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丁香5
① 石竹花,榆叶梅,五色梅,丁香花,江西腊,玉簪花,海棠什么时候开花
石竹花:花期4月-10月,集中于4月-5月。
榆叶梅:花期为3-4月。
五色梅:花期专5—10月。
丁香花:花属期4-5月。
江西腊:花期7-10月,温带地区秋播的花期5-6月。
玉簪花:花期7-9月。
海棠:花期4月。
② 无行,无味,五色,五音,五脏,五谷,五官,五香分别指什么
五味:辛、甘、酸、苦、咸 五色:青、黄、赤、黑、白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脏:心、肝、脾、肺、肾 五谷:粟、豆、麻、麦、稻 五官:眼、耳、鼻、口、舌五香:花椒、八角、桂皮、丁香花蕾、茴香子
③ 丁香与五色梅是同一种花吗
丁香与五色梅不是同一种花。
丁香应该是:丁香属。
丁香属植物主要应用于园林观赏,因其具有独特的芳香、硕大繁茂之花序、优雅而调和的花色、丰满而秀丽的姿态,在观赏花木中早已享有盛名,已成为全世界园林中不可缺少的花木。可丛植于路边、草坪或向阳坡地,或与其他花木搭配栽植在林缘,也可在庭前、窗外孤植,或将各种丁香穿插配植,布置成丁香专类园。还宜盆栽,并是切花插瓶的良好材料。丁香对二氧化硫及氟化氢等多种有毒气体,都有较强的抗性,故又是工矿区等绿化、美化的良好材料。
五色梅,同马缨丹,客家人称之为绵鼻公花。
一般花期大约是在4月中、下旬到隔年的2月中旬左右,不过也因气候与温度的影响,几乎整年都能看到开花,可说是常盛的植物 。一丛花序之中常会有多色的变化,所以别名也称为五色梅、五彩花;同时枝叶含有特别的刺激气味,所以马樱丹也有臭草、臭金凤等别名。在台湾大约于1645 年由荷兰人引入,因繁殖力强,目前为台湾平地野外普遍可见的外来种。
④ 无行,无味,五色,五音,五脏,五谷,五官,五香分别指什么
应该是“五行”、“五味”。
1、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用于中医、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金(代表敛聚)、木(代表生长)、水(代表浸润)、火(代表破灭)、土(代表融合)。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它强调整体,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
2、五味(酸、苦、甘、辛、咸)
酸、苦、甘、辛、咸,为中医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在中医学的诊断治疗、遣方用药等方面运用广泛。
3、五色(青、黄、赤(红)、白、黑)
五色:指青、黄、赤(红)、白、黑五色,即黑白加三原色。理论上,通过这五种颜色可调出其他所有颜色。故可泛指各种色彩。
4、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声音阶,古代文献通常称为“五声”“五音”等。中国传统乐学理论对“音阶”这个现代概念,常分别从“音”、“律”、“声”等不同角度揭示其内涵。
5、五脏(心、肝、脾、肺、肾)
脏是指胸腹腔内之组织充实致密,并能贮存、分泌或制造精气的脏器,即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
6、五谷(稻、黍、稷、麦、菽)
平常俗称的“五谷”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7、五官(眉、眼、耳、鼻、口)
五官,特指人的面貌长相。人们常说的“五官”,指的就是“眉、眼、耳、鼻、口”五种影响容貌面部特征。
中医说的五官指的是:眼耳口鼻舌
古代对于官职说的五官指的是:指五位掌握大权的朝廷命官,分别指的是,司马,司徒,司士,司空,司寇。
字典中说的五官又有不同。
8、五香(茴香、花椒、八角、桂皮、草果)
1)木名。即青木香。
2)指茴香、花椒、八角、桂皮、草果等五种调味香料。 如:五香豆、五香豆腐干。
3)指都梁、郁金、丘隆、附子、安息五种香料。阴历四月八日释迦诞辰用以溶水浴佛。
⑤ 五谷、五味、五色、五金、五经、五内、五伦、五内、五香、五行、五音是
五谷:稻、黍、稷、麦、菽。
五味:酸、甜、苦、辣、咸五种。
五色:指青、黄、赤(红)、白、黑五色,即黑白加三原色。
五金: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
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五内:心、肺、肝、脾、肾。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
五香:茴香、花椒、大料、桂皮、丁香等五种主要香料。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音:角、徵、宫、商、羽,五个音级。
(5)五色丁香5扩展阅读
关于“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
五谷这一名词在当初创造的时候,究竟指的是什么,没有留下记载来。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解释,是汉朝人写的。
汉人和汉以后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稻、黍、稷、麦、菽(即大豆)。
另一种说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麦、菽。
这两种说法的差别,只是一种有稻而没有麻,另一种有麻而没有稻。
麻子虽然可以供食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纤维来织布。
谷指的是粮食,前一种说法没有把麻包括在五谷里面,比较合理。
⑥ 丁香的功效与作用_丁香的药用价值
导读: 的与专区,为您详细介绍的与、图片、丁香的药用价值、丁香的副等,要更多丁香的与作用相关知识,不妨来关注一下。
- 丁香简介
- 丁香图片
- 丁香的功效与作用
- 丁香的药用价值
- 丁香的药用附方
- 丁香的配伍应用
- 丁香的食用方法
- 丁香的副作用
丁香简介
丁香,为桃金娘科蒲桃属植物丁香,以花蕾和其果实入药。花蕾称公丁香或雄丁香,果实称母丁香或雌丁香。在花蕾开始呈白色,渐次变绿色,最后呈鲜红色时可采集。将采得的花蕾除去花梗晒干即成。
丁香图片
丁香的功效与作用
温中降逆;温肾助阳。主呃逆;脘腹冷痛;食少叶泻;肾虚阳痿;腰膝酸冷;阴疽。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
1、《药性论》:治冷气腹痛。
2、《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
3、《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
4、《开宝本草》: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匿。
5、《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
6、《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
7、《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
8、《本草汇》:疗胸痹、阴痛,暖 *** 。
9、《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
10、《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
11、《药材学》: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子宫疝痛。
丁香的药用价值
【药名】丁香
【别名】丁子香(《齐民要术》)、支解香、雄丁香(《本草蒙筌》)、公丁香(《本草原始》)鸡舌香(《》)。
【性味归经】辛,温。
温中、暖肾、降逆。
【主治】治呃逆、呕吐、反胃、痢疾、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用药忌宜】热及阴虚内热者忌服。李杲:“气血胜者不可服,丁香益其气也。”《本草经疏》:“一切有火热证者忌之,非属虚寒,概勿施用。”
丁香的药用附方
1、治伤寒咳噫不止,及哕逆不定:丁香一两,干柿蒂一两。焙乾,捣罗为散。每服一钱,煎人参汤下,无时服。(《简要济众方》)
2、治小儿吐逆:丁香、半夏(生用)各一两。同研为细末,姜汁和丸,如绿豆大。姜汤下三、二十丸。(《百一选方》)
3、治朝食暮吐:丁香十五个研末,甘蔗汁、姜汁和丸莲子大,噙咽之。(《摘元方》)
4、治霍乱,止吐:丁香十四枚,以酒五合,煮取二合,顿服之。用水煮之亦佳。(《千金翼方》)
5、治久心痛不止:丁香半两,桂心一两。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一钱。(《圣惠方》)
6、治痈疽恶肉:丁香末敷之,外用膏药护之。(《怪证奇方》)
7、治食蟹致伤:丁香末,姜汤服五分。(《证治要诀》)
8、治鼻中息肉:丁香绵裹纳之。(《圣惠方》)
丁香的配伍应用
1、配五味子:五味子苦酸,平降肝经气火。二药合用,主治奔豚,其机在开在肾,皆所相宜。
2、配柿蒂、干姜:柿蒂下逆气。干姜补中阳,三药合用,胃寒去,逆气平,胃虚复。则呃逆自止。胸痞亦除。
3、配五味子,再伍以莪术(别名广茂):温肾散寒,平降冲逆,散结消瘀,举三治一,非此莫效。“
4、配黄连、乳汁:《》”葛洪《抱朴子》云,凡百病在目者,以鸡舌香、黄连、乳汁煎注之,皆愈。“黄连清火泻火,乳汁补肝明目,三药合用,标本兼顾,气血同治,亦补亦泻,故治百病在目者,以其目为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也,目生百疾,三药合用,皆主治之。
5、配柿蒂:和中降逆,温肾助阳,治虚寒呃逆最效,两药相合无主辅之分,有相佐之效而其他补助肾阳方中,亦多用之。是为佳对。
丁香的食用方法
1、丁香主要用于肉类、糕点、腌制食品、炒货、蜜饯、饮料的制作配制调味品。
2、胃寒呃逆,脉迟者,可与柿蒂、人参、生姜配伍。
3、久患心腹冷痛者,可与肉桂、干姜等相伍。
4、肾阳虚衰,阳痿遗精,阴冷不孕,腰膝冷痛者,可与肉桂、附子、鹿角胶等相配。
5、少腹寒疝腹痛者可与川楝子、附子、小茴香等相合。
丁香的副作用
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水煎服也没有明显副作用。曾有报道丁香油、丁香酚局部使用,偶然有个别人发生过敏反应。
以上就是一些丁香的相关知识,如果想认识更多的中草药,请继续关注频道。
【丁香油】、【丁香】、【丁香花】、【】、【丁香树】
⑦ 谁能告诉我佛教里说的:五色米和五色香是指什么东西啊
五色米指的是五谷.即:大麦小麦稻谷小豆胡麻.密教修护摩法时.以五谷为供货物.又建立曼荼罗时.与五谷,五药,五香,等物共纳于其中.;置于坛场中心级四方之埋宝处.此卖宝之法即表示安立菩提心中的五智之玉.即能起五谷之善芽,灭除五种过惑.
五色香:(一)密教作坛时.与五宝.五谷等共同埋于地中之五香.指沉香.白檀香.丁香.郁金香.龙脑香.
(二)密教为成就诸真言而备办之五种坚香.即沉水香.白檀香.紫檀香.娑罗香.天木香.
(三)谓五分法身清静之香.又称五分香.五分法香.即指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剖知见香.
⑧ 墨分五色是哪五色
中国的水墨画具有独特的风格,它的特点是运用水墨的浅深浓淡来表达各种事物所具有的光与色。施用水墨,大体可以分为“焦”、“浓”、“重”、“淡”、“清”五种墨度,古代的画论上称作墨“彩”。水墨画在多种多样的中国画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中国人使用墨作为书画的物质材料起源很早,长沙出土的晚周帛画是不是用墨画的姑且不谈,其它如敦煌一带出土的用墨写的汉代简札(“流沙坠简”有影印本),吐鲁蕃附近出土的“木乃伊”被服白绸上用墨写的东汉初年的年号(有印本),晋唐以来各家的墨迹等等都是研究这个问题最好的例证。中国墨具有以下各特点:
一、用毛笔书画。无论毛的软硬,一律保持运笔的灵活,不粘、不涩、不滞。
二、经过若干年,对于木、绸、纸、绢等物质不发生腐蚀作用。
三、墨色经久不消退不变化。
四、遇日光或热,仍保持黑色。
五、画在纸或绢上,就是画得细如游丝,再经水染,也不动摇,不渗晕。有强韧的凝集附着力量。
“汉宫仪”上说:“尚书令仆丞郎,月赐隃麋大墨一枚,小墨一枚。”隃麇是地名,在今陕西开阳县东.是汉代松烟及墨的产地。后汉许慎作的“说文”上说:“墨者黑也,松烟所成土也。”汉末三国时,皇象论墨说“多胶黝墨”。根据这些古文献的记载已可证明起码在纪元前二百多年——已经在隃麋这地方,用松烟制成“大块”、“小块”的墨。在许慎只说“松烟所成土”。到了皇象,才说明所以制成为“大块”“小块”的是“多胶”的缘故。
东魏(第六世纪)贾思勰作的《齐民要术》里,叙述了制墨的方法。这是记述关于劳动人民如何造墨的最早的文献,书上说:“……好醇烟捣讫,以细绢节于缸内,筛去草莽,若细沙尘埃。此物至轻微,不宜露筛,喜失飞去,不可不慎。墨(按指醇烟)一斤,以好胶五两浸涔皮汁中——木岑,江南樊鸡木皮也,其皮如水绿色,解胶,又益墨色。可以下鸡子白、去黄、五颗。以真珠一两,麝香一两引治细筛,都合,调下铁臼中,宁刚不宜泽(就是说宁可稠不可稀)。捣三万杵,多益善,合墨不得过二月、九月、温时败臭,寒则难干……”由这一段记述里.已可看出创造墨的过程非常复杂,是劳动创造的成果。到了唐代以后关于制墨的“佐料”(烟炱为主,各种药品为佐。)有了变化。唐代是用木皮、皂角、胆矾、马鞭草、醋、石榴皮水、犀角粉、藤黄、巴豆;宋代由于不光用松烟(自五代时起,制烟炱的地方,已由易水地区渡过长江,转移到了徽州黄山)。主要是用油烟(桐油一斤,烧得“上烟”一两有余。)制墨。除上述“佐料”外,还加生漆、牛角胎、猪胆、鲤鱼胆、白檀、丁香、龙脑、地榆、五倍子、黄莲、紫草、茜根、黑豆、苏木、胡桃、乌头、牡丹皮、 子仁、青黛、朱砂等“佐料”,元明对于“佐料”,没有记载,只明程君房制墨减为十五六种“佐料”。元明对于制烟炱,都着重用油烟,除桐油外,还有用清油(江南乌臼树子制的油)、麻油、猪油的。又有用败漆烧烟的叫“漆烟”。(以上并见东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宋晁以道《墨经》、宋李孝美《墨谱》、明沈继孙《墨法集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下同。)
烟炱也有好坏——无论松烟、油烟、漆烟——凡烟炱都是用窑烧成的。烧成烟炱,靠近火的叫“身烟”,属下品;在窑中间的叫“顶烟”,属中品;距离火最远,在四边,在窑顶上的叫“上烟”、“头烟”或“顶烟”,是上好的醇烟,属上品。现在我们买墨时,在墨块的上一头.有的写“松烟”,有的写“漆烟”,这是烟炱原料的区别。有的写“顶上”或“顶烟”,有的写“贡烟”(贡是说,上好的烟炱,作为“进贡”给“皇上”用的。),有的写“超贡烟”;这些都是制墨家说他的墨是用上品的烟炱制成的。次些的写“选烟”,绝没有写“身烟”“顶烟”的。目前徽州的胡开文曹素功墨铺所售出的墨.仍然用这些“顶”、“上”、“贡”、“选”等烟来作为墨质好坏的标志。
制墨另一种重要成分是阿胶、黄明胶等动物胶。我们历代制墨专家,都主张用陈年(唐张彦远说兑用颜料、要用“百年传致 (阿胶)之胶”。)而又清轻的动物胶制墨。如果用新制成的胶,而又不加鸡子白、木岑木皮、丁香、乌头、石籀皮酸,那么,这墨制成,就容易弯曲、碎制和发臭。
选购用墨
清代制墨,墨工增加了捣杵的次数(十万杵),减少了:“佐料”减少的都是什么“佐料”,不清楚)。同时又设立了“官烟广”属 “江宁织造”(官署名)光绪初年才撤销。“御制墨”,只有玄烨(康熙)的“内殿轻煤”、 “乌玉 ”、“耕织图御诗墨”(均墨名)和弘历(乾隆)的再合墨(取明代碎墨掺入新烟再制)好些;但是用来作画,还须用同治或光绪初年的墨,两种兑研使用,在渲染上方不渗晕,在目前为画中国画选购用墨,首先要注意下面的几点:
一、解放前,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漆和桐油(制烟炱原料)大量出口,同时又轻入了美国的“气烟”代替国产的一切烟炱。它的成分是含炭百分之九十至九十五,色度胜于一切烟炱。1880年以后,制墨家渐渐使用它。这种墨宜于在生纸上画写意画,如在熟纸或绢上工细勾染,容易渗墨。
二、胡开文、曹素功等厂家目前仍在制墨售墨,出售时根据重量和烟料的成分来订价格,他们也有按照旧式模型制成的新墨。
三、选购墨时,先要看它是不是细腻滋润,再看它泛不泛蓝或紫的光,不泛蓝光紫光的是次墨。然后再看“漱金”、“填青”的真假新旧,再看它的形式和花纹,如果,看它不细致,显露着模型的木纹,不滑腻,不滋润,抚摩着有轻飘飘的粗糙的感觉,那一定是粗制滥造,减料偷工的次货,至于有无年款和制墨人是哪一家还在其次。
四、作画不同于写字,写字用的墨,只要乌黑有泽即可,作画尤其是水墨画,工细的人物画和花鸟画。这首先要求墨要浓的真浓,黑要真黑。不泛灰黯;淡要真淡,凝集力、附着力强大,用色或水去渲去染,不渗,不晕,不散。因此,墨不宜专用年月太远的旧墨。旧墨有的是胶失效,有的是受了潮湿,已泛出灰白色的粉霜。
五、最近用洋烟炱制的墨.在黑的色度上看.是比其它烟炱所制成的墨要黑一些。但是从它之淡的色度上看,仍不能做到清而有神——“入骨”。这大概是杵数减少的缘故。
作者学画所预备的墨,一种是松烟墨(曹素功端友氏制).一种是漆馏墨(汪节庵造),一种是油烟墨(乾隆年造),与漆烟油烟台用的油烟墨,是同治年间胡开文造的。松烟取其黯黑无光,画翎毛画蝶用,漆烟取其黝黑有光泽,用它点晴,两种油烟墨合用,又黑又亮,又耐渲染,不渗下晕,有浓有淡,并且清得还“入骨’有神”入骨”是浸进纸里去的意思)。
关于使用砚石、水、洗砚、“宿墨”以及水墨画上对于墨的认识。今分述如后:
一、砚石
砚与墨有直接关系,著名的砚材有端石(广东端溪所出)、歙石(安徽歙县龙尾溪所出)两种、它们都是水成岩,比较易于把墨研稠。端石不如歙石,歙石在南唐李煜时(公元961年),就已为劳动人民所采制。我们首先要求砚石的是下墨。也就是要求无论如何坚硬的墨,用它研起来,易于浓稠,同时砚石也不至于因为被墨磨擦而泛出石屑,这就是好砚。作者以为歙砚用来最方便的是被称作“墨海”的一种。它的形状有方有圆,有大有小。上面有石盖,旁边有石嘴,是用一块歙石整挖成功的。墨用得多,在海池里研,墨用得少或是另用一种墨,还可以用石盖去研,用起来非常方便。齐白石先生就是用歙石“墨海”进行创作的一位画家。这种墨海,笔铺、墨铺都有。
二、水
研墨的水,最好是用带苦涩味并含碱性的井水。它可以“发墨”——使墨增加黑度和光泽度;并且用它画出来附着力更强些。调和颜色使用的水,也以井水和其它天然水比较好些。施用药品如漂粉一类消毒了的水,却不相宜。
三、洗砚
砚必须勤洗。若在熟纸或绢上画工细的画,更必须在未研墨之前,先把砚池里的墨洗得干干净净。如不洗净,那是经不起着色。水染时易于渗晕、分散和脱落。什么叫“宿墨”呢?那就是隔了一夜的墨汁,燥性已退,水墨风景画家,每喜欢用这样的“宿墨”,容易渲染。但是在夏天,在南方,隔了一夜的“宿墨”,已不好用,甚至发生恶臭。
四、墨彩
水墨画里把墨色分成五种色度,那就是焦、浓、重、淡、清。这首先是要看所用墨本质上的好坏。用美国“气烟”所制的墨或墨精(上海制,有天字的,有寿字的。)它只有焦有浓,淡已很难,更不用说清而有神。用同治光绪时期的墨,也只有焦、重、淡几种色度,既不浓黑.又不清轻。一般说来,墨的五彩如下:(一)焦墨——即是把研成的墨汁在砚池内经过半日的挥发,再用来画画中极其深重而又突出的部分。它是在全幅画中特别黝黑的部分,黑而有光亮。(二)浓墨—是说墨色的黑度.仅次于焦墨。焦墨可能有光泽,浓墨因为加入水分,虽黑而无亮光。(三)重墨—这是对淡墨说的.它比浓墨水分更多些,比淡墨则又显出黑一些。(四)淡墨——水分加多,成了灰色的叫淡墨,(五)清墨,这在墨彩上则是仅仅有一些淡灰色的影子,这影子去表现朝雾夕烟似的模糊形象。总起来说,好的墨不但是能焦能浓,而且是能淡能清,这是根据制墨时捣杵次数的多少来决定的。至于画家使用水墨作到了清的墨彩,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古代画家能够善于用墨,画出清的墨彩的,宋代的马远(号遥父),元代的方从义(号方壶),清代的恽寿平(号南田字正叔1633年生)和清代的华秋岳(号新罗),他们都是长于用墨的画家,他们几家的山水画、花鸟画,至今看来,还是水汪汪的,清而有神,这虽不完全关乎墨的本质,但墨的本贡却和它有直接的关系。墨彩中的清而有神.是由其它深浅不同的墨彩衬托出来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在一幅画的空白部分,画出某种事物的清淡影子,而这清淡影子,在这幅面面上却具有极其重要的表现价值,它反映着某一时间空间的特点,使看的人深入画里,想像着这些影子里,埋藏着许许多多的事事物物。所以我们对这种画,认为是有余不尽,耐人寻味的。
五、研磨
研磨(也叫磨墨)对于一个画家也是一件重要的工作。这和民间画工教徒弟时也先教研颜色,是一个道理。他们早晨起来.总是先研出一池墨来,预备创作时使用。这样,与其说是研墨,毋宁说是研人——练习腕力和臂肘的活动。日子长了.这对于作画,是有相当大的帮助的。齐白石先生在早年.总是起来后自己研墨,就是这个道理。研墨的方法:起初是要慢慢的、不太用力的去研,这样,就不致使干燥坚实的墨,因为快研和用力研而使墨接触现石的一面碎裂,研出了墨渣;墨初着水,由于慢研、轻研,水分把墨靠现石的部分浸得较软.然后再加快加力,墨汁就容易研得浓稠.节省时间.又无渣滓,对于乾隆以前(公元1736年)的墨.更要用这种方法——先慢逐渐加快去研,免得碎裂。
六、收储
墨最怕潮湿,也怕风吹。受潮湿的墨是胶坏而烟并不坏,风吹容易碎裂,尤其是新制的墨。我们对于墨的收储,必须是用纸包起来,放在比较干燥的地方,已经受了潮温的好墨,若是搀合新墨,合研合用,黝黑无光,对于作画,也有相当的用处。但最好是用原匣收储。在民间使用的墨,全是新墨,他们把新买来新墨,先用纸裹紧,下面露出要研磨的部分,大约有二、三分长,然后用蜡把裹纸的部分烫匀,随时用刀割去蜡纸,这样就可以使墨永远保持不碎裂。就是已经破碎的墨,对上碎碴,再粘起来,用上面的方法——裹上纸,烫上蜡,也可以当作整块的作用。
七、颜色墨
颜色墨有五色十色的。如乾隆制造的“五香”——石青、石绿、朱砂、石黄、白五色墨;如嘉庆制造的“名花十友”——朱砂、石黄、石青、石绿、“车渠白”、紫铆、黄丹、雄黄、赭石、朱标十色墨。这原是为批点书籍用的。用来作绘画的颜色,不但是原料好,而且它们所使用的胶也非常好。处理的办法,不要用砚石研,首先把它锤碎,放入碗中加水,入蒸锅去蒸,蒸得毫无墨块,兑入些滚水搅匀,放置澄清。大约经过二三日,胶水全浮在上面,把它撇出,马上晒干或烘干,预备将来兑颜色使用,这是极度的轻胶。剩下的颜色,再研再漂。
⑨ 中餐的五色五香五味是什么
中国菜有五味,五色,五香之说: 五味,酸甜苦辣咸;五色,红黄蓝白黑;五香,花椒、大料、陈皮、丁香、桂皮。 另外吃不光是为填饱肚子,解口腹之欲, 吃还可以食补和食疗: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 人生无大事,吃就是大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