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结授课
『壹』 <<雨巷>>这篇文章的一节教学课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哪些教学理念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贰』 六年级作文:环境:开满丁香花的校园人物:淘气包张明,雷厉风行的班长王寒冰,充满活力的年轻班主任李军
那是一个开满丁香花的校园。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那是校园里的丁香树所散发的香味。白色的丁香花潇洒自由,紫色的丁香花朦胧浪漫,一簇一簇并不引人注目,但香气却直逼毫端。
这唯美的丁香吸引力许多学生前来观赏,看!我们班的淘气包张明小心翼翼地靠近丁香,只见他用手轻轻地将丁香花的枝条拉了下来,深深地嗅了嗅,并伸出另一种手细细的摩挲着花朵,情不自禁地赞叹:“真美呀!要是能摘一朵该多好呀!”他偷偷地向四周看了看,小心的摘下了一朵白色的丁香,正要袭击一旁的紫丁香,不料,正好被班长王寒冰给看见了,说时迟那时快,只见王寒冰三步并作两步,风一般地冲过来,大喝一声:“住手,张明你又在破坏学校的花草树木,走!去向老师承认错误!”说着就要拉张明去办公室找老师,张明确很不服气“我就摘了一朵,有什么关系,树上还有那么多花呢!”王寒冰气的直跺脚:“假如每个学生都像你一样随意摘花,那么其他人要怎么赏花呢?”
正当他们争论不休的时候,班主任李军来了,王寒冰将事情发生的经过告诉了李老师,没想到,李老师非但没有责备张明,反而语重心长的说:“我理解你喜欢丁香花的心情,但你要知道,离开了树木的花朵,就像是孩子离开了自己的妈妈,该多么的孤单,多么的可怜呀,喜欢花朵,不一定非得占有花朵,真正的爱花是要保护花朵、爱护花朵,是花朵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样吧,我帮你们和丁香花一起拍张照片吧,这样,你们就能永远和丁香花在一起了。”张明听后,惭愧极了,红着脸点了点头。
丁香树下,两个小朋友互相道了歉,互相握手言和被永远定格,开满丁香花的校园,真美啊!
?????????????????
最近,校园里种了许多的丁香花树。这些丁香花树又高又细,像一个个亭亭玉立的仙女。
丁香花在树上含苞待放,吸引了很多学生,他们都想看到丁香花开放的那一惊人而又美丽的瞬间。
而种树的那一个下午,却有无人知晓的动人一幕。
那天下午,淘气包张明下去操场做运动,他突然趁老师不注意从队伍中溜了出去,开始往回跑。在他往回跑时,一直以张明为“敌”的“小辣椒”班长王寒冰瞅见了!王寒冰也不给老师打报告,就冲出队伍,去抓张明了。可是张明不但是淘气包,还是个运动健将!还没等王寒冰跑过去,他就没影了!“小辣椒”就是“小辣椒”,脑筋一转,计上心来,她很快就找到了张明。
王寒冰抓住了张明,抓着他的耳朵就往回拉!张明忍着痛,把王寒冰拉到墙角后。不经意间,王寒冰扭头一看,她顿时惊呆了!只见一个老人正吃力地搬着丁香花树,豆大的汗珠从他的头上落下,王寒冰明白了:“原来,张明只是想来帮老人搬树的……”
王寒冰对她做的很惭愧,于是和张明一起搬起丁香花树。
老师李军正好从此路过,看见两位同学一起搬树,热泪盈眶,他把工作的事抛在脑后,也束起袖子一起搬!老人站在一旁,默默地流着老泪。
开满丁香花的校园,美丽极了。
『叁』 丁香结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所以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3)丁香结授课扩展阅读
《丁香结》是作家宗璞的一部散文集,作者以丁香结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我们既有赏花的情调,又有解结的心志。生命给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时,也给你幽怨的“丁香结”。
这就是生活的常态,也是本文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丁香结》是作家宗璞的一部散文集,荣获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首届新时期散文集嘉奖,作者以丁香结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这篇散文的蕴意与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关,而人们对这篇文章也有较好的评价。
作者自述
常写游记的原因在喜欢旅行,喜欢与山水相亲。山水于我是朋友,是知音,给我灵气和想象,却限于体力,浅尝辄止者多。苏辙曾云:“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有奇气。”
名山大川一句是向自然,我足迹有限;与豪俊交游一句是向社会,也更感欠缺。统而言之是要有阅历,枯坐斗室,未免干瘪。二寸象牙上的雕刻不管怎样精细,总觉拘束。何况只是粗粗有个模样儿呢。
集子以篇名名,曰《 丁香结 》。我虽孤陋,尚知生活中多的是难解的结,也许有些是永远解不开的,不过总会有人接着去解。
《 丁香结 》所收文字原截于一九八五年底,于八七年春排印时又收入八六年所写的两篇。八一年至八六年之散文统归于此矣。
环境
宗璞始终都生活在中国高层的知识分子群中,与他们学业的专攻,崇高的操守,事业成就的欢欣,以及家国危亡的忧患深深地纽结在一起。
宗璞本人五十年代初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来在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等单位工作,得到不少文学界前辈的帮助。
1960年以后,一直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编辑和研究。而她生长的门第又是世代书香,父亲、姑母等都是全国著名的学者。命运之神对她优厚有加,一下子便置她于中国最深厚的文化渊源之中。因此,人们不难看到她的创作和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知识阶层的气质、情操以及生活方式,或隐或现的,然而又是千丝万缕的联系。
『肆』 《紫藤萝瀑布》
终极(zhōng jí):最后的终点。
迸溅(bèng jiàn):向外四溅。
繁密(fán mì):繁多,密集,繁茂。
伫立(zhù lì):长时间地站着。
凝望(níng wàng)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伶仃(líng dīng)孤独,没有依靠。
稀零(xī líng)事物出现得少。
忍俊不禁 (rěn jùn bù jīn):忍不住笑。
仙露琼浆(xiān lù qióng jiāng):神仙所喝的饮料和美酒,多喻美酒。
蜂围蝶阵(fēng wéi dié zhèn):指成群的蜜蜂和蝴蝶。
盘虬卧龙(pán qiú wò lóng):形容枝干弯弯曲曲,苍劲有力如龙一般。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宗璞(pú)(1928—)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 籍贯:河南唐河,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1928年7月生于北京,十岁时随家庭南迁到昆明。上过南菁小学和西南联大附中。194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入清 宗璞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曾在中国文联、文艺报等单位工作。1960年调《世界文学》编辑部。“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红豆》曾受到不应有的批判。“文革”后,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宗璞小说散文选》。后来又抱病奋力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其第一部《南渡记》已于1987年问世,获得了好评。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新时期她开始大量发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三生石》(获第 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蜗居》、《我是谁》等。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近年来又抱病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
宗璞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宗璞在病中苦耕,历时7年,《南渡记》的第二部《东藏记》终于面世。计划中尚有《西征记》、《北归记》,是总书名为《野葫芦引》的多卷长篇系列。
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众多的人物命运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那种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竟令人有如置身于《红楼梦》的语境之中。读《东藏记》这样隽永而精致的小说,真是受益又享受。
代表作
《铁箫人语》、《A.K.C》、《寻月集》、《红豆》、《宗璞散文小说选》、《丁香结》、《南渡记》、《我是谁》、《蜗居》、《泥沼中的头颅》《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正在创作的有《野葫芦引》。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铁箫人语》,《紫藤萝瀑布》选自此书,《紫藤萝瀑布》一文被选到初中课本。《这是你的战争》一文被选到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
冯宗璞图片(2张)
编辑本段
课外补充
紫藤花语:醉人的恋情,依依的思念。对你执着,最幸福的时刻!
课文研讨
整体把握
原先,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我心上”,在繁花盛开的藤萝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宁静了,喜悦了,振作了。我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紫藤萝瀑布,是新时期之初枯木逢春的写照,作者的心曲正是那时候人们的心声。
问题研究
1.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呢?
研究这个问题,应该注意写作时间──1982年,文章又提到“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萝,后来,拆掉了紫藤花架,改种果树,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这个话,今天听来是多么荒唐,这就是极“左”的论调。
根据这个线索,联系历史背景,就能理解这篇散文的思想感情了。1966年至1976年,是十年浩劫。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神州大地重又勃发生机,欣欣向荣。联系这样的历史背景,就会明白,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回顾花和人的命运,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能老是让悲痛压在心头,应该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作者彻悟了,于是“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从脚步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新的精神状态。
研究这问题,还应注意“生死谜,手足情”六字。手足,比喻弟兄。这里说的是作者的弟弟,小她三岁的弟弟身患绝症,生命垂危,做姐姐的焦虑悲痛,现在面对紫藤萝,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由此可以明白,“各种各样的不幸”,也包括死亡。那么,为什么说“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呢?个体生命是有止境的,人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我们不能陷在个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要与祖国人民同命运,共呼吸。
2.“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怎么把气味说成颜色,说成梦幻?
香气,诉诸嗅觉;色彩,诉诸视觉;梦幻,是大脑幻觉。人的各种感觉是可以沟通的。修辞上称之为通感。
3.怎么会出现“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这种谬论?
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就是这样。他们非常狭隘地理解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认为赏花不是劳动者的爱好,赏花就是小资产阶级情调、资产阶级情调,甚至认为爱花就会腐化堕落。
4.“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句后面说,“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里似乎也有象征意义,似乎也有哲理,如果确是这样,那么象征什么?包含什么哲理呢?
确有象征意义,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中国人民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那时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甩开膀子大干”,大干社会主义的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又像千舟竞发,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去。这两句话又这样一个哲理,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理解了这个哲理,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加快了脚步”。
5.课文对我们写作有哪些启示?
这样的文章叫做“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要写这一类文章,可以从课文中得到不少启示。
第一,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要饱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加以精要的直接抒情或议论。情从景出,议从景出,才是好文章。
情与理,如果有两三层更好。这篇散文,说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之后,又有一层新意,就显得丰富。
第二,景物的全局和每个局部要细细观察。我们看,作者既写一树,又写一穗一朵,可以想见她既综观总体,又细察局部,观察得多么周到细致。
第三,对景物要有感情,若景物在自己心目中像自己喜欢的人一样,写起来就会生动亲切。
拟人、比喻之类,并非作文时想到要用什么修辞手法才写出来的,而是事物在心中就是这个形象,这个感觉。一树紫藤萝花,在作者心中,像瀑布,像人,它在流动,它在欢笑,它在和阳光挑逗,写出来,紫藤萝花就显得分外美好可爱。大凡写作,总得有想像和联想,才能妙笔生花。
第四,要有感悟,要提炼出精辟的语句。有了点睛之笔,全文就有灵性了。
板书
赏花——繁花似锦 → 焦虑悲痛
忆花——思绪万千 → 宁静喜悦
悟花——振奋精神 → 振奋
『伍』 古诗词教学如何捕捉意象
诗歌主要通过意象和意境的创造来传达思想感情,因此要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人所创造的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聆听诗人最真切的诉说。准确把握意象的内涵,学会分析意境,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从而提高文化修养。
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约定俗成,有些事物被赋予了某种比较固定的含义,如:一见“杨柳”,我们马上想到的是送别、离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够凄清吧;一见“梅花”,我们想到的是坚贞、高洁,“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何等的不畏严寒;一见“圆月”,我们联想到的是“思念”,“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多么的深沉!
只有了解了这类常见意象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才能快速、准确地理解诗词中特定意象的含义,并进而把握诗词的感情。
比如“落花”。这一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二是面对落花,感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再如“杜鹃”。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布谷。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模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也有用杜鹃啼血来比喻忠贞的。如:“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金陵驿》)
又如“燕子”。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临江仙》)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人事变迁的寄托。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另外,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还有: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以“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感恩多》);以“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以“梧桐”写凄凉悲伤,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等等。
解答文言题目,有哪些特定的临场技巧
最大的技巧应该是多读几遍原文,争取读懂原文,尤其是碰到课外语段。在此基础上做题,应该八九不离十。
其次,应该关注题目、作者、注释等。完成文言诗词鉴赏题更是如此。唐朝朱庆馀写过一首《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初看是写一个新娘子新婚第二天清早拜见公婆的紧张与不安,但结合诗题仔细分析却发现不是这么回事。诗的题目暗示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即诗人在向张水部(张籍)探问,自己这次考试有把握吗?
第三,完成词语(实词和虚词)题,一定要有联系上下文的意识。你吃不太准的字词,放在上下文里,或许就会得出答案。比如,2008年江苏南通题要求解释“将三军,使士卒乐死”中“将”的意思,联系上文,不难看出,这里是吴起因为田文位居他之上而心怀不平,于是跟田文比功劳:率领三军,使士兵乐于效死拼命,敌国不敢打我国的主意,您比得上我吗?顺理成章地,“将”可解释为“率领”“带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