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描盆景
1. 滕王阁图画作赏析
此幅画卷精细呈现了我国著名景点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以楷书书写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展现了艺术家精湛的技艺和对传统文学的巧妙融合。滕王阁建于唐朝,由高祖为儿子元婴设立,因其封号而得名。画面采用俯瞰视角,视角高远,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展现了一幅生动的风景画面。画面下方,江水浩渺,舟行穿梭,楼阁亭台错落有致,文人雅士集会的场景充满了园林般的雅致。令人惊奇的是,作者还细腻地描绘了古盆和盆景,如一只敞口束腰的渣斗式古盆,内有一棵树桩盆景,放置在高阁的空旷平台上,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审美风尚和艺术家的生活美学观。
这幅作品采用册页形式,侧重于画面的一角,采用墨笔白描,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滕王阁的宏伟形象。画家夏永以滕王阁为题材,展现了其在营造规模和迎合士大夫趣味方面的独特才华,他的画风对后世影响深远。画家运用细若发丝的线描技巧,刻画出楼阁的雄伟,使之与广阔的自然景色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幅气势宏伟的画面。
2. 法海寺壁画人物解析
说到法海寺壁画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这个壁画我看到的第一眼就是这副壁画是真的厉害,很好看,完完全全就像真的一样,极其的新,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幅作品到底厉害在什么地方呢?厉害的地方多了去了,所以下面要速度来解析看看了,所以法海寺壁画人物解析送给大家了!
赵朴初大德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佛的世界,可说是佛画的世界,佛画的世界,也可以说是佛的世界”。佛法传播以艺术为方便,在中国已历经了两千馀年。佛教与艺术,内在相通,互为显发,“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显”。两千馀年来,中国佛教壁画艺术与佛教文化精神的构建、传播,慧光相映,妙智互照,再经由佛法宝光之渗射,璀璨吉祥,成就了佛教壁画艺术独特的、美轮美奂的华光,,成就了妙好无比,法缘殊胜的佛世界庄严,犹如由智慧而入的圆融无碍之华藏世界,宛然万象,耀人心田。她是一种由有相入无相的艺术化诠释,也是一种方便般若证入实相般若的艺术般若。
一、法海寺壁画法海寺壁画是明英宗正统四至八年(西元1439-1443年)由皇家御用监大太监李童指派宫廷画士官宛福清、王恕,画士张平、王义、顾行、李源、潘福、徐福林等十五人,在明朝皇家宫廷寺院法海寺大雄宝殿绘制的。全铺壁画由《水月观音图》、《文殊菩萨图》、《普贤菩萨图》、《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佛众赴会图》、《祥云图》等组成。其中又以《水月观音图》、《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最为经典。壁画在情节设置、角色安排、形象设计、构图布局等方面,构思细腻,法理明晰、风格庄重、意蕴深邃,保留了密宗体系,与唐、五代、宋有著密切传承关系,继承、凝聚了佛画优秀传统,同时又具有典型明代风格。诸佛、菩萨造像尽显感通灵悟之玄机,兼备内外交融之形神。“形则佛意,神则佛道”,神采内蕴深厚,般若泥洹,或逼人内省,或感赞佛恩,具有强烈的像教功能。诸多的象徵符号和细密的纹饰图案、自然山水、花草木石,表现佛教教义神秘性特徵,角色和故事情节融为一体,显示了法力超凡的神秘力量,隐藏著极为深奥的宗教意蕴和丰富的美术精华。壁画以工笔重彩绘成,色彩迭晕烘染、运笔技法精湛、材质珍贵讲究,严格遵从佛教义理和仪轨,充分体现宫廷营缮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煌煌大气,至善至美的皇家气派,是中国寺观壁画中最成熟、最精美、最高贵的唯美典范,是集中国寺观壁画之大成的巅峰之作。明朝宫廷画师官技艺之嫺熟精绝,想像力之超凡奇异,图画绘制之精美绝伦,可谓登峰造极,创造了美术史上卓越的宗教艺术成就。
1993年,北京文物、美术、宗教界的专家,对法海寺壁画的历史、宗教、艺术价值,绘画技法进行了论证,认为是中国元、明、清以来现存壁画的巅峰之作,是古代壁画的经典和瑰宝,幷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并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优秀的西方壁画相媲美,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壁画作品之一。
中国传统壁画专家王定理先生(1925-2009年)领导临摹、抢救永乐宫壁画时,发现了许多败笔和不成熟之处;而对法海寺壁画仔细研究考证后,竟没有发现一处败笔。中国工笔重彩大师潘洁滋先生(1915-2002年)评价法海寺壁画:余平生所见古壁画甚多,常言细密,当推法海寺壁画第一,并赋诗“敦煌恢弘杂华夷,永乐精严仪范垂,最是法海称细密,艳逸神妙孰与比”。秦岭云、金唯诺等中国当代美术大师们都对法海寺壁画有极高评价。法海寺壁画的精致、庄严、华丽和唯美,以及其独有宫廷壁画身份地位,使其成为自西元3-4世纪西域克孜尔及龟兹壁画起始以来,中国佛教壁画艺术顶峰。
法海寺壁画《水月观音图》,被宗教、美术界誉为观世音菩萨造像之最。壁画运用宝冠、璎珞、天衣、纱幔、宝光等诸多佛教经典元素美化造像,将佛教故事中善财童子、韦驮天、金毛吼、鹦鹉,巧妙安排成对称平衡布局;在浩淼的云水背景中,缀以祥云、紫竹林、红牡丹、红珊瑚、木莲树、桂木、兰草、宝瓶、寿山福海、清泉流水等,烘云托月地描绘和渲染清净殊胜,光明和谐之理想圣境,衬托出“诸天无实体,水月皆空虚”佛理;在传承唐、宋时期各种观音菩萨造像内涵基础上,赋予观音菩萨面目形象以人格的气质特徵和情感魅力,使造像具有温暖人心之仪态,慈悲可亲之情感和恬静致远之神韵,充分体现趋于精神超拔和生命解脱佛教宗旨。静静凝视《水月观音图》,观者冥思感悟佛教深层虚空灵境与终极慈悲,仿佛进入万事皆空,超越自我的境界,引人入胜,教化人心。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同一历史时期,义大利古典大师拉斐尔。桑西在西斯廷教堂绘制的《圣母图》,其构思人物与意境,与法海寺《水月观音图》有著异曲同工之巧合。《水月观音图》亦被冠以“东方《圣母图》”美誉。
中国传统佛教画像有佛、菩萨、冥王、罗汉、天龙八部、高僧等。《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表现天王、天龙八部之天众共赴水陆法会时的情景。画面中除了二十位元天神以外,还有鬼众、天女、咒师以及青狮、白象、金钱豹、野猪、狐狸、金蟾、紫金龙等,共塑造三十六个人格化形象和七个神兽动物造型,分别绘制在大雄宝殿后壁东、西两堵,由东、西两铺壁画组成。两铺壁画分别由大梵天、帝释天带领天众、鬼众和天女、咒师等在对向行进中站立,三五成群,各显其能,协调呼应,纷至遝来,浩浩荡荡,气势磅礴,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各路神尊在礼佛护法队伍中,神情形态无一雷同,在展示不同身份、神态、性格、气质造型的同时,又有著内在联系;在同一活动中既生动,又协调,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呼应,形成了令人震撼、感动的场面。细观每一个或每一组人物,不同角色神态刻画、扮相、姿态、手势、持物、法器、服饰、饰物、色彩,以及祥云、神兽、花草等多种元素之关联组合,蕴含著佛经里大量经典佛学故事,使壁画内容富于教化寓意和祈福愿力。《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不同人物的刻画,并不单凭所持不同器物或不同动态来区别,还依靠与之相联系的面目表情,表现不同性格的内在气质特徵,以及不同人物在同一事件下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天王和金刚同是佛教“护法善神”,同样神态威武、威风凛凛,但天王的威武显露著严肃、和善与稳重,而金刚的威武则根据佛教仪轨,显露著或鲁莽欲动、锋芒毕露,或宁静端庄、威而不怒。壁画表现想像中的奇异天神,极尽了创造之能事,特别是把温善天神女性化,赋予天神以人格内在深刻情感,寓威猛与瑞丽之中,贴近生活,深入人心,感人至极。法海寺壁画艺术创作中,情节设置的故事性和戏剧化,以形象表法的特徵,威严与肃穆,祥和与慈悲,都恰当地得到设置和诠释,表现出中华民族古代辩证思维之哲学理念,也是对中国壁画史最杰出的贡献。
从绘制工艺、绘画技法的角度欣赏法海寺壁画之美,不单是形式上的华丽,也不单是构思之巧妙,宫廷画师的绘画技法,集中国厯代重彩工笔画经典之大成,无论是顾恺之的“春蚕吐丝”、曹仲逹的“曹衣出水”、吴道子的“吴带当风”,还是厯经几千年的敦煌壁画、山西元代的永乐宫壁画之精俨细密,都在法海寺壁画中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赋予壁画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壁画中大量沥粉堆金、勾金、迭晕烘染,渲染十分细腻,尤其是在线条运用上,兰叶描、铁线描、折芦描、蘸笔描、髙古游丝描、钉头鼠尾描等工笔技法,对细节表现堪称一绝,毫发入微,惟妙维肖;在整体把握上,气韵宏大,波澜起伏,飘逸豪放,满壁灵动,层次、质感、疏密、气氛无不动人心魄,完美无暇,无与伦比;加之用料考究,工序繁多,技艺高超,在历代壁画中绝无仅有。
法海寺壁画在宗教、佛学、美学和工艺美术等方面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当时明代皇家宫廷寺庙礼佛的意义,是后人继续瞭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难得的历史珍品,有待人类不断地从多个角度发掘更深层内涵,将其传承下去,发扬开来,走出寺庙,走入大众,走向世界。
二、法海寺壁画摹本法海寺壁画自1993年由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论证评价、抢救保护,照相存底、成册归档后,被严格保护。为了避免光和二氧化碳污染,大雄宝殿灯火全无,处于关闭状态。即便是学界人士观赏、教学或研究,也只能在有限时间内借助手电筒微弱光亮浏览。
为了重现近六百年前法海寺壁画风采,工笔重彩大师盛华永先生,在法海寺文物保护管理部门支持、配合下,历时十馀年,克服种种困难,极尽其长期师从王定理先生在中国古壁画抢救、修复、矿物质颜料研究以及古画临摹等方面所学习、积累的经验和技法,以严格、严肃、严谨、规范态度和职业精神,长期临摹法海寺壁画,将法海寺壁画以纸本为载体呈现在世人眼前。
绘画史上,中国画自古以来就重视临摹,临摹、仿制画十分流行。它不仅是练习绘画的方法,也是对艺术的传承。不少古绘画原作演散,就是靠临摹、仿制而幸存至今。例如:《送子天王图》、《韩熙载夜宴图》、《朝元仙仗图》、《清明上河图》、《法界源流图》、《富春山居图》等。元代之后,临摹之内涵有了变化。为了表达崇古情怀,很多名家也开始临摹,追求文脉上高贵的传承。
《法海寺壁画》由《水月观音图》、《文殊菩萨图》、《普贤菩萨图》、《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北壁东堵)》、《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北壁西堵)》等五幅画作组成。
法海寺的明代壁画,代表著我国壁画流行到十五世纪历史时期中的面貌,代表著当时著名画家及民间画工们对于宗教画、人物画和山水画的水准,具体的反映著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法海寺壁画在人物刻画、花草鸟兽描绘以及图案造型上,都有其显著的特点。
人物刻画
所谓的宗教画中,佛、菩萨、诸天、鬼神药叉,其实都是现实人物的摹写。法海寺壁画中人物的精神世界是由一种统一的信仰和虔诚的情绪贯穿起来的,但由于人物的身份地位和历史条件不同,人物的面部表情、气质神态、发式胡须、服饰装扮、手足肌肤也都有所不同。画师笔笔不苟,认真刻画。
帝释梵天图36位人物中,帝王像4位,后妃像5位,武将像7位,想像中的奇异天神3位,贵妇人像1位,侍女像10位,鬼怪像4位,儿童像1位,还有咒师像1位。
帝王像有大梵天、日天、娑竭罗龙王和阎摩罗王,他们衮冕黼黻,道貌岸然。后妃像有帝释天、功德天、菩提树神、坚牢地神和月天,她们服饰华丽尊贵。这些服饰基本上是根据唐宋以及明初的服饰而描绘,精细逼真。而他们的服饰,有冕冠,有通天冠,有各式凤冠,其形象又不完全相同。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但壁画中不只是佛经中所说的作“忿怒”像,同样突出了人物性格。不同人物不是单凭所持法物或不同的动态来区别,重要的是依靠面部表情来表现,通过金黄青绿这些经过夸张的面色来加强人物性格的刻画。北方多闻天王,金黄色的颜面,端正的方脸,眼睛侧视,短而均匀的胡须,表现了一位老练的古代将军神态。东方持国天王,绿色颜面,眼睛凝视,胡须外翘,表现了一位忠厚热情的武将形象。南方增长天王,青蓝色颜面,怒目侧视,表现了一位刚强正直的勇将特点。西方广目天王,红色颜面,注视前方,满脸髯须,显示了一个智勇双全的老将风度。
北墙东侧的韦驮天像与北墙西侧的散脂大将,密迹金刚像相比,韦驮天表情和善、稳重,而散脂大将和密迹金刚则表现为威武、欲动。同样是武将武士,仪容举止显示了身份、性格上的明显差别。
侍女像10人,打幡盖的,持宝镜的,托花盆花瓶、捧盆景的,举止服饰各不相同。壁画中对人物的生理特点、解剖比例,刻画得非常突出而准确,人物的脸型多数是长卵形,眉长唇小,眼睛向鬓角斜举,秀丽俊俏。有的脸型是满月型,曲眉丰颊。这些侍女既具有唐代绮罗人物风度,而又有明代的时代特徵。在手指手势的描绘上功底极深,无一雷同,以极其简练的线条,勾出优美的形象。
想像中的奇异天神,有大自在天、摩利支天、辩才天(见下图)。大自在天三眼八臂,但多手多眼,并不使人感到不自然,反而显示了天神的威力。摩利支天用多臂的形象来表现日光,是具有深刻涵义的构思,似乎是阳光之神在舞蹈。为了进一步美化摩利支天,把善相更为女性化,把威猛寓于端丽之中,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可亲,普及人间。描绘这些天神,除了利用菩萨服饰来美化形象外,重要的是赋予了形象以人的性格与感情,以引起观众的联想。
花草、禽兽的描绘
法海寺壁画中有许多种花草和禽兽。壁画中花草有荷花、牡丹、灵芝、葵花以及多种野花野草。从全部壁画的位置来看,花草只不过是要起一些装饰作用,但作者仍是轻描细染,精心绘制。特别是佛会图中四丛荷花和牡丹,水月观音图中一丛牡丹,帝释天侍女图中一丛牡丹,从每一丛花中都可以看出作者巧妙的构图设计和成熟的勾勒方法。那些花草现在看去,虽然经历了五百六十年,仍散发著清香。
壁画中鸟兽有狮子、白象、金钱豹、野猪、狐狸、狗、蛙、鹦鹉等,这些壁画之美,不单是构思之妙,线上条的运用上,也堪称法海寺壁画之一绝。以三大士的坐骑金毛吼、青狮、六牙白象为例,线条有兰叶描、铁线描、蘸笔描、钉头鼠尾描等多种描法。六牙白象用的是蘸笔描,把六牙白象的品质,画得淋漓尽致。金毛吼的轮廓和脊背给挤出来了。几种描法共用,当时并不多见。描绘鸟兽,线上条运用上,同样显示了画师高超的水准。
图案造型
画家绘制壁画都喜欢或离不开图案的装饰,丰富多彩,也反映了绘画技巧。法海寺壁画中的图案最多,菩萨、帝王、后妃、侍女、武将、信士、儿童,所有服饰都绘有各式图案,除一般吉祥符、物外,有龙凤,有走兽,有花鸟鱼虫等。龙有升有降,有行有卧,有仰有俯,有团有张。动物的神情形态,无一相同。
花卉图案的描绘,有用色的,有用金的,有的是有金有色,金色并用。用笔方法也多种多样,变化多端。有的画家认为,法海寺壁画中的图案也是一绝,如果将各种图案、各种手段,汇集整理,不需要增加别的画像,就可以出版一本图案画集。
沥粉堆金,叠晕烘染
法海寺壁画历经五百六十年,至今仍“金碧辉煌”“光彩炳耀”,在国内现存的古壁画遗址中还是少见。法海寺壁画保存完好,其主要原因,墙壁除质地好、建筑工艺科学外,还在颜料上使用考究,在技法上采用“沥粉堆金,叠晕烘染”的绘法。
法海寺壁画在用色上采用传统的天然矿物颜料和天然植物颜料。矿物颜料主要以朱砂、石青、石绿为主。植物色的花青、藤黄、胭脂为主。白色用蛤蜊粉。法每寺壁画在用金方法上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沥沥堆金”,二是勾金。“叠晕烘染”,就是层层叠染或晕染,或依次而淡,或依次而浓,壁画中有些部位叠晕烘染达七层之多。法海寺壁画这样用料考究,在我国历代壁画中,可以说绝无仅有。
著名学者王伯敏也曾在其所著《中国绘画史》书中指出:“法海寺壁画,虽然是十五世纪中期的作品,但可以同敦煌的宋元壁画媲美”。
3. 安徽文化·徽派版画、篆刻、雕塑与盆景·徽派版画
安徽文化·徽派版画、篆刻、雕塑与盆景·徽派版画
中国版画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到明代万历年间开始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阶段,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而站在这个高峰之顶巅的,便是徽派版画艺术。徽派版画之所以能骤然崛起,冠盖群伦,有着传统和时代的双重原因。从传统方面来讲,徽州自宋代以来文化一直比较发达,徽俗又特别重视宗法,各宗族纷纷纂修族谱,族谱上往往附有村落、墓地等的示意图和祖先画像,这可看作原始的版画。现存有皖南望族刻印的几种元末明初的《报功图》,版画都很大,却并非整体刻成,而是分刻许多小块图像连续捺印而成。弘治十二年(1499)黄永旻等刻休宁流塘《詹氏宗谱》所附詹家祖上的乡贤肖像,虽然犹嫌线条简略、人物呆板,但绘、刻、印都已具有相当水平。这些民间作品虽然难于达到真正的“艺术”境界,但却为版画提供了社会的基础,也使版画艺人得到锻炼。从时代方面来说,由于徽商集团迅速发展,徽州各项文化事业因有了财力资助,水平不断提高。这至少从两个方面促进了版画的进步。第一个方面是,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徽州成为新兴的刻书业中心。万历时人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云:“余所见当今刻书,苏、常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近湖刻、歙刻骤精,遂与苏、常争价。”谢肇淛《五杂俎》亦云:“今杭刻不足称矣,金陵、吴兴、新安三地,剞劂之精,不下宋版。……近来吴兴、金陵,渐渐陷此病矣。”明清时代的版画不同于今天版画艺术家的个人创作,而基本上是作为书籍的插图形式存在的,只有发展出这样规模宏大的刻书业才能为版画提供广阔的练兵场所和艺术天地。徽州文化发展对版画的第二个促进是,随着读书人的普遍和书业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人和画家涉足于这一领域,刻板艺人的文化水准也大有提高,这无疑促进了版画品位的上升。
徽州刻书业能够顺利发展并一直保持高质量,与技艺在宗族内部世代相传的习俗有关。徽州著名的刻工,绝大多数出自歙县虬村黄氏宗族。根据《黄氏族谱》的记载,黄氏从正统时期开始刻书,万历以后从业者日多,一直持续到清道光年间,前后出过数百名刻工,全国闻名的亦不下数十人,不仅几乎独占徽州的板刻阵地,还大量流寓外地,在杭州、吴兴、苏州等地的版画界造成雄厚势力。如黄钟刻有《注解伤寒论》《皇明名臣经济录》等,其父黄仕琼、弟黄锡、黄镃、黄锐、黄铅,子黄守言,皆为名手。黄镑所刻《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插图,被认为是徽派版画新旧两个时期的分水岭。黄镐刻有《古列女传插图》。 黄 刻《筹海图编》《玉玦记》《仙佛奇踪》等插图,又与其子黄应孝同刻《帝鉴图说》,绘刻工巧,宏富璀璨,为徽派版画的代表作。黄��所刻《汪虞卿梅史》,甚佳。黄应组刻有《孔圣家语图集校》《镜阳秋》等插图,下刀点粒不苟,繁而不乱,有所革新,是徽派木刻的杰出代表,并对金陵版画产生过重大影响。其弟黄应绅亦有精湛技艺,刻有《酣酣斋酒牌》。黄 刻有《北西厢记》《养正图解》《程氏墨苑》等书插图,不少图刀法极为明净。黄德时刻有《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玉簪记》等书插图,其弟黄德宠刻有《仙媛纪事》《图绘宗彝》等书插图。 黄 是著名刻工,其子黄德懋刻有《方氏墨谱》《考古图》等书插图,黄德修刻有《古杂剧》《牡丹亭还魂记》等书插图,黄德新刻有《秦汉印统》《弈图史序》等书插图,皆称名家。黄应瑞刻有《大雅堂杂剧》《四声猿》等多种插图,与弟黄应泰合刻《状元图考》《女苑编》等,作品界划精整,山水、树木、楼台、仕女无不精绝。黄一楷作品很多,与弟黄一凤、黄一彬合刻《北西厢记》《南琵琶记》等书插图,十分精美。黄一彬之子黄建中亦为高手,刻有《新刻绣像评点玄雪谱》《博古叶子》等。以上所举,只不过是黄氏作品中极小的一部分,已可看出繁盛程度。
一般认为,徽派版画从万历十年(1582)以后,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作为起点的标志是高石山房郑之珍刊《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插图。这套版画的艺术水平已不逊于久负盛名的金陵富春堂版画插图,构图极富想象力,黄珽、黄镑的刀刻飞动流畅。但是,也应看到,这套版画粗壮豪放有余,工巧精雅不足,风格上与金陵派区别不大。在这以后,苏州、杭州、吴兴和徽州的书坊出现了相同的趋向,出版家们为了巩固阵地,扩大影响,不惜工本,竞相追求豪华富丽,老牌的书坊也纷纷将上图下文的传统插图格式改为单面或全页大版。在这场竞争中,新兴的徽州版画获得成功。徽州墨庄和书坊的老板花费重赀聘请名画家丁云鹏、吴廷羽、郑重、黄应澄等人绘图,请以黄氏诸人为主体的名手镌图,他们刊刻墨谱图、谱录、画谱、民间故事、诸子百家、戏剧小说,书中的版画以其高水平引起广泛注意,声誉鹊起,败下阵来的外地书坊为了维持下去,不得不请徽人绘刻,徽州版画艺人四处流寓,徽派版画登上霸主地位。据周芜先生在《徽派版画史论集》中总结,徽派版画的特色可以归结为:“细密纤巧,富丽精工,典雅静穆,有文人书卷气,也有民间雅拙味,可以作文人的案头读物,也可以为村妇书童所理解。”线描的运用虽然是中国传统版画的共同特征,但以徽派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徽派版画体现了传统中国人的欣赏习惯,构图完整饱满,不留空白,在结构画面时总是以单线为主来叙事铺陈,讲究诗情画意,常常配以诗、文和印章,强调装饰效果。刻工对每一条线条都全神贯注地去刻画,有时细如毛发,柔若绢丝,有时粗如鸿沟,壮若山脊。此外,彩色套印技术的发明是明末清初版画的最大成就之一,这其中徽州人做出了突出贡献,胡正言刊印的“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采用拱花、饾板的技术,使画面五彩缤纷,促使木刻印刷术发生了质的飞跃。
4. 讲述菊花的花型、分类的书有哪些谢谢
菊花抄/花卉生产技术原理及其应用丛袭书·工笔画线描花卉画谱(菊花篇)·菊花盆栽·百花疗法·切花生产技术丛书――球根类·神农本草经临证发微·植物快繁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实用家庭验方·中国苏派盆景(中国盆景流派丛书)·菊花·稀特菜保护地栽培——保护地园艺生产新技术丛书·十大名花栽培技术·切花生产技术丛书――菊花·小菊花大功效·宿根球根花卉/大众花卉丛书·多花盆菊--趣味园艺·景观植物实用图鉴 第1辑:宿根草花150种·美颜润肤花卉疗法/健康人生DIY·园林植物造型艺术·非洲菊·葡萄精品果无公害丰产栽培·怀菊花、怀地黄高效栽培技术——新世纪富民工程丛书·药用植物栽培书系·中国北方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农业新技术丛书(第五分册)·唐菖蒲/棚室花卉栽培技术丛书·野生蔬菜栽培与利用·临证指南医案·非洲菊/棚室花卉栽培技术丛书·球根类/花卉生产技术原理及其应用丛书·特种叶茎类蔬菜高效栽培/精选高效农业技术丛书·饮用地被菊花的栽培加工·鲜切用花保护地栽培·园林植物育种技术·菊花盆栽/菊艺·商品花卉生产及保鲜技术·菊花/走近中药丛书·药用植物种 质资源研究·名菊图谱
5. 线描画教程(8) · 鸟语花香
当花朵黯然失色,当鸟儿褪去色彩,当五彩缤纷的世界变成一片黑白,美丽还会存在吗?
答案猜液是肯定的,美丽不止一面,它既可以艳丽,也可以黯淡,美丽不仅要用眼睛发现,更要用心去感受。
黑白线描画虽不及彩铅画、水彩画吸引眼球,但同样独具魅力,如果你也喜欢线描画,那跟我来一起学习吧!
1.纸:白纸即可
2.笔:自动铅笔、针管笔Touch mark 005、针管笔樱花003
3.其他:橡皮擦、好❤情
1.构图。 观察花和鸟的外形特征,用铅笔以几何图形、线条的方式画出大概轮廓,下笔要轻,便于擦掉。
2.线稿。 先用铅笔画出所有细节,并擦掉多余的线条,再用针管笔005画一遍,盖住铅笔。
3.花朵。 从左开始,先用针管笔003(比005线条细)画出三根花蕊,然后上色,排线要整齐一些,暗部线条较密,亮部要留白,不要画满。
4.树枝。 继续给第三朵花上色,然后给画叶子和树枝上色,在树干上增加一些树纹。
5.嘴眼。 喙要留一条缝隙,边缘画一些短的绒毛,眼睛要有几处小小的的留白才显得有神。
6. 头部。 羽毛都是分两次排线,穗镇物第一次整体排线,要短线条排线,显得有层次,注意眼睛周围的羽毛走向。
第二次同样整体排线之后再加密眼睛周围的线条,后脑勺的羽毛要画出层次。
7.颈部。 同上,第一次整体排线,颈部排线要长一些,中间留白。第二次整体排线后画出层次和暗部。
8.腹部。 跟颈部排线差不多,也要留白旅姿。再画出爪子和树干。
9.翅尾。 在翅膀和尾巴上画几根粗的线条,凸显层次,翅膀和尾巴的暗部较黑。
画到这里就完成啦!记得拍照留念,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ପ( ˘ᵕ˘ ) ੭
欢迎查看往期文章:
手绘教程 · 如何用棉签作画?
钢笔画汇总 · 盆景之绘
嘿!你好,陌生人,我是 画郎 ,喜欢尝试各种风格的画画。如果你也对手工、钢笔画、彩铅画、石头画、线描画感兴趣,欢迎光临我的主页,等你。(´。• ᵕ •。`)
❤欢迎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