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图画
『壹』 说屏原文!!!!!!!!!急!!!!!!
说“屏”
陈从周
“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②”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①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②“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①,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②才是。
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这篇文章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作者的着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
第1段是引子,既表现了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又点出屏风的特点:“似隔非隔、在空间上起着神秘作用”“功能与美感相结合”。文章开头说“‘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诗意”一词,是作者对屏风的美好感觉与印象。这种感觉与印象,起初来源于古诗画,偏于感性;继之则产生于对屏风所作的研究工作中,添入了理性成分。
第2~3段介绍在室内、室外安置屏风的作用。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的种种好处:①避免从门外直接望到厅室;②屏风上面有书有画,是一种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④空间仍然是流动的。对于室内安置屏风,文中只说“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下文又说从前女子的房中,有了屏风,“可以缓冲一下视线”,其实我们不难体会到,放在室内和室外的屏风在材料和样式上会有所不同,但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大同小异的。随后,文章由女子室内置屏,引出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将屏风分出不同类别。
第4段讲要发挥屏风在建筑美上应起的作用,需要注意很多方面:屏风的大小要因地制宜,它的造型、色彩及上面的绘画都不能马虎,它的设置要与整体相称,它的安放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等各方面都要做到得体,等等。
最后一段再次强调屏风是很吸引人的,并热切希望建筑师和家具师们能在屏风的使用上推陈出新。
练习说明
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熟悉课文,获得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受到感情上的熏染。
1.作者介绍了屏风的这些知识:在室外和室内安置屏风的作用,其中有实用性的,也有艺术性的;从建筑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程度角度划分出的屏风种类;屏风在设置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2.由于古诗词及古画的感染和影响,作者从小时候起就对屏风产生了喜爱和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认识更深,也就“更觉得它实在微妙”,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加深了。全文不少地方都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二、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你觉得这样有什么好处?查找资料,大致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注意本文在行文上的特点,并唤起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而这和本文的介绍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教学建议
本文是一篇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对于屏风,作者不是从专业工作者的角度,用一些专业术语详细介绍屏风,使读者获得比较全面的关于屏风的知识,而主要是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有关屏风的功用及如何使用屏风,教学时不要以传授关于屏风的知识为目的。可辅以图片,使学生建立对屏风的直观印象。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简历:
1918年11月27日 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1938—1942年 就读于之江大学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1942—1949年 任杭州、上海等处高级中学、师范学校国文、历史、教育史、生物学教员。
1950年 任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副教授,并执教于圣约翰大学。
1951年 任教于之江大学建筑系,兼任苏南工业专门学校副教授。
1952年 于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筹划组建建筑历史教研室。
1955年 任同济大学建筑历史教研组组长、副教授。
1978年 任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
1985年 受聘为美国贝聿铭建筑设计事务所顾问。
1989年 应聘为台湾《造园》季刊顾问,并获日本园林学会海外名誉会员称号。
主要论著:
1.《徐志摩年谱》(1949年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1989.
2.《中国建筑史图集》,同济大学教材科出版,1953.
3.《漏窗》,同济大学教材科出版,1953.
4.《窗修集录》,同济大学教材科出版,1954.
5.《江浙砖刻选集》,北京朝华出版社,1956.
6.《苏州园林》,同济大学教材科出版,1956.
7.《园林谈丛》,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
8.《书带集》,花城出版社,1982.
9.《扬州园林》,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
10.《说园》,同济大学教材科出版,1985.
11.《绍兴石桥》,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
12.《中国名园》,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0.
13.《书边人语》,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1.
二、古代的屏风(汪莱茵)
屏风历来是我国室内的主要器具之一。古代称之为“(yǐ)”,亦写作“依”,即设在户牖之间的屏风。《辞海》上载有“黼(fǔ)”“斧”“斧依”,都是一个意思,指的是古代帝王使用的屏风,因上有斧形花纹,故名。
我国古代建筑大都是土木结构的院落形式,不如今世钢筋水泥房屋那么严紧。为了挡风,古人开始制造屏风这种家具。除了挡风之外,屏风还是建筑物中可以移动的精巧断隔,有的在床后安置屏风,亦作倚靠或挂置什物之用。后汉李尤的《屏风铭》有这样一段:“舍则潜避,用则设张。立必端直,处必廉方。雍阏风邪,雾露是抗。奉上蔽下,不失其常。”它正确地道出了屏风的特征和功用。紫禁城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正中的宝座上,设有雕龙髹金大椅,椅后摆着雕龙髹金屏风。这样陈设,不仅可以御风,又能增加御座的庄重肃穆气氛。由于屏风常摆设在室内明显的位置上,人们在屏风本身的美化和装饰上下过许多功夫,因此它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传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著名手工艺品之一。
屏风有插屏和围屏之分。插屏多是单扇的,围屏则由多扇组成,少则二扇,多则十二扇,能随意折叠,可宽可窄,使用方便。制作屏风,一般采用木板,或以木料为骨,蒙上丝织品作为屏面,用石、陶或金属等其他材料做柱基。屏面饰以各种彩绘,或镶嵌不同题材的图画,也有全素的屏风。帝王贵族们使用的屏风,用材尤其珍贵,做工精细,画面丰富多彩,瑰丽夺目。据史书记载,在西汉皇室的宫廷里,曾使用过璀璨斑斓的云母屏风、琉璃屏风和杂玉龟甲屏风等。《太平广记·奢侈·赵飞燕》称,西汉成帝时,皇后赵飞燕,向以挥霍无度闻名于世,有一次臣下向她进献三十五种贡品,其中就包括云母屏风和琉璃屏风。后世还出现有珐琅屏风、象牙屏风等等。这些屏风价值连城,多为统治阶级专用的奢侈品。所以《盐铁论·散不足》说,“一杯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
在我国,屏风的使用虽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留存的实物甚少。1972年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屏风,可说是现在见到的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屏风实物。这是一具彩绘漆插屏,木胎,长方形,通高62厘米。屏板长72厘米,宽58厘米,厚2.5厘米。屏板下安有两个承托的足座。屏面髹漆,一面红漆地上满绘浅绿色油彩,中心绘一谷纹圆璧,周围绘几何形方连纹,边缘髹黑漆地,朱绘菱形图案。另一面髹黑漆地,以红、绿、灰三色油彩绘云纹和龙纹。但见一条游龙飞舞于长空之中,昂首张口,腾云遣雾,体态轻盈矫健,形象神奇生动,富有想像力和艺术魅力。绿色龙身,丹赤鳞和爪,边缘菱形图案呈朱红色,色调醒目鲜艳,画工技巧高超,落笔潇洒利落,刚柔结合,奔放有力。
马王堆一号汉墓还出土了许多简册,其中第217简记载:“木五菜(彩)画并(屏)风一,长五尺,高三尺。”简文所记的尺寸,可能是当时一般实用屏风的尺寸。汉代5尺约合现在公制1.2米左右。但出土的这架彩画漆屏风与该简文所述的尺寸不符,面积要小一些。
马王堆一号汉墓共出土了184件绚丽缤纷的漆器。就其胎骨质地来说,不外木、竹胎和夹胎两类。这具屏风的胎骨经鉴定为斫木,制作比较粗糙,可能是一件模拟死者生前使用过的实物的明器,专为陪葬而准备的。
经专家鉴定,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年代,在汉文帝前元五年(前175)之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之前。死者可能是第二、三代(dài)侯的妻子,也可能是第一代侯的妻子。因此这架彩绘漆屏风,距今已有二千一百余年的历史了。它的首次完整出土,为我国研究屏风史提供了稀有的实物资料。
是否有比西汉更早的屏风实物出土呢?现在有的学者认为近年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错金银虎噬鹿铜器座、错金银犀牛铜器座及错金银水牛铜器座,可能就是一架屏风的柱础。器座上都有銎,虎噬鹿器座为双銎,犀牛和水牛器座各为一銎。三个器座共有四个銎,銎上还残留有木榫,可惜出土时已看不到屏面的形状及其大小了,它可能就是一件围屏的柱础。当然,这一点尚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比起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漆屏风迟得多的模拟明器,则有甘肃武威旱滩坡东汉墓出土的一件彩绘木屏风架,以及河南洛阳涧西七里河东汉墓出土的一件小型陶质屏风。
说起古代实用屏风,则要推1966年出土的山西大同石家寨司马金龙墓的一架漆画屏风。这是南北朝后魏太和八年(484)以前的作品,大部分已经朽毁了,所余五块屏板还比较完整。板高约八十厘米,还有四件浅灰色细砂石精雕的小柱础,每个高十六点五厘米。如果复原起来,可能是一具四尺屏风,其形状不同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插屏,而是可供一人使用的设置在床头的围屏。
紫禁城宫殿里每个殿堂上的宝座后面,几乎都设有屏风,如“紫檀嵌黄杨木雕云龙屏风”“乾隆牙雕山水人物染色围屏”“雕龙髹金屏风”等都是清代极为珍贵的工艺品。屏面上的纹饰更是巧夺天工,美不胜收,有浮雕的云龙纹,有镶嵌和刺绣的花鸟、山水、人物等各种图案。它们是我国古代屏风的精品,集中反映了我国手工艺的高度水平。
(选自《文史知识》1983年第6期)
『贰』 试比较《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在爱情描写上的异同 、
现实的爱情追求
《西厢记》是一部现实主义剧作,在塑造女主人公崔莺莺时,作者王实甫用写实主义的笔法,加以艺术的创造,给大家展现在舞台上的是一个活脱脱的青年女子形象。她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喜有忧有个性。她情窦初开,渴望爱情,但又不肯轻易流露真情,不乏少女特有的羞涩;她不满包办婚姻,想追求自由幸福,但又瞻前顾后,顾虑重重,不敢彻底背叛封建礼法……作者从人物爱情追求的真实感上下功夫,从热烈的爱情,犹豫的心理,勇敢的反抗等方面体现其现实性。而《牡丹亭》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剧作,所描写的爱情,有着和其它爱情剧不同的特色。作者汤显祖把故事放在虚构的梦境中发展,以人鬼幻化的浪漫过程,表现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追求。让一对陌生的青年男女在梦中相会,在梦中相合,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爱情理想。而女主人公杜丽娘由梦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这种异乎寻常、出死入生的爱情,使全剧从主题情节到人物塑造都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在爱情剧方面形成了新的独特的风格,是千万人爱情理想的展现。
理想的爱情追求
《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是一个晶莹通透的纯真少女,她爱自然、爱生命、爱自由,却被森严的礼教限制在深闺绣阁之中。她在官衙里住了三年,居然连自家的后花园都没有去过;白天睡个午觉也让母亲责备不合礼教;在裙子上绣一对鸳鸯鸟,母亲也生怕引动女儿的情思。在这样一个灭绝情欲的世界里,正常的情欲得不到对象化,封建礼教的魔影吞噬了正常的感情。然而,生命意识是顽强的,不可战胜的,汤显祖用如椽神笔生动展示了杜丽娘对真挚爱情生死不渝的追求。在《牡丹亭》中,男女爱情,被写的缠绵悱恻,超凡入幻。“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至乎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这是何等奇幻的爱的历程。
古典名剧《桃花扇》
感伤历史的兴废更替是中国文学的一大主题,“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等等,许多诗词都表达了一种虚无感。而《桃花扇》堪称把这一主题抒发得最为痛切,它是把爱情主题镶嵌在历史背景中凸现出来的。
人们谈到明清传奇,便说是“十部传奇九相思”。无可否认,在明清传奇作品中,爱情戏占了极大的比重,但是其中有相当的平庸之作,如《西湖记》、《怜香伴》等。这些爱情戏“无境不袭,无语不因”,千篇一律,“传奇不奇”。所以,名为新剧,实则是“老僧碎补之衲衣,医士合成之汤药”。因为它们的作者大多见闻不广,生活面狭窄,识见不高,艺术不精,写来写去,跳不出爱情戏的圈子。当然,明清传奇中的爱情戏,也有优秀之作,如《牡丹亭》、《玉簪记》等,不可一概而论。《桃花扇》中写到妓女,原本不足为奇,因为明清传奇中写妓女的戏实在太多。据孔尚任《桃花扇本末》记载,《桃花扇》乃是他有感于李香君面血溅扇故事而做。把妓女李香君忠实于爱情而不肯辱于权奸的故事,与南明弘光王朝的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使爱情直接和政治斗争相连,所谓“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一幅幅现实主义的图画,概括地展现了弘光王朝兴亡的过程,揭示了这个腐败的小王朝必然灭亡的命运。由此可见,孔尚任写《桃花扇》,对一个不奇的妓女爱情故事,用精湛的艺术手段,注入了崭新的生活内容,使它富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从而“新奇可传”。沈默《桃花扇跋语》说道:“《桃花扇》一书,全由国家兴亡处感慨结想而成,非止为儿女细事做也。大凡传奇皆注意于风月,而起波折于军兵乱离。惟《桃花扇》乃先痛恨于山河迁变,而借波折于侯、李。”《桃花扇》不仅跳出了平庸的才子佳人戏俗套,也不是一般描写以社会动乱为背景的爱情戏所能相提并论的。《桃花扇》的戏剧结构最为让人称道。从赠扇定情开始,侯李二人的爱情就被置于激烈的斗争漩涡中。后来两人被迫分离,自然扩展为两条情节线:由侯方域四处奔波这条线,写出了南明草创及四镇内讧等重大事件和矛盾;由李香君备受欺凌这条线,写出了弘光皇帝和马、阮之流的倒行逆施、宴游偷安的腐败情形。这两条线索,一生一旦,反映了南明朝野内外的广阔历史画面。作者成功地把爱情描写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以既精巧又宏伟的戏剧结构,最大限度地反映了历史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这是孔尚任的匠心独创,也是《桃花扇》高出一般才子佳人戏的关键所在。而借波折于侯、李。”《桃花扇》不仅跳出了平庸的才子佳人戏俗套,也不是一般描写以社会动乱为背景的爱情戏所能相提并论
所谓传奇,顾名思义,就是强调一个“奇”字,要求情节和人物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曲折多变地展现生活面貌,令人惊奇,引人入胜,即俗话所说“无奇不成戏,无巧不成书”。要达到这个要求,传奇作家就必须面向生活,自出机杼,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对情节和人物做巧妙处理,传奇而不失其真。
『叁』 文山岁粤剧牡丹亭歌词
好辛苦找到的,老板请采纳一下!!
[粤曲] 牡丹亭惊梦之幽婧
柳:真似月里仙降云霞 娇俏弄带低头
妙如雾里花 这般美容华 似非半夜迷途
糊涂错入小生家
杜:早经有梦 畅聚牡丹下 倾心共话
柳:不知共话 是说家乡双麻 令我一思再查
未有花底种情芽 愿借风灯送你回去吧
杜:可敬君为绝嫌避李瓜 杜丽娘未有可归之家
柳:深闺女子 竟会没有家 实难便信她
果真天仙风驾 今宵竟有幸 落在我家
可惜两家只身女和男 最惊会被邻人
怀疑说越礼话
杜:既是美梦铸佳话 思君夜夜
望断望断天边烟霞
慕君美年华 慕君美才华
泪飘飘洒月下 一枝已萎情花
盼银瓶露雨解救他
柳:方喜悄声 似弄琵琶
为何泪溅如麻 悲新寡 掉韶华
欲效文君再育情芽
杜:君子误也 此身未嫁
柳:小姐未嫁 是我缘分也 福分也
心中惊诧 今宵仙驾 怎会想见花下
杜:君休惊诧 请看壁间挂 此身乃画里飞下
请君再看 我身与图画 便能认知真与假
真与假
柳:未有差
杜:君爱她
柳:实爱她天天拈香拜仙画
杜:听君吐出肺腑说话 疑团尽化
柳:鸳鸯帐 同梦也
杜:天边有 明月挂
柳:吾怕吾怕
杜:害怕害怕 脸珠泛红霞
柳:不教小姐娇羞 放低帘前绿柳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