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隆中牡丹园
A. 乾隆为什么将牡丹台改名为“镂月开云”
1744年,乾隆将复牡丹台改名为“镂月开云制”。传说名字源于乾隆的一个梦境。
乾隆在天然图画楼午睡,做梦飘向了牡丹台。朵朵白牡丹变成了朵朵白云,将他团团围住,忽又飘出了条条白绸带,缠住了他的脖子。
乾隆大惊失色,高呼:“救驾!”贴身侍卫持剑跑来,只听当啷一声,乾隆从噩梦中醒来。
原来,一个前来献宝剑的太监不慎将名为“镂月”的宝剑跌落在地上。因为“镂月”剑在乾隆的梦中驱赶白云,救驾有功,被封为镇园剑,悬挂在牡丹台殿堂高处,牡丹台也就被改为“镂月开云”了。
B. 乾隆的母亲是
钮祜禄氏?陈阁老夫人?宫女李金桂?还是“傻大姐”?
乾隆的生母,正史记载为“原任四品典仪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女”;野史传说则有多种说法,如热河宫女李金桂、内务府包衣女子、傻大姐、“村姑”、海宁陈夫人等。
乾隆的生母是谁,的确是一桩历史疑案。皇帝的生母出了疑案,这在清朝十二帝中是仅有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陈阁老家的孩子被人调了包
康熙五十年(1711年)七月二十六日,康熙从北京出发到达避暑山庄,九月二十二日回到北京。其间,乾隆的父亲雍亲王胤禛,七月二十六日赴热河请安,八月十三日,乾隆出生。这中间只有17天。就是说,如果乾隆在避暑山庄出生,那么他母亲在临产前17天,大腹便便,行动不便,怎么会到避暑山庄去呢?乾隆的生母或许另有其人?
野史记载与民间传说,有多种说法:
有一种传说,乾隆生母是浙江海宁大学士陈世倌(guān)的夫人。海宁在清朝有“陈氏三宰相”———顺治朝大学士陈之遴、康熙朝大学士陈元龙、雍正朝大学士陈世倌,他们都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是靠自身能力当上大学士的。
陈世倌,俗称陈阁老,在康熙年间入朝为官。传说陈世倌与雍亲王一家常有来往,今天陈阁老的旧宅,还保存有一块九龙匾,据说是雍正亲笔书写的。那一年恰好雍亲王的福晋和陈阁老的夫人,同月同日分别生了孩子。雍亲王就让陈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来时,陈家的男孩竟变成了个女孩。陈阁老意识到此事性命攸关,不敢作声。那换入宫中的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许啸天《清宫十三朝演义》说乾隆六下江南的目的就是探望亲生父母。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陈阁老家的安澜园,为的就是与生身父母相聚。但据孟森著《海宁陈家》考证,乾隆南巡第一次、第二次都没有到海宁。第三次到海宁,陈世倌已死。可见乾隆下江南为了看望他的生身父母的传说纯粹是捕风捉影,根本没有根据。
陈家乾隆古装像的园子叫“隅园”,因位于城的一隅而得名。乾隆第四次南巡住隅园,同浙江海塘工程有关,所以乾隆将“隅园”改名为“安澜园”。
其实,乾隆出生时,雍正的长子、次子虽已幼年早死,但第三子已经8岁,另一个妃子又即将临产。且这时雍正才34岁,正当壮年,他怎么会在已经有一个8岁儿子的情况下,急急忙忙、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儿去换陈家的儿子?这从情理上也是说不通的。退一步说,其时雍正并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否登上皇位,又怎么会知道陈家儿子是有大福之人呢?
雍正喝了鹿血后发生了什么?
第二种传说,由晚清长沙湘潭一位著名诗人、学者王闿运提出:乾隆的生母虽然是钮祜禄氏,但的确与避暑山庄有关。王闿运是曾国藩的幕友,做过大学士肃顺的西席(家庭教师)。他在《湘绮楼文集》里提到乾隆之母:
始在母家,居承德城中,家贫无奴婢,六七岁时父母遣诣市买浆酒粟面,所至店肆大售,市人敬异焉。十三岁时入京师,值中外姐妹当选入宫。……孝圣容体端颀中选,分皇子邸,得在雍府。
后来雍亲王生病,此女日夜服侍。数月雍亲王病愈,她怀孕生下了乾隆。但清朝遗老金梁等认为:清朝选秀女制度是非常严格的,从清宫《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中,可以看到当时清宫的一些有关规定。清宫的门卫制度更是森严,怎么可能让承德地方一个女子混进皇宫并入选秀女呢?所以这种传说是靠不住的。
第三种传说,曾做过热河都统幕僚的近代作家、学者冒鹤亭说:乾隆生母是热河汉人宫女李佳氏。上海沦陷期间,作家周黎庵写了《清乾隆帝的出生》一文,发表在《古今文史》半月刊上(1944年5月1日),援引冒鹤亭的说法,并添加雍正喝鹿血等情节,增加了故事性:传说雍正在做雍亲王时,一年秋天在热河打猎,射中一只梅花鹿,雍正喝了鹿血。鹿血壮阳,雍正喝后躁急,身边又没有王妃,就随便拉上山庄内一位很丑的李姓汉族宫女幸之。第二年,康熙父子又到山庄,听说这个李家女子怀上了“龙种”,就要临产。康熙发怒,追问:“种玉者何人?”雍正承认是自己做的事。康熙怕家丑外扬,就派人把她带到草棚。丑女在草棚里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
台湾学者庄练(苏同炳)在《乾隆出生之谜》文中、台湾小说家高阳在《清朝的皇帝》书中,都认同这一说法,甚至于提出李氏名叫金桂,因为她“出身微贱”,而旨令钮祜禄氏收养这个男孩,于是乾隆之母便为钮祜禄氏。尽管乾隆生在草棚的传说流传很广、故事生动、影响也很大,但那毕竟是野史,是靠不住的。
第四种传说,晚清文人天嘏在《清代外史》中,说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常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宠臣看自己是否像汉人。乾隆的确在宫中经常穿汉服,现在故宫还保存着不少乾隆穿汉服的画像,也许这就是引起传说的原因之一。如果仅根据他穿的衣服而确定乾隆的出身,其结论肯定是荒唐的。
第五种传说,民国时期曾任国务总理的熊希龄,从“老宫役”口中听得所谓乾隆生母的故事,并对胡适之讲道:“乾隆帝之生母为南方人,浑名‘傻大姐’,随其家人到热河营生。”这种传说因《胡适之日记》而流传甚广。
野史不可靠,正史也说不清
虽然以上传说并不可靠,但是,关于乾隆的生母,文献与档案上的确有疑点:
成书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萧奭(shì)的《永宪录》卷二记载:雍正元年十二月丁卯(二十二日)午刻,上御太和殿。遣使册立中宫那拉氏为皇后。诏告天下,恩赦有差。封年氏为贵妃,李氏为齐妃,钱氏为熹妃,宋氏为裕嫔,耿氏为懋嫔。
萧奭在这本书中还提出:“齐妃或云即今之崇庆皇太后。俟(sì)考。”就是说,在当时就有人对乾隆的生母是谁提出了怀疑。
清朝政府有个规定,皇帝家族生儿育女,每3个月要上报一次,写明出生时间和生母。每隔10年,根据出生和死亡记录的底稿,添写一次皇室族谱,就是《玉牒》。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玉牒》和生卒记录底稿上,都清楚地写着世宗宪皇帝(雍正)第四子高宗纯皇帝(乾隆),于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由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凌柱之女诞生于雍和宫。
但是,这位钮祜禄氏是何许人?
清宫档案《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四日记载: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谕:尊太后圣母谕旨:侧福金年氏封为贵妃,侧福金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裕嫔,格格耿氏封为懋嫔。该部知道。
同一件事,《清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甲子(十四日)却记载:
谕礼部:奉皇太后圣母懿旨:侧妃年氏,封为贵妃;侧妃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钮祜禄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懋嫔;格格耿氏,封为裕嫔。尔部察例具奏。
这两份记载的差异,可以作如下解释:格格钱氏与格格钮祜禄氏是一个人。因为她们都是同一天、都是奉皇太后的懿旨受封,所以熹妃只能是一人。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正式设立秘密立储制,指定弘历为皇太子。他的母亲总要有一个高贵的出身,因此,将熹妃钱氏篡改为钮祜禄氏。是否可能由内大臣“满洲镶黄旗人四品典仪凌柱”将钱氏认作干女儿?如果事实如此,就解决了身份与姓氏的难题。
在没有其他确凿证据之前,我们只能相信《实录》和《玉牒》的记载。不过,雍正档案与雍正实录关于熹妃钱氏与钮祜禄氏的记载上的矛盾,至今仍不能够完满地解决。所以,乾隆生母问题,仍为历史疑案。
传说与真相
其实这些广为流传的说法,全是捕风捉影。所谓的陈阁老,也就是陈世倌,乾隆六年担任内阁大学士时间不长,就因起草谕旨出错被革职。当时乾隆骂他:“少才无能,实不称职”。
根据皇室族谱可以发现:乾隆出生时,雍正的长子、次子虽已幼年早夭,但第三个儿子已经8岁,另一个王妃过三个月又添了一个儿子。而且,这时的雍正才34岁,正当壮年,他怎会在已经有一个8岁的儿子,另一个王妃又即将临产的情况下,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儿去换陈家的儿子?这从情理上也是说不通的。
至于乾隆为什么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海宁并住在陈家私人花园,据考证,乾隆南巡到海宁,主要是视察耗资巨大的钱塘江海塘工程。浙江海宁是一个偏僻的小县,当时找不到比陈家花园更好的地方让皇帝住了。再说陈家花园离陈家住宅实际还有几里路远,乾隆在陈家花园住过四次,但对陈家子孙却一次也没有召见过,更谈不上“探望亲生父母”了。
现在看来,所谓乾隆是丑女生在草棚里,或者本是陈阁老儿子的民间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至于乾隆的出生地,虽然史学界也有不同的说法,但从清宫档案来分析,落脚点应该是雍和宫。关于乾隆的身世,不管后人如何猜疑,如何写进小说、拍成电视剧,都不能当成历史事实来相信。
C. 襄阳市有牡丹花吗在哪里
您好,我们家自己从山东引进的牡丹,油牡丹,面积有130亩左右,现在正是开花季节,但不是观赏牡丹,花色为纯白色,花蕊黄色。在谷城县周湾村。
D. 古隆中门上的写的是
2017-11-25聊聊
牌坊正中横额雕有“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楹联摘取杜甫《蜀相》诗中两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边小门上是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名句;背面大门上面横额是“三代下一人”,两边门柱上刻“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算是对诸葛亮一生功绩的概括。
E. 描述当地的地理位置、温度气候、风景名胜以及民俗风情的简短的一段话,大概300到400字
上网络喽……
例如襄阳:
襄阳,位居中华腹地,扼守汉水中游,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襄樊的最大城区。襄阳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气候过渡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适中,雨热同季等特点,襄阳有引人入胜的名胜古迹。古老的隆中松柏参天,山水清幽,三顾堂、武侯祠、木马车、六角井等一批建筑古迹保存完好,牡丹园、桃花园、翠竹园相映成辉;襄阳城驰名中……
F. 古隆中景点介绍
摘要 古隆中风景区是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诸葛亮青年时代(17-27岁)隐居的地方,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著名的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和兴汉蓝图“隆中对策”都发生在这里。景区内群山环抱、松柏成荫,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古迹众多,是一处融历史人文景观与低山岳陵风光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G. 古隆中有什么春天开的花
春天开的花很多:梅花. 水仙. 迎春. 报春. 瑞香. 山茶. 白玉兰. 紫玉兰. 琼花. 君子兰. 海棠. 牡丹. 芍药. 丁香. 杜鹃. 西洋杜鹃. 樱花. 含笑. 玫瑰. 紫荆. 棣棠. 锦带花. 连翘. 云南黄馨. 金雀花. 仙客来. 蝴蝶兰. 石斛. 风信子. 郁金香. 鸢尾. 马蹄莲. 金盏菊. 文殊兰. 百枝莲. 四季海棠. 吊钟海棠. 竹节海棠. 天竺葵. 瓜叶菊. 虞美人. 金鱼草. 美女樱. 矮牵牛.
H. 古隆中 三顾堂
三顾堂位于诸葛草庐前面,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策时的纪念堂。明朝吴绶在题三顾堂的诗中说“贤人隐岩穴,帝子再三寻,野处终身志,雄谈济世心。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千载称鱼水,高风冠古今。” 三顾堂的命名体现了人们对刘备礼贤下士精神的赞扬和对诸葛亮聪明才智的崇敬。 在题三顾堂的诗中说“贤人隐岩穴,帝子再三寻,野处终身志,雄谈济世心。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千载称鱼水,高风冠古今。” 三顾堂的命名体现了人们对刘备礼贤下士精神的赞扬和对诸葛亮聪明才智的崇敬。 在题三顾堂的诗中说“贤人隐岩穴,帝子再三寻,野处终身志,雄谈济世心。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千载称鱼水,高风冠古今。” 三顾堂的命名体现了人们对刘备礼贤下士精神的赞扬和对诸葛亮聪明才智的崇敬。 在题三顾堂的诗中说“贤人隐岩穴,帝子再三寻,野处终身志,雄谈济世心。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千载称鱼水,高风冠古今。” 三顾堂的命名体现了人们对刘备礼贤下士精神的赞扬和对诸葛亮聪明才智的崇敬。 在题三顾堂的诗中说“贤人隐岩穴,帝子再三寻,野处终身志,雄谈济世心。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千载称鱼水,高风冠古今。” 三顾堂的命名体现了人们对刘备礼贤下士精神的赞扬和对诸葛亮聪明才智的崇敬。 在题三顾堂的诗中说“贤人隐岩穴,帝子再三寻,野处终身志,雄谈济世心。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千载称鱼水,高风冠古今。” 三顾堂的命名体现了人们对刘备礼贤下士精神的赞扬和对诸葛亮聪明才智的崇敬。 在题三顾堂的诗中说“贤人隐岩穴,帝子再三寻,野处终身志,雄谈济世心。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千载称鱼水,高风冠古今。” 三顾堂的命名体现了人们对刘备礼贤下士精神的赞扬和对诸葛亮聪明才智的崇敬。 在题三顾堂的诗中说“贤人隐岩穴,帝子再三寻,野处终身志,雄谈济世心。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千载称鱼水,高风冠古今。” 三顾堂的命名体现了人们对刘备礼贤下士精神的赞扬和对诸葛亮聪明才智的崇敬。 三顾堂-基本概况编辑本段
三顾堂 隆中位于襄阳城西十三公里处的群山中,是一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襄樊市近郊文物风景区,总面积十二平方公里,景区内有隆中山、乐山、大旗山、小旗山及其所属的谷地。
主峰隆中山海拔306米,起伏盘旋,势若蟠龙;隔谷相望的大旗山,一头高昂,一头缓缓下垂,型如卧虎;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望之巍然深秀;山下泉水、池塘,山涧小溪流水潺潺。
中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隐居隆中,躬耕苦读,广交名士,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也都发生在这里。
三顾堂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纪念堂。刘备与诸葛亮会面的房屋已在明朝遭到破坏,现在的三顾堂是清康熙年间重建的。
三顾堂-地理区域编辑本段
三顾堂系大洪山余脉,山热嵯峨,怪石林立,山林总面积29176亩,森林覆盖率达92.6%。境内鹿门山、霸王山、香炉山、李家大山和狮子山五峰叠翠,体势巍峨,绿海婆娑,烟树葱笼,沟壑纵横,泉水潺潺,人文史迹星罗棋布,五大名峰延绵起伏,呈环状分布,自然景观美不胜收。显现出一道道奇异的旅游风景线。自然景观景点达30余处,著中景点12处,集“奇、险、幽”于一区。蜿蜒东去的汉水中占地15平方公里的沙洲--鹿门滩,与鹿门寺南北呼应,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山、水滩自然风景画。
三顾堂处在北亚热带湿润季风型大陆气候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15--16度,无霜期220天--230天,境内四季风光如画,阳春、山花烂漫,鸟语花香;盛夏,绿树成荫,泉水潺潺;金秋,漫山红遍,层林尽染;隆匀,银装素裹,冰清玉洁。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繁衍了多种植物,拥有植物78科,157属,223种,珍贵药用植物22种,动物17物,鸟类有16种,乔、灌、草层次明显。实属旅游、休闲、渡假之胜地,是人们“回归自然”的理想场所。
三顾堂-历史遗产编辑本段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三顾茅庐是蜀汉历史上一件重要事情。刘备为何要请诸葛亮出山?可以以下两种解释。 第一种:延揽人才,诸葛亮未出山之前,刘备手中的人均属中等人才,想要定国安邦,必须要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当时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再加上徐庶的推荐,刘备找诸葛亮是必然的,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当然要找诸葛亮这样的人才。这也是普遍接受的一种说法。 第二种:利用诸葛亮在荆襄地区的社会关系,刘备三次枉驾以见孔明,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诸葛亮的势力和影响,诸葛亮根本不是布衣,相反,他与荆州三方面势力都有密切关系。一是,以庞德公为首的荆襄地方豪强势力;二是,通过黄言承与荆州蔡氏集团发生了潜在关系;三是,成为刘琦的入幕之宾,获得了刘表长子的信任。正是由于他的广泛、复杂的这会关系,所以刘备才找到他,刘备三顾茅庐后,结果怎么样呢?史书上说:“荆楚群士从之如云”这难道和诸葛亮的社会影响力没有关系吗?这就是刘备利用他得到的好处。
三顾堂-景点介绍编辑本段
三顾堂位于诸葛草庐前,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策的纪念堂。三顾堂前厅三间,后堂五间,均是硬山起脊建筑。两侧回廊镶嵌历代石刻和维修记事碑文。中堂挂有三顾茅庐的古画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前门有古柏三棵,象征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的拴马树。这里一景一物都显得古朴雅致,能引起人们对“鱼水三分合,风云四海生”的历史画卷的回顾。
古隆中形成文物风景旅游区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其地“山不高而秀雅;水不大而澄清;地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隆山耸翠,山亘绵,旗山旋峙。明代已经形成了“隆中十景”:草庐亭、躬耕田、三顾堂、小虹桥、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龙洞、梁父岩、抱膝石。1949年以后,又先后修建或新建了隆中书院、诸葛草庐、吟啸山庄、铜鼓台、长廊、观星台、棋盘石、琴台、孔雀寨、猴山等众多景点,近年又新建了“千古名相诸葛亮彩塑展”、上山滑道和山顶标志性建筑——腾龙阁,汉文化景区、龙泉居等既可赏景、又能旅居的旅游风景点,进一步完善了景区旅游服务功能,丰富了文化景观,扩大了景区容量。古隆中形成了一个融观瞻、度假修养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景区内群山环抱、松柏参天,景色颇为优美。有隆中山、乐山、大旗山、小旗山,主要景点诸葛草庐、武侯祠、古柏亭、抱膝亭、躬耕田、小虹古桥、六角井、观星台等。1994年经国务院审定列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经国务院审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隆中”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其建造材料为青石开榫组装而成,依外观形式为柱不出头有楼,四柱三牌楼式。“古隆中”牌坊宽三间,中为中间,两旁为次间,四柱脚深埋土中,四周出土处铺地平石,柱前后及旁,以十个纹头砷石支撑。牌坊定盘枋斗口架正昂板,两正昂间置花板,并雕流空花纹,以为装饰。正昂上平铺脊筒檐板,其檐板叉出发戗,戗角作鸽尾形。牌坊脊板两端并饰鱼龙吻,中央置火焰珠。
“古隆中” 牌坊中间上、下枋以“古隆中”字碑分隔,上、下枋面浮雕渔樵耕读及二龙戏珠,两边门柱正面上雕刻“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作者陈维周,清安襄陨荆兵备使者。此联摘自杜甫《蜀相》诗,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拜谒了成都武侯祠,时值国家多难,杜甫在政治上遭到打击,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对联在此表述了公元207年,刘备为了兴复汉室,三顾草庐以求天下大计。诸葛亮感激刘备三顾之恩,辅佐刘备开创蜀汉基业,匡济刘禅巩固、发展蜀汉大业,表现了老臣诸葛亮一片忠心。在牌坊背面的字碑上刻着“三代下一人”,作者陈维周此匾所题镇雄为地名,当属云南所辖,后学是歉词,意即后辈学生。匾额高度称颂诸葛亮是夏、商、周以后的第一人杰。门柱上雕刻“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作者陈维周,此联选自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初夏到菱洲(今四川奉节)期间写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中的诗句。对联在此称颂 诸葛亮的文韬武略与 伊尹(商汤佐臣)、吕尚(周代齐国始祖,俗称姜太公)不相上下,指挥调度从容镇定连萧何(西汉第一任臣相)、曹参(西汉大臣,曾任齐相9年,后继萧何为汉惠帝臣相)与 之相比都显得逊色。“古隆中” 牌坊次间上、下枋雕双凤朝日、鹿鹤同寿、麒麟送子、赤虎朋寿等浮雕,中间字碑雕刻“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三顾堂-旅游向导编辑本段
三顾堂住宿
南湖宾馆紫荆苑 地址:中国襄樊市襄城区胜利街2号
襄樊市长虹大酒店 地址:长虹路与人民路交汇处
襄阳人家酒店 地址:襄樊市襄阳城西护城河畔
襄樊真武大酒店 地址:湖北襄樊襄城东街27号
荣华国际大酒店 地址:中国湖北襄樊市襄阳区荣华路2号
襄阳丽源国际饭店 地址:襄樊市襄阳区航空路173号
三顾堂美食
襄樊黄酒色似乳汁,香气好,味微酸甜,略带酒味,其酒精度因加浆稀释,一般只有2-3度。其使用原料是糯米,又继续了古老传统的制作方法。黄酒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硫胺素、核黄素,非凡是碳水化合物和尼克酸含量,每百克中分别达到78.9克和2.6克,因而这种酒营养价值很高,很适合老年人饮用。黄酒因含有大量糖、氮浸出物,具有相当高的热量,酒精度极低,故而一不伤肝,二不伤胃,而且又可加速体内血液循环,增强骨骼,还有舒筋活血和增进食欲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还可将其作为烹调菜肴的味料或解腥剂,以及医药上的辅料和药引子。现为据说系诸葛亮妻子黄月英所创的"茅庐春"和樊城机坊街酿制的"一二三"黄酒最为上乘。
三顾堂交通
三顾堂是古隆中景点之一。512路公汽是从火车站发车到隆中的旅游专线,途经广场、公园、鼓楼、广德寺,终点站为隆中停车场,下车后步行2公里就到了隆中旅游区大门(售票处)或者坐电麻木(2元)
三顾堂旅游季节
一年四季均可,三顾堂的风景在不同季节里都各有风味。春天景区里牡丹月季盛开,春日气息甚浓,并且还有一年一度的郁金香节;夏季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山下泉水、池塘、山涧、小溪流水潺潺;秋季树叶转黄,在脚踩落叶的氛围中缅怀历史更与心境相符;冬日襄樊易降大雪,白雪皑皑与翠绿松柏相映,对于南方的游客更有吸引力。
I. 描写西汉胜迹的句子
【第1句】襄阳,这是一座历史厚重的城。早在春秋时期,她是楚国的门户,号为北津戊。西汉时建县,东汉末年为荆州首府,一度成为全国文化学术中心。此后历代为州、郡、路、府的治所,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第2句】我喜欢襄阳, 也许是因为她的山水之秀,也许是因为她的人文之胜,抑或是因为她拥有的独特自然风光与文化底蕴浑然天成,又或者说,是因为“爱上一个人,恋上一座城”……“遇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竟是点了我的心事。
【第3句】这是一座饱经战争风云的城。邓巴之战,开启了楚国问鼎中原的大门;襄樊战役,关羽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威振华夏;夫人城之战,巾帼败敌,韩夫人的美名传千秋;宋元之战,铁打的襄阳成为攻不破的堡垒,使得元军灭宋推迟六年之久;李自成、张献忠攻克襄阳,动摇了明王朝统治之根基,并在此建立了第一个农民政权;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的解放襄樊战役,活捉守将康泽,全歼守城敌军,一举打破蒋军长江防线。这是一座地地道道的军事名城,无怪乎帝王将相叹曰:“天下之要领,襄阳实握之。”
【第4句】现在的“襄樊”,是古代“襄阳”、“樊城”之合称,而古时建制以“襄阳”为行政区域名。“襄阳”不仅是军事重镇,更以古典的城廓、美丽的山水而成为文人墨客描述赞美的对象。仅在唐代诗歌中,就有几位诗歌大家吟咏过襄阳的城、城外的山、襄江的水,留下了精妙的佳句。
【第5句】这是一座被文化浸染的城。楚凤在这里翱翔,中原龙在这里腾飞。两种文化在此交融,和谐共存,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历史文化巨匠。诸葛亮求学于斯,王粲旅居于斯,道安布道于斯。唐代诗人孟浩然自称孟襄阳,宋代书画大师米芾自称米襄阳,开创了人以城荣,城以人辉的先河。诗仙李白钟情于襄阳的山水人物,多次来此小住,留下了《襄阳歌》等数十首吟唱。白居易在襄阳长大,襄阳情结一生不能释怀,便把他对襄阳的赞美与怀念,融进了诗歌之中。杜甫、王维、柳宗元、杜牧、苏轼等数百位唐宋诗人在襄阳留连往返,吟唱酬和,用他们的诗和词共同赞美这座城。
【第6句】清晨,虎头山出现一轮红日,仲宣楼迎来第一缕阳光,汉江粼粼金光倒映着古城墙,这美丽如画的风景,就是我的家乡——襄阳。襄阳是一座有着28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她紧靠汉江两岸,被人们誉为汉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在汉江明珠上成长的孩子,我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我的家乡之所以如此美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汉江母亲河的装扮。
【第7句】这是一座山水如画的城。上帝特别眷顾和锺爱襄阳,赋予了她太多的优越条件。一江春水绕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是襄阳城自然风貌的真实写照。春晖中,古城外杨柳依依,青烟薄雾掩映楼台亭阁;金秋中,岘山上层林尽染,红叶浓密装点庙观塔寺。面对如画襄阳,孟浩然赞曰:“襄阳美会稽”。王维叹曰:“襄阳好风日”。这绝不是过溢之辞,正如张籍所写:“襄阳风景由来好,重与江山作主人”。
【第8句】我驻足在“解放襄阳西门登城突破口遗址”,极力地去想象当年李自成“雄兵十万取襄阳,旗鼓惊天菊正黄”、张献忠“砍破襄阳刀小试,削平巴蜀剑重磨”的壮烈场景,仿佛耳边响起解放襄阳激烈的枪声和隆隆的炮声,闻到了弥漫浓烈的硝烟。我忽然想起了战争、割据与封闭,发现过去抵御外来侵略的城墙,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轰然大开了。人们在和平安宁的环境里,享受着幸福安康的生活,已经不再需要它的佑护了。
【第9句】这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墙依然完好,凭山之峻,据江之险。没有帝王之都的沉重,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风光,外揽山水之幽,内得人文之胜!古城与山水的交融,历史与今天的贯通,繁华与的典雅的邂逅,这就是襄阳的古城池。
【第10句】2010年,初识“山水檀溪”,她如少女初成,略带青涩,却难掩那一股高贵气质,“择山水而居、诗意栖居”的主题让她独具文化魅力。“腹有诗书气自华”,尽管只是薄施“粉黛”,但“名门闺秀”的风范已然彰显。站在预售楼中,清风拂面,一边滔滔汉江水,一边巍巍真武山,山水环绕,温婉灵动,让人惬意顿生。“纵情山水间,留醉檀溪园”,是我对“山水檀溪”的向往,也是我“有所居”的梦想。我和爱人对她“一见倾心”。然而,每平方米五六千元的价格对于当时的我和爱人来讲,真的只能望“园”兴叹。
【第11句】“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牡丹“国色天香”的美誉,早在唐代襄阳籍大诗人皮日休的《牡丹》诗中已见传颂。阳春四月,湖北襄阳古隆中和黄家湾风景区内的牡丹花竞相开放,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去赏花。从唐代起,牡丹就被推崇为“国色天香”,由于历代举国一致地珍视和喜爱,掀起了一次次的牡丹热潮。尽管朝代更迭,花王牡丹,一直统领群芳,国色天香的崇高骄傲的地位,从未动摇。
【第12句】如初唐诗人杜审言的《登襄阳城》“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诗中表现了秋天登襄阳城所见的整体观感,写出了楚山、汉水的磅礴气势和习池奇异的风光。
【第13句】襄阳古隆中的牡丹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枝叶繁茂,花大色艳,姿态万千,香气浓郁,品种繁多,形成了红、黄、蓝、白、紫、绿、粉、墨八大色系。有人们熟悉的火炼金丹、姚黄、蓝田玉、玉板白、卧龙紫、绿香球、赵粉、青龙卧墨色。然而,隆中牡丹最负盛名的要数“襄阳大红”和“卧龙出山”两个隆中自己培育出来的传统品种。目前,襄阳古隆中已经成为继我国洛阳、荷泽之后第三大牡丹观赏基地,面积达15亩,243个品种,一万余株,芍药5000多株,荷泽牡丹4000株,其中百年的老牡丹现存16株。
【第14句】一碧万顷的汉江穿城而过,成就了中华腹地无与伦比的水韵襄阳,襄阳这座古城,因为汉江而显得更加美丽,更加灵动。漫步江边,掬一捧汉江水,浪花里溅出无数金戈铁马的故事,借一阵汉江风,波涛里藏着多少南船北马的辉煌,兵家必争的襄阳,商家必争的襄阳,把古往今来写得荡气回肠。
【第15句】四年过去,我和爱人终于在襄阳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房子虽然不大,但里面却总是笑声朗朗,爱意拳拳,更巧的是我的家与我曾经钟情的“山水檀溪”仅一步之遥。每次不经意地瞥见对面的“山水檀溪”,一种满足,一种幸福油然而生。我与“山水檀溪”擦肩而过,却能够毗邻而居,这未尝不是一种更美的缘分。人生在世,岂能事事如意,正是因为这小小遗憾的存在,使得我始终未能真正揭开“山水檀溪”的面纱,未能亲历她的风采,也才让我对她永远保留了一份神秘,一份遐想。
【第16句】习家池位于襄阳城南约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又名高阳池,建于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襄阳侯习郁,依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养鱼的方法,在白马山下筑长60步、宽40步的土堤,引白马泉水建池养鱼。习家池自汉晋以来就是襄阳南郊的旅游胜地,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被称为“中国第一郊野园林”,《园冶》奉为“私家园林鼻祖”。
【第17句】隆中风景区位于湖北省襄阳市,总面积209平方公里,包括古隆中、水镜庄、承恩寺、七里山、鹤子川等五大景区。1994年经国务院审定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经国务院审定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中国首批4A级风景旅游区,2002年5月核心景区古隆中通过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古隆中景区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因诸葛“躬耕陇亩”、刘备“三顾茅庐”,引发《隆中对策》,被世人称为智者摇篮,三分天下的策源地。
【第18句】在中国野生牡丹的人工训化史上,襄阳隆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换言之,隆中牡丹的栽培史比我们想象的要久远得多!甚至可以这样说,浸润了楚风汉韵里的古隆中就是牡丹的故乡!
【第19句】进入古隆中山口。人人必经一座三门石坊,正中雕刻着“古隆中”三个大字,背阴写着“三代下一人”。这含义明显:诸葛亮是夏、商、周以后的近千年来唯一的人物,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两边除镌刻着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诗句外,还有摘录自诸葛亮《诫子书》一文中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八个大字。转过石坊,就是诸葛亮曾“躬耕垄亩”逾十载的躬耕田,土地方方正正,很是整齐。
【第20句】襄阳护城河的清澈透明,习家池的园林建筑群,古隆中的三顾茅庐,黄家湾的悠闲时光,无一不在述说着这座三千年深厚底蕴的古城,三千里旖旎风光,让人留恋与回味。襄阳古城灵秀中透着睿智,宁静致远,婉约中蕴含豪放。大头菜是土生土长的名片,牛杂面和黄酒是难以割舍的情结,古隆中是襄阳城市旅游的名片,绿色是襄阳的天然景区,他是一部古朴厚重的传奇,如诗如画如梦如醉的城市。
【第21句】鹿门山是庞德公、孟浩然、皮日休隐居的地方。孟浩然有《夜归鹿门歌》:“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鹿门山原名苏岭山,有个美丽的传说,汉光武帝刘秀驾幸黎丘(今襄阳宜城辖地),与侍中习郁同梦苏岭山神鹿。刘秀命习郁立祠于山,刻二石鹿夹道口,百姓谓之鹿门寺,遂以庙名山。鹿门山因庞德公、孟浩然、皮日休相继在此隐居而名闻遐迩,后人谓之“圣山”。也因此留下了“鹿门高士傲帝王”的美谈。
【第22句】正当我漫步在西城墙边的林荫小道沉迷古今时,一场大雨骤然滂沱而至。雨帘里,城墙朦胧了,西门桥朦胧了,护城河的水也朦胧了,欲隐欲现的“襄阳人家”如蓬莱仙境一般缥缈。内环路边,小摊贩们用锅碗瓢盆交响曲制造出一种喧嚣的市井气氛。他们炕烧饼,炒板栗,烤卖羊肉串。小吃店门前桌子上围坐着几个赤膊的青年,正尽兴地吃着宜城大虾喝着燕京啤酒回咂着连诗人王维也没法享受的况味。
【第23句】襄阳的美丽,汉江功不可没。襄阳尤如一条龙,汉江就是一双明眸,没有了眼睛,襄阳就没有了神韵。人们常说黄河是“祖国的母亲河”,在我眼中,汉江可以与其相媲美。汉江虽说没有黄河的波涛汹涌,却拥有一份安详与静谧;汉江虽说没有黄河的波澜壮阔,却凝聚一份清澈与淡泊;汉江虽说没有黄河的雄奇险峻,却给人一种文雅与秀美的感觉。汉江母亲河教会她的儿女以友爱、平和的心态去做事、做人,教会他们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第24句】汉江,这条流淌在秦岭南麓的大江,即使在工业化空前的今天,它依然如诗画般地清澈、安宁、美丽。沿汉江而下,仍可见到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对这里生活方式的影响。虽然用现代眼光看,汉江颇为沉寂,但正是这里过于的沉寂使得它比中国其他许多河流更接近自然与人文的原生态。今天,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汉江又一次在人们的视野中凸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