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结点拨
1. 多少绿荷相倚恨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的把握。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主要是针对比拟设题。A项,“绿荷”“相倚恨”,使用拟人的修辞。B项,“花睡去”,使用拟人的修辞。C项,“芭蕉”“各自愁”,使用拟人的修辞。D项,”马声骄“,指马声洪亮,响亮,非拟人手法。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1.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2.拟物。拟物又包括两类:一是把人当做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二是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写。考生只要先确定诗句所写的对象,然后再看使用什么词语来写的,最后看这一词语是否具有人性化。特别关注动词、情感词。
2. 请帮我叙述薛宝钗在故事里的一些悲剧的重点细节。 帮帮忙~谢谢^^
1、《红楼梦》中,宝钗的悲剧在于处心积虑的做到了宝二奶奶的职位,宝玉心里却始终“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意难平”,自然是念念不忘林妹妹,心里爱的,也是黛玉,以至于最终离家为僧,不知去向......
2、宝钗的悲剧,还在于她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与熏陶,明知宝玉心中喜欢的是黛玉,依旧为了家族利益与“夫贵妇荣”的信仰,嫁给宝玉,并极力劝说他走仕途经济的道路。不然,以宝钗的贤德淑良、才智美貌,足以拥有一种幸福的生活;不是过于频繁的“用心良苦”的劝说,宝玉也许不会抛下怀有身孕的她,毅然离去......
3、宝钗的悲剧还有些类似于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她没有像探春般看清楚贾府“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僵”是“倒下”的意思)”的危机,最终只有自食恶果了。
仅仅属于个人见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3. 月光下白在潇洒紫的朦胧,是什么成语
影影绰绰[ yǐng yǐng chuò chuò ]
【解释】:模模糊糊,不真切。
【出自】:明·兰陵笑笑生《金瓶专梅词话》第六十二属回:“我不知怎的,但没人在房里,心里只害怕,恰似影影绰绰,有人在眼前一般。”
【示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十六回:“宝玉一见,喜得赶出来,但见鸳鸯在前,影影绰绰的走,只是赶不上。”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不真切。
(3)丁香结点拨扩展阅读:
近义词
一、袅袅婷婷[ niǎo niǎo tíng tíng ]
【解释】:袅袅:柔美貌;婷婷:美好貌。形容女子姿态柔美。
【出自】:《隋唐演义》第六七回:“刚到山门,只见袅袅婷婷一行妇女,在巷道中走将进来。”
二、模模糊糊 [ mó mó hu hū ]
【解释】:思想上不清晰的。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2回:“雪雁出来一看,模模糊糊认得是薛姨妈那边的人。”
4. 模仿《花之歌》,以丁香或另外一种花草为对象,写一首小诗怎么写
雪花之抄歌
我是一片飞翔的花瓣袭
嫦娥姐姐把我从天上洒落人间
于是,大自然让我去把月光装点
我是天上的云朵
从上天的白胡子上掉落
于是,小蚂蚁把我偷去
用已飞向天空看全世界
我哭
人们却在欢乐
我飘落下来
动物们却昂起了头
缩进了身子
鼓起了一团
大地和天空是一对情侣
5. 高中语文古诗问题解答的技巧
通常的答题技巧:
步骤一,准确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
步骤二,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为什么如此判断)
步骤三,说明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如何有效地传情达意)
例如: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步骤一(指出手法):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二(具体运用):1、天未放亮,露水很重,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的浓重。2、“草虫鸣”又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三(指出好处):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表现了诗人因远离故乡、早早行路而引起的孤独寂寞的心境。
6. 高中古诗文赏析,要整理好的,不要题.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1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明确这个考点在高考中的地位,命题 特点,考查形式及命题趋向. 2,如何读懂一首古代诗词. (过程与方法) 点拨引导,强化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热爱民族文化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3 新课标《考纲》解读 1,考试能力要求 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 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 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2,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4 考点 1 诗歌的形象 考纲细读 鉴赏诗歌的形 象 鉴赏诗歌的语 言 鉴赏诗歌的表 达技巧 考查角度 概述形象特点 2 诗歌的语言 分析语言风格或特 色 分析诗歌词句的表 达技巧, 达技巧,抒情手法 和塑造形象的方法 等 总结诗歌内容, 总结诗歌内容,分 析作者观点态度 5 3 诗歌的表达 技巧 4 诗歌的思想 内容和作者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 想内容和作者 观点态度 具体要求 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③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6 考情分析 09年高考 套语文试题中共 道古诗鉴赏大 年高考18套语文试题中共 年高考 套语文试题中共18道古诗鉴赏大 道小题. 题,计40道小题.从考点角度看,分析古诗意象 道小题 从考点角度看, 题3道,分析古诗意境题 道,品析语言试题 道 道 分析古诗意境题5道 品析语言试题6道 其中品析炼字题4道 (其中品析炼字题 道,上海卷和北京卷中分析诗 句含意的选择题共2道),分析古诗手法题 分析古诗手法题11道 句含意的选择题共 道),分析古诗手法题 道, 分析古诗情感题13道 此外还有2道考查文学常 分析古诗情感题13道,此外还有2道考查文学常 识的简答题(北京卷和上海卷). 识的简答题(北京卷和上海卷). 从命题方式上看,依然以主观简答题为主. 从命题方式上看,依然以主观简答题为主.其 中选择题2道 填空题2道 简答题36道 上海, 中选择题 道,填空题 道,简答题 道.上海, 北京卷设置3道小题 比较题1道 开放性题2道 道小题. 北京卷设置 道小题.比较题 道,开放性题 道. 7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具体分析 1,从题干要求语看,在38道简答题中要求结合全诗整 题干要求语看, 38道简答题中要求结合全诗整 语看 体赏析的试题有18 18道 要求赏析诗中某句( 体赏析的试题有18道,要求赏析诗中某句(联)的分析局 部的试题有20 20道 整体赏析与局部赏析有平分秋色之势. 部的试题有20道,整体赏析与局部赏析有平分秋色之势. 为降低审题难度而在题干中加了提示语的试题有6 为降低审题难度而在题干中加了提示语的试题有6道.在 今年13道分析情感试题中, 13道分析情感试题中 今年13道分析情感试题中,要求结合全诗分析情感的试题 比前两年数量稍有增加, 有7道,比前两年数量稍有增加,表明高考更加注重对古 诗整体赏析能力的考查. 诗整体赏析能力的考查. 2.从能力层级看 36道简答题是分析古诗的形象 道简答题是分析古诗的形象, 2.从能力层级看,有36道简答题是分析古诗的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赏析性试题,只有全国卷Ⅰ 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赏析性试题,只有全国卷Ⅰ和天 津卷各出了1 津卷各出了1道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性试 赏析性试题明显居于主导, 题.赏析性试题明显居于主导,主要是因为此类试题要求 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作答,难度相对较小且答案固定易 于评阅赋分,而评价性试题强调多元解读, 于评阅赋分,而评价性试题强调多元解读,难度系数较高 且答案比较开放,评阅赋分尺度不好把握. 且答案比较开放,评阅赋分尺度不好把握. 14份试卷保持原来分值外 份试卷保持原来分值外, 3.从试题赋分看 3.从试题赋分看,除14份试卷保持原来分值外,天津 卷,重庆卷,湖南卷和辽宁卷的分值均作了1-3分的升值 重庆卷,湖南卷和辽宁卷的分值均作了1 微调,其中辽宁卷由原来8分升至11 11分 微调,其中辽宁卷由原来8分升至11分.表明这些省份有 逐渐加大对古诗鉴赏能力考查力度的趋势. 逐渐加大对古诗鉴赏能力考查力度的趋势. 8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诗歌鉴赏 如何读懂一首诗 教学目的:掌握解读诗歌时应注意的几 教学目的: 个问题,做到大体上读懂诗歌. 个问题,做到大体上读懂诗歌.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9 解读诗歌应注意做到: 解读诗歌应注意做到: 看题目. 一.看题目.题目是诗词的眼睛,它往往直接揭示了诗词 看题目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 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和主旨等. 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和主旨等.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此诗题中的"冬至"表时间, 邯郸"表地点, 此诗题中的"冬至"表时间,"邯郸"表地点, 且与"冬至"点明了特定的背景, 且与"冬至"点明了特定的背景,是说冬至佳 节时自己仍客居邯郸,这才"思家" 思家" 节时自己仍客居邯郸,这才"思家","思家" 揭示了此诗的主旨. 揭示了此诗的主旨.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10 看作者. 二.看作者.鉴赏时要走进作者,了解作者所处的 看作者 鉴赏时要走进作者, 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方面内容,了解 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方面内容 了解 作者的创作风格. 作者的创作风格. 2005年北京卷 年北京卷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 河:雁门西,青海际. 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与陆游《书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 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11 分析:回答此题,就要走近作者. 分析:回答此题,就要走近作者. 陆游的一生,处于民族危机极为严重的年代, 陆游的一生,处于民族危机极为严重的年代,他生活在北 宋灭亡之际,幼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父亲爱国精神的熏陶, 宋灭亡之际,幼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父亲爱国精神的熏陶, 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从军抗金 誓杀敌寇,恢复失地的抱负, 从军抗金, 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从军抗金,誓杀敌寇,恢复失地的抱负, 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中年到过当时的国防前线, 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中年到过当时的国防前线, 写下不少战斗性的诗篇.但一直受投降派的压制, 写下不少战斗性的诗篇.但一直受投降派的压制,晚年退 居家乡,而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居家乡,而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主线是抗敌复国的决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主线是抗敌复国的决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抗敌复国的决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又由于对胜利的热切渴望和对未来的必然信念, 又由于对胜利的热切渴望和对未来的必然信念,因此感情 热烈奔放,境界雄伟壮阔,想象丰富奇特. 热烈奔放,境界雄伟壮阔,想象丰富奇特. 答案: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 答案: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 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本诗主要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 不同点:本诗主要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 突出了烈土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书愤》 突出了烈土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书愤》着重表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12 三.看注释和诗前小序 看注释和诗前小序 些古诗词前面有一个不长的" 一些古诗词前面有一个不长的"序",或交代了创作的年 代,或交代创作的缘由,或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或交代了 或交代创作的缘由,或交代了创作的经过, 创作的背景.它对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创作的背景.它对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鉴 赏时不能忽视;如果诗词后面附有注释,一定要仔细审读, 赏时不能忽视;如果诗词后面附有注释,一定要仔细审读, 因为有的也提供背景材料,有的解释词语,帮助解读诗词, 因为有的也提供背景材料,有的解释词语,帮助解读诗词, 甚至有的还暗示题目的答案. 甚至有的还暗示题目的答案. 2005年天津卷 年天津卷 湖州歌(其六) 湖州歌(其六)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注 此诗是元灭南宋时 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此诗是元灭南宋时, 13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 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考生如果忽视了"注释"所说"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 考生如果忽视了"注释"所说"此诗是元灭南宋时, 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答案的准确度势必受到 影响. 影响. 参考答案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 重怀古. 重怀古.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 大江东去水悠悠" 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14 看意象. 四.看意象. 看意象 在诗歌中, 在诗歌中,常常有一种反复出现的 意象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 意象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 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 也就是说, 验.也就是说,某些意象某些情感 具有对应规律. 具有对应规律. 必须以解读诗词的 意象为突破口, 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的诗词意象 为突破点. 为突破点.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15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柳永 雨霖铃》 柳永《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柳 " , "留"二 字谐音, 字谐音, "柳"多种 经常暗喻 于檐前屋 离别 后,常作 "柳丝 故乡的象 (思)"飘 征 忽不定, 忽不定,常 作遣愁的凭 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贺铸《 贺铸 青玉案》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16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 静夜思》 ——李白《静夜思》 李白《 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月夜忆舍弟》 ——杜甫《月夜忆舍弟》 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上生明月, ——张九龄 望月怀远》 ——张九龄《望月怀远》 张九龄《 月亮是思乡 的代名词 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 欲问吴江别来意, ——王昌龄 李昌曹宅夜饮》 ——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 王昌龄《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今夜月明人尽望, ——王建 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王建《 17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李白 赠书侍御黄裳》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李白《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 赠从弟》 ———刘桢《赠从弟》 刘桢《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正直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 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陈毅 青松》 ——陈毅《青松》 陈毅《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18 坚贞,高洁品格 坚贞, 的象征 谐音双关 爱恋思念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19 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 爱情的象征 燕子双飞经常用来 反衬离人的孤寂 燕子到来往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 燕子到来往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 诗人喜用燕子来表达喜悦之情 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 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 事变迁, 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20 丁香,指愁 丁香, 思或情结 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唐人牛峤《感恩多》 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浮云比喻在外 漂泊的游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鸳鸯,指恩爱 鸳鸯, 的夫妇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21 (2004年广东卷) 年广东卷) 年广东卷 江汉【杜甫】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哪几个意象, 诗中二,三联用了哪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 交融的意境. 交融的意境.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22 解析: 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 ""孤月 解析:"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 月亮和" 都是一样的孤独寂寞的; 片云" 月亮和"我"都是一样的孤独寂寞的;"片云" 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 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 落日" 比喻自己黄昏晚年, 秋风" "落日" 比喻自己黄昏晚年,"秋风"则是眼前 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 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地远, 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 冷清意境. 冷清意境. 把握常用意象的含义,再展开想象的翅膀, 把握常用意象的含义,再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想象去补 充和扩大生活画面, 充和扩大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 总之,要重视整体阅读理解,利用好试题所提供的信息 总之,要重视整体阅读理解, 如题目,小注等) (如题目,小注等)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23 (09全国卷 ) 全国卷1) 全国卷 12.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 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 ) 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自号石湖居士 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姜夔( ?):字尧章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今江西波阳)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 十四年( 曾去拜见范成大, 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 ) 此时. 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 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 句中的" 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说明. 请简要说明.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24 【答案】 (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 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描绘了一 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描绘了一 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 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藉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 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 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 藉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藉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 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 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 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 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 .." 只是泛指, 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 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 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 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 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 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 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 "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 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25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2010年3月5日12时43分 鉴赏诗词莫 鉴赏诗词莫要慌 平心静气细思量 平心静气细思量 先从标题 标题来入手 先从标题来入手 再借注解 注解来相帮 再借注解来相帮 诗中意象 意象要注意 诗中意象要注意 暗示形象 形象和 暗示形象和思想 题干务必要精读 题干务必要精读 一字一句不能放 词句来作答 扣住词句来作答 自己不 自己不要乱主张 答 题
7. 中国和青少年前途美好的语句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临川墨池和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事迹,阐述了关于学习的道理:不论研究学问,还是深造道德,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取得成就,达到理想的境界。从本文借墨池而发议论,可以看出其主旨是劝学。
分析:本文为“记”,可看作是记叙文。文章从对墨池和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事迹中,通过议论来表达作者的劝学主旨。所以记叙文中的议论分析是本文找出主旨的关键。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直接发表评论,点明记叙的意义,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分析文章时不可忽视。
提示:
点拨:每篇文章都是有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或者写作目的。弄清主旨或目的是学习一篇文章必须弄清的,这要从作者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花大量笔墨写这三棵白丁香。通过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文丁香结作者想象的句子是: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写作目的是让整篇文章的植物更加饱满,让人在脑中有实景可以想象出来。
居里夫人在求学和生活中的艰苦。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就是印证他在他是从艰苦努力当中获得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