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和唐朝
① 唐朝喜欢牡丹,之前朝代喜欢什么花主打的
先秦人喜爱香草,但是兰花本身并没有构成足够的排挤力,让其他的花草都黯然失色。有人说爱菊是晋人的风采,不过和兰花的待遇一样,也不构成一家独大的趋势。真的可以达到整个社会都为之动容的花草,只有唐代牡丹,宋代梅花……
② 唐朝时期谁画的牡丹最好
唐伯虎 追问: 唐伯虎 不是最好的 回答: 唐三藏 他丹青妙手在唐朝是一绝,犹善 牡丹
③ 唐朝芙蓉和牡丹
唐代爱牡丹主要是由高宗武后时期开始的,那时的牡丹主要在洛阳、平阳(临汾)一带回。长安虽然有,但是答还不如这两个地方。而且长安当时的条件还是不算最好最适合牡丹的,但是却很适合芙蓉,唐代尤其是盛唐最为喜欢的就是明艳、富丽的色彩格调,芙蓉也是一种观赏性很强、很富丽堂皇的花卉。
④ 中国各个朝代牡丹的地位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在甘肃省武威县发掘的东汉早期墓葬中,发现医学简数十枚,其中有牡丹治疗血瘀病的记载。牡丹原产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诸省山间或丘岭中,人们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变野生为家养。从南北朝“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至今,栽培历史也有1500年了。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牡丹发生了变异,出现了许多花大色艳的品种,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其栽培范围由长江、黄河流域诸省向全国扩大。如今已扩展到中国东北、东南,以及内蒙、新疆、西藏、台湾等地。[1]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则始于南北朝。据唐代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极分明。子华北齐人,则知牡丹久矣。”又据《太平御览》谢康乐说:“南朝宋时,永嘉(今温州一带)水际竹间多牡丹”。
“牡丹”这一名称的出现,标志着牡丹栽培历史的开始。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意谓可无性繁殖),其花红故谓“丹”。”
隋代,牡丹的栽培数量和范围开始逐渐扩大,当时的皇家园林和达官显贵的花园中已开始引种栽培牡丹,并初步形成集中观赏的场面。《隋志素问篇》中说道:“清明次五时牡丹华。”这又足以说明牡丹作观赏植物则规模更大。据唐《海山记》记载:“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今洛阳西苑公园一带),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赫红、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软条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隋都西苑种植牡丹与隋炀帝广泛收集民间的奇花异草有关。
唐朝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唐都长安的牡丹在引种洛阳牡丹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当时已出现了种植牡丹的花师。据柳宗元《龙城录》记载:“洛人宋单父,善种牡丹,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唐皇李隆基召至骊山,植牡丹万本,色样各不同。“当时的“艺人“因受社会所限,生活所迫,所掌握的“绝技”是不外传的。所以,宋单父种植牡丹的“绝技“使后人“不能知其术”。但是,从“植牡丹一万本(株),色样各不同”来看,牡丹的栽培技术已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在唐代,宫廷寺观,富豪家院以及民间种植牡丹已十分普遍。据《杜阳杂记》记载:“高宗宴群臣赏双头牡丹”。《酉阳杂俎》载:“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剧谈录》载:“慈恩寺浴堂院有花两丛,每开五六百花,繁艳芬馥,绝少伦比”。当时,刺激牡丹种植业发展的原因,不仅是牡丹被众多的人们喜爱,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而且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唐国史补》载:“人种以求利,本有值数万者“。在唐代的大量栽培下,繁育出众多的品种,使牡丹花瓣化程度提高,花型花色增多。
在栽培方面角度说,唐代已开始尝试牡丹的熏花试验,据《事物纪原》记载:“武后诏游后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这虽为传说,但从中可以分析出“牡丹独迟”的原因,是当时的人们还没有真正掌握其生长规律而造成熏花的失败,使其不能与其它花卉同放。[1]
作为唐代东京的洛阳,从初唐到五代十国的后唐,牡丹种植业都在不断的发展,其规模不亚于西京长安。据宋《清异录》记载:“后唐庄宗在洛阳建临芳殿,殿前植牡丹千余本,有百药仙人、月宫花、小黄娇、雪夫人、粉奴香、蓬莱相公、卵心黄、御衣红、紫龙杯、三支紫等品种”。
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长安移至洛阳,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这其中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记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其中包括择地、花性、浇灌、留蕾、防虫害、防霜冻以及嫁接、育种等栽培方法,总结出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成熟经验。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中载:“种花必择善地,尽去旧土,以细土用蔹末一斤和之“、“白蔹能杀虫,此种花之法也”。《洛阳花木记》中载:“凡栽牡丹不宜太深,深则根不行,而花不发旺,以疮口(根茎交接处)齐土面为好”。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对栽培牡丹十分严格,从选地到种植都十分讲究,这也许是洛阳牡丹能够甲天下的原因之一。
北宋时,洛阳牡丹的规模是空前的。当时洛阳人不单爱花,种花,更善于培育新品种,牡丹“不接则不佳“,他们用嫁接方法固定芽变及优良品种,这就是北宋时最突出的贡献。
南宋时,牡丹的栽培中心由北方的洛阳、开封移向南方的天彭(成都彭州市)、杭州等地。在这些栽培地,首先引种了北方较好的品种,并与当地的少量品种进行了杂交(天然杂交),然后通过嫁接和播种的方法,从中选出更多更好的适宜南方气候条件的生态型品种。陆游著的《天彭牡丹谱》中记述了洛阳牡丹品种70余个。[1] 明清时,中国牡丹的栽培范围已扩大到安徽的亳州、山东的曹州、北京、广西的思恩、黑龙江的河州等地。《松漠纪闻》记述了黑龙江至辽东一带种植牡丹的情况:富室安居逾二百年往往辟园地,植牡丹多至三二百本,有数十丛者,皆燕地所无。另据《思恩县志》记载:“思恩牡丹出洛阳,民宅多植,高数丈,与京花相艳,其地名小洛阳”。这说明当时牡丹北至黑龙江,南至广西。明清时关于牡丹著述更多,薛凤翔著《亳州牡丹表》、《牡丹八书》,从牡丹的种、栽、分、接、浇、养、医、忌八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总结。乾隆年间编纂的《洛阳县志》列古代和当时品种共169个。
清代熏花已十分普及,据《曹州牡丹-附记七则》载:“右安门外草桥,其北土近泉居人以种花为业,冬则温火煊之,十月中旬,牡丹进御矣“。再据《五杂俎》载:“朝迁进御常有应时之花,然皆藏之窖中,四周以火逼之,隆冬时即有牡丹花,道其工力,一本数十金“。这时的催花技术己达到相当的水平,此技术至今还在采用。
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牡丹种植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牡丹的栽培数量不断增加,栽培技术水平逐年提高。洛阳、荷泽等地先后成立了牡丹专业的科研机构——牡丹研究所。在前人的栽培管理的基础上,使牡丹的栽培技术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同时,中国还出版了一批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如刘淑敏等编著的《牡丹》,喻衡著的《牡丹花》,魏泽圃等主编的《洛阳牡丹》等等。这些著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了充实和发展,作了一些理论上的新探索。
牡丹不仅是中国人民喜爱的花卉,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珍爱。日本、法国、英国、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朝鲜、荷兰、德国、加拿大等二十多个国家均有牡丹栽培,其中以日、法、英、美等国的牡丹园艺品种和栽培数量为最多。
海外牡丹园艺品种,最初均来自中国。早在公元724-749年,中国牡丹传入日本,据说是由空海和尚带去的。1330年至1850年间法国对引进的中国牡丹进行大量繁育,培育出许多园艺品种。1656年,荷兰和东印度公司将中国牡丹引入荷兰,1789年英国引进中国牡丹,从而使中国牡丹欧洲传播开来,园艺品种达100多个。美国于1820-1830年,才从中国引进中国牡丹品种和野生种,后来培育一种黑色花的牡丹品种。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喻衡先生在他所著的《牡丹花》一书中这样写道:“牡丹在国外也用于庭园栽植,植株高度可达2米,花径达20-30厘米,每天暮春时节,花朵盛开,硕大无比,清香四溢,冠居群芳,虽远离故国,也大有一副'花王'的气派。”
⑤ 唐代写牡丹的诗
1、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装唐代:刘禹锡《赏牡丹》
释义: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2、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出自:唐代 徐凝《牡丹》
释义:
有哪个人不喜欢牡丹花呢,盛开时独占了城中的美景。
莫不是洛水女神在那里翩舞吧,千娇万态如同灿烂的朝霞飞腾。
3、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出自:唐代李商隐《牡丹》
释义:
织锦的帘帷刚刚卷起,是美艳的卫夫人;丝绣的褥被还堆拥着,是俊秀的越鄂君。
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饰正零乱翻动;又像在弯腰而舞,郁金裙子正争相回旋。
它像石崇家的蜡烛,哪须常把烛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体肤,岂用香炉细细染熏?
我是诗人江淹,在梦中得到了那支彩笔,想把清丽的词句,题在花叶上寄给朝云。
(5)牡丹和唐朝扩展阅读
《牡丹》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借咏牡丹抒发诗人对意中人的爱慕、相思之情,借绝色艳姝来比拟,以花写人,并暗示意念中的情人如花似玉。
首联结合典故描绘了一幅单株牡丹的特写图,颔联展示牡丹随风摇曳时的绰约丰姿,颈联具体地描写了牡丹的色香,尾联反用梦中传彩笔之典表明诗人心摇神荡的兴奋激动之情。全诗构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明写牡丹,暗颂佳人,一实一虚,别具一格。
⑥ 为什么自唐朝以来大家都喜欢牡丹
自唐朝以来大家都喜欢牡丹
是因为在唐朝开元时,天下太平,据传长安的牡丹盛开,而唐玄宗在内殿观赏牡丹时,问咏牡丹的诗是哪一首,而陈修秉奏,当然是李正封“天香在染衣,国色朝酣酒”。牡丹由此起便拥有“国色天香”美誉,而欧阳修又有诗云“天下真花独牡丹”,因得以上二人诗赞及当时的物象,所以牡丹便成为“富贵”的象征。“牡凡”图是“富贵”的祝福。
据说有一幅出自唐朝贞观年间牡丹图,画工堪称一绝,画上牡丹栩栩如生,画中那盆鲜艳的牡丹仿佛在一瞬间开放,上面还有唐太宗皇帝(李世民)贞观的手迹,价值连城。
⑦ 为何唐朝人盛爱牡丹
在唐朝,牡丹成为富贵的象征。
从唐代官服颜色谈起,唐代的朝廷官员以服版饰颜色区权分品级,三品以上大官的官袍为紫色,五品以上的官员服红色,六至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而白色是未入仕、尚未考取功名的平民所穿,故称白衣。因此唐人在观赏颜色鲜艳缤纷的牡丹时,自然也产生了“贵紫贱白"的倾向。
到了晚唐,牡丹成为当时人们怀念的象征,更代表着昔日的盛唐荣光。晚唐的社会经济不再像盛唐时稳定,人们也没有闲情逸致欣赏名贵的牡丹。晚唐至五代十国的诗人更多地用牡丹,来感叹这物是人非的情景,也道尽盛唐长安城受唐末战乱所毁的哀戚。
(7)牡丹和唐朝扩展阅读:
牡丹在唐诗中的流行:
唐诗中直接描述牡丹的诗篇达到204首之多,从时间来看,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是反映牡丹发展的重要线索。
在204首牡丹诗歌中涉及的诗人有93位,盛唐之前没有;盛唐时期有5位诗人,留下7首牡丹诗歌;中唐时期有32位诗人,留下84首牡丹诗歌;晚唐时期有32位诗人,留下71首牡丹诗歌;五代时期有24位诗人,留下42首牡丹诗。
由此可见,盛唐是唐人对牡丹之爱的开端,发展到中晚唐时期,形成高峰,而直至五代,仍有牡丹之风残留。
⑧ 唐代,牡丹为何独受深受武则天喜爱,是何原因
武则天在位时位于洛阳,在洛阳牡丹较多,牡丹寓意富贵昌盛,在唐代受到武则天的喜爱,而在现代牡丹也是深爱国人喜爱的花卉有国花之称。牡丹在南北朝时就有种植而在唐代才开始逐渐兴盛起来。
逐渐的牡丹花便有了名气而深受士人百姓的喜爱。而在现代洛阳牡丹闻名天下,每当牡丹花开时节,去洛阳赏花的人数不胜数。真可谓人山人海。由此可见,牡丹花是深受世人的喜爱。在如此现代化的审美观中,而牡丹也能独树一帜,由此可见牡丹花是多么的华贵。牡丹深受武则天喜爱的原因,就让人一目了然。
⑨ 唐朝与牡丹有什么关系哪
唐朝人喜欢牡丹,牡丹栽培开始繁盛,李白(清平调)白居易(赏牡丹)等诗人也写了很多关于牡丹的诗,当时还种出重瓣牡丹,牡丹象征富贵,很多画家也喜欢画
⑩ 唐朝那个皇帝把牡丹定为国花为什么
相传,武则天有一次想游览上苑,便专门宣诏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内,容莫待晓风吹。”当时正值寒冬,面对武则天甚为霸道的宣诏,“百花仙子”领命赶紧准备。第二天,武则天游览花园时,看到园内众花竞开,却独有一片花圃中不见花开。细问后得知是牡丹违命,武则天一怒之下便命人点火焚烧花木,并将牡丹从长安贬到洛阳。谁知,这些已烧成焦木的花枝竟开出艳丽的花朵,众花仙佩服不已,便尊牡丹为“百花之首”。“焦骨牡丹”因此得名,也就是今天的“洛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