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铜镜
① 丝绸之路引领中国与周边游牧民族的交流
【外国博物馆里的丝绸之路】
作者:阿依特古·哈米特
丝绸之路是一个贯穿古代和中世纪贸易的路线体系,它将东西方国家连接了起来。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多集中于探究其起源、功能及不同时期所运输的商品的特点,并强调了各区域中心在贸易往来中的重要性。实际上,丝绸之路是一种特殊的东西方交流形式。当然,它是 历史 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世界文明中各种成果的交流之路,在古欧亚大陆人民的生活中发挥重要的融合作用。这条路线是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基于哈萨克斯坦中央国家博物馆中的资料,可以探究丝绸之路沿线欧亚大草原游牧民族间的文化、经济与政治关系。
阿依特古·哈米特(AitkulHamit)
自1990年以来一直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文化和教育部系统中工作。从2007年起,担任哈萨克斯坦中央国家博物馆考古中心主任,目前正在研究哈萨克斯坦游牧民族 历史 相关问题。作者供图
古丝绸之路对文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丝绸之路这一 历史 交通网络的鼎盛期大约始于公元前2世纪末,当时,中国使节前往中亚大陆,直到公元14世纪蒙古人穿越亚欧大草原,建立北道。沿线商人出售各类商品:马匹、宝石制品、玻璃、象牙、棉花、羊毛、亚麻、香料、熏香、茶叶。到19世纪,这一路线被称为“丝绸之路”。
该铜镜镜面中心有凸起圆纽,周围有八片艺术化的花瓣,为中国辽代广泛使用的铜镜的复刻品。作者供图
到公元前2000年,中国的养蚕业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并最终形成了世界性的垄断。中国家庭的成员,尤其是妇女,熟练地照料桑树,用嫩桑叶喂蚕,严守着生产丝绸的技艺。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希腊人和罗马人无从得知丝绸的制造方法。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公元70年左右甚至写道,制作丝绸的生丝是从树叶上长出来的。罗马帝国花费了大量的真金白银购买丝绸,普林尼估计这些花费高达每年1亿塞斯特,十分惊人。公元前1世纪,丝绸是如此昂贵和稀有,即使是富有的罗马人也只能买得起一小块,然后把它缝在亚麻或羊毛的衣服上作为珍贵的胸饰。中国出售的丝绸数量从公元1世纪开始增长,当时除了陆路,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海上航线也开通了。令人惊讶的是,即便如此,中国依然保持着对丝绸的垄断,西方国家直到公元6世纪才发现丝绸生产的秘密。
自公元前500年后的两千年里,欧亚大陆上形成了中国、印度、西亚和欧洲四大文明中心。这两千年来,丝绸之路一直是亚欧之间知识和物质交流的主要渠道。它沟通融合了各地区和各民族的物质与精神文化,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和国家的统一。可以说,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该镜子在阿克铁列克遗址中发现,呈圆盘状,有一个扁平柄,镜缘有高起的边沿,镜上饰有两条长有翅膀的鱼龙。一条在水上飞,另一条在云中。由青铜制成,采用铸造和深浮雕工艺。作者供图
公元1—2世纪, 历史 上首次出现了宏观的政治体系,它包含了整个旧大陆的文明地带。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包括中亚大部分地区、阿富汗和印度)和中国四大帝国逐步形成,彼此间进行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影响了跨大陆交通的发展。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央国家博物馆中的文物中足以看出丝绸之路在人类 社会 生活方方面面起到的作用。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央国家博物馆馆藏中最丰富的是装饰品和实用工艺品,这些藏品展现了中亚地区各文化间的相互作用。考古材料使我们能够专注于欧亚与中国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在分析文物时,我们可能会发现相似的文物,它们可能与 历史 上已知的民族的某种文化表现相关联。
该圆形镜在东哈萨克斯坦偶然发现,镜缘有凸起的细沿,在分别以斜纹和断线组成的两个同心纹带之间,有两条游动的鱼,头尾相接。鱼鳃和鳞片用浮雕的线条表现。青铜制造、采用铸造和冲压工艺。尺寸:直径9cm,厚度0.2cm。年代为8—9世纪。作者供图
中亚的工匠们成功地将中国的工艺特征和装饰图案移植到贵族或统治精英的服装(特别是丝绸)、银盘、碗、水壶等物品的制作中,体现了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影响。B.吉伦斯沃德对中国银器装饰及其在公元8—9世纪的发展史进行了深入研究。B.I.马沙克吸取他的研究成果以及中亚和南西伯利亚古迹的考古发现,收集了关于西方金属浮雕借鉴中国艺术的重要证据。
在中亚、南西伯利亚、蒙古和中国的古遗址发现了大量通过丝绸之路自中国进口的物品,证实了中国对西方、北方及一些独立国家的 历史 影响。国内外科研成果使我们能够找出中亚 历史 上与中华文明相互作用的层面。
这面带有花卉纹饰和阿拉伯图形的铜镜,发现于萨莱赤卡遗址(哈萨克斯坦西部)。年代:13—14世纪,由青铜制造,采用铸件工艺。尺寸:直径9cm。作者供图
从铜镜装饰看文明交流互鉴
古代和中世纪的镜子标志着不同的 历史 时期和民族文化,展示了传统和原始合金生产工艺的特点。镜子上的图案也是重要的研究材料。镜子被反复仿制的过程,促进了装饰图案及寓意的同化和发展,丰富了当地艺术。
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发现的铜镜表明,中亚地区与中国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贸易和外交联系。其中一种就是通过同一面镜子的碎片缔结的合同:通过将碎片拼成一面完整镜子的形式保证合同的真实性。这种合同显然有口头和书面的条约支持,但拥有的某面镜子的碎片代表着参与某项交易的资格。在哈萨克斯坦各地都发现过大量的镜子,有整面的,也有碎片。这些镜子是进口的,或根据进口的样品在当地作坊生产的。
古塔尔加尔遗址(哈萨克斯坦东南部)中发现该半圆铜镜碎片,直径11.1cm。背面平整,装饰有带叶藤蔓状花卉图案。作者供图
具有鱼形象的镜子有相当多的构图方式。也许这一形象的寓意已经为这类镜子的制造商和消费者所熟知,比如在游牧民族的遗迹中发现了中国镜子的复制品,上面逼真地描绘了溪流中的鱼。不过在游牧民族的文物中,饰有带鱼的图案一般是采用当地的原始工艺制作的。中国镜子上两条鱼的形象(鲤鱼)出现在汉代,象征着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的希望。鱼被描绘成阴阳的象征,它们仿佛在互相追赶——一条鱼的头连着另一条鱼的尾巴。
镜子上的纹饰不仅仅有鱼和波浪的图像。在古代中国人看来,生命的起源是天和地这两种对立力量的统一。雨是天地结合的具体表现。波浪、云彩和螺旋是雷电的象征,漂浮在海浪里或云层和火焰中的龙,是雨神的象征。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的云,瞬息万变的,象征某种预兆。云纹在汉代非常流行,并成为最重要的装饰图案。在唐朝,有一种浮云的图案广为流传,它来自一个带有螭龙和鸟类图像的古老装饰品。还有一种“云和花”的图案,突出表现为呈云状的花草(叶)纹饰。在这种图案的寓意取自“云”和“运”的谐音。因此,云已成为幸福和好运的象征。后来又有了更复杂多样的云纹——“流云”“盘云”“团云”等,反映了自然界中云的丰富多样性。水纹在中国艺术中也很受欢迎。水是生命之源,水纹寓意着神圣和纯洁。根据其状态,水纹也有不同类型。水可能会飞溅、泛滥、平静,或奔流不息,因此水纹也会发生各种变化,并具有各种含义。
收藏品中还有一面刻着小鸟图像的铜镜,绘有四个汉字铭文:“家常富贵”。在象形文字之间绘有成对的小鸟,相邻的鸟朝向相反,即头部均朝向象形文字。类似的镜子广泛分布在西伯利亚南部(米努辛斯克盆地),目前已发现有9面此类镜子。中世纪的绘有对立的鸟和象形文字的铜镜是中国西汉铜镜早期仿制品。这种仿制的技术在晚唐时期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并一直持续到10至15世纪。Tossiche镜子指用米努辛斯克铸造工艺制作的镜子,可追溯到13-15世纪。莫斯科国家 历史 博物馆以及芬兰国家博物馆也有类似的铜镜。
还有一面铜镜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是无意间被发现的,具体的出土地点无从得知。中心圆纽周围有八个汉字,汉字之间有八个球形小凸起。外圈中对称分布形似拉丁字母“TLV”的图案。此类铜镜的刻文通常相当统一,寓意也相同;底座也大体相同,细节部分稍有不同。铜镜上铭文出现于汉朝早期,到西汉末期广为流传,人们普遍相信这些文字显示了铜镜的神奇属性,可以帮助所有者祛除邪魔鬼怪。研究员S.Kamann证实,形似拉丁字母“T,L,V”的图案与古代中国的宇宙观有关,这些图案象征全世界的国家、四方边界和地之尽头。此类铜镜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被称为“规矩镜”。“V”形纹路,为“规”,即圆规;“L”形纹路,为角尺,即画图工具,可以用来画象征天地的几何图形:圆形和方形。“T”形纹路,象征高山,山是大地上的一部分。四个半圆形凸起和一个中心圆纽,象征五大方位(东、西、南、北、中)。每个方位都与一年中特定的时节和某种神圣的动物有关。中国神话中的动物都寓意吉祥、幸福。
哈萨克斯坦中央国家博物馆展品中还有三件饰有花卉图案的铜镜复制品。铜镜呈圆形,镜面中心有凸起圆纽,周围有八片艺术化的花瓣。装饰区域有螺旋纹、艺术化花瓣及牡丹花纹饰。铜镜边缘有拱形图案,高于其他部分。此类铜镜在中国元朝时期,由中国北部引入各地。尽管13—14世纪中国的铜镜产量下降,但此类铜镜的仿制品在中国、中亚、西伯利亚等地依然使用广泛,展现了金帐汗国时期的蒙古居民与中原地区居民的文化传统和知识。此铜镜的发现地点、来源尚不明确,但参照与其类似的铜镜,它应该也是在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或者河谷中被发现。
背面有圆纽的圆形铜镜成为中国铜镜的主要形式。这种流行趋势的出现可以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找到解释。中国古代人民认为镜子就是天的缩影,因为天是圆的,镜子也是圆的。镜纽象征着世界的“轴”,代表天地交汇之处。数量“8”代表着八方:南、北、东、西、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花朵就以这八个方位排布。
对于装饰图案的象征意义,我必须要说花在东方艺术中象征着富贵和完美。家具上的植物图案装饰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从古时起,每种花都有其神圣的寓意。博物馆中刻有牡丹花的铜镜通常是元朝和金帐汗国时期的作品,上面还常刻有荷花、康乃馨、郁金香、百合、菊花等其他植物。中国学者认为人们对牡丹花的喜好开始于2200多年前的汉朝时期。牡丹花的优势在于其花朵颜色丰富、抗寒能力强,而且还可以入药。其 历史 可以追溯到希腊、中国、日本和其他国家的神话传说和艺术作品中。东干族人认为,牡丹象征着卓越和富有。很显然,这面铜镜也为辟邪之物,同时还带有富饶的寓意。
铜镜装饰只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一个小小例证。在浩如烟海的 历史 长河中,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长期稳定且多样化的联系促进了跨大陆文化交流网络中所有民族的发展。这些联系主要是指使节往来和贸易关系。毫无疑问,西方地区的许多国家,特别是中亚,都通过与中国成为军事和政治盟友获取了利益。与中国、罗马帝国以及拜占庭的贸易,为中亚绿洲地区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益,也增强了中国在西方的声望。即使是长期持续的战争,也因导致个人及整个民族的迁徙而促进了异国文化元素的传播。这尤其体现在与游牧民族相关的 历史 事件中。地处亚欧大陆中心、多个文明的交汇地,又吸收、借鉴了多种文化和世界观,哈萨克斯坦理所当然地成为一座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各国间友谊与合作的桥梁。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13日12版)
② 关于牡丹仙子有哪些传说
关于牡丹仙子,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光武帝刘秀起义时候,被王莽的大将王朗追杀。一天,刘秀疲于奔命,逃到了北郝村。此时天已过午,刘秀又饥又渴,两眼直冒金星,在村中到处寻找藏身之地。兵荒马乱的,老百姓见到这个顶盔贯甲的将军,手提宝剑,满面血污,非常害怕,纷纷关门闭户。刘秀无奈,只好由东向西走去。
却说村西有一户姓郑的人家,只有父女二人。这天郑老汉刚好去舅爷家帮忙劳作去了,家中只有十六岁的女儿颦颦。颦颦生性好动,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怎么能耐得住性子呆在家里呢!于是带上房门,到村西弥陀寺去玩耍。这弥陀寺年久失修,偌大的院子只有一个老和尚看护,香火日衰。惟有后院一簇大牡丹,花大如盘。
颦颦走到院中,知道老和尚出去云游化缘,不在寺里,就一个人来到寺后的牡丹园中采摘牡丹花玩耍。
刘秀好不容易也来到寺中,忽听得村子里人声鼎沸,马嘶狗叫。原来是王朗的追兵赶到了!刘秀暗叫:“不好!”
急忙向寺后跑去。到庙后一看,刘秀大叫“完了,完了”。原来寺后空空旷旷,除了一簇牡丹,没有什么可以遮拦的。此时此刻,颦颦正在采摘牡丹花,见一个青年将军慌慌忙忙跑进来,非常害怕。刘秀安慰道:“姑娘莫怕,我是落难之人。外面贼人正在搜寻我,请你千万想办设法搭救我才好!”颦颦惊魂未定,情急之下将刘秀一把拉入牡丹丛中,又把采摘的牡丹花撒在缝隙之中。
王朗带领兵丁一路赶来,见刘秀跑进村庄,三拐两拐就不见了。他们在村中搜查个遍,也没有找到刘秀,只好一直向前紧追,追到村外也没有发现刘秀的踪影。忽然,他们看见前面有一座寺院,王朗命令手下到寺中搜查。兵丁们把寺院围了个水泄不通,在里面翻了个底朝天,仍未发现刘秀一根毫毛,只见到一个姑娘,就把她带到王朗面前。
王朗问道:“你可曾看到一个顶盔贯甲的人从这里走过?”
颦颦非常害怕,面色惊慌,结结巴巴地说:“我只看见一个人向寺院西边跑过去,不知道是不是你们要找的人。”
王朗求功心切,指挥人马向西直奔而去。颦颦这才瘫坐在庙门台阶上。
刘秀此时却是人事不醒。原来,一天的拼杀奔逃使刘秀早已累得精疲力竭,加上刚才情急攻心,一下子就昏厥过去了。颦颦见王朗的人马确实走远了,才想起寺后的青年将军。她跑到寺院后面,见青年将军仍然藏在牡丹花中昏睡不醒,觉得非常好玩。颦颦仔细端详,见他虽然满面血污,却生得眉清目秀,鼻直口方,英俊异常,不由产生爱慕之情,她暗自思忖:“若是能嫁得这样的郎君,也不枉此生了!”她正看得出神,刘秀已经醒转过来了。这样,四目相视,眉目传情,两人不由得面色羞红。刘秀深情地说:“姑娘救命之恩,在下没齿难忘。敢问姑娘尊姓大名?
”颦颦羞怯怯地做了回答,刘秀也报出姓名。
由于劳累过度,饥寒惊扰,所以危险过后,精神一松,刘秀就病倒了。颦颦用手一摸,感到刘秀额头似火炭一样,不由着起急来。她将刘秀在庙中安顿好,就急急忙忙地回家想办法。
且说郑老汉晚饭时分回到家里,见女儿还未回来,不免担心。正在门口张望的时候,见女儿疾步跑了回来,心里才一块石头落了地。父女俩打过招呼,颦颦急忙去做饭。不一会儿,就飘出饭菜的香味来。颦颦托词村头七婶家的小豆子受了风寒,向父亲讨了些日常草药熬上,然后就带着饭菜和熬好的药,向弥陀寺而来。
牡丹仙子刘秀正在寺中躲避疗养,听得有人进来,急忙躲在花丛之中,看见是颦颦姑娘进来,这才站起身,迎上前去。刘秀一天都没有吃东西了,见到饭食欣喜异常,连连道谢,然后狼吞虎咽地大吃起来。看着刘秀饥不择食的样子,姑娘又心疼又爱怜,不由得出起神来。端详着刘秀英武的面容,思绪飞扬,想像着眼前的这位年轻将军怎样地凯旋,怎样地向父亲提亲,怎样地迎娶自己,怎样地相亲相爱,白头到老……刘秀一口气把饭吃完,又把药喝了,身上也暖和多了,见颦颦姑娘正含情脉脉出神地看着自己,不由得不好意思起来,直涨得面颊通红。颦颦这才猛然醒悟过来,心迹表露,红霞飞上了双颊。
刘秀此时思绪万千,回想起义时起,风餐露宿,身边从没有一个如此体贴自己的人,心中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而颦颦妩媚动人的青春气息又是那样地撩人,不由得也心猿意马。毕竟是征战多年的将军,见多识广,豪气冲天。刘秀把拳一抱,一揖到地:“刘秀蒙尘落难,多亏姑娘相救,才幸免遭擒,大恩大德,没齿难忘。姑娘秀外慧中,令我一见钟情,如蒙不弃,愿与姑娘,结为百年之好。”颦颦姑娘心里甜甜的,使劲地点点头。两个年轻人患难见真情,山盟海誓,私订了终身。
一连十多天,刘秀在颦颦姑娘的照顾下,恢复了元气。这天,刘秀想了许多事情,对颦颦姑娘说:“颦儿,我是义军首领,肩担很重,几万弟兄在等我消息,我不能再修养下去。今天无论如何我都要走了。”颦颦姑娘听到这话,已是泪流满面,悲痛欲绝,说道:“将军身系国家安危,不能为了儿女私情而受到牵累。我已是将军的人,自然守志终生,以等候将军的凯旋归来。”两人生离死别,互道珍重。刘秀就与她拜别,绝尘而去。
刘秀与颦颦姑娘一别就是七八年。
战乱频频,人海茫茫,刘秀杳无音信,颦颦姑娘望眼欲穿。由于颦颦是远近闻名的俏姑娘,刚开始有不少人家托人说媒,可以说是踏破了门槛。可是,颦颦一家人也没有应允。渐渐的,人们便以为颦颦眼界太高,到后来,门前日渐冷落,最后,便没有人再来提亲了。郑老汉急得没有办法,只是伤心落泪,哀叹老伴死得太早。颦颦也由开始对刘秀的满怀希望,到后来对刘秀的热切期盼,最后,望眼欲穿,郁郁寡欢,思念成疾,一病不起。
这年春天的一天,颦颦还病卧在床。一连数十日水米不进,致使颦颦形销骨立。颦颦把父亲请到床前说:“爹爹,女儿恐怕不行了,未能在您面前尽孝,还惹您生气忧心,女儿非常惭愧。只是女儿心中还有一件大事,女儿必须告诉爹爹。”
郑老汉听到这里,已是痛不欲生,说:“颦颦,眼见你病成这样,爹爹我心如刀绞,孩子,有什么话,你说吧!爹爹一定想办法去做。”颦颦便把当年怎样遇到刘秀,怎样搭救于他,怎样私定终身,全都说给了父亲,郑老汉这才如梦方醒。
颦颦拉着父亲的手说:“爹爹,女儿恳请父亲千万不要责怪刘郎。只是女儿福薄命浅,与刘郎有缘无分。女儿只求爹爹把我葬在弥陀寺后的牡丹花旁,我要陪伴牡丹等待刘郎的到来。”颦颦又让父亲把铜镜递给她。望着镜中自己憔悴的面容,颦颦不胜自悲,轻轻叫着刘郎的名字,抱撼而终。弥陀寺中的牡丹花这年开的全是白色的花,像雪一样。
转眼到了第二年秋天。这天,北郝村外由远渐近忽然传来鼓乐之声。人们纷纷传告,说是新登基的皇帝来村里迎娶娘娘。鼓乐仪仗直接向郑家逶迤而来,浩浩荡荡摆在了郑家门口。刘秀从高头大马下来,龙袍鎏冕,气宇轩昂,直进郑家。
郑老汉跪倒磕头,迎接圣驾。刘秀不见颦颦出来很是纳闷,开口说道:“郑卿家请起!孤王今天特来迎娶颦颦,快请颦颦随驾回宫。”
郑老汉早已大放悲声,哭诉说:“颦颦已经故去了!”
刘秀如五雷轰顶,一下子呆呆地站在那里。半晌,眼泪才从眼里滚落下来。
刘秀换了常服的皂衣,由郑老汉陪着来到了弥陀寺。他睹物思人,悲从心来,手抚着牡丹的枝叶,痛心不已。想当年,自己是风华正茂,颦颦是娉婷袅娜;到现在,自己是龙袍加身,颦颦却是黄土一堆。叹只叹,人生无常有限,悲只悲,物是人非泪如雨。
这时,牡丹的枝叶被刘秀的眼泪打湿了,忽然娑娑一抖,竟开出满枝的红花来。花大如莲,芳香四溢,灼灼华光,映红天际。牡丹花似有灵性,随风盈盈下拜,刘秀感慨万千。于是,封牡丹为花中之王,封颦颦为牡丹仙子。
一时间,祥云飘飘,鸾凤和鸣。颦颦站在最大的一朵牡丹花上,由祥光托着,随着仙乐袅袅,百鸟漫舞,冉冉升在空中,飘然而去。
从此,弥陀寺的牡丹成了神,人们给牡丹仙子修庙塑像,香火不断。最为神奇的是,这株汉代牡丹很有民族气节。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占领柏乡城后,非常垂涎汉牡丹的花容和灵性,就把汉牡丹连根挖走,种在自己的炮楼里。可是,牡丹却枯死了,任凭鬼子浇多少水,也没有复活。可是,在鬼子投降那年,弥陀寺的牡丹却又发芽了,茁壮生长,枝繁叶茂,并且开出满枝的红花来。
牡丹仙子
③ 中国古代有哪些出名的铜镜,现在价值较高的又有哪些。
战国的铜镜有:
春秋四乳光芒镜、战国龙纹镜、战国蛟龙纹镜、战国蛟龙纹镜、战国四山纹镜、战国五山纹镜、战国折叠式菱纹镜、战国变形三龙纹镜
汉代的铜镜有:西汉星云纹镜、西汉清白连弧镜、西汉四乳羽人骑龙镜、西汉铜华连弧纹镜、西汉见日之光草叶纹镜、西汉日有憙草叶纹镜、西汉投博至明草叶纹镜、西汉见日之光草叶纹镜、西汉日有意草叶纹镜、西汉单圈铭文镜、西汉家常贵富铭文镜、西汉四乳神兽镜、西汉内而光四神博局镜、东汉禽兽搏局镜、新莽王氏四灵博局镜、新莽魏氏博局纹镜、东汉十二字博局纹镜、东汉长宜子孙连弧纹镜、东汉人物车马雕像镜、东汉神人车马纹雕像镜、东汉青盖龙虎铭文镜、东汉建安十年神人神兽雕像镜、东汉半圆方枚神兽镜
东汉重列式神兽镜、东汉吾作神人神兽镜、东汉尚方博局纹镜、东汉神人神兽镜、东汉龙虎镜
隋唐、唐朝的铜镜有:
隋唐十二生肖镜
隋唐练形神冶仙禽瑞兽镜
隋唐灵山团纹镜
隋唐灵山六兽铭文镜
隋唐昭仁晒德四神镜
唐代瑞兽菱花镜
唐代双兽双鸾菱花镜
唐代禽兽菱花镜
唐代山岳花鸟菱花镜
唐代孔雀牡丹纹葵花镜
唐代八卦方镜
唐代凤纹葵花镜
唐代双鸾衔绶镜
唐代双鸾衔绶葵花镜
唐代蟠龙纹葵花镜
唐代宝相花葵花镜
唐代真子飞霜镜
唐代真子飞霜葵花镜
庸代菱形方格镜
唐代孔雀瑞兽葡萄镜
唐代六瑞兽葡萄镜
唐代五瑞兽葡萄镜
唐代六瑞兽葡萄镜
唐代四神十二生肖镜
唐代蟠龙纹镜
唐代四兽纽阴鉴镜
唐代十二生肖八卦镜
唐代花鸟带柄镜
宋、辽、金、元的铜镜有:
北宋银背龙风舞蹈镜
宋代盾形铭文镜
宋代四雁折角方镜
宋代天师降龙葵花镜
宋代鼎炉形双龙镜
宋代长命贵富铭文镜
金代吴牛喘月故事镜
金代吴牛喘月故事镜
金代许由巢父故事镜
金代双鲤纹镜
金代柳毅传书镜
金代人物故事镜
元代牡丹凤凰纹镜
元代双龙纹菱花镜
元代梵文镜
元代汉梵两体咒文佛字镜
明、清的铜镜有:
明代五行大布铭文镜
明代刷银吉祥文字镜
明代云龙纹镜
明代准提咒文佛像镜
清代富贵双全铭文镜
清代五子登科带柄镜
清代双喜五蝠纹镜
现在的价格比较高的是:
1495万成交的海兽葡萄古铜镜,908.5万成交的四乳神兽古铜镜,897万成交的“明逾满月”跑兽古铜镜,605万成交的战国的喜鹊猴子古铜镜
古铜镜的价格首先取决于其制作的年代,战国时期和唐代的铜镜价格最高,其次是汉代铜镜,宋、元时代的铜镜价格相对较低,明、清时代的铜镜价格更低。目前市面上的汉唐铜镜仿品很多,这类铜镜从宋代就开始有仿造的了,现在新仿品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其实真品汉镜花纹精美清晰,黑漆或水银沁入器体,不易拭去,而宋代后仿制和当今新仿的汉镜,采用真品翻模铸造而成,花纹不甚清晰,显得模糊,铜质呈黄红色,黑漆或水银颜色死,本身光洁度差。 藏友可以通过此处来判别真伪。
④ 怎样鉴别铜镜的年代
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四千年前我国出现铜镜以后,各个时期的铜镜反映了它的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等几个阶段。
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商周铜镜:
商代铜镜均为圆形。镜面近平或微凸,镜身较薄,背面中央有一拱起的弓形(或称桥形)钮。西周铜镜也都是圆形的,镜面平直或微凸,镜身较薄,镜钮有弓形、半环形、长方形多种。又可分为素镜、重环镜、鸟兽纹镜三类。
这时以素镜为主,到西周中期出现了有纹饰的铜镜,到晚期镜背的纹饰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动物纹饰,打破了传统的风格。
素镜:指镜的背面没有纹饰。
重环纹镜:镜面微凸,背面有弓形钮,饰重环纹。
鸟兽纹镜:镜身平直,背面有两个平行弓形钮。在钮的上方用鹿纹,在下方有展开双翅的鸟纹。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中是一个成熟和大发展的时期,是中国古代铜镜由稚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铜镜的铸造中心由北开始向南迁移的重要时期,当时楚国为战国时期最重要的铜镜产地。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在三代(夏、商、周)的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全面发展。无论是铜镜的铸造工艺,还是铸造的数量,都大大超过了以前。
齐家文化和商周时期,铜镜以光素无纹饰者居多,有纹饰者也以几何纹为主。到了春秋战国,纹饰已达15个大类,并且出现了各种特殊工艺装饰艺术,如涂朱绘彩图案、金银错图案、透空雕图案等。初起时期简陋、粗糙的铜镜,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创造和修饰已臻美轮美奂的境地。
春秋铜镜的风格,既继承了西周铜镜的传统,如仍以素镜为主,钮制没有定型,还是多元化的形式。而同时,春秋铜镜又有了许多重要的发展。
它打破了铜镜仅有圆形的格式,出现了方形镜;并一改早期铜镜纹饰仅用阳线勾勒,构图简朴的手法,铸出了透雕繁缛的图纹;从纹饰的表现形式上看,春秋铜镜已赶上了青铜器的发展步伐,纹饰内容更具时代特色。这给战国铜镜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这一时期出现和流行的镜类有:素镜(全素镜、单圈、双圈凸弦素镜)、纯地纹镜(方形的很少,图案都有地纹,但没有铭文)、花叶镜、四山镜、多钮镜等。镜多数为圆形,同时也出现了方形镜。
一般镜身材料薄,多有边沿。整个造型规矩,给人以轻巧、典雅之感。镜钮主要为弓形钮,但钮顶部多饰有1至3道凸弦纹,所以又称“弦纹钮”。镜背面光素无纹饰者,除早期外已消失。纹饰刻画纤细,并多有地纹。
战国中期,铜镜的种类繁多。铜镜的纹饰也有所变化,如花叶镜中的叶纹镜从简单的三叶、四叶到八叶,还出现了云雷纹地花瓣镜、花叶镜。
四山镜的山字由粗短变得瘦削,在山字间配有花瓣纹、长叶纹、绳纹,相当繁缛。还出现了五山镜、六山镜。这时出现的镜类有菱纹镜、禽兽纹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金银错纹镜、彩绘镜等。
战国晚期至秦未出现了四叶蟠螭镜、蟠螭菱镜,有三层花纹的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
汉代铜镜:
汉代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外,最流行的铜镜 有:蟠螭纹镜、蟠虺纹镜、章草纹镜、星云镜、云雷连弧纹镜、鸟兽纹规矩镜、重列式神兽镜、连弧纹铭文镜、重圈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多乳禽兽纹镜、变形四叶镜、神兽镜、画像镜、龙虎纹镜、日光连弧镜、四乳神镜、七乳四神禽兽纹镜等。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从其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重要的变化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东汉中期。
西汉前期是战国镜与汉镜的交替时期。直到 西汉中期汉武帝前后,一些新的镜类流行起来了。这些新的镜类对后世铜镜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汉代铜镜的特点是圆形、薄体、平边、圆钮,装饰程式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风格,它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指西汉初期至中期、末期。这时期的铜镜用平雕手法,镜面较平,花纹平整,镜边简略,装饰性强。汉初沿袭战国铜镜的装饰作风,多采用底纹与主纹相结合的重叠式手法。
战国盛行的云雷纹地的蟠螭纹镜继续流行,镜背中心作圆形成矩形,有的加铸铭文,通常如 长相思,毋相忘,常富贵,乐未央 等言语。西汉中叶,即武帝前后,铜镜的形制及花纹发生显著变化,地纹逐渐消失,
三弦纹桥形纽经过伏兽纽,蛙纽及连峰状纽后,普遍变成半球状圆纽,花纹严格对称于镜的圆面中心,或匀称分为四区,当时除流行简化蟠螭纹镜外,还流行星云纹镜和草叶镜。星云纹实际上是由蟠螭纹演变而来,因乳丁甚多,星云纹镜又称百乳镜。
草叶镜的纽座为方形,四周饰以对称的草叶,有的像花瓣,有的像叶片,外缘用十六个内向连弧纹作边缘。这类铜镜因流行时间长,在汉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大约从宣帝开始,又出现了有 见日之光,天下大明一圈铭文的日光镜和有 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乎日月 二圈字铭的昭明镜,间以绳纹,连弧纹,作同心的重圈组织,均是以铭文作为主要装饰。
第二时期指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这时期主要流行规矩镜。王莽铸镜为炫耀其政绩,曾制作了一批华美而精巧的作品,汉镜以王莽时期最为精美。
规矩镜:因其铸造雕镂都非常精细规矩,镜纹有规则的TLV形装饰格式而得名,外国学者也称之为TLV镜。其程式相当标准,一般均划分镜背而为若干装饰区,从纽座起,以圆纽为中心作为一个单独装饰单位,纽座的外形有圆形、方形、覆萼形几种。
紧接着纽座的幅面为内区,是主要花纹的部位。花纹中的TL 形,常常是在铜镜内区的四面,对称地排列于主花中,起着穿插作用。再向外为外区,多装饰上由卷草纹或鸟兽纹以及几何纹组成的带状图案。最后的外缘区,有全素的,有作简单联弧纹的,也有加饰绳纹、锯齿纹花边的。
内外区之间多加饰上铭文带。其分成五个区域,布局严谨端正,但机械呆板少变化,给人以千篇一律的感觉。规矩镜在东汉前期还在流行,但发生了一定变化。
这时期的铜镜多在内区主花位置铸造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所谓四神,有的还在纽座边加上十二生肖铭文,或 左龙右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 的字句,所以也称规矩四神镜。
TLV 实系古代六博的棋局,山东费县曾出土石六博盘,长沙马王堆三号墓曾出土全套博具,其棋局上均有TLV纹。规矩镜在汉镜的发展中,是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也是汉镜中最为优秀的一种。
第三时期指东汉中期至末期。这时期镜面微凸,便于照出面形的全形,符合科学原理。镜钮变得更厚大结实。与第一时期相反,连弧形多在内区。
这时期铜镜布局也更为活泼,区域划分简单,通常带有 长宜高官 或 长宜子孙 、 位至三公 等吉祥语作为铭文。这一时期还创造了浮雕式作法,纹饰较高,主要的有双夔纹镜、蝙蝠纹镜、画像镜、方铭镜(神兽镜)等。
双夔纹镜打破了当时流行的以纽座为中心的内向或外向的放射式手法,而运用了对称的格式,取得了别开生面的效果;蝙蝠纹镜实际上是柿蒂纹的变形和扩张,纹样抽象化,形式美观;画像镜是以浅浮雕形式表现人物、鸟兽、花草,和当时画像石、画像砖的作风趋于一致。
此类镜大多出土于浙江绍兴,几乎占90%;方铭镜也称神兽镜,指在铜镜的四周有一圈突起的半圆和方块,多表现神仙禽兽的题材。
方铭镜也称神兽镜,指在铜镜的四周有一圈突起的半圆和方块,多表现神仙禽兽的题材。浙江绍兴是东汉后期最重要的铜镜制造中心,该地铸造的重列神兽镜和画像镜标志着铜镜纹饰的新发展。后者与前者的不同之处除神兽形象外,还有歌舞、车马、历史人物及传说故事等浮雕图象。
汉代后期的神兽镜还出现一种新的图案排列形式,即作一方向的阶梯形排列,类似木雕的散点透视,称为阶段式镜,流行于建安时期(公元196- 220年),又称建安式。
三国两晋南北朝:
根据考古发掘出土铜镜资料来看,这一时期的铜镜的类型有以下几种比较流行:
神兽镜类:重列式神兽镜、环绕式神兽镜、画文带佛兽镜。
变形四叶纹镜类:变形四叶驾凤镜,变形四叶佛像鸟凤镜、变形四叶兽首镜、双菱纹镜、瑞兽镜。
这时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神兽组合成纹饰主题内容。这时的铭文由于文字难以辨认.虽发现一些铭文镜,但能辨认清楚的很少。
吴镜中发现纪年铭文最多,有黄龙亦鸟、建兴、五凤、太平、水安、甘露、凤凰等孙吴年号,三国、两晋、南北朝出现新的镜型不多,主要沿袭汉镜的样式。这时铜镜的种类不多,类型集中,创新极少。这时神兽镜流传最广。
变形四叶纹镜中以变形四叶八凤镜居多。从铜镜的发展历史来看,这个时期处于停滞衰落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
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隋唐铜镜,较前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在铜质的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份,在铜镜的质地上就显得银亮,既美观又适用。
在铜镜的造型上,除了继续沿用前代的圆形、方形之外,又创造了菱花式及较厚的鸟兽葡萄纹镜。并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吉祥、快乐的画面应用到镜上,如月宫、仙人、山水等。并出现了题材新颖,纹饰华美,精工细致的金银平脱镜、螺钿镜。
这是盛唐高度艺术水平的产物,充分显示出唐代铜镜的特点。
隋唐铜镜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隋代和唐初年间,铜镜的主题纹饰以瑞兽为主,瑞兽镜比较盛行、瑞兽镜是隋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类型。它除了继承中国古代铜镜的传统,又有了新的创新。瑞兽葡萄镜是唐镜引人注目的镜类,它揭开了唐代镜主题纹饰的序幕。
唐高宗至唐德宗时期,铜镜装饰上出现的新形式、新题材、新风格,使铜镜进入富丽绚烂的时代。
唐德宗至晚唐、五代时期,主要流行对鸟镜、瑞花镜、盘龙镜。
唐代镜最大特点之一是艺术样式或艺术手法的多样化。铜镜艺术也呈现出浓郁“盛唐气象”。
宋辽金铜镜:
中国铜镜在唐代以前,以圆形为主,极少有方形的。到宋代后除继承过去的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镜以六葵花为最普遍。它们的棱边与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较直,形成六边形镜。此外还有带柄镜、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等多种样式。
并出现了很多花草、鸟兽、山水、小桥、楼台和人物故事装饰题材的铜镜,还有素面镜,窄边小钮无纹饰镜,这些题材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此外,还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镜和八卦镜等。
金代铜镜从近几十年考古发掘出土的金代铜镜来看,其主体、纹饰也是十分丰富的。虽有不少是模仿汉、唐、宋各代的铜镜做工,但也有一些别开生面的图纹。
常见的有双前镜、历史人物故事镜、盘龙镜、瑞兽镜、瑞花镜等。金代铜镜纹饰,一是仿造汉、唐、宋三代铜镜的图案;二是吸收了前者的纹样,又创造出一些新式图样。以双鱼镜、人物故事镜较为多见,特别是双鱼镜、童子攀枝镜最为流行。
元代铜镜:
元代铜镜,多采用六菱花形或六葵花形式,但纹饰已渐粗略简陋。这时铜镜有缠枝牡丹纹镜、神仙镜、人物故事镜、双龙镜、“寿山福海”铭文镜,素镜、至元四年龙纹镜。
明代有洪武年款的龙纹镜及大明宣德年制铭文镜(铭文在钮上),还有明末起义首领李自成时创制的大顺三年镜(铭文在钮上)。到明代以后,铜镜就逐渐被玻璃镜取而代之了。
元明之后铜镜:
元明以后,铜镜制作更见衰势,除传统式样外,双鱼纹、双龙纹、人物故事如柳毅传书等是较新颖的式样。但这时的铜镜制作粗糙,较多的只有纪年铭文而无纹饰。
在这一时期,特别是明代,仿造汉镜和唐镜的风气很盛,所仿铜镜多数是汉代的六博纹镜和唐代的瑞兽葡萄镜,仿制铜镜一般形体较小,纹饰模糊不清,已无汉、唐铜镜的昔日风采。
(4)牡丹花铜镜扩展阅读:
仿制的手法:
仿镜一般有三种方法,即用早期镜直接翻模、用摹本仿照制模和碎镜拼接法。
第一种方法简单,制作较为容易。原镜花纹、铭文清晰、线条流畅,而直接翻模镜,虽然镜型相同,但往往纹饰、铭文模糊,线条不流畅,显得板滞。但是有些真镜,由于年代久远,制作不精,铭文、纹饰也较模糊。在镜型、纹饰、铭文相同的情况下,还需注意铜镜的铜质、镜体厚重。
用原镜作摹本仿照制模的,至少有两种情况,一是完全按照原镜纹饰图案、铭文仿刻于模范上,铸成的铜镜虽然型有异,但铭文、纹饰大同小异。
二是虽然以原镜为摹本但铸镜匠师又加刻纹饰和铭辞,铸出来的镜子有的纹饰与铭辞时代不合,如明明是汉镜却加上明代镜中常见的铭辞;有的形制与纹饰不等。
还有一种既碎镜拼接法:即粘补铜镜,铜镜出土时完整的很少,多数都是破碎或缺损的,作伪者将破碎零片焊粘成一个整体,其缺损之处,则另用铜锈补上,凡其镜面不光滑而有绿锈的地方,都是添补之处。
⑤ 唐朝女子梳妆用的铜镜,能照清楚人吗
可以。
在唐代的时候,铜镜的制造业已经非常完善了。镜子一面打磨光亮,用来照,另一面装饰各种复杂的纹理图案,中间有些还配有圆孔,用来搭在专门放镜子的台柱上。
我们现在看到的以前的镜子都是埋在了地底下不知道多少年,肯定会磨损严重,所以给我们一种看不清楚的错觉。以为以前的铜镜看人都是模模糊糊的,这其实是一种错觉。
隋唐时期铜镜的特点
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隋唐铜镜,较前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在铜质的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份,在铜镜的质地上就显得银亮,既美观又适用。在铜镜的造型上,除了继续沿用前代的圆形、方形之外,又创造了菱花式及较厚的鸟兽葡萄纹镜。
并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吉祥、快乐的画面应用到镜上,如月宫、仙人、山水等。并出现了题材新颖,纹饰华美,精工细致的金银平脱镜、螺钿镜。这是盛唐高度艺术水平的产物,充分显示出唐代铜镜的特点。
⑥ 古代铜镜的纹样有哪些种类
朝代不同,流行的纹样也有不同,下面就是各时期的铜镜介绍,对纹样都有叙述,就麻烦楼主看下吧,哈哈!!
商周铜镜
商代铜镜均为圆形。镜面近平或微凸,镜身较薄,背面中央有一拱起的弓形(或称桥形)钮。西周铜镜也都是圆形的,镜面平直或微凸,镜身较薄,镜钮有弓形、半环形、长方形多种。又可分为素镜、重环镜、鸟兽纹镜三类。 这时以素镜为主,到西周中期出现了有纹饰的铜镜,到晚期镜背的纹饰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动物纹饰,打破了传统的风格。 素镜:指镜的背面没有纹饰。 重环纹镜:镜面微凸,背面有弓形钮,饰重环纹。 鸟兽纹镜:镜身平直,背面有两个平行弓形钮。在钮的上方用鹿纹,在下方有展开双翅的鸟纹。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中是一个成熟和大发展的时期,是中国古代铜镜由稚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铜镜的铸造中心由北开始向南迁移的重要时期。 汉代铜镜
[2]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在三代(夏、商、周)的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全面发展。无论是铜镜的铸造工艺,还是铸造的数量,都大大超过了以前。 齐家文化和商周时期,铜镜以光素无纹饰者居多,有纹饰者也以几何纹为主。到了春秋战国,纹饰已达15个大类,并且出现了各种特殊工艺装饰艺术,如涂朱绘彩图案、金银错图案、透空雕图案等。初起时期简陋、粗糙的铜镜,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创造和修饰已臻美轮美奂的境地。 春秋铜镜的风格,既继承了西周铜镜的传统,如仍以素镜为主,钮制没有定型,还是多元化的形式。而同时,春秋铜镜又有了许多重要的发展。它打破了铜镜仅有圆形的格式,出现了方形镜;并一改早期铜镜纹饰仅用阳线勾勒,构图简朴的手法,铸出了透雕繁缛的图纹;从纹饰的表现形式上看,春秋铜镜已赶上了青铜器的发展步伐,纹饰内容更具时代特色。这给战国铜镜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这一时期出现和流行的镜类有:素镜(全素镜、单圈、双圈凸弦素镜)、纯地纹镜(方形的很少,图案都有地纹,但没有铭文)、花叶镜、四山镜、多钮镜等。镜多数为圆形,同时也出现了方形镜。一般镜身材料薄,多有边沿。整个造型规矩,给人以轻巧、典雅之感。镜钮主要为弓形钮,但钮顶部多饰有1至3道凸弦纹,所以又称“弦纹钮”。镜背面光素无纹饰者,除早期外已消失。纹饰刻画纤细,并多有地纹。 战国中期,铜镜的种类繁多。铜镜的纹饰也有所变化,如花叶镜中的叶纹镜从简单的三叶、四叶到八叶,还出现了云雷纹地花瓣镜、花叶镜。四山镜的山字由粗短变得瘦削,在山字间配有花瓣纹、长叶纹、绳纹,相当繁缛。还出现了五山镜、六山镜。这时出现的镜类有菱纹镜、禽兽纹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金银错纹镜、彩绘镜等。 战国晚期至秦未出现了四叶蟠螭镜、蟠螭菱镜,有三层花纹的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
汉代铜镜
汉代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外,最流行的铜镜 有:蟠螭纹镜、蟠虺纹镜、章草纹镜、星云镜、云雷连弧纹镜、鸟兽纹规矩镜、重列式神兽镜、连弧纹铭文镜、重圈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多乳禽兽纹镜、变形四叶镜、神兽镜、画像镜、龙虎纹镜、日光连弧镜、四乳神镜、七乳四神禽兽纹镜等。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从其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重要的变化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东汉中期。 西汉前期是战国镜与汉镜的交替时期。直到 西汉中期汉武帝前后,一些新的镜类流行起来了。这些新的镜类对后世铜镜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国两晋南北朝
根据考古发掘出土铜镜资料来看,这一时期的铜镜的类型有以下几种比较流行: 神兽镜类:重列式神兽镜、环绕式神兽镜、画文带佛兽镜。 变形四叶纹镜类:变形四叶驾凤镜,变形四叶佛像鸟凤镜、变形四叶兽首镜、双菱纹镜、瑞兽镜。 这时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神兽组合成纹饰主题内容。这时的铭文由于文字难十辨认.虽发现一些铭文镜,但能辨认清楚的很少。 吴镜中发现纪年铭文最多,有黄龙亦鸟、建兴、五凤、太平、水安、甘露、凤凰等孙吴年号,三国、两晋、南北朝出现新的镜型不多,主要沿袭汉镜的样式。这时铜镜的种类不多,类型集中,创新极少。这时神兽镜流传最广。变形四叶纹镜中以变形四叶八凤镜居多。从铜镜的发展历史来看,这个时期处于停滞衰落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
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隋唐铜镜,较前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在铜质的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份,在铜镜的质地上就显得银亮,既美观又适用。在铜镜的造型上,除了继续沿用前代的圆形、方形之外,又创造了菱花式及较厚的鸟兽葡萄纹镜。并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吉祥、快乐的画面应用到镜上,如月宫、仙人、山水等。并出现了题材新颖,纹饰华美,精工细致的金银平脱镜、螺钿镜。这是盛唐高度艺术水平的产物,充分显示出唐代铜镜的特点。 隋唐铜镜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隋代和唐初年间,铜镜的主题纹饰以瑞兽为主,瑞兽镜比较盛行、瑞兽镜是隋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类型。它除了继承中国古代铜镜的传统,又有了新的创新。瑞兽葡萄镜是唐镜引人注目的镜类,它揭开了唐代镜主题纹饰的序幕。 唐高宗至唐德宗时期,铜镜装饰上出现的新形式、新题材、新风格,使铜镜进入富丽绚烂的时代。 唐德宗至晚唐、五代时期,主要流行对鸟镜、瑞花镜、盘龙镜。 唐代镜最大特点之一是艺术样式或艺术手法的多样化。铜镜艺术也呈现出浓郁“盛唐气象”。
宋辽金铜镜
中国铜镜在唐代以前,以圆形为主,极少有方形的。到宋代后除继承过去的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镜以六葵花为最普遍。它们的棱边与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较直,形成六边形镜。此外还有带柄镜、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等多种样式。并出现了很多花草、 鸟兽、山水、小桥、楼台和人物故事装饰题材的铜镜,还有素面镜,窄边小钮无纹饰镜,这些题材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此外,还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镜和八卦镜等。 金代铜镜从近几十年考古发掘出土的金代铜镜来看,其主体、纹饰也是十分丰富的。虽有不少是模仿汉、唐、宋各代的铜镜做工,但也有一些别开生面的图纹。常见的有双前镜、历史人物故事镜、盘龙 镜、瑞兽镜、瑞花镜等。金代铜镜纹饰,一是仿造汉、唐、宋三代铜镜的图案;二是吸收了前者的纹样,又创造出一些新式图样。以双鱼镜、人物故事镜较为多见,特别是双鱼镜、童子攀枝镜最为流行。
元代铜镜
元代铜镜,多采用六菱花形或六葵花形式,但纹饰已渐粗略简陋。这时铜镜有缠枝牡丹纹镜、神仙镜、人物故事镜、双龙镜、“寿山福海”铭文镜,素镜、至元四年龙纹镜。明代有洪武年款的龙纹镜及大明宣德年制铭文镜(铭文在钮上),还有明末起义首领李自成时创制的大顺三年镜(铭文在钮上)。到明代以后,铜镜就逐渐被玻璃镜取而代之了。
元明之后铜镜
元明以后,铜镜制作更见衰势,除传统式样外,双鱼纹、双龙纹、人物故事如柳毅传书等是较新颖的式样。但这时的铜镜制作粗糙,较多的只有纪年铭文而无纹饰。在这一时期,特别是明代,仿造汉镜和唐镜的风气很盛,所仿铜镜多数是汉代的六博纹镜和唐代的瑞兽葡萄镜,仿制铜镜一般形体较小,纹饰模糊不清,已无汉、唐铜镜的昔日风采。
⑦ 宋代有哪些铜镜
一、宋镜类型 根据已经发表的资料,可以分为花卉镜、龙纹镜、禽鸟纹镜、神仙人物故事镜、八卦镜、商标铭文镜、吉祥铭文镜、素镜等类型。每类中又有不同的形制和内容。 花卉镜类:花卉镜是宋代铜镜中最为突出的镜类之一。常见的有亚字形、菱花形、葵花形、圆形等。主题纹饰多缠枝花的表现手法。有的以钮为中心,由一根枝蔓放射出四朵盛开的牡丹花,对称排列于四方,构图简洁,写实性强。有的时隐时现的菱枝中露出宽大的花叶和花朵。菱枝纤细秀丽,茎叶穿插交叠,花卉葩萼飘逸。不少有纪年的宋墓,在随葬中出土了各种花卉镜,如湖北麻城北宋徽宗政和三年墓、陕西丹凤县徽宗宣和元年墓、江苏南宋高宗绍兴元年墓都有出土。从出土地区看,南北各地都有出土。 龙纹镜类:可分双龙镜和单龙镜。从目前所见资料单龙镜极少。双龙镜,有八菱形、六菱形、葵花形、炉形、带柄菱花形等形式。双龙分别在钮两侧,身躯盘曲于头的上方,一后肢于尾交缠,形成一环形。二龙对看圆钮,以钮为宝珠,作戏珠状。一龙张嘴一龙闭嘴,钮下方有一三足香炉置于岸边,岸下海浪翻腾。此型龙纹镜不管镜形如何,但龙的纹饰及布局都基本一样,特征十分明显。江西高安南宋理宗宝祐三年�1255年墓出土一面。另一面铜镜上铸出“嘉熙戊戌吴氏淑静”铭文,“嘉熙戊戌”即南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可知这种镜子流行与南宋较晚的时期。从目前能知道的资料看,此型镜子传世和出土较多,是宋代最为流行的镜类之一。 禽鸟镜类;宋代花鸟镜种类也不少,但以双凤镜最美,也最为流行。双凤镜形制多为圆形,主题纹饰一般为双凤。凤形体大,满铺镜背。不少镜子除双凤外很少点缀其他纹饰。双凤作首尾相接环绕形态,造型似剪纸图案,双翅及尾部都刻画的细致华丽。特别是尾羽用夸张变形手法,有的如同三根长长的细藤曲曲弯弯,有的则似一株卷曲的菱枝花草,有的又作菱形图案方析舒展。可以说双凤纹镜是宋代铜镜纹饰中的佳作。 神仙人物故事镜类:这类题材的铜镜内容丰富,种类众多。属于神仙故事题材的有飞仙镜、仙人降龙镜、二仙渡海镜、罗汉过海镜、嫦娥奔月镜、月宫镜、牛郎织女镜。人物传说故事题材的更为丰富。有:蹴鞠纹镜、梳妆镜、王质观弈镜、宁戚饭牛镜、气功人物镜、龟鹤齐寿人物镜、拜谒人物镜、轩辕镜。其中罗汉纹镜、龟鹤齐寿人物镜、王质观弈镜、宁戚饭牛镜、拜谒人物镜发现较多,此举几例。 拜谒人物镜:画面有楼阁,小桥流水,大树,楼阁前有人物及侍者。桥上一人作拜谒状。目前所知以近10面。其中湖北襄阳北宋徽宗崇宁三年墓出土一面,对于确定其时代尤为重要。 宁戚饭牛镜:画面分水陆两部分。地上有一大树及二人。一人牵牛,水中波浪纹。目前已知也有七八面之多。 王质观弈镜:画面亦有水陆两部分。地上有一大树,树下两变化弈棋,一人观弈,岸边有人行走。�图五 八卦镜类:宋代八卦镜形式最为多样,从八卦与其他图纹结合情况看,有匹神八卦镜,即八卦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组织在一起。十二地支八卦镜(图六)
,天象八卦镜,龙虎八卦镜,十二生肖八卦镜,八卦铭文镜,八卦镜,无论图纹复杂还是简单,但八卦象都十分突出。 宋八卦镜的排列仍然是按照《易·论卦》的方位排列的。既乾卦在西北,坤卦在西南……与宋代学者邵雍主张的乾卦在南,坤卦在北的方位不同,与八卦方位相适应,其他图纹也按严格的方位序列排列。如四神按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十二生肖按子�鼠北,午�马南方位排列。 宋八卦镜有出自北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墓,徽宗政和三年1113墓,高宗绍兴九年1139墓的。可知它们在北宋晚期与南宋初年特别流行。 商标镜文镜类:所谓商标铭文,是在镜钮的一侧或两侧的长条格中铸出铭文,其内容多为铸镜的地区、店铺、字号和工匠姓氏等。人们以铸镜地区的不同分为:湖州镜、建康镜、成都镜、杭州镜、饶州镜…… 湖州镜:常见的形式有菱花形、葵花形、方形、长条形、有柄形等。铭文种类众多,其中以石家铭最多,如:“湖州仪凤桥南酒楼相对石家真青铜照子记”,“湖州真石八叔炼铜照子,每两一百文”。从考古材料证明,湖州镜北宋晚期开始流行,南宋时期最为盛行。
杭州镜:铭文如“杭州锤家青铜照子,在越州清道桥下岸向西开张”,“杭州真正高家青铜照子”。 成都镜:铭文有“成都龚家青铜照子”。 建康镜:铭文有“建康府家炼铜照子记”。 饶州镜:铭文如“饶州新桥许家青铜照子”。�
此外还有吉州、苏州、明州、常州、秀州等,本文不在一一列举。 吉祥铭文镜类;铜镜中以吉祥铭文为主要内容,许多铜镜中不再有其他纹饰。如福寿铭文镜,铭文分为两圈,内圈铭文为福寿家安,每字间隔一喜字图案。外圈铭文是清素传家,永用宝鉴。河南逐平,山东聊城都有出土。 忠孝铭文镜:铭文分为两圈,内圈铭文忠孝之家,外圈铭文为长命富贵,家和永昌。 玲珑铭文镜:圆形有把,同背上两排铭文为“八面玲珑”和“口坐不受”。湖北武昌南宋墓出土。从出土墓葬资料看,这类吉祥铭文镜主要流行于南宋时期。 这些铭文镜特点突出,字体为篆体,字数多为八个�亦有内区四个,外区八个字的,排列方式有圆圈旋绕和竖排,后者多为两排,一排四字,字体都比较大,笔画清晰,内容通俗,不堆砌华丽辞藻。 素镜类:宋代墓出土素镜较多,绝大多数镜背无任何纹饰及铭文,少数镜子有几圈弦纹,形制有圆形、方形、四方委角形,有柄形及葵花形,多为小钮。 出土素镜的墓葬不少有墓志,有北宋元祐元符、南宋乾道、淳熙、庆元、嘉定、宝庆等。从这些墓葬出土镜的形式看,南宋墓出土的均为葵花形和菱花形索镜。 二、宋代铜镜的一些重要特点 在中国各个时代的铜镜中,宋镜的外形最为丰富,有圆形、方形、长方形、菱花形、钟形、盾形,鼎炉形、鸡心形等。单从镜形看。可谓空前绝后。 在中国铜镜的合金成分方面,宋镜也是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宋镜与汉唐镜不同,含锡量减少,含铅量增多,于是一反汉唐镜铜质银白色泽,而为黄铜色泽,质地也不如汉唐镜坚硬,变得粗软。 重实用不重纹饰是南宋镜的最大特点,宋代除了名号,没有任何纹饰的镜商标铭文镜极为流行。这种情况在唐代镜子中几乎没有见到。 三、宋镜与其他时代一些镜子的比较 双鱼镜;过去著录中所说唐宋元双鱼镜,绝大多数是金镜,目前还没有发现一面可定于唐代的双鱼镜,宋代双鱼镜极少。 龙纹镜:唐代最流行的龙纹镜是一条盘龙,双龙镜极少,末代恰好相反,单龙纹极少,双龙纹却最流行,而且特点突出。金代单龙、双龙镜都有。双龙有首尾相接环绕的,有对称的,但不像宋镜那样头在下尾在上。 八卦镜:搪代中晚期开始流行,宋代最流行。种类丰富,金代极少。 神仙人物故事镜:宋与唐差别比较明显,但宋元金镜不太清楚。从目前材料看,宋镜多爱用王质观弈,宁戚饭牛,仙人渡海,拜人物等题材。而金镜则爱用许由巢父、柳毅传书、吴牛喘月、海舶、童子攀花枝镜等。过去由于一些宋金镜分不清楚,同样一种镜子边缘刻有检验文字的认为是金镜,没有的被认为是来镜,例如海舶镜。现在出土资料证明这类镜子是金代流行的镜子。 明代一些镜子,特别是商标铭文镜,过去往往被认为是宋镜,随着资料的增多,两者的特点被逐渐总结出来。如:记商标名号镜,宋镜条形长方框在钮的一侧或两侧明镜多为小圆形,小方形且多在镜钮上。铭文内容明镜绝大多数用某某造,宋镜几乎没有。宋代湖州镜以石家最为著名,明代以薛家最为著名,而且名字多为象征性的,取名于峰、河、泉、溪等。看来这类姓氏实际上是商标。 吉祥铭文镜:宋镜铭文多为二句八字,分为内外区,或在钮两侧竖行排列。明代多为四字,在钮的上下左右排列,其内容是中国人中最为流行的吉祥语。如龙凤呈祥、五子登科、状元及第、长命富贵、为善最乐等。
⑧ 元代的铜镜是什么样的
元代的铜镜,在制作工艺上已不如以前讲究,铸造都较粗糙,花纹有简略的缠枝牡丹纹、云鹤纹、双龙纹及双角纹等,有的只铸出“福山寿海”等文字,多数则为素面。1972年在北京西绦胡同元代遗址中出土一件洛神纹镜,形制为菱花形,有柄。镜背中心刻铸洛神飘游于洛水之上,上有红日高照,彩云满天,下有洛水涛涛,镜缘以凸棱作边饰,此镜较为少见。
明代的铜镜,仿制古镜的风气很盛,主要仿制多种汉式镜或唐式镜。清代以后,铜镜逐渐被玻璃镜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