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根盆景
『壹』 山东孔府导游词
山东孔府导游词
作为一位杰出的导游,有必要进行细致的导游词准备工作,导游词事实上是一种对旅游景点进行历史的、文化的、审美的解读的文体。那么优秀的导游词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山东孔府导游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山东孔府导游词1
尊敬的游客朋友,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欢迎各位来到孔子的家乡曲阜参观游览,同时也感谢您选择我作为您此次游览的向导。我是曲阜XX旅行社的导游员张某,大家可以叫我小张或者张导。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下面就让我怀着结识新朋友的欣喜心情,为大家提供导游服务。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据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似尼丘山之形,故因名丘,字仲尼。
孔子在一生艰辛探索的社会实践中,深入了解和认识了当时社会,逐步创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体系,成为当时著名的政治理论家、教育家、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学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生前所居之堂改做“寿堂”,房屋三间,里面陈列着孔子使用过的“衣、冠、琴、车、书”,“因以为庙,岁时奉祀”,即每年按时祭祀。尽管当时孔子已是相当知名的学术大师,但儒家还只是一个学派,孔子的地位不高,所以最初的孔庙也仅仅是孔子的故居。汉代以后,孔子及儒学地位逐渐提高。
据记载,从公元220年到解放前,孔庙先后重修扩建七十多次:历经两千余年的历代重修扩充,便得曲阜孔庙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共占地约14万平方米,殿堂阁庑466间,门坊54座,碑亭17座。规模之大,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全国三大古建筑群。
孔庙的总体布局是由孔子当年的故居长期发展而来的,至今已有二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孔庙建筑发展追求的建筑效果是通过建筑群整体所造成的环境去烘托孔子的丰功伟绩和儒学圣教的高深博大来完成的。因此,孔庙建筑的艺术表现力首先是它的总体布局及建筑序列的完整性;其次是它的个体建筑的处理及每道院落的格局,每个殿、堂、楼、门、亭都充分显示出了各自的重要作用;第三是个体建筑的细微方面,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家们在设计和施工方面的无与伦比的建筑艺术成就。在整体建筑方面,孔庙采用古代传统的宫庭式建筑形式。但它经过历史上的多次重修扩建,每当重修扩建的时候,它必然要受到前代孔庙建筑形制、规模等因素限制,然而,孔庙的建筑群体最终成功地利用了先代遗产,既体现了历史遗产的延续,又保持了它的总体的完整性。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制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首先,孔庙是孔子故宅扩建而成的,它保存了许多有关孔子的古迹,如故宅井、诗礼堂、鲁壁、金丝堂以及为纪念孔子讲学建造的杏坛等;其次是王者宗庙因素,如门戟之制,前殿后寝之制等;第三是宫庭因素,如天子五门之制,王城角楼之制,东、西华门等;第四是宗族家庙因素,如启圣殿、崇圣祠、家庙等;第五是祭祀因素,在孔庙被祭祀者除孔子、四配、十二哲外,还有先贤先儒、祖先等总数达二百余人,这样为容纳大批的从祀者神位,就须得设立廊庑,由此便形成了廊庑院落。除以上几个因素外,还突出地表现了孔子的圣人地位及孔孟之道的神圣性,如泮池、璧水、牌坊等,并以书楼象征孔子在学术方面的伟大成就。孔庙成功地运用了传统的庭院组合与环境烘托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达到了渲染孔子在学术上、教育上的卓越贡献和在古代社会中崇高地位的目的,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中别具一格的建筑形制。
孔庙内现有古树一千二百余棵,与宏伟的建筑群相互辉映,特别是夏季,上千只鹭鸟居住在古木之上,形成了孔庙又一独特的景观,鹭鸟已被曲阜市定为市鸟。
万仞宫墙
“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孔庙为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毁,正德皇帝下令建城卫庙、于是以孔庙、孔府为中心修筑了明曲阜城墙,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竣工。在与孔庙正南门相对处设立城正南门。因正南门为孔庙而设,所以应视正南门与孔庙为一体。明代学者胡缵宗为表达对孔子的尊敬和赞扬,亲书“万仞宫墙”石额镶于门上,其意出自《论语》子贡语。鲁大夫叔孙武叔曾经对大夫们说:“子贡的学问很深,比孔子还要强些。”子贡听说后就给叔孙武叔说:“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的`这道墙不足肩头高,别人很容易看到里面有多少东西,我老师这道墙有好几仞高(仞:丈量单位,一仞约等于八尺),别人是看不到里面的东西的,只有找到门,走进去,才能看到这墙内雄伟的建筑,可找到门的人太少了!”胡缵宗认为数仞宫墙仍不能表达他对孔子的赞扬,于是将其改为“万仞宫墙”。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到曲阜来,为了显示他对孔子的敬仰,把胡缵宗书写的石额换下,自己亲笔书写了同样四个字镶于城门。现在看到的“万仞宫墙”石额,即乾隆皇帝的御笔题写。
金声玉振坊
金声玉振坊建于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金声玉振”四字为明代学者胡缵宗手迹,坊上有平面浅雕云龙戏珠,柱顶各设圆雕“辟邪”一只,俗称“朝天吼”,坊后有一座单孔石桥,上设龙陛,名曰“泮水桥”,桥下泮水原上游接古泮池,下游流经明城正南门西水门入护城河。此桥建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
“金声玉振”四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意思是说孔子集圣贤之大成,始终而一。“金声”原意是指我国古代乐器“钟”发出的声音,“玉振”原意是指我国古代乐器“磬”发出的声音,在古代奏乐时以击“钟”为始,击“磬”为终,金声玉振的原意为一首完善的乐曲。孟子将孔子思想比喻为一首完美无缺的乐曲,在这里借用孟子语意,是说孔子思想完美无缺,集古圣贤之大成,以达到绝顶的意思。
棂星门
棂星门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原为木质结构,清代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衍圣公孔昭焕重修孔庙时,换成石柱铁梁。四根石柱顶端为四大天将,中间平梁上是火焰宝珠,以象征此门由天将守卫而成为参天立地的天门。
棂星,即天田星,最早见于史料的有汉高祖命祀灵星,凡祭天先祭灵星,古人认为灵星“主得士之庆”,专门管官的星。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筑郊台外垣置灵星门,即在祭天之台的外墙置灵星门,形如窗棂,故曰“棂”。孔庙设棂星门,意为祀孔如祀天,此见于宋《景定建康志》、《金陵新志》所记。另外,孔庙有碑记:置棂星门“取其疏通之意,以纳天下士”,无论任何地方,只要设有棂星门,那么它的门扇一定是由棂子结构而成,因此有疏通之意,孔庙取此意,以招引天下的文人学士都来学于此。
棂星门外东西两侧,各有一幢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在封建社会,所有来曲阜祭孔的官员,无论职位高低,来到孔庙前见到此碑,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孔子的尊崇之意。此碑始立于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现仅存东面一幢。
太和元气坊
太和元气坊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全为石质结构。“太和元气”四字为当时山东巡抚曾铣手书。
“太和”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元气”原意为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质,后来,一些唯物主义者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称为“原气”,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五行构成。在这里,“元气”为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是生长万物的根本。“太和元气”也就是说孔子思想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太和元气坊后为“至圣庙”坊,原名为“宣圣庙”坊,始建年代未查到记载,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的庙图上已有“宣圣庙”坊。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宣圣庙”为“至圣庙”。此坊为汉白玉石质。“至”即至高无上的意思。
太和元气坊位处孔庙第一进院落。此院东西各有一座木坊,东为“德侔天地”,西为“道冠古今”。此二坊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重修,三间四柱,上面是牌楼,六重四拱,坊下各饰有八只石雕怪兽,中间四只为“天禄”,两旁四只为“辟邪”,异常古拙。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意思是说孔子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如天地一样大,孔子思想是空前绝后,无论古今还是将来,都是至高无上的。
圣时门
圣时门原为孔庙正门,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扩建,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清世宗赐名为“圣时门”。此门建于高台之上,前后御道上各有浮雕云龙戏珠石陛,系明代雕刻。“圣时门”三字为清高宗乾隆手书。
“圣时”二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将中国古代的四位圣人做了比较后指出:“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认为伯夷反对武王灭纣,不食周粟而死,为圣之清者;伊尹,帮助汤灭夏桀,汤死后辅佐外丙,仲壬死后立汤孙太甲即位,因太甲破坏汤法,被伊尹放逐,三年后太甲悔过,又被伊尹接回复位,孟子称伊尹为圣之任者;柳下惠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他曾三次被贬黜而仍留任,人问他为什么不离开,他回答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后来,齐攻鲁,他派人到齐劝说退兵,没用一兵一卒,就退了齐军,所以孟子说他是圣之和者。通过比较,孟子认为孔子是圣之时者,终始而一的圣人,是最适合时代的圣人,无论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朝代,孔子思想都应成为正统思想。
璧水桥
进来圣时门,豁然洞开,很大的方形庭院内,古木参天,芳草如茵,东西对称各有一腰门,对面三架拱桥掩跨璧水,半掩着弘道大门,加之石制盆景上缀,使人心旷神怡,无不动情,顿觉进入了“神”的境界。崇圣者仰之弥高,观览者先睹为快。与此情此景相连接,东边腰门曰“快睹”,西边腰门曰“仰高”。“快睹”寓先睹为快之意,“仰高”则出自《论语子罕》。“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意说孔子之道高深不可测,抬头向上看,越看越高,学习孔子的思想学说,一旦入进门来,才感到里面的东西学无止境。此二门建于明代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过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门,一般人只能从仰高门进庙。
前面一水横穿,三桥纵跨,环水有雕刻石栏,因水“壅绕如璧”取名“璧水”。北京天安门前有金水,这里设“璧水”意为孔子庙宇与皇宫等同,三桥因而得名璧水桥。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增添石栏,河身砌有河底,原河上为小墙,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将小墙改为石栏杆。
山东孔府导游词2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们参加“黑龙江”旅游团,我姓陈,大家可以叫我陈导。今天,由我带领大家到山东省的西南部去游览参观有着悠久历史的“东方圣城”—曲阜。
大家快来看,这里就是有名的孔林。你们看这地上栩栩如生的动物雕塑,有羊?马?牛?猪?兔……哇,十二生肖全在里面呀!可是你们知道为什么地上有这么多墓碑吗?这是因为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埋葬了孔子祖祖孙孙共76代,旁系子孙已至78代,从周至今,全无间断。延续时间已久,墓葬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作为一个家族墓地,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
接下来,我带大家去游孔庙。你们看,孔庙有九进院落,前三座院落布置导向性建筑物,如门、牌坊。第四进院落是一座三重檐的阁楼——奎文阁。阁中藏有历代皇帝赏赐的图书!游客们,我们马上要进孔庙的第七进院落——大成殿了,它金碧辉煌,气势磅礴,是孔庙的核心。在殿前有一名为“杏坛”的亭,据历史记载,说是孔子生前讲学的地方。你们可以拍拍照。
好,游客们,我们现在要去孔府了,先点下人数。一、二、三、四……好,到齐了,出发。我刚才好像听到某个游客问孔府是干什么的,其实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是孔子世代嫡系子孙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就是北京故宫)的最大府第。孔府沿用我国传统的前堂后寝制度,前堂供处理公务、会客之用,是对外活动的场所,称为官衙;后寝是家族生活的场所,称为内宅。建筑功能分区明确,排列井然有序。现在的孔府基本上是明清两代的建筑,是一座典型的中国贵族门户之家,有号称“天下第一人家”的说法,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府内存有著名的孔府档案和大量文物。
说了这么多关于孔子的庙府,也应该说一说孔子这个人了: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前有七百余名弟子。在二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我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
各位游客,孔庙、孔府、孔林建筑群凝聚了历代建筑的精华,极具建筑艺术之美,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它们不仅是名闻天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并同时还拥有大量有价值的自然遗产。在这里生长着一万七千余株古树名木,不仅见证了“三孔”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研究古代物候学、气候学和生态学的宝贵素材。
游客们,天下没有不散的宴会,感谢你们支持我们“黑龙江”旅游团,希望你们下次再随我们的“黑龙江”旅游团玩,谢谢,再见。
山东孔府导游词3
寝殿的建筑年代与大成殿同。周围石柱上的雕刻图案是凤凰牡丹。
东西两庑
大成殿两侧是东西两庑。始建于唐代,二十余间,明代成化年间扩建到一百间,其中包括两头的角门。明弘治十二年和清雍正二年两次毁于雷火,现存为清雍正时期的建筑。庑88间,连廊带门整整100间,每庑全长163米,两庑是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
玉虹楼法帖
东西两庑北部现陈列玉虹楼法帖。玉虹楼法帖是孔子第六十八代孙、衍圣公孔传铎的第五子孔继涑整理刻成的。孔继涑(公元1727——公元1794),字体实,一字信夫,号谷园,别号薛谷居士。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举人,候补中书,工书,是当时刑部尚书著名书法家张照的女婿。求学于张照,一生从事书法艺术研究,名重当时,与梁同书齐名,并称南梁北孔。玉虹楼是他的书房号,所以他所整理摹刻的法帖称为“玉虹楼法帖”。玉虹楼石刻共584块,拓印装裱成101册,故又称“百一帖”。整个玉虹楼法帖雕刻精益求精,由孔继涑独家刻成,是我国珍贵的书法珍品,具有很高的鉴赏和研究价值。
圣迹殿
孔庙的最后一座殿是圣迹殿。圣迹殿造型古雅,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由巡按御史何光主持建造的。他搜集了有关孔子的画像和文献资料,交由吴郡画工章草补充绘画并刻成石刻,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完整石刻连环画——“圣迹之图”。圣迹殿是专门为存放《圣迹图》而建造的。《圣迹图》每幅高38厘米,宽60厘米,文图并茂,共120幅,描绘了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
山东孔府导游词4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来到了著名的孔府。孔府,即"衍圣公府",又称圣府,是孔子嫡系长子长孙处理府务和居住的地方。"衍圣公"是公元1055年宋仁宗皇帝赐给孔子的第46代孙孔宗愿的-封号。"衍圣"是说"圣道"、"圣裔"能繁衍接续,这一封号现已承袭了32代,历经900多年。
孔子的嫡系长支为奉祀孔子,原住在阙里故宅,称"袭封宅",宋仁宗宝元年间(公元1038―1040年)封"衍圣公"后,开始扩建孔府,经过历代重修,达到现有规模。现在的孔府占地面积240亩,有楼堂、厅、阁463间,分三路布局九进院落。大家知道,在等级观念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建筑也分有严格的等级。比如说,平常老百姓建造住宅只能建一个庭院;有官职的人家只能建三进院落;经过帝王特许,官位高的人方可建三路布局,五进或七进院落;只有帝王才能享有"九、五之尊"这一建筑的最高等级。而孔府的建筑达到了与皇家建筑同样的等级,可见孔府的地位之高了,因此,孔府成为了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最豪华的封建官僚贵族府第,号称"天下第一家"。
孔府的三路布局分为:东路,建有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及作坊等;西路,建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及花厅等;中路,孔府的主体部分,前为官衙,设三堂六厅,后为住宅,有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后五间等,最后为孔府花园。前为官署,后为住宅,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典型的官衙与住宅合为一体的建筑格局。各位团友,我们就从中路开始游览吧!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孔府的第一道门,明代中叶时建的。门前有一对雌雄石狮,前后有上马石、下马石。大门上方是挂着蓝底金字的竖匾,上书"圣府"二字。大门两侧有对联一幅,人称"天下第一联"。上联是"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府第",下联是"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大家仔细看一下对联,发现什么问题了?对了,在这两联中分别有一个形式错字,上联中的"富"字少了上面一点,叫富字没头,永远富贵;下联中的"章"字一竖通到上面,叫文章通天。对联的意思是赞颂孔府与国家同休戚、共命运,与老天共长久,可谓寓意不凡。大门内有东西厢房各五间。东房是孔府专司办案,催粮要租,投递公文之处,人役最多时达224名;西房又称赍奏厅,专司京差事务。平时相当六品以下官员来孔府,在此等候会见,不经允许不准进入二门。
孔府的第二道大门与第一道门隔庭相对,俗称二门。门建于明代,"圣人之门"四字由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所书。进二门有一座风格独特的屏门,此门周围不接院墙,四根圆柱承托着彩绘艳丽的屋顶,有八个倒垂的木雕花蕾,因而称"垂花门"。门上是明皇帝朱厚?三亲颁的"恩赐重光"匾,也称"重光门"。这种门坊建筑是一般官宦人家所不许的,只有列士封侯的邦君才有资格建造。这种形式的建筑,全国也只有一个。这个门平时不开,只有帝王大典迎接"圣旨"、进行重大祭孔活动时,才在十三响礼炮声中徐徐开启,所以又叫"仪门"。这个门也不是一般人能走的,过去只有帝王才能通过,整日闭塞,所以还叫"塞门"。仪门两侧的房屋,是仿照皇宫六院的建制而设的,它们是:管勾厅,专管租税、钱粮收交;百户厅,专管服役、杂户;典籍厅,专管礼仪典章、御赐书籍;司乐厅,专管乐学、乐生、舞生及乐器;知印厅,专管印信、公文;掌书厅,专管文书、档案。各厅官位为六品、七品,管理孔府一切事项。
大堂是当年"衍圣公"接诏书和审理案件的地方,室内布置森严,文房四宝、印章令箭、更鼓、云牌、龙旗、官衔木等,完全是一派公堂气魄。在大堂通二堂的过廊里,有一条古拙的大红漆凳,被称为"阁老凳"。原来,孔子六十四代孙衍圣公的夫人是明朝大权臣严嵩的孙女,后来严嵩被弹劾,将要治罪时,来孔府请衍圣公出面为他求情。当他来到启事厅烦代为通报转达来意时,启事厅的长官竟不让他进入室内,只让他坐在通廊的长板凳上,这时的严嵩既无权,有无势,只好屈尊在那里等候。结果,衍圣公不敢与他见面,严嵩只好怏怏而回。因而,人们称此凳为"阁老凳"。
二堂,也叫后厅,是当年衍圣公接见四品以上官吏和代皇帝考试礼生、乐生、童生的厅堂。三堂,又称退厅,是衍圣公私设的公堂,即处理家庭内部事务的场所。从大门至三堂,布局层层递进,显示了天下第一家的"圣威"。
在三堂之后,我们来到了孔府的内宅院。内宅门是官衙和内宅的界线,也是进入孔府住宅院落的唯一门户。此门从来戒备森严,任何外人严禁入内。门两旁有皇帝特赐的虎尾棍、燕翅镗、金顶玉棍等各种兵器,如有不尊禁令擅自入内者,严惩不怠,"打死勿论",故此门也叫"内宅禁门"。内宅门西边的水槽叫石流,过去挑水夫不得进入内宅,只能把水倒入石流,淌入内宅。内宅门的墙壁上画着一个状似麒麟的怪兽,传说是天界里的神兽,生性贪婪,名叫"贪"。它的本性与它的名字相符,虽然周围宝物齐全,但仍张开血盆大口,还想要去吃太阳。据说,当年衍圣公出门时,都要看一看这幅画,告诫自己和子孙要廉洁奉公,不可贪得无厌。
孔府内宅第一进院落的正厅就叫前上房,它是一座明末清初的建筑,是衍圣公接待亲友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东间陈列着乾隆皇帝送给孔府的荆根床,桌上有同治皇帝圣旨原件,中间桌上摆有满汉全席餐具。据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的帐册记载,八月二十四日公爵夫人毕氏过生日,摆宴席464桌,一桌宴席用餐具404件,上菜196道,计用银两138。7万文。其豪华的生活可见一斑。
从前上房走过来,就是前、后堂楼了。前堂楼是一座七间二层楼阁,外表富丽堂皇,室内陈设豪华,有珍奇书画墨宝、古玩衣冠等。里套间是孔子后代孔令贻夫人陶氏的卧室。西间是孔令贻另一夫人王氏的卧室,这是孔德成的生母,她原来是孔府的丫环,后被纳妾,生下孔德成。至今她的照片悬挂在墙上。西套间是孔令贻另一夫人丰氏的卧室。后堂楼是二层前出廊的七间台楼,这是孔子七十七代孙衍圣公孔德成的住处。他和孙琪芳结婚时的新房就在这里,堂内陈列着当年结婚的用品和友人赠送的礼品和字画。东间是孔德成及其夫人孙琪芳的卧室,墙上挂有孔德成夫妇及其女儿的合影照片。
大家现在来到的是孔府的后花园,也叫"铁山园",是孔府的最后一道院子。它建于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20xx年),由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也是孔子62代孙衍圣公孔闻韶的亲家李东阳设计监造。是仿御花园建造的。大家一定感到奇怪,园内并没有铁山,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传说,之所以叫"铁山园",是因为孔子的第七十三代孙衍圣公孔庆?重修孔府花园时,恰巧有人送来几块铁陨石,孔庆?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天降神石",就用来装饰园景,并取名为"铁山园"。整个花园占地五十余亩,园内有各种奇花异草、古树名石,如"五柏抱槐",是一株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古树,它一株五干,夹抱国槐,之所以会发生这种现象,是因为柏树寿命较长,年岁久了,五杈中间朽烂成洞,洞中积土,恰有槐树籽落入其中,日后便长成了槐树。这株造型奇特的古树成了园内的一处奇景。大家不妨仔细看一下。
游览完后花园,孔府之游也就接近尾声了,相信大家对"天下第一家"已经有了更深的了解吧!
;『贰』 荆根盆景在室内养好吗
还可以。
淘宝网:盛世鑫毅植物园,经营日本小叶迎春,对节白腊,回水腊,黄杨等盆景,价格合理答,多精心栽培。土植肥料,假山配件(动物人物房屋桥梁等),多肉摆件,园艺器皿等配套齐全。全场满26元包邮,满50元赠送小礼品。一景一世界,一石定乾坤。
经过多年深加工修剪栽培的盆景,容易长期存活,且具有艺术价值。盛世鑫毅植物园的盆景师傅具有30多年以上的栽培种植修剪经验,精心养护的每一棵盆栽,都具备一定艺术功底。
各种造型,独具一格(直杆式,斜杆式,悬崖式,石夹树附石型,山水盆景,假山群峰,应有尽有)
花肥(水培王,大肥王,饼肥,复合肥,矮壮素等品种齐全)
『叁』 为什么称曲阜孔府是“天下第一家”
孔府,旧称衍圣公府,在曲阜市内孔庙东邻,是历代衍圣公的官署和私邸。
孔府占地200多亩,有楼轩厅堂463间,院落九进,布局分东、西、中三路:东路为家祠所在地,有报本堂、桃庙等;西路为旧时衍圣公读书、学诗学礼、燕居吟咏和会客之所,有忠恕堂、安怀堂,南北花厅为招待一般来宾的客室;中路是孔府的主体部分,前为官衙,设三堂六厅,外辖和勾、百户、孔庭族长及曲阜县衙四个衙门。往后住宅,最后是孔府花园。
孔府是我国古代社会中典型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贵族庄园,也是我国仅次于北京故宫的贵族府第,号称“天下第一家”。规模仅次于皇宫的孔府孔子死后,他的子孙后代世代居住在孔庙的旁边,悉心看管孔子的遗物。
1055年,北宋仁宗赵祯封孔子的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并下令在曲阜建造了衍圣公府。1377年,在孔子的第五十五代孙孔克坚时,朝廷在阙里孔庙及孔子故居以东新建了衍圣公府。
弘治年间遭火灾,并在1513年移到曲阜孔庙的东侧,以便于保卫。于是,孔庙和孔府便一起成为了曲阜的中心建筑。
后来,衍圣公府成为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场所,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位的提高,孔府的建筑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
孔府不仅规模宏大,气势壮观,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古代的历代王朝中都享有尊贵的荣誉,被称为是仅次于皇宫的府邸,有“天下第一家”之称。
经过多年的修建,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皇室对孔家的重视,严嵩和乾隆等都曾和孔家结成姻亲,这些都促使孔府的规模不断扩大,孔府内的古迹名胜也不断增多。
在明朝时期,孔府的占地面积为16公顷,后世逐渐缩小,到清代时为4.5公顷。孔府共有厅、堂、楼、房463间。整个府邸为九进庭院,三路布局。
孔府的东路,即东学,建有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及花厅等。孔府的主体部分在中路,前为官衙,有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楼、配楼、后六间等,最后为花园。
同时,孔府的府内还存有著名的孔府档案和大量具有重大价值的文物。
孔府坐北朝南,大门是一个粉白的大照壁,门前左右两侧有一对2米多高的圆雕雌雄石狮。
红边黑漆的大门上镶嵌着狻猊铺首,大门正中上方的高悬着蓝底金字的“圣府”匾额,相传为明朝权臣严嵩手书。
门两旁的明柱上,悬挂着一副对联: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这副对联相传是清代编写《四库全书》的大学士纪昀所书写的。
这副对联文佳字美,形象地说明了孔府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显赫地位。这副对联口气之大自不待言,发人深省的是上联“安富尊荣”的富字,下联“文章道德”的章字。
原来,对联中的“富”字少了上面一点,而文章的“章”字,下面“早”字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的立字。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学贯古今、知识渊博的纪昀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这倒不是。
据解释,富字上面少一点,叫做富贵无顶。章字下面早字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的立字,这叫做文章通天。孔子及其学说“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圣人之家的“礼乐法度”,也就能天地并存,日月同光。
由此可见,这副字美文佳的奇特对联,恰恰显示了书写者的匠心独到之处,从而概括出孔府千百年来不同凡响的公府第和圣人家的气派。
穿过第一进狭长的庭院,便是孔府中路的第二道大门,俗称二门。
二门建于明代,门楣高悬明代诗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的“圣人之门”竖匾,下有阀阅承托,门柱有石鼓夹抱。
正门左右各有腋门一座,耳房一间。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平时人们只允许只走腋门,正门不开,用以表示庄严。
入圣人之门,是一座小巧玲珑、别具一格的屏门,即是重光门。
重光门为木质构架,四周不与垣墙连属,独立院中,类似于遮堂门。屏门顶上覆有灰瓦。门楣因悬挂有明世宗亲颁的“恩赐重光”匾额,所以被后世称为重光门。
重光门的四根圆柱下有石鼓夹抱,上面承托着彩绘的屋顶,前后各缀有4个倒垂的木雕贴金花蕾,故又称“垂花门”。
重光门因独立院中,把前院和后院隔绝开来,所以又叫“塞门”。
据说这样的塞门一般官宦人家是没有资格建造的,只有封爵的“邦君”才能享受如此殊荣,在《论语·八佾》中也有“邦君树塞门”的相关记载。
在过去,重光门一般都是不开的,只有每逢孔府大典、皇帝临幸、宣读诏旨和举行重大祭孔礼仪的时候,才会在鸣礼炮13响之后正式开门,故又称仪门。
过了重光门,院中有一片台基,台上原有日晷等物,其后便是宽敞的正厅,即为孔府的大堂。
大堂在孔府中的地位非常高,它是当年衍圣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申饬家法族规、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的地方。
大堂为灰瓦悬山顶,檐下用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麻叶头出锋,座斗斗欹,具有明显的明代建筑风格。
大堂中央有一绘流云、八宝暖阁,正中的太师椅上披铺了一张斑瓓虎皮,椅前狭长高大的红漆公案上,摆着文房四宝、印盒、签筒等。
大堂正中悬挂着一块“统摄宗姓”匾,上刻清世祖顺治六年的谕旨,要衍圣公“统摄宗姓,督率训励,申饬教规,使各凛守礼度,无玷圣门”,规定了衍圣公在孔氏家族中的种种特权。
大堂内的两旁及后部陈列着正一品爵位的仪仗。如金瓜、朝天镫、曲枪、雀枪、钩镰枪、更鼓、云牌、龙:旗、凤旗、虎旗、伞、扇等。
另外,大堂内还有一些象征其封爵和特权的红底金字官衔牌,如“袭封衍圣公”、“光禄寺大夫”、“赏戴双眼花翎”、“紫禁城骑马”和“奉旨稽查山东全省学务”等。每当衍圣出行时,都会有专人执掌,以示威严。
大堂之后有一通廊与二堂相连,两堂呈工字形。通廊里有一条大长红漆凳,称“阁老凳”。
据传明代权臣严嵩被其他大臣弹劾之后,听说皇帝要治他的罪,就慌忙跑来孔府请求他的孙女婿衍圣公向皇帝说情,但是孔府主人拒绝了,相传这个阁老凳就是当年严阁老坐候的凳子。
二堂也叫后厅,是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僚及受皇帝委托每年替朝廷考试礼学、乐学童生的地方。
二堂的室内正中上下挂着“钦承圣绪”和“诗书礼乐”的大匾,两旁立着几通石碑,其中还有后来清朝慈禧太后手书的“寿”字碑、“九桃图”和“松鹤图”等,是1894年衍圣公孔令贻及其母、其妻专程赴京,为慈禧太后祝寿时被赏赐的。
二堂两头还有两厅,一个为启事厅,一个为伴官厅。二堂之后有个不大的庭院,院里有两棵冲天挺拔的苍桧并列两旁,6个石雕盆内各立一块奇形怪状的太湖石,此院的北屋即三堂。
此院的东西配房各有一进院落,东为册房掌管公府的地亩册契,内为司房掌管公府的总务和财务,西为书房,为当年公府的文书档案室。
三堂之后,便是孔府的内宅部分,也称内宅院。内宅门有道禁门,使内宅门与外界相隔绝。此门戒备森严,任何外人不得擅自入内,清朝皇帝还特赐了虎尾棍、燕翅镗、金头玉棍三对兵器,由守门人持武器立于门前,有不遵令擅入者将会严惩不贷。
为了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在内宅门专设两种传事的差役,一种叫差弁,一种叫内传事,一般都有十几人,轮番在门旁耳房内值班,随时向外和向内传话。
内宅门的西侧还有一个露出墙外特制的水槽,叫做石流,府内规定挑水夫不得进入内宅,只把水倒入槽内隔墙流入内宅。
在孔府内宅门的内壁上有一幅状似麒麟的动物,名叫“贪”,所以这个墙壁又叫贪壁。
传说贪是天界的神兽,怪诞凶恶,生性饕餮,能吞金银财宝。尽管在贪的脚下和周围全是宝物,连“八仙”的宝贝都为它所有,但它并不满足,还想吃掉太阳,真可谓贪得无厌了。
过去官宦人家常将此画绘在容易看到的地方,借以提醒自己,引以为戒。孔府将“贪”画在一出门就可以看到的地方,目的是为了告诫子孙不要贪赃枉法,也算作是孔家的一条重要家训吧。
据说当年衍圣公出门时,都要驻足观看此画,并有人喊“过贪门”,以戒要清正廉洁,不贪赃枉法。
贪壁正北迎面就是正厅七间,名叫前上房,是孔府主人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也是他们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主要场所。
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棵茂盛的十里香树,每当春夏相交时节,洁白的花朵散发出阵阵清香。
房前有一大月台,四角放着4个带鼻的石鼓,是当年府内戏班唱戏时扎棚的垫脚石。清末孔府养着几十人的戏班子,只要主人一声令下,就会马上开锣唱戏。
前上房内,明间敞亮,正中高悬“宏开慈宇”的大匾,中堂之上,挂有一幅慈禧亲题笔写的“寿”字。
室内家具精美,文物古玩,琳琅满目。东侧间,陈列着乾隆皇帝送给孔府的荆根床、椅。桌上放有同治皇帝的圣旨原件,还有色彩鲜艳、花纹古朴的明代“景泰蓝”。
中间桌上摆设着一大套满汉餐具,共同404件。器皿上分别雕有鹿、鸭、鱼等,可按其形盛菜,一餐上菜达190多道。
长期以来,孔府形成了一种精细独特的菜肴孔府菜。各种菜制作讲究,取名典雅,如绣球鱼翅、珍珠海参、神仙鸭子、诗礼银杏、玉笔虾仁等名菜,色、香、味、形俱佳。
西里间,为孔子第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签阅文件的地方。桌上放有文房四宝,书架上还陈列着儒家经书和孔氏的家谱。
穿过前上房,过一道低矮的小门,便是前堂楼院。院内苍松挺拔,鱼池东西对列,恬静雅致,大有步移景迁之感。
前堂楼是七间两层楼阁,室内陈设布置仍保持着当年的原貌。中间设一铜制暖炉,为当时取暖的用具。东间的“多宝阁”内,摆设着凤冠、人参、珊瑚、灵芝、玉雕、牙雕等。
里套间为衍圣公孔令贻夫人陶氏的卧室,再里间是孔令贻两个女儿的卧室。
孔子第七十七代孙、衍圣公孔德成14岁时写的“圣人之心如珠在渊,常人之心如瓢在水。”的条幅,原封不动地挂在壁上。
后堂楼是两层前出廊的七间楼房,东西两侧有两层前出廊的配楼各三间,是衍圣公孔德成的住宅。堂中陈列着孔德成结婚时的用品,以及当时友人赠送的字画和礼品。
东里间为当时的接待室,摆设着中西结合的家具,里套间是孔德成和夫人孙琪芳的卧室。东墙上的镜框内镶有孔德成夫妇及儿女的合照,后堂皇楼西边的两间是孔德成夫人奶妈的卧室。
院内的楼是当年府内做针线活的地方,西楼是招待内客亲属的住宅。
孔府花园在孔府内宅后院,又名铁山园,其实铁山园内并无铁山,只在花园西北隅有几块形似山峰的铁矿石而已。相传,此石还有一段来历。
原来,孔府花园由第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镕扩建而成,其间经过三次大修。建园之时,有人送来古鲁城内炼铁的铁渣石,类似陨石。
园主十分高兴,认为这是天降神石,象征孔府从此时来运转,兴旺发达,而且与孔庆镕的名字意义相合,于是把它们布置在园中,并命名为铁山园,自己也自号“铁山园主人”。
明代弘治年间进行扩建时,由长沙李东阳监工设计。李东阳当时是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国史总裁,但是他为什么要亲自设计呢?
原来,李东阳的女儿嫁给了孔子第六十二代孙、衍圣公孔闻韶,做了一品公夫人。因此,为了女儿,李东阳才如此大卖力气,修建花园。在修建完孔府和孔庙后,李东阳曾四次作诗写赋,勒碑刻铭,记此盛举。
铁山园建造完成之后,到了明嘉靖年间,严嵩取代了李东阳的地位,做了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国史总裁,成为当朝的首相。
此时,严嵩也看中了孔府,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孔子第六十四代孙、衍圣公孔尚贤,成为一品夫人。
和孔府接亲之后,权臣严嵩又帮助衍圣公扩建重修孔府和整修花园,从各地名山搬来奇石怪岩,并从各地园林移植名花奇草,使得孔府花园更为可观。
孔府花园从李东阳、严嵩到后来的乾隆皇帝,曾前后3次大修,其间还有中修和小修,因此花园越修越大,占地已达10余亩,也因为有了这些权贵的支持,所以孔府后花园不仅宏大,而且显得美观、华贵、大方。
园林处在原孔府轴线的最北部,也用轴线布局,正是北方特点,其布局仿北京紫禁城御花园的格局。按照古代礼制,普通花园是不允许有这种布局的,而孔府后花园的这布局,再一次彰显了孔府地位的不凡。
花园中路也是轴线,非常明确,在轴线南端有植柏台,四周花砖砌矮墙,有三面台阶通上下,台中植柏树。靠近古木有盆景铁石置于托台上,托台四面浮雕有双龙、双麒麟、双凤等,石边立一石匾,上题写有“孔府天下第一家”的字样。
台下为“五柏抱槐”,此柏名为五君子柏,一棵柏树在根部就分成5条枝干,最奇的是在5条枝干中间抱有一棵槐树。这棵槐树穿柏身而生,实为奇观。
据说,这棵槐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当时孔庆镕曾赋诗赞道:
五干同枝叶,凌凌可耐冬。
声疑喧虎豹,形欲化虬龙。
曲径荫遮暑,高槐翠减浓。
天然君子质,合傲岱岩松。
轴线的最北端是一幢后来新建的新花厅,北依孔府后墙,抱厦亭与后正厅相接,亭开敞无墙,厅青砖厚砌,这种组合既左右对称和四平八稳,又通透开敞,活泼可爱,在抱厦亭前面的两柱上有题联:
寻梅觅竹骚人来;
赏兰观菊贤者至,
花厅前面绕抱厦亭设观景台,台四周为青砖砌矮墙,与轴线之南的柏台一致,形成南北呼应。花厅是孔府主人平时赏花、赏月和会见重要客人的地方,有时也在此设宴,厅东西有花树和竹丛。
厅西为一六角重檐亭,亭宝顶较小,宝珠立于细柱上,立面构图高挑,显得轻盈,具有南方园林建筑的特点,但是做法却是北方样式,屋面厚重,起翘很少。
枋间板只作菱形图案,没有彩画,全涂朱红,柱间设单板坐凳,亭内设石桌,不设石几,显得过于朴素。亭西为花房。
中轴的新花厅的东面为旧花厅,面阔三间,上覆龙瓦,梁枋皆彩画花卉,显得古雅而华丽。
依路南行为荷花池,池很小,只几平方米,但是池中荷花盛开,十分清雅。
过荷花池,来到鱼池,池中养鱼,架曲桥。桥面很狭窄,两面用木栏杆。但栏杆却很有特色,横栏竖杆,杆顶为莲花头雕刻,构图简洁。水池中立有多处湖石作为孤赏石。
桥北为扇亭,亭东南西三面用青砖砌栏杆,可当做槛,亭梁枋皆有彩画,内容多为梅、兰、菊、竹、麋鹿、山水等。
桥南为大湖石假山,桥三面用栏杆围护,不让人攀登,唯北面与桥接,花园西部为牡丹园和芍药圃。
在孔府花园的西南隅,有一幅出自清末不知名画家之手的壁画,画面上有一条大路,一排高树,朝观者而来,景色奇妙无比。
原来,画家巧用边与角的效应,使观看的人无论站在哪个方向,只要能看到画上的路,就会感到这条路是正对着自己的,令人称奇。因此有人为画提名为:“人人有路”。
纵观孔府后花园全园,北方园林特征主要表现于明显的中轴线,建筑的梁架及彩画,水面等山水组合则有江南园林风格,植物特征北方色彩更浓,松、柏、槐等较多。虽然整体布置显得较为散乱,缺乏统一感,但作为一座后花园,其气魄是令人惊叹的。
此外,孔府里还有一些其他的古迹,这些古迹名胜许多都具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从这一处处古迹名胜中,能够看到孔府作为“天下第一家”时的尊贵。
曲阜孔府大门
『肆』 荆根盆景养殖方法 荆根盆景养殖方法是什么
1、北方地区挖掘树桩时间应在初冬落叶后和早春萌芽前进行。挖掘后对树桩应反复进行观察,仔细研究,然后确定最佳方案。栽植前,去掉大根,保留小根、毛须根,将多余的枝条剪掉。挖掘时,注意带好土坨;栽植时,也不能把土坨弄散,一般均可成活。上盆还是地栽养坯,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根系好,树桩理想,枝条符合要求,可以直接上盆养坯,否则应地栽。
2、荆条可制作多种形式的树桩盆景,尤其是制作直干式、斜干式、曲干式、卧干式和象形式盆景较好。造型要因材施艺,因势利导。培育初期,以蟠扎牵拉为主,修剪为辅;后期以修剪为主,蟠扎牵拉为辅。
3、荆条喜光,耐干旱、耐瘠薄土壤,适应性强,耐修剪,好管理。生长季节,荆条盆景要放置在向阳通风处,每隔一段时间将盆钵方向转动一次。施肥、浇水不要过多,避免枝条陡长,过长枝要及时剪掉,保持树冠形状完好。经常注意摘心,多余芽要及时掰掉。春夏秋季各施一次有机稀薄肥水即可。
4、冬季摆放在向阳的空房子内,或连盆埋入露天地内,土层要高于盆边至少20厘米。换土倒盆和整形修剪时间,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后开始,至萌芽前进行。荆条对土壤要求不严,换土时加少量有机熟肥。秋季,盆栽荆条盆景叶早黄于其他树种,属于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