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杜盆景
Ⅰ 赞颂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的文章(一定是名人写的),拜托了!!1
植物并称少见,人物并称却很多:
以下仅供参考:
远古至春秋战国
三皇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有七种说法:①天皇、帝皇、泰皇;②天皇、地皇、人皇;③伏羲、女娲、神农;④伏羲、神农、祝融;⑤伏羲、神农、共工;⑥伏羲、神农、黄帝;⑦燧人、伏羲、神农。
五帝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有五种说法:①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②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③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④黄帝、少皞、帝喾、帝挚、帝尧;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两皞 指太皞、少皞,均为上古部落首领。
三示 意为三位功勋卓著的祖先,指商朝太乙、祖乙、太甲。
三仁 指商朝微子、箕子、比干。
周初三监 指姬鲜、姬度、姬处。
春秋五霸 一作“五伯”,春秋时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有四种说法:①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②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③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④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夫差。
三贵 春秋齐桓公时的三个小人,即竖刁、易牙、开方。
三桓 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皆为鲁桓公的后代,所以被称为“三桓”。
三圣 指孔子、老子、墨子。
孔孟 指孔子、孟子。
孔门四配 指配祀孔子的四位儒门圣贤,即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子思、亚圣孟轲。
孔门十二哲 指孔庙祭第二等十二人,即闵损(子骞)、冉耕(伯牛)、冉雍(仲弓)、宰予(子我)、端木赐(子贡)、冉求(子有)、仲由(子路)、言偃(子游)、卜商(子夏)、颛孙师(子张)、有若(子若)、朱熹(元晦)。
孔门七十二贤 指孔子门下才德出众的七十二个学生。七十二实为约数,见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者77人,加上见于《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等书中人数,多达近90人。分别是:颜回、闵损、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木赐、言偃、卜商、颛孙师、曾参、澹台灭明、燕伋、宓子贱、原宪、公冶长、南宫适、公晳哀、曾点、颜无繇、叔仲会、商瞿、高柴、漆雕开、公伯寮、司马耕、樊迟、有若、公西赤、巫马施、梁鳣、颜幸、冉孺、曹恤、伯虔、公孙龙、冉季、奚容蒧、公祖句兹、施之常、秦祖、漆雕哆、颜刻、漆雕徒父、壤驷赤、商泽、石作蜀、任不齐、后处、秦冉、秦商、申党、颜之仆、荣旗、县成、左人郢、郑国、秦非、颜哙、步叔乘、乐欬、廉絜、狄黑、邦巽、孔忠、公西蒧、琴张、林放、陈亢、申枨、公良孺、公夏首、公肩定、颜祖、蟂单、句井疆、宰父黑、县亶、孟懿子、南宫敬叔、颜浊邹、鞠语、孺悲、惠叔兰、孔璇、原亢籍、公西舆如。
老庄 指春秋末老子、战国时庄子,均道家代表人物。
战国四君 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
屈宋 指战国时诗人屈原和宋玉。
汉至隋
汉代二祖 指汉高帝刘邦(西汉),光武帝刘秀(东汉)
西汉十五帝 指高祖刘邦、惠帝刘盈、高后吕雉、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昭帝刘弗陵、宣帝刘询、元帝刘示、成帝刘骜、哀帝刘欣、平帝刘看、孺子英(王莽摄政)、王莽(称“新”朝)、淮阳王(更始帝)刘玄。
汉初三杰 指西汉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
汉三雄 指西汉开国将领韩信、彭越、英布。
西汉十八侯 指赞侯萧何、平阳侯曹参、宣平侯张敖、绛侯周勃、午阳侯樊哙、曲周侯郦商、留侯张良、汝阴侯夏侯婴、颖阴侯灌婴、阳陵侯付宽、信下侯靳歙、安国侯王陵、棘清侯陈武、清河侯王吸、曲逆侯陈平、汾阴侯周昌、襄平侯纪通、曲成侯虫达,均为汉朝开国功臣。
西汉二司马 指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辞赋家司马相如,一作“二马”。
王扬枚马 指汉代辞赋家王褒、扬雄、枚乘、司马相如。
马杜 指汉司马相如、杜笃,均以文学著称。
枚马 指汉枚乘、司马相如,均汉代前期辞赋代表作家。
班马 指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或称“史班”。
贾董 指西汉贾谊、董仲舒,均以文才著称。
贾马 指西汉贾谊、司马相如。
东汉十三帝 指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达、和帝刘肇、殇帝刘隆、安帝刘祜、顺帝刘保、冲帝刘炳、质帝刘缵、醒帝刘志、灵帝刘宏、少帝刘辩、献帝刘协。
云台二十八将 东汉光武时二十八个有功武将总称,即邓禹、马成、吴汉、王梁、贾后、陈俊、耿弇、杜藏、寇恂、付俊、岑彭、坚谭、冯异、王霸、朱右、任光、祭遵、李忠、景丹、万修、盖延、邳彤、铫期、刘植、耿纯、臧宫、马武、刘隆。
班氏三兄妹 指班固、班超、班昭。
李杜 ①汉朝名士李固、杜桥。②汉朝名臣李膺、杜密。③汉臣李云、杜众。
贾郑 指东汉学者贾逵、郑众。
五侯 东汉宦官左悺、单超、具瑗、徐璜、唐衡合谋诛外戚梁氏,同日封侯,时称“五侯”。
许氏二龙 指东汉名士许虔、许劭。
二苏 指东汉苏章、苏不韦。
建安七子 指东汉建安年间文学家孔融、陈琳、应玚、刘桢、阮瑀、徐干、王粲。
崔杜 指东汉书法家崔瑗、杜操。
扬马 指汉朝辞赋家扬雄、司马相如。
京兆三休 指汉代金敞(字元休)、第五巡(字文休)、韦端(字甫休)。
钟王 指三国魏书法家钟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
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合称。
蜀汉三杰 指诸葛亮、关羽、张飞。
竹林七贤 指魏晋间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二阮 亦作“大阮小阮”,指阮籍、阮咸叔侄。
二十四友 指西晋郭彰、石崇、欧阳建、潘岳、陆机、陆云、缪征、杜斌、挚虞、诸葛诠、王粹、杜育、邹捷、左思、崔基、刘瑰、和郁、周恢、牵秀、陈眕、许猛、刘讷、刘舆、刘琨。
二陆 指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
二潘 指西晋文学家潘岳、潘尼叔侄。
潘陆 指潘岳、陆机。
三张 指西晋诗人张载、张协、张亢兄弟。
二陆三张 或作“三张二陆”,指西晋陆机、陆云兄弟与张载、张协、张亢兄弟。
三阳 指晋代张载(孟阳)、张协(景阳)、张亢(季阳)。
二妙 指西晋书法家卫瓘、索靖。
二王 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三谢 指晋谢尚、谢奕、谢安,均以书法知名。
南北二玄 指晋谢玄、张玄之。
三杨 指晋杨骏、杨珧、杨济。
浔阳三隐 东晋隐居文人陶渊明、周续之、刘遗民合称。
王谢 指晋王坦之、谢安,并为名士。
陶谢 指晋末诗人陶渊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
颜谢 指南朝宋诗人颜延之、谢灵运。
三谢 指南朝宋诗人谢灵云、谢惠连、齐诗人谢眺。
元嘉三大家 指南朝宋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大小谢 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与族弟谢惠连。
元嘉三大家 指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京都三明 晋诸葛恢、荀凯、蔡漠均以道明为字,时称“京都三明”
顾陆 指东晋画家顾恺之、南朝宋画家陆探微
六朝画坛三画家 指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
休鲍 指南朝宋诗人汤惠休、文学家鲍照。
鲍谢 指南朝宋鲍照、谢灵运。
鲍庾 指南朝宋鲍照、北周庾信。
竟陵八友 指南朝齐齐文学家沈约、谢眺、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萧衍,均曾在竟陵王门下。
南朝三大藏书家 指王僧孺、沈约、任昉。
东海三何 指南朝东海三文人何思澄、何逊、何子朗。
徐庾 指南朝陈文学家徐陵、北周文学家庾信。
阴何 指南朝文学家阴铿、何逊。
羊薄 指南朝书法家羊欣、薄绍之。
温邢 指北朝魏文学家温子升、齐文学家邢邵。
邢魏 指北朝齐文学家邢邵、魏休。
隋朝三帝 指文帝杨坚、炀帝杨广、恭帝杨侑。
唐及五代
十八学士 唐太宗时十八个文人,即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褚亮、姚思廉、陆德时、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唐初开国功臣,分别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瑾、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绩、秦叔宝。
风尘三侠 传说中的唐初三侠客,指虬髯客、李靖和红拂女。
唐初四大家 指唐初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禇遂良、薛稷。
大小欧阳 指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欧阳通父子。
大小尉迟 指画家尉迟跋质、尉迟乙僧父子。
房杜 指唐朝名相房玄龄、杜如晦。
开元三大士 指唐朝名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
佛教三大翻译家 指鸠摩罗什、真谛、玄奘。
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 中国佛教史上译经最多、影响最大之四位译经家。有二说:①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②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以后者更为佛学研究者所认可。
初唐四杰 指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杨 指王勃、杨炯,均工诗,名列“四杰”。
苏李 指初唐文学家苏味道、李峤。
文章四友 指初唐文学家杜审言、苏味道、李峤、崔融。
姚宋 指开元时名相姚崇、宋璟。
大小李将军 指唐朝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
醉中八仙 一称饮中八仙,即贺知章、李琎、李适、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均善饮。
吴中四士 指贺知章、包融、张若虚、张旭。
沈宋 指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
燕许大手笔 指唐代燕国公张说、许国公苏颋。
王孟韦柳 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的合称,为唐代继承陶渊明田园诗而发展成山水田园诗歌流派的代表。
王孟 指王维、孟浩然。
王裴 指王维、裴迪,均工山水田园诗,且相友善,尝同居终南山,相互唱和。
王韦 指王维、韦应物,均工山水田园诗,恬淡清雅,风格别致。
韦柳 指韦应物、柳宗元。
韦刘 指韦应物、刘长卿,均工山水田园诗,有“五言双璧”、“韦刘诗派”之誉。
韦杜 指韦应物、杜甫,诗作皆本色天然。
韦孟 指韦应物、孟浩然,均以山水田园诗著名。
李杜 ①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②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
二李 指李白、李贺。
竹溪六逸 指唐代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
唐代三大诗人 指李白、杜甫、白居易。
唐八家 指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韩愈、李商隐。
大小杜 又称老杜小杜,指杜甫、杜牧,均工诗。
高岑 指唐代诗人高适、岑参。
南阳三张 指南阳籍名人张衡、张仲景、张巡。
颜柳 指唐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
大柳舍人小柳舍人 指柳公权、柳璟,开成中同在翰林。
三绝 指唐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及张旭草书。
萧李 指唐朝文学家萧颍士、李华。
颠张狂素 指唐朝书法家张旭、怀素,均擅草书。
大历十才子 指唐代宗大历时期的十位诗人,有多种说法,较有代表性的二种说法是:①姚合《极玄集》、《新唐书·卢纶传》、葛立方《韵语阳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王应麟《玉海》等: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②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卢纶、钱起、郎士元、司空曙、李端、李益、苗发、皇甫曾、耿湋、李嘉佑。
韩马戴牛 指唐画家韩滉(善画马)、戴嵩(善画牛)。
郊岛(郊寒岛瘦) 指唐诗人孟郊、贾岛,均以苦吟著名。
二妙 或称“姚贾”,指贾岛、姚合,均擅五言律诗。
张王(乐府) 指唐诗人张籍、王建,皆擅乐府诗。
韩杜 指韩愈、杜甫。
韩孟 指唐文学家韩愈、诗人孟郊,二人文学主张相近,诗风亦相似。
韩柳 指唐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同倡古文运动。
刘柳 指唐诗人刘禹锡、文学家柳宗元,二人相交甚笃。
刘白 指唐诗人刘禹锡、白居易,二人唱和甚多。
元白 指唐诗人元稹、白居易,唱和甚多,号“元和体”。
刘元白 指刘禹锡、元稹、白居易,均工诗。
香山九老 指唐诗人白居易、胡臬、吉皎、郑据、刘真、卢真、张浑、李元爽、如满。
姚贾 指唐诗人姚合、贾岛。
三十六体 唐诗人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诗作齐名,三人均排行十六。
温李 指温庭筠、李商隐,作品皆绮丽精巧。
温韦 指晚唐词人温庭筠、韦庄,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
皮陆 指唐文学家皮日休、陆龟蒙。
三罗 指唐代诗人罗隐、罗邺、罗虬。
卢奇马怪 指唐诗人卢仝、马异。
随驾五都 唐僖宗避黄巢逃奔成都,王建、韩建、晋晖、张造、李师泰等五都头率兵入蜀,号“随驾五都”。
南唐二主 指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
董巨 指五代时南唐画家董源、宋画家巨然。
黄徐 指五代时后蜀画家黄筌、南唐画家徐熙,有“黄家富贵,徐煕野逸”之称。
宋
五鬼 指北宋大臣王钦若、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为人均奸邪险伪。
杨刘 指北宋文学家杨亿、诗人刘筠。
二宋 指北宋文学家宋庠、宋祁兄弟。
三苏 指宋代文学家苏洵及苏轼、苏辙父子。
二苏 ①指苏轼、苏辙兄弟,又称“大小苏”。②指苏舜元、苏舜钦兄弟。
苏黄 指北宋文学家苏轼、诗人黄庭坚。
苏辛 指北宋词人苏轼、南宋词人辛弃疾,均为豪放派代表。
苏米 指苏轼、米芾,均擅书,名列“宋四家”。
豪苏腻柳 指苏轼、柳永,苏轼之词豪放,柳永之词细腻。
大坡小坡 指苏轼、苏过父子。
文坛四大家 指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苏梅 指北宋文学家苏舜钦、梅尧臣。
五子 指宋哲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
二程 指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兄弟。
程朱 指程颢、程颐、朱熹。
六先生 指周敦颐(濂溪先生)、程颢(朋道先生)、程颐(仞川先生)、张载(横渠先生)、邵雍(谥康节)、司马光(涑水先生)。
二晏 指北宋晏殊、晏几道父子,皆以词名。
晏秦 指晏几道、秦观,词风皆深婉有致。
晏周 指晏殊、周邦彦。
周贺 指宋周邦彦、贺铸。
周姜 指周邦彦、姜夔,均工于音律,能自创新调,为格津词派代表。
周柳 指周邦彦、柳永,均工于音律,喜用长调,长于铺叙,好写艳情。
李杜 指宋代清官李韶、杜范。
三豪 指欧阳修、石延年、杜默。谓欧阳修为文豪,石延年为诗豪,杜默为歌豪。
欧苏 指欧阳修、苏轼。
欧梅 指欧阳修、梅尧臣,二人均不满宋初人沿袭晚唐诗风,志在复古。
欧晏 指欧阳修、晏殊。
欧秦 指欧阳修、秦观。
四贤一不肖 指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高若讷。
宋四家 指北宋书法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三擘 指北宋文坛欧阳修、王安石、苏轼。
苏门六君子 指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赝。
苏门四学士 指出于苏轼门下的诗人黄庭坚、词人秦观、文学家晁补之、诗人张耒。
柳七黄九 或作“黄九柳七”,指宋柳永、黄庭坚。柳永排行第七,黄庭坚排行第九。
黄秦 指黄庭坚、秦观。
秦七黄九 指秦观、黄庭坚。秦观排行第七,黄庭坚排行第九。
三曾 指曾巩、曾布、曾肇兄弟。
程门四大弟子 指北宋杨时、游酢、谢良佐、吕大临,均受业于二程。
六贼 指北宋末六大奸臣蔡京、童贯、朱勔、李彦、王黼、梁师成。
米薛 指北宋书法家米芾、薛绍彭。
大小米 指北宋画家米芾、南宋画家米友仁父子。
李郭 指北宋画家李代、郭熙。
济南二安 指李清照、辛弃疾。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辛弃疾字幼安,均济南人。
周柳 指宋词人周邦彦、柳永。
词家四宗 指周邦彦、辛弃疾、王沂孙、吴文英。
词坛三绝 指周邦彦、姜夔、王沂孙。均工词。清人陈廷焯谓:“词法之密,无过清真;词格之高,无过白石;词味之厚,无过碧山,词坛三绝也。”
双白石 指黄景说、姜夔,皆号白石,工诗。
南宋四大画家 指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
南宋四家 指南宋诗人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
上饶二泉 指赵蕃(号章泉)、韩淲(号涧泉),均为江西派诗人。
三陆 指南宋学者陆九韶、陆九龄、陆九渊兄弟。
姜张 指南宋词人姜夔、张炎。
二窗 指南宋吴文英、周密,均工词。文英号梦窗,有《梦窗词》;密号草窗,有《草窗词》。
永嘉四灵 指南宋诗人徐照(号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号灵舒)、赵师秀(号灵秀),四人都是永嘉人,且字中均含“灵”字。
六君子 中国历史上共有六起“六君子”事件,其中有两起发生在南宋,分别是:①宋宁宗时,因右丞相赵汝愚受贵戚诬陷贬黜,太学生杨宏中、周端朝、张道、林仲麟、蒋傅、徐范六人上书辩诬抗争,被充军五百里外,史称“六君子”。②宋理宗时,丁大全专制用事,太学生刘黻、陈宜中、黄镛、林则祖、曾唯、陈宗上书揭发丁的罪恶,时称“六君子”。
·······························
说行天下
朋友推荐的小说网站大全
好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哦
Ⅱ 南郭寺解说词
一、总体介绍
南郭寺位于天水市南山上,这里前临藉水,背负幽林,依山傍水,风景优美。遐迩闻名的古“秦州八景”之一的“南山古柏”就在寺内,寺内又有“杜甫祠堂”。这里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为历代文人墨客揽胜之地,被誉为“陇右第一名刹”。
因这里地处南山,又距市中心七里左右,古书曰:“三里为城,七里为郭”,所以叫“南郭寺”。杜甫诗中“山头南郭寺”,指的就是身后这座古寺。宋代这里称这里为“妙胜院”,清代乾隆皇帝赐“护国禅林院”。这座古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人认为建于春秋晚期,有人认为建于隋唐早期,有人认为建于北朝时期,各位专家众说纷纭,也没有定论。而我们身后的这座南郭古寺,却如一位隐居山林的高僧,闭口不言,在岁月的流转中静观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下面,大家跟着我的脚步,去领略这座千年古寺的风采神韵。
整个南郭寺由三座山门自西向东组成西院、中院、东院三个院落。三个院落如三颗珍珠缀连在一起,在历史的滚滚风尘中熠熠生辉。
二、西院
1.唐槐
西院是南郭寺的主院,包括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二配殿、东西二禅林院以及卧佛院。现在我们就站在西院山门口,院门口这两棵千年古槐高大挺拔,枝繁叶茂,距今1300多年,是唐朝时种下的。就像唐代的秦琼敬德保护唐太宗一样,这两棵古槐一左一右,分列寺门两侧,如两位门神,兢兢业业,日夜镇守古刹安宁。任风吹雨打,岿然不动,安如泰山!所以这两棵古树又有“唐槐”、“将军槐”的美称。
2. 天王殿
走进寺门,便到了西院的前院。南面三间两进宽阔宏大的就是天王殿。大家看到的是摹北宋米芾的“第一山”三个大字,这三字突兀雄奇,气势磅礴。门内笑迎大家的就是大肚弥勒,你看他袒胸露乳,开怀畅笑,喜迎八方来客。再看这门上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人无所不容;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诸一笑”。看着此佛此联,游客心中纵有万千烦恼,顿时化作过眼云烟。
3.杜甫祠堂
两侧为东西禅林院。东禅林院是杜少陵祠,塑有诗圣杜甫及其二子宗文、宗武像;西禅林院现为南郭寺公园接待处和办公室;卧佛院紧临西禅林院,有卧佛殿一座,里面供奉缅甸玉体卧佛一尊,院内原有七级舍利砖塔一座,可惜已经塌毁。
站在东面这个仿古垂花门前,门上匾上写着“杜少陵祠”四个字,苍劲有力,给人慷慨悲凉之感,为清代秦州知州张题所写。走进这道门,就到杜甫祠堂。西面殿门上挂着的“诗史堂”三字,是由中国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诗人、书法家,德高望重的天水籍名人霍松林先生所写。殿内塑有三人,中间略大的就是“诗圣”杜甫,你看他面部丰腴,安逸宁静,这可能与大家心中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大相径庭,相差有点远。两边两人略小,相对而立,是杜甫的两个儿子宗文与宗武。诗人一生奔波,为天下百姓前后奔走,鞠躬尽瘁。如今盛世太平,四海寒士都住进了广厦之中,父子三人如今团聚在咱们南郭寺,也圆了诗人生前愿望。所以这尊塑像显出丰膄宁静之色。
大家可能会问:南郭寺这座佛门净地怎么会有杜甫祠呢?这是因为咱们的南郭寺与杜甫有一段很深的缘分。公元759年7月,杜甫辞掉官职,带着妻儿,风尘仆仆来到咱们秦州,投奔自己的侄儿。可是由于战乱频繁,侄儿不知去向。诗人站在秦州街头,举目无亲,恰好听见南郭寺的钟声,便来到南郭寺,寄居在这里。诗人在秦州的生活是清苦的,虽然得到热情大方的秦州朋友们的接济,可在战乱年代,人人都过得困难。诗人常常挨饿受冻,可以说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无奈之下,只得靠挖草药,拾橡栗艰难度日。就这样,多少个晨霜暮雪的日子,秦州山间留下了诗人消瘦的身影,犹如繁华中瞥见的盛世大唐苍凉没落的背影。诗人只在南郭寺寄居了83多天,却为秦州留下了117首杂诗,为南郭寺的神奇秀丽加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南郭寺留下了沉甸甸的精神财富,也为南郭寺的文化增加了厚重与神韵。大家看门柱上这幅由清代诗人谢威风所撰著名书法家毛选选所写的对联:“陇头圆月吟怀朗,蜀道秋风老洞多”,是诗人当年在秦州坎坷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里,藏着南郭寺的“神”!
4.南郭三绝
走出杜甫祠堂,从东南角转过天王殿,便到西院,这里是南郭寺的主院。南殿为大雄宝殿,是南郭寺的正殿。这座大殿气势恢宏,青瓦如鳞。供奉彩绘泥塑的释迦牟尼佛,消灾延寿药佛和阿弥陀佛及迦叶、阿给西弟子、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佛像。东配殿供奉铜铸地藏王菩萨坐像一尊,西配殿供奉玉体观世音菩萨像一尊,北殿天王殿供奉护法韦驼及四大天王,与笑面弥勒佛相背而立。
龙瓜槐
这里的殿宇佛像布局和其它地方大致相同,而真正让人称奇的是院中的这些树,这才是南郭寺的精膸!我们先来看看北面的这棵龙爪槐,龙爪槐在国内很多,但树冠这么大,树型这么奇特的,全国只有这一棵。这棵树距今300余年,高大茂密,枝干在盘曲中飘逸而上,长成了巨龙形状,并且呈现出不同景观。站到树下抬头仰望,西面这一枝,如苍龙出海,腾云驾雾,面向东方,正对着东升的旭日,也正对着我们的首都北京。南面这一枝,如一只迷途的灵鹿,头东尾西,正低头吃草间,忽然听见梵音袅袅,忙抬头南顾。抬起的鹿头,正对着南面大雄宝殿,似乎在衔草拜佛,又像在静听佛音。东面高处的那两枝如两条健壮的巨蟒,虬枝峥嵘,蜿蜒盘旋,合二为一,没入云中。这棵龙爪槐上,各种动物各具情态,栩栩如生,不能不令人啧啧称奇。
卫矛
西北角斜卧在屋脊上的这棵树是卫矛,这树又叫“鬼箭羽”。据传说,这是一位高僧特意从南方用瓶子装着树苗带到天水的,是专门种在寺内护卫南山古柏的神树。卫矛在长江流域属小灌木,普通常见,高不过三米,而在黄河流域尤其是大西北十分罕见,但奇怪的是这棵卫矛在南郭寺却长成高大乔木,枝干长18米,粗78厘米,成了名副其实的参天大树。我们常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树由南而北,在南郭寺扎根安家,变灌为乔,这说明咱们天水天河注水,土地肥沃,山川灵秀!
春秋古柏
院子中间这棵古柏,就是古秦州八景之一的“南山古柏”。这棵古柏,树龄2500多年,所以又称“春秋古柏”。李白和杜甫诗中“老僧三五众,古柏几千年”“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的“古柏”“老树”,指的就是这棵“南山古柏”。天水市建城大约2700多年,而这棵古柏已有2500多年。2500多年来,这棵古柏栉风沐雨,饱经风霜,默默见证着万物的消长荣枯,也见证着天水的繁荣昌盛。这棵南山古柏与麦积烟雨、净土松涛、仙人送灯、石门夜月、伏羲卦台、玉泉仙洞、诸葛军垒合称为古“秦州八景”。
这棵古柏如今裂为三半,如一朵幽兰,四散开来,看似是三棵树,其实为一棵。向南这一枝黛色霜皮,干枯如紫,树干无皮,沟壑纵横,呈45度向南伸展,如一柄利剑,斜刺半空。树梢青春焕发,枝繁叶茂,苍郁葱浓,如一只仙鹤飘飘欲飞。我们常说“人活脸,树活皮”,这枝古柏无皮而活,被专家称为是“活着的化石,有生命的国宝”。这为“一奇”。再看西边这一枝,这枝早己干枯,只剩树干,如中华民族挺起的脊梁,铁骨铮铮,虽风吹日晒却不腐不化,这为“二奇”。大家再转到这边,北向这一枝裂为两半,西边一枝断裂,东面一枝仍枝翠叶绿,生机勃勃。
这棵南山古柏为何南北分开,形成一树三观的奇观,传说这与秦琼敬德有关。当年李世民西征,看此地山青水秀,人杰地灵,便马放南山,驻军三日。秦琼敬德二将趁着闲暇,跃马来到南山游玩。二人将马拴于这棵古柏的南北两个枝杈上,便去游逛。两人兴致极高,只顾着流连山水,忘了两匹战马。两马久经沙场,性情刚烈,见主人如此冷落自己,一时性起,各向两边,长嘶一声,前蹄奋起,天崩地裂,这枝古柏裂为两半,二马也挣断缰绳,扬长而去。尉迟敬德的踏雪乌骓马一路向东狂奔,一口气跑了四十华里,口渴难耐,在地上用踢奋力乱刨,泥土四溅,黄土之中涌出清流,形成一泉,便是今日北道的马跑泉公园。可能秦琼敬德看马毁了古柏,心中有愧,死后便化成了寺门口槐树,千年来忠实守护古寺安宁。这为“三奇”。
南山古柏历经2500多年不倒不枯,风韵犹存的原因除了天水特有的水土养育之外,主要来自对古树的保护。对古柏的保护来自于人工保护与自然保护两个方面。
我们先来看看人工保护,第一次保护是在战国末年,当时秦统治天水一代。《始皇本纪》中记载,秦人:“勇武尚力,焚书坑儒”,却保存了种树的优良传统,所以这棵古树受到法律的保护,得以保存。据当地志书记载:第二次是在清顺治15年(公元1658年),当时向北斜伸的这枝已有倾倒之势,人们立碑树下,既支撑树身,又记事传之后事,一举两得。碑文记载的是一次大地震及震后对南郭寺的修复情况。经过300多年,树围扩长出20多厘米,把石碑包进树身,树和石连为一体,树石融洽,相得益彰,形成“树包石”的奇观,不仅是古柏的又一个景观,而且是历史的见证,这为南山古柏的“四奇”;第二次加固保护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由当地政府拨款修砌砖柱,顶在枝干着力的部位,这砖柱现已拆除;第三次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用角钢焊接支架来支撑树身。第四次是现在看到的这棵仿真树,既实用又美观,24根钢筋挖地8米,可承重50吨,而且造型奇特,以假乱真。由石到砖再到钢架,到现在的仿真树,四种不同的物质,代表了四个不同时代的风格和精神,正好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更为让称奇的是大自然对这棵古树的保护,大家看北面斜枝下的这棵槐树,这棵槐树和古柏相比,较为年轻,但也有300年的树龄了。按照槐树现在所处的位置,后人猜想当年的种植者也不是有意让槐树去作为古柏的支撑物,而是给它留下了向西发展的方向和空间。但槐树显然没有按照植物的生长规律生长,却屈居于古柏树枝之下。令人惊奇的是,这棵居于古柏枝下的槐树,分叉环抱,枝干有力地支撑在古柏最需要扶助的位置。这棵槐树有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现在天水当地人称这棵槐树为“雷锋树”。这为“五奇”。 更为神奇的是,在这棵古柏裂开的根部,中间自然生长着一棵粗壮繁茂的小叶林。根部紧紧包裹着古柏根部,与古柏相依相伴。我们知道,如果植物的根纠缠在一起,会相互抢夺营养。可这棵小叶朴不但没有抢夺,而为老树源源不断输送养分。更奇巧的是这棵小叶朴的树根正好压住了古柏根,使其不会翻倒。这为“六奇”。这槐树与小叶朴,一支一立,默默无声,以自己的姿态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为世人做着榜样,令人肃然起敬。
树有声而具音乐之和谐,有色而具绘画之灿烂,这些树是凝固的诗,动态的画。古树是活着的历史,这三株古树,全国非常罕见,用自己的姿态向世人诉说着天水这方水土的神奇灵秀。这三棵树,被称为“南郭三绝”。麦积山被称为“东方雕塑陈列馆”,而南郭寺,因为有这“南郭三绝”,又被称为“古树陈列馆”。其实咱们天水的古树很多,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古树有600多棵,仅次于扬州。
这“南郭三绝”,就是南郭寺的“形”。
二、中院
看完了西院,咱们去中院,这条巷道竹影婆娑,曲径通幽,使人想起常建的名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翠绿的竹子,为这里增加了不少禅意。
整个中院建筑以南面台阶上的关圣殿为主。关圣殿,也叫财神殿,此殿最早曾是南郭寺的藏经楼,毁于大火,清乾隆年间在其旧址改建关圣殿、月季园、盆景园和花架通道。殿内供奉汉寿亭侯关羽,两边塑有关平周仓。
整个中院绿树参天,竹海浩荡,深幽绝尘,空明宁静。我们知道,佛家追求的是一种虚怀若谷,清高脱俗的境界。这里以竹为主,以竹为邻,可常常提醒修行者,万般皆是虚妄,当常怀“空”心。当然这里的“空”,是“真空妙有”的意思,是让人放下憎恨与不满,放下贪婪、嗔怒、痴迷等俗念。从而让心灵获得自由、宁静、平和。
三、东院
1.北流泉
走过这条花道,便到了南郭寺的东院,大家看南面这个八角亭上的三个字,对!这里便是闻名遐迩的北流泉。亭中这口六角形的井,就是北流泉。此泉又名湫池,因泉水自南向北流动而得名。泉深11米,水位保持在6到7米,泉水清洌甘甜,经检测,含有多种矿物质和17种微元素,是纯天然矿泉水。小酌一口,如饮甘醇,使神清气爽,倦意全无。并且此泉旱盈潦缩,四时不竭。传说祈雨极为灵验,有“南山灵湫”之誉,堪称陇右名泉。与甘泉镇的甘泉,玉泉观的玉泉,北道的马跑泉,合称为“秦州四大名泉”。这泉历史悠久,已过千年,杜甫诗中“水号北流泉”,写的就是此泉。
我们知道,天水自古就以“天河注水”而得名。汉朝时从天上流下的水,就贮存在这北流泉中,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千百年来滋润着南郭寺这方净土,也滋养着世世代代的天水人,滋养了无数个千娇百媚的天水白娃娃。
这北流泉,是南郭寺的“根”。
2.二妙轩碑
穿过北流泉,大家看到的这道石碑,就是著名的“二妙轩”诗碑。最早的二妙轩碑建于清顺治年间,山东人宋琬,在任陇右佥道驻节秦州期间,因喜爱杜甫的秦州杂诗,于是自己捐献俸禄,选取杜甫流寓秦州期间的诗作60首,并集王羲之等古人的字,聘请兰州擅长钩摹之技的张正言、张正心二人所刻,共刻石34块,放在玉泉观。之后由于战乱,玉泉观中众多建筑被毁,这些诗碑也下落不明。直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秦州知州王宽离任闲居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秦城西关的一所僧房发现刻有杜诗的断石残碑,但可惜的是只剩下4首诗,共160个字。由于诗妙字妙,因此他专门写了《二妙轩碑题跋》,这就是“二妙诗碑”的由来,并写有《题二妙轩碑》一诗。王宽之后,《二妙轩碑》再次下落不明。万幸的是周酉山先生收藏有清代的《二妙轩碑》拓本,他的儿子周恒1985年将拓本捐献给政府。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座二妙轩诗碑体总长35.6米,高4.36米,为仿古建筑,建于1997年,是根据清代的拓片,也就是周恒捐献的拓片,送到湖南长沙,通过电脑扫描,用激光刻成的,共刻有杜甫《秦州杂诗》60首。此碑以行书为主,间以正楷、行草、章草、草书等,风格多样,蔚为壮观。因集书法名家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书法,与杜甫的诗歌融为一体,书圣的诗妙、字圣的字妙,故称“二妙碑”。新建“二妙轩”碑廊时还刻制了近、现代名人王宽、冯国瑞、霍松林的“二妙轩”跋记和重印的“二妙轩”贴序,以乃王锋、何绍基、于右任诸位大家的秦州诗文墨宝。
所以这道“二妙轩”诗碑,不仅记录着一段历史,传承着一份文化,更凝聚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心血。
3.杜甫石像
大家看东边的这尊杜甫卧像,座落在一片竹林前。这尊杜甫卧像由设计过《黄河母亲》雕塑何鄂女士设计,材质采用的是北京特产青白石。你看眼前的杜甫,双眼睿智,目光炯炯,凝视着西院的春秋古柏,削瘦的脸上写满了沧桑与忧患,显露出他那刚毅不屈的性格,也饱含着爱憎分明的文人气质和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情怀。杜甫目光平视,面部微微向上,显示他不畏权贵,以诗傲王侯的孤傲。杜甫的眼神,可以将我们带到杜甫生活的唐朝。大家看杜甫左手拿杯,右手上翘,他杯中盛的是北流泉的水,右手在和着诗歌韵律拍打节拍。下面底座刻的是“杜甫在秦州”,天水古称“秦州”,秦是禾字底,与禾苗有关,它是远古的一种植物,适合养马。秦的先祖非子为秦孝公以秦养马,因养马有功,封地为秦,赐姓为赢。之后秦人以此为根据地,不断壮大,最后东至陕西,一统天下。今天,天水的五大文化中有一个为秦文化。
4.老杜秦州杂诗碑
西面的这块石碑,是《老杜秦州杂诗》碑。这块石碑材质是汉白玉,碑高2.33米,宽1.10米,厚40厘米。刻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为当时秦州知州傅鼐主持镌刻,是明代文物。上面刻着杜甫在秦州的诗作50首,秦州知州傅鼐咏《秦州十景》诗10首,共60首诗,刻的内容和二妙轩碑相同。是2002年秦州旧城改造时在儒林街出土的天水文庙旧时遗物。因为出土时不小心被挖掘机挖了一铲,所以略有破损。《老杜秦州杂诗碑》为目前国内发掘出的最早镌刻杜甫秦州杂诗的诗碑,堪称国宝。
杜甫称为“老杜”,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杜甫为国为民,心态比较老。二是杜甫常以“少陵野老”自称,而且诗歌比较深远。三是为了区别晚唐诗人杜牧,人称杜甫为“老杜”,杜牧为“小杜”。还有个原因,可能是对杜甫的尊称,就像现在的人叫“王老”“张老”。
四、结束语
这座南郭寺,虽不大,却寺小乾坤大。古树是它的形,杜甫是他的神,北流泉是它的根。就像一位老人,用它的“形”“神”“根”,无声讲述着历史,传承着文化,凝望着我们的祖国蒸蒸日上。