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牡丹还魂

牡丹还魂

发布时间: 2022-04-24 00:13:08

牡丹花下死 做鬼也风流出自哪里

出自《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全诗如下:问君何所欲,问君何所求,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君亦无所欲,君亦无所求,不让寂寞女,入帐解千愁!

意思:问君子有什么可追求的,问君子有什么所想的。在牡丹花下死去,就是死了也是件风雅的事情。君子也没有什么可追求的。君子也没有什么可想的。不让女人寂寞。帮你解千愁啊。




(1)牡丹还魂扩展阅读

汤显祖曾经真诚自白:“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这四梦是什么呢?指的是“临川四梦”,即汤显祖的著作:《南柯记》《邯郸记》《紫衩记》及《牡丹亭》。

四部作品均直接或间接的取材自唐传奇小说《霍小玉传》。其中,“南柯”的原型是《南柯太守传》,“邯郸”的原型是《枕中记》,“紫衩”是《紫箫记》的丰富和改编。

汤显祖真诚坦率地说“得意处唯在牡丹”,事实也完全证明了他对自身作品的判断,《牡丹亭》这本传奇剧轰动了当时的文坛和剧坛。

㈡ 《牡丹亭》的内容是什么

《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与其《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此剧原名《还魂记》,创作于1598年。[1]舞台上常演的有《闹学》、《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拾画叫画》、《冥判》、《幽媾》、《冥誓》、《还魂》等几折。《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传奇剧本,二卷,五十五出,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而成,明代南曲的代表,汤显祖著。《牡丹亭》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另一说是《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并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汤显祖万历二十六年被罢免还家,绝意仕途,笔耕以终老。其一生四部传奇杂剧比较著名,《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又称“临川四梦”),其中,以《牡丹亭》最为著名,他本人也十分得意,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2]。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阅读《牡丹亭》,享受文字的飨宴,穿越时空的生死之恋,不必借助现代科技,缠绵秾丽,至情弘贯苍茫人世,逶迤而来。

㈢ 牡丹亭是明代谁的名作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汤显祖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精通古文诗词。万历十一年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后因目睹官僚腐败,上表《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被贬官,汤显祖下定决心告别官场。回到家乡江西临川县的乡村闲居,不久开始了《牡丹亭还魂记》的写作。这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牡丹亭经典名句

1、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出自《牡丹亭·题记》,人世间的事情,不是人世间的人能说得完和经历得完的,表达出一种身为人的渺小和无奈,天大地大,人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2、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

自己的感情不知道是从什么开始的,发觉时已经深入骨髓了。

3、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出自《牡丹亭·标目》但是相思莫相负:这里的“但是”是“只要”的意思。只要彼此思念不要忘怀,不要相互辜负。牡丹亭上三生路:牡丹亭是约定再世姻缘的地方。

4、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奈何天:令人无可奈何的时光。表示百无聊赖的思绪。这优美的景色美好的时光,让我怎样面对,那让人快乐的事情正在谁家的院子里面上演?

5、莺逢日暖歌声滑,人遇风情笑口开。

黄莺遇到风和日暖,歌声就变得婉转畅快;男女有了爱情,就不由得眉开眼笑。

㈣ 宁做风流鬼不做花下人啥意思

意思是:宁愿死在牡丹花下,就是做鬼也是风流的鬼。

这句话的出处是汤显祖的《牡丹亭》。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艺术特色

《牡丹亭还魂记》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作者热情奔放地赋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杜丽娘经历了现实、梦幻与幽冥三个境界,这显然是作者幻想的产物。作者借用三种境界的艺术对比来表达理想和思想,用梦幻和幽冥反衬出了现实的残酷。

杜丽娘的梦境是那么温柔缠绵、五彩缤纷。醒过来面对的是母亲的唠叨和凄凉枯燥。幽冥中判官虽然面目狰狞,毕竟替她查了婚姻簿,放她出了枉死城,体现了一种人情味。还魂后面对的父亲反而只有冷酷和僵硬。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理学的批判力量。

同时作品呈现着光怪陆离的色彩,花神、土地、地府判官、鬼卒,与现实中的人物结构成了现实和精神两重世界,深刻描绘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最后让现实中不可能的爱情理想得以了实现,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㈤ 穿越生死的至情:牡丹还魂txt全集下载

穿越生死的至情:牡丹还魂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 笔下文学 》整理收藏 Http://Www.Bxwx.Org
《穿越生死的至情:牡丹还魂》
白先勇的昆曲梦(1)
今年(二○○四)五月二日晚,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国家剧院首演落幕,在雷动的掌声中、在爆起的采声中,我引着两位青年演员俞玖林和沈丰英,在舞台上向观众行礼致谢。我在国家剧院看过无数次表演,从来没有感到像那天晚上那样,观众的热情就像潮水浪头一般,冲卷上来;观众中有许多年轻人,他们从内心散发出来的兴奋与感动,我几乎可以触摸得到。十六世纪末,汤显祖弃官返乡临川,写下他的旷世杰作《牡丹亭》,这部表现他穿越生死「情至」观的传奇,曾经世世代代撩动过不知多少中国青年男女的春心。未料到四百年后,在台北的舞台上,又一次展现了它无比的魅力,深深打动了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世代。我看见两位演员,春花绽发的脸上流满了汗水,开心而天真的笑着,他们知道他们的表演成功了,因为观众反应如此热烈;但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这次在台北的演出,很可能在昆曲演出史上,已经竖立了一道新的里程碑。演出前,我给两位主角打气:「别害怕,沉住气,台北的观众会喜欢你们的!」我没有告诉他们,观众里来了世界各地汤显祖与《牡丹亭》的学者专家、许多看过各种《牡丹亭》版本的曲友行家,还有对青春版《牡丹亭》期望过高的观众群—因为我们这次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宣传实在浩大,媒体报导像滚雪球一般,到演出前夕,联合报竟在头版头条刊登首演消息,并附剧照一……

㈥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中的牡丹出自什么典故

为了美色?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不尽常人迷恋世间尤物,连英雄豪杰也版难过美人关。权放弃所有的一切而只求与心爱的女人浪迹天涯、归隐田园。恐怕没有人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吧?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还是流连忘返名媛丽人之间,卧榻暖枕之侧,更显风流人生吧! 这句话的出处是汤显祖的《牡丹亭》。 故事描写了杜丽娘梦见一书生手拿柳枝要她题诗,后被那书生抱到牡丹亭畔,共成云雨之欢。 后来逐渐演变成这句话。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说的

㈦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这段诗句是哪首诗里的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这句话的出处是汤显祖的《牡丹亭》 。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长生殿》(一说《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明万历十九年(1591)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㈧ 《牡丹亭》表现的是哪个朝代的故事

北宋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改编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牡丹亭》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也叫“临川四梦”。受到了儒、释、道三家学说的不同影响,其故事背景就描写的是腐朽的儒家封建体系,故事中出现的花神却是道家的产物,而女主角杜丽娘身死又还魂乃是佛家的三生说。总之,汤显祖在这部《牡丹亭》中倾注了自己毕生的思想感情,完美的诠释了他的“至情说”。
作品把传说故事以及明代社会相结合,使之成为一部具有浪漫主义的精神杰作。全剧共计五十五出,每一出都为后面的剧情提供了暗示。下场诗全部采用了唐诗而无不如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汤显祖对于他的《牡丹亭》的重视超出了他的其他作品。《牡丹亭》不仅讴歌了人性,同时也用另一种独特的方式抨击了当时大行其道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

㈨ 宁在花下死做鬼也风流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出处是汤显祖的《牡丹亭》。原句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意思是:宁愿死在牡丹花下,就是做鬼也是风流的鬼。

故事描写了杜丽娘梦见一书生手拿柳枝要她题诗,后被那书生抱到牡丹亭畔,共成云雨之欢。后来逐渐演变成这句话。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说的。此话应为风流场上那些浪荡男人在女人面前说的话:宁在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也有的说成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这两句中的“花”与“牡丹花”都是一个意思,即女人。这句话的全意即为:宁愿在女人面前累死,或者被人杀死,也认可了。有今夜有酒今夜醉的味道!后果顶多是死,不管那些了,就是做鬼也风流了,知足矣!后果来不及考虑了。

注:昆剧《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也叫“临川四梦“。”受寻幽爱静的道家理念的影响,汤显祖在这部《牡丹亭》中大量涉及神鬼异境。剧中歌颂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压迫。体现出追求内心精神的完全超脱、绝对自由的道家思想。《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
《牡丹亭》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另一说是《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并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真心在帮你,如满意请采纳!谢谢

㈩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下一句是什么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下一句是“君亦无所欲,君亦无所求,不让寂寞版女,入帐解千愁!”出处于权《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

全诗如下:问君何所欲,问君何所求,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君亦无所欲,君亦无所求,不让寂寞女,入帐解千愁!

白话译文:问君子有什么可追求的,问君子有什么所想的。在牡丹花下死去,就是死了也是件风雅的事情。君子也没有什么可追求的。君子也没有什么可想的。不让女人寂寞。帮你解千愁啊。

(10)牡丹还魂扩展阅读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出自的《牡丹亭还魂记》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作者热情奔放赋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杜丽娘经历了现实、梦幻与幽冥三个境界,这显然是作者幻想的产物。

作者借用“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这句话对比来表达理想和思想,用梦幻和幽冥反衬出了现实的残酷。杜丽娘的梦境是那么温柔缠绵、五彩缤纷。

汤显祖曾经真诚自白:“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这四梦是什么呢?指的是“临川四梦”,即汤显祖的著作:《南柯记》《邯郸记》《紫衩记》及《牡丹亭》。

参考资料:网络-牡丹亭还魂记

热点内容
是一朵莲 发布:2025-08-06 01:44:47 浏览:925
兰花荷弧 发布:2025-08-06 01:36:15 浏览:656
百合银都国际 发布:2025-08-06 01:35:26 浏览:206
红河谷七夕 发布:2025-08-06 01:28:27 浏览:233
牡丹江餐饮美食网 发布:2025-08-06 01:21:27 浏览:251
有荷花夜 发布:2025-08-06 01:15:58 浏览:250
发梅花音的单词 发布:2025-08-06 01:15:47 浏览:969
苗木花卉发展 发布:2025-08-06 00:42:22 浏览:325
琼瑶花语集 发布:2025-08-06 00:40:05 浏览:81
丁香人曹 发布:2025-08-06 00:30:38 浏览: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