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牡丹亭注评

牡丹亭注评

发布时间: 2022-03-27 05:31:39

Ⅰ 《牡丹亭》作品的思想局限性是什么

为影响极大的主情之作,《牡丹亭》虽然表现出激情驰骋、辞采华丽的浪漫主义戏剧风格,但也必须看到,《牡丹亭》其实还未从根本上跳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轨道。特别是后半部戏在总体上还是遵理复礼的篇章,作者并没有彻底实现其以情代理的哲学宣言。他的个性解放思路尚未从根本上脱离封建藩篱,而只是对其中某些特别戕杀人性、极其违背常情的地方进行了理想化的艺术处理。

Ⅱ 汤显祖《牡丹亭》全文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溟莫中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而不可与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落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书。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拓展资料:

译文:

天下女子的多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为情而生。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复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亲,等到挂冠辞官后才感觉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

记述杜太守事迹的故事,模仿了晋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恋爱的传说。我稍加改动而写成了这个剧本。至于杜太守拘押拷打柳梦梅,也就象汉代睢阳王拘押拷打谈生了。

唉,人世的事情,不是人世所能理解透彻的。自己不是学问贯通古今的人,所以常常用“理”去加以推究了。只是一味强调(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合的事)从理的角度看一定没有,又怎么知道从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曾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Ⅲ 《牡丹亭》的几点思考

对《牡丹亭》文本的传播学思考

戏曲传播在中国古代是一种比较广泛的传播现象,开展对这一传播现象的研究,能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文化传播的情况。笔者不揣浅陋,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传播学的视角来观照汤显祖的戏剧,研究汤显祖戏剧文本在明清时期的传播情况,通过不同时期人们对它的刊印、评点和关注,从另一个侧面审视汤显祖戏剧的社会价值。

一、《牡丹亭》的刊印——突破戏剧传播的时空局限
汤显祖创作出《牡丹亭》这一名剧后,首先通过印刷出版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是戏剧文学进入商业化传播的基本条件。虽然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但商业化印刷时代的到来则是明代以后的事。商业化印刷使戏剧文本批量化地复制出来,从而使戏剧传播突破时空的局限,传播得更广泛、更久远,这就是印刷传播的价值所在。
影响印刷传播的第一个因素是出版业。明代官刻图书极为发达,以内府刻本、监本和藩刻本为代表,各级政府机构也无不刊刻书籍。清人袁栋《书隐丛说》云:“官书之风,至明极盛,内而南北两京,外而道学两署,无不盛行雕造。”万历以后,印刷业更加繁荣,一时之间士大夫竟以刻书为荣。明清时期,江西抚州一带流传着“临川才子金溪书”的谚语。江西金溪县浒湾镇的木刻印书相当兴盛,成为当时一个较有名的书肆,这为汤显祖戏剧文本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据毛效同的《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统计,《牡丹亭》从明到20世纪60年代,有各种版本共计26个,其中明代出版各种版本11个,清代出版各种版本13个,解放后出版的版本2个,另有三个曲谱本:清代2个,民国1个,这一组数字充分说明《牡丹亭》在明清传播的盛况。以明代为例,《牡丹亭》版本有万历金陵文林阁刻本、石林居士刻本、金陵唐振吾刻本、泰昌刻朱墨套印本、朱元缜校刻本(即怀德堂刻本)、蒲水斋校刻本、天启四年张氏著坛校刻本、崇祯独深居点定《玉茗堂四种曲》所收本、明末柳浪馆刻本、明末汲古阁原刻初印本、汲古阁刻《六十种曲》卯集所收本。这里有家刻本、坊刻本和官刻本,其中以家刻本居多,如汲古阁刻本、独深居点定本、石林居士刻本等等。由此可见,明清人热衷于刊刻《牡丹亭》。

影响印刷传播的第二个因素是流通渠道。在戏剧文本的印刷传播中,受众是通过市场消费渠道来接受传播的,戏剧文本已作为一种商品,经过特殊的流通渠道,实现从传播者到受众所有权的转换。戏剧文本传播的市场渠道是书店,在古代即“书肆”、“书坊”、“书铺”。其基本经营方式,包括“卖书”、“贩书”、“佣书”等。明代书肆是以营利为目的,书肆在大量地销售通俗小说和戏剧文本。书肆的兴起,为戏剧文本的印刷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流通渠道,使戏剧文本得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地传播。《牡丹亭》的坊刻本有金陵文林阁刻本、金陵唐振吾刻本等(文林阁主人是唐锦池,而唐振吾是广庆堂的主人,这两家都是金陵书坊的大出版商),还有歙县朱元缜的怀德堂刻本(江西境内),这些坊刻本的发行数量巨大,流通区域广泛。
影响印刷传播的第三个因素是编辑方式。历史上戏剧文本的传播形式有两种,即单本和选辑。由于戏剧历来受正统文学观念排斥以及单本传播自身的弱点,以单本存世的剧作极其罕见,而《牡丹亭》有相当多的版本是以单本形式保留至今,这正说明《牡丹亭》是具有传播价值的。《牡丹亭》还有一部分是以选辑方式传播的,像崇祯独深居点定《玉茗堂四种曲》所收本、汲古阁刻《六十种曲》卯集所收本和《缀白裘》所收折子戏等等。在戏剧的选辑传播中,有加曲谱和不加曲谱之分,这也是由其传播对象的不同需求决定的。加曲谱的戏剧选辑本的传播对象主要是戏剧表演者,这极大地方便了戏曲艺人的演出,也方便了戏曲研究者进行分析研究;不加曲谱的戏剧选辑本的传播对象是范围相对广泛的一般读者。选辑的类型、标准等均与受众的需求相关,《牡丹亭》的大部分版本都是以不加曲谱的形式出现,正是为了满足一般读者的需要;而单本的广泛流行正说明许多读者对《牡丹亭》这一剧本情有独钟。
自从《牡丹亭》问世至明代灭亡,每隔几年就会有人刊印一次《牡丹亭》。没有刊印,《牡丹亭》的文本传播就无从谈起。各种版本的出现对《牡丹亭》在各个时期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大批量的印刷又使《牡丹亭》能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传播,所以印刷传播使《牡丹亭》突破了时空的局限,能够进行跨时间、跨空间的传播。《牡丹亭》一剧能在中国戏剧舞台上经久不衰,正是通过戏剧文本的生产、复制、传播来实现的。所以,《牡丹亭》的刊印在其文本传播中居功至伟。

二、《牡丹亭》的评点——丰富文本传播的内容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戏剧评点实际上是对戏曲信息的一次重新加工,这种润饰加工有利于人们对原剧作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在特定时代、特定范围的传播。戏剧文本的阅读、评点,再阅读、再评点,就是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过程,多数人通过戏剧文本的评点参与戏剧传播活动。当《牡丹亭》出现后,许多文人都争相评点,发表看法。《牡丹亭》能在明代剧坛确立其崇高地位,一个重要原因是王思任、沈际飞等理论家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各方面挖掘出其审美价值。陈继儒在当时就十分感慨地说:《牡丹亭》“一经王山阴批评,拨动骷髅之根尘,提出傀儡之啼哭,关汉卿、高则诚曾遇此知音否”?我们这里选几则评点略作分析:
王思任在《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说:“即若士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亭》。情深一叙,读未三行,人已魂销肌酥。……其款置数人,笑者真笑,笑即有声;啼者真啼,啼即有泪;叹者真叹,叹即有气。杜丽娘之妖也,柳梦梅之痴也,老夫人之软也,杜安抚之固执也,陈最良之雾也,春香之贼牢也;无不从筋节窍髓,以探其七情生动之微也。”王思任高度评价了《牡丹亭》的艺术成就,认为其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能做到笑者有声、啼者有泪、叹者有气。各色人等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形象鲜明生动,呼之欲出。因此,《牡丹亭》在社会上流传后,其传播效果极佳:能令后世之听者伤感落泪,读者眉头不展,无情者也怦然心动,有情人却是肝肠断裂。后世深受封建势力压迫的青年女子,更是把《牡丹亭》看作是追求爱情的知音书,为情而死的安魂曲。
潘之恒《鸾啸小品·情痴》云:“杜之情痴而幻;柳之情痴而荡。一以梦为真,一以生为真,惟其情真,而幻荡何所不至矣。”潘之恒从情感表现的角度对杜、柳形象进行比较分析,最后都归结到一个“真”字,正是这种真情、至情使他们的爱情产生了永久的艺术魅力。这样的分析可以说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深刻地揭示了杜、柳形象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杜、柳形象所蕴含的艺术价值。
明代曲论家张琦则对《牡丹亭》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给予极高的评价,他在《衡曲麈谭》中说:“临川学士,旗鼓词坛,今玉茗堂诸曲,争脍人口。其最者,《杜丽娘》一剧,上薄《风》、《骚》,下夺屈、宋,可与实甫《西厢》交胜。”这里把《牡丹亭》和元代名剧《西厢记》并提,说它们在互争高低,尤其是把《牡丹亭》放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来比照,说它上薄《风》、《骚》,下夺屈、宋,是中国戏曲史上的杰作。这样的评点对于人们认识《牡丹亭》的价值,促进《牡丹亭》在中国剧坛的传播都不无裨益。
从评点传播的角度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妇合评本。这部《牡丹亭》评点本,饱含着陈同、谈则和钱宜三位青年女子的感情,浸透了她们的心血。三妇评本一出,便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妇女读者的欢迎。钱塘女子顾姒在《三妇评本跋》中说:“百余年来,诵此书者如俞娘、小青,闺阁中多有解人!……惜其评论,皆不传于世。今得吴氏三夫人合评,使书中文情毕出,无纤毫遗憾;引而伸之,转在行墨之外,岂非是书之大幸耶!”林以宁题序中更叹为:“今得吴氏三夫人本,读之妙解入神,虽起玉茗主人于九原,不能自写至此。异人异书,使我惊绝!”由此可见,《吴吴山三妇评本牡丹亭还魂记》之所以广泛流传,成为《牡丹亭》各种评点本中一种有影响的本子,绝非偶然,主要在于这个本子确有其自身的独特价值。三妇本的出现,在《牡丹亭》的戏剧文本传播过程中又形成新的传播效应:清代有梦园刻三妇合评本,书名标作《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后来又有绿野山房和清芬阁刻三妇合评本。杨葆光的评点就是批在《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同治庚午重刊,清芬阁藏版)上的,共有一百一十二条。
评点传播往往渗入了传播者的思想观念,使戏剧文本产生大于原剧作的积极意义。历代的戏剧评点所起的就是这样一种意义再生成的作用,它一方面使得古典戏曲在传播中不断产生新的可理解性,一方面又使得人们对戏剧的理解越来越从戏剧文本中扩散、辐射开来。对于大多数当代人而言,他们所理解的古典戏曲是经过重新阐释后的产物。由此可见,评点在《牡丹亭》的文本传播中也是功不可没的,正是这许许多多戏曲爱好者的评点,丰富了《牡丹亭》文本的内涵,使人们能更好地理解《牡丹亭》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汤沈之争”——一场具有传播学意义的论争
对《牡丹亭》文本传播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件事就是明代戏曲史上著名的“汤沈之争”。当时戏剧的中心在江苏一带,吴江派阵容强大,而沈璟又是吴江派的核心人物,汤显祖与之进行论争,成为明代文坛一个重大的事件,在当时的剧坛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我们先来看看“汤沈之争”的起因,这场论争是由《牡丹亭》这个具体作品引起的。《牡丹亭》问世以后,一方面以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震惊了当时的文坛;另一方面也因某些地方不合音律而引起了众多的非议。沈璟、臧懋循从音乐角度解读《牡丹亭》的曲词,发现其中许多曲词不合音律,所以对《牡丹亭》提出批评,并按照自己的意见来改编《牡丹亭》,从而引起了汤显祖的不满,也引爆了这场论争。这场论争涉及到戏曲传播的问题,传播者和接受者是制码与译码的关系,每个接受者都会根据自身的社会历史、艺术修养和个人思想来解读戏剧文本,因此制码的意义可能会被接受、拒绝或部分同意,而且接受者可以用文本传播者无从预测的方式来对戏剧文本进行译码。“汤沈之争”实质上就是传播者与接受者在制码与译码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接受者(沈璟)对《牡丹亭》文本的信息进行译码时没有完全按照传播者(汤显祖)的编码来解读,有时还破坏了作品的意趣,从而引发了这场论争。
再来看看“汤沈之争”的焦点。“汤沈之争”的第一个焦点是如何看待戏曲中的音律问题。沈璟在形式上极力追求声调格律,沈璟认为:“宁协律而词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协,是曲中之工巧。”沈璟还专门写了《南九宫十三曲谱》、《论词六则》、《唱曲当知》和《正吴编》等声律著作。而汤显祖则重视“曲意”,认为写戏剧固然要依据曲律,但不应受曲律的束缚,认为“余意之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汤沈之争”的另一个焦点是:两派对词章的看法不同,两派的创作风格也不同。汤显祖是文采派,而沈璟是本色派。汤显祖在《答吕姜山》一文中说:“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模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沈璟强调本色、当行,本色是指语言通俗易懂;当行是指熟悉舞台演出艺术的行家里手。沈璟用戏曲舞台的基本要求去衡量汤显祖的作品,忽略了汤显祖戏剧独特的风格和意趣,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不一定可取。但是,从戏曲传播角度来看却不无道理。清代李渔就曾说过:“然听歌《牡丹亭》者,百人之中,有一二人解出此意否?”沈璟改编《牡丹亭》,是为了舞台演出,使《牡丹亭》能为观众更好地欣赏,从而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如此看来,“汤沈之争”的焦点也与戏曲传播有关。
三看“汤沈之争”的传播价值。我们不想过多地去评价这场论争的是与非,只想从传播角度去思考这场论争所带来的客观效果。三百多年前的这场论争,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在中国戏曲史上是空前的,当时很多戏曲家和评论家都卷入了这场论争的漩涡,这场论争在当时的剧坛产生了轰动效应。“汤沈之争”值得我们深思的,主要的不是戏剧创作问题,而是其本身所具有的传播价值:通过这一事件,极大地提高了《牡丹亭》的社会地位,扩大了该剧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更好地宣传了汤显祖及其戏曲理论,从而使汤显祖迅速地进入明代剧坛的中心,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戏剧家。
综上所述,《牡丹亭》的文本传播以刊印为主,各个时期书商的编辑、出版和销售使《牡丹亭》能广泛地流传开来,也使之得以长久地保存下来,这是文本传播的基础。不同时期的戏剧评点,又大大地丰富了《牡丹亭》文本的内涵,使人们能深入地、立体地理解文本。至于“汤沈之争”的价值,已超出了文本的范畴,它使我们认识到,对《牡丹亭》的认识有文学的、音乐的、舞台的和传播的等差异。更具历史意义的是:“汤沈之争”已然成为中国戏剧传播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促使《牡丹亭》的文本传播产生放大效应,从而引起后世研究者更多的关注。

Ⅳ 如何评价《牡丹亭》

《牡丹亭》是明代戏复曲中的代制表作,它塑造的女性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上崭新的形象,是研究古代戏曲与当时文人思想的重要资料。读者阅读时,尤其应注意汤显祖所塑造的这几个人物形象,他们不仅在文学史上,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Ⅳ 应该如何评价《牡丹亭》(尽量详尽)

〖思想内容〗
《牡丹亭》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据作者说,其题材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明代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影响最大。汤显祖对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的加工改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杜宝等人的卫道士立场;二是改变杜、柳门当户对的关系;三是改话本杜丽娘封建淑女色彩为叛逆女性;四是强调追求自由爱情的艰难曲折。使这一传统的“还魂”母题具有了崭新的思想内容。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艺术特色〗
沈德符《顾曲杂言》说:“《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
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作品影响〗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剧本推出之时,便一举超过了另一部古代爱情故事《西厢记》。据记载“《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剧在封建礼教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一经上演,就受到民众的欢迎,特别是感情受压抑妇女。有记载当时有少女读其剧作后深为感动,以至于“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寻梦”一出戏时感情激动,卒于台上。 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体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显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牡丹亭》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更为深远,从清朝《红楼梦》中也可看出这种影响。

Ⅵ 《牡丹亭》是怎样体现汤显祖的至情论的

大约当年汤显祖写这出戏的时候,无非有一颗怀春而简单的心罢了。

无非是想跳出那些纷杂回归到昆曲本身上来讲。

《牡丹亭》是个剧本。既然是剧本,究竟是要回归到舞台上来的,否则就只能是“案头卷”,作为文学作品来读。就算写的再好再妙,放在舞台艺术来讲,也要逊色一筹。曾就有人说过《牡丹亭》不适宜放在舞台上来演出,唱这戏根本就是要“拗折天下人的嗓子”。当然,这种说法已经在无数的实际演出中不攻自破了。任何人的评论都只是一种叫嚣,时间才是真理。时间给人以沉静之美。《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一个春梦,是天下间痴情人的一个春梦。看上去有点可笑,有点疯狂,但单纯到没有任何想法的地步。借眼前美景以自然抒情,也许这就是所谓最初始的“天人合一”。

全本的《牡丹亭》,是一出冗长的戏。除了那经典的几出以外,许多情节都十分的无聊,让人有些瞌睡。不如挑去不看。这不过是戏,在手里把玩、口中吟咏的,闲来无事、心境宁谧的人用以赏鉴的。不过是附庸风雅的文人游戏罢了。在高中语文课本里,杜丽娘是一个“冲破封建牢笼、寻找自由恋情”的女子,陈最良是一个“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作品在那里好好的,非要在艺术欣赏之外更多的加上这么一点“思想性”,有必要吗?

汤显祖不过是一个性情中人罢了。他写《牡丹亭》的目的,不过是想表达一种对美的需求。光是看看那些戏词,也就够让人落泪。不光是中华语言那种巧妙的韵律之美,更是那种千回百转的情之所至。《牡丹亭》里所表现的情,是天真执着的,是最原初的。“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在《牡丹亭·序》里面,汤显祖慷慨而真挚。他单纯的人为,生者不可以死,死而不可生者,皆非情之至。这不是一种孩童一般的至善吗?然而面对这种天然,除了感动以外,谁又会去对他加以讥笑?

对于《牡丹亭》的爱,是出自于灵魂的,这一点不需要否认。对于这样一部美不胜收的作品,我想付出灵魂来爱,也是没有什么不可以的。这是我的一样执着的爱好。人逢少年时,谁没有杜丽娘的春愁缱绻,谁没有杜丽娘的顾影自怜。面对着无人打扰的自然美景,从而衍生出炽烈的情感,体会过造物力量的人们,又有谁不会对此产生共鸣?悠悠岁月易逝,青春苍凉。

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待打偋香魂一片,阴雨梅天。

——日暮かごめ
汤显祖自己表达不出来的感情,就通过杜丽娘来表达。杜丽娘身上所拥有的至情,一种超脱人世的感情。那种感情纯粹而执著,穿越现实与虚幻,穿越生命与死亡,绝对不是爱情那么简单。他们不依赖这个世界为生,杜丽娘一直生活在自己的至情之中,而不是现实生活中。这种至情所给人的力量实在是太大了,使人可以抛弃了一切去追寻而无怨无悔。“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但是这种可以抛开生死、世俗的勇气,即使上天赋予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汤显祖承受不起,就让杜丽娘来承受。这杜小姐就成了爱得最彻底的一个人。
所以说杜丽娘只是理想,《牡丹亭》只是一个梦,一个做了四百多年还在做的梦。我甚至能感觉到,汤显祖有时候也在迷惑,到底现实的世界是真实的,还是梦中那个至情的世界是真实的。
世人读《牡丹亭》,只见深情,不见妙赏,大误矣。所谓妙赏,便是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深切感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丽娘小姐确确实实是一个泛爱主义者。一个“一生爱好是天然”的小女孩,爱恋着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她伤春、伤己,伤感着所有美妙而又无法保留的事物,越是美好,越是无能长久。任何自然的微小变化,都能触及她的心灵。书到今生读已迟,有些东西就是天生的不能强求。那些敏锐的直觉,便是与生俱来、前世注定的。她感悟到了许多一般人所不能感受到的感情,也体会到了一般人所体会不到的哀怨与痛苦。这样的人,如她、如黛玉,多少都是有点自作多情的。
——柳颜娘

Ⅶ 戏剧评论《牡丹亭》200字作文

戏内——《天一阁》 我发觉我在很多时候心情总是不能释怀的。原因也不是很清楚,自己也懒的去寻了。但是,看戏成了我烦躁时的最佳调味品。大概是在05年吧!我看了一出《藏书之家》(下文简称藏)。这出戏的原本历史我没有考究过,毕竟是戏嘛!当然会有删改内容的,电视剧为了博得收视率不是也将其改成21世纪版的吗?所以,我的要求不高,只要戏里有内涵,演员认真,我就爱看。《藏》说的是现今杭州的“天一阁”里的事情。杭州的天一阁是一座藏书楼,藏书非常广。在明朝末年,负责守护书楼的是范容,而原本是范迁的,但是范迁却应征打仗去了,因此,以弟换兄守护书楼。但是,清兵即将入关,到时烽烟四起,这些书将会被毁。书一毁,那后代子孙们就没有书读了,这就是天一阁的责任。但是,此时又有两个大问题,一个问题是范家为了藏书,不惜卖掉良田,而范家的女人们也将自己的首饰变卖,为书楼捐献了。而另一个问题是“禁书”。范家藏有李贽的《藏书》,这本书内的言论惊天地泣鬼神,被发现了后绝逃不过一死,但是范容却非常崇敬这为李贽,并在李贽临终前答应他会将《焚书》也一并求得,两书合并,藏在天一阁。就这样,他们的生活几乎无法维持了。这个时候,范容的姨娘(范容生母早死,此为继母)便让范容代兄,与花家千斤花如笺结婚。但就在结婚的当天,范容不但不换上新郎的礼服,反而白衣素服在后院吹萧,悼念李贽!新娘自己从后门进入,在进门时则听到范容正在念李贽的诗《独坐》。花如笺为嫁范门,十年苦读,为的是有朝一日能登楼读书。但是,范家的祖传家规却规定了,除了楼主以外,任何人不能登上书楼。原本还指望着用如笺的嫁妆来救天一阁的经济危机,但如笺却要以登楼读书为条件。这件事只能作罢!不久就传来了范迁阵地战亡的死讯,如笺也即将离范家而去,但她看到藏书的艰辛之后,思想就开始动摇,结果愿意留下来,并拿出自己的嫁妆。很幸运的,有了《焚书》的下落。知府孙大人愿出售《焚书》,价格是纹银十万两。范容求得如笺的十万两嫁妆,不料孙大人却要如笺嫁给他。范容的姨娘在修夹墙时被砖头压伤,一命归西。这个时候,范容终于明白了这些天的相处早已对嫂嫂产生了感情。现在是舍不得人了。可是如笺却执意嫁人,为的是能顺利收购《焚书》。于是,她身穿嫁衣,走出范门……主要的故事情节大致就是这样的。我看贯了很多才子佳人的喜剧,现在看到这样有历史、有责任、有包袱的戏感觉又是不同了。它让我深思,让我回味。我看到网上很多人都批评这类戏不好,但是,我觉得它很完美。无论是从舞美、灯光、形象设计和唱腔设计上,都突破了以往那种循规蹈矩的模式,有了大胆和创新。给人的感觉不像是在看戏剧,反倒好像在欣赏梵高的艺术作品,感觉好像在寻找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弥族珍贵的痕迹。在这背后,回想一下,如果真的没有人去守护那些书,那么我们今人现在的文化水平究竟会有多高呢?如果没有当时那些书,那么,我们所谓的中国是五千年的文化古国,这句话有谁会相信呢?俗话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句话一点也不错,所以,我门真因该感谢这些舍命护书的人,否则,我们的历史将不完整,我们的国家将会有空白。现在的天一阁经过整修已经成为了一个观光景点。它的却是饱经风霜了,站在这样的一座建筑前面,我怎能不心动呢2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会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尝。”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呀!今天的语文课上,当我珍惜仔细欣赏了中国别具一格的戏曲时,我真是为之震撼,原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呀!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外国人又怎么能比得上?难怪呀,老一辈的人都是那么的热衷于这些戏曲,那么喜爱戏曲。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我们怎能忘记它们?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们的视野,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其实,当我们细心的欣赏我们的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将历史的画卷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隧道,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 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Ⅷ 给个《牡丹亭》经典唱词的评析

当我翻开桌面这本翻遍多次的《游园惊梦》,看到一篇篇昆曲剧本,最让我沉醉其中的,当属昆曲那典雅藻丽、意境深远的文辞。 就让我从几篇经典的剧本,看其唱词是如何能够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非比寻常的文化艺术价值:《长生殿》:“柳添黄苹减翠,红莲脱瓣”,“不劳你玉纤纤高捧礼仪烦,则待借小饮对眉山,只几味蔬和果清肴馔,雅称你仙肌玉骨美人餐”……《牡丹亭》:“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玉簪记》:“月明云淡露华浓,欹枕愁听四壁蛩,伤秋宋玉赋西风,落叶惊残梦”,“一首词、两下缘、三生命,相看惶恐相抛弃”……多美的词句啊!如果说:昆曲这种独特的美学品格,与其发展过程中明清文人的创作和鉴赏密切相关,那么,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昆曲中如此雅致的唱词竟然在那个时代,会达到家喻户晓、万家传唱的地步。“白日消磨肠断句”!相传当年汤显祖在写《牡丹亭》剧本时,当写到“待打拼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竟哭倒在自家后院的柴堆旁。更相传明代有位名伶商小玲,当她一次上台唱[寻梦],唱到这句词时,想起自己的境遇,忽然间满面泪光、颓然倒地、气绝而死。现代社会里还有如此词句可以激发深情吗?一出戏能激起心中什么反响,或许已不是拷问这出戏本身,而是拷问我们心中还有多少深情的储备~~

Ⅸ 昆曲牡丹亭音乐赏析

“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后花园时,看到眼前的“好天气”而叹出的一句词,唱腔婉转动人、曼 从结构上看,《惊梦》这出戏它可分为“游园”和“惊梦”两部分;就内容而言,主要写女主人公杜丽娘的青春觉醒,梦里钟情,是她反抗和追求的叛逆之路的开始,文采飞扬,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妙悠然,“烂漫春光下,步步美人归,”写杜丽娘游园前对镜梳妆时的内心活动。这支曲子是在杜丽娘赞叹“好天气也”的念白之后起唱的,所以从春光,春意落笔。“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是写大地回春以后,各种冬眠的昆虫都苏醒了,纷纷吐丝活动,这些虫丝是很细的,只有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才能见到。“袅晴丝”就是指这种摇曵、飘忽的春游丝,也吹进了这冷落的庭院。作者不写桃柳蜂蝶,唯独选取了纤细的游丝,此中大有新意妙理。一、这样写完全是从规定情景出发,它不是主观随意性的产物。所以在小庭深院中的女主人公难以直接看到姹紫嫣红的春色,在这里只能从晴丝上体味到一点可怜的春光。二、这样写与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杜丽娘是一位过着闲适而愁闷的深闺人物,她是个对春天十分“关情”的妙龄少女,唯其这样,才会有此细心而专注的观察。游丝是很细的,不是心细专注的人是很难发现的。所以说这两句同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三、这样写体现出人物微妙心绪的理想物化形态,“晴”与“情”、“丝”与“思”谐音,所以“晴丝”语意双关。它即指晴空里的游丝,又是女主人公心中缠绵飘忽的情丝。无论是“游丝”还是这种“情思”,它都是这般纤细朦胧,都是那样的难以捉摸。春风将轻软的游丝吹进幽深庭院的景象,也可以看作是春光打开了丽娘闭锁的心扉,被萌生的情思逐渐摧开的那种心理写照。作者描绘的既是游丝袅袅的春景,也是情思缠绵的春情。情与景,物与我,虚与实结合的非常巧妙,真称得上是体察入微。

热点内容
金华茶花苗 发布:2025-08-26 09:48:52 浏览:787
兰花萃取 发布:2025-08-26 09:44:55 浏览:292
墨宇画牡丹 发布:2025-08-26 09:38:46 浏览:257
樱花晚樱 发布:2025-08-26 09:37:18 浏览:97
七夕一日餐厅 发布:2025-08-26 09:37:14 浏览:91
女人兰花指 发布:2025-08-26 09:22:43 浏览:332
七夕蓬莱阁 发布:2025-08-26 09:22:08 浏览:654
智者一朵花 发布:2025-08-26 09:22:01 浏览:912
浪慢海棠 发布:2025-08-26 09:04:30 浏览:543
马兰花开亢 发布:2025-08-26 08:55:51 浏览: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