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杨贵妃牡丹

杨贵妃牡丹

发布时间: 2022-04-19 16:31:17

㈠ 李白为杨贵妃写的三首诗是什么

写了三首《清平调词》。

㈡ 花名杨贵妃是什么花

花名花贵妃——海棠
花名杨贵妃——牡丹
在唐朝的时候有着一种社会风气在花卉之中特别地崇尚牡丹。不只是皇宫的御花园里、大官显宦的府第里栽植着牡丹就是一般文人学士的住宅、和尚道士的寺院道观也都栽满了牡丹。因为唐朝人是以富态丰满为美的这牡丹端庄艳丽雍容华贵正符合唐人审美的标准。因此他们便推尊牡丹为"花王"、"国色"。每当春末夏初牡丹花开放的时节他们都要在京城里举办声势很大的"牡丹花赛"以此来显示国势的强大和升平的景象。并以牡丹品种的多少花色动人与否来显示各府第的尊贵地位唐玄宗李隆基更是一个牡丹花迷他每年照样的也要在京城里举行盛大的"牡丹花赛"那品种的繁多颜色的奇特声势的浩大就更不用说了。在他每次和大臣们观赏牡丹的时候还要饮酒咏诗和配以歌舞助兴。有一次在和他的爱妃杨贵妃玩赏牡丹的时候玄宗看着杨贵妃心里就想过去的人常以牡丹花来比喻女人。牡丹是"花中之王"而杨贵妃更是美人中之美人也是"花中之王"更可以和牡丹来相比。为了显示杨贵妃的尊贵地位为了表示他对杨贵妃的特别宠爱便决心要在"牡丹花赛"中为她争取一个首屈手指的地位这就人花相映美中更美了。于是他便传旨在他和杨贵妃常常玩乐的华清宫也要广栽牡丹。
特意在骊山大面积地栽培牡丹万株色样各不相同以备"牡丹花赛"选用。据说在花工们的辛勤劳动下果然培育出了特别优美的牡丹。不但在开放时间上比其他地方的要早而且在品种色泽上也比其他地方的独特。唐玄宗知道了心里十分高兴。于是第二年便在京城里举办了声势更为盛大的"牡丹花赛"并从骊山选择了精心培育的最优美的品种去进行展出以显示杨贵妃的高贵。当他和杨贵妃带着一帮乐工在兴庆宫里沉香亭前观赏牡丹时他看着牡丹又看着杨贵妃心里只觉得格外高兴。觉得乐工们所奏唱的尽都是些陈词旧调。今天观赏名花对着贵妃不能不有新词新曲于是便派人把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大诗人李白从酒肆里抬了来命他作出新词。李白酒醒后便随即提笔写出了清平调词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栏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株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官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玄宗听了高兴若弟子谱出新曲进行歌唱。那欢乐盛大的场景就可想象而知了。现在在华清宫外骊山西南方向有着一条沟群众称做"牡丹沟"据说就是当年唐玄宗为了宠爱杨贵妃命令在华清宫周围大量栽植牡丹的地方。它的名字就是从此而来的一直流传至今。

㈢ 李白为了赞美杨贵妃,专门写了一首什么样的诗

古诗中提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李白的诗篇自古以来都是无敌的一个境界,后代有很多诗人想要超越李白,但是却达不到那种意境,所以也就衬托出李白的诗篇文化是中国举国无双了。但其实李白作诗,他有一个风格,那就是心里所想,立即就会有所感。

这是杨贵妃和唐玄宗之间的爱情,千古年来一直广为被歌颂,就除了两人感情真挚之外,还有很多文人墨客来帮助这段感情做好了很多宣传工作,其中李白就是宣传者之一。然而在李白的诗篇当中,大家看到了杨贵妃和唐玄宗之间的奢华浪漫的生活景象。同时也让时代记住了这段感情。然而时代记住了这段感情之后,又记住了那帮助感情宣传的李白。

㈣ 李白为杨贵妃写的三首诗是什么

1、清平调三首·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见到云就使人想到她的衣裳,见到花使人想到她的容貌,春风吹拂着栏杆,在露水滋润下的花朵更为艳浓。如此美人若不是在神仙居住的群玉山见到,也只能在瑶池的月光下才能遇到了。

2、清平调三首·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译文:贵妃真像一支沾满雨露、芳香浓郁的盛开的牡丹花啊!传说中楚王与神女在巫山的欢会那只是传说而已,哪能比得上您受到君王的真正的恩宠呢?就算可爱无比的赵飞燕,还得穿上华丽的衣裳化好妆才能比得上。

3、清平调三首·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译文:绝代佳人与红艳牡丹相得益彰,美人与名花长使君王带笑观看。动人姿色似春风能消无限怨恨,在沉香亭北君王贵妃双依栏杆。

背景:唐玄宗带着他的宠妃杨玉环,乘月色观赏移植到沉香亭的四株名贵牡丹,兴庆湖畔,他们漫步长堤,身后是空辇和一行最出色的梨园弟子。他们在花香月色之中,摆下歌舞。

李龟年正张罗着管弦班子准备唱的时候,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此情此景怎能再唱旧词?”叫李龟年拿着金花笺赐给李白,让李白赶紧写词。哪想到这时诗仙李白正和几个朋友躺在酒楼里呢。李龟年赶快用冷水激醒他,叫人把李白架进兴庆宫,半醉半醒的李白,写下了著名三首《清平调词三首》。

(4)杨贵妃牡丹扩展阅读:

《清平调词三首》赏析:

《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㈤ 牡丹被武则天贬至洛阳,可有详细典故

传说唐后武则天在一个隆冬大雪纷飞的日子饮酒作诗。她乘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惟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

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更激怒了武后,便又下令烧死牡丹。枝干虽被烧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开的更盛。因为这种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刚,矢志不移,人们赞它为“焦骨牡丹”。

后来经过洛阳人的精心培育,花儿更红更艳了,所以后人起名叫“洛阳红”。
靖康年间,金军攻破北宋洛阳,牡丹从此衰落。

但自从洛阳牡丹享誉之后,各地慕名者纷纷前来求购,这就使得洛阳牡丹流传全国。在以后出现的几处牡丹产地,无不与洛阳牡丹有着渊源关系。

表现了牡丹不畏权势、英勇不屈的性格。

(5)杨贵妃牡丹扩展阅读:

牡丹花被拥戴为花中之王,有关文化和绘画作品很丰富。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

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

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㈥ 历史上,为何有“玉环羞花”,她羞的是什么花

历史上有“玉环羞花”,杨玉环羞的花其实是:含羞草!想不到吧,传说中的玉环羞花竟然修的是一棵草——含羞草!
当然,历史上的杨玉环是玄宗的一名爱妃,但是刚刚入宫时,杨玉环并没的得到皇帝的传见。自从环被选入宫中,却见不到皇帝,百无聊赖的传杨玉只有在宫里转悠转悠,整日于宫中闲逛。这样的日子怎么呆得住啊!杨玉环心中又不免起了孤单寂寞的心情。

其实,羞花非花,含羞草也。不过,杨贵妃想必也应该是明艳动人,不然怎会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佳话呢?

㈦ 牡丹花见杨贵妃低头出之于哪个典故

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美貌女儿叫杨玉环,被选进宫来。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羞花”称号得来。

四大美女的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
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婵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美貌女儿叫杨玉环,被选进宫来。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羞花”称号得来。

㈧ 牡丹为什么被称为“国色天香”,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唐文宗曾在一次赏花宴上称赞自己爱妃“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而这句诗本来是用来形容牡丹的。此事过后,牡丹便多了“国色天香”这个美称。牡丹曾经一度被当作中国的国花,自古以来颇受喜爱。因为喜爱,古人时常会画牡丹画,写牡丹诗。唐朝时期这种现象更是分外频繁,不少著名的牡丹诗就是诞生于这个时期,比如说刘禹锡所作的“唯有牡丹真国色”,李白笔下的“云想衣裳花想容”等诗句。

牡丹已经在中国存在了数千年,与之相关的牡丹文化至今也已经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虽然时代一变再变,但是人们对于牡丹的喜爱之情却始终没有消退。在一次关于国花的征求活动中,牡丹也是以压倒性的优势在该活动在胜出。

㈨ 牡丹“杨妃醉酒”是指杨贵妃(玉环)吗

有一种牡丹叫“杨妃醉酒”、“醉酒杨妃”、“醉杨妃”,花初开粉紫色,略带红色,盛开粉紫蓝色,近谢谢粉紫白色,荷花型或托桂型,花盛开时花头下垂,恰似醉酒而娇羞的美人。牡丹名典故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或李濬《唐诗纪事》,说唐文宗用李正封的牡丹诗“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形容其杨妃貌美如牡丹,如醉酒而娇羞的美人。 可见,此杨妃非彼杨妃。“杨妃醉酒”是指唐文宗的妃子杨妃,而不是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 后人误认为“杨妃醉酒”指杨玉环,是因为杨玉环是中国四大美女,又好牡丹。事实上,李白写《清平调》三首:将牡丹与杨贵妃相媲美。据唐韦叡《松窗杂录》记载,杨贵妃赏牡丹时,唐玄宗命李白进《清平调辞》三章,李白乘着酒兴,吟出千古绝唱。“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据《松窗杂录》记载,“太真妃持玻璃七宝盏,酌凉州蒲桃酒,笑领歌辞,意甚厚”。可见,当时,李白和杨玉环都喝了酒。但看不出李白的《清平调辞》有形容醉酒的杨玉环。所以,牡丹“杨妃醉酒”不是指杨贵妃(玉环),而是指唐文宗的妃子杨妃。

㈩ 临夏牡丹与杨贵妃和武则天有关吗

无边云锦,无边落霞,灵动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十里长廊,十里花开,烘托着一个缤纷的梦幻。所有的记忆破萼绽放,所有的思肠熏染时光。踏歌而来的甘肃临夏,古称河州,有小洛阳之美誉,地处甘肃省西南部,是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带,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因“花中之王”牡丹而盛誉驰名,民间有“好牡丹出在河州”的说法,由之,临夏家家种植牡丹,成为美与富贵的象征。

每逢五一前后,在临夏,映入眼帘的红、白、粉、紫各色牡丹,有的翘首仰望,有的微醉欲扶,有的像火焰般热烈,有的像羽毛般轻盈,一枝枝、一丛丛、一片片牡丹吸引着人们,驻足欣赏。

牡丹,中国的国花,富丽繁荣的象征,被称为百两金、富贵花,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杨贵妃)

喜得杨贵妃忘情于牡丹丛中,也令唐玄宗龙颜大悦。这杨贵妃是一个肥美人,当她徒步来到一丛紫红牡丹前,已经是香汗淋漓,那汗珠夹着脂粉滴落在牡丹叶片与枝梗上,刹那给这牡丹花添了三分神采。据说,那丛牡丹沾染了杨贵妃的脂粉,转年,产生变异,成了临夏远近闻名的一个品种——紫斑牡丹。

当然,无论杨贵妃是否来过临夏我们无从考证,也不清楚那紫斑牡丹是否是杨贵妃胭脂所化,但重要的是这位“花中之王”却在临夏永久地居住了下来!

热点内容
海棠歌曲 发布:2025-08-03 20:20:01 浏览:481
樱花班的回忆图片 发布:2025-08-03 20:17:34 浏览:114
相隔一朵白云 发布:2025-08-03 20:10:31 浏览:975
西兰花粉碎 发布:2025-08-03 20:08:56 浏览:481
蝶念花七夕 发布:2025-08-03 19:47:17 浏览:821
水草盆景制作 发布:2025-08-03 19:38:03 浏览:454
花卉外变化 发布:2025-08-03 19:32:47 浏览:287
盆栽向日葵养护 发布:2025-08-03 19:15:40 浏览:807
窝夫小子情人节蛋糕 发布:2025-08-03 19:08:33 浏览:960
牡丹亭剧情 发布:2025-08-03 19:07:09 浏览: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