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
『壹』 请问“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出自袁枚的哪篇文章文题是什么
牡丹说
『贰』 要知道高考文言文列文
要做好这一类文言翻译题,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2、替换法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例: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
"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瑰"换成了"珍贵","观"换成了"景象"。
3、拆分法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这时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
例:率妻子儿女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4、补充法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
"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阴令","试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织","责"后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再翻译。
5、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例: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
"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这里是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6、保留法
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例: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不译。
7、删略法
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例: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
张良曰:"谨诺。"(《赤壁之战》)
句中的"谨"表谦称,也可删去不译。
8、调序法
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句序后再翻译。
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既是一个谓语前置句,又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谓语和宾语都必须回到它们应有的位置上,可译成"您关心别人困难的品行表现在哪里呢?"
9、变通法
主要用在直译后很别扭,或根本就无法直译之处。
例如:"秋毫不敢有所近"一句,直译为"连秋天里鸟兽的毛也不敢接近",这话读起来不顺,听起来别扭,如果变通一下,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为已有"意思就明白多了。
10、点义法
古人在文中好用典故,翻译时不必将典故照抄出来,只需点明典故在此的含义即可。
例如:谭嗣同对梁启超说:"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析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这句话中提到了程婴等四个人,翻译时无法把他们的故事也放进去,但如果全部删去则又影响文意,这时翻译出该典故在这里的含义--我要像杵臼、西乡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死,以报答皇上;您要像程婴、月照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出走,以图谋将来--就可以了。
11、凝缩法
对古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互文同义这些用了繁笔的文句翻译时要加以还原,用简笔的形式翻译。
例: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这是互文同义,可译为:"精通五经六艺。"
12、扩充浓缩法
古文中有些句子言简而意丰,有些句子言繁而意单,对这些句子就可用扩充或浓缩的办法来翻译它。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论积贮疏》)
翻译时要将其扩充,使意思明豁,可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又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句子将一个意思从各方面加以铺陈,语意连贯,气势阔大,但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一一对译,这时可浓缩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高考模拟卷文言文阅读材料汇编(二)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6分)
时苻坚①强盛,疆场多虞,诸将败退相继。(谢)安遣弟(谢)石及兄子(谢)玄等应机征讨,所在克捷。拜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建昌县公。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安征讨大都督。
(谢)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山墅②,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安常棋劣于玄,是日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顾谓其甥羊昙曰:“以墅乞③汝。”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④,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⑤如此。 (选自《晋书沸话泊�?
〔注释〕①苻坚: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征调九十万军队攻晋,在肥水大败。 ②山墅:山林中的别墅。 ③乞:给的意思。④户限:门槛。⑤矫情镇物:克制自己的情感,显示镇定。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各当其任 ( ) 安夷然无惧色 ( )
亲朋毕集 ( ) 便摄放床上 ( )
2.比较下列两组中加点词的含义或用法,选出正确的一项( )
①次于淮肥∕操军不利,引次江北②棋如故∕常以身翼蔽沛公
A.①两词含义相同,②两词用法相同。B.①两词含义不同,②两词用法相同。
C.①两词含义相同,②两词用法不同。D.①两词含义不同,②两词用法不同。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疆场多虞,诸将败退相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安常棋劣于玄,是日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节选文字主要刻画了谢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风度(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5.从写作上看,第①段画线的内容,对后文展开起到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0题。(13分)
医戒
李东阳
予年二十九,有脾病焉。其症能食而不能化,因节不多食。渐节渐寡,几至废食。气渐薾①,形日就惫,医谓:“为瘵②也。”以药补之,病益甚,则补益峻。岁且尽,乃相谓曰:“吾计且穷矣。若春水旺,则脾土必重伤③。”先君子忧之。?
会有老医孙景祥氏来视,曰:“及春乃解。”予怪问之,孙曰:“病在心火,故得木而解④。彼谓脾病者,不揣其本故也。子无乃有忧郁之心乎?”予爽然曰:“嘻,是也。”盖是时予屡有妻及弟之丧,悲怆交集,积岁而病,累月而惫,非唯医不能识,而予亦忘之矣。于是括旧药尽焚之,悉听其所为。三日而一药,药不过四五剂,及春而果差⑤。?
因叹曰:医不能识病,而欲拯人之危,难矣哉!又叹曰:世之徇名⑥遗实,以躯命托之庸人之手者,亦岂少哉!向⑦不此医之值⑧,而徒托诸所谓名医,不当补而补,至于惫而莫之悟也。因录以自戒。 (选自《明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释〕①薾(ni?:衰弱。②瘵(zh郓):病。此处指脾病。③“春水”二句:中医以五行与五脏相配,脾属土,故称脾土。脾的功能在于运水化湿,春季水盛,将加重脾脏负担,因此说“脾土必重伤”。 ④病在心火,故得木而解:中医认为春属木,木能生火,到了春季心火便得以散发。因此说“得木而解”。 ⑤差:同“瘥”(ch郓),病愈。 ⑥徇名:慕其名的意思。⑦向:倘若。⑧值:遇到,逢着。
6、文中庸医所用的治病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词句回答)
7、老医生孙景祥认为病人的症结是□□□□□。
8、从写作构思看,这篇文章具有□□□□的特点。
9、以下各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中,作者批评庸医的语言婉转而温和。
B.作者写这篇文章时,他的父亲已经逝世了。
C.本文作者比《项脊轩志》的作者早一个朝代。
D.“予爽然曰”的“爽然”是爽然若失的意思。
10、这篇文章题为《医戒》,文章结尾时又说“录以自戒”,请分析一下作者要“戒”的内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1——15题。(17分)
北山独游记
余读书马迹乡之山寺,望其北,一峰崒然高,尝心欲至焉,无与偕,弗果。遂一日奋然独往,攀藤葛而上,意锐甚;及山之半,足力倦止。复进,益上,则涧水纵横草间,微径如烟缕,诘屈交错出,惑不可辨识。又益前,闻虚响振动,顾视来者无一人,益荒凉惨栗,余心动,欲止者屡矣。然终不释,鼓勇益前,遂陟其巅。至则空旷寥廓,目穷无际,自近及远,洼者隆者,布者抟①者,迤者峙者,环者倚者,怪者妍者,去相背者,来相御者,吾身之所未历,左右望而万有皆贡其状,毕效于吾前。
吾于是慨乎其有念也。天下辽远殊绝之境,非先蔽志②而独决于一往,不以倦而惑且惧而止者,有能诣其极者乎!是游也,余既得其意而快然以自愉,于是叹余向之倦而惑且惧者之几失之,而幸余之不以是而止也,乃泚③笔而记之。
【注】:①抟(tuan):聚集。②蔽:断、定。③泚(ci):以笔蘸墨。
1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弗果 ( ) (2)顾视来者无一人( )
(3)余心动,欲止者屡矣( ) (4)鼓勇益前( )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一峰崒然高 B. 复进,益上
然终不释 益荒凉惨栗
C. 顾视来者无一人 D.余读书马迹乡之山寺
洼者隆者 乃泚笔而记之
1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左右望而万有皆贡其状,毕效于吾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叹余向之倦而惑且惧者之几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独决于一往”的心理变化活动,在文中有两处具体体现,请选其中一处,用自己的话加以概述。(3分) 。
15.本文从游记议论,与王安石的《 》有异曲同工之处。作者这段“北山独游”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是 。(2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11分)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注:①韡:繁盛,音wei。]
16、本文选自袁枚的《小仓山房文集》,中学阶段我们学过他的作品《 》。(1分)
17、文章认为怎样的做法才是善于养花的做法?(用自己的话来回答)(3分)
。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买了牡丹种在庭院里,所以不足一个月就死去了。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
C.客人认为如果主人处理得当,旧牡丹可以不死,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
D.作者认为牡丹的死因在于主人的喜怒无常,主人的错误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牡丹。
19、本文是一篇讽喻性文章,请结合生活中类似现象说说你对文章所阐释道理的理解。(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17分)
吴 五 百
吴名憃①,南兰陵②为寓言靳之曰:淮右浮屠客吴,日饮于市,醉而狂,攘臂突市人,行者皆避。市卒以闻吴牧。牧录而械之,为符移授五百,使护而返之淮右。五百诟浮屠曰:“狂髡,坐尔乃有千里役,吾且尔苦也。”每未晨,蹴之即道,执扑驱其后,不得休;夜则絷其足,至奔牛埭。浮屠出腰间金市斗酒,夜,醉五百而髡其首,解墨衣衣之,且加之械而絷焉,颓壁而逃。明日,日既昳,五百乃醒,寂不见浮屠,顾壁已颓。曰:“嘻,其遁矣。”既而视其身之衣则墨,惊循其首则不发,又械且絷,不能出户,大呼逆旅中曰:“狂髡故在此,独失我耳!”
客每见吴人辄道此,吴人亦自笑也。
千岩老人曰:是殆非寓言也,世之失我者岂独吴五百哉!吾故人或骎骎华要③,当书此遗之。
【注】①憃:愚笨。②南兰陵:作者世居兰陵,后迁居江南。故自称南兰陵。③骎骎华要:骎骎,马跑得很快,喻事业进展迅速;华要,华贵显要。
20、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蹴之即道( ) (2)解墨衣衣之( )
(3)浮屠出腰间金市斗酒( ) (4)是殆非寓言也( )
21、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醉而狂 ②醉五百而髡其首 B.①牧录而械之 ②且加之械而絷焉
C.①颓壁而逃 ②顾壁已颓 D.①夜则絷其足 ②又械且絷
2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淮右浮屠客吴,日饮于市。
(2)坐尔乃有千里役,吾且尔苦也。
23、“千岩老人曰:是殆非寓言也。”说这篇寓言不仅仅是一篇寓言的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文章中讲的故事,确实在百姓身上有类似情况发生。
B.虽然故事未必真有,但类似丢失浮屠的事确实发生过。
C.在生活中,像五百那样“失我”者大有人在。
D.寓言中讲的故事有社会针对性。
24、从文末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 。(3分)
(六) 阅读下文,完成第25-29题。(12分)
论盛孝章书
孔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①,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吾祖②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③。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④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难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
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因表不悉。
【注】①孙氏:指孙权,最终,曹操任命盛孝章都尉,未及赴任,已被孙权害死。②吾祖:指孔子,曾提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说。③朱穆所以绝交:朱穆:字公叔,东汉时人。他有感于当时不讲交友之道的衰败风俗,写了《崇厚论》、《绝交论》两篇文章,表示对世风的不满。④九牧:九牧,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州长称牧伯,所以称九州为九牧,也就是“天下”的意思。
25、古代男子五十岁,称“知命” ,四十岁称为“ ” 。作者孔融时与王粲、陈琳等七人并称“ ”。(2分)
26、作者出于□□目的,向曹操说明“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出于□□目的,指出“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3分)
27、文中画线部分引用《春秋传》中的话,其用意是( )(2分)
A. 说明孝章是帮助帝王成就大业的人。 B. 暗示曹操拯救孝章是义不容辞的事情。
C. 表明桓公是任善用贤的典范。 D. 突出孝章是天下丈夫之雄。
28、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还引用了 和 两件史实佐证。(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29、结合书信的特点,对本文第一段作评析。(3分)
(七)阅读下文,完成第30-34题。(17分)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万,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众,授田给牛种,使里老司察之。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 (《明史酚谇��?
30、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 及是,三杨已前卒 卒:_______________
(2) 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 适:______________
(3) 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 自代:
(4) 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 振:______________
3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 (连词,因为)
B.请留谦者以千数 (介词,用)
C.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 (副词,才)
D.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 (连词,用来)
3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
(2)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
33、于谦入朝被捕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答: 34、语段侧重表现于谦□□和□□两方面的可贵品质。(2分)
(八)阅读下文,完成第35-39题。(12分)
祭欧阳文忠公 王安石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35、标题中“文忠”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1分)
36、这篇祭文主要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方面评价欧阳修。(2分)
3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天有不测风云,一代文豪欧阳修溘然谢世,非人力可以挽回。
B.欧阳修的文字或清丽或雄辩,读他的文章,便可推知他的为人。
C.欧阳修为官四十年,升降迁贬,颠沛流离,饱尝仕途坎坷。
D.虽饱经忧患,欧阳修却是老当益壮,积极进取,一生永不言退。
38、这是一篇祭文,它在写作上的特点是什么?请分条陈述。(3分答:
39、作者说“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对欧阳修之死,作者真无“悲”情吗?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3分)答:
『叁』 爱牡丹说文言文200字
牡丹说来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自高可隐人,枝柯鄂韡,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肆』 求一篇关于牡丹的文言文 要原创 速度
牡丹说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伍』 山之叟的原文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①韡②,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③。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④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⑤。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⑥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⑦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注:①鄂:通“萼”,花萼。②韡:繁盛,音wěi。③赀:音zī,财货。④幂:覆盖。⑤自负:这里有”自豪“之意。⑥尤:指责,归罪。⑦果:果断,果敢。]
『陆』 ①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蕾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②。虑他处无足当
小题1:①来访的客人埋怨主人。 ②不懂生物的习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适宜。 小题2:株高(叶繁)、蕾多 小题3:与“主人”对比(1分),突显“主人”不顾花木习性导致牡丹全死的过错。 小题4:D 小题5:与“主人”对比(1分),突显“主人”不顾花木习性导致牡丹全死的过错。 小题6:写法上: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1分) 内容上:《病梅馆记》借梅花被束缚、扼杀生机之事,抨击了当时的社会对人才的戕害(1分);本文则借牡丹被主人不当移植而死之事,揭示了不尊重事物习性、意气用事的危害(1分)。 『柒』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 『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 ① ,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
『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山 之 叟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蕊丛丛以百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