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紫丁香律诗

紫丁香律诗

发布时间: 2023-01-30 15:17:05

㈠ 五律·樱桃(新韵)

文/摄图‖琴心剑胆

琥珀滴璎珞,含桃珠露新。

花香莺踏雪,果密齿生津。

宛转金盘泻,参差玉盏分。

娘亲频赐酿,不使负阳春。

(20210420)此为 海棠社第672期作业 第16号作品

塞北的春天来得晚。

已是四月下旬,校园里看桃和杏花才过劲,李子的花苞刚在枝丫上拧嘴。昨日经过丁香篱墙时,紫丁香隐约在枝头,想是再过几天,便会摇香阵阵了。

街上行道隔篱内的粉樱也比赛似的,顶起一树树云朵,将街旁新柳的绿衬映得格外明亮轻柔,驱车穿行其左右,心上便似有轻歌漫过,令人无比惬意。

可我更加惦念的却是老妈家里的樱桃。昨天和老妈视频,她说樱桃的花要落了,今年樱桃花特别密,得结好多好多樱桃呢。听到这些时,我的味蕾被成功刺激,没出息地咽了下口水。

每年六月中旬,老妈家的樱桃就开始等我了,老妈在电话里会告诉我樱桃熟了,该去吃了,问我啥时候回去,,,而我的心也会马上飞到那棵坠满玲珑玛瑙的樱桃树上,只轻轻一碰,那璎珞般的樱桃便跳下来,它们个顶个的晶莹圆润,透着吹弹可破的娇嫩。

不过,空口吃真的很酸,我也只能吃五六颗而已。我更喜欢的是把它们摘下来冲洗干净,回去用饭煲加蜂蜜或冰糖蒸煮,再用干净的罐头瓶密封起来,酿成酸酸甜甜的樱桃酒。

一两个月之后,就可以启封开吃了,用羹匙舀半小碗,连汤带果,清爽利口,心里也甜滋滋的,是一种无法形容的沁入骨髓的舒畅。

老妈电话里总是说,快来快来,不然都掉地上了,怪可惜了liǎo的。

我想老妈家的樱桃了,樱桃不会说话,可它却知道,老妈准是又想她那个馋丫头了。

(20210422)

㈡ 一株紫丁香编一首小诗

《一株紫丁香》
为一首 现代诗,出自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和苏教回版二年级上答册读本。
下面律诗一首

丁香
千年岁月庭院藏
喜湿而润性喜阳

春来花序香四溢
花开淡紫夏清凉

紫丁香在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生长习性喜阳,喜土壤湿润而排水良好,适庭院栽培,
春季盛开时硕大而艳丽的花序布满全株,芳香四溢,观赏效果甚佳。
花淡紫色、紫红色或蓝色,花期5-6月。

㈢ 丁香在古诗词里表达什么{在线等}

丁香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她象征的是淡雅、美丽、忧愁。诗人们总是喜欢用丁香来描写内女子的忧与愁。李容商隐的七言律诗《代赠》中,“芭蕉不展丁香结”用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的确,素白、淡紫的丁香花蕾不正像女子的心情、怨愁、神秘、纯洁,而不易被人看透。再说南唐的《浣溪纱》吧!“丁香空结雨中愁”则是用雨中丁香更形象的描绘那女子心中的愁,女子的情人远游,杳无音讯,每日与女子相伴的就只是那雨中的丁香和她自己心中的寂寞。
总而言之,在古典诗词中,出于各种原因的,就算手法不同也罢,丁香与愁是结下了不解之缘。
现代诗歌《雨巷》中也出现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的姑娘”。诗人所写的“姑娘”其实并不是生活中的实景,指的是诗人的理想,“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的是诗人执意追求却又无法把握的彷徨与痛苦,在我的心目中她应是三、四十年代的女大学生,有清澈的眼神。过人的智慧,打着油纸伞,结着淡淡的忧愁。“丁香”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是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内心朦胧的希望。
我想我心中的丁香姑娘,她应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比丁香刚毅、有自己明确的目标理想。

㈣ 丁香在古代诗词中的意象

诗词中以丁香花含苞不放,比喻愁思郁结,难以排解,用来写夫妻、情人或友人版间深重的离愁别恨权。

相关诗词: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代赠》

原诗: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释义:黄昏独上高楼欲望还休,楼梯横断情郎不来,一弯新月如钩。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

(4)紫丁香律诗扩展阅读:

丁香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因花筒细长如钉且香故名。又称丁香、洋丁香。著名的庭园花木。花序硕大、开花繁茂,花色淡雅、芳香,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

花色紫、淡紫或蓝紫,也有白色紫红及蓝紫色,以白色和紫色为居多。紫的是紫丁香,白的是白丁香,白丁香为紫丁香变种蒴果长椭圆形,室间开裂。

喜充足阳光,也耐半荫。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耐瘠薄,病虫害较少。以排水良好、疏松的中性土壤为宜,忌酸性土。忌积涝、湿热。

㈤ 陆龟蒙《丁香》诗:“江上悠悠人不问,十年云外醉中身。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求解释啊、

意思是:像丁香一样身自高洁,生活在远离尘俗的大江之上得不到普通人的关注,十几年的积累也只能是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罢了。如若谁能够发现并且解开丁香心中的那个结,必然放纵地释放自己的情怀,自己的才能,飘香万里。

唐代诗人陆龟蒙《丁香》

江上悠悠人不问,十年云外醉中身。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5)紫丁香律诗扩展阅读

陆龟蒙出身官僚世家,热衷于科举考试。进土考试中,他以落榜告终。后来回到故乡,过起隐居生活,后人称他为“甫里先生”。

这首诗前两句借“丁香”生长江边,远离尘俗,无人欣赏暗寓自己隐居的生活。后两句借春风催放丁香结绽放,成就一片春色来抒写自己渴望被赏识而施展才华的心志。

丁香是中国常见的一个意象,而且也有比较固定的寓意,就如折柳、明月、梅花等都有固定的象征意义一样。古人发现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苞)极似人的愁心,所以在诗词中常用来表示愁思的一种情结。

1、《代赠二首·其一》——唐代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译文:

黄昏独上高楼欲望还休,楼梯横断情郎不来,一弯新月如钩。蕉心未展丁香也郁结未解,它们同时向着春风各自忧愁。

赏析:

三四句既是诗人眼前实景的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诗人用不展的芭蕉和固结的丁香来比喻愁绪,不仅使得抽象的情感变得可见可感、具体形象,更使得这种比况具有某种象征的意味。不展的芭蕉与固结的丁香,不仅是主人公愁绪的触发物;作为诗歌的意象,又成为其愁思的载体和象征。

2、《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五代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译文:

卷起珍珠做的帘子,挂上帘钩,在高楼上远望的我和从前一样,愁绪依然深锁。风里的落花那么憔悴,谁是它的主人呢?这使我越想越加茫然。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我回头眺望暮色里的三峡,看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

赏析: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点出了“春恨”绵绵的缘由所在。此句反用西王母与汉武帝典故。据说三足的青鸟是西王母的侍者,七月七日那天,汉武帝忽见青鸟飞集殿前,遂后西王母即至。然而所思主人远在云外,青鸟也不为之传信,思念难解的主人公就更加感到春恨的沉重了。

李璟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喻体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更加令人怜悯,“青鸟”、“丁香”二句合看又恰是一联工稳的对仗,一人事,一时景,这律诗般的俊语将思念难解之情写得既空灵透脱而又真挚实在。

㈥ 孩子语文常识积累少怎么办

个人愚见,我觉得首要的是要让孩子体会到语文的魅力,比如古文,散文专,诗词。举个例子,属可以让孩子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故事,电视剧,电影,甚至是综艺节目来激发兴趣,比如前段时间央视推出的国家宝藏节目,既有娱乐性,也有教育性。学习最好的引导要么是兴趣,要么是迫切的需要(比如职场),在小学时期,最好的方法就是兴趣的引导,但是切忌不要把引导变成强加,否则会适得其反。最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擅长的地方,不是每个孩子的语文成绩都可以很优秀,就好像没有必要逼着一条鱼去学习爬树一样,做出适当的引导,耐心地陪孩子一起发掘潜力才是家长们应该做的。

㈦ 上下对句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个词指的就是对联,因为对联都是上下相对的,所以才有了上下对句的说法,详解如下:
(1).原指古代诗文中字数相同、文意相对的句子。 魏 晋 以来,文人学士讲究声韵骈俪,对句在形式上渐趋格律化。近体诗兴起后,因称律诗的中间两联(颔联、颈联)为对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 张华 诗称‘游雁比翼翔,归鸿知接翮’; 刘琨 诗言‘ 宣尼 悲获麟,西狩泣 孔邱 ’。若斯重出,即对句之骈枝也。”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法》:“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
(2).指对联。《西游记》第四四回:“殿门前挂一联黄绫织锦的对句,绣着二十二个大字,云‘雨顺风调,愿祝天尊无量法;河清海晏,祈求万岁有馀年。’”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对联》:“尝见有人写对句云:‘拳石画临 黄子久 ,胆瓶花插紫丁香。’爱其工巧,不知为何人之句。”

㈧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是什么意思

1、释义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意思是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
2、原文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3、译文
卷起珍珠做的帘子,挂上帘钩,在高楼上远望的我和从前一样,愁绪依然深锁。风里的落花那么憔悴,谁是它的主人呢?这使我越想越加茫然。
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我回头眺望暮色里的三峡,看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
4、简析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中主李璟的作品。此词借抒写男女之间的怅恨来表达作者的愁恨与感慨。上片写重楼春恨,落花无主;下片进一层写愁肠百结,固不可解。有人认为这首词非一般的对景抒情之作,可能是在南唐受后周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李璟借小词寄托其彷徨无措的心情。全词语言雅洁,感慨深沉。

㈨ 要两副队联.

楹联的文体归属,是个没有完全谈清说透的问题。有的人认为楹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有的人则认为楹联属骈体文范畴。有人说楹联就是一种应用文,还有人说楹联是民间文学。五花八门,莫衷一是。从中国古代文体的参照系来看,楹联独具一格,别是一家,是一种与诗、词、曲、骈体文等并立的古典格律文学样式。
楹联非诗:前人多把楹联看做韵文大家族中的一员,或者把楹联看作是“诗余”,称为“袖珍诗”、“诗中之诗”、“两行诗”。这种看法经不起推敲。显而易见,楹联无法划归韵文或诗歌范畴。首先,楹联不用韵,而中国传统古典诗歌(韵文)都是押韵的。押韵是韵文最重要的特征。否则,何以言韵文?从四言诗《诗经》、骚体诗、古乐府诗、古诗到近体诗,都是用韵的。可见用韵之于诗,若对仗之于楹联,乃根本法则,楹联既不押韵,何以称诗?再则,从句子看,诗的句子一般是较整饬的。四言诗每句四字,五言、六言、七言每句分别是五、六、七字。古风中个别句子略有长短变化。而楹联则不然,句子长短可任意变化,只要上下联对仗就行。可见,楹联不属于韵文范畴。
楹联非骈文:一些学者把楹联归属骈体文。象原金陵大学刘麟生在其《中国骈文史》中(1937年版)中,把楹联列入第十一章“骈文之支流余裔——联语”。梁启超也说过:“在骈骊文里(楹联)原不过是附庸之附庸。”(《痛苦中的小玩意儿》)楹联与骈体文共同的地方无疑是对仗。但显而易见,这二者的对仗是有极大区别的。骈体文的对仗叫骈偶,骈偶句句首句尾的虚词以及共有的句子成份(主语、动词、助动词等)不算在对仗之内。如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夫能设谟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夫能”二字,不算入对仗。而楹联之对仗,则无论虚实,要求严格工稳。再则,骈体文的句子,规定只能是“四六”句式,而楹联,诚如上述,句子字数不受约束。从整个结构上看,骈体文是由一个个平行句子组成,而楹联则两个平行部分(上、下联)组成。楹联与骈体文,颇有形似之处,但终非一体。
楹联别是一家:宋代词刚刚兴盛时,李清照曾指出:“词别是一家”,被视为精辟之见。在对待楹联上,也应该承认,它别是一家,而不是诗或骈体文的附庸和支流余裔。
为什么说楹联别是一家?我们可以考察一下中国古典格律文学发展的流变和过程。中国古典文学样式繁多,以往习惯于将之划分为为散文和韵文两大类。韵文包括诗、词、曲等,也可通称为“诗歌”。我认为,似可划分为格律文学和非格律文学两大块。非格律文学就是广义上的散文。包括古典散文和古典小说等。所谓散,即不受程式、格律约束。格律文学则包括诗、词、曲、骈体文、赋、韵文(用韵的散文,如某些铭、经、志等)及楹联。从诗经、楚辞、汉赋、六朝骈骊,到唐诗、宋词、元曲、清联,中国古典格律文学不断流变,不断创新,形成多种文体,多种结构,多种格律。以盛唐律诗的形成为分界线,中国古典格律文学大体上经历了建构和解构两大过程。从周秦到盛唐,是格律文学的建构过程。表现为句式字数的增加,句式结构的规范化。句式,从二言开始,到汉代已达七言。《文心雕龙•章句》云:“二言肇于黄世,《竹弹之谣》是也。三言兴于虞时,《元首之诗》是也。四言广于夏年,《洛汭之歌》是也。五言见于周代,《行路之章》是也。六言、七言杂出《诗》、《骚》,而体之篇,成于两汉,情数运周,随时代用矣”。齐梁以后,致力于句式结构的规范化。四声的发现和推广,大大促进了规范化进程。到唐代,律诗、律赋的结构已臻于尽善尽美。
从盛唐到清代,则是中国古典格律文学的解构过程。一方面,从乐府、律诗、绝句衍生出 “长短句”。于是“诗”解构为“词”。另一方面,从律诗和骈文剥离出“对仗句”,由律诗单对和骈文偶对,发展为既对又联的两行文学。于是“诗”和“骈文”解构为“联”。显然,楹联是中国古典格律文学在解构和发展中新出现的一大样式。格律文学各有其“律”。诗有“诗律”,词有“词律”,骈文也有“骈律”。楹联则有“联律”,什么是“联律”?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即“对仗”。
综上所述,楹联从文体上讲,既不属诗,亦不属骈体文,也不能认为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或特殊形式的骈体文。它是一种与诗、词、曲、骈体文等并立的又一种古典格律文学样式。
编辑本段【对联之称谓】
楹联,通称对联。《辞海》:楹联,也叫“楹帖”、“对联”、“对子”。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楹,即房柱或门柱。过去对联常常刻写在楹柱上,楹联名称由此得来。楹联是对联的雅称,用起来有强调其文学性质的意味。对联是楹联的泛称和俗称。在一般情况下两者可以通用。此外,楹联还有许许多多五花八门的别称。具体分述于下:
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1、联语。这个词有“对联这一语言艺术”之意。如清代前期丁应鼎著《海门联语》。现在将对联称作“联语”也十分普遍。
2、联句。联句本是旧时作诗方式之一,由两人或多人共作一首,相联成篇,多用于上层饮宴或朋友间的酬答。后常用作对联的别称,意思是对联是由两边字数相等的句子组成的艺术。如清林纾有《春觉斋联句》,俞樾有《曲园联句》,近人萨嘉榘有《林则徐联句类集》,而明朝林兆恩、清朝杨梦鲤等人的联书都只称《联句》。
3、联对。对联的倒语。语出清梁章钜《楹联续话》:“严问樵官山左时,寅好中联对,多出其手。”如近人蔡郕有《联对作法》、王文儒有《联对大全》,今多用于文章。
4、对句。本来是指对上他人所出之句,后即作对联别称。如清梁绍王《两般秋雨庵随笔》中云:“尝见有人写对句云:‘拳石画临黄子久,瓶胆花插紫丁香。’”今多用于文章。
5、对语。对偶词语之意。如清陆以恬《冷庐杂识•对语敏捷》云:“对语不难,难在每捷。”
6、对子。对联的通俗叫法。写对联叫做对子,对对联叫对对子。
不常用的有如下多种:
1、俪言、俪语。本是以对偶形式出现的方辞,后偶作对联代称。俪语,取语句成双配对之意。如清费师洪有《延旭轩俪语》,顾曾烜有《方宦俪语》等。 俪言,犹俪语。如清徐世昌有《藤墅俪言》。
2、骈言、骈语。义同俪言,由汉魏时的“四六体”骈文演变为对联而名。如骈句:“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3、偶语、偶句。本指相对私语,后取偶为“相对”之义作对联别称。如近人有《偶语百联》。清梁恭辰《楹联四话》:偶句有多用虚字者,亦自生动可喜。
4、楹帖、帖子。义同楹联。常用于书名和其他,如清罗昌荃《楹帖采腴》。梁章钜《楹联丛话》:楹帖始于桃符。 曲滢生《宋代楹联辑要》:楹联一名帖子。
5、楹句、楹语,义同楹联。如清末江峰青《里居楹语录》、清杨浚有《冠悔堂楹语》,近人徐鋆有《澹庐楹语》,郑丰稔有《楹语享帚》等。清赵藩有《介庵楹句辑抄》,近人赵式铭《睫巢楹句》、《楹句杂录》等。
6、桃符。由春联源于桃符而得名。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云:“春联者,桃符也。”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至少从汉朝起就有,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云:“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由于对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对联为“桃符”。
7、连语。取上下联相连之意而名,今仅见章太炎取自己的对联书名为《荆汉大师连语》。
8、联偶。联语上下骈偶,故称。如近人曾国才有联书名《桔园联偶》。
9、诗余。取对联是诗的变体而名,民国郭立志《曾文正公联语辑录•序》云:“联语亦诗余也。”
10、诗钟。本是兴起于晚清的一种文字游戏,其方法是取意义绝不相同的两个词或分咏,或嵌字。如以尺、蜂为题咏二句:“灯下量衣催五夜,房中酿蜜正三春”。因其对仗工整与对联相同而作代称。
11、小道。因过去对联地位低下所云,庄俞《应用对联粹编》:“联语,小道也。” 这种看法现在已得到了纠正,正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所云:“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12、小品。因对联字数少、篇幅小而称之。陈方镛《楹联新话》:薛慰农……所撰联语小品,亦脍炙人口。
另外,对联还有一些简称,如:楹、对、偶、联,多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使用。如《俗语集对》、《巧对录》、《四书对》等书中的“对”,即指对联。又如《集宋四家词联》、《绝妙好联》等书中的“联”,均指对联。除以上这些称谓外,集合性的称呼尚有对锦、对类、偶语、楹镜等。而且小类中尚有一些别称。如集句对,称集联、集对、辑对,集字也称集言,又可据所集内容冠以“集”或“联”,如集陶潜诗句的称集陶,集陆游诗句的称集陆,集经书的称联经,集《庄子》的称联庄等等。亦可不用集、联字而另创名称,如清吕佩芬集唐诗的联书称《采唐集》,何栻集苏轼诗的联书称《纳苏集》。再如挽联,也称挽词、挽句、挽言等等,不一而足。
至于联书的名称,根据其性质,更是各式各样。如似诗话的称联话、联趣;存本、汇集本称联存、联录、联辑、联选、联集以至于联萃、联海等等;美称更有联瑜、联璧、联珠、联锦、联粹等等。
编辑本段【古代经典对联】
上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对联
下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此联为【明】徐渭所作。上联指年少时好读书却不爱好读书,年老时爱好读书不好读书。
上联:闲人免进贤人进。
原对:盗者莫来道者来。
新联:捞者莫来劳者来。
吾联:罪客勿来醉客来。
此联为【明】担山和尚所作。
上联:理想莫享醴。
下联:前途弗图钱。
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
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
此联的妙处在于上联急读如音阶:‘多来米发索拉西’。下联为方言读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
上联:暑鼠凉梁,提笔描猫惊暑鼠。
原对:饥鸡盗稻,呼童拾石打饥鸡。
古对:渴鹤汲漈,令奴响枪击渴鹤。
此联又作‘暑鼠量梁’。
上联:暑鼠凉梁,笔璧描猫暑鼠惊竟沿檐,撞桩斯死,耄猫食尸。
原对:缺!
吾对:饥鸡盗稻,同童拾石饥鸡逸亦飞扉,碰棚彼毙,矢石落箩。
此联为网友改上联而出之新联,余勉而对矣。
上联:鸡饥争豆斗。
下联:鼠暑上梁凉。
上联:溪西犀喜戏。
下联:囿右鼬悠游。
上联:今宵消夏。
下联:明晌赏花。
上联:士农工(宫)商角徴羽。
下联:寒热温凉(良)恭俭让。
吾联:铝铜金钼(木)水火土。
此联也是一奇联。上联分两部分:士农工商;宫商角徴羽。前为四业,后为五音,而有一个字重复,一个字谐音。原对寒热温凉为四觉,温良恭俭让为君子的五种德行。我的铝铜金钼为四种金属,金木水火土为五行。
上联:游西湖,提锡壶,锡壶落西湖,惜乎锡壶。
原对:缺!
古对:逢甲子,添家子,家子遇甲子,佳姿家子。
吾联:过九畹,擎酒碗,酒碗失九畹,久惋酒碗。
吾联:过桐岩,射彤雁,彤雁毙桐岩,痛焉彤雁。
九畹:三峡的九畹溪。
上联:泥肥禾尚瘦。
下联:晷短夜差长。
此联谐音‘尼肥和尚瘦’;‘鬼短夜叉长’。
上联:削发又犯法。
下联:出家却带枷。
此联为嘲一和尚犯法所作。
上联:禾花何如荷花美。
下联:莓子每比梅子酸。
上联:画庙庙画妙化庙。
下联:名园园名圆明园。
上联:玛瑙原非马脑。
下联:琅玕不是狼肝。
此联为【明】王洪所对。
上联:下大雨,恐中泥,鸡蛋、豆腐留女婿,子莫言回。
原对:无!
此联相传为【清代】钟耘舫之岳父下雨时挽留女婿的话,看似平常,实则用心良苦,绝妙异常。因为它巧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全联皆是古代人名。为:夏大禹:【夏】王名;孔仲尼:孔子字仲尼;姬旦:【周】武王之名;杜甫、刘禹锡:【唐】诗人;子莫、颜回:孔子的弟子。因难度太大,据说至今无人能对。
上联:下大雨,恐中泥,鸡蛋、豆腐留女婿。
原对:无!
吾联:伤足跟,惧侵身,无医、没药安期生。
此联为上联的另一版本。我的谐音【商】祖庚:【商】王名;姬寝生:【春秋】郑庄公之名;吴懿:【三国·蜀】大将;梅爻:《封神榜》里的人物;安期生:【汉】仙人。
上联:下大雨麦子灌种。
下了:旱高地田禾必干。
此联谐音夏大禹;墨子【春秋】诸子(麦、墨古同音);管仲:【春秋】人物;汉高帝:【汉】高祖刘邦;田何:【汉初】《易》学大师;比干:【商】纣的大臣。
上联:思南女子铜仁去。
下联:上蔡厨师会理来。
此联为【清】吴进三所对。其友出此上联指一位思南地方的女子到铜仁那里去,谐音:思男女子同人去;进三指着上菜的厨师而对,原来此厨师祖籍上蔡,后住会理,经常在两地来往,谐音:上菜厨师烩鲤来。
上联:近世进士尽是近视,京师禁试进士,进士襟湿,巾拭。
下联:是时肆市始失史诗,仕识世失时势,实似石狮,誓蚀。
上联:佛印水边寻蚌吃。
下联:东坡河上带家来。
此联为一日东坡带家眷出去游玩,遇到佛印在水边挖蚌吃,于是出此上联。谐音:佛印水边寻‘棒’吃。佛印一听,以东坡带家眷而来而对,谐音:东坡河上带‘枷’来。
上联:扬子江头渡杨子。
下联:焦山洞里住椒山。
此联为【明】杨继盛(字椒山)题镇江焦山联。
上联:空中一朵白莲花,风捧奉佛。
下联:峡里几枝黄栗树,月远怨猿。
上联:玉澜堂,玉兰蕾茂方逾栏,欲拦余览。
下联:清宴舫,清艳荷香引轻燕,情湮晴烟。
此联反复快读,即成绕口。玉澜堂:在颐和园昆明湖畔,为当年光绪帝寝宫。清宴舫:一名石舫,在颐和园万寿山西麓岸边,为园中著名水上建筑。
编辑本段【大观楼长联】
大观楼长联
昆明市西南郊的大观楼前,悬挂着一幅长达180字的著名长联。
上联是:“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蛇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赴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是:“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许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一幅长联,上联描写滇池的景色:四周的山峦,东边的金马山如奔驰的神马,西边的碧鸡山像展翅的凤凰,北方的蛇山似蜿蜒的长蛇,南端的鹤山若飞翔的白鹤。而螃蟹状的岛屿上,柳枝在雾中随风飘舞,宛如少女在梳理她的鬓发;铺天盖地的苇草上,点缀其间的翡翠般的鸟雀,映照着烂漫红霞。还有,请不要辜负那滇池四周飘香的稻田、晴日下的万顷沙滩以及夏天的莲荷、春日的杨柳。 下联是咏史述事,追忆云南历史:汉武帝的造船习水,唐玄宗竖立的纪功铁柱,宋太祖的玉斧挥图,元世祖乘皮筏渡江统一中国。历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到头来也不过像朝云暮雨那样过去了;就连那纪功的残碑,也只是横卧在苍烟和夕阳之下。于是,只落得留下古庙的钟声、江中渔火和南飞的秋雁以及深秋的寒霜而已。
编辑本段【谜语趣联】
口中含玉确如玉
台下有心实无心
上联谜底:国
下联谜底:怠
鲁肃遣子问路
阳明笑启东窗
上联谜底:敬请指导
下联谜底:欢迎光临
日落香残 免去凡心一点
炉熄火尽 务把意马牢栓
上联谜底:秃。
下联谜底:驴。
吴下门风户户尽吹单孔箫
云间胜景家家皆鼓独弦琴
上联谜底:吹火筒。
下联谜底:弹棉花。
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
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上联谜底:油灯。
下联谜底:秤。
黑不是 白不是 红黄更不是 和狐狸猫狗彷佛 既非家畜 又非野兽
诗也有 词也有 论语上也有 对东西南北模糊 虽是短品 却是妙文
上联谜底:猜。
下联谜底:谜。
隐字联
数声吹起湘江月
一枕招来巫峡云
上联隐「笛」。
下联隐「梦」。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上联隐「八」,意王八。
下联隐「耻」,意无耻。
南北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 没东西。
上联:缺一(衣)。
下联:少十(食)。
一肩风雪三千里
两眼乾坤十二时
上联隐「轿夫」。下联隐「猫」。
编辑本段【人名趣对】
韩擒虎——李攀龙
张九思——胡三省
西门豹——南宫牛
闻一多——钱三强
邵力子——郁达夫
张恨水——戴爱莲
叶浅予——成舍我
鲁 迅——徐 迟
肖 红——赵 丹
孙行者——祖冲之
编辑本段【千古绝联】
1、妙人儿倪家少女
2、古文故人做
3、包子包食饱
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7、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8、丫头啃鸭头丫头嫌鸭头咸
9、虞美人,传言玉女,相见欢
10、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11、涨涨长长,长长涨涨,常涨常清
12、三吴明清第一街,水陆两旺驰誉五湖四海
13、一杯清茶,解解解元之渴。
14、炭去盐归,黑白分明山水货。
15、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16、钟鼓楼中,终夜钟声撞不断。
17、由山而城,由城而陂,由陂而河,由河而海,每况愈下。
18、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二页风篷,下九江。
19、架一叶扁舟,荡两支桨,支三四片篷,坐五六个客,过七里滩,到八里湖,离开九江已有十里。
20、让人上人抑我益我
21、岑溪山水今奚在
22、好女子己酉生,问门口何人可配
23、霜降降霜,儿女无双双足冷
24、夏大禹,孔仲尼,姬旦,杜甫,刘锡禹
25、今夕何夕,两夕已多
26、江氏在江亭追悼江西江县令
27、大凉山山山小,小凉山山山大,不论大山小山,都是锦绣河山
28、今世进士,尽是近视
29、省曰黔省,江曰乌江,神曰黑神,缘何地近南天,却占北方正色?
30、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叁里半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叁宝地
31、家住长安,出仕东安,貌比潘安,才比谢安,修国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蜂巢蜂树结,风吹枫叶掩枫门
32、冰比冰水冰
33、寂寞寒窗空守寡
34、八月月半月更圆
35、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36、铜盆冻冰金镶玉
37、烟沿檐烟燕眼
38、此木为柴山山出

㈩ “春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出自何处 何解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出自五代李璟的《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1、《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原文: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2、译文:
卷起珍珠做的帘子,挂上帘钩,在高楼上远望的我和从前一样,愁绪依然深锁。风里的落花那么憔悴,谁是它的主人呢?这使我越想越加茫然。
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我回头眺望暮色里的三峡,看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
3、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词、春恨词。词人赋恨在者所在多有,然惯用暗笔,像这首在词中点明“春恨”还是罕见的。词的上片从落花无主着笔,写春恨所以产生的触媒;下片从思念难解立意,将春恨产生的根源揭示得含蓄而又深沉。作者用了词家惯用的对景抒情的手法,然而却用得很不一般。
词的开头头先来了句“手卷真珠上玉钩”,即非景语,也非情语,而是客观平直的叙述,算不上以景呼情,也算不上以情唤景。首句“真珠”二字或作“珠帘”,但正如古人所云:“言‘真珠’,千古之善读者都知其为帘,若说‘珠帘’,宁知其为真珠耶!是举真珠可包珠帘,举珠帘不足以包真珠也。后人妄改,非所谓知音。”“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二句委婉、细腻,卷帘本欲观省景物,借抒怀抱,而既卷之后,依旧春愁浩荡。可见,“锁”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心灵桎梏,使人欲销愁而不可得。而“春恨”并不是抽象的,“风里落花谁是主”,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无处归宿。在这里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
上片结句“思悠悠”,正是因此而思绪萧索,悠然神往。
下片从人事着笔,是对春恨的进一步申说,也是“思悠悠”的直接结果。“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则点出了“春恨”绵绵的缘由所在。此句反用西王母与汉武帝典故。据说三足的青鸟是西王母的侍者,七月七日那天,汉武帝忽见青鸟飞集殿前,遂后西王母即至。然而所思主人远在云外,青鸟也不为之传信,思念难解的主人公就更加感到春恨的沉重了。“丁香结”本是丁香的花蕾,取固结难解之意,诗人多用它比喻相思之愁的郁结不散,如李商隐《代赠》诗有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独创就在于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喻体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更加令人怜悯,“青鸟”、“丁香”二句合看又恰是一联工稳的对仗,一人事,一时景,这律诗般的俊语将思念难解之情写得既空灵透脱而又真挚实在。至此,词的感情已经十分浓郁、饱满。当手卷真珠上玉钩的时刻,已经春恨绵绵;风里落花无主,青鸟不传信,丁香空结,则徒然的向往已经成为无望,这已是无可逃避的结局。
最后以景语作结:“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楚天日暮,长江接天,这样的背景暗示着愁思的深广。“接天流”三个字让人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这一意境而言,李璟李煜父子是一脉相承的。另外,从整首词来看,末句的境界突然拓展,词中的一腔愁怀置于一个与其身世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理环境中,与心灵的起伏波动也是密切相合的。

注:李璟((916-961年8月12日),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皇帝,943年嗣位。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即位后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楚、闽二国。他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不过李璟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国力下降。李璟好读书,多才艺。常与宠臣韩熙载、冯延巳等饮宴赋诗。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961年逝,时年47岁。庙号元宗,谥号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其诗词被录入《南唐二主词》中。

热点内容
秋海棠阅读 发布:2025-08-25 15:53:15 浏览:904
潘多拉情人节新款 发布:2025-08-25 15:47:33 浏览:586
牡丹月季盆栽 发布:2025-08-25 15:41:36 浏览:192
盐城艺术插花 发布:2025-08-25 15:40:33 浏览:18
开化玫瑰园 发布:2025-08-25 15:36:19 浏览:387
插花山青 发布:2025-08-25 15:31:26 浏览:710
酒泉禧百合 发布:2025-08-25 15:19:50 浏览:398
绿植秒杀 发布:2025-08-25 15:11:27 浏览:740
黄兰花煮汤 发布:2025-08-25 15:10:20 浏览:304
牡丹江机场航班时刻表 发布:2025-08-25 14:54:31 浏览: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