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谒遇
『壹』 汤显祖<牡丹亭 惊梦>全文翻译
丽娘游园归来,困倦了,便伏几小睡,却作了个甜美的梦:梦见一个小生,拿着柳枝,向她说道:“小生那一处不寻访小姐来,却在这里。
恰好在花园内折取垂柳半枝,姐姐,你既通书史,可作诗以赏此柳乎?”丽娘没有答话,只是想:“这生素昧平生,何因到此?”小生一笑,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便牵丽娘衣袖,转过芍药栏前湖山石边说话去了。
丽娘怎会在梦中与一素昧平生的人幽会呢?原来一直受封建礼教禁铜的丽娘,没有人与她说过知心话。与她最亲近的母亲,看她睡个午觉,也要说不符家教,看她绣对鸳鸯,也不以为然。
丽娘委实寂寞得很,渴望有人关心她同情她,当梦中人说出这“似水流年,如花美眷”八个字时,动魄惊心,怎能不引为知己?以柳枝求题,也不是一般市俗之见,他不是捧来珠光宝气的首饰,而是分文不值的垂柳枝。
戏里有一折“写真”,描写杜丽娘作自画像,可见她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在她眼里,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经济价值之间并不划等号,一草一木都可人画,对金银珠宝、乌纱玉带却看不上眼。在这一点上,他们又有了共同语言。心灵上的相通,在丽娘看来是头等重要的事,与此人为伴是幸福的,轻轻地一牵,便随他而去了。
拓展资料
赏析
《游园惊梦》小说的最终主题——人生如梦
作者在这篇小说里,苦心经营制造“梦”的意象。梦境和仙境,十分相像,只有一点大异:仙境是永恒的,梦境是短暂的。人类往往不愿面对“人生有限”“世事无常”的悲苦事实,却躲藏入“一切如故”的自欺幻想里。然而,俗语说得好,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今晚窦夫人这栋“上上下下灯火通明,亮得好像烧着了一般”的大楼公馆,哪里持得了多久,转眼间就会灯火熄灭,烧成灰烬。今晚的钱夫人,就是明天的窦夫人。
小说的主人公蓝田玉由一位昆曲艺人一跃成为钱将军夫人,也曾经风华蹁跹,烜赫一时,“筵席之间,十有八九的主位,倒是她占先的。”然而这一切都是“从前钱鹏志在的时候”,现在她不过是一个落魄夫人,王谢堂前的燕子,落入了百姓人家。
烜赫与没落,构成刺激性的对照。对于没落,是无奈的现实,钱夫人无力去改变,于是就只剩下追忆与怀恋,自己并不能超脱出来,把这一切视若浮云。窦公馆门前两旁的汽车,大多是公家的黑色小汽车,“钱夫人坐的计程车开到门口她便命令司机停了下来”。
这一细节动作,表现钱夫人还很在意自己的面子,遮掩自己没落的现实。在筵会中,钱夫人几次有意识地或潜意识地回忆起自己风华蹁跹时候的场景,与现实的筵会做比照,折射出钱夫人对过去的怀恋。
作者对过去生活的追忆更多的是在心理情感上对故国的眷恋。在这里,故国不仅仅是祖国大陆、旧时家园,而是一种情感,一种对旧时在心理上的认同感、归属感。故国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情感,而祖国大陆、旧时家园只是承载这种情愫的载体。这种情愫,以乡愁的形式表现出来。
例如,钱夫人总觉得“台湾的衣料粗糙,光泽扎眼,尤其是丝绸,哪里及得上大陆货那么细致,那么柔熟?”“台湾的花雕到底不及大陆的那么醇厚,饮下去终究有点割喉的。”这种对台湾的不认同感,并不仅仅得自于钱夫人自己,而是败走台湾的人的普遍的心理情绪。
比如来台几十年,窦公馆请客仍用上海的厨子,刘副官仍顽固地操着苏北的口音。这些都是去国之人的乡愁的整体表现,他们对台湾、对台湾的现状并没有认同感、归属感,而是顽固地坚持过去的生活(比如票友会),顽固地眷恋着大陆。
这些人在白先勇认为都是一群“流浪的中国人”,他们退走大陆,在台湾又不能融入和归属,他们没有自己的家园,在心理情感上处于漂泊状态,所以对故国怀有强烈的眷念。白先勇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着深刻的认同感的,在《游园惊梦》这部小说里择取昆曲票友聚会也是有象征意义的。
在六十年代,作为“中国表演艺术中最精致最完美的一种形式”的昆曲也已经式微了,受到欧美电影等新兴文化的强烈冲击。小说中坚持喜爱和追忆昆曲这种传统艺术的,都是一些从大陆败走的遗民如钱夫人、窦夫人、余参军等。他们既是政治上的遗民,也是传统文化上的遗民。
台湾本土的人脱离大陆本土文化的母体,对这些传统文化并没有多高的欣赏能力,也就没有多少眷恋。人心不古作为一种现实,文化遗民们无力去改变,便只有承认,而他们对昆曲的坚持和喜爱,仅仅是对故旧文化的怀念,也是作者文化乡愁的表现。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光辉灿烂的过去。可是就因为太讲究纯美、纯粹精神,丝毫不肯接受现实俗世的污染,在今日的平民世界里,已和一般人的生活几乎完全脱节,再也无法受到欣赏和了解。
于是人人遗弃古老优美的中国文化,趋奔迎接崭新通俗的西洋文化,正如清乾隆年间,通俗的“花部”乱弹终于取代了优美的“雅部”昆曲。如此,小说里钱夫人的今昔感触,以及往日悼念,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而《游园惊梦》也就变得好像是作者对我们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一阙挽歌。
如此,《游园惊梦》小说,从钱夫人个人身世的沧桑史,扩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贵族文化——的沧桑史。
同样的暗示含义,亦可引申到社会型态问题上,那就是,影射贵族阶级和农业社会的没落,平民阶级和工业社会的腾起,小说结尾,窦夫人问钱夫人:“你这么久没来,可发觉台北变了些没有?”钱夫人沉吟了半晌,侧过头来答道:“变多唆。”走到房门口的时候,她又轻轻的加了一句:“变得我都快不认识了——起了好多新的高楼大厦。”
“变”一字,就是这篇小说的中心主题。“起了好多新的高楼大厦”,即比喻工商业社会之兴起。我们还注意到,今日宴会里唱《游园》的后起之秀,是徐“太太”,不是徐“夫人”。作者如此暗示:“上流社会”虽然还存在,“贵族阶级”却已隐逝无踪。
『贰』 昆曲牡丹亭全部的名字
桃花扇:孔尚任的[[桃花扇]]。记叙明末清初才子侯方域与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内
春江月:名曲容[春江花月夜]
花为媒:吴祖光作品:评剧《花为媒》
打金枝:戏剧[醉打金枝]
定军山:讲述
玉堂春:曲段[苏三起解]的戏曲名
牡丹亭:汤显祖写的戏剧。讲的是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
长生殿:白朴的[长生殿]。记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
麒麟阁:麒麟阁》又名《激秦三挡》
昆曲戏 作者是那个一人永占的李玉
『叁』 牡丹亭分为几部分每部分有什么段子
楼主可参考以下资料: 第一出 标目
第二出 言怀
第三出 训女
第四出 腐叹
第五出 延师
第六出 怅眺
第七出 闺塾
第八出 劝农
第九出 肃苑
第十出 惊梦
第十一出 慈戒
第十二出 寻梦
第十三出 诀谒
第十四出 写真
第十五出 虏谍
第十六出 诘病
第十七出 道觋
第十八出 诊祟
第十九出 牝贼
第二十出 闹殇
第二十一出 谒遇
第二十二出 旅寄
第二十三出 冥判
杜丽娘与柳梦梅第二十四出 拾画
第二十五出 忆女
第二十六出 玩真
第二十七出 魂游
第二十八出 幽媾
第二十九出 旁疑
第三十出 欢挠
第三十一出 缮备
第三十二出 冥誓
第三十三出 秘议
第三十四出 诇药
第三十五出 回生
第三十六出 婚走
第三十七出 骇变
第三十八出 淮警
第三十九出 如杭
第四十出 仆侦
第四十一出 耽试
第四十二出 移镇
第四十三出 御淮
第四十四出 急难
第四十五出 寇间
第四十六出 折寇
第四十七出 围释
第四十八出 遇母
第四十九出 淮泊
第五十出 闹宴
第五十一出 榜下
第五十二出 索元
第五十三出 硬拷
第五十四出 闻喜
第五十五出 圆驾
『肆』 牡丹亭》表现的是哪个朝代的故事
牡丹亭表现的是南宋时期的故事。
故事梗概
南宋时期的南安太守杜宝只生一女,取名丽娘,年十六岁,尚未许配。杜宝为了使女儿成为识书达理的女中楷模,为她请了位年已六十的老秀才陈最良。因陈上《诗经关雎》惹动了丽娘的情思。伴读的使女春香,偶而发现了杜府后的花园,并引领丽娘偷偷游了花园。久困闺房的丽娘,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丽娘 回屋后,忽作一梦。
梦见一书生手拿柳枝要她题诗,后被那书生抱到牡丹亭畔,共成云雨之欢。丽娘醒来后,恹恹思睡,第二天又去花园,寻找梦境。失望之下相思 成病,形容日渐消瘦下去。一日照镜子,见自己一下瘦成那个样子,忙叫春香拿来丹青、素绢,自画春容,并题诗一首于上。她又把梦镜说与春香,并让春香把那画 叫裱画匠裱好。杜宝夫妇听说女儿病重,忙叫陈最良用药,让石道姑来念经,但都不见效。中秋之夜,丽娘天逝。死前,嘱咐春香把春容装在紫檀木匣里,藏于花园 太湖山石下,又嘱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牡丹亭边的梅树之下。这时,投降了金国的贼王李全,领兵围淮、扬,朝廷升杜宝为淮、杨安抚使,立即动身。
杜宝只得匆匆埋 葬了女儿,并造了一座梅花庵供奉丽娘神位,又嘱托石道姑和陈最良照料。杜宝即带夫人和春香前往淮安,因军事危急,半路上杜宝让夫人和春香乘船回了临安,广 州府秀才柳梦梅,原柳春卿,因一天梦见一花园中,有一女子立在梅树下,说她与他有姻缘,才改名柳梦梅。柳梦梅去临安考试,路得进宝臣苗舜宾援助。走到南安 时,柳病宿梅花庵。柳病渐好时,偶游花园,恰在太湖石边,拾到丽娘的春容匣子,回到书房,把那春容挂在床头前,夜夜烧香拜祝。丽娘在阴间里一呆三年,阎王 发付鬼魂时,查得丽娘阳寿未尽,令其自己回家。丽娘鬼魂游到梅花庵里,恰遇柳生正在对着自己的真容拜求。丽娘大受感动,与柳生欢会,自称是西邻之女。他们 两人的夜夜说笑声,惊动了石道姑。一天夜里两人正说笑,被突然来的石道姑冲散。第二天夜里,丽娘只好得向柳生说出真情,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柳生只 好把实情告诉了石道姑,并求她帮助。第二天,他们挖坟开棺,使丽娘还魂。道姑怕柳生与杜丽娘事情被发觉,当夜雇船,三人一道去了临安。
陈最良发现丽娘坟被 盗,忙去扬州告诉杜安抚。陈最良还没到淮安就被叛军俘获,李全听说陈最良是杜家的家塾老师,又得知杜宝还有夫人和春香,就听从妻子的计策,谎说已杀了杜夫 人和春香,然后放了陈最良。陈到淮安见了杜宝,即把小姐坟被盗,老夫人、春香被杀的事禀知杜宝,杜宝听后大恸。后杜宝忍痛修书两封,让陈最良送给李全和李 的妻子,封官许钱、招降了李全,淮安围解。丽娘他们到临安,在钱塘江边住下,等柳生知道考试时,考试时间已过,多亏主考官是苗舜宾,才得以补考。这时,因 淮、扬兵事,朝廷延期放榜。丽娘让柳生先去扬州看望她父母。柳生走后不久,来临安的老夫人和春香因天晚找宿处恰与丽娘、石道姑相遇。柳生到了扬州,听说杜 在淮安,又去淮安见杜宝。杜宝以为女儿已死,何以有女婿,并以柳生假冒罪名,令人拿下押往临安侯审。杜宝回到临安,因军功升为宰相,陈最良升为黄门奏事 官。这时,榜下,柳中了状元,可到处找柳不着。原来柳正被杜宝吊打,因为在柳身上搜出了丽娘的春容,在杜宝认为柳是盗墓贼。这时,苗舜宾听说后,赶到杜 府,救下了柳生。苗告诉杜宝,柳生已考中状元。杜正气恼时,陈最良来到,说小姐确实又活了,柳生就是女婿。
杜认为是鬼妖之事,请奏皇上,灭除此事。陈把此 事告诉皇上,皇上要宰相、小姐、柳生、老夫人都前来对证。金銮殿里,众人齐到,皇上用镜子照,看有无影子、断定丽娘确实是活人。杜宝硬说丽娘、老夫人都是 鬼魂所变的,后经皇上裁决让他们父女、夫妻相认。丽娘又劝柳生拜认了岳父杜宝,全家人大团圆。
『伍』 《牡丹亭》总共几回
《牡丹亭》 明·来汤显祖
第一源出 标目
第二出 言怀
第三出 训女
第四出 腐叹
第五出 延师
第六出 怅眺
第七出 闺塾
第八出 劝农
第九出 肃苑
第十出 惊梦
第十一出 慈戒
第十二出 寻梦
第十三出 诀谒
第十四出 写真
第十五出 虏谍
第十六出 诘病
第十七出 道觋
第十八出 诊祟
第十九出 牝贼
第二十出 闹殇
第二十一出 谒遇
第二十二出 旅寄
第二十三出 冥判
第二十四出 拾画
第二十五出 忆女
第二十六出 玩真
第二十七出 魂游
第二十八出 幽媾
第二十九出 旁疑
第三十出 欢挠
第三十一出 缮备
第三十二出 冥誓
第三十三出 秘议
第三十四出 诇药
第三十五出 回生
第三十六出 婚走
第三十七出 骇变
第三十八出 淮警
第三十九出 如杭
第四十出 仆侦
第四十一出 耽试
第四十二出 移镇
第四十三出 御淮
第四十四出 急难
第四十五出 寇间
第四十六出 折寇
第四十七出 围释
第四十八出 遇母
第四十九出 淮泊
第五十出 闹宴
第五十一出 榜下
第五十二出 索元
第五十三出 硬拷
第五十四出 闻喜
第五十五出 圆驾
『陆』 “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不怨飘瓦”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复仇的人并不会去折断曾经伤害过他的宝剑,即使常存忌恨之心的人也不会怨恨那偶然飘来、无心地伤害到他的瓦片,这样一来天下也就太平安。”
飘瓦是指坠落的瓦片,比喻外来的祸患,飘忽无定的事物,无用或微不足道之物。出自庄子所著的《庄子·外篇·达生》。
《庄子·外篇·达生》中“达”指通晓、通达,“生”指生存、生命,“达生”,就是通达生命的意思。篇文明确提出要摒除各种外欲,要心神宁寂事事释然,可知本篇的宗旨在于讨论如何养神。
(6)牡丹亭谒遇扩展阅读:
“飘瓦“的其他诗句:
1、辛弃疾 《卜算子·用庄语》“江海任虚舟,风雨从飘瓦。醉者乘车坠不伤,全得於天也。”
2、 高瑞南 《新水令·悼内》套曲:“人生大梦如飘瓦,早不觉两髩青霜梦里华。”
3、汤显祖 《牡丹亭·谒遇》:“[浄:]疑惑这宝物欠真么?[生:]老大人,便是真,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看他似虚舟飘瓦。” 明 陈子龙 《结交绝交行》之二:“昔人绝交争天下,今人翻覆争飘瓦。”
『柒』 原版《牡丹亭》和《青春版牡丹亭》在折目上与内容上有什么区别
原版的牡丹亭55折,分别是:
第01出 标目 第02出 言怀 第03出 训女
第04出 腐欢 第05出 延师 第06出 怅眺
第07出 闺塾 第08出 劝农 第09出 肃苑
第10出 惊梦 第11出 慈戒 第12出 寻梦
第13出 诀谒 第14出 写真 第15出 虏谍
第16出 诘病 第17出 道觋 第18出 诊祟
第19出 牝贼 第20出 闹殇 第21出 谒遇
第22出 旅寄 第23出 冥判 第24出 拾书
第25出 忆女 第26出 玩真 第27出 魂游
第28出 幽媾 第29出 旁疑 第30出 欢挠
第31出 缮备 第32出 冥誓 第33出 秘议
第34出 诇药 第35出 回生 第36出 婚走
第37出 骇变 第38出 淮警 第39出 如杭
第40出 仆侦 第41出 耽试 第42出 移镇
第43出 御淮 第44出 急难 第45出 寇间
第46出 折寇 第47出 围释 第48出 遇母
第49出 淮泊 第50出 开宴 第51出 榜下
第52出 榜下 第53出 硬拷 第54出 闻喜
第55出 圆驾
如果演员一刻不停的演也要演十天十夜,因此白先勇精简到二十九折,分别是:
上本
第一出 训女
第二出 闺垫
第三出 惊梦
第四出 言怀
第五出 寻梦
第六出 虏谍
第七出 写真
第八出 道觋
第九出 离魂
中本
第一出 冥判
第二出 旅寄
第三出 忆女
第四出 拾画
第五出 魂游
第六出 幽媾
第七出 淮警
第八出 冥誓
第九出 回生
其中的游园和惊梦捏成了一折,拾画叫画捏成了一折,所以看起来是27折,实际还是29折~~
下本
第一韵 婚走
第二韵 移镇
第三韵 如杭
第四韵 折寇
第五韵 遇母
第六韵 淮泊
第七韵 索元
第八韵 硬拷
第九韵 圆驾
『捌』 《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写下此文的背景怎样
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在代表作《牡丹亭》里多次提到过澳门。 例如:在第六出《伥眺》中韩秀才说道:“有个钦差识宝中郎苗老先生,到是个知趣人。今秋任满,列于香山岙多宝寺中赛宝,那时一往如何?”第二十一出《谒遇》写道:“[光光乍](老旦扮僧上)一领破袈裟,香山岙里巴。多生多宝多菩萨,多多照证光光乍。小僧广州府香山岙多宝寺一个住持。这寺原是番鬼们建造,以便迎接收宝官员。兹有钦差苗老爷任满,祭宝于多宝菩萨于位前,不免迎接。”第二十二出《旅奇》又借柳梦梅说道:“香山岙里打包来,三水船儿到岸开。要寄乡心值寒岁,岭南南上半枝梅。”“香山岙”即是澳门。《牡丹亭》中之所以多次提及澳门,这和汤显祖的经历有关。汤显祖(1550~1616)是江西省临川县人,他自幼博览群书,聪明过人,万历十一年中进士。先后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祭司主事等。25岁时即刊印了第一部诗集《红泉逸草》,次年,又刊印了第二部诗集《雍藻》,一时名声大噪,被时人称为“当代的晁错”。汤显祖28岁那年,和好友沈懋学一起进京参加会试。当时,张居正在朝中位居首辅,闻知过汤显祖的名声,又曾听自己的叔叔说当今学子的学问没有超过汤显祖和沈懋学的。便有意让儿子去结识汤显祖和沈懋学。一为网罗人才,二为借机抬高儿子的声望。能得到权贵的赏识,便意味着升官发财的好时机来了,这是很多人求之若渴的。但在张居正眼里,汤显祖不识抬举。汤显祖不仅拒绝了张居正的拉拢,就是宴请他吃顿饭,汤显祖也当面拒绝。张居为此怀恨在心,会试的结果,沈懋学中了一甲第一名,张居正的儿子中了第二名,而汤显祖却名落孙山。直到张居正死后,万历十一年汤显祖才有机会中了进士。但1591年,汤显祖又惹了祸,上了一道《论辅臣科臣疏》,越职批评朝政的腐败,结果被降职为广东徐闻县的典史。典史是个比七品知县还要小的官,而且徐闻县位于广东西部,远离京城,偏僻荒凉。许多亲朋好友为汤显祖担忧,可他却豁达地说:“吾生平梦浮丘罗浮,擎雷大蓬,葛洪丹井,马伏波铜柱而不可得,得假一时,了此夙愿,何必灭陆贾使南粤哉!”汤显祖在南京任上遭贬后,于明万历十九年(1592年)5月16日开始了他一生中的南行苦旅。他先到广州,迂道游览了罗浮山,经过五个月的长途跋涉,约在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年底,汤显祖来到香山县(今广东中山市)。汤显祖离开南京赴徐闻的路上,先到广州,迂道游览了罗浮山,约在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年底,汤显祖来到香山县(今广东中山市)。当时澳门属香山县管辖,刚好租借给葡萄牙殖民者40年,葡萄牙人正纷纷入居澳门。当时在澳门,可以看到身着异装的外国商人和少女,建筑风格别致的洋教堂,汤显祖大为好奇,还向翻译了解葡萄牙人迁居澳门的情况,并会见知名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和洋商,参观澳门的圣保罗教堂(三巴寺),写下了多首纪行诗,如他在《香岙逢贾胡》一诗云:“不住田院不树桑,珴珂衣锦下云樯。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诗题中的“香岙”,指香山岙,即澳门。此外,他还写了《听香山译者》二首和《香山验香所采香口号》诗,用“十二飞帆看溜还,占城十日过交栏”描绘葡萄牙等外国商船的来往;用“花面蛮姬十五强,蔷薇露水拂朝妆”描绘葡萄牙少女。同时在另外一首七绝《香山验香所采口号》中揭露了明朝宫廷在澳门采购鸦片(阿芙蓉)的事实。第二年,汤显祖自徐闻回到临川,后移浙江遂昌任知县。1598年汤显祖弃官归临川,当年作《牡丹亭》。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上书遭贬的经历。澳门是赴徐闻的经过之地,提到澳门自然就会想起那一段坎坷的经历。汤显祖把自己的坎坷经历和不畏权贵的浩然正气都写进了《牡丹亭》里。如在《牡丹亭》第六出《怅眺》中,他借韩秀才和柳梦梅的对话,大段地描写了韩愈和柳宗元的被贬情形,并借用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蔽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来暗喻自己当年所处的景况。而这也正是汤显祖多次在《牡丹亭》中提到澳门的原因。汤显祖在澳门的居留,不仅是他人生旅途中一个显眼的驿站和不可缺少的重要经历,在他的戏剧创作中留下了闪光的痕迹,也给中西合璧、多姿多彩的澳门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辉,作为一位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中国文人,汤显祖能接受反传统的左派王学,但对于天主教却始终没有接受,汤显祖居留澳门时留下的四首关于澳门的诗歌,不仅在澳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成为直接反映明万历年间澳门历史及社会生活的生动史料,他在《牡丹亭》中的一出戏《谒遇》,以明代澳门之事为背景写成,戏中所反映的内容应有许多历史的真实,也为后人研究明代澳门史提供了不少珍贵史料。
『玖』 牡丹亭全文翻译
天下女子的多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
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为情而生。
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复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亲,等到挂冠辞官后才感觉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
记述杜太守事迹的故事,模仿了晋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恋爱的传说。我稍加改动而写成了这个剧本。至于杜太守拘押拷打柳梦梅,也就象汉代睢阳王拘押拷打谈生了。
唉,人世的事情,不是人世所能理解透彻的。自己不是学问贯通古今的人,所以常常用“理”去加以推究了。
只是一味强调(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合的事)从理的角度看一定没有,又怎么知道从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
原文: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彷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9)牡丹亭谒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明王朝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定程朱理学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家从维护封建礼教出发在“情”与“理”的关系上,把二者对立起来,把“理”说成纯善的,而把“情”说成“恶”,是人欲,强调以理制情,直至灭情,提倡“存天理,灭人欲”。
皇帝和皇后亲自编写《女戒》之类书提倡“女德”,包括妇女贞洁等。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的兴起,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明朝中期出现了一股怀疑程朱理学的思潮,出现了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的进步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牡丹亭》诞生了。
文章通过女主角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杜丽娘的至情,歌颂了反道学、反礼教,追求爱情自由的斗争精神。
作者: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
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
曾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拾』 牡丹亭 译文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回常思念她。南安太答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