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治疗疱疹
⑴ 丁香苞做什么用
丁香苞 Clove Bud
植物学名: Syzygium aromaticum
制造精油部份: 花苞
萃取方法: 蒸馏法
来源国: 印度
100% 纯天然植物精油
丁香被使用作预防接触传染病已有数千年之久, 尤其是在大瘟疫时侯. 它是极为有效的驱虫剂, 可将带有病源的昆虫及蛾虫驱离. 将丁香, 橙, 肉桂精油混合, 是非常好闻的冬天芳香剂, 用薰香器燃点可预防传染病. 丁香精油是很好的止痛剂, 许多牙膏、漱口水产品及治疗疥癣的药膏中都添加了丁香作为杀菌剂. 也会添加在乳霜及酒精溶剂中, 用来治疗感染性的溃疡及外伤, 尤其是那些需要较长时间愈合的伤口. 但千万要注意, 当丁香精油要用在皮肤上时, 一定要小心处理, 因为丁香精油对皮肤有刺激性, 仅需取用少量, 而且要充分加以稀释.
丁香原产地印尼, 现多生长在马达加斯加和西印度. 而丁香苞精油是由乾枯的丁香树中未展开的花苞萃取所得. 其精油可以由花苞, 叶子及茎部萃取. 但只有由花苞萃取的精油比较适合用於芳香疗法中. 丁香精油有强烈的皮肤刺激性, 这是由於它含高量的丁香酚, 而花苞中所占的约60-90%. 但丁香酚的比例会由水杨酸甲酯等其他天然化学成份的出现所平衡, 彼此间互相镇定及调和.
功能属性: 止痛, 麻醉, 止牙痛, 止吐, 抗神经痛, 抗菌, 抗痉挛, 开胃, 催情, 祛胀气, 促进伤口结痂, 消毒, 杀虫, 利脾, 激励, 利胃, 利子宫, 驱蠕虫.
心灵疗效: 可强化记忆, 振奋沮丧的情绪, 有助於振奋嗜睡和萎靡的精神.
身体疗效: 有益於消化系统, 舒缓胀气, 减少肠内留气. 也能有效抑制呕吐, 腹泻, 肠痉挛, 消化不良, 以及驱逐肠内寄生虫. 丁香可减轻因胃部发酵所引起的反胃及口嗅. 可以补强肾, 胃, 脾, 以及处理一般的肠功能问题. 它的止痛特性可止牙痛, 风湿痛, 关节炎, 唇部疱疹和紧张性头痛.
丁香亦可减轻呼吸道方面的问题, 如肺结核, 气喘和支气管炎. 因为它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而且有绝佳的杀菌效果, 当使用丁香薰香时, 可使身体面对细菌时更具抵抗力. 它催情的特性有助於性无能及性冷感的困扰. 和甜橙, 柠檬调和便是十分优越的驱虫剂.
皮肤疗效: 可治疗伤口的感染, 以及皮肤上的疮或溃疡, 和慢性的皮肤病.
适合相配的精油: 香茅, 葡萄柚, 柠檬, 甜橙, 薄荷, 迷迭香, 玫瑰, 罗勒, 安息香, 黑胡椒, 肉桂, 肉豆蔻, 茉莉, 杜松果, 橙花. 是中挥发度精油.
使用禁忌: 丁香叶对皮肤有刺激性, 不可直接使用在皮肤上. 需添加非常足够的稀释. 由於丁香苞和丁香叶精油的成份有很大分别. 故购买时须确定知道精油是由丁香的那一部份萃取, 千万不可购买你无法辨别植物出处部位的精油. 怀孕期间不能使用.
http://www.addme.net.au/procts_info/chinese/clove_bud.htm
⑵ 丁香的 功效是什么针对什么人群
它能降低血压,而且呢还能败火,是非常有用的一个药物。
⑶ 疥疮皮肤病
疥疮是由人型疥螨通过直接接触,包括性接触而传染的,也可以通过病人的衣物间接传染。疥螨在人体表皮的角质层,在皮下开一条隧道,与皮肤平行,侵入皮肤以后会出现一些症状,比如丘疹、丘疱疹、痒的非常厉害,还可以看到疥疮制造的隧道,它是非常痒的,一般晚上痒的非常厉害,是由于在晚上开辟隧道导致的,具有传播性,特别在身体弱和免疫力低下的病人身上会有。极其特殊的类型是一种罕见的,叫挪威疥,是一种严重的疥疮,多发生在长期在监狱里、养老院免疫力很弱的病人身上,这种皮疹还具有广泛的特殊臭味。
⑷ 丁香精油的功效是什么
2012-10-30 本文行家:华佗再世丁香丁香精油是居家常备精油之一,对口腔异味、消化不良、牙痛、呼吸道感染等都有很好的疗效。丁香精油的功效主要有皮肤疗效、生理疗效、心理疗效三种。皮肤疗效丁香精油具有消肿抗炎,治疗皮肤溃疡及伤口发炎的功效,治疗疥癣,促进愈合;改善粗糙皮肤。生理疗效(1)有益于消化系统,舒解胀气,因为丁香能减少肠内留气的作用。也能有效抑制呕吐、腹泻、肠的痉挛、消化不良,以及驱逐肠内寄生虫。丁香还可以减轻因胃部发酵引起丁香 丁香精油是居家常备精油之一,对口腔异味、消化不良、牙痛、呼吸道感染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丁香精油的功效主要有皮肤疗效、生理疗效、心理疗效三种。皮肤疗效 丁香精油具有消肿抗炎,治疗皮肤溃疡及伤口发炎的功效,治疗疥癣,促进愈合;改善粗糙皮肤。生理疗效 (1) 有益于消化系统,舒解胀气,因为丁香能减少肠内留气的作用。也能有效抑制呕吐、腹泻、肠的痉挛、消化不良,以及驱逐肠内寄生虫。丁香还可以减轻因胃部发酵引起的反胃及口臭。可以补强肾、胃、脾,以及处理一般的肠功能异常。 (2) 丁香止痛的特性可发挥在牙痛、风湿痛、关节炎、唇部疱疹和紧张性头痛等。 (3) 减轻呼吸道方面的问题,曾被用于肺结核、气喘和支气管炎上,在传染性疾病流行时,丁香有净化空气的作用。它有绝佳的杀菌效果,在冬季里常以丁香熏蒸,它将使身体在面对细菌时更具抵抗力。 (4) 它催情的属性有助于性无能及性冷感等困扰,甚至能在妇女临盆时明显地减轻痛感。 (5) 丁香精油和甜橙、柠檬调和便是十分优越的驱虫剂。心理疗效 (1) 丁香精油可以纾缓因情绪郁结而产生的不快或胸闷感 (2) 有催情功效,有助改善性无能与性冷淡。注意事项 非常强劲的精油,1%低剂量使用,不可直接用于泡澡,必须与乳液混合再滴入水中。
⑸ 蒲公英和丁香有什么攻效
蒲公英配上丁香泡的水,可以起到快速醒酒的功效。
不仅如此,还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把血液的粘稠度降下来,这对于预防血栓甚至是心脑血管疾病都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的。
⑹ 内脏带状疱疹,左腹部疼痛,怎么治疗,吃什么药,用强的松有效么
带状疱疹,中医称为缠腰火丹,民间俗称“蛇丹疮”等,西医属于病毒性感染,至今尚无特效疗法。
内脏带状疱疹,内脏带状疱疹病毒由脊髓后根神经节侵及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的内脏神经纤维,引起胃肠道及泌尿道症状,亦可发生节段性胃肠炎及单侧性膀胱粘膜溃疡。当侵犯腹膜,胸膜时,则可在这些部位发生刺激甚至积液等症状。
你这右腹部疼痛建议在西医的治疗下加入中医治疗,
一、西米替汀0.6克,静脉滴入,每日1次和/或胸腺肽2支静脉滴入每日1次,当日痛止(本人经验)。
二、中药(丁香9克 郁金9克 柴胡9克 积壳9克 川芎9克 赤芍9克 板蓝根10克 甘草9克 疼痛严重加五灵脂、蒲黄、冰片少许共为末,装胶囊,3~5克水送服)。
以上是我的治疗经验,希望对你有作用
⑺ 口腔疱疹用什么药能治好呢
可能是病毒感染导致的疱疹,建议口服
抗病毒药
。疱愈组合就不错,能破坏
疱疹病毒
生存环.祝你早日康复
⑻ 带状疱疹有什么金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祖国医学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等,俗称“缠腰龙”。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发病前局部皮肤先有灼痛,伴轻度发热、疲倦无力等全身症状,继而在红斑上发生成簇的粟粒大至绿豆大的丘疱疹,并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内容清亮、浑浊或血性,严重者出现坏死。皮损排列成带状,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单侧分布,自觉症状多为疼痛,有时十分剧烈。一般病程约2~4周。有时老年体弱者常留有神经痛后遗症,有时可持续数月。
(一)内治方【方一】化斑解毒汤【来源】《外科正宗》【组成】玄参、知母、石膏、人中黄、黄连、升麻、连翘、牛蒡子各等份,甘草1.5克。
【功效】凉心,泻肝。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除湿胃苓汤一【来源】《外科正宗》【组成】防风、苍术、白术、赤茯苓、陈皮、厚朴、猪苓、山栀子、木通、泽泻、滑石各3克,甘草、薄桂各0.9克。
【功效】清肺,泻脾,利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龙胆泻肝汤【来源】《医宗金鉴》【组成】龙胆草、连翘(去心)、生地黄、泽泻各3克,车前子、木通、黄芩、黄连、当归、生栀子、甘草各1.5克,生大黄(便秘加之)6克。
【功效】清泻肝火。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利湿清热方【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生地黄30克,黄芩、赤茯苓、泽泻、车前子(包)、六一散(包)各9克,木通4.5克。
【功效】利湿,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湿热内盛型带状疱疹。
【方五】马齿苋合剂【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马齿苋60克,大青叶15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除湿胃苓汤二【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苍术9克,陈皮9克,厚朴6克,炒白术9克,猪苓9克,茯苓9克,泽泻9克,六一散9克。
【功效】健脾利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七】龙胆泻肝汤加减一【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龙胆草9克,黄芩9克,炒山栀子9克,生地黄30克,车前子9克(包),木通6克,滑石9克,甘草3克。
【功效】清泻肝火,利湿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八】活血散瘀汤加减【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成】鸡血藤15克,鬼箭羽15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10克,木香10克,陈皮10克,全丝瓜10克,忍冬藤15克。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解余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气滞血瘀型。
【方九】清热消毒饮【来源】《肘后积余集》【组成】生石膏30克,紫花地丁、黄花地丁各30克,连翘15克,金银花、藤各30克,赤小豆30克,牡丹皮10克,黄连6克,大青叶15克,黄柏10克,知母10克,乳香5克,没药5克,蚕砂10克,蝉蜕5克,栀子10克,滑石12克,大黄6克。
【功效】清热解毒,祛瘀燥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芡连萆术汤【来源】云南中医杂志,1985:6(36)
【组成】芡实、白术、怀山药各15克,连翘、白芷、白蒺藜、桔梗、赤小豆各10克,萆薢25克。偏热者加桑白皮10克,金银花15克;偏寒者加荆芥穗10克;寒重者加桂枝10克,附子30克;体虚者加生黄芪15克,防己10克。
【功效】健脾益肺,利水除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肺脾两虚,湿盛郁滞型。
【方十一】银蚤乳没泻肝汤【来源】《中医外科临证集要》【组成】金银花藤24克,连翘12克,野菊花15克,龙胆草10克,栀子15克,黄芩15克,柴胡10克,生地黄12克,泽泻15克,车前子20克,木通15克,当归15克,蚤休30克,没药6克,乳香6克。
【功效】清泻肝火,解毒除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之肝胆火盛,湿邪内阻型。
【方十二】金芍一贯煎【来源】中医杂志,1987:28(5)
【组成】白芍10~50克,郁金10~30克,北沙参10~30克,麦门冬10~30克,枸杞子10~30克,当归6~15克,川楝子6~15克。
【功效】滋阴舒胀,利湿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的湿滞络脉型。
【方十三】通络解毒凉血汤【来源】四川中医,1988:(3)
【组成】红藤18克,忍冬藤、地丁、白花蛇舌草各30克,络石藤、生地黄各15克,虎杖、连翘各20克,牡丹皮、贯众各10克。
【功效】凉血解毒,通络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瘀滞型。
【方十四】丁香郁金汤【来源】中医杂志,1988:29(8)
【组成】丁香9克,郁金、柴胡、枳壳、川芎各9克,板蓝根30克,甘草9克。
【功效】疏肝理气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方十五】黄公防己汤【来源】辽宁中医杂志,1989:(3)
【组成】木防己15克,蒲公英30克,黄芩12克,广郁金12克,生栀子15克,白茅根30克,赤小豆30克,车前子(包)10克,香附12克,甘草6克。皮损发于面部者加马齿苋30克;胸胁部加柴胡10克;腰腹部加黄柏10克。
【功效】解毒利湿,通络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六】土茯苓大黄汤【来源】四川中医,1990:(2)
【组成】土茯苓120克,大黄、金银花、连翘各30克,黄连、黄柏、生地黄各10克。
【功效】清热除湿,凉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湿热内蕴,毒邪外发所致的带状疱疹。
【方十七】三豆饮加味【来源】中医函授通讯,1991:10(4)
【组成】赤小豆30克,绿豆、黑豆、白茯苓、生薏苡仁各15克,生甘草、泽泻各10克。疱疹大、浆液混浊者加滑石15克,车前子10克;疱疹周围皮肤焮红、痛甚者加白木通10克。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湿热蕴结型带状疱疹。
【方十八】柴胡清肝汤【来源】中医杂志,1991:32(5)
【组成】柴胡、当归、生地黄、赤芍、牛蒡子、黄芩、栀子、龙胆草、秦艽、延胡索、白蒺藜各10克,川芎20克,连翘20克,板蓝根20克,郁金15克,桃仁6克,红花6克,泽泻15克,甘草10克。
【功效】清肝胆火热,祛风通络,活血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耳部带状疱疹热盛血瘀型。
【方十九】当归六黄汤【来源】新中医,1994:(8)
【组成】黄芩、黄连、黄柏各3克,生地黄、黄芪、板蓝根各10克,熟地黄15克,丹参20克,土茯苓30克。
【功效】泻火解毒,清利湿热,活血凉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外感邪毒,湿热内蕴者。
【方二十】活血解毒汤【来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14(4)
【组成】丹参、赤芍、白芍、牡丹皮各15克,延胡索、川楝子、熟大黄、木香各10克,蒲公英、全瓜蒌各30克,红花3克。
【功效】活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瘀血阻滞型带状疱疹,尤以神经痛明显者。
(二)外治方【方一】升麻【来源】四川中医,1988:(6)
【组成】升麻30~50克。
【功效】清热解毒,透疹。
【制法】煎升麻浓汁。
【用法】用纱布蘸药汁湿敷患部,保持局部湿润。同时禁食生姜、大蒜、辣椒、鱼等辛辣及发物。
【备注】适用于热毒型带状疱疹。
【方二】马蒲合剂【来源】陕西中医函授,1996:(1)
【组成】马齿苋、蒲公英各50克。
【功效】清热,凉血消肿,散结止痛。
【用法】上药煎汤,温度适宜时,用干净毛巾或数层布浸药液,外敷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备注】适用于火邪热毒炽盛型带状疱疹。
【方三】地龙散【来源】《普济方》【组成】青葱叶1茎,地龙1枚。
【功效】清热解毒。
【制法】青葱叶去尖头,将地龙置葱叶中,紧捏两头,勿令通气,振动摇晃,待其化为水备用。
【用法】外涂患处。
【备注】适用于热毒型带状疱疹。
【方四】柏叶散【来源】《外科正宗》【组成】侧柏叶(炒黄为末)15克,蚯蚓粪、黄柏、大黄各15克,赤小豆、轻粉各9克。
【功效】清热解毒,收敛止痛。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以植物油或凉水调药。
【用法】外用,日3次。
【备注】适用于热毒型带状疱疹。
【方五】如意金黄散【来源】《外科正宗》【组成】天花粉5000克,黄柏、大黄、姜黄各2500克,白芷2500克,紫厚朴、陈皮、甘草、苍术、天南星各1000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瓷器收贮,勿令泄气。
【用法】以新汲水调敷。
【方六】立消散【来源】《疡医大全》【组成】雄黄7克,穿山甲9克,生大黄、芙蓉叶、五倍子(炒)各15克。
【功效】解毒清热,消肿敛疮。
【制法】共研极细末,滴醋调。
【用法】外敷,中留一孔透气,如干,再搽。
【备注】适用于热毒炽盛的带状疱疹。
【方七】石柏散【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煅石膏15克,黄柏9克,蛤壳粉9克,白芷9克,铅丹3克。痒者加轻粉、明矾。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敛疮。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油调。
【用法】外敷。
【备注】适用于湿热型带状疱疹。
【方八】儿茶五倍散【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儿茶6克,五倍子6克,冰片0.6克,马钱子6克,炉甘石粉6克,黄连末1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定痛,收湿敛疮。
【制法】用白醋或冷开水调成糊状。
【用法】外敷。
【备注】适用于湿热火毒型带状疱疹。
【方九】半夏合剂【来源】新中医,1981:(2)
【组成】生半夏9克,生南星12克,雄黄6克,半边莲12克,白芷12克,冰片3克。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痛。
【制法】将上药分别研细末过筛,混匀,装瓶备用。
【用法】患部未溃破者用白酒调成稀糊状外涂;已破溃者用菜油调涂。每日用药3~4次。
【备注】适用于湿热内盛型带状疱疹。
【方十】石膏轻粉散【来源】《肘后积余集》【组成】煅石膏30克,轻粉30克,海蛤粉30克,青黛10克,冰片2克。
【功效】收湿解毒,清凉止痒。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
【用法】凉水调涂患处,干后再涂,或用香油调涂亦可。或将水疱用针穿破用药粉干搽亦可。
【备注】适用于湿毒内盛型带状疱疹。
【方十一】金钱草方【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6:21(7)
【组成】大叶金钱草。
【功效】清热利湿。
【制法】取该药适量,放瓦上煅灰研末,麻油调。
【用法】外搽局部,每日2~4次。冬天用敷料包扎。
【备注】适用于湿热型带状疱疹。
【方十二】青柏散【来源】《中医外科临证集要》【组成】青黛15克,侧柏叶20克,黄柏15克,生大黄15克,雄黄15克,硼砂12克,硝石15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痛。
【制法】上药除青黛、硼砂、雄黄、硝石外,余药共研极细末后,再与以上四味药共研磨均匀,入瓶备用。
【用法】对疱疹未破者,以开水调成糊状涂搽患处,轻者一日4~6次,重者可涂10余次;若疱疹已破者,则直接以药末撒布于患处。
【备注】适用于湿热内盛型带状疱疹。
【方十三】雄黄散【来源】湖南中医杂志,1989:5(4)
【组成】雄黄、明矾各8克,蜈蚣2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用香油或冷开水调成糊状。
【用法】搽敷患处,每日3~4次,3日为1疗程。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热盛型或者湿盛型但未溃破者。
【方十四】蜈黄散【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1992:(5)
【组成】蜈蚣(瓦焙)8条,大黄15克,黄连15克,黄柏2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制法】上药研成细末,用浓茶水调成糊状即可。
【用法】将药物涂患处不露疱疹为度,每日3次。
【备注】适用于热盛兼血瘀型带状疱疹。
【方十五】复方云南白药【来源】湖北中医杂志,1995:17(6)
【组成】云南白药1瓶,消炎痛10片。
【功效】清热,活血。
【制法】将消炎痛研细末,加入云南白药及食醋适量,调成糊状。上药研成细末,用浓茶水调成糊状即可。
【用法】外敷患处,每6小时调敷1次。
【备注】适用于血热型带状疱疹。
【方十六】乳没齿苋散【来源】北京中医,1995:61(6)
【组成】乳香15克,没药15克,马齿苋15克,五倍子12克,大黄12克,黄柏12克,芒硝10克。
【功效】活血散结,清热泻火。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用热香油调。
【用法】冷后敷患处,每日3次,至结痂为止,7日为1疗程。
【方十七】大黄蜈蚣外敷方【来源】内蒙古中医药,1996:15(1)
【组成】大黄30克,蜈蚣3条,冰片6克,雄黄10克,青黛10克。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止痛。
【制法】将上方诸药晒干,碾碎,过筛成细粉备用。
【用法】使用前用食醋调成糊状,均匀涂擦皮肤疱疹处,不要涂擦过厚,注意勿入眼内,每日涂擦2次。
【备注】适用于内有湿热蕴积,外受风湿热毒的眼睑带状疱疹。
【方十八】芷雄散【来源】河北中医,1996:18(1)
【组成】雄黄50克,白芷50克,生白矾120克,冰片5克,病毒灵50片(每片含0.1克)。
【功效】解毒,燥湿,止痛。
【制法】上药共研极细粉,放入有盖容器内备用。
【用法】对局部疱疹破溃者,将药粉干撒患处;未破溃者,用麻油调成稀糊状涂于患处,日2~3次。
【备注】适用于湿热蕴结,气血凝滞所致的带状疱疹。
【方十九】吴萸薏苡仁散【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96:31(2)
【组成】吴茱萸、生薏苡仁各等份。
【功效】退疹,敛疮,止痛。
【制法】上药研末,备用。
【用法】撒患处,不拘次数。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溃烂严重者。
【方二十】中药外敷验方【来源】内蒙古中医药,1996:15(4)
【组成】大黄6克,枯矾6克,冰片1克,轻粉0.5克,雄黄0.2克,硫黄0.2克。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痛。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装入密闭瓶中备用。
【用法】外涂患处。每日3次,7日1疗程。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湿热蕴结型。
⑼ 带状疱疹怎么用偏方治疗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中医称“缠腰火丹”,“蜘蛛疮”等。发病时有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轻度全身症状,发疹部位先有神经痛、痒感或皮肤感觉过敏。皮疹为炎性红斑上发生成簇性粟粒至米豆大的水疱,常沿神经带状分布,多为单侧性、以肋间神经和三叉神经区为多见,有不同程度疼痛感。局部淋巴结可肿大、压痛。病程2~3周左右、能自愈,愈后不复发,但神经痛则可持续1~2个月或更长。下列方剂大多具有清热解毒的功用,故每一方中不再重复论述。
【方一】三黄二香散【来源】殷大彰。新中医,1987,(2):44。
【组成】生大黄、川黄柏、川黄连各30克,制乳香、没药各15克【功效】清热泻火解毒,消肿生肌,活血止痛。
【主治】各部带状疱疹。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加适量细茶叶泡浓汁,调成糊状,外敷患处,干则易之。
【方二】地龙疱疹方【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8,23(2):88。
【组成】地龙5条【主治】带状疱疹。
【用法】上药烤干研粉,加适量麻油,调匀,搽于局部。
【疗效】用药5分钟即可止痛,3~4天痊愈。
【方三】无花果叶方【来源】祁公任。江苏中医杂志,1982,(3)。
【组成】新鲜无花果叶适量【主治】带状疱疹。
【用法】将新鲜无花果叶洗净捣烂,用食醋调稀糊状,敷患处日数次,药干即更换。
【疗效】治疗带状疱疹21例,均于1~2天痊愈。
【方四】王不留行疱疹方【来源】民间方。
【组成】王不留行30克【功用】活血消肿。
【主治】带状疱疹。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将药面撒布于溃破之疱面上,未溃破者,用麻油调成糊状,涂抹患处。1日3~4次。
【疗效】一般2~3日即愈。
【方五】雄黄酒精合剂【来源】辽宁医学杂志,1960,(11)。
【组成】雄黄5克,冰片0.5克,75%酒精100毫升【主治】带状疱疹。
【用法】将雄黄5克,冰片0.5克,与75%酒精100毫升混合即成雄黄酒精合剂,用上药涂患处,每日4~6次。
【疗效】原作者治疗带状疱疹10例,均治愈。一般涂药1~2日即愈。
【方六】当归疱疹方【来源】中华医学杂志,1961,(5)。
【组成】当归适量【主治】带状疱疹。
【用法】当归适量研细末,每次0.5~1克,每4~6小时服1次。
【疗效】治疗54例,结果:全部治愈。其中服药1天痛止者,22例;2天32例;服药3天疱疹部分枯萎,第4天均结痂而愈。
【方七】马齿苋疱疹方【来源】民间。
【组成】鲜马齿苋适量【主治】带状疱疹。
【用法】鲜马齿苋适量,洗净捣成糊状涂敷患处,每日2次。
【方八】丁香郁金散【来源】杨恒裕。中医杂志,1988,(8):29。
【组成】丁香、郁金、柴胡、枳壳、川芎、赤芍、甘草各9克,板蓝根30克【加减】气虚加炙黄芪30克;口苦加胆草9克;胸闷加瓜蒌30克。
【功效】行气活血,解毒定痛。
【主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用法】水煎服,一日1剂,早、晚或疼痛时服。
【方九】六神消疱灵【来源】《民间治病小偏方》【组成】六神丸适量,白酒适量【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带状疱疹。
【用法】将中成药六神丸研成细末后,加白酒适量,调和成糊伏。涂于疱疹之上。每日2次。
【方十】云南白药疱疹方【来源】大众医学,1991,(3):45。
【组成】云南白药、白酒或麻油适量【主治】带状疱疹。
【用法】根据皮损大小,取适量云南白药粉,用白酒或麻油适量调成糊状,涂敷患处,每日3~5次。同时内服云南白药0.3克,1日4次。
【方十一】空心菜疱疹方【来源】《奇效秘方偏方大成》【组成】空心菜适量,菜子油少许【功用】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带状疱疹。
【用法】取空心菜茎,焙焦研细末,用菜子油调成膏状,外涂患处,每日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