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魂记牡丹亭
『壹』 牡丹亭的故事梗概
《牡丹亭》故事梗概:
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岭南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
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情有所钟,终于和画中人的阴灵幽会。柳生情系丽娘,冒死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缔结秦晋之好,同往临安。杜宝升任宰相,拒不承认婚事。最终闹到金銮殿之上才得以解决,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位有情人终成眷属。
『贰』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部怎么样的作品,当时什么情况
说到《牡丹亭》不得不说它的作者,汤显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伟大戏剧家。而作为与莎士比亚同一时代的剧坛伟人——我国明代的戏曲家汤显祖,是与莎士比亚并称为东西方交相辉映的两颗巨星。他的“玉茗堂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千古佳作,享誉海内外,被誉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其中,《牡丹亭》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伟大的戏曲家、文学家。 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牡丹亭》创作于1598年。全名《牡丹亭还魂记》 ,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传
万历二十六年(公元 1598年)《牡丹亭》出版后,很快在坊间和舞台上传播开去,成为非常轰动的畅销书,一时间“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牡丹亭》的问世和轰动都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晚明社会那种特殊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在明代中晚期的思想界,“异端”思想十分活跃,异端“狂士”们要求尊重人的天性,一切顺其自然。他们面向现实,执着地追求人间幸福。他们主张自得自适,按照自己的志趣爱好去生活。他们感到礼法名教、旧传统、假道学是遏制个性发展的巨大障碍,必须破除之。晚明时代这种个性思潮波及思想、文化各个领域,直接推动了晚明文艺领域的“尊情”和“崇俗”的风潮。作为经典作品,《牡丹亭》被改编成多个版本,迄今仍常演不衰。
『叁』 《牡丹亭》讲的是什么故事
故事梗概
南宋时期南安太守杜宝之独女杜丽娘,在听闻家庭教师陈最良的诗经《关关雎鸠》一课之后,居然动了思春之情,于梦中邂逅一书生,醒后因思念梦中情郎,郁郁寡欢而亡。杜宝赴淮阳升任安抚使前,将杜丽娘葬后花园梅树下,并修梅花庵,嘱一道姑守之。
杜丽娘的灵魂来到地府,判官却查出她命不该绝,命定有一段姻缘,便放她回返人间。后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却因故寓于梅花庵,并因此与杜丽娘游魂相遇相知。其后杜丽娘指示柳梦梅掘坟,开其棺木,并利用自己的尸体复活,两人结为夫妻。随后柳梦梅赶考并高中状元。
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往淮阳见杜宝时,杜宝不相信杜丽娘复活,欲将柳梦梅除之而后快,判处就地正法。在紧急关头,知情者急告杜宝以实情,并指出柳梦梅乃新科状元,不宜杀之。杜宝却怀疑柳梦梅是妖怪,上奏皇帝。
此后全案归朝廷处理,皇帝查明真相,柳梦梅终于与杜丽娘相聚,杜宝也与女婿尽释前嫌,全剧欢喜而终。
(3)还魂记牡丹亭扩展阅读:
简介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 《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文学地位
《牡丹亭》与《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剧本推出之时,便一举超过了另一部古代爱情故事《西厢记》。据记载“《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此剧在明末一经上演,就受到民众的欢迎,特别是感情受压抑妇女。有记载当时有少女读其剧作后深为感动,以至于“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寻梦”一出戏时感情激动,卒于台上。
相关景点
牡丹亭的故事背景在江西南安府(今江西大余县),汤显祖停留该地时取得故事灵感,牡丹亭亦为当地真实景点,毁坏后又重建,现在根据牡丹亭故事内容扩建成牡丹亭公园。
『肆』 牡丹亭公园的还魂记故事
《还魂记》故事的源渊于牡丹亭公园(南安府后花园)。它主要描写两位主人公的一段生死离合的忠贞爱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的斗争精神,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冷酷与虚伪,在当时社会现实来说,这样的戏剧故事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戏剧中的两位主人公,一位是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一位是柳梦梅,据说是唐宋八大家中柳宗元的后代。故事中的柳梦梅是一个穷苦书生,在南安东山码头上船到京城去参加科举考试,上船时不小心落到江水中,被后花园中的仆人救了起来,因生病在后花园养病,几天之后,柳梦梅病情好转 ,游览花园时遇到一个妙龄少女,这少女便是女主人公杜丽娘——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两人第一次相见便似曾相识,于是一见钟情产生了爱情。
而在古代,婚姻大事是听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并且讲究“门当户对”,而柳梦梅是一介贫穷书生,杜丽娘是堂堂太守之女,有地位、有身份的大家闺秀,两个人显然门不当户不对的,所以遭到杜宝夫妇的断然反对。为了不让他们暗中约会,杜宝夫妇还把自己女儿杜丽娘关在闺房中不准出来。就这样,杜丽娘与柳梦梅分离之后,她整天茶不思、饭不香的,闷闷不乐,最后郁闷成疾而死。杜丽娘死后,杜宝夫妇很痛苦,为表思念,把女儿葬在后花园的一棵梅树下。几年之后,柳梦梅又一次进京赶考,经过南安府,当他得知心恋之人杜丽娘为自己而死之后,十分悲痛,来到后花园坟墓前痛哭一场,就昏睡在杜丽娘的灵位旁。那天晚上,柳梦梅做了一个梦,梦中杜丽娘指点他把坟墓打开,突然天昏地暗,一道闪光降落在杜丽娘尸体上,使得杜丽娘还魂复活,这样杜、柳重新相见,最后依礼成亲。这就是由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构筑的一段由生至死,死而复生的惊天恋情的《牡丹亭》故事。
『伍』 《牡丹亭还魂记》是谁的作品及作品的简介
《牡丹亭还魂记》乃明代汤显祖所作。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茧翁,江西临川人。此剧作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为汤显祖弃官回乡后立刻着手写成。多年来对现实的不满,对社稷倾危的忧心。对自己身世的愤怒,使他的情感犹如火山一样喷发而出,把《牡丹亭》剧的梦境燃成一片灿烂的极光。杜丽娘的为情而战的经历说明,从现实到梦境,从死去到复生,在这里始终贯穿着现实的要求,亦即通过自己的追求,去创造一个符合自己理想的现实世界。不难看出,杜丽娘的形象正是那个为实现自己理想锲而不舍奋斗了一生的汤显祖的影子,甚至在某些细节上汤显祖与杜丽娘也无不相像,他不但把自己多病多梦的身体特征赋予了杜丽娘的形象,而且也把自己通过梦境对超现实力量的寻求与杜丽娘梦境中的花神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牡丹亭》正像杜丽娘的写容一样,是要通过作品向世人展示他炽热的真情,剖白自己的忠贞和追求!
『陆』 汤显祖的《牡丹亭》简介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来明代戏曲作自家。代表作《牡丹亭》,又名《还魂记》。
《牡丹亭》的故事梗概: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她受《诗经·关雎》启发,私出游园,梦中和一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柳梦梅进京赴试,借宿园中。他掘墓开棺,使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妇,同往临安。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前往淮安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入侵,延迟放榜。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被杜宝囚禁。敌兵退去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杜宝也升了官,但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圆满的解决。
《牡丹亭》感人的力量,在于它具有强烈地追求个人幸福、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浪漫主义思想。这个理想是作为和封建思想对立的力量而出现的,善良与美好的东西都属于杜丽娘。这是她自己思想和行动的主宰。汤显祖写杜丽娘的外貌很成功,而描写杜丽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青年男女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也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