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贬潮州
Ⅰ 牡丹是被武则天贬至洛阳吗
传说,牡丹是被武则天贬至洛阳的。
传说唐后武则天在一个隆冬大雪纷飞的日子饮酒作诗。她乘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惟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
Ⅱ 李渔《闲情偶寄 牡丹》的翻译
牡丹能够在群花中称王,开始我并不认同这一观点。要说牡丹的颜色和香味,比芍药能强多少?选择最好的牡丹和最好的芍药来决一雌雄,还不知鹿死谁手呢?直到我肴了《事物纪原》一书,说武则天冬天游后花园,(看到〉所有的花都竞相开放,只有牡丹迟迟未开,于是将牡丹贬到洛阳。
我这才恍然大悟说:“牡丹刚强不屈若此,被贬谪本来就是应该的,如果不给他以花王的荣耀,又怎么能洗清被贬到八千里外的耻辱呢?”。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时令季节,如果违反时令季节,那么就算有十个像尧那样的圣贤,也不能让庄稼在冬天长出穗来。
武则天虽为人主,但是她能强令公鸡白天打鸣吗?如果她有见识,就应当跃损其他花舟而只推崇牡丹。花王的封号,本应从武则天赏花的这一天开始,可惜她的见识达不到,而且倒行逆施。的确,武则天就是这个样子!
我从秦地的巩昌带回十几棵牡丹,朋友用“群芳应怪人热情,千里趋迎富贵花"的诗句嘲笑我。我说:“牡丹是因为坚守自己的节搡才被贬的,我把它们带回来,这是趋冷而不是趋热。”现在对于我得到的这个结论,更加明确了。
种植杜丹的方法,在名人的画谱当中已经记栽得没有一点点遗漏,如果我再谈,就又是拾人牙慧了。但有最重要的一点,花谱当中偶尔有记载但是说得不是很详尽,就让我通快地说吧!
所有的花都有正面,有反面,有侧面。正面应当向阳,这是种植花卉的共同原理。其他的花还能受点委屈,只有杜丹绝不肯通融,让它朝南就会生长,让它朝其他方向就会死,这是牡丹高亢刚直、不可改变的本性,武则天都不能让它屈服,又有谁能使它屈服呢?
我曾经把这话对朋友说,有朋友认为这说法太迂腐。我说:“不只是平民百姓,即使是帝王之尊,想种植这种花,也不能不遵循它的习性。”朋友反问我说:“(你)这话有根据吗?”我说:“当然有根据。
我的本家李白有这样的诗:‘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帝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倚栏杆的人朝向北’那么花不是朝南是朝哪个方向?”朋友笑着赞同这一说法。这些话难道不是定论吗?
(2)牡丹贬潮州扩展阅读:
《闲情偶寄 牡丹》原文:
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日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
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韩诗“夕贬潮州路八千”)物生有候,葭动以时,苟非其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
后系人主,可强鸡使昼呜乎?如其有识,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花王之封,允宜肇于此日,惜其所见不逮,而且倒行逆施。诚哉!其为武后也。
予自秦之巩昌,载牡丹十数本而归,同人嘲予以诗,有“群芳应怪人情热,千里趋迎富贵花”之句。予曰:“彼以守拙得贬,予载之归,是趋冷非趋热也。”兹得此论,更发明矣。
艺植之法,载于名人谱帙者,纤发无遗,予倘及之,又是拾人牙后矣。但有吃紧一着,花谱偶载而未之悉者,请畅言之。
是花皆有正面,有反面,有侧面。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处以南面即生,俾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
予尝执此语同人,有迂其说者。予曰:“匪止士民之家,即以帝王之尊,欲植此花,亦不能不循此例。”同人诘予曰:“有所本乎?”予曰:“有本。吾家太白诗云:‘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倚栏杆者向北,则花非南面而何?”同人笑而是之。
Ⅲ 武则天为何一怒之下将牡丹花逐出长安
武则天登皇位,自称圣神皇帝。一年冬天,她突然兴致大发,带着妃嫔、宫女到上苑饮酒赏雪。此时大雪刚停,只见那假山、凉亭、小桥、长廊一切景物都穿上了洁白的素装;各种花草树木虽说枝叶凋零,但经雪一打扮,犹如银枝玉花,显得格外的美丽;偶而飞来两只小鸟,把枝条轻轻一掸,撒下团团白絮,好似一只只飞舞的蝴蝶。武则天看得入了迷,没想到雪的景色竟是如此壮丽。突然,她发现在那白皑皑的雪堆里,有点点燃烧跳跃的火苗。仔细一看,原来是朵朵盛开的红梅。武则天真是高兴极了!禁不住吟诗一首,抒发她的喜悦情怀。随同赏花的纪嫔们一看太后如此欢喜,都争相给她敬酒,这时,有个妃嫔说:“武后,梅花再好,毕竟是一花独放。如果你能下道圣旨,让这满园百花齐开,岂不更称心愿吗? 另一妃嫔摇摇头说:“如今严冬寒月,梅花开放正适时令。若让百花齐放,需等来年春天。” 武则天听罢哈哈一阵大笑,说:“春时花开,不足为奇。百花斗雪竞放,方合我的心意。” 妃嫔们看她已有几分醉意,劝说道:“武后,时辰不早,快快回宫歇息了吧。若还想观赏,待明日一早再来。” 武则天由宫女搀着回到宫里。但她酒兴未消,仍想着让百花斗雪竞放的事。于是,令宫女拿来文房四宝,当即手握霜毫,蘸饱浓墨,在白绢上写了一首五言诗: 明朝游上苑, 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放, 莫待晓风吹。 写罢,她叫宫女拿到上苑焚烧,以报花神知晓。 宫女把武则天的诏令拿到上苑焚烧以后,吓坏了百花仙子。大家赶快聚集一起,共同商量对策。 有几个小花仙子也怯生生地附和着说:“是呀!咱们还是早作准备,提前开放了吧!” 牡丹仙子不同意她们的意见,有几分气愤地说:“武则天也太霸道了。你管人间的事,如今竟又管起我们来了。这百花开放,各有节令,开天辟地,四季循从。岂容你逆天乱地?姐妹们,咱们不能从!” 众花仙听牡丹仙子这么一说,都觉得句句在理。可一想武则天的残暴,又都犹豫起来了。 不少仙子接着说:“姐姐,开也是这一次。不然会大祸临头的。” 牡丹仙子倔强地说:“违心的事一次也不能干。只要咱们骨硬志坚,看她能耐我何?” 这时已鼓打四更,天色快亮。众花仙看牡丹仙子的决心已下,只好匆匆散去,各自开花去了。 百鸟啾啾,晨曦初露。武则天一觉醒来,醉意已经全消。她穿衣起床,坐在镜前让丫环给她梳妆打扮。正在这时,宫女推门而入,欣喜地禀报:“万岁,上苑的百花全开放了!” 武则天一听大喜,想想咋晚写出的诗,只不过是“酒后戏言”,没想到百花真的奉旨开放了。她急忙走出皇宫,来到上苑。举目一望,满园的桃花、李花、玉兰、海棠、芙蓉、丁香等全部怒放了,一丛丛,一簇族,绚丽多彩,争芳斗艳。灿烂的朝霞映着花朵,皎洁的白雪衬着绿叶,随风摇曳,时俯时仰,婀娜多姿,妩媚动人。这时,满朝文武百官都纷纷跑来,观看稀罕。武则天面对众卿,得意忘形,迈着大步朝一片光枝秃杈的牡丹走去。她一看花丛中唯有牡丹未放,一股怒火油然而升。心想,这还了得!君言不从,我还如何临朝执政?况且对着这些文武百官,岂不有失脸面?她越想越恼火,破口大骂:“大胆牡丹!竟敢如此放肆,抗旨不开。放火焚烧,一株不留!”说罢,愤然而去。 武士们领旨后,马上点柴引火,扔入牡丹丛中。霎时,浓烟滚滚,烈焰熊熊,只烧得牡丹噼噼啪啪乱响。牡丹仙子看着一片牡丹将毁于一旦,禁不住滴滴泪垂,悲愤万分。 正当午时,大火燃尽,牡丹花圃化成一片焦灰。内侍禀报武则天:启禀万岁,牡丹已焚烧成灰。 武则天怒气未消,恶恨恨地说:“连根铲除,贬出长安,扔到洛阳邙山,叫它断种绝代!” 武士们又马上挥起铁镢,把牡丹连根掘出,连夜装车送住洛阳,扔到了邙山岭上。 谁知,牡丹一入新土,就又扎下了根。来年春天,满山翠绿。邙山的人很早就喜欢牡丹,家家移种,户户育植。后来城里人听说了,也纷纷跑来移栽。牡丹仙子看洛阳人这样喜爱牡丹,非常高兴。一到谷雨,株株怒放,千姿百态。观赏牡丹的人,扶老携幼,朝暮不断,人海花海,盛况非凡。
Ⅳ 牡丹象征着什么精神贬义
牡丹花有着多种寓意与象征,其中为人所熟知的是富贵吉祥和高贵典雅的寓意和象征,可将其送人表示美好的祝福,或者表示自己对其高雅气质的一种称赞。还有着国色天香、守信的人的寓意,其不同颜色的牡丹寓意与象征又有所不同。
1、富贵吉祥
牡丹花有着富贵吉祥的寓意,一直以来被用来象征家庭富贵和吉祥好运。可以将牡丹花送给别人,表示一种美好的祝福,希望牡丹花能够为人们带来富贵与吉祥,使其拥有好的运气。
2、高贵典雅
高贵典雅也是牡丹花的一种寓意,常常用来象征有着高贵气质的人。如果身边的人有着和牡丹花一样高贵典雅的气质,就可以为其送上一束牡丹花,表示自己对其气质的称赞,其具有不一般的魅力。
3、国色天香
花朵美丽为花中魁首的牡丹花,也常常被用来指容貌出众的女子。因为国色天香是牡丹花的寓意和象征之一,可借助牡丹花表示对女子容颜的一种赞美,表示女子和牡丹花一样令人着迷难以自拔。
4、守信的人
其实牡丹花还有着守信的人的寓意和象征,相传在武则天时期,她让百花在冬季开放,所有的花朵都开放了,只有牡丹坚持自己的信条未曾开放,所以可以用牡丹花来象征一个坚守承诺、不会随意失信的人。
5、其他寓意
牡丹花的颜色众多,因此其寓意和象征也就有所不同,如红色的牡丹花有着富贵圆满的寓意,象征人们生活幸福,粉牡丹有着雍容华贵的寓意和象征,而秋牡丹则寓意浅浅的爱,象征了生命的诞生等等。
Ⅳ 牡丹被武则天贬至洛阳,可有详细典故
传说唐后武则天在一个隆冬大雪纷飞的日子饮酒作诗。她乘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惟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
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更激怒了武后,便又下令烧死牡丹。枝干虽被烧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开的更盛。因为这种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刚,矢志不移,人们赞它为“焦骨牡丹”。
后来经过洛阳人的精心培育,花儿更红更艳了,所以后人起名叫“洛阳红”。
靖康年间,金军攻破北宋洛阳,牡丹从此衰落。
但自从洛阳牡丹享誉之后,各地慕名者纷纷前来求购,这就使得洛阳牡丹流传全国。在以后出现的几处牡丹产地,无不与洛阳牡丹有着渊源关系。
表现了牡丹不畏权势、英勇不屈的性格。
(5)牡丹贬潮州扩展阅读:
牡丹花被拥戴为花中之王,有关文化和绘画作品很丰富。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
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
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Ⅵ 讽刺牡丹的诗句有哪些
其实大多都是借讽刺牡丹花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人们趋炎附势攀附权贵的专恶浊世风的.
裴给事宅白牡属丹
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 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 无人起就月中看.
买 花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题 画
(宋)李唐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元人《贬牡丹诗》云:“枣花似小能成实,桑叶虽粗解作丝.唯有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爱莲说什么的应该是经典了吧.
Ⅶ 关于武则天曾经把牡丹怒贬到洛阳,这件事是真的还是只是谣传呢
这个自然只是民间传说,武则天是谁相比大家没有几个人不了解的吧,百姓们乐意听闻这些胡编瞎造的传闻。
对于武则天的诏命,哪敢不遵从,于是乎,这些花房工作人员,积极操作。硬生生将整个长安所有的牡丹全部烧毁,斩草除根。说来也奇怪,这些弃之荒野的牡丹枝条,在邙山的沟壑中,居然奇迹般地复活了,并且开得非常鲜艳。从此,牡丹不畏权贵的气质,也深入民间。
Ⅷ 牡丹明褒暗贬的诗
郑板桥在牡丹图上画上梅花,题诗曰:牡丹花侧一枝梅,富贵寒酸共一堆。休道牡丹内天国色,须知梅占万容花魁。
晚唐诗人王毂面对牡丹的奢靡,与桃李相比,做了一个绝妙的讽刺,说出了牡丹惑乱人心和桃李的默默奉献:牡丹娇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曷若东园桃与李,果成无语自垂阴。
牡丹在唐代长安可谓牛气冲天,就像股票一旦牛气冲天人们会不顾一切去买,诗人柳浑诗道:“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窠”,白居易呼吁:“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
Ⅸ 牡丹花是武则天贬到洛阳的吗
关于洛阳牡丹牡丹曾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唐后武则天在一个隆冬大雪纷飞的日子饮酒作诗。她乘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惟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更激怒了武后,便又下令烧死牡丹。枝干虽被烧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开的更盛。因为这种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刚,矢志不移,人们赞它为“焦骨牡丹”。后来经过洛阳人的精心培育,花儿更红更艳了,所以后人起名叫“洛阳红”。 靖康年间,金军攻破北宋京城开封,牡丹从此衰落。但自从洛阳牡丹享誉之后,各地慕名者纷纷前来求购,这就使得洛阳牡丹流传全国。在以后出现的几处牡丹产地,无不与洛阳牡丹有着渊源关系。
Ⅹ 谁喜欢牡丹呀谁知道牡丹被贬洛阳的故事谁知道牡丹花落的振撼给我讲讲吧!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牡丹根植河洛大地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传说,天授二年腊月初一,西京长安大雪纷飞,武则天饮酒作诗,乘兴醉笔写下沼书:"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连夜开放,独牡丹不违时令,闭蕊不开。武则天盛怒之下,将牡丹贬出长安,发配洛阳,并施以火刑。牡丹遭此劫难,体如焦炭;却根枝不散,在严寒凛冽中挺立依然,来年春风劲吹之时,花开更艳,被誉为"焦骨牡丹"。洛阳牡丹遂驰名天下被称作“花”魁,洛阳人培育牡丹、观赏牡丹亦日盛成俗。又传,唐玄宗李隆基有一次在后苑沉香亭畔,与杨贵妃一起观赏牡丹。为记眼前美景遂召李白来赋诗,此时诗仙酒醉未醒,半梦半醒之间提笔作《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玄宗贵妃皆大喜赞叹,马上让李龟年谱成曲让梨园乐人演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唯牡丹花开时节也。唐代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有诗记之:“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