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玫瑰舞后

玫瑰舞后

发布时间: 2022-04-28 13:46:59

『壹』 斯蒂芬·桑德海姆的生平

1930年3月22日,桑德海姆出生于纽约一个富有的制衣商家庭。尽管黄历上未注明此日“宜出生音乐剧大师”,然而18年后,韦伯先生恁是又选了这个日子来到人间。桑德海姆并非出生于音乐世家,但有着身为制衣商的父亲和服装设计师的母亲,他们和纽约演艺界有着很深的工作渊源,所以,他一方面从小受到了富裕家境所提供的良好音乐教育,另一方面又依托父母的职业便利,经常置身于剧院演出的环境,很早便培养出对百老汇音乐剧的浓厚兴趣。
后来,桑德海姆通过父母的生意关系结识了音乐剧界的传奇人物奥斯卡·哈默斯坦二世,并有幸从十一二岁起就在这位大师的指导下学习音乐剧创作艺术。也许是因为看出了桑德海姆的音乐才华,哈默斯坦对这个10岁时父母离异,小小年龄便显得安静早熟的聪颖少年青睐有加,喜爱程度甚至胜过了自己的几个亲生儿子,允许他随时过来居住。对父母离婚后随母亲生活的小桑德海姆而言,哈默斯坦先生亦师亦父,是他成长道路上的指路人,老先生所从事的音乐剧创作自然也成为他眼中最了不起的职业。于是,小桑德海姆早早下定决心,立志要成为像哈默斯坦先生那样伟大的音乐剧创作者,但从桑德海姆日后的成就看,他对作词的兴趣好像远没有作曲来得大。
1948年3月,哈默斯坦先生邀请小桑德海姆一道出席自己与理查德·罗杰斯的最新音乐剧大作《旋转木马》(Carousel)在纽黑文(New Haven)剧院的首演,以此作为少年的15岁生日礼物。即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部R&H组合最钟爱的作品也是音乐剧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当年的首演自是让小小年纪的桑德海姆深受震撼。
几个月之后,桑德海姆和学校戏剧社的同学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并创下了该校学生戏剧票房的最好纪录。桑德海姆得意洋洋地将自己的作品交给哈默斯坦先生过目,却被哈默斯坦一撕两半,因为这是他见过的最差劲作品。桑德海姆大受打击,却因羞蒙福,得到了所有音乐剧创作者梦寐以求的“九阳真经”: 整整一下午,哈默斯坦先生耐心地为这位15岁的少年详细讲解音乐剧创作艺术,将自己数十年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倾囊相授。
多年之后,桑德海姆在回忆往事时依旧感叹:那一个下午他所领受的创作神功,比许多同行埋头苦修一辈子所能学到的更多更宝贵。此后,经大师妙手点化,桑德海姆如有神助,逐渐在音乐剧界崭露头角。
比起十六七岁就从学校退学走上音乐剧创作道路的天才少年韦伯,桑德海姆可算是循规蹈矩的乖乖牌学生。在威廉姆斯学院(The Williams College)学习音乐并顺利毕业后,20岁的桑德海姆获得了在百老汇名作曲家米尔顿·巴比特(Milton Babbitt)门下学习的机会。到他的第一部音乐剧作品《周六夜晚》(Saturday Night)
问世,桑德海姆已是25岁的“大龄青年”了。难怪桑德海姆长韦伯整整18岁,却总是被视作韦伯同时代的创作者。鉴于这位大师是能词会曲的全才型人物,其大器晚成倒也算是厚积薄发。
桑德海姆以词作者的身份出道,当他怀揣未完成的《周六夜晚》四处寻求发展机会的时候,又得一位贵人相助,他便是著名指挥家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伯恩斯坦十分欣赏这个年轻人的天赋,安排他协助自己写《西区故事》的歌词,说是协助,当然有些让年轻人干点杂活先锻炼一下的味道,所以,尽管《西区故事》词作者署了他们两个人的名字,实际上基本是由桑德海姆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当时音乐剧界仍有重作曲而轻写词的风气,桑德海姆一开始本想推辞,但在词作名家哈默斯坦的劝说下终于改变了主意,踏踏实实地在剧组中做起这份不起眼的工作。
很多时候,听得老人言不但会避免吃亏,而且还赚大便宜。1957年,《西区故事》正式上演,好评如潮,27岁的桑德海姆成为最大的赢家,他的名字与伯恩斯坦(作曲)、哈罗德·普林斯(Harold Prince,制作)、杰罗姆·罗宾斯(Jerome Robbins,导演、编舞)这些业界巨擘放在了一起,知名度陡增,他与制片人普林斯也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合作。
不过,天降大任于著名音乐剧大师前,还有个苦其心志的过程。桑德海姆随后的发展也跌了几个跟头。《西区故事》之后,他着手将《周六夜晚》搬上舞台,孰料大功告成的关头,制作人却不幸病逝,连带使《周六夜晚》的上演胎死腹中。受此打击的桑德海姆振作精神,接受了杰罗姆·罗宾斯和阿瑟·劳伦斯的邀约,准备进行新音乐剧《玫瑰舞后》(Gypsy)的创作,但出演此剧的音乐剧天后伊瑟·门曼(Ethel Merman)却不乐意,她坚持认为桑德海姆资历尚浅不足以挑起作曲的重担。未来的大师当然牛不过已成名的大腕,桑德海姆再次在哈默斯坦的鼓励下心不甘情不愿地成了词作者。好在《玫瑰舞后》上演后大受欢迎,至今复排三次仍是欲罢不能,桑德海姆也凭借出道后的这两部佳作,一举成为了人们眼中的“著名词作家”。
眼见桑德海姆只能在作词领域里打转,好朋友哈罗德·普林斯看不下去了,给了他一个创作新剧《论坛路上趣事多》(A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The Forum)的机会。这一次桑德海姆终于如愿以偿,一人包揽了词曲创作。和他后来那些挥舞着挑战传统大旗颠覆音乐剧界的作品相比,这部闹剧尽管突破了百老汇舞台开场“一见钟情”、结尾“皆大欢喜”的陈旧套路,却仍算是循规蹈矩之作。该剧1962年上演后赢得了多项“托尼奖”,唯独桑德海姆急切盼望获得肯定的作曲却连个提名奖都没拿到。不过这种结果和他两年后的《人人都能吹口哨》(Anyone CanWhistle)相比已经有天壤之别,那部戏首演7天后就被迫停演,对桑德海姆的自信打击很大。
借着大师的名头,《人人都能吹口哨》的价值到今日也终于获得了世人承认,但在当时它过于曲高和寡却也是不争的事实,这部戏的失败对桑德海姆的职业生涯造成了严重影响:此后的五六年间,他被迫重操旧业当起了词作者,因为再没人有胆量请他来作曲了。
进入70年代,桑德海姆终于迎来了咸鱼翻身的机会,这次伸出援手的又是哈罗德·普林斯。1970年,由桑德海姆作词作曲、普林斯导演制作、改编自乔治·佛斯(George Furth)作品的新剧《伙伴们》(Company)成功上演,成为这对黄金组合在百老汇扬名立万的开端。
《伙伴们》是最富桑德海姆特色的作品之一,它打破了传统舞台剧的线性叙事结构,剧情只能用“一个逃避婚姻的单身男子和他的5对夫妇朋友间的故事”这种含混不清的说法来表达。原本至关重要的情节成了剧中可以舍弃的元素,创作者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概念才是全剧表现的重点。这种舍情节而就概念的创举标志着音乐剧的新生流派“概念音乐剧”诞生了,桑德海姆也因此被人冠以“概念音乐剧鼻祖”的法号。
不过在当时,人们并没有对这种创举的意义有更多深刻体会。这出新剧通过剧中人的视角所表现出的对传统婚姻价值的质疑,以及对都市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深刻探讨,才是它造成轰动的主要原因。《伙伴们》既让观众大笑,也令人们若有所思,这种举重若轻的表现手法备受票房和“托尼奖”的肯定,桑德海姆从此名声大振,他的铁杆戏迷也日益增多。
出了名什么都好办,一年后,桑德海姆的《富丽秀》(Follies)与观众见面了。《富丽秀》原名《楼上佳人》(The Girls Upstairs),早在《伙伴们》之前就已开始构思。这出戏长达140分钟,没有中场休息,风格与《伙伴们》一脉相承。它以富丽秀女郎数十年后故地重聚的所见所闻,反映了半个世纪以来的美国社会变迁。这样的题材若是交由他人创作,多半会将表现的重心放在时光飞逝青春不再的感伤上,但桑德海姆却通过让两对老夫妇回首往事,极力表现他们对过往错失的遗憾,可谓独辟蹊径。在音乐创作方面,为了让观众产生恍若回到从前的感觉,桑德海姆全力打造百老汇“富丽秀”时期的音乐氛围,在作品中融入那个年代的埃尔文·柏林(Irving Berlin)、柯尔·波特(Cole Porter)、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等人的风格,其作曲天赋由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富丽秀》的奢华场景制作也开创了巨型音乐剧(Mega-musical)之先河,尽管这种豪华的场面在当今音乐剧舞台上愈演愈烈,但由此导致的超高成本当时却让《富丽秀》赔了个血本无归。
输了票房赢了口碑的桑德海姆此后为生计考虑略有收敛。1973年,他推出了与普林斯联手打造的《小夜曲》(A Little Night Music)。这部音乐剧改编自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的《夏夜微笑》(Smiles of a Summer Night)。桑德海姆在剧中采用了一种在他的作品中相当少见的轻盈柔美风格,在旋律中甚至有拉威尔(Maurice Ravel)、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以及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等音乐家作品的影子。《小夜曲》采用了桑德海姆作品中少有的皆大欢喜式结尾,不过,这个结局竟是缘自两对分崩离析的婚姻——桑氏的颠覆手法真是无孔不入。
《小夜曲》为桑德海姆赢得了大把奖项,票房收入也颇为可观。托此剧的福,桑德海姆终于有了他的第一首热门单曲《让小丑进来》(Send In The Clowns)(而从目前的情况看来,这也很可能是他唯一的一首……)。但他接下来的作品却又重蹈叫好不叫座的覆辙。1975年,野心勃勃的桑德海姆将大作《太平洋序曲》(Pacific Overtures)搬上舞台,该剧剧情跨越了整整120年的近代日本史,创作风格深受日本歌舞伎的影响,并大胆使用亚洲演员和东方乐器。在剧中桑德海姆毫无顾忌地展示了中西方文化冲突,批评西方资本主义在入侵东方世界的同时,对东方文化毁灭性的影响。看来忠言逆耳,因为西方观众显然被桑德海姆惹恼了,不愿掏钱支持它的票房。
1979年推出的《斯维尼·托德:舰队街的恶魔理发师》(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将目光投向了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的伦敦,一个贫富差距悬殊、腐败滋生蔓延的世界。这出音乐剧讲述了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一位恶魔理发师杀害顾客并将其尸体交由邻家老板娘做成人肉馅饼出售。但该剧并非以恶心恐怖为诉求的美国产《人肉叉烧包》,而是力图用黑色幽默的形式揭露工业革命后现实世界的黑暗面。尽管普通观众对《斯维尼·托德》并不感冒,但它却深得评论界以及桑德海姆铁杆戏迷的欢心,而且连连夺奖,被誉为桑德海姆—普林斯组合最优秀的一部作品。
得此褒奖,桑德海姆自信满满地推出了新剧《我们曾经的欢乐时光》(Merrily We Roll Along,1981年)。上帝又和我们的大师开了一个小玩笑:该剧不但上演16场后便黯然下档,老搭档普林斯也拂袖而去桑德海姆那怪异的叙事手法把自己送入导演生涯的最低谷。
眼见新作惨败,老搭档也撂挑子走人,桑德海姆百般无奈之下,愤而宣称要退出音乐剧界改写推理小说去。多亏此时一位从外百老汇崭露头角的新秀导演詹姆斯·拉旁(James Lapine)及时出现,成为桑德海姆的新搭档,世上才少了些质量未知的推理小说,多了几部优秀音乐剧。1984年,两人合作的第一部作品《星期天与乔治在公园》(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正式上演。这出音乐剧受19世纪乔治·修拉(George Seurat)的油画《大宛岛上的星期天》(A Sunday on La Grande Jatte)启发创作而成,延续了桑德海姆的概念风格,试图探讨在商业社会中如何平衡艺术创作和商业效益之间的关系,怎么看都有些桑德海姆自身经历的影子包含其中。如果拿韦伯的标准来评价这部作品的票房,不免有些强人所难,它没有亏,对桑德海姆简直就是胜利了。
在这部荣获普利策戏剧奖的成功作品之后,两人合作的第二部音乐剧《拜访森林》(Into The Woods)于1987年推出。在这部颠覆传统的新编格林童话大杂烩中,桑德海姆一如既往地嘲讽着由“一见钟情”到“终成眷属”的标准童话模式,告诫人们要学会成长,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共生关系,面对道德考验要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就这样一部说教意味浓厚的成人童话剧,在评论界以及观众眼中,竟已算得上是桑德海姆最易于让人接受的作品了。在百老汇天后伯纳黛特·彼特斯(Bernadette Peters)的巨大票房号召力影响下,这出旋律简单明了,故事轻松愉快的童话剧不但赚了个盆满钵满,还从来势汹汹的《剧院魅影》手中,夺下了象征音乐剧灵魂所在的“托尼奖”最佳剧本、最佳词曲等大奖。
也许桑德海姆担心这种票房大卖还人见人爱的剧目太过商业化,会砸了自己特立独行的招牌,所以他又做好了准备,要让评论界炸开锅,让观众无所适从。1990年底,桑德海姆与约翰·怀德曼(John Weidman)合作的新剧《刺客》(Assassins)在外百老汇试演,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就在那年夏天,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本剧试演开始仅一个月后,美国出兵海湾战场,第一次海湾战争开始。在这种正是需要几部主旋律作品来提升国民凝聚力的节骨眼上,桑德海姆的新作却是大唱反调,以美国历史上九位因刺杀总统而名留青史的刺客为主角,告诉观众们不要盲目用脸谱化对号入座的方式来看待这些历史人物,不要轻易将这些背负千古骂名的刺客看作疯子狂人,不要盲目相信别人所告诉你的历史,因为那也许并不客观公正……这种不合时宜大胆质疑美国民主精神的题材若是换了别人创作,怕是早被舆论的唾沫星子冲到大西洋海底永世不得超生了,多亏挂的是桑德海姆的大名,评论界骂归骂,却也不敢将其大笔封杀,而众多有识之士也勇于站出来表示对这出剧的赞赏。不过鉴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条件,这部尚是半成品的《刺客》短暂试演后并没有立刻移师百老汇,而是直到10年后的2001年9月才开始排演,准备与观众见面。孰料此后没几天便发生了“9?11”惨剧,《刺客》的上演自然又是无限延期,直到2004年4月才正式登上百老汇舞台。刚上演没几日,《刺客》便获得了6项“托尼奖”提名,并在六月初的颁奖仪式上一举夺下了最佳复排音乐剧、最佳男配角、最佳音乐剧导演等5项大奖。
《刺客》之后,桑德海姆的又一部作品《激情》(Passion)于1994年出炉。这部作品改编自伊吉尼奥·雨果·塔切蒂(Iginio Ugo Tarchetti)1869年创作的小说《佛斯卡》(Fosca),是桑德海姆与拉旁合作的第三部作品。较之《刺客》,这部以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之间的三角恋情为题材的音乐剧显然可算是温和之作了,虽然桑德海姆在剧中依旧质疑着社会传统观念和人际关系,试图探究美貌、财富、爱情与婚姻之间的关联。这部荡气回肠的爱情悲剧在上演后反响颇佳,其精妙的叙事结构也大为评论界称道。
跨入新世纪后,身为美国音乐剧界领头人物的桑德海姆已是年逾古稀。自2000年起,美英各大城市纷纷复排上演桑德海姆的经典剧目以示祝贺,其活动日程甚至满满当当地直排到2005年桑德海姆75岁大寿的时候,如此隆重的待遇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回首这位音乐剧大师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他的早年作品时至今日,已被广大音乐剧爱好者奉为圭臬。而他后期的作品由于诞生时间尚短,其艺术价值虽然已有所体现,但划时代意义可能还要等到数十年后,才能在时间的洗礼中得以显现。对于生活在当今的音乐剧爱好者而言,有幸与这位大师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亲眼见证经典的诞生,也算是今生有幸了。

『贰』 玫瑰舞后的基本信息

更多外文片名:
Gymni kathe vrady.....Greece
Gypsy - Königin der Nacht.....West Germany
Gypsy - striptease-dronningen.....Denmark
Gypsy, striptease-kuningatar.....Finland
La donna che inventò lo strip-tease.....ItalyLa reina del Vaudeville.....Spain
导演:茂文·勒鲁瓦 Mervyn LeRoy
编剧:
吉普赛·罗斯·李 Gypsy Rose Lee ....book Gypsy, A Memoir
Arthur Laurents ....play
Leonard Spigelgass ....writer主演:
罗莎琳德·拉塞尔 Rosalind Russell ....Rose Hovick
娜塔利·伍德 Natalie Wood ....Louise 'Gypsy Rose Lee' Hovick
卡尔·莫尔登 Karl Malden ....Herbie Sommers
幅面: 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混音:4-Track Stereo
级别:Australia:PG/Australia:G/USA:Unrated/Finland:S/Sweden:11/UK:A
制作成本:$4,000,000 (estimated)
拍摄日期: 1962年1月 - 1962年4月
摄制格式: 35 mm洗印格式: 35 mm
上映日期: 1962年11月1日 美国 第35届奥斯卡金像奖 (1963)
最佳彩色摄影(提名)
Harry Stradling Sr.
最佳服装设计(彩色片)(提名)
Orry-Kelly
Best Music, Scoring of Music, Adaptation or Treatment(提名)
Frank Perkins

『叁』 第35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提名大户

获得了多项提名的电影
10项:《阿拉伯的劳伦斯》
8项:《杀死一只知更鸟》
7项:《叛舰喋血记》
6项:《欢乐音乐妙无穷》
5项:《玫瑰与美酒的日子》、《最漫长的一天》、《奇迹缔造者》、《姐妹情仇》
4项:《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和《格利姆兄弟的美好世界》
3项:《意大利式离婚》、《春泪溅花红》、《春浓满楼情痴狂》、《玫瑰舞后》
2项:《满洲候选人》、《弗洛伊德》、《大卫与丽莎》、《土包子游巴黎》、《怨女痴男》
获得了多项大奖的电影:
7项:《阿拉伯的劳伦斯》
3项:《杀死一只知更鸟》
2项:《最漫长的一天》和《奇迹缔造者》

『肆』 玫瑰舞后的1993年电影

中文名:玫瑰舞后
外文名称Gypsy
更多中文片名: 星梦不了情
更多外文片名:
A Trajetória do Sucesso.....Brazil
Gipsy.....Spain
Gypsy.....Argentina
Gypsy
导演:Emile Ardolino
编剧:
Arthur Laurents....play
吉普赛·罗斯·李 Gypsy Rose Lee....book Gypsy, A Memoir (uncredited)
主演:
贝特·米德勒 Bette Midler....Mama Rose
彼得·里格特 Peter Riegert....Herbie
辛西亚·吉布 Cynthia Gibb....Louise / Gypsy Rose Lee
影片类型:传记/歌舞/喜剧/剧情
片长:Spain:136 min | UK:142 min | Argentina:138 min | USA:153 min
国家/地区:美国
上映1993年
对白语言:英语
色彩:彩色
幅面: 35毫米无声标准银幕
混音:Dolby
级别:Ireland:12/Portugal:M/6/Iceland:L/Australia:G/UK:U/Argentina:Atp
制作人 Proced by:
Emile Ardolino....procer
Bonnie Bruckheimer....executive procer
Cindy Gilmore....procer
Robert Halmi Sr.....executive procer
Neil Meron....executive procer
Bob Weber....associate procer
Craig Zadan....executive procer
摄影 Cinematography:Ralf D. Bode
剪辑 Film Editing:
L. James Langlois
William Reynolds
选角导演 Casting:
Stuart Howard
Howard Meltzer
David Rubin
艺术指导 Proction Designer:Jackson De Govia
美术设计 Art Direction by:John R. Jensen
布景师 Set Decoration by:K.C. Fox
服装设计 Costume Design by:Bob Mackie
副导演/助理导演 Assistant Director:
Elena Santaballa....dga trainee
Ellen H. Schwartz....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制作公司:RHI Entertainment Inc.[美国]
发行公司:
Cannes Home Vídeo[巴西] (Brazil) (video)
CBS Television[美国] (1993) (USA) (TV) (original airing) 影片翻拍自1962年的同名电影,描述对舞台表演有高度热忱却生不逢时的玫瑰,把她一生的梦想寄托在小女儿琼身上,从小带着她到处登台,想栽培她成为大明星,但厌倦母亲管束的琼却和男友私奔了。玫瑰转而将希望寄托在大女儿露易丝身上,但为现实所逼,露易丝...

『伍』 伯娜黛特·皮特丝的个人经历

作为20世纪后50年百老汇音乐剧舞台上最成功的女演员,伯娜黛特·皮特丝在音乐剧表演方面可以说是呼风唤雨、一帆风顺的。她于1948年2月28日出生于纽约的皇后大街,在她将近40年的演艺生涯中,皮特丝参演了诸如《玫瑰舞后》、《海上娇娃》以及《歌与舞》等堪称经典的百老汇剧作,获得了多次托尼奖最佳女演员的提名,并且将两尊托尼奖收入囊中。此外,皮特丝还成为入选戏剧名人堂的最年轻的演员。所有这些都可以证明皮特丝高超的演技以及她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是多么的完美。
在1999年的6月,皮特丝凭借她在重演的《安妮,拿起你的枪》中的非凡表现,一举夺得她的第二尊托尼奖杯和第三项戏剧委员会奖,这样卓越的成绩不禁让人们啧啧称赞。可以说,皮特丝的演艺生涯是非常顺利的,她的成名在观众看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在无限风光的背后,是她扎实的基本功和对作品过人的领悟力以及无可比拟的戏剧天分。
伯娜黛特·皮特丝的母亲是她演艺生涯中的第一个领路人。她很早就发现了小皮特丝的天赋,在皮特丝只有3岁半的时候,她就安排她在《少年陪审团》(Juvenile Jury)中担任了一个小角色。尽管这听来比较有传奇色彩,但此举确实使皮特丝从很小就对音乐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皮特丝后来又在《为它定调》(Name That Tune)中表现不俗,成为那些小演员中表现最好的一个。到了5岁的时候,她就开始接受系统的踢踏舞课程了。
在1961年的时候,皮特丝获得了一个机会,得以参加《玫瑰舞后》的巡演。这是皮特丝参加的第一个百老汇名作,尽管戏分不多,但许多东西对于皮特丝来说都是全新的。她在巡演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对于实际表演有用的技巧。当皮特丝会年满20岁的时候,她已经明确了她在音乐剧方面奋斗的方向,不再把音乐剧仅仅当作个人的爱好,而是视为一门终生为之奋斗的职业了。
皮特丝在百老汇的初次露面是在1967年的《Johnny No-Trump》中,初次登台便获得很多剧评人的好评,接下来在1968年在《乔治·M》(George M!)中的表演更是使人觉得她不是昙花一现。而她在随后的《海上娇娃》(Dames At Sea)中的表现更是让她获得了第一个戏剧委员会奖(Drama Desk Award)。
1971年,皮特丝因在伯恩斯坦的音乐剧《锦城春色》中扮演爱丝特哈泽(Brunehilde Esterhazy)而获得了第一个托尼奖的提名。在1973年,她完成了自己在银屏上的处女作《Ace Eli and Rodger of the Skies》。从此,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她开始涉足电影界,她的表演天分同样适用于电影这个领域。她在1976年参与拍摄的电影《无声电影》(Silent Movie)获得了德国金球奖的提名。
皮特丝在1974年的《麦克和梅布尔》(Mack and Mabel)中的出色发挥使她再次获得了托尼奖的提名,而她塑造的“诺曼底人——梅布尔”的形象也长久的留在人们的脑海之中。在1979年,皮特丝完成了她和喜剧电影的第一次接触——同喜剧明星史蒂夫·马丁(Steve Martin)合演了喜剧《性情古怪的人》(The Jerk)。
在进入80年代以后,皮特丝好运不断。1981年皮特丝和史蒂夫·马丁合演的《天降好运》(Pennies From Heaven)获得了她的第一个金球奖,同时她的第一张个人专辑——《演唱现在开始》(Now Playing)也得以正式发行。
在1983年回到百老汇的舞台后,皮特丝承演了桑德海姆的音乐剧《星期天与乔治同游公园》。在这部获得普利策戏剧奖的作品中,皮特丝发挥的极为出色,她个人也多次承认她最适合出演的还是桑德海姆的作品。她因为此剧中的精彩表现而获得托尼奖和戏剧委员会奖的双项提名。如果说《海上娇娃》使得年轻的皮特丝在人才如云的百老汇站稳了脚跟的话,她在《麦克和梅布尔》和这部作品中的表现已经使她成为百老汇的明星了。
皮特丝在经历了三次托尼奖的提名之后,终于在1985年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托尼奖项。这次她得以获奖的剧目是传奇韦伯的《歌与舞》。并且又接连获得了戏剧协会奖(Drama League Award)和戏剧委员会奖。从此之后皮特丝的演艺生涯可以说是一条坦途。在1987年由桑德海姆推出的《走进丛林》(Into The Woods)中,皮特丝凭借她出色的发挥捧得了第二尊戏剧委员会奖。
1996年7月20日,皮特丝凭借她长久以来为音乐剧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得以进入戏剧名人堂,从而也成为获此殊荣的最年轻的演员。
在1999年,皮特丝因在重演的《安妮,拿起你的枪》中出演奥克莱·安妮而再度将托尼奖和戏剧委员会奖双双收入囊中。根据她在这部作品中的原声演唱灌制的CD也获得了格莱美大奖。
在音乐剧领域获得重大成功之后,皮特丝将目光再次转向了影视界。在2001年的上半年,皮特丝拍摄了她的第一部印度电影《让雪飘》(Let It Snow)。同年,她还灌制了由罗杰斯和小哈默姆坦作品精选而成的一张CD,全部由她进行全新的演绎,这张唱片将于2002年的3月推出。当然,皮特丝并没有放弃她在音乐剧方面的演出,她已经决定在2003年重演的桑德海姆名作《玫瑰舞后》中出任妈妈罗拉这个角色。而这个剧目正是当初幼小的皮特丝初涉百老汇所接触的第一部名作。相信皮特丝这次会给我们更精彩的演出。
在皮特丝杰出的舞台生涯中,这位两度获得托尼奖的女演员以其非凡的魅力征服了挑剔的观众,她就像拥有分身的魔术一样,出现在音乐剧的舞台、电影电视的荧屏、音乐会等多个不同的领域,并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百老汇音乐剧的历史上,伯娜黛特·皮特丝已经成为同艾索·摩曼和玛丽·马汀一样著名的传奇人物。

『陆』 第35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获奖名单

最佳影片
Best Picture
《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其他提名:
《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
《欢乐音乐妙无穷/音乐人》《Meredith Willson's The Music Man》
《叛舰喋血记》《Mutiny on the Bounty》
《杀死一只知更鸟/梅岗城的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
最佳男主角
Best Actor in a Leading Role
格里高利·派克《杀死一只知更鸟/梅岗城的故事》/ Gregory Peck 《To Kill a Mockingbird》其他提名:
伯特·兰卡斯特《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 Burt Lancaster 《Birdman of Alcatraz》
杰克·莱蒙《醉乡情断/相见时难别亦难》/ Jack Lemmon 《Days of Wine and Roses》
马赛罗·马斯楚安尼《意大利式离婚》/ Marcello Mastroianni 《Divorce--Italian Style》
彼得·奥图尔《阿拉伯的劳伦斯》/ Peter O'Toole 《Lawrence of Arabia》
最佳女主角
Best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安妮·班克罗夫特《海伦凯勒/奇迹创造者》/ Anne Bancroft 《The Miracle Worker》
安妮·班克罗夫特没有出席颁奖典礼,由琼·克劳馥(Joan Crawford)替她领奖。
其他提名:
贝蒂·戴维丝《婴儿简出了什么事/兰闺惊变》/ Bette Davis 《What Ever Happened to Baby Jane?》
凯瑟琳·赫本《长夜漫漫路迢迢》/ Katharine Hepburn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吉拉汀·佩姬《春浓满楼情痴狂/爱君风流》/ Geraldine Page 《Sweet Bird of Youth》
李·雷米克《醉乡情断/相见时难别亦难》/ Lee Remick 《Days of Wine and Roses》
最佳男配角
Best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艾德·贝格利《春浓满楼情痴狂/爱君风流》/ Ed Begley 《Sweet Bird of Youth》
其他提名:
维克多·布鲁诺《婴儿简出了什么事/兰闺惊变》/ Victor Buono 《What Ever Happened to Baby Jane?》
泰利·萨瓦拉斯《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 Telly Savalas 《Birdman of Alcatraz》
奥玛·沙里夫《阿拉伯的劳伦斯》/ Omar Sharif 《Lawrence of Arabia》
特伦斯·斯坦姆普《比利巴德》/ Terence Stamp 《Billy Budd》
最佳女配角
Best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帕蒂·杜克《海伦凯勒/奇迹创造者》/ Patty Duke 《The Miracle Worke》
其他提名:
玛丽·巴德姆《杀死一只知更鸟/梅岗城的故事》/ Mary Badham 《To Kill a Mockingbird》
雪莉·奈特《春浓满楼情痴狂/爱君风流》/ Shirley Knight 《Sweet Bird of Youth》
安杰拉·兰斯伯里《谍影迷魂/洗脑密令》/ Angela Lansbury 《The Manchurian Candidate》
塞尔马·里特《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 Thelma Ritter 《Birdman of Alcatraz》
最佳导演
Best Directing
大卫·里恩《阿拉伯的劳伦斯》/ David Lean 《Lawrence of Arabia》
其他提名:
弗兰克·佩里《大卫与丽莎》/ Frank Perry 《David and Lisa》
皮亚托·杰米《意大利式离婚》/ Pietro Germi 《Divorce--Italian Style》
阿瑟·佩恩《海伦凯勒/奇迹创造者》/ Arthur Penn 《The Miracle Worker》
罗伯特·马利根《杀死一只知更鸟/梅岗城的故事》/ Robert Mulligan 《To Kill a Mockingbird》
最佳原创剧本
Best Writing - Original Screenplay
《意大利式离婚》《Divorce--Italian Style》
其他提名:
《弗洛伊德传》《Freud》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Last Year at Marienbad》
《春泪溅花红》《That Touch of Mink》
《犹在镜中/穿过黑暗的玻璃》《Through a Glass Darkly》
最佳改编剧本
Best Writing - Adapted Screenplay
《杀死一只知更鸟/梅岗城的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
其他提名:
《大卫与丽莎》《David and Lisa》
《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
《洛丽塔/一树梨花压海棠》《Lolita》
《海伦凯勒/奇迹创造者》《The Miracle Worker》
最佳摄影(彩色)
Best Cinematography, Color
《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
其他提名:
《玫瑰舞后》《Gypsy》
《哈泰利/猎兽奇观》《Hatari!》
《叛舰喋血记》《Mutiny on the Bounty》
《奇妙世界》《The Wonderful World of the Brothers Grimm》
最佳摄影(黑白片)
Best Cinematography, Black-and-White
《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
其他提名:
《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Birdman of Alcatraz》
《杀死一只知更鸟/梅岗城的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
《怨女痴男》《Two for the Seesaw》
《婴儿简出了什么事/兰闺惊变》《What Ever Happened to Baby Jane?》
最佳艺术指导/道具布景(彩色)
Best Art Direction-Set Decoration, Color
《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
其他提名:
《欢乐音乐妙无穷/音乐人》《Meredith Willson's The Music Man》
《叛舰喋血记》《Mutiny on the Bounty》
《春泪溅花红》《That Touch of Mink》
《奇妙世界》《The Wonderful World of the Brothers Grimm》
最佳艺术指导/道具布景(黑白片)
Best Art Direction-Set Decoration, Black-and-White
《杀死一只知更鸟/梅岗城的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
其他提名:
《醉乡情断/相见时难别亦难》《Days of Wine and Roses》
《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
《调整时期》《Period of Adjustment》
《谍网忠鸽》《The Pigeon That Took Rome》
最佳服装设计(黑白片)
Best Costume Design, Black-and-White
《婴儿简出了什么事/兰闺惊变》《What Ever Happened to Baby Jane?》
其他提名:
《醉乡情断/相见时难别亦难》《Days of Wine and Roses》
《双虎屠龙/谁杀了理贝特·瓦朗斯》《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
《海伦凯勒/奇迹创造者》《The Miracle Worker》
《费德拉》《Phaedra》
最佳服装设计(彩色)
Best Costume Design, Color
《奇妙世界》《The Wonderful World of the Brothers Grimm》
其他提名:
《一路顺风!》《Bon Voyage!》
《玫瑰舞后》《Gypsy》
《欢乐音乐妙无穷/音乐人》《Meredith Willson's The Music Man》
《我与艺妓》《My Geisha》
最佳音响
Best Sound
《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
其他提名:
《一路顺风!》《Bon Voyage!》
《欢乐音乐妙无穷/音乐人》《Meredith Willson's The Music Man》
《春泪溅花红》《That Touch of Mink》
《婴儿简出了什么事/兰闺惊变》《What Ever Happened to Baby Jane?》
最佳电影剪辑
Best Film Editing
《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
其他提名:
《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
《谍影迷魂/洗脑密令》《The Manchurian Candidate》
《欢乐音乐妙无穷/音乐人》《Meredith Willson's The Music Man》
《叛舰喋血记》《Mutiny on the Bounty》
最佳视觉效果
Best Visual Effects
《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
其他提名:
《叛舰喋血记》《Mutiny on the Bounty》
最佳原创歌曲
Best Music - Original Song
“Days of Wine and Roses”《醉乡情断/相见时难别亦难》/ Days of Wine and Roses from 《Days of Wine and Roses》
其他提名:
“Love Song From Mutiny On The Bounty (Follow Me)”《叛舰喋血记》/ Love Song From Mutiny On The Bounty (Follow Me) from 《Mutiny on the Bounty》
“Song From Two For The Seesaw (Second Chance)”《怨女痴男》/ Song From Two For The Seesaw (Second Chance) from 《Two for the Seesaw》
“Tender Is the Night”《夜色温柔》/ Tender Is the Night from 《Tender Is the Night》
“Walk on the Wild Side”《行走在旷野的边缘/神女生涯原是梦》/ Walk on the Wild Side from 《Walk on the Wild Side》
最佳原创配乐
Best Music, Score - Substantially Original
《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
其他提名:
《弗洛伊德传》《Freud》
《叛舰喋血记》《Mutiny on the Bounty》
《战国群雄/烽火霸王》《Taras Bulba》
《杀死一只知更鸟/梅岗城的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
最佳改编配乐
Best Music, Scoring of Music, Adaptation or Treatment
《欢乐音乐妙无穷/音乐人》《Meredith Willson's The Music Man》
其他提名:
《江湖女》《Billy Rose's Jumbo》
《冷暖心声冷暖情》《Gigot》
《玫瑰舞后》《Gypsy》
《奇妙世界》《The Wonderful World of the Brothers Grimm》
最佳动画短片
Best Short Subject, Cartoons
《洞》《The Hole》
其他提名:
《伊卡路斯·蒙特高尔菲·怀特》《Icarus Montgolfier Wright》
《来听听这个》《Now Hear This》
《懦夫的自我防卫》《Self Defense--For Cowards》
《流行歌曲的交流会》《Symposium on Popular Songs》
最佳真人短片
Best Short Film - Live Action
《周年快乐》《Heureux Anniversaire/Happy Anniversary》
其他提名:
《同志黎料》《Big City Blues》
《凯迪拉克》《The Cadillac》
《悬崖居民》《The Cliff Dwellers/formerly titled 'One Plus One'》
《盆地》《Pan》
最佳纪录短片
Best Documentary Short Subject
《狄兰·托马斯》《Dylan Thomas》
其他提名:
《约翰·格伦的故事》《The John Glenn Story》
《通往城外的路》《The Road to the Wall》
最佳纪录长片
Best Documentary Feature
《黑狐狸》《Black Fox》
其他提名:
《巴西整体面貌的变化》《Alvorada/Brazil's Changing Face》
最佳外语片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花落莺啼春》法国 / 《Sundays and Cybele》 France
其他提名:
《希腊悲剧/埃勒克特拉》希腊 / 《Electra》 Greece
《那不勒斯的四天》意大利 / 《The Four Days of Naples》 Italy
《诺言》巴西 / 《Keeper of Promises/The Given Word》 Brazil
《特拉云坎的珍珠》墨西哥 / 《Tlayucan》 Mexico

『柒』 斯蒂芬·桑德海姆的作品

《西区故事》
剧情简介
西区是纽约的贫民窟集中地。那里有两个少年流氓集团。一个叫“火箭”,由白
人组成,头目是里弗;一个叫“鲨鱼”,由波多黎各人,头头是贝尔纳尔多。两帮势
不两立。经常挑衅格斗,酿成流血事件。
一天夜里,西区举行了一场规模颇大的舞会。两个团伙之间展开了一场独特的“
竞赛”,在众人的呼喊声中,里弗的好友托尼和贝尔纳尔多的妹妹玛丽亚相遇。两人
一见钟情,就象在梦中似的一起跳着舞。贝尔纳尔多发现了他们,他暴跳如雷地扑过
来,强行让手下带走了玛丽亚。
回到了家的玛丽亚正准备上床,忽然听见有人在呼唤她。她走近窗口,又见到了
托尼。第二天,玛丽亚听说“鲨鱼”将和“火箭”决斗,便希望托尼去阻止他们。托
尼答应了她。
晚上,“鲨鱼”和“火箭”在街头相遇。两伙人正准备动手,托尼匆匆赶到,他
试图阻止他们之间的斗殴,但贝尔纳尔多却不理睬,还一拳把托尼打倒在地。里弗见
状,便动了手。当里弗用刀逼住了贝尔纳尔多时,托尼要里弗停手。里弗稍一犹豫,
但贝尔纳尔多的刀先捅进了里弗的胸膛。托尼奔过去抱住了里弗。贝尔纳尔多又持刀
向他刺来,托尼眼明手快,拿起里弗的刀刺进了贝尔纳尔多的胸口。
玛丽亚对此十分伤心。贝尔纳尔多的女朋友用最污秽的话骂她,责备她,但她始
终忘不了托尼。托尼不知从哪儿获悉玛丽亚忧思而想轻生,便陷入绝望。贝尔纳尔多
生前曾希望妹妹嫁给他的好友奇诺。可奇诺看到玛丽亚钟爱的竟是杀兄的仇敌,一时
狂怒之下,身藏手枪去找托尼算帐。玛丽亚得知之后迅速赶到托尼处报信,但就在这
一刹那间,奇诺的枪响了,无情的子弹夺去了托尼的生命。玛丽亚悲痛欲绝……
电影
片名:西区故事
英文片名:West Side Story
又名:
国家/地区:美国
区域:欧美
出品:美国联美影片公司
发行:
类型:剧情 音乐 爱情
导演:罗伯特·怀斯Robert Wise 杰洛姆·罗宾斯Jerome Robbins
编剧: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制片:
主演:纳塔莉·伍得Natalie Wood 罗斯·坦布林Russ Tamblyn 理查得·贝麦Richard Beymer
分级:未分级
片长:152 分钟
上映时间:1961年10月18日
《西区故事》夺得1961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
最佳彩色片摄影、最佳彩色片美工、最佳彩色片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乐、最
佳歌舞片音乐十项大奖。
原剧由著名舞蹈家杰洛姆·罗宾(一九八二年曾率领其舞蹈团访华)设计,是百
老汇的保留节目,久演不衰。怀斯与罗宾斯合作,运用电影手段,将它相当完好地再
现在银幕上。影片从摄影棚布景圈子里跳出来,把观众引到纽约街头,以曼哈顿西部
贫民区为背景,展现了现了现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以及流氓阿飞的暴力活动
情景。
《西区故事》乃是美国“街头音乐歌舞片”的经典之作。许多歌舞场面都是在真
实环境中展开,罗宾斯设计的舞蹈动作奔放明快,充满活力,颇具纽约芭蕾舞剧团的
风格,加上导演处理富于动跃感与社会气息,摄影机移动,自如结果使影片大获成功,
强烈的色斑纵横交叉,眼前展现纽约的全景,摄影机在空中飞舞,然后轻巧的落在纽
约的西区。片中许多歌曲如《玛利娅》、《晚上再见》等,上映后迅速流传开来。
当时好莱坞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间,对具有新意的作品和新冒出来的人材比较推崇。
《西区故事》触及种族矛盾问题,音乐的处理颇有独到之处,充满美国式的活力,这
些迎合了时代潮流与大众所好,因此独占一九六一年奥斯卡十项奖,按其数量之多仅
次于《宾虚》。
玫瑰舞后
背景介绍
《玫瑰舞后》根据吉普赛·罗丝·李回忆录中的一个音乐故事改编而成,是戏剧家大卫·莫里克于1959年执导的一部经典的美国音乐剧。吉普赛·罗丝·李是20世纪初期美国喜剧界最为活跃的明星,在她1937年退出舞台后,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全面回顾,终于在20年之后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这也成为《玫瑰舞后》创作的蓝本。音乐剧讲述了一个处心积虑的母亲,为了完成心中的明星梦,强迫女儿坚持演艺生涯的故事。
首演于1959年的这部作品可以说集合了当时百老汇的老将和新锐,亚瑟·劳伦茨(Arthur Laurents)负责剧诗创作,而朱利·斯泰恩和年轻的桑德海姆联手创作了剧中的音乐。该剧女主角罗斯由大名鼎鼎的艾索·摩曼出任,另外还有当红明星安吉拉·兰斯伯莉的加盟,使得该剧还没有上演就有许多观众翘首以盼。剧中的许多歌曲,如《让我取悦你》(Let Me Entertain You)、《不管到哪里,我们都在一起》(Together Wherever We Go )、《你肯定玩了一个鬼把戏》、《一些人》和《小小世界》等歌曲都深受人们喜爱。这部音乐剧也因此在1960年获得了托尼奖最佳音乐剧等八项大奖,1973年首次在伦敦上演。1975年时,《玫瑰舞后》又获托尼奖最佳女演员奖,1990年再获托尼奖最佳重演音乐剧奖和最佳女主角奖。多年后的今天,著名电影导演山姆·门德斯又对这部音乐剧作了崭新的诠释,并将它再次搬上百老汇的舞台。
该剧于2003年5月1日在舒伯特剧院进行了重演的第一次演出,深得音乐剧迷的喜爱。在刚刚公布的第57届托尼奖提名中,《玫瑰舞后》获得了最佳音乐剧女主角等四项提名。这次《玫瑰舞后》能否大放异彩,重现昔日辉煌,相信到6月8日的颁奖典礼自然会水落石出。
故事情节
故事在西雅图的一个轻歌舞剧院开场,姐姐小琼和妹妹小路易丝正在排练一个为儿童的演出节目,边唱边跳“让我取悦你”。她们的妈妈罗斯·豪维克随后唱着“唱出来,路易丝”出场,督促两个孩子要刻苦训练。接着,通过“一些人”,罗斯表达了她要促成小琼从事轻歌舞剧生涯的决心,期待她有朝一日成为耀眼的明星。在遭到家人的拒绝后,罗斯把她父亲的金匾从墙上偷凿下来,当做经费同女儿们一起搭便车到了洛杉矶,在那里她遇到了赫比,并怂恿他为女孩的演出做经纪人。为了拉拢赫比,她用浪漫和结婚的可能性来迷惑赫比,二重唱“小小世界”很好地表现了这一场景。
经过赫比的努力,小琼和她的“新闻男孩”成为名列前茅的轻歌舞剧表演。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琼和路易丝成熟了,而轻歌舞剧的形式却日渐衰落,剧团也只能栖居于阿克隆的两间充满泥灰和裂缝的旅馆里。罗斯用热过的中国菜做早餐,开始庆祝路易丝的生日。这时,赫比唱着“奥费姆巡回剧院的戈德斯通先生”来了,原来他为了挽救剧团的生计提供了一个合同,并给“被遗忘的路易丝”带来了生日礼物——一只小羊羔,路易丝唱起了“小羊羔”和“我想知道我多大了”。
下一场发生在纽约的一家中国餐馆。罗斯和赫比在那里讨论着第二天在戈氏剧院的试演。赫比向罗斯求婚并威胁说,如果她不愿意,那么有一天他将会“走掉”。罗斯唱着“你永远不会离开我”,最后以跳舞结束了这场争吵。戈德斯通确实向琼提供了一个合同,但要以“她得在学校呆一整年并学习表演方面的课程”和“罗斯要走开”为条件。罗斯听说这以后,怒气冲冲地离开了他的办公室。渴望过正常生活的女孩们唱起了“如果妈妈已结婚”。剧团从此经常没有合同,她们继续旅行,过着飘泊的生活。
在布法罗的一条剧院胡同中,在“农场男孩”剧中表演的一个叫图尔萨的男孩告诉路易丝,他梦想组织一个舞蹈队并表演“我所需要的是那个女孩”的节目。路易丝梦想着成为那个女孩,但是她又一次失望了:琼和图尔萨跑掉了,路易丝给罗斯带来了一张琼留下的道别的便条。罗斯极度震惊。赫比乞求罗斯与他结婚并放弃演艺职业,路易丝也敦促罗斯接受赫比的请求。然而,罗斯却向吓坏了的路易丝宣布她要把路易丝培养成为一个明星,然后第一幕在“一切事情都会发生”中结束。
第二幕在“罗斯夫人的斗牛士”节目中开场,路易丝顶替小琼出场,“罗斯夫人的斗牛士”明显是小琼演出的翻版。为了消除路易丝的疑虑,罗斯与赫比一起唱“不管到哪里,我们都在一起”。经过赫比的努力,在演出的最后一刻拿到了两个星期的订票。令每个人感到惊讶的是,演出地点竟是在一个低俗的小剧场。当罗斯发现以后,她异常坚决地要求剧团退出演出。但是路易丝却以很成熟的语气说:“妈妈,我们必须接受这个工作,因为我们一贫如洗。”此时脱衣舞女三重唱“你肯定玩了一个鬼把戏”暗示了路易丝的演出前景。
罗斯答应了在演出结束时嫁给赫比,她和路易丝开始收拾行李准备离开,剧院经理宣布由于隔壁商店的“诱惑性演出”,他的剧院的明星吸引力已经大大下降,罗斯立即回答说:“我女儿可以做到。”她开始筹划路易丝的化妆和音乐等。赫比对此表示反对,告诉罗斯他要永远离开她。罗斯把她那被吓坏了的女儿推上舞台。在舞台上,路易丝害羞地唱着“让我取悦你”,当着观众的面,变成了用脱衣舞来挑逗别人的人——“玫瑰舞后”――吉普赛·罗斯·李。
接下来,罗斯和路易丝出现在纽约明斯凯的粗俗剧场的吉普赛明星更衣室里。由于对于现在“成功”的女儿来讲是越来越无用了,罗斯对路易丝的独立和叱责感到非常愤怒。她离开了更衣室,重重地把门在身后关上,孤独地站在黑暗空荡的舞台上,此时她唱起了让人感伤的“轮到罗斯了”。一直在后台默默地观看的路易丝走上舞台,告诉罗斯:“妈妈,你真的原本可以很了不起”。母女冰释前嫌,罗斯兴奋地告诉了路易丝她最新的梦想,然后两人退场,整个故事结束。
分析评论
《玫瑰舞后》的第三次重演,受到了广大音乐剧爱好者的普遍关注,这不仅仅是因为它在音乐剧历史上不可动摇的经典地位,还在于它此次重演的社会背景。由于伊拉克战争和经济不景气等种种原因,纽约著名的百老汇近来一直门庭冷落。但当《玫瑰舞后》于2003年5月1日重新上演时,久违的热闹景象又回到了这里。
纽约市长布隆伯格亲临开幕式,并发表了讲话。他说:“今晚,我们不仅要庆祝《玫瑰舞后》重回舞台,还要庆祝《玫瑰舞后》第1404次在百老汇上演。所以,作为纽约市长,我宣布,今天为纽约人的吉普赛日。”可见政府希望通过经典剧作的上演,可以重新唤起人们对往日的回忆,重建信心,刺激低迷的经济的发展。
抛开这些外在因素不说,该剧独特的魅力在于它生动地刻画了罗斯妈妈这样一个生活充满辛酸和不断奋斗的人物。为了自己出人头地,也可以说为了女儿们有个好的将来,她近乎痴迷地苦心经营着自己的明星梦,甚至亲生女儿都来背叛,当她独自一人站在舞台中央唱起那首“轮到罗斯了”时,往事历历在目,辛酸涌上心头,让观众不仅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自从在1959年艾索·摩曼成功塑造了罗斯妈妈这个形象后,每一位继任扮演者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此次伯娜黛特·皮特丝也不例外,尽管拥有两座托尼奖杯并且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但此番为该角色的饰演成功可谓是下了大功夫,每一句台词和剧诗都仔细推敲,字斟句酌。为了从外观上更符合罗斯,皮特丝放弃了一头长发,代之以波浪式的卷发,她那坚毅执著的表情和发怒时撅起的下巴,使得评论界认为她饰演了“最性感的罗斯”。《玫瑰舞后》首演后,皮特丝对罗斯这个角色的新演绎很快就得到了观众们的认可,并被提名第57届托尼奖的最佳音乐剧女主角,迎来了她演艺生涯中的又一个高峰。
其他演员的表现也可圈可点:约翰·多塞特以其迷人的微笑和动人的歌喉生动的演绎了经纪人赫比这个角色,并获得了最佳男配角的提名,而饰演路易丝的年轻女演员泰米·布兰查德也凭借这一角色参与角逐最佳女配角,这些都为《玫瑰舞后》的第三次重演增添了亮色。
此外,此次重演的导演山姆·门德斯也格外让人关注。2001年,门德斯曾以执导《美国丽人》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在好莱坞一举成名。2002年又与汤姆·汉克斯和保罗·纽曼合作,推出了《毁灭之路》,被誉为一部“不俗之作”,以其独到的视角重新演绎了黑帮片。此次他进军百老汇,人们都对他寄予厚望。其实早在1997年,他就已经在伦敦执导过舞台剧《蓝色房间》,并大获好评;此次他重新演绎经典名剧《玫瑰舞后》,并首次进军百老汇的舞台,凭借过人的导演手法,在5月1日首演仅仅两周后,就获得了最佳音乐剧重推、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等四项提名,其在音乐剧方面的执导功力也令人不可小觑。假以时日,也许会给观众带来更大的惊喜。
电影
导演:
茂文·勒鲁瓦 Mervyn LeRoy
编剧:
Arthur Laurents.....play
吉普赛·罗斯·李 Gypsy Rose Lee .....book Gypsy, A Memoir
Leonard Spigelgass
演员:
罗莎琳德·拉塞尔 Rosalind Russell .....Rose Hovick
娜塔利·伍德 Natalie Wood .....Louise 'Gypsy Rose Lee' Hovick
卡尔·莫尔登 Karl Malden .....Herbie Sommers
Paul Wallace.....Tulsa No. 2
影片类型:
剧情 / 歌舞 / 喜剧 / 传记
片长:
143 min
国家/地区:
美国

『捌』 杰罗姆·罗宾斯的职业生涯

杰罗姆·罗宾斯一直想要把芭蕾舞引入正牌的百老汇音乐剧,数年努力之后,他已是音乐剧圈子里的一名主力艺术家。他设计了《在镇上》(On the town)、《高跟鞋》(High button shoes)、《自由小姐》(Miss Liberty)、《称我夫人》(Call me madam)、《国王与我》(King and I)和《亿万富童》(Billion Dollar Baby)的舞蹈等。他最著名的舞蹈作品是《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
热爱舞蹈
尽管罗宾斯在纽约大学就读时专业是化学,但这并不妨碍他对舞蹈的热爱和揣摩。他在大学中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业舞蹈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充分利用大学中的一切机会,积极参加与舞蹈有关的课余活动,他在读书期间就先后几次参加了一些小型音乐剧的排练和演出,并在剧中担任群舞演员,这使他为日后进行编舞和舞蹈指导积累了丰富的职业经验。从一开始,罗宾斯就对自己的将来有着清醒而又执著的认识,这样,当他大学毕业以后,并没有成为一名化学家,而是凭借着自己的实力进入美国芭蕾舞剧院,而此时的他只有22岁。
成为独舞演员
罗宾斯很快在芭蕾剧院站稳了脚跟,很快从群舞演员升到了独舞演员,许多资深的舞蹈演员都认为这个年轻人前途不可限量。但罗宾斯并没有满足仅仅成为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他更希望通过自己对音乐和作品的理解,通过自己的构思和指导,自己的想法能够在舞台上得以展现。正是这种强烈的创作欲望推动着罗杰斯一步步走进音乐剧。可以说,罗宾斯的百老汇职业生涯的开始是非常顺利和幸运的。他在1944年的《锦城春色》(On the Town)中担任舞蹈设计师的初次亮相就取得了很好的评价。这部作品由乔治·阿伯特执导,年轻的伯恩斯坦作曲。它的蓝本是前一年伯恩斯坦和罗宾斯合作为美国芭蕾剧院创作的芭蕾舞剧《自由幻想》(Fancy Free)。有了上次的合作经验,两个人配合起来非常默契,这部作品在两个充满想像力的年轻人和经验老到的阿伯特的精心打造下,成为一部典型的百老汇制作:既有令人捧腹大笑的搞笑情节,又有抒情浪漫细腻的感情描写;伯恩斯坦琅琅上口的旋律与罗宾斯引入的火爆热烈的踢踏舞场面配合得相得益彰,首演即得以成功连演463场。
涉足音乐剧
初次涉足音乐剧就取得这么理想的成绩,这对于罗宾斯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在音乐剧编舞这个领域,他觉得在这里他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也更加地得心应手。《锦城春色》是罗宾斯职业生涯的一个转折,从此之后,他将精力更多地放到音乐剧的舞蹈编导方面。
在接下来的将近15年的时间内,罗宾斯基本上同阿伯特合作,为他的许多作品诸如《高跟鞋》(High Button Shoes)、《称我夫人》(Call Me Madam)等进行舞蹈的设计和编导,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像《高跟鞋》1947年在百老汇首演就取得了连演727场的成绩。在创作上,阿伯特给这个年轻人足够的权力,想培植这个后起之秀继承自己的衣钵。这一点从下面的这个小故事可见一斑:为《高跟鞋》作曲的是朱利·斯泰恩(Jule Styne),相对于年轻的罗宾斯,斯泰恩已经是大名鼎鼎了。在完成了整个剧作曲调的框架和一些主要的歌曲创作之后,斯泰恩就把一些他认为不重要的舞曲创作交给了钢琴师。但是罗宾斯发现后,坚持要斯泰恩独自完成舞曲才可以,因为他认为舞曲也是整个作品曲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由作曲家亲力完成才能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
逼迫他人创作舞曲
斯泰恩起先没有怎么将这个年轻人放在眼里,只是说,你想要舞曲啊,那你找伯恩斯坦去吧!谁知罗宾斯根本不买他的账,只是冷冰冰地告诉斯泰恩他想要的舞曲的种类和数量。并且告诉作曲家如果实在写不出来,那么只好将他关在一间工作间里,直到他写出来为止了。面对着如此执拗的舞蹈编导,斯泰恩只好让步,亲自完成了这部作品的舞曲创作,而这在当时的创作界是少见的,因为更多的是直接由钢琴师完成就可以了。但也正是因为罗宾斯的坚持,斯泰恩才写出了那首著名的芭蕾舞曲“Keystone Kops Ballet”。此后罗宾斯还多次使用这种手段从斯泰恩那里“榨取”出许多优美的曲子来,像他后来在《玫瑰舞后》(Gypsy)、《滑稽女郎》(Funny Girl)以及《铃儿响叮当》(Bells Are Ringing)中许多出色的舞曲都是在罗宾斯的“逼迫”下产生的。[引自《Broadway Musicals》,Martin Gottfried/著,New York Press,1980年版,P102。]
在艺术上,罗宾斯的要求始终是非常苛刻的。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如果他认为演员的表演没有达到他的要求,他就会不断地要求重新排练。他严厉的言辞经常使一些演员暗自流泪,因此也成为剧团中“不受欢迎”的人,但这更多的是局限在对艺术的追求和理解上,很少有人因为这个原因而将他视为仇敌。
独自创作
为了使得罗宾斯以后能够独自创作,阿伯特在1954年的《睡衣游戏》(The Pajama Game)中安排罗宾斯作为一名执行导演。但罗宾斯很早之前就已经证明自己不仅仅是一名简单的舞蹈设计师了。在1950年排演《称我夫人》的时候,其中有一首对位二重唱“你正在爱中”(You’re Just In Love)需要进行舞台设计,对于场景如何安排大家议论纷纷,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见解。这时罗宾斯找到导演艾尔文·柏林(Irving Berlin),他认为自己对这首歌的把握非常准确,根本不必像大多数人坚持的那样为它设计多么复杂的道具和布景,无需特殊的灯光、服装甚至伴舞,只要演员在台上用心演唱就足够了。[同上。]柏林当时被这个建议惊呆了,但是罗宾斯仍然坚持他的看法,认为不能用其他任何东西来干扰这首歌的演绎,简单就是美。柏林顶住压力接受了这个离奇的想法,实践证明,这个处理是多么地正确:在演出过程中,观众们的掌声屡次将演出打断,而这个年轻人那自信而又固执的形象也深深留在柏林和其他人的脑海中,从这时起,罗宾斯已经证明自己已经可以独立地执导一部作品了。
独立编舞
罗宾斯在1954年还试着执导并独立编舞了《小飞侠》(Peter Pan)。这个剧作有着好几个版本,罗宾斯和朱利·斯泰恩合作的这部作品只上演了152场之后就下档了。但这点挫折并没有吓倒罗宾斯,在1956年,罗宾斯真正意义上独立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剧作《铃儿响叮当》。这是一部比较传统的作品,罗宾斯依然按照他从阿伯特那里学来的方式来安排剧情、歌曲和舞蹈。为了避免成为一个舞蹈至上的导演,他同舞蹈演员探讨舞台的肢体表演,又单独同声乐演员讨论歌曲和配乐的安排。在这部作品中,他和另一位著名的舞蹈设计师鲍伯·弗斯合作,在剧中对于舞蹈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做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从而向观众和同行们展示了自己的才华,《铃儿响叮当》一剧也得以连演924场,这对于初次执导的罗宾斯来说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了,他和鲍伯·弗斯的编舞尤其引起专业人士的关注,使他们对舞蹈在音乐剧中的作用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作为对罗宾斯工作的肯定,他和鲍伯·弗斯获得了第11届托尼奖最佳编舞奖的提名,尽管最终没有获奖,但这对于罗宾斯来说已经是莫大的鼓励和荣誉了,而他在这部作品中的尝试也为他下一部成功之作《西区故事》奠定了基础。
首演《西区故事》
1957年9月26日首演的《西区故事》尽管在当初上演时所取得的连演732场的成绩不仅现在看来,在当时也是很一般的,但今日这部作品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佳作,而罗宾斯在这部作品中的舞蹈设计更是被视为音乐剧舞台艺术的经典,罗宾斯的地位也凭借着这部作品而得到奠定。
在《西区故事》中,罗宾斯史无前例地集“编剧、编舞和导演”头衔于一身。这部贯穿了自由主义的剧作在情节的铺陈方面非常地自然。尽管它的音乐只有传统作品长度的一半,在交代背景方面稍显不足,但罗宾斯为该剧设计的舞蹈成为该剧最大的看点,也成为后人和剧评家所最为津津乐道的。可以不夸张的说,罗宾斯通过《西区故事》为音乐剧舞台的舞蹈树立了一个新的标准,该剧也成为百老汇音乐剧发展的里程碑。
《西区故事》中的舞蹈之所以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并不仅仅因为它舞蹈场面的宏大和振奋人心,而是因为众多的舞蹈在罗宾斯的巧妙安排下,显得如此合理和井井有条。从激情四射的古巴黑人的曼博舞(Mambos)到庄严高贵的芭蕾舞,再到那些街头少年搓着手指的踢踏舞,每一个角色做出的每一个舞蹈动作看起来都恰到好处,这不能不归功于罗宾斯的天才创造。通过舞蹈的连接,这部作品才不会流于单纯的音乐和歌舞的组合,而是从头至尾都是完整且流畅的,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剧。
尽管当年的另一部百老汇名作《音乐人》在一定程度上抢了《西区故事》的风头,但是罗宾斯在此剧中的非凡表现还是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他力压其他被提名者而一举夺得当年托尼奖的最佳舞蹈编导奖便是最有力的证明。
在百老汇的音乐剧发展史上,《西区故事》是一部经典性的作品。而其中的舞蹈编创则是最为亮丽的风景,长时间以来被认为是音乐剧舞蹈编创的最高典范之一。罗宾斯也凭借着这部作品,当仁不让地成为百老汇舞蹈界的龙头老大。
《玫瑰舞后》
但罗宾斯接下来推出的《玫瑰舞后》却出乎大家的意料,尽管它也是一部极其成功的经典制作,但它看起来同罗宾斯的上一部巨作几乎没有多大的联系。这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剧,音乐和剧本占了很大的戏分,舞蹈方面并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其实,该剧的创作班子与《西区故事》相比,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变化,日趋成熟的桑德海姆继续创作剧诗,劳伦斯则负责剧本,只是由斯泰恩代替多才多艺的伯恩斯坦作曲,但斯泰恩此时已今非昔比,俨然一位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老手了。那么,为什么这部作品同前一部有着这么大的不同呢?
实际上,这部作品根本没有符合罗宾斯创作的初衷。当这部作品于1959年5月21日首演之后,他对劳伦斯说:“这是你的作品,这是一部剧本音乐剧”。罗宾斯在创作伊始想把它排演成类似音乐剧早期阶段的综艺秀(Vaudeville)。通过运用耍把戏、杂技动作,甚至模仿动物动作的夸张的舞蹈形式来展现自己的舞蹈思想。但他的这个创意遭到了主创团队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尽管这非常有创意,但却不切合实际,同时还要考虑到作品出来后的市场反映。在各方的压力下,罗宾斯不得不屈服,将一部可能重新定义为综艺秀的作品排成了一部芭蕾音乐剧。所以,尽管《玫瑰舞后》最终也获得了成功,甚至和《西区故事》一起成为罗宾斯的另一部代表之作,但是对于罗宾斯本人,对于音乐剧的发展来说,仍然称得上是一个遗憾。
《玫瑰舞后》一剧的另外一个闪光点是罗宾斯大胆起用了年轻的艾索尔·摩曼。当时的摩曼尽管已经崭露头角,但在星光闪耀的百老汇还是个小字辈。罗宾斯看到了她的潜力和天赋,任命她出任该剧的女主角,并为她量身定做和编排了许多曲目,很多都成为后来的经典。而摩曼也没有辜负罗宾斯的信任,凭借她出色的演唱和过人的舞台魅力征服了观众,自《玫瑰舞后》之后而走红整个百老汇。
走向辉煌
五年之后的1964年,罗宾斯迎来了他艺术生涯和人生道路上最辉煌的顶点。他的又一部力作《屋顶上的提琴手》(Fiddle on the Roof)于该年的9月22日在纽约的百老汇首演。尽管他还是没有彻底地解决百老汇音乐剧所面对的难题——剧本更适合作为戏剧而非音乐剧的全部,但他在这部作品中,毕竟将音乐和舞蹈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创新对于传统的剧本音乐剧(Book Musical)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可以说,如果没有《屋顶上的提琴手》,就不会有后来的《酒店》、《伙伴们》、《富丽秀》和《歌舞线上》等脍炙人口的概念音乐剧。
《屋顶上的提琴手》从上演开始就展开了它令人惊叹的成功之旅,它在百老汇创造了演出3242场的记录!罗宾斯也凭借在这部作品中的出色表现而再次荣膺第19届托尼奖的最佳导演奖和最佳舞蹈编舞奖。
《屋顶上的提琴手》可以说对音乐剧进行了全面的诠释和展示,它证明了在音乐剧的舞台上,通俗性和艺术性可以完美地结合,做到真正的雅俗共赏。尽管这部作品的主创班子是一个全新的组合,但没有一个人可以挑战罗宾斯的权威性。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安排整部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罗宾斯将故事的展开放在了沙俄迫害犹太人的大背景下,安那特夫卡村庄宁静的生活节奏被打破,老特维一家最终被迫背井离乡。这样的安排使得该剧成为继《西区故事》之后又一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舞台杰作。它通过轻松诙谐的基调展现了犹太人的命运和不幸,对不公正的社会时局发出了有力的控诉。
罗宾斯在这部作品中展现了他对于犹太文化的深谙和到位的把握,使得这部作品成为犹太历史和精神的颂歌。为了更好地体现犹太民族原汁原味的文化,罗宾斯多次深入美国的犹太居民区,甚至到俄罗斯体察生活。排演尚未开始,他就对俄罗斯民族和犹太民族的风俗习惯了如指掌了。这样,在排练的时候,他就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罗宾斯在舞蹈中充分保留了犹太教哈西德教派的风俗礼仪,他的剧情安排、舞台布景,甚至婚礼仪式、宗教祭祀和演员服装都严格依从。在剧中,罗宾斯将这两个民族的民间舞蹈素材和语汇充分融入进去。剧中的舞蹈场面处处都流露出浓郁的民族风情,像剧中那活泼欢闹的俄罗斯民间舞以及味道十足的犹太婚礼瓶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罗宾斯并不是简单地照抄照搬,他将民族文化同时代特点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剧中的舞段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令人耳目一新。
创建音乐剧实验室
尽管罗宾斯在此之后又帮助修改了《滑稽女郎》(Funny Girl),并执导了另外两部不成功的作品——《母亲的勇气》(Mother Courage)和《办公室》(The Office),但一般都将《屋顶上的提琴手》视为他在百老汇的绝唱。在《屋》剧取得凯旋般的胜利后,罗宾斯离开了百老汇音乐剧舞台,先是接受了国家捐赠中心一笔30万美元的捐款,进行他的美国音乐剧实验室的创建。但经过两年多的时间,他的实验室除了改编了一部《例外和规则》(The Exception and the Rule)之外,没有什么新的东西推出。
在此之后,罗宾斯返回到古典芭蕾舞世界中,重新到纽约芭蕾舞团担任舞蹈编导,同当时著名的舞蹈大师乔治·巴兰契(George Balanchine)一起搭档从事芭蕾舞的创作。就这样,从古典舞蹈中成长的罗宾斯在功成名就之后又回到了这个他熟悉的舞台。
就像罗宾斯当年继承了阿伯特的衣钵一样,在罗宾斯从百老汇引退之后,普林斯和鲍伯·弗斯挑起了现实主义和概念剧的大旗,并推动着音乐剧进入导演时代。
可以说,罗宾斯的创作经历大大丰富了音乐剧的内容,有力地推动了音乐剧的发展。许多后来者对于罗宾斯都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来解读的。正是因为有了他的存在,才使得舞蹈和音乐剧的关系如此紧密起来,舞蹈在音乐剧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成为音乐剧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手段。
融合经典作品
在人们的呼吁和支持下,融会罗宾斯二十余年创作作品精彩片断的晚会——《杰罗姆·罗宾斯的百老汇之夜》(Jerome Robbins’s Broadway)于1989年2月26日在纽约上演,这部作品通过连缀罗宾斯创作的音乐剧中的著名的舞蹈片断、舞蹈场面,再现了音乐剧舞蹈艺术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的发展历程,这对于罗宾斯来讲,无疑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和肯定,为他的百老汇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玖』 玫瑰舞后的介绍

这部改编自舞台剧的影片《玫瑰舞后》描述对舞台表演有高度热忱却生不逢时的玫瑰,把她一生的梦想寄托在小女儿琼身上,从小带着她到处登台,想栽培她成为大明星,但厌倦母亲管束的琼却和男友私奔了。玫瑰转而将希望寄托在大女儿露易丝身上,但为现实所逼,露易丝却沦为红牌脱衣舞女。另外有1993年翻拍的同名电影《玫瑰舞后》。

『拾』 娜塔莉·伍德的演艺生涯

娜塔利·伍德1938年7月20日出生于加州的旧金山,原名Natalia Nikolaevna Zakharenko。父母是俄罗斯人,取得美国国籍后改姓Gurdin,尽管当时他们还几乎不会说英语。娜塔利四岁的时候第一次出现在电影中《Happy Land》(1943)。
当时的制作公司来到了娜塔利一家的居住地,她有幸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掉了冰淇淋球而大哭的小女孩儿。之后Gurdin夫人带着希望搬家到了南洛杉矶,以便更好的打开女儿的演艺生涯。刚开始的时候事情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一家人的窘境仍然在续,直到1946年娜塔利·伍德参加了 电影《Tomorrow Is Forever》(1946)的试镜,她当时只有七岁,结果失败了,但是她的妈妈设法让制作部门再次考核了小娜塔利——这一次她成功的得到了角色。在1947年的《梦幻街奇缘》中,她扮演的 Susan Walker——一个质疑圣诞老人真实性的小女孩为她赢来了无数投资者的青睐。
作为一个成功的儿童演员,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娜塔利出现在了至少18部电影中,繁忙的工作保证了自己的出率,不过这些电影并不都是那么成功,其中的两部甚至在当时声名狼藉——它们分别是1948年的 《cudda Hoo! Scudda Hay!》这部应该被遗忘在角落里永远不被制作出来的影片以及1954年的《圣杯》,这个电影是如此的糟糕,以至于后来当这部电影出现在电视上的时候,在这部电影中初次以配角亮相的保罗·纽曼,专门刊发了一个广告来道歉。
17岁的时候,娜塔利·伍德与詹姆斯·迪恩,萨尔·米涅奥,以及丹尼斯·霍珀出现在著名的《无因的反叛》(1955)中。她扮演的Judy,一个反叛的高中生,为她带来了第一个学院奖以及自己事业道路上的里程碑——她成为了一个成年演员。她还出演了《天涯何处无芳草》(1961),《西区故事》(1961) ,《玫瑰舞后》(1962)和《陌生人之恋》(1963)。
当时有报道说娜塔利并不十分乐意参与《西区故事》的拍摄,然而这个电影一举赢得了奥斯卡的最佳电影 ,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以及最佳女配角四个大奖,一时风光无限。虽然她没有凭该片获奖,但她仍然凭借《天涯何处无芳草》以及《陌生人之恋》得到了提名,不幸的是两者最终都没有获奖。在结束《蓬门碧玉红颜泪》(1966)的拍摄后,她淡出了好莱坞来享受生活以及思考自己日后的道路。三年后以《两对鸳鸯一张床》(1969)再次复出,她的光辉依然耀眼。
此后她较少接片,将生活重心转向家庭。她还参与了一些电视的拍摄,其中最成功的是连续剧《From Here to Eternity》(1979)。在拍摄完《The Last Married Couple in America》(1980)之后,娜塔利和克里斯托弗·沃肯一起参与了《头脑风暴》(1983)的拍摄。然而她没有等到该片上映。1981年11月29日,她在航行中落水身亡,终年43岁,她的去世留给了影坛巨大的遗憾。

热点内容
四月花季花语 发布:2025-10-10 21:58:32 浏览:833
高清花卉背景 发布:2025-10-10 21:40:21 浏览:334
玫瑰花藤 发布:2025-10-10 21:29:15 浏览:126
花卉插排 发布:2025-10-10 21:20:55 浏览:58
耐克黑色花卉 发布:2025-10-10 21:15:14 浏览:877
荷花香莲3号 发布:2025-10-10 21:10:12 浏览:753
丁香疫情地图 发布:2025-10-10 21:10:06 浏览:437
石蒜黄兰花 发布:2025-10-10 21:09:54 浏览:119
接受百合 发布:2025-10-10 21:03:21 浏览:231
红色大玫瑰 发布:2025-10-10 20:47:52 浏览: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