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栽文化
㈠ 日式盆景与中式盆景有什么差别目前各自发展到什么程度
中式盆景和日式盆景都有着悠长的历史。发展到今天的话,都各自有各自的领域,而且我们中国的盆景,在很多历史书籍当中都能查阅得到,比方说《长物志》,这是晚明时候的一本书。然而日式盆景和中式盆景的差别是什么呢?又各自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呢?
中式盆景
中式盆景的传承文化意识,比较淡薄。因为在我们国家玩盆景,,可能就是属于那种玩物丧志类型的。没有形成家族类型的,,没有把它当作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所以关注度和从事盆景工作的人就很少。又在晚明时代,鼎盛的时期。曾经的《长物志》,才赋予了盆景更高的文化品质和修养。
总体来说的话,这两年我们中国的盆景行业,一直在积极的拓展自己的事业、拓展这个领域。相反的是日本现在的经济不太稳定,盆景行业的话也多少,有点儿疲软的意思。但是我相信在未来的几年时间内,中国的盆景行业肯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㈡ 古人知道盆栽吗
古时候也是有盆景文化的。
中国盆景是古代文化现象中的一环,也是古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可以映证古人生活与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产物。通过对盆景和古人生活、传统绘画等关系上的分析,以此来说明盆景在生活中的陈设、使用及其意义。
从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可以了解古人生活的风雅情趣和历代盆景的真实情景,生活是与人息息相关的居息空间,也是古人情感涌动的直接因素。
古代文人多喜爱盆景,不仅是感情的交流,而是理性的融合。从历代盆景的陈设造型,可见文人参与其中的痕迹。
透过文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观念,呈现在盆景上的本质和思想,已不仅是其简单的外观,它还深刻地凸现了当时古人的生活、习俗、情趣和审美观念,这已经超越了盆景自身的功用和价值。
㈢ 盆景艺术的历史及现状
盆景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源于中国的农耕文化,汲取了中国人文文化的营养,迎合了大众的审美情趣。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下,它既登大雅之堂,也入百姓庭院;能摆案头赏心,可置屋角悦目。室外、街头,广场、公园,人们喜闻乐见,给人以温馨的心情,优雅的心境。盆景制作凝结着人类追求自然,追求艺术的创作观念,独具特色。
盆景是由栽培观赏植物,以及模仿自然山林堆砌假山造园发展演变逐渐形成的。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距今7000余年)遗址中发现绘有盆栽植物的陶片,有人认为这可能是盆景起源最早的证据。在河北望都东汉墓壁画中(距今1700余年)有盆栽花卉的画面,画面是一个圆盆,盆中栽着6支红花,盆下配有方板几架,形成植物盆钵几架三位一体的艺术造型,与现代的盆景极为相似,有人认为这就是盆景的前身。至于盆景起源的确切时间,有待今后更多的出土文物加以证实。
对盆景形成的朝代,一致认为形成在唐代初期。其证据就是在陕西省乾陵发掘的唐代章怀太子李贤(武则天之子)墓的甬道东壁上,有侍女手捧盆景的壁画。所绘这一盆景和现代盆景非常近似。可见当时盆景已成为观赏珍品,作宫苑御用。同时受到魏、晋、南北朝山水画兴起的影响,应用写意山水画理的“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的手法,使用山石与植物相互组“景”,则简单的“盆栽”而发展成具有意境的“盆景”。另外,在故宫博物馆内保存一幅唐代画家阎立本绘的《职贡》图,图中有这样一个画面:在进贡的行列中,有一个手托浅盆,盆中立着造型优美的山石,这和现代山水盆景十分相似;在进贡的行列中,还有人手托山石和肩扛山石的。这些画面足以证实在唐代盆景已经形成了。
今天,盆景艺术又重绽光彩,恢复了昔日的辉煌,且风格各异,流派纷呈。
中国古代的盆景与各地的气候、文化、资源相结合,形成了扬派、苏派、岭南派、川派、海派这五大门派。每一个门派都有自己独具的特色和相应的艺术与自然和谐的气息。扬派即扬州、泰州一带盆景风格,以层次分明、平稳严整见长;苏派即苏州、常熟为代表,以老干蟠枝、清秀古雅见长;岭南派即广州、佛山为代表,以刚劲挺拔、飘逸豪放见长;川派即四川盆景,以传统不露“做手”的蟠扎技艺见长;海派即上海风格,以明快、流畅、新奇为特色,历史虽短,却能博采众家之长,自成一体。五大流派只是择其要而述之,不免挂一而漏万,故后来又续有增补,如加上徽派,称之为盆景六大流派;如再加广西、福建、浙江、北京,称之为十大流派。这一切都表明了今天我国的盆景艺术日新月异,蓬勃发展。
㈣ 怎么体现组合盆栽花卉文化特征
设计组合盆栽时,常常赋予作品一定的寓意来烘托特定的节庆气氛或表达赠送者的美好祝愿这要求设计者在选择花卉种类时要了解各地的用花习俗和花材的文化内涵
㈤ 中国盆景的流派及造型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域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盆景流派较多。就传统的五大流派而言又分为南、北两大派,南派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派,北派包括长江流域的川派、扬派、苏派、海派(后三派过去统称江南派)等。
海派盆景
上海的盆景艺术,已有400余年历史。
由于上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在国内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形成了一种勇于革新创造、善于吸收新鲜事物的海派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上海盆景广泛吸取了国内各主要流派的优点,同时还借鉴了日本及海外盆景的造型技法,创立了以师法自然、苍古如画的海派盆景。
海派盆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程式限制,但在布局上非常强调主题性、层次性和多变性,在制作过程中力求体现山林野趣,重视自然界古树的形态和树种的个性,因势利导,随物赋形,按照国画理论要求,努力使之神形兼备。虽然也同所有北派一样,讲究技片造型,但技片不但数量较多,没有固定规格,而且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疏密相间,聚散自由,以欣欣向荣为首要目标。因此,在技法上另辟蹊径,扎剪并重,不用棕丝而用金属丝缠绕枝干进行弯曲造型,而后细修细剪,以保持优美形态,刚柔相济,流畅自然。
海派盆景选用的树种非常丰富,落叶、常绿、花果各类应有尽有,现在已达140余种,其中以常绿的松、柏和色姿并丽的花果类为主,近几年还从国外(如日本、葡萄牙等)引进一些树种,使海派树桩盆景更加多姿多彩。
上海境内没有大山,但对山水盆景却有较大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现在海派山水盆景有两大类型:其一是用硬质山石表现近景,盆内奇峰峻峭,林木葱茏;其二是用海母石、浮石等软质石材,细致雕琢出山纹石理,种上小树小草,以表现深远的意境。不过,这两种类型的山水盆景,就其总的风格而言,都比较辽阔,无疑是地域环境在盆景艺术家心灵上刻下的印记,体现出冲积平原的地域特色。
岭南派盆景
以“花城”广州为中心的广东盆景,因地处五岭之南面称为岭南派。这里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水充沛,草木滋润,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盆景艺术繁荣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虽然岭南盆景艺术起步较晚,但也有数百年历史。
岭南派盆景形成过程中,受岭南画派的影响,旁及王山谷、王时敏的树法及宋元花鸟画的技法,创造了以“截干蓄枝”为主的独特的折枝法构图,形成“挺茂自然,飘逸豪放”特色。创作题材,或师法自然,或取于画本,分别创作了秀茂雄奇大树型、扶疏挺拔高耸型、野趣横生天然型和矮干密叶叠翠型等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树木盆景;又利用华南地区所产的天然观赏石材,依据“咫尺千里”、“小中见大”的画理,创作出再现岭南自然风貌为特色的山水盆景。岭南派盆景多用石湾陶盆和陶瓷配件,并讲究景盆与几架配置,题名托意,体现了“一树二石三几架”的一树效果,成为我国盆景艺术流派中的后起之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川派盆景
川派盆景有着极强烈的地域特色和造型特点。其树木盆景,以展示虬曲多姿、苍古雄奇特色,同时体现悬根露爪、状若大树的精神内涵,讲求造型和制作上的节奏和韵律感,以棕丝蟠扎为主,剪扎结合,其山水盆景以展示巴蜀山水的雄峻、高险,以“起、承、转、合、落、结、走”的造型组合为基本法则,在气势上构成了高、悬、陡、深的大山大水景观。
就目前情况看,川派盆景中的川西和川东盆景,虽然在某些具体制作手法和景观造型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的构成原理和制作方法是一致的。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川派树桩盆景一般选用金弹子、六月雪、罗汉松、银杏、紫薇、贴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杜鹃等;山水盆景以砂片石、钟乳石、云母石、砂积石、龟纹石,以及新开发的品种为制作石材。
有2500年建城历史的苏州,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适宜于植物的繁殖与生长,为树桩盆景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地域环境和自然条件。
苏派盆景以树木盆景为主,古雅质朴,老而弥健,气韵生动,情景相融,耐人寻味。苏派盆景摆脱传统的造型手法,采用“粗扎细剪”的技法。对主要树种,如榆、雀梅、三角枫等,均采用棕丝把枝片修成中间略为垂斜的两弯半“S”形片子,然后用剪刀将枝片修成椭圆形,中间略隆起呈弧状,犹如天上的云朵。对石榴、黄杨、松、柏类等慢生及常绿树种,在保持其自然形态的前提下,蟠扎其部分枝条,或弯曲、稀疏,使其枝叶分布均匀、高低有致。其修剪也以保持形态美观、自然为原则,只剪除或摘除部分“冒尖”的嫩梢,成为苏派盆景的主要特色。在蟠扎过程中,苏派盆景力求顺乎自然,避免矫揉造作。另外,结“顶”自然,也是苏派盆景的独到之处。
苏派盆景造型特点:注重自然,型随桩变,成型求速。摆脱了过去成型期长、手续繁琐、呆板的传统造型的束缚。
苏派盆景,同时讲究景(桩、石)、盆和几架的多样化与统一性,特别在厅堂陈列布置,景、盆、架要与厅堂结构协调,显示“景”、“境”相称而得体。
苏派盆景
扬派盆景
以扬州为中心的扬派盆景,包括嘉州、泰州、兴化、高邮、南通、如皋、盐城等地,由于地处江苏北部,故又统称苏北派。
扬派盆景经历代盆景老艺人锤炼,受高山峻岭苍松翠柏经历风涛“加工”形成苍劲英姿的启示,依据中国画“枝无寸直”画理,创造应用11种棕法组合而成的扎片艺术手法,使不同部位寸长之枝能有三弯(简称一寸三弯或寸枝三弯),将枝叶剪扎成枝枝平行而列,叶叶俱平而仰,如同漂浮在蓝空中极薄的“云片”,形成“层次分明,严整平稳”,富有工笔细描装饰美的地方特色。这种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地方特色,得到发展,并在以扬州、泰州为中心的地域广泛流传,形成流派,并被列为中国树木(桩)盆景五大流派之一。
扬派的山石盆景以平远式为主,蕴涵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江南情致。扬派树桩盆景的常用树种有:松、柏、榆、黄杨及五针松、罗汉松、六月雪、银杏、碧桃、石榴、梅、山茶等。山水盆景除用本地出产的斧劈石外,还使用外省的砂积石、芦管石等。
㈥ 我国盆景起源于什么时期
盆景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盆景以植物、山石、土、水等为材料,经过艺术创作和园艺栽培,在盆中典型、集中地塑造大自然的优美景色,达到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同时以景抒怀,表现深远的意境,犹如立体的美丽的缩小版的山水风景区。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盆景的起源很早,素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称,是盆景艺术的创始国。
古时候,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逐渐集居于城市之中,但是,却仍然留恋、酷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于是创造出了盆景这一绝妙的艺术。
我国新石器时期出现的草本盆栽,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盆栽,可以看做是盆景的起源形式。
距今7000多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一件盆栽五叶纹夹砂灰陶块,陶片在一方形框上阴刻有一方形陶盆,上栽五片叶的植物,一叶居中,直立向上,另外四叶分于两侧,互相对称。
这件刻画在陶片上的盆栽植物图案,即展示了人类盆栽植物悠久的历史。
另外还发现一件盆栽三叶纹残陶片,在残存的长方形框上,两面阴刻对称的三叶纹和连珠纹图案。
河姆渡遗址地处四明山北麓的河谷平原,7000年前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宜于植物栽培生长,除了人工栽培水稻外,还栽培葫芦和薏仁。经鉴定,河姆渡遗址中的人工花木有珠兰、夜合花、旱莲木等20余个种属。
遗址第四文化层中还有九里香、荷花、杜鹃、石韦、海金沙等30余个种属,有的可能是河姆渡先民作为观赏植物栽培的。
盆钵是盆栽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河姆渡遗址的陶器有1700多件,其中方形陶盆,四足,形状如同现代花盆。还有镂有两个小孔的圆形陶盆,当用于盆栽。
五叶纹陶块上的植物,从形态上推测与万年青最相似。万年青在我国传统中,象征吉祥如意,宜盆栽,在我国民间农村建房中,有的地方一直保留着在建筑物上刻凿装饰万年青图案和赠送盆栽万年青的习俗。
三叶纹陶块上的植物,可能是兰花,即虾脊兰。余姚素有栽兰传统,盛产兰科植物70多个品种。早在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已在绍兴的渚山种兰,余姚当时也属越国。
早在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将植物栽入器皿供作观赏。而我国盆栽起源于河姆渡当是无疑的。
㈦ 玩盆景为什么上瘾
盆景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结晶,是糅合多种文化艺术门类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其中的儒家思想对盆景文化影响最大,是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和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所以玩盆景上瘾可能是受对文化的追求与被儒家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
㈧ 关于盆景方面的知识
盆景入门知识:
一、盆景的含义
盆景是优秀传统艺术之一。它以以植物、石料、土壤、水体、配景、盆、几架等为材料创作而成的,它区别于一般的盘栽,是饱含作者思想感情的立体的山水画,是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炼,集中表现大自然优美风光的一种特殊艺术品。
盆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至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盆景艺术家的努力,形成了许多盆景艺术流派和精湛的传统技艺,被人们赞美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这些都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不可缺少的珍贵财富,是我国盆景艺术乃至世界盆景艺术的发展和创新的基础。
盆景是自然风光的缩影,它以“小中见大”取胜。造园是将大自然中的万水千山缩小在小小的庭院之内;而盆景则是将自然景物进一步浓缩,置于小小的盆钵之中。较小的盆景可托在手掌心内,更小的盆景则立于手指尖上。树木盆景,“缩龙成寸”,其景象是“咫尺盆域,耸立巨株”。山水盆景,“缩地千里”,其景色是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盆景常常以景抒怀,许多盆景作者都会将作品配以主题,表现其深远的意境。
若于厅堂、书斋、静室之内,选适当盆景,立于明窗净几之上,闲暇之时,不出室门,就可领略一番大自然的诗情画意。仿佛进入“千峰百嶂、回溪断崖、烟云变幻”画境之中;或以一“千年古木”立于眼前,那精湛的技艺,定会使你神往,引发各种美好的想象,从中获取莫大乐趣,怡情养性,有益健康。
二、盆景的组成
盆景是由景、盆、几(架)三个要素组成的。此三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统一整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景、盆、几(架)三位一体。“景”在盆景中为主体部分,盆、几为从属部分。即一盆好的盆景,景、盆、几要相互配合默契、主次分明,注意避免把欣赏者的注意力引导到“盆”或“几(架)”上来。盆、几(架)无论在形状、体积、色彩等方面与景的关系要处理得协调、自然。要保持主客关系,这就是常说的一景二盆三几(架)的原因。
在“景”之中,植物材料是主体,无生命材料为辅,配景最次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有生命的材料才能给盆景带来活力,带来生命,带来生机勃勃的画面。因此自古以来,盆景的理论研究、艺术创作的主要精力都是放在植物材料方面。即使山水盆景,也要尽可能多的布置植物,因为盆景是反映大自然的优美景物的艺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决不是荒山秃岭。总之植物材料给盆景带来生气,最能反映大自然的优美景色和作者丰富的、健康的思想感情
㈨ 盆景是怎样起源的
盆景的起源期:(1)新石器时期的草本盆栽:新石器时期出现的草本盆栽,是世界上版迄今为止发权现最早的盆栽,是盆景的起源形式。
(2)汉代木本盆栽与缶景:汉代完成了草本盆栽向木本盆栽的转化,又出现了缶景,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盆景形式,可谓是我国盆景形成的时期。
(3)北齐山水盆景的起源:在北齐两座古墓中发现了彩色壁画和画像刻石,使人们直观地去审视北齐时代怪石的神采,形神兼备,一目了然,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揭开了赏石文化鉴赏新的篇章。
㈩ 盆景为什么是中国的国粹和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各国的民族在文化与文明的发展中,共同的东西极多,也极其相似,如内绘画、雕刻、陶瓷、园艺等容。唯有盆景,是中华民族独创独有的,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盆景主要是树桩盆景,在四大发明传到世界各国数百年后,才由日本传向世界各国。真正流行和发展起来,是近几十年的事。所以说,盆景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中国人应为此感到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