋洋洋洒洒,随手捏来。但是在国家的治理上,却也是极为相似的无能,他们穷奢极尽的自己享受繁华,而不顾及他人的死活。而且他们都是亡国之君,最后的归宿也都是那么的悲惨。有好事者说,宋徽宗赵佶是后主李煜的转世,李煜为报灭国之仇而来,让宋朝最后的命运与南唐一样。不管事情如何,赵佶是不是李煜的转世,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他们不是一国之君,而是一位闲散的王爷,他们在后世的名声必不会如此时这般,褒贬参半。
宋徽宗创造的字体是什么
宋徽宗不爱江山,独爱文雅风流之物。在政治上,他不是一个好皇帝,宠信奸佞,对国家政事毫不上心。但他却是一位一流的艺术家,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书法 绘画 之上,因此他在书法艺术之上都着极为不错的成就,并且还自创了一种 书法字体 “瘦金书”。

“瘦金体”原本应称“瘦筋体”,由徽宗独创,这种书法挺拔有劲,清隽秀丽,就算是不懂书法的人看到这种字体,也会觉得字写得很不错。它运笔飘逸灵动,笔迹看似纤瘦却极为有劲,笔至转折之处可见刀峰,是一种很有风格的字体。这种字体看着只有构架而没有骨肉,不饱满,然而却在笔画之间暗藏劲气,处处透露着兰竹之气,有着很强的个人色彩。只有极高的书法涵养以及安闲淡定的心境才能写成这种极具风骨的字体,后世有很多人仿照宋徽宗写瘦金体,但大都只得其形而不得其意。金国的金章宗曾经彷宋徽宗的字画,然而下笔太细,没有坚硬之感,不管从形还是质都与徽宗差得很远。

宋徽宗一生做了很多的瘦金体作品,至今流传下来的也很多,比较著名的有他写给奸臣童贯的《 楷书 千字文》;用笔畅快淋漓、别有韵味的大字《秾芳诗》;洒脱肆意,一气呵成的狂草《瘦金体 草书 千字文》;还有《牡丹》、《风霜》、《大观圣作碑》等。他的书法不拘一格,有端正的楷书,洒脱的草书,还有锋芒毕露的大字,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字,他都能写得特别地笔挺苍健。
宋徽宗的一生经历
宋徽宗的一生可以说是错位的一生,他是北宋的最后一位皇帝, 爱好 风流,但是他的骨子里是文人的 血液 ,他的文艺天赋很高,尤其以书画出名。如今我们使用的“仿宋”字体,就是由他的瘦金体衍生而来的。

宋徽宗的一生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因才华继位,以书画传世,因玩乐而丧国。按照当时的社会传统来说,宋徽宗是不可能有机会登上帝位的,但是不知是他命好还是命不好,他的哥哥哲宗死了,后继无人。而在哲宗去世之前,他的好几位兄长也都已经不在了,而在剩下的众位兄弟中,以他的才华最盛,品行最好,且在神宗的十几个孩子里,宋徽宗赵佶与宋哲宗的关系最为要好,而他又深受当时掌权的向太后的喜爱,于是就这样他登上了帝位,成为北宋的第八位帝君。

他不是一个好皇帝,在政事的处理上懒散怠慢,他将所有的时间都用于书法绘画之上,每日在书房之内研习书法字体,绘画技巧,欣赏众多名士的书画。在他长久的练习之下,他也写的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并且以书画在中国书画界留下了不错的名声。但是他太沉醉出这种极具文艺色彩的人生之中,忘记了他是一国之君,他身上承担的不仅是他一人的喜恶,整个大宋百姓的生活都掌握在他的手上。但他沉迷书画,不理政事,放任手下官员为虎作伥,欺压百姓,直接导致了宋江等人的方腊起义。

方腊起义给北宋朝廷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但他在宋江等人归顺后却不思军队建设,反之将宋江等人一一害死,军中无人,整个北宋帝国在靖康之难中毁于一旦,而他最后也不得善终。

『陆』 临抄 赵佶《牡丹诗贴》

临抄 赵佶《牡丹诗贴》

牡丹一本,同干二花,其红深浅不同。名品实两种也,一曰叠罗红,一曰胜云红。艳丽尊荣,皆冠一时之妙,造化密移如此,褒赏之余因成口占。

异品殊葩共翠柯,嫩红拂拂醉金荷。

春罗几叠敷丹陛,云缕重萦浴绛河。

玉鉴和鸣鸾对舞,宝枝连理锦成窠。

东君造化胜前岁,吟绕清香故琢磨。

『柒』 孔雀牡丹图作者是谁其花鸟画有何艺术特点,

孔雀牡丹图作者是王静婷。
花鸟画艺术其特点是通过夸张变形的形象,使之涵有图案化的装饰趣味,从而使笔墨线描和色彩...其中而又灏瀚,开启了近现代花鸟画的先河。
希望采纳

『捌』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运用的是反语。

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

本题:“早知” “多买”辛辣地讽刺了“时人”的富贵势利眼,只喜爱 “牡丹”,而看不出寻常之景中的佳境。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出自李唐诗作《题画》,原文如下: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白话译文如下:

云烟袅绕的村庄和雨水滂沱的河滩,山村时隐时现,滩水湍急。欣赏着画中美景很容易,谁知道画好它有多少艰难。早知道时人看不上这样的美景,就应该多买胭脂来画艳丽的牡丹。


  • 作者简介:

李唐(1066—1150),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北宋末南宋初画家,精于山水画和人物画。初以卖画为生,宋徽宗赵佶朝(1100~1125)补入画院。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高宗南渡,李唐亦颠沛流离,逃往临安(今杭州),以卖画度日。南宋恢复画院后,李唐经人举荐,进入画院,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时年近八十。擅画山水,变荆浩、范宽之法,用峭劲的笔墨,写出山川雄峻的气势。晚年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他画的山水画对南宋画院有极大的影响,是南宋山水新画风的标志。兼工人物,初似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并以画牛著称。

『玖』 关于洛阳牡丹起源问题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则始于南北朝,据唐代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极分明.子华北齐人,则知牡丹亦矣."又据太平御览谢康乐说:"南朝宋时,永嘉(今温州一带)水际竹间多牡丹.""牡丹这一名称的发现,标志着牡丹栽培历史的开始.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意谓可无性繁殖),其花红故谓'丹'.近代生物学先驱达尔文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写的《动植物在家养情况下的变异》一书中说,牡丹在中国已经栽培了一千四百年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推到一千四百年前,那是公元五世纪,即南北朝初年,和中国牡丹的栽植历史大体相属。
隋代,隋炀帝(公元605-618 )时“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昭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今河南洛阳)……。易州(今河北易县)进二十箱牡丹”。《隋志素问篇》中说道:“清明次五时牡丹华。”这又足以说明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则规模更大。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开始繁盛起来。开元中盛于长安。传说当时洛阳有个叫宋单父的善于种花,应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骊山种了一万多本,颜色不相同(《龙城录》)。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调”就是歌咏几种不同颜色牡丹的。“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买花”)从以上这些诗篇可以看出当时帝都长安裁培牡丹的盛况。这时,牡丹不但颜色种类多了,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奇变异和重瓣现象。“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着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紫白、白檀等,独无深红,又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阳杂俎》)“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一朵千叶,大而且红。”(《杜阳杂俎》)。这也说明了,我国早在公元九世纪,便已经有了重瓣牡丹。
唐代洛阳人宋单父,精于园艺,他种的牡丹,红白斗色,变异千种,被时人尊称为花师,惊服他有“幻世之绝艺”。惜此高超绝艺,无著录传世。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风俗记第三》载,宋时有一复姓东门、人称“门园子”的人,是一位牡丹接花高手,富豪人家都请他嫁接牡丹,秋天接花,到来年春天见花再付钱,接活一株,价值五千。张邦基《墨庄漫录》亦载,宋徽宗宣和年间,洛阳有一位欧姓花师,用药壅培白牡丹根下,次年花开浅碧色,人称“欧家碧”,极为珍贵,每年作为贡品,供奉朝廷。
宋代洛阳牡丹的栽培管理,在择地、栽植、浇灌、施肥、修剪、防虫害、防霜冻以及嫁接、育种等栽培技术方面,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成熟经验。明清时期,牡丹的栽培技术更加趋于完善。花工们从牡丹的种、栽、分、接、浇、养、医、忌等8个方面进行了科学总结,并付诸实现。古代洛阳牡丹的栽培技术,至今对牡丹的生产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代洛阳人在恢复和继承矛盾传统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各种技艺均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对牡丹的促成栽培技术,已能使其从9月上旬到翌年自然花期之前近200 天。牡丹花期控制技术已基本达到花随人意,周年开花。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国牡丹栽培中心,由唐之长安而转移到了洛阳,牡丹的品种更多,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并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一时期的著作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鄞江周氏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记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总结出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成熟经验。欧阳修说: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盖其不接则不佳。
洛阳牡丹的人工栽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北宋。之后,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和洛阳名园的毁夷,至南宋时,四川天彭牡丹继起,有小洛阳之盛。从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中所列60多个品种看,大都是从洛阳引进的。明代,盛极一时的安徽亳州牡丹也有许多是从洛阳引进的老品种。清代,曹州牡丹取代亳州牡丹而代之,洛阳牡丹又直接或间接地和曹州牡丹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足见洛阳牡丹的传播和影响。当今洛阳牡丹更传到意大利、德国、法国、日本、美国、荷兰、南非、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
在洛阳牡丹中,姚黄和魏紫却是最好最奇的两种名花。如果说牡丹是花中之王,那么,姚黄和魏紫便可称"牡丹之冠"。说起来,关于这两种名贵牡丹的来历,在洛阳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十分美妙动人的传奇故事。

据说,在宋朝的时候,邙山脚下有个名叫黄喜的穷孩子,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家里只有他与母亲两人相依为命。黄喜为人忠厚又有良心,由于家里穷,他很小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靠辛辛苦苦地上山砍柴卖过日子。每天才拂晓,黄喜便拿起母亲为他张罗好的干粮袋往扁担上一挂,然后手提柴刀告别母亲上山砍柴去了。

在上山必经的山坡路上有个石人。这石人究竟是怎么来的,当地人没有一个说得清楚。自从黄喜第一次上山看见它后,便每次上山都要与它打照面。离石人不远,有一眼山泉,常年不竭,清洌甘醇,黄喜上下山时,经常在这里解渴、洗涤。山泉旁边长着一棵绽放紫花的牡丹。这株牡丹长在这里究竟有多少年了,当地人也没有一个讲得明白。反正黄喜第一次上山时,它就长在那里了。与每天一样,黄喜总是早晨第一个来到这里,然后他不失童趣地从扁担上取下干粮袋,往石人颈脖上一挂,说:"石人哥,吃馍吧!"接着,他又走到山泉旁边,捧起几捧泉水浇在紫牡丹根部,说:"牡丹姐,喝水吧!"之后,黄喜才上山去砍柴。

就这样一年一年过去了,黄喜已长成了一个健壮、英俊的大小伙子。但他仍然是每天砍柴、卖柴,勤劳朴实,心地善良。这一天,他又像往常一样,砍完柴后,来到石人面前,取下挂在石人脖子上的干粮袋,笑嘻嘻地说:"石人哥,你不吃馍,那我可吃啦!"吃过后,他又走到山泉边喝了几口泉水,接着又给紫牡丹浇了几捧泉水,然后再挑起柴担下山去。

这天黄喜砍的柴特别多,远看就像挑了两座小山,连扁担都压弯了。走了没多久,他感到有点累,便傍着山用根木叉支起柴担歇息一会。就在这时一名姑娘从山上走下来,当走到黄喜跟前时,竟主动地提出要帮他挑柴。这下搞得黄喜很不好意思,一个大男子怎好让一个年轻娇美的姑娘家挑重担呢?便连连摆手不同意,急得连话也说不出来。姑娘见他窘成这样。不禁笑了起来,接着不由分说,便上前把柴担抢了过来,挑起来就往山下走去。不知怎么的,黄喜在后面徒步追也追不上。

就这样,姑娘一口气将柴挑到了黄喜家。这时,黄喜母亲正在灶前做饭,见到儿子领回一个美貌的姑娘,心里高兴得不得了出一理,理又同出一原,但由于事物所居位置不同,理的体,她连忙把姑娘让进屋里,又是让座,又是倒茶。但这姑娘不坐也不喝,就像来到自己家一样,袖子一卷,就下厨房,相帮老人一道生火、擀面,什么活都干,一刻也不闲,把黄喜娘弄得欢喜极了。

饭后,黄喜去集市卖柴。黄喜母亲就拉着姑娘的手说起家常来。姑娘说她名叫紫姑,就住在邙山上,父母俱亡,家中只有她一人。听了这些,老人就更想要她做媳妇了。她将这心愿对姑娘一说,姑娘也就羞答答地同意了。从此,紫姑就在黄喜家住了下来。紫姑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针线,她绣的牡丹活灵活现,就像真的一样。黄喜上街卖柴也顺便带点牡丹花刺绣去卖,总是一下子就被人买去。这样过了一阵子,家境就逐渐好了起来。于是,黄喜母亲就催他俩早日把婚事办掉。但紫姑却劝她不要着急,说再等一会,等到自己到黄喜家满了一百天,就正式结婚。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紫姑有一颗宝珠,整天都含在嘴里,不如此她就不能正式成为凡人,她的原身即是山泉边那株紫牡丹。自从她踏进黄喜家愿作他家媳妇后全,她就不仅自己含,还叫黄喜与她轮流含。她还一再叮嘱黄喜只可含着,不能咽下,否则,两人就不能结为夫妇。黄喜便间紫姑这珠子究竟有何妙用,她说它能提神强身,砍柴、挑担就会不感到饥饿和劳累。为了试验一下这颗宝珠的妙用,有一天黄喜砍的柴特别多,但他挑在肩上竟不觉得重,很轻松地便挑下了山。因此,他认定这果然是颗宝珠,每天都记得要含一含,而且,他还在心里默记着天数,一待含够一百天,便好与紫姑成亲了。

牡丹与武则天的传说
武则天,山西文水人,是唐高宗的皇后,高宗死后,自己称帝当政,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封建女皇帝。

传说公元690年武则天当了皇帝后,在隆冬时节大雪纷飞,长安城里披上了洁白的银装,大臣们讨好武则天说:“万岁治国有方,威震四海,如今天下太平,瑞雪照丰年,明年一定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武则天听后非常的高兴,和大臣们饮酒、赏雪作诗,武则天借酒作诗,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之;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写罢,她叫宫女拿到上苑焚烧,以报花神知晓。

上苑的百花都在这隆冬的时节休养生息,准备春天献花,接到武则天一首诗的圣旨,命令她们连夜开放。百花谁也不敢抗旨,纷纷开放,而惟有花王牡丹不予理睬,牡丹仙子说花儿开放自有规律,武则天在厉害也是人间凡王,看她能把我这花中仙子怎么样?她仍然在雪中静养,不作开花的准备。

第二天早上宫女们打开功门,到上苑一看,百花连夜开放,姹紫嫣红,满园春色,宫女们兴奋的禀报“启禀皇上,上苑的百花连夜开放了!”,武则天也觉得奇怪,大冬天何来的百花盛开?她走到案前看到自己写的诗歌,明白了,皇权就是至高无上,无人敢违,就连百花也是言听计从。她在宫女的陪同下到上苑赏花,她看到百花傲雪开放,只不过是"酒后戏言",没想到百花真的奉旨开放了。来到上苑。举目一望,满园的桃花、李花、玉兰、海棠、芙蓉、丁香等全部怒放了,一丛丛,一簇族,绚丽多彩,争芳斗艳。灿烂的朝霞映着花朵,皎洁的白雪衬着绿叶,随风摇曳,时俯时仰,婀娜多姿,妩媚动人。

武则天心理非常的高兴,仔细的观赏,发现花木从中,惟有牡丹没有开放,看到此,武则天勃然大怒,说:“大胆的牡丹,抗旨不遵,竟敢在我的领地不开花。随之下令将牡丹从长安贬到洛阳的邙山,让牡丹在邙山与无数的坟墓为邻,永远不得开花。

武则天怒烧牡丹

武则天把牡丹贬到洛阳后,可怜的花王牡丹在邙山上与无数的陵墓为邻,但洛阳人爱花,看到邙山上又新增添了一种新花,都纷纷来移栽。牡丹不负洛阳人的厚爱,次年各色牡丹竟象开放,邙山上到处是花的世界,这正是牡丹知恩图报,姹紫嫣红报春来。

热点内容
介绍百合花 发布:2025-08-23 22:45:40 浏览:344
玫瑰泡茶变色 发布:2025-08-23 22:45:35 浏览:69
黑夜樱花图 发布:2025-08-23 22:44:38 浏览:381
盆栽风铃椒的方法 发布:2025-08-23 22:44:20 浏览:204
霹雳君海棠 发布:2025-08-23 22:38:12 浏览:376
野荷花泡茶 发布:2025-08-23 22:13:30 浏览:342
七夕文投 发布:2025-08-23 22:00:25 浏览:465
盆景植物图片及名称 发布:2025-08-23 21:59:34 浏览:304
青竹的花语 发布:2025-08-23 21:46:37 浏览:325
农村绿植店 发布:2025-08-23 21:45:08 浏览: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