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历代牡丹纹

历代牡丹纹

发布时间: 2021-02-21 04:18:45

Ⅰ 中国各个朝代典型的设计纹样的名称.

商代的饕餮纹,周代的窃曲纹,战国的蟠0,汉代的四神纹和云气纹,六朝的莲话,唐代的牡丹等等```只找到这些不好意思~~

Ⅱ 古代服饰上大多都有哪些图样花纹

1、植物纹:梅兰竹菊、桃李海棠、牡丹芍药、荷花芙蓉、萱桂茶花、月季、水仙、佛手、松柏、万年青、西番莲、蔷薇宝相、葡萄百果、嘉禾。

2、吉祥寓意类:多子(石榴)、富贵荣华(牡丹)、瓜瓞连绵(葫芦或葡萄藤蔓、松龄芝寿、莲花纯洁、菊花隐逸、岁寒三友、福寿喜、五福捧寿、八仙。

3、动物图案:龙凤等(文官一品仙鹤补服,二品锦鸡,三品孔雀等等,平常都能用的还有狮子、虎、鹿、鹤鹊鸳鸯等各种飞禽、蝙蝠、蝴蝶蜜蜂等草虫、鲤鱼鲶鱼等鱼。

4、自然气象纹:云纹、祥云、流云、水纹、浪纹。

5、器物纹:宝瓶、聚宝盆、八宝七珍、如意。

6、几何纹:八达晕、天花、宝照、卐字、八卦、龟背、方胜、柿蒂纹、锁子、连环。

7、人物:百子图、戏婴图、仕女、神佛、二十四孝、悬梁映月、樵牧耕读。

8、风景:潇湘八景、西湖十景、寒江垂钓、各地的名胜或山水名画等。

(2)历代牡丹纹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服装( Ancient Chinese Articles of Clothing)是指中国古代的各种衣裳、冠帽、鞋袜等服装,在世界上自成一系,其结构与款式随着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发展而逐渐变化。通过对古代服装的研究,可以认识历代人物的风貌。在鉴定有关文物时,

服装也是断代的重要尺度。古代服装存世不多,在研究中除依据实物外,古代雕塑、绘画中的人物形象,也往往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知缝衣,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文化遗存中曾发掘出骨针。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不同地区和族别的人们中间,服饰款式已各不相同。以发型为例,大地湾文化中有剪短的披发,马家窑文化中有后垂的编发,大汶口文化中有用猪獠牙制成的发箍,

龙山文化中则用骨笄束发,陕西龙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玉人头像,头顶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发的反映。骨笄在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的二里头类型与东下冯类型诸遗址中均曾出土,形制与商代的同类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发为髻在远古时已是华夏族服装的特征。

Ⅲ 牡丹为什么称为国花

牡丹花象征寓意:

1、牡丹花开之时繁花似锦、绚丽灿烂,其美丽花姿让人为之倾倒,雍容典雅、富贵祥和的形象代表全国人民对明天的美丽憧憬和美好愿景,寓意国家繁荣昌盛、兴旺发达。

2、牡丹是国画花卉中经常描绘的题材,历代诗人画家有着无数赞美牡丹的诗句和画作,意义不仅在于牡丹美丽的外表还在于寄托诗人、画家的美好情感。

3、牡丹高贵的气质,以及姹紫嫣红的花色在历代的绘画作品中都是给人富贵祥和之感,画中的牡丹花与其它花鸟或是山石的组合,有着与富贵结合在一起的不同寓意,同时也成为现在家居或一些公共场所装饰的艺术品之一。

4、“富贵长春”牡丹花与月季画在一起,因月季叫长春花,因此有富贵绵延的寓意。

5、“满堂富贵”牡丹和海棠画在一起,寓意富贵吉祥。


(3)历代牡丹纹扩展阅读:

不同花色牡丹花语

红牡丹花语:花型宽厚的红花,被称为百花之王,花语是富贵、圆满,属性火。

紫牡丹花语:花瓣呈紫色的牡丹,花语是难为情,属性暗。

白牡丹花语:高洁、端庄秀雅、仪态万千、国色天香、守信的人。

绿牡丹花语:生命、期待、淡淡的爱、用心付出。

黑牡丹花语:死了都要爱,事实上,牡丹家族中没有纯粹的黑牡丹,人们习惯上把深红色、深紫色牡丹称为黑牡丹。

粉牡丹花语:雍容华贵。

黄牡丹花语:亮丽富有而华贵。

参考资料:国花-网络

Ⅳ 中国古代器物上的纹饰分别代表什么

铭文不是文饰,是指在金属铸器,如鼎,钟等上以或突起或凹陷的形式铸造或刻制的文字。

纹饰:

青铜器系:

饕 餮 纹
亦称“兽面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图案多有变化。
饕餮一词见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商代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多衬以云雷纹。西周后期以后逐渐推动主题纹饰的突出地位,常用仿器耳或器足上的装饰。
自宋代宣和时的《博古图录》称此类纹饰为饕餮纹后,历代沿用这一名称。

龙 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
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
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
根据龙纹的结体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交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表现为一爪的这样纹饰,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

爬行龙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通常为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龙头张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里,额顶有角,中段为躯干,下有一足、二足或仅有鳍足之状,简单的也有无足的,尾部通常作弯曲上卷。大多作对称排列。盛行于商末和西周时期。

卷龙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的躯干作卷曲状,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状,常饰于盘的中心。《仪礼·玉藻》:“龙卷以祭。”郑玄注:“画龙于衣。”孔颖达疏:“龙卷以祭者,卷谓卷曲,画此龙形卷曲于衣,以祭宗庙。”古以为龙、蛇属于同类,故把龙画作蛇身蟠卷状。自殷墟到战国各个时期青铜器上都有这类装饰,只是图像结构有所不同。

双体龙纹
亦称“双尾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其状以龙头为中心,躯干向两侧展开,这类纹饰呈带状,因而体躯有充分展开的余地,实际上是龙的整体展开的对称图形。盛行于商末周初。大多施于方彝或方鼎口沿上。

交龙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是两条或两条以上龙的躯干相互交缠的纹饰。结构多有不同,有单体接连式,龙的躯干有规律的向同一方向交缠连接的,也有甚多的龙体交缠在一起,成多叠式的。《仪礼·觐礼》:“载龙旗弧韣乃朝。”郑玄注:“交龙为旗,诸侯之所建。”《周礼·春官·司常》:“王建大常,诸侯建旗。”郑玄注:“诸侯画交龙,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复也。”是交龙为龙交缠的图象。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夔 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蛇纹
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个别有作为主纹的,见于商代青铜器上。
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作蟠旋交连状,旧称“蟠虺纹”。

蟠虺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盛行于春秋战国。

蟠虫离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斜口,卷尾,蟠屈。盛行于春秋战国。

鸟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首状。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西周早期起鸟纹大量出现,一直到春秋时期。
商代鸟纹多短尾,西周鸟纹多长尾高冠。鸟纹包括凤纹、鸱枭纹、鸾纹及成群排列的雁纹等。

玉器系:
许多古玉器上都会琢上一些花纹,这些花纹称为纹饰,每一种纹饰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和流行的年代,因此古玉器上的纹饰对古玉的断代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各种纹饰使玉雕艺术品显得更加精致华贵,使人爱不释手。以下介绍一些重要的古玉纹饰:

谷纹:形状如同圈着尾巴的蝌蚪,因此俗称蝌蚪纹,其实谷纹是谷物发芽叶的样子,它象征着万物苏醒,生机勃勃的景象和人们对春天的盼望。谷纹起源于战国时期,汉代以后就不多见了,宋代和清代仅少量制作,但是琢工不如战国和汉代,谷粒排列稀松,不饱满,摸上去不“扎手”,是后仿的可能性较大。

涡纹:是圆形的几何图案,在一个圆面上饰有类似水涡纹线条的纹饰,此纹饰结构与金文中的明字结构完全相同。涡即为光的意思,而光必发自火,古时候记载有“火似圈”,所以涡纹实际上是一团火的形象,它始于商周,盛行干汉代。

兽面纹:兽面纹是兽类动物的头部图案,有牛、羊、虎等多种形象,都以程序化手法构成,它们有首无身,故叫兽面纹。盛行于商周,是图腾的代人类对动物崇拜的遗风,象征威猛、勇敢、公正,叫云雷纹;

云雷纹或称雷云纹,是以连续的回旋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简称为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简称为雷纹,雷云纹盛行干商和西周。

蚕纹:垂体屈曲,头圆,两眼隔突出,多用于器物口沿下或足部的装饰,盛行干商代和周代。

螭纹:头部似猫而嘴较方,耳为“几”形下迭耳,或凹且小,或有角,或无角,五宫生动,眼睛较大,眼球凸起且圆,嘴部似凸起或三段式,还有的螭嘴细长而似锥,细身肥腰,尾部为卷丝状或分叉卷向两侧。汉代较为流行,宋代至清代均有制作,但是神韵与汉代相去较远。

勾云纹:勾云纹有两种,一种是阴线碾琢的小勾云纹,另一种是减地凸起的勾云纹,勾云正反相连,排列密实,这两种勾云纹均流行于战国至汉代,宋代以后仿制的勾云纹较大,排列疏散。

柿蒂纹:顾名思义如同柿子下部之蒂子一样,四瓣或五瓣,这一类纹饰多使用干战国玉器上,在汉代的玉剑首上也常有发现,在汉代以后就不多见了。

蒲纹:蒲纹是用浅而宽的横线或斜线把玉器表面分割成类似蜂房排列的六角形,六角形有时还琢有阴线的谷纹。《说文》解释蒲:“蒲草,可为度也。”后人将这种雕琢排列有序的纹饰称为蒲纹。蒲续流行干汉代,宋明之间也有少量制作,汉代蒲纹分割线较宽,并带有玻璃光,碾法干净利落,后代所仿制的分割线一般较小,且较毛糙,纹饰较小不大气。

山形纹:其形状如“丁”字,两端俏不卷,正反勾连,仅见于汉代。

乳丁纹:乳丁纹在玉器上琢出一个个排列有序的圆点,称之为乳丁纹,乳丁纹有可能是由谷纹变化而来的,出现在璧上,通常代表天上的星星,宋代以前较少见到,明代使用较多,多装饰于玉璧和器皿 。

饕餮纹:饕餮是传说中一种贪食的恶兽,形状如同凶猛威严的兽面。《左传》杜预注:“贪财为饕,贪食为餮。”琢于玉器上的饕餮较少,流行于西周至战国之间,多为一凶猛威严之兽面,仅有眼睛、鼻子,而无下巴,其含义可能是戒贪吧。清代乾隆年间有少量的仿制品。

弦纹:弦纹呈上半弧形式下半弧形,凡是两条半弧线构成之图案,通常称之为弦纹,弦纹流行的年代较早,上古三代就有,至宋明期间仍有制作。

蝉纹;为一蝉形,因年代不同变化亦较多。蝉代表着永生和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多用于随葬用的含蝉。也有少量的佩蝉和帽蝉。蝉纹从西周到清代,历代均有制做,但是以汉代为最佳 。

宝相花纹:宝相花不是一般的自然花卉,而是集中了莲花、菊花、牡丹花等花卉的形态特点,综合构成的一种象征吉祥的花纹,它与 佛教的兴盛有很大的关系,在唐宋时期厂为流行。

蔓草纹:蔓生的花草构成活泼饱满的纹饰,带有一种欢乐的色彩,由于它连绵不断的造型特点,人们赋予它连绵不绝的吉祥内涵,蔓为带状谐音“万代”,流行于元代至清代。

Ⅳ 瓷器的龙纹在各朝代有哪些代表纹样

龙是封建来权威的象征,因此在源瓷器上多有表现。五代越窑的四系龙纹壶,宋代磁州窑的白地黑花龙纹瓶,元代的蓝釉白龙梅瓶、明代的洪武白釉红彩云龙纹盘,清代的雍正青釉印花云龙大缸等都是难得的表现龙的佳品。战国至唐代的龙纹一般装饰在器物的流、提梁、把、颈、肩等部位,采用堆贴、捏塑、合模等方法制作立体形象龙。唐以后的龙纹多装饰在器物的主要部位,表现方法为刻画、印模、绘画等。五代的龙纹基本上呈兽形,龙首有角,无双鬓,上颚唇部微微突起,龙爪一般为三趾,有些还饰以云纹或波涛纹及缠枝蔓草等。宋元时期龙的造型多为蛇形体,5形尾渐细,爪有三、四、五趾不等,宝珠的火焰由一端往外喷出,大部应用于宫廷及佛教用器。明清时的龙纹呈蛇形,双鬓、双角,爪以五趾为主。

Ⅵ 瓷器的凤纹在各朝代有哪些纹样

凤纹在唐宋时抄期的定窑、景德镇袭窑的盘、碗、盆等器物上已有表现,多为凤穿牡丹的纹饰,如单凤衔牡丹,双风戏牡丹,双风比翼穿云,双风口衔彩带等。凤的特征为鹦鹉的嘴,锦鸡的头,鸳鸯的身,仙鹤的足,大鹏的翅膀和孔雀的羽毛等,显得绚丽多彩。首都博物馆收藏的白地黑花凤纹罐,是磁州窑釉下彩绘瓷器的典型作品。该罐的釉色白中闪黄,内壁施酱色釉。肩部绘一周菊花纹,近底处施弦纹三道,腹部为展翅飞翔的二黑凤,凤头、嘴、尾、羽毛均用锐器刻画出细部,二凤之间飘以祥云。黑凤刻画逼真,形象生动。另外,明万历五彩凤纹镂空瓶中的云凤纹,清康熙五彩百鸟朝凤盘中的凤纹等,笔画工整细腻,画面刻画入微,都是瓷中精品。

Ⅶ 瓷器收藏: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龙纹有哪些差异

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龙纹,虽于不同时期受国体盛衰影响略有差异,但各自的时版代特征又是分明的。权那么,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龙纹有哪些差异呢?
1、发:元,光头无发或脑脖处飘1——3绺长发;明,一蓬清晰可数的长竖发,造型如火炬,有的竖发作垂直状,有的略偏斜似不规则的三角形,清,长披发或多撮短耸发。
2、睫毛:元,眼睫毛现象不明显;明,洪武至正德的眼险上方常常竖起一绺水藻般的长睫毛、有些睫毛似竖立起的长螺蛳,嘉靖朝起,龙的眼睫毛比较写实,眼险的上边缘处一般用数根短竖线表示睫毛;清,睫毛形态多样化,不少被画成竹叶形(有的竹叶呈倒垂状),顺治时睫毛现象习见,康雍时期眼睫毛现象时有时无,乾隆朝起,眼睫毛现象十分普遍。
3、须:元,上颌部少见有双须;明,双须粗,伸展有力,形如鱼叉,部分龙纹的双须在局部处呈螺旋形曲折,但须尖皆前冲,直而不弯;清,八字般长须外撇弯曲,特别是须尖,绝大多数带翻卷。
4、爪:元,以3趾、4趾居多,少量5趾,趾的形态无定制;明,第一第二趾相对成蟹钳状,趾间距离比较相近,形若风车;清,第一第二趾舒展成一直线,爪子犹如踏在平地,有龙身腾舞、爪子却着地受力的韵味。谢谢

Ⅷ 哪个朝代的青花瓷有牡丹花

从青花瓷装饰来的发展来看,始源终保持着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传统风格。青花瓷的出现,最早产生于巩县窑的唐青花,所绘制的便是花卉纹。它产生于民间,烧制于民窑。明代以后青花瓷的烧制始有官窑、民窑之分,繁简粗细之别,但纹样依然反映着民族的共同心理和喜好,保存下民族的文化精神与艺术形式。而民窑的纹样线条更流畅,笔触更灵活生动,因此在绘画艺术上也更具美学价值。
牡丹花纹饰是自元明至现代在青花瓷上常见的题材。多以折枝牡丹、缠枝牡丹表现,而整株牡丹则作瓷器主纹饰。缠枝牡丹多为二方连续的边饰图案。在瓷器上绘制牡丹普通而丰富,因为它有着富贵、吉祥、美丽、喜庆等祥瑞的寓意。然而各个不同时代,牡丹花和叶的画法,各有不同的时代风格,需要仔细辨识。吉祥的题目有:“国色天香”、“富贵白头”、“富贵平安”、“富贵长寿”、“富贵有余”、“玉堂富贵”等。
牡丹花总领群芳,有花王、花后之名。在唐代,牡丹即被称为国花。所以唐诗中咏牡丹的诗作非常多。一些诗人将牡丹称之为“国色天香”,如“天香夜袭衣,国色朝酣酒”、“此时逢国色,何处觅天香”等。

Ⅸ 我国各朝代的服饰装饰花纹主要有哪些

秦汉时期多以黼纹及几何纹为主,也有吉祥文字,藻井与云纹为饰,唐代则专以龟背属纹、串枝花、牡丹纹为主,宋代则以满地小锦花为主,元、明两代继唐、宋并发展折枝花、独科花等,清代又发展以写实的花、枝、叶等折枝花纹为主。织花纹饰主要包括几何纹、盘绦纹、龟背纹、连云纹、缠枝花纹及小花纹等。由于织布时同时织成,从而减少很多绣工,为各阶层人物所好。

热点内容
福州绿植招标 发布:2025-07-21 04:43:32 浏览:314
丁香医生变色 发布:2025-07-21 04:42:05 浏览:714
七夕发朋友 发布:2025-07-21 04:41:57 浏览:767
另类小说丁香 发布:2025-07-21 04:40:27 浏览:282
盆景上苔藓 发布:2025-07-21 04:33:02 浏览:450
兜兰花色 发布:2025-07-21 04:23:37 浏览:423
樱花有空调吗 发布:2025-07-21 04:22:52 浏览:553
玫瑰圣女加盟 发布:2025-07-21 04:22:46 浏览:320
盆景痴迷 发布:2025-07-21 04:15:43 浏览:696
中国彼岸花花语 发布:2025-07-21 04:15:41 浏览: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