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五月丁香
① 丁香,象征着什么
1、天真无邪
在很多文学家的笔下,丁香花是一个娇弱的少女的形象,而我们平时看见的丁香花确实面向阳光、充满活力的,丁香花象征着天真无邪,可以用来送给女子,来表示她的天真无邪和对她的喜爱与赞美。
2、消愁思念
丁香花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思念的意向,古时候丁香花就是诗人笔下常用来表达自己思愁、消愁、思念情节的意向,寓意自己的迷茫与无助,丁香花本就高洁淡雅,消愁思念这一丝的忧伤也很是搭配。
(1)伊人五月丁香扩展阅读:
生长习性
紫丁香花丁香花植株高2~8米,叶对生,全缘或有时具裂,罕为羽状复叶。花两性,呈顶生或侧生的圆锥花序。花色紫、淡紫或蓝紫,也有白色紫红及蓝紫色,以白色和紫色为居多。紫的是紫丁香,白的是白丁香,白丁香为紫丁香变种蒴果长椭圆形,室间开裂。
喜充足阳光,也耐半荫。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耐瘠薄,病虫害较少。以排水良好、疏松的中性土壤为宜,忌酸性土。忌积涝、湿热。 全属约30种。中国产23种,是丁香属植物的分布中心,由东北至西南均有分布,而以秦岭及西南地区所产种类较多。
野生种多分布在海拔800~3800米的山地 ,栽培地区则主要在北方各省。以播种、扦插繁殖为主,也可用嫁接、压条和分株繁殖。
丁香花为冷凉地区普遍栽培的花木。适于种在庭园、居住区、医院、学校、幼儿园或其他园林、风景区 。可孤植 、丛植或在路边 、草坪、角隅、林缘成片栽植,也可与其他乔灌木尤其是常绿树种配植。
② 又到丁香花开时求通顺的下一句
下:
又到丁香花开时,
何日夫君回桑梓。/ 儿郎
又到丁香花开时,
枝头喜鹊鸣心思。
上:
更喜春风拂柳丝,
又到丁香花开时。
物转星移人渐近,
又到丁香花开时。
③ 雨巷的丁香姑娘和蒹葭的伊人有什么不同
两首诗的抒情主人公,一位在深秋清晨徘徊蒹葭河畔,翘首以望那位在水一方的伊人,并不辞艰辛“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一位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目的只为“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④ 丁香花在古代诗文中的含义 求详解
名作欣赏》2002年第1期刊发了蓝棣之先生的《谈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蓝先生的文章的核心是提出“这里的核心意象丁香、春雨是在暗示吗?那么是在暗示什么呢?”这么两个问题。通过与《荒原》的比较解读,蓝先生得出答案“戴望舒《雨巷》的核心意象丁香(长在荒原上的)和春雨(不是无声滋润丁香的)都在这里找到了出处”,并进一步说道“‘残忍’一词,艾略特直接说出来了,但《荒原》全诗的题旨迄今未被透彻阐述。这个‘残忍’也就是《雨巷》所要暗示的,所不可以明说的题旨。”在后面的文字里,尽管蓝先生也提到“丁香”意象在中国古诗里的渊源如杜甫的“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和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但认为它们“都只是个‘愁品’而已”,而非“本质上却是现代的”《雨巷》所依。 在蓝先生新论出来以前对《雨巷》的评论提到“丁香”意象的出处一般都本自卞之琳先生在《戴望舒诗集·序》(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里说的“《雨巷》读起来好像就是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如毛翰先生《20世纪中国新诗分类鉴赏大系·感遇试卷》(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270页),朱寿桐先生《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505页)均持此论。但卞先生认为“《雨巷》……用惯了的意象和用滥了的词藻,却更使这首诗的成功显得浅易、浮泛”,则鲜为后学者认同。与之相反,朱寿桐先生认为“戴望舒是借用了这些意象和境界,又超越了它们的原有的内涵……把东方的传统意象与西方的现代派诗绪两者艺术相融合,从而绝妙地表达出现代知识分子灵魂深处所潜藏着的那份理想的追求和幻灭的痛苦。” 由上可知,“丁香”的出处是蓝先生的立论和以往评论歧义的源头。以往的评论认为《雨巷》“丁香”意象出自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因而更多地读出了《雨巷》所传达的“愁怨”和“惆怅”,而蓝先生认为《雨巷》中的“丁香”本自《荒原》,因而认为它暗示了“残忍”的题旨。 我认为这两种论述都有点道理,但也都有偏颇的地方。因为它们都是“诗外看(证)诗”,而不是从文本本身引出的逻辑结论。从创作背景、意象渊源出发所作的猜想,可以成为解读文本的佐证,但不能取代对文本的细致解读。《雨巷》自面世以来,对它的解读众说纷纭。抛开对《雨巷》的简单化政治批判不说,它的题材归属便一直争讼未决:王干大先生将其收入他主编的《中国现代名家诗歌分类品汇》中的“情爱卷”,而毛翰先生则在《20世纪中国新诗分类鉴赏大系》中将它收入“感遇诗卷”。但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臧此否彼,只要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都是我们可以接受的。但完全脱离文本,放任自己的想象得出的结论,却不能看作是”象外之象”,而只是”象”外之”象”而已。也就是说后面的“象”固然有它存在的价值,但已不是前面的“象”所生发出来的,因而将它解读为 “题中之义”是不妥当的。 因此我认为,过于强调并拘执于“丁香”和“雨”的出处是不利于我们对于《雨巷》的读解的。诗人也许读过《浣溪沙》和《荒原》其中之一,也许两者都读过,但我认为这其实并不重要。“丁香”这个意象在中外文学史上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其含义不断变迁和丰富。后起义与原初义有一定的联系,但越往后发展,这种联系会越显得疏淡,甚至难以辨认。不但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和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丁香”有别,而且艾略特“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哺育着丁香,在死去的土地里,混合着记忆和欲望,拨动着沉闷的根芽,在一阵阵春雨里。”中的“丁香”意象更是迥异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丁香”意象。因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丁香”意象尽管有变化,但基本上仍指“丁香花”,亦即“丁香结”。而外国诗中的“丁香(lilac)”却既可能指“丁香树”,也可能指“丁香花”,而且外国诗歌中“丁香”少有中国诗歌中“愁怨”意思的表达。作为一个有创造力的诗人,戴望舒是不大可能去作李璟《浣溪沙》或艾略特《荒原》的简单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的。对这一点,孙玉石先生也表达了相似的意见,他在《〈雨巷〉浅谈》(《名作欣赏》1982年第一期)一文中说“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以为不能这么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吮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孙先生的持论还是比较公正的。 而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孙玉石先生在《〈雨巷〉浅谈》一文中指出古典诗歌中的“丁香”意象在《雨巷》中已被创造性转化为“如丁香一般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自然是对蓝棣之先生新见的有力质疑。其实,我倒觉得《雨巷》中这位“姑娘”有点类似于《诗经·蒹葭》中的“伊人”。《雨巷》中的“姑娘”和《蒹葭》中的“伊人”一样“可遇不可求”。中国古诗中表现这种心境的诗篇很多,如《诗·河广》即云:“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三叹“不可”,亦示“可望而不可求”之意 。另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更将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可望难即,欲求不遂”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戴望舒在表达这种“距离怅惘”(钱钟书先生语)时略似前贤,但由于时代风云的笼罩和独特个性的凸现,《雨巷》和上述诸诗又显得“和而不同”。由于戴望舒在《雨巷》中仅只想“逢(遇)”着那位“姑娘”,而不同于《蒹葭》中那位抒情主人公对“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因而《雨巷》更多一份“哀怨又旁彷”的诗绪,而少一份坚定不移的追求。 至于诗中的“雨”,我认为主要为营造那种朦胧的意境所设,可能是春雨,也可能是“愁煞人”的秋雨。蓝先生指认为“春雨”,是因为他先在的认定《雨巷》一定本自《荒原》,因而以《荒原》中的“春雨”来论证《雨巷》中的“雨”为“春雨”,这是未免有点倒果为因的。“雨”既非定指,“雨巷”亦非定指。我们只知道它是引发和寄托诗人愁思的所在,何以知道又何必知道它位于江南抑或江北?而且我想这里能给予我们更重要的启示并不仅于此。我们在读解诗歌是既要从意象出发,同时又不要拘执于某个具体的意象,更不要简单地加以比附,才能避免以先入为主的印象损害诗歌的原意。 戴望舒在《论诗零札》中说“不必一定拿新的事物作题材(我不反对拿新的事物作题材);旧的事物中也能找到新的诗情。”同时他又说“旧的古典的应用是无可反对的,在它给予我们一个新情绪的时候。”我认为《雨巷》中的“丁香”意象当然不是全无依傍,但我更愿意相信它是通过戴望舒长久的对古今中外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而潜化于他心中的一个虚泛的意象。它身上或许有《浣溪沙》或《荒原》的印痕,但已经成为戴望舒自己的“独特的这一个”。在某一刻一种激动他心灵的诗情来袭,与“丁香”这个意象猝然遇合,并进一步勾连出一个“姑娘”的意象,它是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和“忧愁”,充分表达了诗人充满希冀和失望,但又“无地徘徊”的心境。通过“那种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的意境在那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中飘然呈现后,诗人的这种心境或许有些许缓和?因为诗人在诗的结尾处仍未放弃他的希望,虽然这希望仍充满着“哀怨和惆怅”。 蓝棣之先生反叛他先前所认同的“社会理想象征”说,而翻新出“残忍暗示”说,表面上迥然相异,实际上则具有一致性:都是对《雨巷》作出一种比附性诠释。而这却有悖于蓝先生所认定的西方象征主义诗派对于戴望舒的影响。因为西方象征主义诗派的特点是“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复杂微妙的情绪、感受”(《外国文学史》,朱维之、赵澧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553页)。从《雨巷》的文本来看,它的表现手法有借鉴象征主义诗派的地方,但它表现的诗情却更具有古典的味道,它是“古典与现代交媾”的产物。它“可意味而不可言传”,更不可确指。蓝先生实犯了自己的大忌,因而得出了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的结论。我们可以说戴望舒接受了西方象征派的影响,但我认为似乎更应该把这种影响理解为象征派注重音乐性和暗示等诗艺给他提供了一个和中国传统诗艺比较接受的参照系,而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他对西方象征派诗歌的意象移植。更何况他对象征派和传统诗艺都进行了扬弃,如他在《论诗零札》中说“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又说“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雨巷》可谓这种理论的完美表现,它既以往返回复的旋律取胜,但又成功地实现了对外在的音乐性的超越,以一种“与生命同构”(苏珊·朗格语)的形式,长久地拨动着更多人的灵魂。 我认为只有超越把目光锁定在“丁香”上的视点,从整体诗情出发对《雨巷》进行观照,才可以试图领悟它的意蕴,而避免对它作狭义和牵强的理解。而且我们也无需深究它到底是一首爱情诗还是一首感遇诗,《雨巷》仅只是“渡河之筏”,不同的读者凭依它驶向不同的彼岸。我相信更多的读者是在“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叶圣陶先生语)的音乐旋律中悟到了诗人的诗情,而不是知道了更多的什么。不知我这种说法是否确当,特见教于蓝先生和各位读者。
⑤ 历代文人墨客描写丁香的诗
历代咏丁香花诗词选名家汇萃 2010-05-23 11:58:07 阅读4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历代咏丁香花诗词选
【唐】李商隐 代赠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唐】杜甫 江头 四咏·丁香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
深栽小斋后,庶近幽人占。晚堕兰麝中,休怀粉人念。
【唐】陆龟蒙 丁香
悠悠江上无人问,十年云外醉中身。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涎香。
【唐】牛峤 感恩多
两条红粉泪,多少香闺意。强攀桃李枝,敛愁眉。
陌上莺啼蝶舞,柳花飞。
柳花飞,愿得郎心,忆家还早归。
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近来情转深。忆鸳衾。
几度将书托烟雁,泪盈襟。泪盈襟。
礼月求天,愿君知我心。
【唐】韦庄 悼亡姬
凤去鸾归不可寻,十洲仙路彩云深。
若无少女花应老,为有姮娥月易沈。
竹叶岂能消积恨,丁香空解结同心。
湘江水阔苍梧远,何处相思弄舜琴。
【南唐中主】李璟 摊破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芭蕉弯弯如月牙,丁香凄凄似别离,
丁香欲减别离痛,却频增几多恨!
离别话语在耳畔,心语丝丝在道旁。
怎知离愁恰难渡!
【南唐】李煜 一斛珠
香口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绒,笑向檀郎唾。
【宋】陈允平 摸鱼儿
倚东风、画阑十二,芳阴帘幕低护。
玉屏翠冷梨花瘦,寂寞小楼烟雨。
肠断处。怅折柳柔情,旧别长亭路。
年华似羽。任锦瑟声寒,琼箫梦远,羞对彩莺舞。
文园赋。重忆河桥眉妩。啼痕犹溅纨素。
丁香共结相思恨,空托绣罗金缕。
春已暮。踪燕约莺盟,无计留春住。
伤春倦旅。趁暗绿稀红,扁舟短棹,载酒送春去。
【宋】李清照 摊破浣溪沙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南宋】王十朋点绛唇·素香丁香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元】元好问 赋瓶中杂花
香中人道睡香浓,谁信丁香嗅味同。
一树百枝千万结,更应熏染费春工。
【明】许邦才 丁香花
苏小西陵踏月回,香车白马引郎来。
当年剩绾同心结,此日春风为剪开。
【清】陈至言 咏白丁香花
几树瑶花小院东,分明素女傍帘栊;
冷垂串串玲珑雪,香送幽幽露簌风;
稳称轻奁匀粉后,细添簿鬓洗妆中;
最怜千结朝来坼,十二阑干玉一丛。
【近代】王国维 点绛唇
(时王之前妻莫夫人新丧,此词为悼亡之作)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
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
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
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李珣 河传
去去!何处?迢迢巴楚,山水相连。
朝云暮雨,依旧十二峰前,猿声到客船。
愁肠岂异丁香结?因离别,故国音书绝。
想佳人花下,对明月春风,恨应同。
毛文锡 更漏子
春夜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
人不见,梦难凭,红纱一点灯。
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结。
宵雾散,晓霞晖,梁间双燕飞。
卷070.【西江月】(咏丁香菊)
书名:《全宋词》 作者:陈师道
浅色千重柔叶,深心一点娇黄。只消可意更须香。好个风流模样。 玉蕊
今谁攀折,诗人此日凄凉。正须蛮素作伊凉。与插钗傍鬓上。
集紫竹斋前辈咏丁香诗句抒怀
丕夫
(一)
书案临窗日月长,丁香花谢梦难香。
心潮静海波澜起,却喜素心淡淡芳。
(二)
鸡鸣唤起旧愁长,酿首新诗墨放香。
楼上黄昏休远望,炎凉世态莫争芳。
咏丁香
紫竹斋
(限韵长、香、芳)
一
疏影横窗绿叶长,闲庭信步漫幽香。
不施粉黛寻清雅,却喜素心淡淡芳。
二
寂寞庭空月影长,清风吹过有花香。
端庄漏笑奢庸忌,陋室书斋簇簇芳。
三
纤弱含娇艳影长,甘霖放蕊满庭香。
紫衣素稿容颜翠,承露琼枝亦艳芳。
四
亭亭玉蕊韵悠长,酿首新诗墨放香。
满院花开风正醉,不争艳丽竞芬芳。
五
书案临窗日月长,一盆黄土养丁香。
朋友赏花花乱坠,犹如美酒醉心芳。
六
亲密伊人别去长,丁香花谢梦难香。
心潮静海波澜起,吟诗剪句盼花芳。
七
鸡鸣唤起旧愁长,丽日枝头百卉香。
楼上黄昏休远望,藩篱难束忆馨芳。
八
青根嫩叶树枝长,春到人间未肯香。
斜紫妖红轻柔竞,炎凉世态莫争芳。
⑥ 桃采摘园樱桃采摘园伊人美人怎么收费
来我们樱桃园吧,没有最低消费,没有门票,五月十三号以后就可以采摘了,预知行车线路请网络导航。
⑦ 丁香花语是什么
丁香花花语:忧愁思念、光辉,寓意着爱情和暗结同心的希望。
补充
丁香花内的未开的花蕾叫丁香结。唐容代李商隐在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中用未展的芭蕉和纠结的丁香来表达怀念伊人的忧愁,继而又有不少诗人将丁香结作为忧愁思念的象征。所以作为中国传统插花的素材,丁香花有着些许忧愁思念的含义,也寓意着爱情和暗结同心的希望。而在国外,丁香花则拥有天国之花的称号,寓意着光辉。
⑧ 《我的丁香伊人》txt全集下载
|说我的丁香伊人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第三章内 情书(2)
红|袖|言容|情|小|说
日子像汩汩流水似的淌着,淌着,淌到了很远的地方,不再回来,但伊静的心情却好像随着那场电影一直留在了过去,没有随着日子的流淌作任何的改变,和丁香一样颜色的眼神,溢着忧伤,溢着惆怅,令人心痛,也令人担心。
在去图书馆的路上我仔细端详着这个秋天,真的,这真的是个很美的秋天,晴空万里,霜叶如花。但我还是觉得这是个不同寻常的秋天,这个秋天,我想我或许要在忧伤中度过,如果她不能顺利的从忧伤中走出来。
我一直喜欢在图书馆自修,喜欢那里明亮而堂皇的阅览室,喜欢那里的华丽而柔软落地窗帘,喜欢那里的光滑而宽大的红木桌椅。我喜欢在那里找个安静的角落,把自己埋进浩瀚的书海中,听着风悄悄吹过树梢,发出轻柔的响声。
只是自从听小萌说伊静一直在第二教学楼的409教室自修之后,我便没有再去过图书馆,我开始去409自习,因为我知道409是个很小很偏僻的教室,因为我担心她会孤独的坐在某个角落,看不见窗外美丽……
别忘了采纳哟
⑨ 丁香花含义是什么
丁香花花语:忧来愁思念、自光辉,寓意着爱情和暗结同心的希望。
丁香花的未开的花蕾叫丁香结。唐代李商隐在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中用未展的芭蕉和纠结的丁香来表达怀念伊人的忧愁,继而又有不少诗人将丁香结作为忧愁思念的象征。所以作为中国传统插花的素材,丁香花有着些许忧愁思念的含义,也寓意着爱情和暗结同心的希望。而在国外,丁香花则拥有天国之花的称号,寓意着光辉。
⑩ 丁香话在古代诗问文中的含义 求详解
名作欣赏》2002年第1期刊发了蓝棣之先生的《谈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蓝先生的文章的核心是提出“这里的核心意象丁香、春雨是在暗示吗?那么是在暗示什么呢?”这么两个问题。通过与《荒原》的比较解读,蓝先生得出答案“戴望舒《雨巷》的核心意象丁香(长在荒原上的)和春雨(不是无声滋润丁香的)都在这里找到了出处”,并进一步说道“‘残忍’一词,艾略特直接说出来了,但《荒原》全诗的题旨迄今未被透彻阐述。这个‘残忍’也就是《雨巷》所要暗示的,所不可以明说的题旨。”在后面的文字里,尽管蓝先生也提到“丁香”意象在中国古诗里的渊源如杜甫的“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和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但认为它们“都只是个‘愁品’而已”,而非“本质上却是现代的”《雨巷》所依。
在蓝先生新论出来以前对《雨巷》的评论提到“丁香”意象的出处一般都本自卞之琳先生在《戴望舒诗集·序》(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里说的“《雨巷》读起来好像就是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如毛翰先生《20世纪中国新诗分类鉴赏大系·感遇试卷》(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270页),朱寿桐先生《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505页)均持此论。但卞先生认为“《雨巷》……用惯了的意象和用滥了的词藻,却更使这首诗的成功显得浅易、浮泛”,则鲜为后学者认同。与之相反,朱寿桐先生认为“戴望舒是借用了这些意象和境界,又超越了它们的原有的内涵……把东方的传统意象与西方的现代派诗绪两者艺术相融合,从而绝妙地表达出现代知识分子灵魂深处所潜藏着的那份理想的追求和幻灭的痛苦。”
由上可知,“丁香”的出处是蓝先生的立论和以往评论歧义的源头。以往的评论认为《雨巷》“丁香”意象出自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因而更多地读出了《雨巷》所传达的“愁怨”和“惆怅”,而蓝先生认为《雨巷》中的“丁香”本自《荒原》,因而认为它暗示了“残忍”的题旨。
我认为这两种论述都有点道理,但也都有偏颇的地方。因为它们都是“诗外看(证)诗”,而不是从文本本身引出的逻辑结论。从创作背景、意象渊源出发所作的猜想,可以成为解读文本的佐证,但不能取代对文本的细致解读。《雨巷》自面世以来,对它的解读众说纷纭。抛开对《雨巷》的简单化政治批判不说,它的题材归属便一直争讼未决:王干大先生将其收入他主编的《中国现代名家诗歌分类品汇》中的“情爱卷”,而毛翰先生则在《20世纪中国新诗分类鉴赏大系》中将它收入“感遇诗卷”。但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臧此否彼,只要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都是我们可以接受的。但完全脱离文本,放任自己的想象得出的结论,却不能看作是”象外之象”,而只是”象”外之”象”而已。也就是说后面的“象”固然有它存在的价值,但已不是前面的“象”所生发出来的,因而将它解读为 “题中之义”是不妥当的。
因此我认为,过于强调并拘执于“丁香”和“雨”的出处是不利于我们对于《雨巷》的读解的。诗人也许读过《浣溪沙》和《荒原》其中之一,也许两者都读过,但我认为这其实并不重要。“丁香”这个意象在中外文学史上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其含义不断变迁和丰富。后起义与原初义有一定的联系,但越往后发展,这种联系会越显得疏淡,甚至难以辨认。不但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和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丁香”有别,而且艾略特“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哺育着丁香,在死去的土地里,混合着记忆和欲望,拨动着沉闷的根芽,在一阵阵春雨里。”中的“丁香”意象更是迥异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丁香”意象。因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丁香”意象尽管有变化,但基本上仍指“丁香花”,亦即“丁香结”。而外国诗中的“丁香(lilac)”却既可能指“丁香树”,也可能指“丁香花”,而且外国诗歌中“丁香”少有中国诗歌中“愁怨”意思的表达。作为一个有创造力的诗人,戴望舒是不大可能去作李璟《浣溪沙》或艾略特《荒原》的简单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的。对这一点,孙玉石先生也表达了相似的意见,他在《〈雨巷〉浅谈》(《名作欣赏》1982年第一期)一文中说“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以为不能这么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吮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孙先生的持论还是比较公正的。
而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孙玉石先生在《〈雨巷〉浅谈》一文中指出古典诗歌中的“丁香”意象在《雨巷》中已被创造性转化为“如丁香一般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自然是对蓝棣之先生新见的有力质疑。其实,我倒觉得《雨巷》中这位“姑娘”有点类似于《诗经·蒹葭》中的“伊人”。《雨巷》中的“姑娘”和《蒹葭》中的“伊人”一样“可遇不可求”。中国古诗中表现这种心境的诗篇很多,如《诗·河广》即云:“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三叹“不可”,亦示“可望而不可求”之意 。另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更将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可望难即,欲求不遂”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戴望舒在表达这种“距离怅惘”(钱钟书先生语)时略似前贤,但由于时代风云的笼罩和独特个性的凸现,《雨巷》和上述诸诗又显得“和而不同”。由于戴望舒在《雨巷》中仅只想“逢(遇)”着那位“姑娘”,而不同于《蒹葭》中那位抒情主人公对“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因而《雨巷》更多一份“哀怨又旁彷”的诗绪,而少一份坚定不移的追求。
至于诗中的“雨”,我认为主要为营造那种朦胧的意境所设,可能是春雨,也可能是“愁煞人”的秋雨。蓝先生指认为“春雨”,是因为他先在的认定《雨巷》一定本自《荒原》,因而以《荒原》中的“春雨”来论证《雨巷》中的“雨”为“春雨”,这是未免有点倒果为因的。“雨”既非定指,“雨巷”亦非定指。我们只知道它是引发和寄托诗人愁思的所在,何以知道又何必知道它位于江南抑或江北?而且我想这里能给予我们更重要的启示并不仅于此。我们在读解诗歌是既要从意象出发,同时又不要拘执于某个具体的意象,更不要简单地加以比附,才能避免以先入为主的印象损害诗歌的原意。
戴望舒在《论诗零札》中说“不必一定拿新的事物作题材(我不反对拿新的事物作题材);旧的事物中也能找到新的诗情。”同时他又说“旧的古典的应用是无可反对的,在它给予我们一个新情绪的时候。”我认为《雨巷》中的“丁香”意象当然不是全无依傍,但我更愿意相信它是通过戴望舒长久的对古今中外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而潜化于他心中的一个虚泛的意象。它身上或许有《浣溪沙》或《荒原》的印痕,但已经成为戴望舒自己的“独特的这一个”。在某一刻一种激动他心灵的诗情来袭,与“丁香”这个意象猝然遇合,并进一步勾连出一个“姑娘”的意象,它是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和“忧愁”,充分表达了诗人充满希冀和失望,但又“无地徘徊”的心境。通过“那种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的意境在那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中飘然呈现后,诗人的这种心境或许有些许缓和?因为诗人在诗的结尾处仍未放弃他的希望,虽然这希望仍充满着“哀怨和惆怅”。
蓝棣之先生反叛他先前所认同的“社会理想象征”说,而翻新出“残忍暗示”说,表面上迥然相异,实际上则具有一致性:都是对《雨巷》作出一种比附性诠释。而这却有悖于蓝先生所认定的西方象征主义诗派对于戴望舒的影响。因为西方象征主义诗派的特点是“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复杂微妙的情绪、感受”(《外国文学史》,朱维之、赵澧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553页)。从《雨巷》的文本来看,它的表现手法有借鉴象征主义诗派的地方,但它表现的诗情却更具有古典的味道,它是“古典与现代交媾”的产物。它“可意味而不可言传”,更不可确指。蓝先生实犯了自己的大忌,因而得出了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的结论。我们可以说戴望舒接受了西方象征派的影响,但我认为似乎更应该把这种影响理解为象征派注重音乐性和暗示等诗艺给他提供了一个和中国传统诗艺比较接受的参照系,而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他对西方象征派诗歌的意象移植。更何况他对象征派和传统诗艺都进行了扬弃,如他在《论诗零札》中说“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又说“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雨巷》可谓这种理论的完美表现,它既以往返回复的旋律取胜,但又成功地实现了对外在的音乐性的超越,以一种“与生命同构”(苏珊·朗格语)的形式,长久地拨动着更多人的灵魂。
我认为只有超越把目光锁定在“丁香”上的视点,从整体诗情出发对《雨巷》进行观照,才可以试图领悟它的意蕴,而避免对它作狭义和牵强的理解。而且我们也无需深究它到底是一首爱情诗还是一首感遇诗,《雨巷》仅只是“渡河之筏”,不同的读者凭依它驶向不同的彼岸。我相信更多的读者是在“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叶圣陶先生语)的音乐旋律中悟到了诗人的诗情,而不是知道了更多的什么。不知我这种说法是否确当,特见教于蓝先生和各位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