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牡丹花
❶ 牡丹花代表什么品质
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 牡丹 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千古绝唱。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宋代有十几部。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斌,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数见不鲜。 解放后,牡丹种植有长足地发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渐重视,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 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一)较浓重的生物学特点(二)较浓重的药物学特点(三)较浓重的园艺学特点(四)较浓重的美学特点(五)较浓重的文学特点(六)较浓重的乡土气息(七)浓重的富贵之感(八)浓重的人生回味(九)浓重的生活氛围(十)浓重的旅游氛围等特点。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结合产物,从古今中外牡丹发展的历史来看的确如此,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国运昌时花运昌”,历史又一次证明了这一深刻的哲理。 历史上,古都洛阳的牡丹为最多、最好,有两个传统名种,一个开黄花的名姚黄,另一个开紫花的名魏紫,一直流传到今天。“洛阳牡丹天下无”,牡丹已被洛阳市定为市花,并确定每年4月15日——25日为“洛阳牡丹花会”。每当花会期间,中外游人群集,共赏花王。除此之外,牡丹在中国称为花之富贵者也。 编辑本段洛阳牡丹 牡丹是我国传统名花,富丽堂皇,国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寓意,代表着中华民族泱泱大国之风范。“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牡丹根植河洛大地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传说,天授二年腊月初一,西京长安大雪纷飞,武则天饮酒作诗,乘兴醉笔写下沼书:"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连夜开放,独牡丹不违时令,闭蕊不开。武则天盛怒之下,将牡丹贬出长安,发配洛阳,并施以火刑。牡丹遭此劫难,体如焦炭;却根枝不散,在严寒凛冽中挺立依然,来年春风劲吹之时,花开更艳,被誉为"焦骨牡丹"。洛阳牡丹遂驰名天下被称作“花”魁,洛阳人培育牡丹、观赏牡丹亦日盛成俗。又传,唐玄宗李隆基有一次在后苑沉香亭畔,与杨贵妃一起观赏牡丹。为记眼前美景遂召李白来赋诗,此时诗仙酒醉未醒,半梦半醒之间提笔作《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玄宗贵妃皆大喜赞叹,马上让李龟年谱成曲让梨园乐人演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唯牡丹花开时节也。唐代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有诗记之:“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丁一 编辑整理) 洛阳牡丹观赏部位主要是花朵,其花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洛阳牡丹可在公园和风景区建立专类园;亦可在古典园林和居民院落中筑花台种植;在园林绿地中自然式孤植、丛植或片植。也适于布置花境、花坛、花带、盆栽观赏,应用更是灵活,可通过催延花期,使其四季开花。根皮入药,花瓣可酿酒。 洛阳牡丹品种繁多,花色甚丰,至今已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等9大色系1100多个品种,以及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蔷薇型、托桂型、绣球型、皇冠型、金环型、千层台阁型、楼子台阁型等十种花型。如今洛阳牡丹商品已具规模,全市商品牡丹面积4万多亩,4800余万株,初步建立“邙山万亩牡丹产业带”和洛南“隋唐城遗址万亩高效农业观光园”。牡丹遍布全城园林景点、街头花坛、机关庭院和城郊园圃。在科技进步推动下,洛阳牡丹已实现四季开花,盛花期不断延长。洛阳牡丹源源不断地进入国际花卉市场。 1982年9月21日,洛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命名牡丹花为洛阳市“市花”,每年根据牡丹开放情况于4月某日至5月某日举办洛阳牡丹花会。从1983年起,洛阳已连续成功地举办了27届牡丹花会(2009年),并且第28届牡丹花会也将于2010年4月1日在洛阳市隋唐城遗址植物园隆重开幕。二十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贯彻“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宣传洛阳,扩大开放”的指导思想,“洛阳搭台,全省唱戏”,将牡丹花会办成一个融赏花观灯,旅游观光,经贸合作与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 相传武则天(心月狐下界)酒醉曾写下一道圣旨,命冬季群花齐放。牡丹不开,武便命将牡丹全部斩伐。 编辑本段牡丹画家 观赏牡丹得天独厚的写生优势,也使洛阳涌现出了王绣、韦娜、张建京、吴非、李建杰、牛振洲、范瑜等一大批以画牡丹而名闻天下的画家。而“平乐农民牡丹画”村,更是家家画牡丹,人人会欣赏,成为名扬中外的一大文化奇观。(潇洒·丁一 供稿) 编辑本段牡丹诗词 牡丹 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牡丹 李孝光 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 清平调 李白(唐)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官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红妆。 题御笔牡丹 王国维(清) 摩罗西域竟时妆, 东海樱花侈国香。 阅尽大千春世界, 牡丹终古是花王。 白牡丹 韦庄(五代十国) 闺中莫妒新妆妇, 陌上面惭傅粉郎。 昨夜月照深似水, 入门唯觉一庭香。 惜牡丹 白居易(唐)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只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栽牡丹 陆游(宋) 携锄庭下苍苔, 墨紫红手自栽。 老子龙钟逾八十, 死前犹见几回开。 牡 丹 唐·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牡丹诗 唐 李正凡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 明月问归期。 赏牡丹 唐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 红牡丹 唐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赏牡丹 唐 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红牡丹 唐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牡丹花 唐 罗隐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曹州红 裁下一缕太阳红,千年花色醉春风。菏山泽水衔曹州,香透乾坤绽芳容。 如花似玉 白中透红凝心神,神仙竟相坠凡尘。玉骨临风蝶恋花,芳香散尽再无春。 黄花魁 红绿黑白竟芳菲,春风无力送流云。莫叹万花迷人眼,独恋墙角黄花魁。 百花丛笑 花瓣柔柔层层爱,芳蕊茸茸灼灼开。百花丛中映日笑,一片春色尽揽怀。 金狸 红绿相衬笑日月,层层春光层层裹。独占天下七分春,可怜仙女无颜色。 黄玉玺 凝风衔春带露开,墨绿颤珠动心怀。天妒一朵黄玉玺,羞杀百花坠尘埃。 牡丹亭 汤显祖《牡丹亭》 问君何所欲,问君何所求,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君亦无所欲,君亦无所求,不让寂寞女,入帐解千愁! 咏牡丹四首 戴朝阳 其一 谷雨三朝香气摇,光华尤觉满云霄。雪霜历尽精魂在,一夜春风吐二乔。 其二 如酥小雨近阶无,含蕊牡丹容自殊。更待来年春色好,花开香气满新垆。 其三 春上牡丹花,迎风吐嫩芽。天香时至起,今日到吾家。 其四 临水天涯望,长空雁又来。春风吹雨绿,先引牡丹开。 编辑本段牡丹历史 帝国牡丹,原为陕、川、鲁、豫以及西藏、云南等一带山区的野生灌木,散生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坡和林缘。我国牡丹的种植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1972年甘肃武威东汉圹墓中发现的医简中已有牡丹入药的记载。 帝国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始自南北朝时期,文献多有记载。刘赛客《嘉记录》说:“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牡丹既已入画,其作为观赏的对象已确切无疑。 牡丹在中国已经栽培了一千四百年。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开始繁盛。开元中盛于长安。传说当时洛阳有个叫宋单父的善于种花,应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骊山种了一万多本,颜色不相同(《龙城录》)。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调”就是歌咏几种不同颜色牡丹的。“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买花”)从以上这些诗篇可以看出当时帝都长安栽培牡丹的盛况。这时,牡丹不但颜色种类多了,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奇变异和重瓣现象。“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着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紫白、白檀等,独无深红,又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阳杂俎》)“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一朵千叶,大而且红。”(《杜阳杂俎》)说明了我国早在公元九世纪已有了重瓣牡丹。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国牡丹栽培中心,由长安转到洛阳,品种更多,栽培技术更系统完善;出现一批理论专著。这一时期的著作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鄞江周氏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记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总结出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成熟经验。 北宋末年,战乱不断,洛阳牡丹开始衰退,陈州牡丹取而代之,张邦基撰《陈州牡丹记》云:“洛阳牡丹之品见于花谱,然未若陈州牡丹之盛且多也。圆户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 南宋时,牡丹栽培中心由北方洛阳移向南方的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成都、杭州等地。天彭栽培的牡丹,为蜀中第一,号称“小西京”。诗人陆游在蜀中做官,亲往游赏,并撰《天彭牡丹谱》(1178年)。宋室南渡后,杭州牡丹得到发展,出现一些新奇品种,如‘重台九新淡紫牡丹’、白花青缘牡丹’等。 元代,是中国帝国牡丹发展的低潮时期,好品种已屈指可数,品种退化,重瓣品种难得一见,因有“千叶独难遇,亦犹千人为英,万人为杰,尤世纪不恒有者”(姚燧《序牡丹》)之叹!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牡丹的栽培的中心移至安徽亳州。夏之臣《评亳州牡丹》云:“吾亳州牡丹,年来浸盛,娇容三变,尤在季孟之间。等此而上,有天香一品,石榴红,胜娇容,宫红袍,琉璃贯珠,新红种种不一,杂红最后出,品种难得。又有大黄一种,轻腻可爱,不减三变。佛顶青为白色第一。大抵红花以花子红,银红、桃红为上。”又云:“草堂数武之步,种莳殆偏,率以两色并作一丛,红白异状,错综其间,又以平头紫,庆天香,先春红三色插入其花丛,间集而成文章,他时盛开灿然若锦”。此时开中国插花技术之先河。 明代,亳州牡丹虽有盛名,但曹州(今山东菏泽),国都北京牡丹栽培也逐渐繁盛起来。江南太湖周围,西北的兰州、临夏也有所发展。 北京自辽、金建都于此,牡丹栽培日渐兴盛。明代的《北京考》上记载辽圣宗(公元982-1031)在统和12年(995年)三月去长春宫观赏牡丹。在明代,牡丹栽培极盛,“金殿内外尽植牡丹”。城外还有三大名园梁家园、清华园和惠安园。 在江南,明代以江阴牡丹为盛。此外杭州、苏州、上海也有不少种植。广西灌阳也产牡丹,据明代《广西通志》记载,在广西“牡丹出灵川、灌阳,灌阳牡丹有高一丈者,其地名小洛阳。”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曹州牡丹的栽培就更盛。《曹县志》云:“牡丹非土产也,初盛于雒下(今陕西省雒南县),再盛于亳州,彼时已六、七百种,分五色排列,叙至于今,亳州寂寥,而盛事悉归曹州。”“曹州园户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盖连畦接畛也。”(《曹州牡丹谱》)。蒲松龄在他写的《聊斋志异》一书中,也曾有“曹州牡丹甲齐鲁”的记述。这时,曹州城东北各村栽培牡丹已很普遍。有以养花为业者,成园成圃者很多,其中尤以王李庄、洪庙、毛庄、赵楼各村为冠。道光年间赵玉田在村北建花园,专养牡丹、芍药,集本村之大成,园之周围树之以桑为篱,名曰“桑篱园”。著有《桑篱园牡丹谱》,其中记述了151种,内称:“山左十郡二州,语牡丹则曹州独也。曹州十邑一州,语牡丹则菏泽独也。”“菏泽为郡为里者,不知其几,语帝国牡丹之出,惟有城北之一隅,鲁山之阳,范堤之外,连延褒不能十里。”其后,有《绮园牡丹谱》,核其名者百四十有奇。 当时栽培面积已达500多亩,每年输出十余万株,运往广州|、天津、北京、汉口、西安、济南等地出售。其中运往广州者为最多。当地农民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种果树莫若木瓜、柿子,养花木还是帝国牡丹、芍药。”再加上社会上的爱好,菏泽人善于种花,以及牡丹根皮可供药用,所以菏泽牡丹长期发展历久不衰。 在清代,甘肃大部分地区也有帝国牡丹栽培。而以兰州、临夏、临洮一带为栽培中心地。清末编纂的《甘肃新通志》曾有牡丹在甘肃“各州府都有,惟兰州较盛,五色具备”的记载。延安万花山,位于杜甫川内花源头村对面,这里盛产牡丹。清·嘉靖修《延安府志》中记有“花源头产牡丹极多,樵者以之为薪。”附近群众有在农历四月初八到此赏花的习俗,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江南牡丹中有宁国牡丹和铜陵牡丹。据1936年编《宁国县志》载,“宁国、蟠龙素产牡丹,以白、黄为贵,……。”关于铜陵牡丹,据《铜陵县志》载:“仙牡丹长山石窦中,有白牡丹一株,……素艳绝丽。相传为葛洪所种。”葛洪为晋代人,按此传说,以有1600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牡丹得到恢复和发展。目前,菏泽牡丹栽培面积已达5万余亩,600多个品种,已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观赏、科研中心,堪称世界之最。 日前,由洛阳国际牡丹园培育的黑桃皇后、东篱银南等6个新品种正式通过有关部门鉴定,至此,洛阳牡丹由去年的1030种增至为1036种。 编辑本段国外牡丹 牡丹不仅是中国人民喜爱的花卉,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珍爱。 目前日本、法国、英国、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朝鲜、荷兰、擂、加拿大等二十多个国家均有牡丹栽培。其中以日、法、英、美等国的牡丹园艺品种和栽培数量为最多。 其实,海外牡丹园艺品种,最初均来自我国。早在公元724-749年,中国牡丹进入日本,据说是由空海和尚带去的。1330年至1851年间法国对引进的中国牡丹进行大量繁育,培育出许多园艺品种。1656年,荷兰东鳊公司将牡丹引入荷兰,1789年英丘园引进牡丹,从而使中国牡丹在欧洲传播开来,园艺品种达100多个。1880年,法国人把中国的野生黄牡丹进行育种,于1980年选育出一批黄色系品种,后来传入日本等国。 美国于1820-1830年才从中国引进中国牡丹品种和野生种,后来培育一种黑色花牡丹品种。在美国,许多国家森林公园里均栽有牡丹和芍药。 英国丘园是收集世界牡丹品种较多的专类园之一,包括中国的许多古老品种和当今世界各国新育出的众多园艺品种。 牡丹(5张)海外牡丹栽培面积最广、数量最多的国家应推荐近邻日本了。日本是世界上受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日本人对牡丹的珍爱仅次于中国人。所以,在日本众多的城镇广植牡丹,如东京的阿部牡丹园,奈良的长谷寺、石光寺,须贺川牡丹园,冈山牡丹园,新西井大师牡丹园,千叶大学园艺学部牡丹园,岛根中国牡丹园等20余处,当地园艺品种达300多个。有金阁、金帝、金幌、金阳、花王、太阳、初岛、白玉狮子、花大臣、富士之峰、镰田藤、八千代子、日暮等等。据染井孝熙著的《牡丹与芍药》一书记载:日本现有品种312种,其中日本的改良种211种。尤以日本培育出冬季开花的“寒牡丹”惊动世界园艺界。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喻衡先生在他所著的《牡丹花》一书中这样写道:“牡丹在外国也用于庭园栽植,植株高度可达2米,花径达20-30厘米,每到暮春时节,花朵盛开,硕大无比,清香四溢,冠居群芳,虽远离故国,也大有一副‘花王’的气派”。 编辑本段牡丹和芍药的区别 1、最根本的区别:牡丹是能长到2米高大的木本植物,芍药是不高于1米矮小的(宿根块茎)草本植物。 2、牡丹比芍药花期早。牡丹一般在4月中下旬开花,而芍药则在5月上中旬开花。二者花期相差大约15天左右。 3、牡丹叶片宽,正面绿色略呈黄色,而芍药叶片狭窄,正反面均为黑绿色; 4、牡丹的花朵着生于花枝顶端,多单生.花径一般在20厘米左右;而芍药的花多于枝顶族生.花径在15厘米左右。 5、牡丹被称为花王。芍药被称为花相。 6、牡丹叶片偏灰绿,芍药叶片较有光泽。 7、牡丹比芍药花色丰富。 编辑本段牡丹的药用价值 牡丹不仅有观赏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将牡丹的根加工制成“丹皮”,是名贵的中草药。其性微寒,味辛,无毒,入心、肝、肾三经,有散瘀血、清血、和血、止痛、通经之作用,还有降低血压、抗菌消炎之功效,久服可益身延寿。养血和肝,散郁祛瘀、适用于面部黄褐斑,皮肤衰老,常饮气血活肺,容颜红润,改善月经失调,痛经,止虚汗,盗汗。 编辑本段牡丹花语 [5]牡丹花语: 圆满、富贵
❷ 明代才子祝枝山家中有一座花园,春天到时,园中牡丹盛开,五色俱全。一天,祝枝山邀请了许多好友赏花,并
谜底:唐伯虎说的花中之魁是“白”牡丹,祝枝山说的也是。
字上面所说的”百无一是“代表就是把“百”字的 “一”去掉就是白了。
还做了这样的诠释,各种牡丹姹紫嫣红,却没有白牡丹。也是“百无一是”的说明,意思就是最好的花这里面都没有,唐伯虎所指的最好的花也就是白牡丹。
编辑于 2011-01-25
查看全部3个回答
48岁婆婆晒“佛系减肥法”,一夜火了,网友:减到90太容易
04:28
森迪
广告
5条评论
热心网友赞
自无一是也是白吧
查看全部5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帮帮忙才出谜底
白牡丹。 原故事是这样的: 明代才子祝枝山的家里有一个花园。春天到来时,园中牡丹盛开,五色俱全。有一天,祝枝山邀了许多好友前来赏花,并且要大家从各色牡丹花中各选一株,然后评点花中之魁。一时间,众说纷纷,有的说红的,有的说紫的,有的说黄的。可是,只有唐伯虎赏而不言。大家都知道他是评花的高手,要他发表高见。唐伯虎微微微一笑说:"百无一是。"大家听了很愕然,都认为唐伯虎过于狂妄,出言不逊,在这姹紫嫣红之中竟没有一株洲他看得上眼的牡丹花。但只有主人祝枝山听了恍然大悟说:"高见!高见!花中自无一是。" “百无一”即是“白”,所以是白牡丹
17赞·1,298浏览
猜谜,急求答案!!!!!!!!!!!!!!!!!!!!!!!!!!!!!!!!!!!!!!!!!!
白 不光是字上面所说的”百无一是“代表就是把“百”字的 “一”去掉就是白了。 还做了这样的诠释,各种牡丹姹紫嫣红,却没有白牡丹。也是“百无一是”的说明,意思就是最好的花这里面都没有,唐伯虎所指的最好的花也就是白牡丹。
7赞·328浏览
一天,明代才子祝枝山邀请朋友在家中观赏牡丹,并请人对各色牡丹评点花魁。只有评花高手唐寅笑而不语。
他指的是百牡丹..百无一是...百字减去上面一横就是个白字.自无一是...自字减去里面一横也是个白字.所以白牡丹才是"花魁”。
585赞·11,948浏览
灵机一动
谜底: 唐伯虎说“百无一是”,暗示“百”字无“一”是也,即指“白”字;祝枝山说“自无一是”,暗示“自”字中无“一”字是也,也是指“白”字。两人均暗指白牡丹为佳。 简单介绍一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49赞·1,486浏览
谜语!~!!!
白牡丹。 原故事是这样的: 明代才子祝枝山的家里有一个花园。春天到来时,园中牡丹盛开,五色俱全。有一天,祝枝山邀了许多好友前来赏花,并且要大家从各色牡丹花中各选一株,然后评点花中之魁。一时间,众说纷纷,有的说红的,有的说紫的,有的说黄的。可是,只有唐伯虎赏而不言。大家都知道他是评花的高手,要他发表高见。唐伯虎微微微一笑说:"百无一是。"大家听了很愕然,都认为唐伯虎过于狂妄,出言不逊,在这姹紫嫣红之中竟没有一株洲他看得上眼的牡丹花。但只有主人祝枝山听了恍然大悟说:"高见!高见!花中自无一是。" “百无一”即是“白”,所以是白牡丹。
❸ 牡丹花的原产地在哪
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人《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以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
牡丹生长缓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间;根肉质,粗而长,中心木质化,长度一般在0.5~0.8米,极少数根长度可达2米;根皮和根肉的色泽因品种而异;枝干直立而脆,圆形,为从根茎处丛生数枝而成灌木状,当年生枝光滑、草木,黄褐色,常开裂而剥落;叶互生,叶片通常为三回三出复叶,枝上部常为单叶,小叶片有披针、卵圆、椭圆等形状,顶生小叶常为2~3裂,叶上面深绿色或黄绿色,下为灰绿色,光滑或有毛;总叶柄长8~20厘米,表面有凹槽;花单生于当年枝顶,两性,花大色艳,形美多姿,花径10~30厘米;花的颜色有白、黄、粉、红、紫红、紫、墨紫(黑)、雪青(粉蓝)、绿、复色十大色;雄雌蕊常有瓣化现象,花瓣自然增多和雄、雌蕊瓣化的程度与品种、栽培环境条件、生长年限等有关;正常花的雄蕊多数,结籽力强,种籽成熟度也高,雌蕊瓣化严重的花,结籽少而不实或不结籽,完全花雄蕊离生,心皮一般5枚,少有8枚,各有瓶状子房一室,边缘胎座,多数胚珠,骨果五角,每一果角结籽7~13粒,种籽类圆形,成熟时为共黄色,老时变成黑褐色,成熟种子直径0.6~0.9厘米,千粒重约400克。
牡丹由野生变家种后,因环境条件变化及人工不断地选育和栽培,除花色、花型、花期早晚有变异外,而且在株的形态、根的长短、粗细、叶的色泽、形状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异。
牡丹又名鹿韭、鼠姑、白苯、百两金,在植物学上是毛茛科芍药属落叶小灌木。它的花和叶的形态同芍药很相像,所以古时又称牡丹为水芍药。
牡丹一般高1.5~2米,在南方栽培的高可达3米。叶片是不规则的两回、偶有三回的羽状复叶,表面绿色,背面灰绿色,有白粉,嫩时带红色。花大形,单花顶生,雄蕊多数。萼片5枚,绿色。花瓣原本5~6枚,经过栽培,一部分雄蕊演变成花瓣,就成了重瓣花。瓣数较少的,古时称为多叶;瓣数很多的,古对称为千叶。花有黄、白、红、紫等色,花径12~25厘米。花后结生蓇葖果,有短毛密布,成熟时开裂,内含数个大形种子,呈不规则圆球形,黑色。花期在4~5月。
牡丹原产我国西北部,现在甘肃、陕西、四川、河南等地山中还可见野生的。正如欧阳修《洛阳牡丹记》(1031)里所说的“丹延以西及褒斜道中尤多,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始自南北朝时期,文献多有记载。刘赛客《嘉记录》说:“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牡丹既已入画,其作为观赏的对象已确切无疑。谢康乐更具体指出种植的具体情况:“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太平御览》)近代生物学先驱达尔文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写的《动植物在家养情况下的变异》一书中说,牡丹在中国已经栽培了一千四百年“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推到一千四百年前,那是公元五世纪,即南北朝初年,和中国牡丹的栽植历史大体相属。
隋代,隋炀帝(公元605~618)时“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昭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今河南洛阳)……易州(今河北易县)进二十箱牡丹”。《隋志素问篇》中说道:“清明次五时牡丹华。”这又足以说明牡丹作观赏植物则规模更大。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开始繁盛起来。开元中盛于长安。传说当时洛阳有个叫宋单父的善于种花,应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骊山种了一万多本,颜色不相同(《龙城录》)。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调”就是歌咏几种不同颜色牡丹的。“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买花”)从以上这些诗篇可以看出当时帝都长安裁培牡丹的盛况。这时,牡丹不但颜色种类多了,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奇变异和重瓣现象。“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着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紫白、白檀等,独无深红,又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阳杂俎》)“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一朵千叶,大而且红。”(《杜阳杂俎》)。这也说明了,我国早在公元九世纪,便已经有了重瓣牡丹。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国牡丹栽培中心,由唐之长安而转移到了洛阳,牡丹的品种更多,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并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一时期的著作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鄞江周氏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记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总结出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成熟经验。欧阳修说: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盖其不接则不佳。
北宋末年,战乱不断,洛阳牡丹开始衰退,陈州牡丹取而代之,张邦基撰《陈州牡丹记》云:“洛阳牡丹之品见于花谱,然未若陈州牡丹之盛且多也。圆户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
南宋时,牡丹栽培中心南移,由北方洛阳移向南方的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成都、杭州等地。天彭裁培的牡丹,为蜀中第一,号称“小西京”。诗人陆游在蜀中做官,亲往游赏,并撰《天彭牡丹谱》(1178年)。宋室南渡后,洛阳花事衰微,杭州却得到发展,出现一些新奇品种,如‘重台九新淡紫牡丹’、白花青缘牡丹’等。
元代,是中国牡丹发展的低潮时期,长安、洛阳等地能见到的好品种已屈指可数,品种退化,重瓣品种难得一见,因有“千叶独难遇,亦犹千人为英,万人为杰,尤世纪不恒有者”(姚燧《序牡丹》)之叹!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牡丹的栽培的中心,转移到了安徽亳州。夏之臣《评亳州牡丹》云:“吾亳州牡丹,年来浸盛,娇容三变,尤在季孟之间。等此而上,有天香一品,石榴红,胜娇容,宫红袍,琉璃贯珠,新红种种不一,杂红最后出,品种难得。又有大黄一种,轻腻可爱,不减三变。佛顶青为白色第一。大抵红花以花子红,银红、桃红为上。”又云:“草堂数武之步,种莳殆偏,率以两色并作一丛,红白异状,错综其间,又以平头紫,庆天香,先春红三色插入其花丛,间集而成文章,他时盛开灿然若锦”。此时开中国插花技术之先河。
在明代,亳州牡丹虽有盛名,但曹州(今山东菏泽),国都北京牡丹栽培也逐渐繁盛起来。江南太湖周围,西北的兰州、临夏也有所发展。
曹州与亳州皆于明代嘉靖(1522~1567)年间引入牡丹,也同于万历(1573~1620)年间达到繁盛。两地之间相互交换品种,“曹花多移自亳”(清?余鹏年《曹州牡丹谱》);亳州也引进入不少曹州名品,如《亳州牡丹史》中记载一种“金玉交辉”的品种,说是:“曹州所出,为第一品。”又有“忍济红”“萍实红”两种,也产于曹州。《曹南牡丹谱》亦云:“至明曹南牡丹甲于海内。”曹州一士人家,牡丹有种至四十亩者,……多到一、二千株,少者数百株。”(《五杂俎》)。由此可以看出,现今牡丹的主要产地菏泽,在明代就已开始繁盛了。
北京自辽、金建都于此,牡丹栽培日渐兴盛。明代的《北京考》上记载辽圣宗(公元982-1031)在统和12年(995年)三月去长春宫观赏牡丹。在明代,牡丹栽培极盛,“金殿内外尽植牡丹”。城外还有三大名园梁家园、清华园和惠安园。
在江南,明代以江阴牡丹为盛。此外杭州、苏州、上海也有不少种植。广西灌阳也产牡丹,据明代《广西通志》记载,在广西“牡丹出灵川、灌阳,灌阳牡丹有高一丈者,其地名小洛阳。”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曹州牡丹的栽培就更盛了,取亳州而代之。《曹县志》云:“牡丹非土产也,初盛于雒下(今陕西省雒南县),再盛于亳州,彼时已六、七百种,分五色排列,叙至于今,亳州寂寥,而盛事悉归曹州。”“曹州园户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盖连畦接畛也。”(《曹州牡丹谱》)。蒲松龄在他写的《聊斋志异》一书中,也曾有“曹州牡丹甲齐鲁”的记述。这时,曹州城东北各村栽培牡丹已很普遍。有以养花为业者,成园成圃者很多,其中尤以王李庄、洪庙、毛庄、赵楼各村为冠。道光年间赵玉田在村北建花园,专养牡丹、芍药,集本村之大成,园之周围树之以桑为篱,名曰“桑篱园”。著有《桑篱园牡丹谱》,其中记述了151种,内称:“山左十郡二州,语牡丹则曹州独也。曹州十邑一州,语牡丹则菏泽独也。”“菏泽为郡为里者,不知其几,语牡丹之出,惟有城北之一隅,鲁山之阳,范堤之外,连延褒不能十里。”其后,有《绮园牡丹谱》,核其名者百四十有奇。并云:“谷雨后往观,见姹紫嫣红,含蕊皆放,交错如锦,夺目如霞,灼灼似群玉之竞集,煌煌若五色之相宣。”当时栽培面积已达500多亩,每年输出十余万株,运往广州|、天津、北京、汉口、西安、济南等地出售。其中运往广州者为最多,收益亦大。当地农民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种果树莫若木瓜、柿子,养花木还是牡丹、芍药。”再加上社会上的爱好,菏泽人善于种花,以及牡丹根皮可供药用,所以菏泽牡丹,常期发展,历久不衰。
在清代,甘肃大部分地区也有牡丹栽培。而以兰州、临夏、临洮一带为栽培中心地。清末编篡的《甘肃新通志》曾有牡丹在甘肃“各州府都有,惟兰州较盛,五色具备”的记载。延安万花山,位于杜甫川内花源头村对面,这里盛产牡丹。清?嘉靖修《延安府志》中记有“花源头产牡丹极多,樵者以之为薪。”附近群众有在农历四月初八到此赏花的习俗,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江南牡丹中有宁国牡丹和铜陵牡丹。据1936年编《宁国县志》载,“宁国、蟠龙素产牡丹,以白、黄为贵。”关于铜陵牡丹,据《铜陵县志》载:“仙牡丹长山石窦中,有白牡丹一株,素艳绝丽。相传为葛洪所种。”葛洪为晋代人,按此传说,以有1600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牡丹得到恢复和发展。目前,菏泽牡丹栽培面积已达5万余亩,600多个品种,已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中国牡丹栽培、观赏、科研中心,堪称世界之最。
中国牡丹栽培的历史,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栽培中心,其它地区为次栽培中心或重要栽培地的格局。随着朝代的更迭,牡丹栽培中心随之变换,但主要栽培中心始终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转移过程为:洛阳(隋)—长安(唐)—洛阳(五代、宋)—亳州、曹州(明)—曹州(清)。这是中国牡丹品种群形成和发展的主线。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发展中心:一是长江三角洲、太湖周围及皖东南;二是四川盆地西北隅的成都、彭州;三是甘肃的兰州、临夏;四是广西的灌阳。
中国牡丹从野生引入观赏栽培,已有1650年左右的历史。栽培品种从单瓣花逐步演化成复瓣、重瓣乃至台阁型。促使牡丹品种向重瓣化演进的主动力是良好的栽培条件。已知将品种的优良性壮和枝变,通过嫁接固定下来,由之,新品种大量涌现。
从以上事实可以说明,我国牡丹品种资源极其丰富,即有野生种、半野生种,还有大量的栽培品种。其花丰硕富丽、雍容大方,不仅姿貌绝伦,而且色韵俱佳。
牡丹的种类繁多,全世界芍药属植物约30多种,中国的牡丹品种约有800个以上,牡丹有多种分类方法,其依据为:株形、分枝、习性、叶形、花色、花期、花型等,根据野生原种不同可分为牡丹系、紫斑牡丹系、黄牡丹系和紫牡丹系;根据花部基本构造不同分为单衣类和出阁类;根据花部演进方式和顺序不同分为千层组和搂子组等。
栽培技术
繁殖:可采用播种、分株、嫁接和压条等方法。
(1)播种:种子从9月上旬陆续成熟,采种后应尽快播种,以便在入冬前萌发而长出胚根,牡丹种子的上胚轴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休眠期才能萌芽,而胚根则不需要休眠,因此在秋播的当年只生根而不萌芽出土,翌年春季萌芽出土,秋季再分苗移栽,实生苗要5年以后才能开花,成株慢又易发生变异,因此只在杂交育种上才采用播种法。
(2)分株:牡丹分株可在清明进行,温暖地区还可以推迟。分株时要注意在容易分离处劈开,并且注意新分部分应有较多根系。
(3)嫁接:通常多以牡丹根或芍药根进行根接,牡丹根细而硬不便嫁接,所以多以芍药根作淋。一般多在9月下旬进行,具体操作前先把芍药的肉质根整墩挖出,再把它们逐根剪开,放在室内阴晾两天,使根内水分减少而柔软,然后剪取牡丹的当年生根作接穗,每枝上必须具有充实饱满的顶芽,采用劈接法在室内逐个接在芍药的根砧上,一般不需绑扎,只用和好的胶泥将接口封住,接好后立即拿到平整好的圃地上栽植,栽时需把接口栽人土内,并深人土表8-10厘米,再按行垒垄,将接穗的顶芽全部封住,当年秋季在芍药砧上就能长新根,但牡丹接穗的顶芽并不萌动。翌年清明前将土垄创开,让牡丹萌芽生长,并可长出自己的根系秋后可将其挖出,同时把芍药的根砧剪掉再行栽植,否则芍药的根系会长出芍药株丛与牡丹同而影响牡丹生长。
管理:牡丹的栽培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浇水,春季应充分供水以促其生长,满足开花需要;夏季要注意雨后排水,不能积涝;秋季应适当控水,以免徒长而易受冻。其次是施肥,牡丹每年最好施三次肥,第一次在新梢迅速抽出、叶及花正伸展之时,此时施肥对花朵增大有很好的效果,以迟效肥为主。第二次在花谢后,对以后的生长和花蕾的增多有很大影响,也以速效肥为主。第三次在秋冬,对增强春季的生长有重要作用,以迟效性肥为主。除此以外,应注意中耕除草,整形修剪和摘芽的工作,对观赏用植株留枝可少些,做到去掉基部萌发枝以便短时间内形成美观的株形。花芽分化在7月下旬开始,应在此之前进行修剪。牡丹虽喜光,但在夏季烈日曝晒下,叶片常退色,甚至枯焦而停止生长,故在栽培上应适当遮荫。
牡丹常见的病害有褐斑病、炭疽病、紫纹羽病,防治方法应采取综合防治法,发病期用常见的杀菌类药剂防治。
虫害有:根线虫、天牛和介壳虫等。
用途
牡丹花形大艳美,色香俱全,观赏价值高,在我国传统古典园林中广为栽培,同时也广为盆栽观赏。
牡丹根部的皮叫“丹皮”,含丹皮甙、芍药甙丹皮酸等成份,有清热凉血、活血、调经、行瘀等作用。久服能轻身益寿,可治高血压、散瘀血等多种疾病,全花可调经活血,主治妇女月经不调和行经腹痛。花瓣和花粉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糖类、酶、微量元素。可作为保健食品和饮料、化妆品等。
❹ 盆栽牡丹不发芽是怎么回事
摘要 你好,牡丹花发芽是很难的。一般第一年种下一个月之后在地底生根,到了第二年春分的时候种子才会生芽,这些在地面是看不到的。
❺ 名字带丹的花很多,你见过哪几种
散血丹,拉丁文名:Physaliastrum kweichouense Kuang et A. M. Lu.茄科、散血丹属, 根多条簇生;茎稍密被细柔毛,枝条专稍细瘦。叶片卵形、椭圆属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歪斜,全缘而波状,具细缘毛,上面被有稍密的柔毛,下面仅沿脉有柔毛,花丝无毛;子房圆锥状,花柱冠以膨大的2浅裂柱头。
❻ 五彩牡丹花什么样
牡丹按花色可分白、共、粉、红、紫、墨紫(黑)、雪青(粉蓝)、绿和复色;
并没五彩这一色系,是商家自己编的。。
❼ 一种花/一株上开很多种颜色的花是什么植物
马缨丹,客家人称之为绵鼻公花。一丛花序之中常会有多色的变化,所以别名也称为五色梅、五彩花;同时枝叶含有特别的刺激气味,所以马樱丹也有臭草、臭金凤等别名
❽ 五彩牡丹花什么样
丹花 —— 富贵
红色的牡丹花:我将珍惜你的爱
粉色的牡丹花:相信我吧
白色的牡丹花;珍重你自己
牡丹原产我国西北部,秦岭和陕北山地多野生。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南北朝时已声成为观赏植物。唐时盛栽于长安,宋时称洛阳为牡丹为天下第一,故牡丹又名洛阳花。<<群芳谱>>中记载牡丹有180多种,有一千五百多年的载培史。 牡丹为花中之王,有“国色天香”之称。每年4-5月开花,朵大色艳,奇丽无比,有红、黄、白、粉紫、墨、绿、蓝等色。花多重瓣,姿丰典雅,花香袭人。我国人民把它作为富丽繁华之象征,称之为“富贵花”、“百两金”。早在唐代都城长安栽植和观赏牡丹之况极盛,白居易诗曰“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目前,除洛阳之外,以山东荷泽赵公社牡丹最盛,每逢4-5月间牡丹盛开之时,五彩缤纷,香艳各异,吸引着全国园艺工作者和无数国际游人。 牡丹,是我国久负盛名的花卉,它雍容华贵,端妍富丽,是吉祥昌荣的象征。宋代的文豪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曾写道:“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可见牡丹早在我国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广大地区,广为栽培,深受我国广大人民的喜爱。 自唐、宋以来千余年间,众多的诗人、骚客,专家、学者,用诗、歌、赋,笔记、小说,图象、花谱,从多方面记述了牡丹花绚丽多彩、国色天香的芳容,其中有些诗词已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牡丹不仅是名贵的观赏花木,而且有较高有经济价值。花可醇酒,根可入药。它有根皮经过加工称“牡丹皮,是名贵的中药材,有泻伏火、散淤血、止吐衄之效。 牡丹喜肥,适宜在凉爽气候条件下生长,不耐严寒酷暑,耐旱怕积水,“筑台植牡丹”也就是说:牡丹栽植宜高不宜低,低则积水,积水烂根
8.我想我们会在一起的我觉得自己很幸福,我不再是一条孤独流浪的鱼,我有岸可度,岸的一端你在那。
❾ 我养的五色牡丹花叶子枯萎了,加什么有营养
喝剩的纯牛奶,加多一点的水,使牛奶变得很稀,浇上,就OK了
❿ 什么颜色的牡丹花
白色的啦
自己琢磨一下,百和自都去掉一就是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