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单雯
⑴ 单雯的获奖经历
2003年获首届全国戏曲“红梅杯”大赛金奖。
2004年4月获全国“蚁力神”杯戏曲大赛一等奖。
2004年4月获华东六省一市专业院校“梨园杯”一等奖
2004年,2006年,2007年被江苏省演艺集团评为“突出贡献”奖。
2006年3月开始《1699桃花扇》主演李香君,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2006年参加全省“文化代表大会”,成为最年轻的代表。
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参加全省团拜会。
2008年参加全省文化艺术界会议,发言,并演出。
2009年获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优秀青年演员表演奖”。
2009年获中宣部“五个一批高层次优秀人才”称号。
2009年获首届“江苏省优秀青年戏曲人才”称号。
2006年出版个人CD昆曲《牡丹亭》精选唱段“如花美眷”。
2007年9月22日于江苏省昆剧院兰苑剧场举办第一个个人专场。 演出剧目为:《长生殿·小宴》《牡丹亭·寻梦/离魂》。
2008年1月5日于江苏省昆剧院举办师承张继青老师的传承汇报演出。演出剧目为《牡丹亭·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
2008年6月7日于镇江参加中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开幕式,演出《牡丹亭·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
2008年8月9日于江苏省昆剧院兰苑剧场举办第二个个人专场。演出剧目为:《玉簪记·偷诗》《奇双会·写状》《牡丹亭·写真》。
2009年3月14日于江苏省昆剧院兰苑剧场举办第三个个人专场。演出剧目为,《雷峰塔·断桥》《艳云亭·痴诉》《牡丹亭·游园惊梦》。
2010年3月27日于江苏省昆剧院兰苑剧场举办第四个个人专场。演出剧目为,《幽闺记·踏伞》《桃花扇·却奁》《牡丹亭·幽媾》。
2011年6月18日于江苏省昆剧院兰苑剧场举办第五个个人专场。演出剧目为,《狮吼记·跪池》《玉簪记·琴挑》《凤凰山·赠剑》。
⑵ 单雯的人物争议
看到了单雯的戏。从《寻梦》到《离魂》。江苏省昆剧院《牡丹亭》的第二本。
之前有许多人问过我,有没有看过单雯的戏?我说,没有。“没有?”无一例外的,总会迅速迎来这样惊异的诘问。由此可知,单雯在南京曲友中的分量。
初冬的兰苑,笼罩在一片薄暮下,显得有些落寞冷清,剧场里,却弥漫着一股温暖的气息。
一片空旷的舞台,几声轻点的锣鼓,杜丽娘出场了。鹅黄的绣花帔,婀娜的碎步,半侧着身子,从重重帷幔的一端迤逦飘来,眸子只是轻轻的一扫,那流转而生动的眼波立刻就激活了全场的生机。
“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什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元来春心无处不飞悬。”一曲缱绻撩人的《懒画眉》,从舞台上悠然而起,不着痕迹地传递到全场的每一个角落,如荡漾的三月春水,似飘拂的二月新柳,轻轻撩动着你的心尖,你心甘情愿听之任之,忍不住地趋之就之。
这个舞台是属于单雯一个人的,也是属于全场每个人的,因为,你早已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沉浸,或叹息。
单雯的美,在于她与生俱来的温暖而干净的气息。桃之夭夭,二八年华,让她青春灼人,不需任何粉饰与雕琢,恰如戏文所唱的那样,“小姐小姐多丰采”。而这种美又是恰如其分的,浑然天成,收敛有度,“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与妩媚、妖冶毫无关联。她摇漾生姿,多情善感,但骨子里是天真无邪的;她大气沉着,含春不露,但心性里满是天真烂漫;浅吟低唱中,以一个人的光彩照亮了整个舞台。
或许,这就是杜丽娘吧。
应该感谢单雯,她还原了人们的一个梦想——那个关于杜丽娘的梦想。她在不经意之间唤醒了人们沉睡着的记忆,那份关于不靠谱的青春、没来由的初恋的记忆。
也正因为如此,在《离魂》一折中,当人们看到一个沉疴不愈的杜丽娘时才会那么心疼。恰三春好处无人见,却只待一片香魂傍梅根。尤其当杜丽娘生命的灯火黯然熄灭,扑倒在地,周围一片悲声的时候,单雯却蓦然回场,身披大红对帔,惊艳、抖擞,甚至竟是面带微笑的。“月落重生灯再红”了罢,然而,台下的我们却如此伤心。
伤心的是什么呢?其实,并不能说得很清楚。令人宽慰的是,从戏里走出来,我们还有单雯,而她,正处在这样一个青春洋溢的好年华。 “走进秦淮河畔的李香君旧居,那长长的轿厅好像时光隧道。眼前一亮,清幽小庭花木葱笼,一尊汉白玉雕成的挽髻少女倚着湖山石,静静地看着我这个现代访客。”
《桃花扇》中的李香君,玲珑秀美,遇侯方域时方二八年华。而被导演田沁鑫形容为“唇红齿白,长得澄澈”的这位李香君的扮演者单雯,同样年仅16岁。《1699桃花扇》青春版在北大百年讲堂再次拉开帷幕。舞台上《南都繁华会》的背景轻纱透亮,时光流转,似有梦回南明之感。“这春愁怎替/那新词且记”,吴侬软语的唱腔悠悠传出,风韵脱俗的举止耳目一新。“走在长廊上,我好像又走进了媚香楼(香君故居),今晚,我是盛装的李香君。”单雯在她的博客中写道。
上世纪50年代成立的江苏省戏曲学校昆曲班,每二十年才招收一批学生。1998年是它第三次招生。“父母都觉得机会难得,我也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考。”考录时她的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但最终因不满规定年龄失之交臂。幸运的是,第二年,小单雯得以再次补录入学,与另外48位同学成为了继承这一文化遗产的建国后第四代传人。
“年龄可能是我演李香君的优势,也可能是舞台经验不足的缺陷。不过不管那么多,迎难而上了。”单雯找了大量评点《桃花扇》和秦淮文化的书籍来读,揣摩香君的种种内心体验。《李姬传》中“亦侠而慧”这几个字渐渐融入她塑造的香君中。
首演前三个月,江苏省昆剧院还特意请来老师进行文化集训,教他们学书法,读历史,重新认识秦淮文化,为的是培养剧中角色的气质。单雯从小喜欢书法,学习古筝,梦想成为古典文学中描绘的“精通琴棋书画”的女子,因此排练得空仍旧“笔耕不辍”。“好多人戏结束了也就把书法丢了,而我到现在都在继续练,开始恋上这门艺术了。” 她还拜“雅集”(古代文人聚集吟诗作赋之处)中结识的一些画家朋友为师,开始学习传统国画。按她的话说,内外兼修,是个积累的过程。
说起如此年轻可以担纲主要角色,单雯也颇为感慨,“以前的传统是论资排辈,像我们这种年龄都是跑龙套的。刚毕业就排大戏是很少见的,能演主角在原先更是难以想象。”
现任江苏省昆剧院院长的柯军表达了将小演员推上前台的另一重想法,“这一代人现在面临的诱惑实在太多了,他们年纪轻,就像关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面,什么都看不到,我们的责任就是把这个窗户早点打开,让他们看到身上穿的都是宝贝,拿的都是宝贝,我想《桃花扇》应该说是一个具体的体现,就是打开第一扇窗户,让孩子感觉到干昆曲是有希望的,干昆曲是有前途的,干昆曲是能够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
“的确和很多职业相比,我们待遇不高。来北京这种大型演出也不过100元一场。不过我想我会一直唱下去,歌尽桃花扇底风,因为我从内心喜欢昆曲唱腔的优美,表演的细腻。”单雯的语气平和而坚定。
⑶ 昆剧代表人物
昆剧代表人物梁辰鱼、汤显祖、洪升、孔尚任、李玉、李渔、叶崖。
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这其中梁辰鱼、汤显祖、洪升、孔尚任、李玉、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⑷ 87版红楼梦第10集末《牡丹亭·游园·皂罗袍》是谁唱的
第三段是杜丽娘游园之后的感叹,词牌是《皂罗袍》和《好姐姐》,唱腔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縻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疑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声溜的圆。”杜丽娘在婢女春香怂恿下,背父游园,才第一次看到大自然这美不胜收的春天,“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可是如此美景,却没有一个优雅的环境相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杜丽娘不由得联想到了自己的美貌只是面对古板的教书先生和令人窒息的书斋,青春正在悄然逝去,自然的天性受到禁锢,此时是大好春将她内心深藏的活力唤醒,自己身心的美和大自然的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不由生出惜春的感叹:“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谢灵运说“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而在这里也表达了杜丽娘的无奈,成为了千古绝句。(混唱腔前奏)后几句看似写景:云霞雨丝,烟波画船,莺歌燕语,青山杜鹃,好一幅秀丽清新的江南风光图。“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又表达自我心声。“锦屏人”指自己,感到春光太随意地流逝,毫不怜惜,我这深闺女子也过份辜负了美好的春光啊,“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是句双关语,借牡丹自比,抒发迟迟不被人知的感慨。)
⑸ 2016单雯何时演出牡丹亭
今天下午南京博物院刚演过四折戏
⑹ 谁唱《牡丹亭》唱的最好
老年人的话可以听张继青的版本,还有石小梅,孔爱萍等的
⑺ 单雯的个人经历
如荡漾的
三月春水,
似飘拂的二月新柳,轻轻撩动着你的心尖,你心甘情愿听之任之,忍不住地趋之就之。
或许,这就是杜丽娘吧。
单雯:百戏之祖的第四代传人 文化看过两年前田沁鑫执导的昆曲《1699桃花扇》的人,一定会记得戏中李香君的扮演者当年年仅16岁的单雯。作为具有600年历史的昆曲第四代传人,单雯在不久前恭王府开园后的首部昆曲大戏《浮生六梦》中,又一次露面,又一次以婉转的水磨腔情动四座。
1989年出生的单雯边化装边接受我们的采访 《百花赠剑》中扮百花宫主 2. 《寻梦》中的杜丽娘造型在《浮生六梦》这场由六个选段连接而成的演出当中,单雯分别在《牡丹亭·寻梦》和《红楼梦·托梦》当中饰演杜丽娘和秦可卿。如果你看完全场, 便不难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在昆曲中如痴如醉,为什么很多人会喜欢年仅19岁的女孩,为什么会有持久的掌声和此伏彼起的喝彩。梨园出才女 单雯出生在一个梨园世家,到她这里已经是第四代。祖上最早是唱京剧的,到了她父亲那一辈才改唱昆曲。
纵然如此,单雯小时候并没有接受过任何与昆曲有关的训练,“有时候我爸爸去排戏,我可能会跟着去,在旁边看看,或者就是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一些戏曲节目”。但耳濡目染让她对昆曲艺术拥有了非同寻常的敏锐与领悟力,因此10岁那年进入科班专业学习这门艺术的时候,这丝毫没有阻碍她曲艺天赋的发挥,可以说是进步神速(当时她在全班年龄最小)。两年之后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她与另外44位同学则成为了继承这一遗产的建国后昆曲第四代传人。
又过了两年,她又在首届红梅杯戏剧大赛少儿组的比赛中获得金奖。 对于当时小有名气的单雯来说,田沁鑫的《1699·桃花扇》真正的使得她一夜成名。自认为生活当中较为传统的她在这部戏里出神入化地刻画了李香君这个青楼女子的角色。“有人觉得演员要是能把一个角色演好,是因为性格和要演的原型很像,但事实上真正的好演员什么都能演。在昆曲这个行当里,除了要学会把握人物性格之外,还有一个外在条件,就是化装之后在外形上要和剧中原型有最基本的吻合。我在表演这个角色之前,读了很多与她和那时期文化相关的书,这对于把握角色性格也有些帮助。” 虽然田沁鑫是国家话剧院的导演,但由于有着学京剧出身的基础,因此导演这部戏的时候,并不是外行看热闹。“京剧本身就是吸收昆曲等地方戏曲元素之后才形成的新剧种,当时田导能把昆曲传统当中的成分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一些昆曲细节处理上也会尊重我们演员的意见”。
这部戏在当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不仅吸引上了岁数的老观众,也让年轻观众在时尚的布景当中领略到昆曲的细腻表演魅力。 曲高不和寡 虽说昆曲比京剧有着更为源远流长的传统,但这么多年来,昆曲受重视程度远低于京剧。直到最近几年,才突然冒出来,成为了一个有些时尚味道的符号。“我想这和昆曲界一些老先生和领导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再有一点可能要归功于现在的潮流。好像每个领域都在琢磨着复古,于是在这个潮流的带动下,也成就了今天昆曲的复兴。” 在早些时候,单雯的演出环境并不是很好,台下没什么观众不说,还有的观众会在台下骂骂咧咧,说什么的都有。“但这些年好多了,不仅是座无虚席,而且非常安静,给台上的演员创造了良好环境,甚至有谁照相机快门一闪,别人都会向他抛去无数双白眼儿。” 纵然如此,这些年的昆曲演出还是没有将这种戏曲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牡丹亭》还是《桃花扇》,或者今天的《浮生六梦》,你都会发现当中缺乏武戏,全是文绉绉的悲欢离合。“其实昆曲的武戏非常精彩,京剧里的武戏就是从昆曲里搬过来的,可能是因为昆曲刚刚复兴,所以导演或剧团都更想突出它的独特之处,因此在演出中把武戏略过了,但你要有机会去南京可以看看更原汁原味的昆曲,武戏不比京剧里差。” 如果说京剧是现代音乐领域当中的摇滚,那么昆曲就有点儿像古典音乐。当中的唱念做表更加细腻,相对通俗的京剧,它更为强调戏曲当中的文学性。也许这样的艺术形式限制了自身发展,但昆曲的高雅终究还不是曲高和寡。当人们真正了解和认识这门传统艺术的时候,它应该会随之流行。
《周末画报》单雯昆曲演员和普通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因人而异。我个人比较传统酒吧、唱歌基本不去。平时就是在家看看电视读读书业余爱好多了个国画,没事儿的时候就在家练。平时会关心其他戏曲形式吗?当然会了。要学会取长补短嘛虽然这些东西老师会教给你但更多的是要靠个人去体会。我不排练的时候看 CCTV 11戏曲频道。豫剧、黄梅戏都看。这些地方戏和昆曲比起来有什么不同?由于它们都属于地方戏有地域局限出了这个地方可能就没法演了,没人能听懂。相比之下昆曲就不一样了,不是地方戏念白什么的都是上韵的和京剧一样。而且在表演上是最为细腻的一个剧种……
⑻ 沈丰英和单雯哪个漂亮
都漂亮。都是女神级别的。沈丰英符合现代美女。单雯圆脸,在古装戏或传统艺术里更合适吧。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⑼ 87版红楼梦里的牡丹亭是谁唱的
87版红楼梦第10集末《牡丹亭·游园·皂罗袍》是单雯唱的。
歌名:牡丹亭·游园回·皂罗袍答、
所属专辑:如花美眷
时长:6:03
歌手:单雯
歌词:
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
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遍青山
啼红了杜鹃
那酴醾外烟丝醉软
那牡丹虽好它春归怎占的先
闲凝眄
生生燕语明如剪
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⑽ 牡丹亭·游园---皂罗袍 歌词
牡丹来亭之游园
【皂罗袍】
原来自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
那荼蘼外烟丝醉软,
那牡丹虽好,
他春归怎占的先?
闲凝眄兀生生燕语明如剪,
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拓展资料:
皂罗袍是昆曲曲牌名。《牡丹亭》最出名的一段唱段《游园惊梦》就是用该曲牌演唱的。
【皂罗袍】是本折的高潮,刻画了杜丽娘千回百转的心态变化。郁郁寡欢的杜丽娘到了繁花似锦的花园中,花园中的勃勃生机激发了杜丽娘心中被压抑的人生欲望。杜丽娘看到花园里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禁不住由衷地感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赞叹中夹杂着深深的伤感,自己的人生春天也同样多姿多彩,然而却无一人走进来。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既是赞叹花园春天的美好,也是反诘不肯走进自己生命欣赏自己美丽的人,具有着双重的意味。杜丽娘抒发了古代待嫁女子普遍的幽怨,在古代诗词中这种主题非常多,“劝君惜取少年时,莫待无花空折枝”的感叹形成了女子“伤春”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